雖然這篇陳諺瑩幾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陳諺瑩幾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陳諺瑩幾歲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李柏鋒的擴大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文長,推薦閱讀,對於中國歷史與台灣歷史的發展與爭議會有更全面的認識 重訂課綱,吹響號角 一、 我是政大彭明輝,不是清大彭明輝 新世紀以後,清大彭明輝教授從部落格開始的評論書寫,頗引起媒體和閱聽人的關注,其文章論題廣泛,時事,科技,教育,經濟,人文,幾近無所不包;...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Sandy H. 黃小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THEME SONG of "2020 National High School Athletics @ PING TUNG" ▶ Listen on Spotify / Apple Music: https://backl.ink/142568946 經過了數個月的全民防疫,原本預計四月份舉行的...
陳諺瑩幾歲 在 騫毅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18:08:10
今天拍攝的時候收到個令人非常惋惜的消息,作家君比因為癌症昨晚與世長辭。這個曾經陪伴我經歷無數個晚上的作家離開了。 對我來說,君比是我的童年回憶, 是我成長的一部分。 陳諺婷的成長,有君比。 騫毅的萌芽,有君比。 年少氣盛的時候,男孩子可能喜歡看金庸武俠小說,女孩子自然喜歡看公主...
陳諺瑩幾歲 在 H A Z E L C H A N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4-28 15:41:48
今天拍攝的時候收到個令人非常惋惜的消息,作家君比因為癌症昨晚與世長辭。這個曾經陪伴我經歷無數個晚上的作家離開了。 對我來說,君比是我的童年回憶, 是我成長的一部分。 陳諺婷的成長,有君比。 騫毅的萌芽,有君比。 年少氣盛的時候,男孩子可能喜歡看金庸武俠小說,女孩子自然喜歡看公主...
-
陳諺瑩幾歲 在 Sandy H. 黃小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6-18 12:12:30THEME SONG of "2020 National High School Athletics @ PING TUNG"
▶ Listen on Spotify / Apple Music: https://backl.ink/142568946
經過了數個月的全民防疫,原本預計四月份舉行的「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終於要開辦了!謝謝第一線的防疫人員們,也想對所有團結的人民們說這些日子大家都辛苦了!👏🏻👏🏻👏🏻
「KEEP GOING」代表著「堅持下去」的精神。👊🏻
著手寫這首歌前,我和工作夥伴們實際至屏東觀摩國高中選手們練習的樣子。前後看了十幾個運動項目,每個選手的態度、努力和堅決,都讓我感到非常的敬佩。於是我以自身化為啦啦隊的角色寫下這首歌,為所有正在努力奮鬥的選手們,打氣加油!希望你們可以在各自的舞台上發光發熱!KEEP GOING!
// 小玫MV拍攝後記 // 👧🏻
這次有很多新的突破,包含第一次寫運動主題的歌、第一次跟舞團一起出動(我不會跳舞但我很認真練..😂)、第一次有這麼多人一起參與製作!MV所有場景都在屏東取景。屏東的好天氣和大太陽依舊很給面子!運動選手們認真與熱血的神情、學生們陽光燦爛的笑容,讓我感覺回到18歲青春~
感謝潘孟安縣長的邀約,讓我們再次和屏東一起完成一個大任務。
謝謝屏東的大專院校及國高中,提供我們拍攝場地,謝謝屏東縣政府所有幫忙我們的工作人員T__T 謝謝一起完成音樂的老師們,謝謝影像團隊,謝謝妝髮老師,教練、選手們,謝謝舞團、儀隊、演員們!沒有你們,沒有這次的突破!
詞/曲:黃小玫
聽著我的心在跳
一次又一次的淚水和煎熬
陪我度過無數次的挫敗和不停的跌倒
用盡全力往前跑
一次又一次的沸騰和燃燒
渴望帶回家的是新的突破和一點的榮耀
輸贏不是為了比較
認真努力的過程比什麼都重要
經驗是茁壯的養分
我不怕迎面而來的競爭
OHOHOH OH~
KEEP GOING KEEP KEEP GOING
OHOHOH OH~
KEEP TRYING KEEP KEEP TRYING
隨著光的方向我會用力飛
乘著汗的揮灑我會努力追
從山路奔向海洋我都無所謂
我有著年輕靈魂 現在最熱血
狂奔我的主戰場
一分又一秒的節奏在徜徉
陪我衝過無數次的終點還有喝采的聲響
輸贏不是為了比較
認真努力的過程比什麼都重要
經驗是拙壯的養分
我不怕迎面而來的競爭
OHOHOH OH~
KEEP GOING KEEP KEEP GOING
OHOHOH OH~
KEEP TRYING KEEP KEEP TRYING
隨著光的方向我會用力飛
乘著汗的揮灑我會努力追
從山路奔向海洋我都無所謂
我有著年輕靈魂 現在最熱血
☀️出品 Presented by☀️
屏東縣政府 Pingtung County Government x 黃小玫影音工作室 HXM STUDIO
☀️音樂製作 Music Production☀️
音樂監製|黃小玫 Sandy H.
演唱/作詞/作曲|黃小玫 Sandy H.
音樂製作人|黃榮毅、黃小玫 Sandy H.
木吉他/電吉他| 裘詠靖
電貝斯|孫伯元
鼓|林士捷
鋼琴/合成器|黃小玫 Sandy H.
