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陳周誠醫師評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陳周誠醫師評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陳周誠醫師評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陳周誠醫師評價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周慕姿,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過度努力 #3月5日上市 #博客來兩書七五折 #誠品療心卡 #今晚八點半書籍介紹第二波影片上線 . 《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今天終於上市了! . (感覺等了好久!) . . 結果我發現我從沒有貼過正式版的書籍介紹文宣。 . 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這本書籍介紹,購買網址我會貼在留言~~...

  • 陳周誠醫師評價 在 周慕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05 10:23:39
    有 1,423 人按讚

    #過度努力 #3月5日上市 #博客來兩書七五折 #誠品療心卡 #今晚八點半書籍介紹第二波影片上線
    .
    《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今天終於上市了!
    .
    (感覺等了好久!)
    .
    .
    結果我發現我從沒有貼過正式版的書籍介紹文宣。
    .
    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這本書籍介紹,購買網址我會貼在留言~~
    .
    .
    #通路優惠
    .
    🌺想要療心卡:
    .
    如果沒有買到療心卡但還是很想要的朋友,我昨天得知誠品的網書和全台幾個實體門市都還會有少量的限量版,大家可以去買看看(實體門市有哪幾家我問到就公佈,不過可能要3/6之後才會上架,大家可以問問門市),
    .
    .
    🌺想要書籍優惠:
    .
    博客來有推出我的作品(寶瓶文化出版)兩書七五折的優惠,也就是說如果你買《#過度努力》兩書也是七五折,一個 #自用送人兩相宜 的概念。
    .
    .
    其他通路可能也有一些優惠,大家可以留意一下。
    .
    .
    🌺可是我已經預購,但沒趕上療心卡(扼腕)
    .
    如果你先預購,但沒有趕上療心卡,現在也沒辦法到誠品買了,若你能來簽書會、或在任何我樂團演出場合、演講場合遇到我,你願意帶著書來找我的話,我會寫下特別送給你的一句話,謝謝你的支持!!
    .
    .
    希望大家都能早日拿到書,期待和大家一起,開始療癒那個「過度努力」的自己。
    .
    .
    =====這是書籍介紹的分隔線========
    .
    《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
    .
    .
    《情緒勒索》作者周慕姿2021動人新作。
    .
    每一個過度努力的人,都是把傷藏得很深、藏得很好的大人。
    .
    .
    「過度努力」是最完美的人生逃避,
    逃避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是誰?你為誰而活?
    .
    .
    你總是不停歇地往前衝刺嗎?
    .
    因為你恐懼一停下來,你就不夠有用、不夠好、不夠優秀……
    .
    .
    8個令人泫然欲泣的真實生命故事,溫柔提醒我們,在華人推崇努力的文化裡,「過度努力」是多麼容易被忽視,它甚至被完美掩蓋在高收入與不凡成就裡。
    .
    . 
    但,每個過度努力的人,都是靈魂受創、傷痕累累的大人啊。
    .
    .
    過度努力是一種自我耗損與傷害。
    .
    .
    因為過度努力的人,追逐的是他人或社會眼光中的自己,而非 #真實的自己。
    .
    .
    而當你相信自己夠好,你就不用總是必須向這個世界證明什麼。
    .
    .
    ◆「心理師,你難道不能直接告訴我如何解決我的恐慌嗎?你們沒有SOP嗎?」
