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慄餘波》貼近生活的恐懼 (7.6/10)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戰慄餘波》是一部美國懸疑驚悚電影,由彼得溫瑟執導,演員艾希莉葛林、尚恩艾希摩、雪瑞夫亞特金斯主演,劇情講述為了挽救婚姻危機,年輕夫妻凱文和娜塔莉接受一項協議,搬進兩人夢想中的家園。但不久後...
《#戰慄餘波》貼近生活的恐懼 (7.6/10)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戰慄餘波》是一部美國懸疑驚悚電影,由彼得溫瑟執導,演員艾希莉葛林、尚恩艾希摩、雪瑞夫亞特金斯主演,劇情講述為了挽救婚姻危機,年輕夫妻凱文和娜塔莉接受一項協議,搬進兩人夢想中的家園。但不久後令人不安的事件卻在房屋裡接連發生,讓他們必須修補彼此之間關係的同時,也試著揭露這棟房子糾結的過去。
房屋無故發生怪事,讓主角感到擔憂害怕的劇情,一直以來都是相當吸引人的電影類型。不管是恐怖鬼片《厲陰宅》、孔曉振主演的韓國驚悚片《鎖命危機》或者一群人出遊結果遭遇不幸的《致命窺弒》,總能以讓人摸不著頭緒的事件帶給觀眾強烈的懸疑與不安全感,而這次 Netflix 線上看的《戰慄餘波》同樣也是如此。
在《戰慄餘波》電影開場,我們能看到一位疑似遭到家暴的女子正在打電話報警求救,但遺憾的是,她通話過程中遭到犯人發現,最終被警方發現她背部中槍倒地身亡,而旁邊則有一具用槍暴頭自殺的男屍。這瞬間就在觀眾心裡種下一顆懷疑的種子,明明只有聽到一個槍聲,為什麼《戰慄餘波》會是這樣的結果?
電影《戰慄餘波》的主角是負責清理案發現場的清潔人員,雖然親眼目睹了這場先生殺死妻子後自盡的案件現場鮮血四濺的慘況,但在跟老婆的婚姻受到她外遇影響而面臨危機的情況下,他們也接受了諮商師的建議,決定搬進那間剛發生兇殺案的豪宅,嘗試轉換生活環境來挽救婚姻,而這也開始進入《戰慄餘波》的主線故事。
有趣的是,即使《戰慄餘波》這對夫妻倆在搬到新家後情況開始好轉,不僅凱文決定在工作之餘回到大學完成學業、娜塔莉的服裝設計事業有了起色,夫妻之間也變得更加親密、逐漸找回往日的情感。然而表面上看似已經找回原本生活步調,但《戰慄餘波》在他們不知道的地方卻也有著另一場危機正在準備醞釀。
就如同《戰慄餘波》整部電影的主要看點,凱文和娜塔莉才剛搬進來沒多久就開始遭遇怪事,從空調溫度被調降、水龍頭被打開、原本掉到床底下的網球卻突然跑到床上,到發生家裡似乎有奇怪的人影正在窺視著他們。究竟是住到有鬼怪的陰宅?是有人在搞鬼惡作劇?又或者只是心理效應?《戰慄餘波》種種奇怪現象絕對讓我們看完對家中所有不尋常事物充滿懷疑。
雖然老婆娜塔莉心中的不安全感越來越劇烈,但受到經濟壓力的影響,兩人也只能先暫時繼續隱忍堅持,但直到《戰慄餘波》情況開始變得嚴重劇烈,先是娜塔莉在家遭不明人士襲擊,卻在報警後找不到監視器中任何異狀,再到凱文身體出現問題,經過檢查發現血液中存在有毒物質,也讓警方與周遭人士開始懷疑娜塔莉的精神狀況,賦予《戰慄餘波》整部電影強烈的懸疑感。
《戰慄餘波》有著相當成功的氛圍塑造,其中不僅讓人摸不著頭緒的離奇事件,深受心理創傷且因為過往事件而對老婆抱持懷疑的凱文,以及試著修復夫妻情感卻又心情反覆且無法堅持己見的娜塔莉,在這樣的角色性格與彼此之間關係的背景之下,也更加深《戰慄餘波》兩人試著破解家中不斷發生怪事背後原因的難度。
其實早在前段兩人第一次到這棟房子參觀時,電影就透過原屋主的妹妹克勞蒂亞表示整棟房子是由原屋主一手設計,除了那些新奇的保全設備之外,還另外藏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祕密機關為《戰慄餘波》的最終結局做出鋪陳。