混音|Andy Baker
錄音| Andy Baker 、黃榮毅
☀️影像製作 Video Production☀️
製作公司|黃小玫影音工作室
監製|黃小玫 Sandy.H、邱于庭 Sunny.C
導演| 黃小玫 Sandy.H、高偉鳴
執行導演|黃瀚陞
製片|高偉鳴、邱于庭 Sunny.C
執行製片|林勇志、吳熾林
製片助理|柯豪善、許育禎、孟欣
攝影|高偉鳴、黃瀚陞、洪敬堯
後期導演 |黃小玫 Sandy.H、邱于庭 Sunny.C
剪輯|高偉鳴、黃瀚陞
空拍|賴奕澤
穿越機| Benny
燈光|黃揚舜、柯豪善、許育禎
場務|林勇志、陳奕臻
醫務|陳曉琦
塔台人員|鄧智鴻
☀️妝髮
黃小玫妝髮|陶莉、奕嬅
臨演、舞團妝髮|溫米口、Evin Pan、Eva
☀️教練及選手
游泳|教練:蘇芫儀 選手:胡思宏 張文瑀
跆拳道|教練:蕭凌逸 選手:龔騰威 徐佑安
網球| 教練:鍾淳珉 選手:鍾汶㚬 林怡汝
韻律體操|教練:林幸潔 選手:游湘宇 曾琬翎 許可昀
競技體操|教練:劉安鈞 選手:李昀儒 周宥澄 林宜蓁 瑪樂芙樂芙 梁宜鈴
舉重|教練:郭羿含 選手:王薏慈 紀芷涵
田徑|教練:藍世群 選手:黃正琦 林志成
滑輪溜冰|教練:林詠翔
選手:郭立陽 劉柏駒 劉鎧睿 鄭之又 傅運佑 李芸錚 莊善茵
桌球|教練:陳永泰 選手:吳佳虹 鍾昀庭
柔道|教練:沈家成 選手:沈奕君 沈奕熙
拳擊|教練:馬文豪 選手:李敏 邱瑜安
射箭|教練:苑成儀 選手:余東諺 溫瑋庭
跨欄|教練:張淑惠 選手:郭健泰 張宏銘
☀️編舞|陳怡琁
指導老師|陳怡琁、張祐倫
舞者|王彥晴、邱郁蒨、柯昕妤、馬晨熙、張洛焄、陳芯瑤、陳亭樺、曾嘉蕊、李雅婷、黃品榛、楊子萱、楊舒晴、黃楹棻、蔡瑛智、賴育葳、胡韓瑩、朱琇文、何珮瑄、余沛庭、林佳穎
☀️儀隊
指導教官:林俊成
屏中|蘇鈺勝 戴嘉豪 郭明勳 謝東荃 黃晢瑀 陳柏廷 黃御宸
屏女|黃亮慈 陳以軒 楊喬雰 胡書嫚 黃佳琪 許茵雅 劉伃庭 黃于玲 許庭瑜
民生|陳玟如 何昱瑩 蔡榮賓 李羿賢
恆春|林政賢
內埔|黃舜揚 沈梓閎 邱城漢 何孟儒 蕭詣輝 刑冠榮 蔡侑哲
☀️臨演|賴怡儒、元家桓、謝尚恒、凡依絲.布娜枏安、徐士桓、陳寧秀、路西法、陳婕麗、黃品瑜、徐嘉聰、魏妤潔、陳妍蓉、劉承昀、戴文彥、謝佳諭、卓聖恩、陳珀、林香漵、張櫂均、廖裕群、黃小洣
☀️特別感謝
潘孟安縣長
吳麗雪副縣長
傳播暨國際事務處
教育處
屏東縣體育發展中心
黃建嘉處長
鄧媜瑛科長
陳締原科長
鍾玉娟科員
郭靜慧科員
張書豪科員
王承光校長
辜泳妍
鄭宇凱
莊阿發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屏東縣立大同高級中學
屏東縣和平國小
屏東縣立大同高級中學
屏東縣立東港高級中學
國立屏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屏東縣長治國民中學
屏東縣立至正國民中學
國立潮州高級中學
屏東縣立枋寮高級中學
國立內埔高級農工職業學校
屏東縣立瑪家國民中學
屏東縣私立陸興高級中學
國立恆春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屏東縣立來義高級中學
☀️小玫的其他影片☀️
・【台湾で会おうね!】我們在台灣見吧! https://youtu.be/MtHwzjZSJxk
・【我們搭阪神電車去吧!】(阪神電車で行こうよ!)https://youtu.be/qI-AILuTbgA
・【海與光】(我們在屏東見吧!)
https://youtu.be/SMXyXMKUBdM
☀️Follow me on: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Ms.HXM/
Instagram: sandy.hxm
陳諺瑩幾歲 在 李柏鋒的擴大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長,推薦閱讀,對於中國歷史與台灣歷史的發展與爭議會有更全面的認識
重訂課綱,吹響號角
一、 我是政大彭明輝,不是清大彭明輝
新世紀以後,清大彭明輝教授從部落格開始的評論書寫,頗引起媒體和閱聽人的關注,其文章論題廣泛,時事,科技,教育,經濟,人文,幾近無所不包;文章中有些論點我贊成,有些論點則有所扞格,有些不明就理者,誤以為是我,我從未出面說明,蓋因本家哥哥的文章,贊成不贊成都怪怪的,亦就隨它去,反正知道的知道,不知道的也沒關係。
2016年1月24日,清大彭明輝教授在部落格發表〈失去真相的台灣史〉,引發網路的一些討論,我再次被點名,略云清大彭明輝不是政大彭明輝,我覺得自己有必要說幾句。
現代中國從1920年代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德先生與賽先生以來,民主和科學成為救國救民的萬靈丹,亦即現代中國和臺灣所努力追求者。民主姑且不論,科學則形成學術上極度傾斜的唯科學是尚,即郭穎頤所謂的唯科主義(科學主義,我名之曰大理工主義)。部分理工學者常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通,乃至常常越界而不自知。我的本家哥哥清大教授彭明輝是理工學者,行文難免有些大理工氣,〈失去真相的台灣史〉顯然越界談了他所不懂的知識領域,故爾引發爭議。
我無意在這篇短文討論〈失去真相的台灣史〉,只是藉此說明我是政大彭明輝,不是清大彭明輝,我要討論的是我的本行歷史學和歷史教科書。
2016年1月27日,教育部長吳思華在看守內閣過渡期間,宣布教育部預計2月將公布十二年國教領域課程綱要,吳思華表示,只有「社會領域」因各界歧異大,最快要到五、六月公布。但全家盟和全校協等教育團體均呼籲暫緩公布,否則恐又引爆學運,多位地方教育局長也認為課綱影響教學甚大,應該更充分溝通,別急著上路。2016年1月28日學生反課綱團體在立法院群賢樓前舉行記者會,提出兩項訴求:一、撤回微調課綱;二、暫緩十二年國教課綱。