    .
    .
    ◆「我為了父母,已經整形到連我自己都不認得了,但為什麼他們還是不要(愛)我?!」
    .
    .
    ◆「我已經好努力了,為什麼還是不夠?可是我已經累到要崩潰了……」
    .
    .
    無愛碎裂暴虐的童年處境或家族不能言說的禁忌,以無聲的方式,凌遲他們一生。
    .
    .
    他們甩掉弱小無助的童年自己,以不停歇、不喘息的或戰鬥或逃離的方式,面對生命。成就與薪水、他人的讚賞與喝采是他們肩上的勳章,但他們卻覺得生命蒼白又貧瘠,也總在深夜裡,自我不斷被囓咬與啃噬,甚至罹患各種上癮、恐慌、暴食、憂鬱……
    .
    .
    為什麼他們已經如此努力,拚命讓自己有用、夠好,卻仍無法擺脫空洞人生?
    .
    .
    慕姿心理師認為,心理師這份工作猶如擺渡人,對於書上8個彷若站在懸崖邊的個案來說,無論是在工作上只能贏的跨國公司高階主管、婚姻即將垮掉的工程師或在醫院崩潰的住院醫師……慕姿心理師試著接住、陪伴著持續向下墜落的他們。陪著他們,從漠視無感、抗拒防衛、輕蔑自嘲開始,努力地耐心等待、溫柔同理,以及細膩的諮商專業,妥貼地、柔軟地、呵護地回到過往可能遍體鱗傷的生命經歷,而那不過就是一個個睜大雙眼,驚恐又哭泣不停的稚嫩孩子。
    .
    .
    #本書特色
    .
    .
    ◎當我闔上這本書,除了第N度落下眼眶無法盛載的淚水,也感謝慕姿老師藉由邀請我寫推薦序的這個過程,提前渡了我。
    .
    .  
    如果,你也常說「沒關係,我自己來就好。」
    .
    如果,也常有人對你說「你應該對自己好一點。」
    .  
    如果,你也害怕「不夠好,是不是就代表自己沒用?」
    .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總想著:「我表現得好不好?」而不是:「我好不好?」
    .
    .  
    我想現在,該換你上這艘船了。──蕭彤雯(前新聞主播/知名節目主持人)
    .
    .
    ◎「不夠好」,這句話很傷人,也很毒,可惜的是我們很少有防疫措施。
    .
    .
    「不夠好」是自我要求完美的焦慮,還是外在造成的壓力?很難說清楚,畢竟整個追求成功的文化裡,哪個不是從小就被父母、師長們以各種形式來告訴你「不夠好」,我們更常被這三個字體罰、辱罵、嘲諷或貶抑。長大後,被職場主管、老闆、客戶,甚至情人或伴侶嫌棄不夠好。男人被唾棄錢賺得不夠多、成就太低,女人被嘲諷不夠溫柔體貼、賢妻良母。好吧,這個社會沒放過任何人,就是指著你的鼻子直言:「你不夠好」。
    .
    .
      整個社會,不是虎爸或虎媽當道而已,而是已經建構出隱形的「虎社會」。所以當你有童年逆境,就如雪上加霜,所有的逆境都指向一個原因:「因為我不夠好,所以父母才不愛我」。當這個觀點內化成自我價值時,再優秀的菁英都還是與自卑情結相伴,形塑出各式各樣的創傷因應措施,就像這本書提到的購物欲、冷漠疏離、自戀、暴食症及恐慌症等。──賴芳玉(律師)
    .
    .
    ◎我們的一生總在歉疚。對不完美的自己歉疚,為了逃避歉疚,我們不斷努力,卻換來更大的歉疚,只因感覺不夠,無論做得再多,仍然不夠。我們始終認為可以更好一些,為了更好的自己,數度耗盡了自己。
    .
    .
    歉疚是一個祕密的洞,我們都曾長久生活在罪疚的深淵裡。
    .
    .  
    感到歉疚,是否是因為沒人告訴我們,日常的柔軟亦可以承接我們,我們不必挖掘祕密的洞,讓自己墜落下去?沒人告訴我們,傷痕、痛苦、失敗、挫折並非人生的汙點,而是使我們獨特於他者的可能?更或許是沒人告訴我們,生命所遭遇的苦痛艱難,其所留下的傷痕是辨認自己的方式,而非反覆鞭笞自我的刑具?若能沿著這些痕跡,撫摸其紋理,理解並寬容自己,最後即能從傷痕裡映照出自己真實的模樣。──陳曉唯(作家)
    .
    .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些傷口。這些傷口,會帶來一些難耐的情緒,這些情緒可能會大而猛烈,讓人無法承受;當我們不知道怎麼處理,我們會隔絕它,用一些方法掩蓋、合理化或淡化它,讓自己能不去面對它,以便讓我們能繼續在生活中撐下去。
    .
    .
    諮商心理師,有些時候,就是從你的願意分享中,感受那些你不敢碰觸的情緒,然後,再將它消化成你可以接受、吸收的方式,慢慢地回饋給你。
    .
    .
    而我們,就在這樣的回饋當中,慢慢地理解自己、慢慢地從這些情緒與理解中獲得滋養;我們有機會從這些滋養中慢慢長大,而終於有能力回過頭來,跟那個無法承受如此多創傷與情緒的、內心的小孩說:

    「嘿,沒有關係的,要面對、承受這些真的很不容易。你一個人撐著、還陪伴著我,真的是辛苦了。
    .
    但現在,你不用害怕了,我會陪著你。」
    .
    .  
    於是,我們終於有機會,可以給自己一點溫柔,可以愛著這樣的自己。
    .
    .
    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你一點溫柔與陪伴。──摘自本書前言
    .
    .
    ◎本書療心話語:
    .
    .  
    🌺每一個過度努力的人,心裡都是受了傷的;之後,以為「努力」可以讓自己不再受傷。就停不下來了。
    .
    .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自己一點、一點地交了出去,用來交換愛、交換不被責罵及鄙視,希望被接納,或是希望能在這個世界上獲得一點位置,能夠生存、能有一點喘息的空間。就在這樣的生活中,我們勉強自己,也丟失了自己。而自己,原本又該是什麼樣子?我們還記得嗎?
    .
    .
    🌺即使你不是父母最愛的孩子,但你仍然是被深愛、被重視的。
    .
    .
    🌺孩子,面對自己不能理解的可怕情況,會用各種方式逼自己適應,只為了能生存下去。
    .
    .
    🌺為了生存,孩子只好內化父母的標準,變成孩子生活、生命的一部分,甚至變成孩子的個性之一。
    .
    .
    🌺「即使你身上有和你父母類似的特質;你個人的意志、你的選擇,都會讓你跟他們不一樣,過著不一樣的生活。你不會複製,也不需要複製誰。你,就是你自己。
    .
    .
    🌺「你像爸爸,也像媽媽,你也是你自己,有他們兩個都沒有的部分。然後,你終於可以不再當爸爸的替身,不再成為媽媽的未來,不用再努力讓誰滿意;可以好好的,讓你自己滿意。
    .
    .
    🌺這麼努力的你,怎麼可能不好?迷失在別人目光與評價中時,記得回到自己身上,以自己的感受為主;我們就有力量,可以抵擋外在世界的不友善。
    .
    .
    #名人推薦
    .
      ◎蕭彤雯(前新聞主播/知名節目主持人)、賴芳玉(律師)、陳曉唯(作家)專文推薦。
    .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洪仲清(臨床心理師)、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張曼娟(作家)、陶晶瑩、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泫然欲泣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 陳周誠醫師評價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06 23:19:33
    有 351 人按讚