到頭來,造成這一連串詭異事件的其實是前屋主妻子(片頭那位受害者)的外遇情人,原本在戀情被老公察覺後,她便將情人藏到她秘密打造的密室空間裡頭,但隨著夫妻倆的感情逐漸穩定,密室中情人便由愛生恨,將他們夫妻倆偽裝成家庭暴力事件殺害,再把自己的目標轉往下一任屋主,而這就是《戰慄餘波》的謎團真相。
我喜歡《戰慄餘波》整部電影的懸疑驚悚感,雖然最終結果並不算是讓人大吃一驚,但電影根據真實發生過的事件所啟發,從娜塔莉感受這棟房子的不對勁,到最終藉由秘密裝設的攝影機得知房屋隱藏的秘密,也利用像是《搞鬼》這種人們對於家裡可能有陌生人躲藏、自己就算將門窗鎖好也可能受到襲擊的擔憂,給觀眾帶來揮之不去的深層恐懼。
因此《戰慄餘波》巧妙地將這個存在於家裡內部的危機,跟夫妻之間無法解決的情感矛盾互相結合,也透過過程中彼此的爭執,以及最終夫妻倆合力擊倒犯人的結局,帶出唯有理性的互相溝通和信任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的主題,相信還是能讓期待《戰慄餘波》這部電影的觀眾感到滿意。
整體而言,儘管《戰慄餘波》並不算是一個新穎的題材,但也不可否認整部電影確實也利用許多富有巧思的元素,展現出這類型電影能給觀眾帶來的娛樂性,便宜的房子不要亂買,即使對自己的決定充滿自信,也依然要對任何事情都抱持著警戒,或許這樣才是保全自己生命安全的最好辦法。
#Aftermath #彼得溫瑟 #PeterWinther #艾希莉葛林 #AshleyGreene #尚恩艾希摩 #ShawnAshmore #雪瑞夫亞特金斯 #SharifAtkins #布麗特拜倫 #BrittBaron #電影 #影評 #如履影評 #netflix @netflixtw
陳克剛外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曬柿餅|袋鼠肉|嚮往新鮮空氣的人類」
——
在日本,有個曬柿餅的傳統
柿子呢,據網路上資料,最早是從中國長江流域傳來的
古時候的水果,大部分都沒有現代的那麼好吃,因為現代水果基本上都經過改良與配種
培育出好栽種、果實結的大、又甜皮又薄、生長期短,反正水果也好比工業時代一般,經過了相當革命性的轉變,才有現在你我日常在吃的水果
而柿子,最初是相當澀的,不是苦,是吃起來舌頭上會沙沙的,除非要等到整顆柿子熟成後,質地成果凍狀時,才適合食用
可是這時的柿子嚐鮮期相當短暫,由於已經熟到質地軟化了,下一步就是濫掉了
所以也不適合運輸與販售,就是自家人吃一吃罷了
不知何時哪個日本人發現把不熟的柿子在太陽下曬一曬之後,柿子的水分大量揮發,成了柿子乾
(八成就是忘記了之後才發現,歷史上有太多被忘記的食物結果變得超好吃,起士就是一個案例lol)
一吃發現,哇,居然不澀不苦,吃起來相當甜,這件事在古時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
畢竟,古時候鹽巴與糖,這種現代很便宜的調味料,是相當稀少且昂貴的,通常都是有錢人家或達官顯貴才有能力吃的
所以原本難以入口,苦澀無比的柿子,經過大自然零成本的陽光洗禮,居然成了高檔的甜味果乾
當這神奇的加工法被發現以及廣泛運用時,柿子搖身一變,成了日本當時家喻戶曉的水果
而且日曬後不單單是有了甜味,因為水分濃縮了,也方便儲藏與攜帶,根本是神之發現
這個,是現代柿餅的由來,而這曬過的柿餅,用的是苦澀的柿子,而非你我常吃到的改良甜柿,這一點要特別說明
——
之前忘記是看哪本奇怪的書,日本的翻譯書,裡頭是一則則的小故事,關於日本一些很民間的傳奇,不一定是鬼故事,大部分帶有濃厚的傳奇或地方色彩的那種
其中一則故事的標題就叫「曬柿餅」
故事主要說,主角有一天到日本一個鄉下小鎮出差,當時正值秋天,在逛名產店的時候,他看到了當地特產的柿餅,買了不少
之後便詢問老闆娘說哪裡有在曬柿餅,他想去參觀看看
老闆娘聽到之後滿臉笑容地問他說,你想看哪種的曬柿餅呢?