記得2015年7月高中歷史課程微調課綱爭議如火如荼時,即有人嗆聲,有本事你們在下次選舉時贏回來,就可以修改課綱啦!台灣俗諺有云,嬈擺沒有落魄的久,話還熱著哩,人家真的在選戰中大贏,而且磨刀豁豁,吹響修改課綱的號角。
二、 微調課綱,引發爭議
2015年7月23日,教育部兵分四路,同一天在臺灣師大附中、新竹高中、彰化高中、台南一中召開高中歷史課綱微調座談會,學生們因不滿教育部的回應頻頻跳針,深夜時分,一群抗議學生衝入位於台北的教育部長辦公室,共33人遭警方逮捕,其中包括3名記者。
這場闖入教育部事件,將自2014年1月17日以來的高中歷史課綱微調事件,推向一個新的高峰。此事件起源於2014年1月17日,教育部召開公聽會,公布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部分修正表。教育部花兩周時間完成課綱微調公聽會、審議大會等程序,並逕行公告實施。因公聽會時間過於倉促,行政程序多有瑕疵,教育部又堅持不公開檢核小組成員名單和會議紀錄,引發黑箱爭議。台灣人權促進會及教育團體等向臺北地方法院具狀告行政法院,一審於2015年2月12日宣判教育部敗訴,判決書3月5日首度公開。判決書指出黑箱作業會造成大眾不安與猜忌,甚為不妥,要求教育部落實政府資訊公開法,透明政府決策。但教育部仍一意孤行,歷經蔣偉寧、吳思華兩任部長,仍堅持2015年8月1日上路,於是引發高中學生闖入教育部事件。
程序不正義,委員不專業,是學者和高中生質疑微調課綱的關鍵,程序不正義係指原本的檢核小組,經主席朱雲鵬的臨時動議,改成微調小組。原本因檢核而聘請的委員,忽然華麗的轉身成為微調委員,微調小組再大調課綱,引發其後種種問題。其間包括會議記錄的合法性,計票的爭議,公聽會舉行的時間倉促,公告時間太短,教育部長蔣偉寧卻斷然宣布微調課綱已然通過實施。這些行政程序都太犯規,實乃長久以來課綱擬訂歷史中從所未見。
部分學者與民眾有疑慮的課綱,教育部何以一意孤行,堅持通過就必須執行,是另一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之處。並不太久之前,2008年通過的〈98課綱〉,教育部長杜正勝己經在該年1月正式發布,3月總統選舉,5月新政府上路,8月教育部長鄭瑞城暫停歷史與國文課綱。據媒體報導,原訂於2009年8月上路的〈98課綱〉,教育部長鄭瑞城以內容有問題為由,擱置國文、歷史二科課綱,並組成專案小組編修。與會的歷史科召集人周樑楷教授和林富士教授曾發言抗議,但不受採納。故爾教育部以行政命令發布的課綱,教育部可以停止實施,蓋已有前例可循,並不存在不能停止的問題,而是教育部長要不要停止。
在委員不專業部分,14位微調委員中僅有兩人是歷史專業,要調整所有的高中歷史課綱,包括臺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課綱微調“十人檢核小組”的歷史專業一直飽受批評;雖然其中並非完全沒有歷史學者,海洋大學黃麗生、世新大學李功勤,以及後來加入的世新大學喻蓉蓉等人,均具歷史學博土學位,但非臺灣史專業,卻大膽微調甚至大篇幅重擬台灣史課綱,調整的方向即1890年代以來以國族主義所建構的大中國概念,將臺灣史置於大中國框架下。特別因引發爭議最大的臺灣史,微調委員未有臺灣史專業,很難說服說臺灣史領域的學者專家。而反微調課綱的幾位要角,多為臺灣史專業,實其來有自。臺大歷史系花亦芬教授講得很直接:「王曉波等人把歷史教育和“國家認同”關聯起來,要用歷史教育來塑造國家認同。」然而,就像花亦芬、金仕起教授分析的,這套觀點完全可能讓學生遠離老師、遠離歷史學習;那麼,他們又怎可能認同歷史課本裡建構出來的那個“偉大國家”呢?要培養國家認同,顯然是死胡同。
有部分學者、媒體或個人,指責綠營不該把學生推上火線,甚而將微調課綱轉移到藍綠問題上,我認為這是不符合事實的。當媒體或個人指責學者教授龜縮不出的信息排山倒海而來,許多人忘記了2014年2月高中歷史微調課綱甫出,3月9日即有百餘位歷史學者、教授聯署,反對此行政程序不合法,委員不專業,內容不符學術研究成果的微調課綱,這些均見諸媒體報導。但因2014年3月18日的太陽花學運,淹沒了學者連署的信息。當太陽花學運告一段落,2014年5月以後,學者們又再次抗議高中歷史課綱微調的適法性,直到2015年5月,學者們的努力從未間斷,他們包括發起連署的薛化元教授,振臂高呼的周婉窈教授,長期關心此議題的陳翠蓮、花亦芬、金仕起教授;對微調課綱深入研究的台大歷史研究所博士生吳俊瑩。高中學生自主反課綱,是2015年5月以後的事,從5月一路燃燒到7月,學生占領教育部,此事件方始成為媒體焦點。我相信很多人是到2015年7月媒體大肆報導後,才注意到微調課綱的問題。
高中歷史課綱微調,絕非單一事件,在更早以前的1997年國中實施認識台灣課程,早已埋下伏筆。而認識台灣課程之所以引起爭議,與國民黨政府統治台灣以後,長期將台灣型塑為中國文化的最後堡壘有關,在政統上以中華民國為中國的代表,在思想文化上以中國文化的傳人自居。
三、 歷史教科書細說重頭
在動盪的時代,晚清士人醉心於西方政治、軍事、經濟,以及各種西方學術思想的新說,惟有關西方19世紀初葉以後所發展的科學派史學,似未曾引起太多注意。1902年梁啟超發表〈新史學〉,猛烈抨擊傳統中國史學,掀起極大波瀾;此文同時積極介紹西方史學,雖然以今日的學術眼光來看,不免浮淺誇大,卻打開了西方史學輸入中國之門。