    【創傷事件的定錨與靠近】
    .
    我想說明一下,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如何去陳述與討論創傷事件。
    .
    ● 創傷事件如何說?
    首先,我們要思考,對於一位已經受創的當事人(或者說受創主體)來說,他要如何去表達他所經驗到的「創傷事件」。也許會有人覺得這還不簡單,當我們要陳述一件事情,不就是說一下這件事的人、時、事、地、物,清楚交代就好了啊。不過我們站在是心理治療師 (心理師 或 身心科醫師)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是警方或檢察官在辦案,只要清楚這些客觀事實就好。人時事地物固然很重要,但我們更強調的是,當事人的主觀感受與想法為何。
    .
    創傷事件發生地當下,一般而言會有三種反應:反擊、逃跑、凍結。前面兩個好理解,凍結的意思則是「呆住」不知道要做何反應,而產生一種彷彿整個人凍結的狀態。有些人甚至會有片段失憶的現象發生。嚴重的創傷,容易導致創傷主體的「失語」。意思是,即便當事人記得發生甚麼事情,但因為這個創傷經驗有可能是一個過去沒有過的經驗與感受,或是他人不曾有過的經驗、感受,當事人困難從他已知的語彙中,選取一個適當的語彙來表達這個經驗。
    .
    我舉個例子,當有人在說今天天氣「涼涼的」,我大概可以理解成,今天天氣有點風,需要穿件薄外套。但如果今天我是台北人,高雄人說的「涼涼的」可能跟台北人所說的「涼涼的」不太一樣,高雄人的涼涼,對台北人可能覺得還好,沒有到涼。這是因為我們的生長環境不同,導致我們對於同樣的語彙有不同的解讀。所以我們需要有溫度計,讓我們可以清楚地告訴對方說,今天外面攝氏17度。溫度計讓我們對於溫度有個客觀的標準與想像,也同時可以有個共識。不過在客觀之外,仍可以有其他的主觀,就像有種涼叫媽媽覺得涼。許多青少年來說,17度還可以短袖短褲,但對他們的家長來說,會不斷的叮嚀「欸,你給我穿件外套啦,外面涼。」
    但對於當事人來說,他的「很可怕」和我所想的「很可怕」就有很多的不同,即便這已經是他所能挑選出來表達他主觀感受的詞彙,但我經驗到的最強烈的「很可怕」仍可能和他所要表達的不同。或者是「很可怕」這三個字根本無法如實傳達他全部的感受。甚至沒有確切的語彙來表達這樣的感受。
    .
    ●創傷常常是一種斷裂
    另一方面,回到創傷這件事,創傷是往往是一種斷裂,一種關於生活、關於人際關係的斷裂,當你發生了創傷事件,整個世界就不會再是原來的那個樣子了,看起來好像都沒什麼變,但事實上就是不一樣了。無論你在心裡怎麼吶喊、怎麼去哭,那就是不一樣了。況且,別人不一定會有意願去理解當事人怎麼了,甚至環境也有可能是充滿評價與批判的。當一個可怕的事件發生,把事件的原由全然地歸因於當事人,可以讓相同環境中的人們感覺到安全。但這卻不利於當事人的創傷療癒。因為,無論他如何無聲地吶喊,都沒有人真的願意多理解他,這也是我說的「斷裂」。
    .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當事人經驗到了一種突如其來的衝擊性與具有傷害性的經驗,但作為傾聽者、陪伴者,乃至於治療者,除了知道創傷事件的人事時地物外,不知道為何眼前的這個人,為何如此難以忍受,為何感到悲傷、憤怒、痛苦。所有形容情緒與感覺的詞彙都是有限的,這些詞彙不見得足以承載當事人所欲表達的痛苦。
    .
    這是痛苦嗎?
    *好像是,但比痛苦多更多。
    你的意思是非常痛苦嗎?
    *嗯....比非常多還要多,可是我不太會描述。
    我聽起來,你感覺像是溺水一樣。
    * 可能是喔,我覺得自己快喘不過氣來了。
    .
    ●將創傷事件定錨:好像是,但又不是。
    心理治療師(心理師、身心科醫師)未曾經驗到當事人一樣的創傷,他要怎麼去思考、他要怎麼去理解當事人主觀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當事人的感受為何。我們需要做的是一種「定錨」,是這樣嗎?我像這有點像.........。但這不是一種百分之百固定下來的判斷,而是先定一個大概可能的狀況,再不斷的做「校正」的動作。
    .
    關於創傷,每個創傷主體(當事人)的經驗都會是獨特的,也因為這樣的獨特,會使人有種孤獨的感受。真的有人願意理解我發生了什麼事情嗎?這樣可怕的事情,我如果說了出來,對方是否能承受得住?還是對方會慌忙地跑開?我覺得很難受的事情,對方也能理解這樣的難受嗎?或者是,對方會覺得沒什麼,是我少見多怪?
    .
    ●再次受創:他人對於創傷事件的否認
    如果創傷主體堅持要說出來,他有可能遭遇到他周圍的人各種不同的對待。第一種是否認。否認有可能是否認創傷事件的發生、否認創傷事件所造成的創傷。我們通常會聽到的會是,「你知道的,他沒有惡意。」(你不應該感到受傷)。或是「這也沒有什麼啊,大家都經歷過啊。」(淡化這件事情嚴重性)。或是指責受害者「你一定是做了什麼,所以才會落得這樣的下場。」、「為什麼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類似的否認,除了可能讓當事人再度陷入自我懷疑外,也可能讓他又回到一種孤立的狀態。大多數的時候,不太會有人會想要拿自己的頭去一直撞牆。但自己所說的沒有被善待,甚至是被輕視與嘲諷。那會使當事人不願再多說些什麼,並在心裡築起一面牆來保護自己。
    .
    ●創傷療癒的發生與可能
    相反的,心理治療師(心理師、身心科醫師)不斷的討論與評估、不斷的理解與思考。是這樣嗎,是,又好像不是。那會是這樣的感覺嗎?好像有一點像,但我不確定。有的時候心理治療師會從自己的專業工作經驗或個人經驗中拿來定錨,嗯,這樣失控的感覺,跟..........很像,那個不被理解的感覺真的和..........很像,是這樣嗎?
    .
    這就是我所說的「創傷事件的定錨與靠近」,它會是一種動態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重點其實並不在於要有多精準的描述創傷事件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心理治療師(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是抱著一種不否定,且好奇的態度來試圖了解與同理,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事人或者我們說創傷主體不再覺得自己的經驗與創傷是不可以被言說的、是羞愧與內疚的、是沒有人願意去理解的,而我們所謂的創傷療癒,就是在這個當中發生。
    .
    另一方面,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被保密,也需要界線。個人的創傷事件,無法以一種集體討論的方式來處理,也不適合將討論與靠近的動態過程,隨意地撿取一段,化約地來作為其他用途的論述。這是對於創傷主體,也就是創傷當事人的最基本的尊重。作為一位心理師,如果連這樣對於創傷療癒的基本認知都沒有,其他的,也就不用談了。因為這比任何的溝通都還要暴力與不尊重。
    .
    願所有受創的人們都可有適合的心理治療師協助,生活中也可以有真誠且值得信任的夥伴,可以陪伴他們度過人生中的低潮與苦難 (合十)。