主角一聽覺得奇怪,柿餅就柿餅,還有分別?
之後想詢問下去,老闆娘聽了笑而不答的指向街道的另一邊說
「這邊直直走下去,有一種當地特殊的曬柿餅,很值得去看看。」
主角一聽也不疑有他,便往街道的另一邊走了過去
過去之後街道的景色從商店街,變成了住宅區的樣貌
一整排的建築都是一致性的二層樓建築,而每一間房子的頂樓,都有一根直立的竹竿子
隔三差五的,房子的竹竿子上,會掛著看起來不小的不規則物體,表面霧白霧白的,看起來像人類小孩的形狀
主角看到不禁停下了腳步,正好,離他最近那棟房子的頂樓走出了個老奶奶,熟練且緩慢地把竹竿子上霧白色物體降下來,並拿出刷子開始刷著那白色物體,看似是在清潔表面灰塵似的
由於畫面實在太過詭異,主角就這麼站著,大氣都不敢喘地,看著老太太很仔細地刷完整個白色物體,接著把那白色物體在升上去
當一切結束時,老奶奶轉身時剛好跟主角對到眼,並瞇著眼露出笑容地跟主角點頭致意
俗話說的好,好奇心害死貓,但顯然害不死好奇的人類
於是主角便問老奶奶說
「老奶奶,你剛剛是在整理什麼啊?!」
老奶奶回答說
『這個啊?這個是我們當地最有名的曬柿餅啊!』
主角忍不住想問
「但我沒看過這麼大的柿餅呢,請問是什麼品種的柿子呢?」
老奶奶聽到好似懂了什麼地笑說
『抱歉抱歉,沒講清楚,這不是柿子,是人類的小孩,從都市送來的,送來的時候都有各自的問題與脾氣,曬一曬之後不好的個性與脾氣都會被蒸發,曬完之後,剩下的就會是個乖小孩喔!』
(故事情節我瞎拼湊的,應該有一些細節會不一樣,但我也忘記書名叫啥了,所以如果你也看過這本書發現細節不一樣,歡迎留言修正 <3)
主角一聽冒了個冷汗,但這時只能保持鎮定,繼續與老奶奶聊下去
「哦,原來是這樣啊,那這樣通常要曬多久?」
老奶奶走近了一些,依然在二樓,說
『這得看天氣,也得看小孩子本身的個性,情況不糟糕的小朋友,曬一曬很容易就出「柿霜」,有些小朋友本性比較差的,就得曬久一些才會出霜喔!』
男主角相當訝異,回答說
「原來那是霜啊,我還以為是黴菌呢!」
老奶奶耐心的回答說
『就好比曬柿子一樣,「柿霜」其實是柿子果肉裡的葡萄糖與果糖經過日曬,水分蒸發後,跑到柿子表皮,而這些糖分吸附空氣中的水分後而轉化凝結而成的糖分!
這柿霜可是好東西,還可以入藥,具有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原來如此啊!真是神奇呢!」男主角回答
老奶奶接著說
『別看這一整排房子,住的人已經不多了,兒時玩耍的朋友有些走的早,孩子也都搬去大城市了,還有在接這「曬柿餅」工作的,除了我之外,也就只剩三四個家庭還有人知道怎麼曬了!』
老奶奶越說越落寞,但還是不忘熱情地跟主角說,要是有小孩子想曬的可以找她,不少問題小孩曬一曬回去之後,當醫生當老師從政的都不少呢!