西方史學輸入中國後,引發改編國史運動,章節體歷史教科書開始出現,加上傳統中國史學的資鑑思想,使得晚清新式學堂的歷史教育產生重大改變,一方面在教材上使用西方式的章節體教科書,另一方面則將歷史教育與國族建構相結合。因此,壓縮式的、簡明的中國歷史教科書成為改編國史運動的主體;而因當時對西方的認知亦屬急迫,翻譯西文簡明教科書或改寫西洋史教本,成為此時期的另一個特色,其目的希望能在短時間內,使學習者獲得簡明的、廣泛的、多面向的中國與世界史地知識。
二十世紀初年所編纂的歷史教科書,數量眾多且種類繁富,除一般通史性的著作外,亦出現鄉土歷史、兵法史和財務掌故史等教科書,以及有關史學理論、方法論方面的著作。整體而言,此時期所編纂的歷史教科書,具有下列共同特色:(一)編纂體例受西方史學輸入中國的影響,大部分著作採章節體;(二)西洋史教科書大部分譯自西文簡明教科書,亦有改寫自西文教科書或日文教科書者,中國史部分則受日本學者影響甚大,部分著作甚至逕以日本學者所撰東洋史教科書為藍本;(三)教科書不僅記述傳統中國以政治、軍事為內容主體的資鑑史學,並且開始注重社會、宗教、文化、思想等面向;(四)強調社會歷史進化的因果關係,以及人類文明發展的狀況,部分教科書明顯看出受到嚴復所譯《天演論》的影響;(五)呈顯以歷史教科書形塑民族主義的意圖,並強調實學救國的經世思想。我們看到今文學派的夏曾佑將新史學觀點貫穿於歷史敘述中,藉以形塑以孔子為中心的文化民族主義,並顯現其變法論的基本觀點;而治學傾向古文學派的曾鯤化和劉師培,在教科書中意圖透過對中國歷史的認知振興國魂,以發揚民族精神,並彰顯以黃帝血緣論為中心的血緣民族主義。以孔子為中心的文化民族主義,結合以黃帝血緣論為中心的血緣民族主義,成為近代中國建構國族的重要理論,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和錢穆《國史大綱》,即將文化論與血緣論的民族主義加以結合,此後的中國通史著作,大抵延續類似的國族建構理論;因此在近代中國的國族建構過程中,歷史教科書曾在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錢穆在《國史大綱》〈引論中〉舉出中國史學的三個特點:悠久、無間斷、詳密,與柳詒徵《中國文化史‧緒論》所說的幅員廣衾、種族複雜、歷史悠久、史籍豐富等特質,其論述基調幾如出一轍。
由錢穆和柳詒徵的例子,可以瞭解民族主義史學的發展,是透過怎樣的思想模式建構而成,一面回顧昔日的榮光,一面建構新的國族主義。
四、 以史為鑑的春秋筆法
臺灣的歷史教育,直接繼承對日抗戰時期教科書,其中主要質素包括下列諸項目:一、自1890年代以來的國族建構理論,以中國為我國;二、以春秋筆法為本的歷史敘述;三、五德終始說影響下的朝代循環論與正統論。
臺灣的歷史教育,在用字遣詞上受孔子《春秋》的影響極大,即所謂書法。傳統中國史學極強調所謂書法,如「君舉必書,書法不隱」,其中所涉及的鑑戒史學,固使中國史學光輝燦爛,但同時亦限制其進一步的發展,因為過度強調史學的鑑戒功能,使得史學侷限於朝代循環論,以及所謂春秋筆法,最常被稱道者,如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套書寫模式被司馬遷和司馬光繼承下來,且為歷代修史者奉為圭臬。所謂春秋筆法,是一種文字表述方式,春秋之教的重點即在“屬辭比事”,舉其大要,「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所謂屬辭,係指遣詞造句,所謂比事,係指排比史事。屬辭比事,即是筆削的藝術。
《春秋》記戰爭,有伐、侵、戰、圍、入、滅等不同的寫法;聲罪致討曰伐,潛師掠境曰侵,兩軍相接曰戰,環其城邑曰圍,造其國都曰入,毀其社稷曰滅。同是記殺人,有殺、誅、弒、殲等不同的寫法,無罪見殺曰殺,有罪當殺曰誅,以下殺上曰弒,不留孑遺曰殲。這是用不同的字,表達不同的歷史情況,即所謂春秋筆法。舉最明顯的例子,如各朝代與邊族的關係,漢國攻打匈奴,寫成漢武帝北伐匈奴;而匈奴則是侵略漢國;類似的情形,蒙古攻打中國謂之入侵或侵略,這是從征服王朝攻打華夏的角度思考;但蒙古攻打歐州則名之曰 “西征”,如拔都西征。類似情形,忽必略攻打日本,名之曰“遠征”或“東征”;而對日抗戰時期,日本攻打中國,謂之侵略。有一段時間,臺灣甚至為日本教書未使用“侵略”而表達抗議,卻遺忘了自己歷史教科書裡忽必略“遠征”日本的敘述。
春秋的筆削,是一套特殊的歷史敘事,如「君子不以親親害尊尊,此春秋之義也」;「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其後之史書即以“狩”代替天子蒙塵,故爾晚清咸豐皇帝因英法聯軍逃到熱河行宮,要寫成“咸豐狩於熱河”;八國聯軍時,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到西安,則寫為“西狩”。「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則區別內外,華夏攻打夷狄曰“征”;夷狄打華夏則曰“侵”。吳楚之君自稱王,《春秋》貶之曰子。
有一個例子很可以說明我們學自歷史教科書的觀念,是多麼深入人心。左宗棠平回亂,是晚清的重大事件,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1999年7月,我因為做清中葉以降的西北史地研究,到西北地區進行田野考察。某日工作結束後,我到西安鐘樓附近的坊上吃點兒東西。坊上是西安著名的小吃街,有許多店主人是穆斯林,故又名回民一條街。那天我正啃著羊頭肉,喝著西北狼啤酒,這時看到一位著穆斯林傳統服飾的小朋友回來了,頭戴瓜皮小帽,身穿黃色袍子。我問店主人,「師傅,這您家公子。」店主人回曰,「是呀!小犬。」「幹嘛去呀?這老晚的。」「上學。」我說,「師傅您別逗了,暑假呢!上啥學?」師傅說,「上真主阿拉的學。」我一聽真主阿拉的名字,馬上正襟危坐起來,「那真主阿拉的學上些啥哩?」「歷史。」我笑了笑說,「師傅,您就甭開頑笑啦!俺可是歷史教授哩!學校不是已經有歷史課了嗎?」店主人打開黃色包袱,取出裡面的書,「那不一樣的,您老瞅瞅。」我看到書裡歪歪扭扭,像蚯蚓般的回文,「別逗了,師傅,俺識不得回文哩!您老給說說。」師傅翻開書頁,找到其中的一段,指著書說,「來!這一段寫左宗棠率大軍進駐天山南北麓,造成我族眾大傷亡。」聽完師傅敘述書中的內容,我一口西北狼啤酒差點沒吐出來,剛吃的烤羊肉串和羊頭肉都變成酸 的。