  • 陳周誠醫師評價 在 吳祥輝 Brian Wu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9-05 06:12:18
    有 452 人按讚


    這篇也不錯。您也可以寫一篇啊。

    https://www.facebook.com/stand4taiwan/posts/2151891081751980?__xts__%5B0%5D=68.ARDlS8DRgsNKL9umzO4T6OXmSc39MLD52Q5MaXKRbJf1J7rYC_oPtfu2Lx-6ZB0KZchY4Mzpz0FOKZP1WdGnv2r_P0-5MhWkixZHb7Zv4_lJHscChGkEsQ-af0-UGY6-sJjZ8IzlujO0wGxpxHVHyBD8ZEtG4ovO-C1YKVutx-riNB7ZLeEK0w&__tn__=K-R

    這篇是「屠殺」這本書的作者,在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結束後,對於國民黨對柯的指控、柯文哲對他的指控,所做出的回應全文翻譯。
     
    裡面提到了訪談柯文哲的背景,柯提到的內容,他數度求證對柯訪談的內容,以及取得柯文哲用本名表示自負文責,並且同意文稿內容、簽名並提供照片的信件往來證據。
     
    如果你沒耐心或沒興趣看完,還是提醒你一些重點:
     
    除非有其他證據,避免指控柯文哲的「仲介」身分,因為本書作者從來沒有這樣寫,或者這樣指控。(刑法上知情可能要負擔的刑責,則是另外的問題)
     
    如果你支持柯文哲,試著替他立場的巨大變動辯護,他會需要你縝密的論理和實證依據,不然就作實了他前後不一、脫免政治和言論責任、欠缺應對重大事件的能力,以及難以避免的中國因素。
     
    下面是非精準翻譯,要看原文或影片訪談,請直接點進去連結。
     
    --
     
    #你的書怎麼會變成台北市長選舉(2014)的主戰場?
     
    在書中,柯醫師描述他為了自己在台灣的待移植病患、確認中國器官移植的品質,因而訪問中國某間醫院。在他發現中國使用法輪功人士的器官作為移植來源後,他試圖倡議提升中國器捐體系的透明度。結果當然是沒成功,但是在我的書中,我將柯醫師描述為單一的勇氣。
     
    不過在台灣多數人(當時)無視上面這一段,10月時,因為選情看好,對手開始從書中斷章取義,將柯醫師描述成器捐的仲介。我認為這是完全脫離書中的陳述和誇張的錯誤,吵了大概一周,柯文哲出來開記者會澄清,同時卻也指責我著作中對他描述的錯誤,並指責我書中對他的訪談記錄未經他的授權。
     
    問題是,柯文哲對我的指責根本不存在書中。就像我的律師講的一樣,沒有一個英文版本的讀者會把這些關於柯文哲的訪談解讀成他是器捐的仲介。
     
    #柯文哲有對於中國的器官販售表現出任何的興趣或者真的涉入其中嗎?
     
    你覺得有哪個器官買賣的仲介會自己跑來讓我做訪談嗎?當然不會,柯文哲考量的只有他的病人的利益。
     
    #當初你的書怎麼會把對柯文哲的訪談寫進來?
     