——
澳洲是個地緣獨特的地方,也孕育出了不少只有澳洲才有的物種
袋鼠,就是其中一種,很多人只要想到澳洲,都會想到袋鼠
自然而然地,袋鼠也成為了國家保育的動物,畢竟他代表了國家
正常來說需要「保育」的物種,都是瀕危的,需要人為管控其數量,且幫助其繁衍
但在澳洲,袋鼠除了人類之外,是沒有其他天敵的,加上其繁殖能力極強,所以袋鼠在澳洲可說是逛大街的物種
去過澳洲打工度假的人肯定能明白,光是我自己在澳洲開車撞到的袋鼠就有三隻了,更別說停在國家公園還是沙灘上看到的那些袋鼠
一般來說,袋鼠是可愛的,尤其當你參加過動物園觀光的行程,八成都會跟無尾熊或是袋鼠拍上照片
但在野外,袋鼠是危險的,雄性的袋鼠體型巨大,直立時高度可達1.6-2公尺高,重量在65-100公斤左右
袋鼠本為食草動物,雄性袋鼠很少攻擊人類,大部分時間是在發情期時會有攻擊性,但也是跟其他雄性袋鼠打架,爭奪交配權
而近代頻發的袋鼠攻擊人類事件,多半跟觀光客的逐年增長有著絕大的關係
袋鼠本身是種草食性動物,意思是他主要是吃草的,跟馬差不多,但袋鼠偶爾還是會吃些真菌類或者是灌木叢裡的果實
之前我在澳洲打工換宿集二簽時有在馬場工作過,每天早晨的工作就是推著推車,載滿乾草,接著推去餵馬,一頭成年的馬一天能吃掉的草量相當驚人
不過也不難想像,草麻⋯是能有多少熱量與營養,但這些動物強大的地方就在於,現代肌肉發達的人類得喝高蛋白搖搖飲長肉,但袋鼠與馬只要吃吃草就能屌打肌肉發達的人類
那時我無聊,拿了顆甜橘子,剝了皮之後拿去餵了其中一隻馬
不唬爛,那隻馬邊吃居然眼睛瞇起來開始笑,邊笑鼻子邊噴氣的那種,還一直ㄏㄧㄏㄧㄏㄧ的叫
這跟觀光客餵食袋鼠是一樣的道理,對於大部分的小孩,甚至是極大部分的成年人來說,紅蘿蔔是討人厭的,不好吃還有奇怪的菜味
但對於主要食物來源是草的袋鼠來說,紅蘿蔔之於袋鼠,就好比小孩看到可樂與雪碧一般
紅蘿蔔所含的糖分,經過研究指出,還會對袋鼠帶來偶發性的牙齦問題,因為殘留在牙齒上的糖分經過發酵之後(很明顯袋鼠不知道也不會睡前刷牙),若袋鼠在啃食這些相對較硬的紅蘿蔔時傷到牙齦,這麼殘留在牙齦上的發酵糖分將會給袋鼠帶來口腔病變
只要是拿「餵食袋鼠」當噱頭,吸引觀光客的觀光農場或是動物園
對他們說,紅蘿蔔絕對是取得最容易,而且也是最便宜的食材選項
這輩子都在吃草的袋鼠,一吃到相對高糖分的紅蘿蔔,基本上沒有不瘋掉的道理,肯定狂嗑猛嗑
道理不難想像,就好比不要讓小朋友吃太多糖,不然晚上睡不著煩死的肯定是爸媽
更別說觀光客偷餵食的其他食物,好比餅乾、薯條、漢堡與雞塊、更高糖分的香蕉與蘋果
這些沒有出現在袋鼠菜單上的食材,高糖分、調味過、甚至是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物,都會影響著袋鼠單純的賀爾蒙
而改變了賀爾蒙的袋鼠,就算不是在發情季節,也漸漸開始出現攻擊性,甚至會出現搶奪餵食而意外傷人的事件
除此之外,沒有天敵的袋鼠,對於農業來說,袋鼠也是相當具有破壞性的