是的,身為大學歷史教師,我從小讀的歷史教科書都寫「左宗棠平回亂」,壓根兒不曾想過,對伊斯蘭而言,「左宗棠率大軍進駐天山南北麓,造成我族眾大傷亡」,才是合理的敘述。我想起從小學到高中讀過的歷史,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之亂,漢武帝北伐匈奴,唐太宗征西突厥,這些熟悉的敘述,我從未想過究竟是否歷史事實,縱使大學念歷史系,我也不曾懷疑過課堂上和歷史書裡的記事,一切是如此的理所當然,這些所謂歷史事實,已經成為我身體的一部分,已經是我脈管裡奔流的血液。當我讀到王莽篡漢時,我不會去思考如果新朝延讀數百年,歷史會怎麼寫?
五、 歷史教科書與國族建構
在1890年代以前,中國這個名詞並不用來指涉華夏,有些歷史學者為了合理化中國的概念,引述「赤縣神州,謂之中國」,來做解釋,這也是章太炎為同盟會擬定革命成功後新國名中華民國的由來,其後學者們踵繼其意,擴大建構中國的概念,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均納入中國,於是漢滿蒙回藏一律併入在中國的概念下,甚至非漢人建立的王朝蒙元和滿清帝國,亦視為中國帝國歷史的一部分。歷經1890年代到2015年逾120年以上,無以數計前行代學者們的努力建構,中國這個概念已根深柢固,極難動搖,一些並不存在的歷史在歷史教科書的宣導下,早已深入人心,諸如中英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明明該是清英鴉片戰爭、清日甲午戰爭,因為戰後簽署條約是大清國皇帝。這麼明顯的張冠李戴,學者們竟可以坐視,這真是非常不可思議 的事。而在歷史分期中,將1840年代以後的晚清,稱之曰中國近代,也是非常怪異之論,學者們卻習以為常。
在國族建構神話中,另一個存而不論的問題是民族起源,歷史課本上最常出現的兩句話,一句是「黃帝我們共同的祖先」,另一句是「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很少人去懷疑這兩句話的真實性,非僅此也,姑不論這兩句其是否歷史事實,以邏輯學而言,這兩句話必有一為非,蓋如果「黃帝是我們共同的祖先」為真,「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即不可以為真;反之亦然。但大部分學生並去思考這兩句話的矛盾,反正考試的答案照寫,信不信無所謂。有一年政治大學歷史系教師做古都之旅,第一站是西安,從西安到黃河壺口瀑布,路經黃陵,祭拜黃帝。系上同事都進去上香,祇有我一個人躲到黃帝手植柏樹下乘涼。因為我姓彭,彭乃祝融八姓之一。史書上說是祝融、蚩尤的後代。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為火神,因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但歷史上最有名的大概是彭祖,據說他活了八百多歲;也有人說這位彭祖就是《論語.述而》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的“老彭”。因為黃帝是我的祖先蚩尤之仇敵,子孫再不肖也不能去拜祖先的仇敵吧!雖然在國族建構的時代(約1890-1945),各種中國歷史教科書上都寫著黃帝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但我知道黃帝在血統上和我是沒什麼瓜葛的,任他血緣國族論者說得多麼冠冕堂皇,黃帝和我不相干就是不相干,要說有相干也可以,至多是我祖先的仇人。
如果我們檢視晚清改編國史運動時期所編寫的歷史教科書,將會發現此時期的教科書並非都稱中國歷史教科書,有的以本國歷史教科書為名,有的以中學歷史教科書為名,甚至民國以後編寫的歷史教科書,亦非悉以中國歷史為名,如呂思勉編寫《白話本國史》,錢穆撰寫《國史大綱》,均未用中國之名,故爾此時期學術界其實是中國史、本國史、國史等名稱混用,並非以中國為至當歸一之名,比較統一使用中國之名,可能是抗戰以後的事。
在歷史教科書中,有幾個朝代是很衰的,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短國祚王朝,後續者如為強勢王朝且國祚緜長,那麼,短國祚王朝往往被寫得很負面;如秦與隋,但卻忽略了秦築長城,區隔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是影響多麼深遠的事;隋煬帝開鑿運河,成為此後各朝帝國的重要經濟動脈。征服王朝入主華夏,亦成為歷史課本的大黑洞,如元國和清國的敘述,基本上即是負面的,元國尤其倒楣,被寫得沒有一處是好的。宋元之際和明清交替的二臣,即成為民族主義史學下的冤魂,至於漢民族所建王朝,則沒有這類問題。故爾這類撻伐主要來自民族主義史學,而非朝代興衰。運氣很差的還有女性,亡國常是女性要負責,如妹喜、妲己、褒娰、呂后、武曌、楊玉環、慈禧,都被形塑成紅顏禍水,甚至直指為禍國殃民。這種充滿男性沙文主義的敘述,在台灣的中國史教科書中俯拾即是。