    在2008年7月,我的研究助理和我聽說他可能知道一些關於中國器官移植的情形,就規劃要訪談柯醫師。在訪談中,柯醫師描述了一個很一般的故事:有個診所有一些老病人需要器捐,那他作為醫生便前去中國確認那裡器捐體系的品質。他向一間醫院諮詢相關的程序跟價格,在認識一些中國的醫生之後,對方表示相較於在中國的價格,會給他診所的病人折扣。
     
    我認為人們在中國議價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所以這段訪談原本沒什麼寫進書中的價值,直到柯文哲描述了更多有爭議的細節:對方跟柯文哲說,他在台灣的病人應該要來這邊的醫院,這樣才會取得更健康的器官。因為這些器官的「捐贈者」就是法輪功學員──也就是中國的思想犯。
     
    這故事是發生在2004~2005年間,早於任何關於中國將法輪功學員做為系統性器官移植來源的報導見世之前。在當時,關於這件事的規模到底有多大,沒有人知道。但是柯醫師已經意識到可能存在於幕後的恐怖運作:至少有一間醫院的醫生們,為了取得器官而殺害法輪功學員。
     
    也許其他的台灣醫生也有耳聞,不過柯文哲應該是第一個決定要做點什麼的人。他建立了一個流程,要求中國的醫師填具「捐贈者」的身分資訊。他覺得這樣可以讓這種運作遁入地下,應該可以解決95%的問題(剩下的5%意指法輪功學員)。當然,接下來的幾年間,所有的中國醫師都拒絕填表照做,柯文哲就改變策略,決定要去找個記者來爆料。
     
    #那個人就是該書的作者你嘛。那柯醫師的訪談怎麼會進了你的書,事情是怎麼發生的?
     
    在其書中,柯文哲提到中國器捐的流程,會從雙方達成協議開始,所有對話就都是保密的。在那幾年,我的研究員不時打電話給柯文哲,我也打電話問過他,中國對於境內法輪功學員的身分有沒有建立中央的資料庫。柯文哲表示整個摘除器官的流程會透過一個像是ebay介面的系統進行。雖然柯文哲的英文並不是非常流暢,但我想對通話的雙方而言,討論內容就是關於法輪功的器官摘除這是非常明顯的。
     
    2013年6月,我決定試圖取得柯文哲的同意,將之前的談話內容以「匿名台灣醫生」的名義編入書中。因為跟柯文哲的通話並沒有錄音,我就請助手寄電子郵件給柯文哲,附上我們基於之前對談所做成的概略草稿,並以中文寫下這些問題請柯文哲回答:
     
    1. 在未提及你的名字、關於你的詳細背景或任何細節的前提,我們可以把這些內容納入書中嗎?
    2. 這份草稿的內容是否是基於真實?我們在你的電話訪談中沒有錄音,也沒有特別向你確認,有部分內容我們並不是非常確定,只做了概略的紀錄稿。你能否確認這份稿件的內容,並且告訴我們哪部分是不正確的。如果存在錯誤,也請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陳述。
     
    柯文哲的回覆:該報導看起來OK(the story seems OK.)。
     
    2014年1月,我們再次詢問柯文哲,該書將於8月出版,而書中關於他的陳述能否使用本名。柯文哲表示「可以,我對我的陳述自負其責。」他進一步在我們的請求後提供了高解析度的個人照供該書出版用。簡言之,柯醫師有三個清楚的機會,可以回應道「請稍等,我再把內容確認一次」。往來的信件可以證實,即便是經過出版商嚴格的編輯流程,柯醫師當時所收到的稿件,和該書出版後的內容之間,並不存在實質的差異。
     
    我在書中訪談超過一百個見證人,其中有些人為了這份調查,是真的冒著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危險做陳述。其中沒有任何人對於本書的出版提出異議。如果柯醫師曾經做出任何保留,即便只是非常細微的反對,我必然會把柯所陳述的部分排除於該書。
     
    #你對於(柯的反言)是否感到怨恨、是否認為柯醫師對你感到怨恨?往後如何與柯文哲應對比較適當?
     