不少當地的農場主人都會配槍,驅趕袋鼠,以免他們辛勤種植的農作物被袋鼠偷吃甚至是踩踏破壞的農地
對於這一點,澳洲政府決定,制定「特定獵殺區域」,每一年開放一定的數量,給領有「合法獵殺袋鼠執照」的獵人以人道的方式獵殺袋鼠,並將獵物登記之後送往合法的處理廠,處理成各式各樣的袋鼠肉產品
袋鼠漢堡排、袋鼠香腸、袋鼠排、袋鼠絞肉⋯等等的袋鼠產品
我吃過不少,不好吃,但是低脂且高營養,澳洲露天的BBQ台上,肯定少不了幾塊袋鼠排或是漢堡排
而我個人也在深夜的野外遇過兩頭成年袋鼠,應該是雄性,因為目測那兩頭袋鼠站立起來時起碼有190cm+,體型之巨大
那時我跟朋友站著連動都不敢動,就這麼跟兩頭成年袋鼠看著,還好,我們身上沒有隨身帶紅蘿蔔或是麥當勞的習慣,所以只是看了看他們就跳走了
但不唬爛,他們跳一步最少快兩公尺,沒幾下就消失在我們眼前,真要打打不過,跑也跑不贏,馬的到底是吃什麼草能長成這樣⋯
——
OK
以上兩個漏漏長的故事只是為了以下這小故事做鋪陳
今天在騎車往新莊的路途中,經過了鶯歌的腳踏車步道與河濱旁的公園
沿路上沒有100也有60-70個成群結隊騎著腳踏車的人,騎著就算了,不少就在路邊休息,卸下了口罩,野餐起來的也有
更別說河濱旁的公園我還看到一家人在打羽毛球與排球
是怎樣,我意外有騎進時空裂縫嗎?我來到了一年前的台灣嗎?
騎著騎著我腦袋裡的惡魔小漢克不禁開始想著
要是這樣的地方可以修法變成「合法捕捉不聽話人類(澀柿子)」的區域
我們就可以招開「合法捕捉想透氣人類」的訓練營,訓練獵人
我們人道一點,獵人會用沾滿橄欖油的網子罩著這些人,然後分別掛在滿是大樹的公園裡
再從日本請來幾個曬柿餅的專家,讓他們好好在上頭曬出柿霜來,這樣下來之後相信他們就會成為乖乖待在家的好人類
而不是「哦哦哦我需要出門透透氣啦」或是「我們都待在戶外內」的奇怪人類
曬完之後相信台灣疫情會更好的(笑
——
#以上純屬幹話
#感謝你花了好一段時間看我講幹話
#廚師漢克
——
資料來源|https://www.tsunagujapan.com/zh-hant/seven-things-about-persimmons-a-popular-autumn-fruit-in-japan/
陳克剛外遇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三級防疫的日常就是在家努力追劇
.
年輕的單親母親艾琳被人發現陳屍溪旁,頭上有著致命槍傷。東城警局的偵察佐梅爾負責辦理此案。東城區一年前曾發生過年輕女孩凱蒂的失蹤案,案情陷入膠著無法推進,如今又多出一起命案,警局背負巨大的輿論壓力,特地從郡警調來年輕刑警柯林,協助梅爾辦案,加快破案速度...
.
HBO Go 觀賞推理懸疑影集《#東城奇案》,總共七集,很好消化。劇情峰迴路轉:小鎮發生失蹤案和兇殺案,人人都有不在場證明,但是經過盤問,又發現人人都有秘密,都有犯案嫌疑。好看的推理劇,在於「結果」能否說服觀眾,而不是天外飛來一筆的錯愕,《東城奇案》這點做得很好,最後給出的答案合情合理。
.