我須承認從1890年代到1950年代的教科書編纂者極其高明,他們建構了中國的概念,把國族建構發揮得淋漓盡致,以致於到今天台灣的歷史學者幾乎無法掙脫其籓籬。我的學術養成教育在此背景下,與大部分這一代的台灣歷史工作者類同。所以,當我們說“中國在唐代的時候”是如此自然,絲毫不會去想在唐國的時候,根本沒有中國這個概念。我們說“中英鴉片戰爭”,卻遺忘當時存在的是清國。教科書裡寫“漢武帝北伐匈奴”,“蒙古入侵中國”,被視為理所當然。所謂“中國”攻打他人時用的是“遠征”、“北伐”,他國打“中國”則是侵略。蒙古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忽必烈打中國是侵略,拔都打歐洲為西征,忽必烈打日本是遠征,這些春秋筆法成為歷史教科書的標準用語。台大花亦芬教授寫有關十字軍的討論,指出只有十字軍,沒有十字軍東征,說明過去台灣歷史教育的謬誤。這些都是長久以來歷史教育和歷史解釋的問題,而我們並不經心在意。
台灣的歷史教科書基本上以抗戰時期為依歸,在遣詞用字上,亦以抗戰時期為師,稍有不同的是較少使用本國,而用概念較為模糊的我國,或者直接用中國,而在稱中國大陸時,反倒簡稱大陸,而非中國大陸。於是教科書出現諸如“我國歷史悠久”、“我國幅員廣大”之類的敘述,授課教師往往不會特別說明“我國”的指涉為何。如果用比較精確的語意學要求,以1980年代的歷史教科書而言,我國明顯指的是中華民國,彼時的中華民國僅70餘年,何來歷史悠久?而台灣的土地面積又如何談得上幅員廣大?但不論任課教師或受教學生,基本上鮮少對這類課文內容提出質疑,於今看起來真的很難理解。尤其當學生讀到地理課本寫“我國屬於大陸型氣候”時,腦子真的會轉不過來,台灣不是海島嗎?海島怎麼會是大陸型氣候?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緒論》指出,中國具有幅員廣衾、種族複雜、歷史悠久、史籍豐富等特質,其中幅員廣衾係指疆域廣大,從《史記》記載黃帝時的疆域,「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到清代的新疆設省,民國以後的漢滿蒙回藏各族領地,均納入版圖,於是中國疆域擴大到從古以來所未有。1960- 1970年代歷史地理學者譚其驤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之委託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在編繪明代總圖時,未將台灣編入明國疆域,國務院去函要求譚其驤必須將台灣編入,譚其驤堅持不肯,僅同意在福建分圖附上台灣,此一堅持維護了一位學者的學術尊嚴。有關台灣應於何時繪入中國版圖,在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的過程中,引發了激烈爭論;部分學者主張元代地圖即應將台灣畫成與大陸同樣的顏色,譚其驤認為《中國歷史地圖集》是根據歷史事實來畫圖,絕不能違背歷史事實,因而堅持清代疆域圖始將台灣畫成與大陸同樣的顏色;於是邀集學術界權威人士、各有關學術機構負責人或代表開會討論,最後基本上取得了一致意見:元、明圖中台灣用中國基色中的鄰區顏色,與大陸不同;明圖增加鄭氏台灣圖,附於福建圖;打破「台灣自古以來屬於中國」的迷思。
六、 結論
臺灣因為現實政治、特殊的時空背景與歷史經驗,在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的編寫上,特別強調民族精神教育與國家立場的主體性。
有關臺灣史的主體性方面,1993年和1994年修訂的國中、小學歷史課程標準,比較以臺灣為主體來看待臺灣史(2000年發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亦同);1995年修訂的高中歷史課程,則將臺灣史置於中國史課程中;與國中、小學歷史課程在銜接性和立場的主體性上並不同調;但這並不僅是歷史學界內部的問題(持中國/臺灣立場主體性學者間的拔河),也涉及現實政治問題。高中歷史課程「九五暫綱」開始有獨立成冊的臺灣史,為其後“98課綱”、“101課綱”之所本,而引發爭議的微調課綱所調整者即“101課綱”。
2014年1月17日,教育部召開公聽會,公布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部分修正表,引發黑箱爭議,台灣人權促進會及教育團體等向臺北地方法院具狀告行政法院。一審於2015年2月12日宣判教育部敗訴,判決書3月5日首度公開。法院明白指出黑箱作業會造成大眾不安與猜忌,甚為不妥,要求教育部落實政府資訊公開法,透明政府決策。2014年3月9日歷史學者的連署反對這分微調課綱;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許雪姬教授在記者會上,表達學者對綠營處理此事的不滿。
因為自己是1997年《認識臺灣:社會篇》的兩位撰稿人之一(另一位是中研院史語所林富士教授),緣於曾是認識臺灣教科書事件的弄潮兒,對當年反對陣營的學者們難免多所關切。故爾當媒體刊載微調課綱委員名單時,心裡一個咕咚,歷經17年的雨露風霜,認識臺灣教科書的反對者,竟然借屍還魂,成為微調課綱委員,用不合法的手段大改高中歷史課綱。
2015年8月3日下午,在前台中一中校長蔡炳坤出面斡旋下,由學者吳密察、花亦芬教授陪同學生代表和吳思華部長協商。我在新聞影片中看到吳部長一再跳針,比壞掉的黑膠唱片還要嚴重。黑膠發燒友都知道,唱片跳針大部分時候是因為音軌有雜物,只要去除雜物,跳針問題往往即迎刃而解。這次中學生反微調課綱運動,音軌裡的雜物只有一個,就是微調課綱,去除雜物,吳部長就不必一再跳針了。目前看來,停止實施微調課綱,可能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即將於2018年實施的〈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目前正進行擬訂,這是影響更為深遠的課綱,將從2018用到2030年。而且,2018年才要使用的領綱,並無立即之急迫性,希望領綱委員效率別太高,慢慢來,別趕著在看守內閣期間輕舟已過萬重山,以免到時又是兩岸猿聲啼不住。