    我給予柯文哲和他的支持者最大的祝福。我依然相信柯文哲作為同意以自己的名字替該書作證,是具備道德風範,並且試圖以自己的能力去抗衡此種人權暴行的人。只是很不幸的,柯醫師因為選舉和政治因素,認為有必要讓自己與過去為該書陳述的證言保持距離。
     
    在不同政治陣營,很多人做了不同的陳述,我並不想下評論。而就我的研究員的觀點,如果要說柯文哲和我們之間就該訪談存在不同的記憶,是有可能的。所以,我同意在這本書的中文版的序文中,加註柯文哲對於該訪談的考量。對於部分書中的陳述,如果在需要的段落用註腳來提示讀者來自柯的考量,我也完全可以接受。我想,柯文哲或許是為了其所屬的部門(醫療),而不是為了個別的病患,因而與中國有所協商。也或許,柯文哲關於自己陳述與中國醫師去唱卡拉OK的事從來沒發生過,也或許,柯文哲從未在中國替自己的病人約診。
     
    但無論如何,這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柯醫師確實為了我書中的訪談記錄簽名作證。這些也改變不了我這篇論文主要所要討論的,就是從法輪功學員所摘除的器官。除了當時進行中的北京奧運,我想不到有什麼其他理由會讓柯文哲停止與他討論法輪功的器官摘除。看看柯文哲自己編寫的標準化醫療系統,難道柯文哲建立這套系統,是為了替殺人犯和強暴犯辯護嗎?這不可能,當柯文哲提到這套系統若能運行,也只能解決95%的問題時,他指的那些檯面下的問題,也就是是法輪功學員。不過相較於前提的片段,我不同意在書中這個部分,我應該要特別加註柯文哲事後的不同陳述。
     
    我還是很懷疑,為什麼柯文哲要在競選期間替該書簽名?更奇怪的是,為什麼他在這個議題浮出水面時,沒有準備一套合理的回應呢?最簡單的答案,也可能是最貼近真實的答案,就是柯文哲當時太誠實了,仍舊是個政治新人,我指的是2014年的1月,柯文哲沒有意識到對手陣營會對個人做出攻擊。
     
    我對於(柯的)這種天真頗有罪惡感,要我去評價(編按:應該是指柯基於參選而為該書背書簽名、失準的回應,以及後來的立場改變對他的指責)實在難為我了。你或許可以說,我們往往都是吃了苦頭才能學聰明。
     
    我相信在政治陣營中工作一定頗為不同,但作為一個人權調查者,這就只是與強迫摘除器官全面對抗的前哨戰而已。中國共產黨肯定很樂意看到柯文哲和我撕破臉,為此,我讓律師所做的法律回應,也免除了柯文哲對我的指控可能要負擔的法律責任。我對於柯文哲未來投身拯救中國受難者性命仍抱有希望。
     
    但回到政治現實,台北市長等同於步向總統大位的跳板,那麼,一個台灣的總統能夠開放的表示認識到中國正在對於政治和宗教異議人士摘除其器官的事實嗎?作為一個中國器摘的見證者,他有可能代表台灣跟中國協商嗎?所有想角逐台北市長、總統大位的人,都應該要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不論使用的文字有多正常、多沉穩,或者被正當化,這種無止境的、跪趴著合理化「不要觸怒北京」的言語,都無異於癌細胞。另外,這整個事件中,其中難道不存在一絲的假仁假義嗎?台灣社會中部分人想把柯文哲塑造成器捐仲介,但事實上台灣也一堆人跑去中國找待移植的器官,即便是一個維吾爾人、一個西藏人、一個地下教會的成員或者一個法輪功學員可能因此而送命。所以,除非台灣向以色列一樣,禁止這些前往中國進行器官移植的行程,台灣難道不也是一個「器官移植仲介國」嗎?
     
    台灣或許改變不了中國,但是台灣可以服膺自己的價值。如果說,我們能從柯文哲深陷的風暴中得到任何正面的結論,那必然是:台灣發現自己迷迷糊糊地踏入了自己未知的恐怖中。就看見真相而言,台灣人站在一個不同於世界上任何人民的獨特地位。
     
    --
     
    歡迎任何翻譯上的建議,我沒有作精準翻譯,也許漏掉一兩個句子,如果有任何觀點或建議請留言或站內信,重要的缺漏我會盡快補上去。
     
    https://ethan-gutmann.com/ko-wen-je-interview/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