經過高中歷史微調課綱的經驗,我相信〈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在行政程序上一定會完全符合,可是當我看到第一次會議記錄的領綱委員名單時,心裡忽然一個咕咚。
在〈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第一次會議紀錄,我看到召集人為朱建民,其另一個身分是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基金會附屬機構為鵝湖月刊社。
許多人注意到王曉波與《海峽評論》的關連性,而1997年刊行的《認識臺灣參考資料》,就是《海峽評論》所出版,其中有幾位作者是我非常熟悉的,包括王仲孚、王曉波、陳昭瑛教授、潘朝陽、黃麗生夫婦,而我靈機一動,腦子忽然晃過一分學術思想刊物《鵝湖》,於是找出《鵝湖》月刊,赫然發現潘朝陽教授是社長,陳昭瑛、黃麗生教授是編輯委員,方始恍然大悟。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十二年國教領綱委員的部分名單,發現召集人是朱建民教授,而朱建民教授是《鵝湖》月刊社董事長。至此我始知原來媒體關注的《海峽評論》,固為兩次事件的要角,而其背後尚有影武者,這個影武者就是《鵝湖》月刊社,其成員化整為零,進入各科中學教科書委員名單,藉儒學之名,以遂行其大中國之實。另一個同樣藉儒學之名宣揚大中國思想的某書院,其成員遍布各大學院校,以講學為名,大力宣揚儒學思想,其組織之龐大,影響之深遠,可謂舖天蓋地。但我不便在這裡多所討論,蓋有太多師友為此書院成員,我不想因一篇卑之無甚高論的小文章惹來太多麻煩。
2016年1月28日學生反課綱團體在立法院群賢樓前舉行記者會,提出兩項訴求:一、撤回微調課綱;二、暫緩十二年國教課綱。在這場記者會中,立法委員鄭麗君,以及即將上任的時代力量立法委員黃國昌、林昶佐都到場發表談話,並且簽名同意在國會提案支持學生的訴求。在大選期間沈寂一陣子的課綱問題又浮上枱面,而且應該很快就會列入國會新會期的議程。
陳諺瑩幾歲 在 謝文憲的極憲人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憲上充電站 - 我比任何人想得,都更認真經營這平台
過去三年、每周一集,共一百五十四集所有的音檔,都放在這個網站上,大家可以存取這個網站,回家慢慢聽喔!
2/10 過年特別節目,就要滿三年了,一路走來,堅持到底!
未來幾周節目預告:
2/03 亞洲鐵人,台灣一哥:謝昇諺 Sam Hsieh(謝昇諺)
2/10 暢遊南極:林瑞昌(多明哥) - 過年特別節目 吉光旅遊
2/17 我的領結世界:高燦榮 Abenco
2/24 城市故事集 ǀ The City Story :曹宇棠
3/02 我25歲,有30間收租房:羅右宸
3/09 好眼力:國泰醫院陳瑩山醫師 護眼達人陳瑩山醫師
3/16 綠色社會企業:葛望平董事長 O'right 歐萊德
http://www.uni967.com/newweb/index.php?menu=2&page=2_4&ID=83
陳諺瑩幾歲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必須懂!二十四節氣-秋與冬|五穀|10>
農耕生產最為「靠天吃飯」,
年復一年的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循環往復,促使古人制定曆法。
一年的耕耘後,最著重是與家人共享辛勤勞動的成果。
秋季:涼爽舒適、五穀豐登。
冬季:雪兆豐年 、團圓過節。
---------------------------------------------------------------
【立秋與處暑】(七月令,瓜月,孟秋)
「立秋」,夏去秋來,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臨。農諺:「立秋無雨上堪憂」、「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雷打秋,稻仔像嘴鬚,甘藷像泥鰍」、「雷打秋,冬半收」。「立秋」分為「六月秋」和「七月秋」,農諺:「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六月立秋快快收,七月立秋慢悠悠」。台灣地區的立秋,是一期稻作收穫、米榖滿倉的時節,也是龍眼的盛產期,花東縱谷滿山遍野的金針花正盛開。
「處暑」,表示夏天暑氣結束的時節;暑氣雖然逐漸消退,但是,天候還沒有轉涼,還會有熱天氣,俗諺:「處暑處暑,曝死老鼠」、「秋老虎,毒過虎」,入秋時的暑熱,猶如老虎般之猛烈。農諺:「播田播到處暑過,較贏過擔什貨」。在這節氣裡,是「橫山梨」盛產期,也是虱目魚苗溯流北游的時候,常看到海邊有許多捕魚苗的漁民。
【白露與秋分】(八月令,桂月,仲秋)
「白露」,已從盛夏進入秋涼的節氣,清晨常看到花草樹葉上許多透明晶瑩的露珠。這時節正是鴻雁南飛避寒,百鳥開始儲存乾果準備過冬的時候;「白露時分桂飄香」,此時也是桂花盛開時分,因此農曆八月又稱「桂月」;《禮記》〈月令〉篇記載:「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鴻雁南飛避寒,百鳥開始儲存乾果準備過冬。「白露」之後,在夜晚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杜甫〈月夜憶舍弟〉詩:「露從今日白,月是故鄉白。」又是另一種相思情緒浪潮。
「秋分」,此時陽光直射赤道上,畫夜長短相等,這個節氣大約在中秋節前後;「蘆花千里秋月白」,中秋時節,溪灘的蘆葦花盛開,展現一片白茫茫的景色。俗諺:「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欣歌好稻栽」,也反映了期待豐收的心情;俗諺:「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紅柿若出頭,羅漢腳就目屎流」,也表示「秋分」以後的節令氣候變化。紅柿、文旦、水梨、酪梨也在「秋分」的仲秋時節,成為時鮮水果。
【寒露與霜降】(九月令,菊月,季秋)
農諺:「寒露開花袂結子;寒露吐穗不結實」、「寒露百草枯」、「寒露十月已秋深,田裡種麥要當心」、「寒露多雨水,春季無大水」。在這個節氣,天空會有過境台灣的伯勞鳥、灰面鷲鳥群。菊花(又稱長壽花,四君子之一)為寒露時節最具代表性的花卉,野牡丹、山芙蓉、月桂與雁來紅,也都紛紛綻放。今年「寒露」後十日為重九時節,古書記載:「九月九日,採菊花與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登高山、賞菊花,成了這個節令的雅事;民間在「重陽」日,有供牲醴祭拜祖先之習俗;各鄉鎮市也都會舉辦「重陽敬老」等民俗活動。民諺:「九月九,風吹滿天吼」、「九月風吹,滿天飛」,陳培桂修《淡水廳志》也記載:「重陽前後,童子製風箏,如鳶、如魚、如八卦、如四角雙連環,放之於高原曠野,以達雲霄者為樂。」,在東北季風期,河濱、草坪,形色色的風箏在空中飄飛,也是季節一景。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氣肅而凝,露結為霜」,高山清晨地面上常結一層薄薄的霜,楓葉開始由綠轉紅,明顯感受到深秋的蕭瑟景象。俗諺:「九月九降風」、「九月起九降,臭頭仔無地藏」,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北部地區會颳起「九降風」,陳文達修《台灣縣志》記載:「九月,北風凜冽,積日累月,名曰九降風。」;不過,颳不停的東北季風,卻是新竹人生產米粉的最愛,也是盛產柿子的新埔、北埔吹乾柿餅的好幫手。農諺:「霜降,風颱走去藏」、「霜降有日照,烏寒死無藥」、「霜降出無齊,牽牛犁」。「霜降」時節也是台南麻豆鎮白柚的收穫期。
【立冬與小雪】(十月令,陽月,孟冬)
「立冬」,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大陸冷高壓增強,天氣漸漸變冷。「入冬,田頭空」,水稻收割貯藏,農諺:「立冬,青黃到空」、「立冬好收,查某人發嘴鬚」。臺灣有「立冬」日「補冬」進補的習俗,俗諺:「立冬補冬,補嘴空」。「立冬」正是柑橘豐收的季節,也是螃蟹正肥美的時節,台灣西部的沿海地帶盛產螃蟹,肥碩黃澄的蟹黃,成了吸引饕客的美味佳餚。
「小雪」,天氣已經轉寒,中國大陸北方已開始雪花飄飄。農諺:「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小雪雪滿天,來歲必豐年」、「雨夾雪,下不歇」、「雪花打菊心,柴米貴似金」。「十月豆,肥到不見頭」,這個節令,嘉義縣布袋一帶是捕「豆仔魚」的好時節。
【大雪與冬至】(十一月令,葭月,仲冬)
「大雪」,中國大陸北方大雪紛飛,地面積雪,亞熱帶的台灣,也只能在玉山、合歡山上,才能出現難得幾次的雪景。農諺:「雪花好比銀錢,雪被子蓋麥田」,台灣沒有白皚皚的雪花,倒有白芒芒的「菅芒」花開,隨風搖曳。漁民諺語:「大雪大到」、「大雪來,烏魚到」,到了「大雪」,烏魚群便大批地湧入臺灣海峽,正是捕烏魚的好時機。
「冬至」,又稱「冬節」,由於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農諺:「冬節佇月頭,欲寒佇年兜;冬節佇月中央,無雪佮無霜;冬節佇月尾,欲寒正二月」、「冬至紅,過年濛;冬至烏,過年酥」、「冬至不過不寒,夏至不過不熱」、「乾冬至,濕過年」。冬至是古代的過年,俗云:「冬至圓仔食落加一歲」、「不吃金丸(紅)、銀丸(白),不長一歲」,台灣俗諺:「冬至大過年」,家家戶戶都會搓湯圓,也象徵「圓滿、豐碩」。
【小寒與大寒】(十二月令,臘月,季冬)
「小寒」,北風常伴著冷氣團的來臨,橫掃大地。農諺:「小寒大冷,人馬安」、「小寒、大寒,無風水都寒」、「大寒、小寒,冷成一團」。小寒之後,「火鍋店」林立,成了消除寒氣的絕佳場所。花蓮、台東的洛神花也正值盛產期。
「大寒」,是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氣候相當寒冷,但因已近春天,不會像大雪到冬至期間的酷寒。農曆十二月,俗稱「臘月」,俗諺:「 十二月卯,不見草」、「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十二月雷,不免用豬槌」、「大寒日怕南風起,當天最忌下雨時」。這個節氣的來臨,代表一年就結束人們開始忙著除舊佈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迎接新年。新年的腳步正逐日趨近,隱隱可以感受到大地春回的景緻了。
資料來源: 「廿四節氣佮農諺、氣象諺語」http://web.ffjh.tyc.edu.tw/tai5gi2/133.htm
---------------------------------------------------------------
#歷史 #文化 #故事 #農業 #秋冬節氣
~專題推介,盡在知史~
《回到秦時》
http://www.mychistory.com/?uid=0.4.16.0&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