然而,《東城奇案》最打動我的部分,不在「兇手是誰」,而是透過劇中角色的困境向觀眾詢問:如果你是劇中人物,你要如何處理感情裡的背叛?如何面對摯親的死亡?如何應付職場的壓力與傷害?如何在正義與情理之間作出抉擇?《東城奇案》説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而是存在著難以被輕易區分的灰色地帶,有時候我們會在惡裡面看到善的因子,卻也可能在善裡頭發覺惡的存在。
.
影集中,神父在艾琳死後的禮拜上說了一則故事:「我當執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梅里馬克學院的校牧室服務,有一天早上我走出校牧室,有位婦人衝過來,開始對我大吼大叫,咒罵上帝,咒罵我,我費了好大勁才搞清楚,她的男朋友剛死於摩托車意外,她看著我,彷彿在說:"你說話啊,為你的神做辯解。"我不知道該如何反應,整個人呆住了,#面對無可名狀的悲劇時我們要對彼此說什麼呢?例如失去一位美麗的女兒與母親,這起艾琳麥克曼的悲劇。老實說,我也不知道,但我不由得想起梅里馬克學院,如果能夠重來,我該對那天早上人生遭逢劇變的女人說什麼呢?我想,我可能會坐在她身邊,簡單地說一句:#我在這裡陪你。」
.
神父的故事總結了《東城奇案》的精神,兇殺案,失蹤懸案,都只是引子,理解、原諒、陪伴與支持,才是人們在經歷巨大傷痛後,能夠繼續走下去的力量。喜歡《東城奇案》的結局,在如此黑暗與悲傷的故事裡,綻放出溫暖又和煦的光芒。喜歡《東城奇案》的演員群戲,整齊精彩。飾演梅爾的 Kate Winslet ,一場崩潰哭戲,那分毫無保留的脆弱感,直擊我心。另外,非常非常喜歡飾演蘿莉的 Julianne Nicholson,某些時刻,我甚至覺得她的演出風采壓過 Kate Winslet !
.
#底下有雷喔喔喔喔
.
.
.
一,《東城奇案》的「主角」不是懸案,而是一群焦慮的「母親們」。艾琳是單親母親,為了幫兒子籌錢治療耳疾,打算勒索孩子的親生父親、凱蒂失蹤一年,她的母親始終沒有放棄尋找女兒的下落、梅爾在兒子凱文自殺身亡後,覺得自己辜負了身為母親的責任、梅爾的母親海倫搬去跟她同住,是要照顧女兒的起居。
.
至於梅爾的好友蘿莉,發現兒子萊恩的情緒不穩,經過詢問,得知萊恩發現父親的外遇情事。蘿莉對梅爾說她完全沒有「感覺」到丈夫的出軌。事實上,蘿莉不只沒有發現丈夫出軌,也沒有發現萊恩為了保全家庭,犯下兇案。身為母親的最大焦慮莫過於此:不知道兒女怎麼了、也不懂該怎麼與他們溝通。這分無力感、責任心、保護慾,讓這群母親們疲於奔命,飽受折磨。(難怪《東城奇案》在四、五月播映,#確實是屬於母親節的作品啊!)
.
二,「妳為什麼不能罷手?為什麼就是不能放過他?妳讓我全家支離破碎...」
.
蘿莉對梅爾的控訴會讓我想起《火神的眼淚》,執法人員的職業傷害不只有肉體傷痛,更有職場上面對私情時,出於對正義的信仰,試圖做出正確的抉擇,而做正確的事,很容易招來他人不諒解的眼光與責難。
.
三,柯林刑警一豋場,我就跟朋友說:「#通常這類有正義感的年輕角色最後都會領便當。」然後......
陳克剛外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控制》案外案:推理女王與推理男神的世紀大對決】
導演 David Fincher 的經典之作《Gone Girl 控制》背後隱藏著一個其來有據的歷史事件。而且這樁真人實事案外案還是一次偵探推理界的世紀大對決——沒有破不了的案子的推理男神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對上最會隱匿線索、誤導讀者的推理小說女王阿嘉莎克莉斯蒂(Agatha Christie)。
最強 vs 最強,究竟哪一邊才能勝出?
#葉郎電影徵信社 #文末點擊連結免費請你看電影
註:阿嘉莎是人類史上最暢銷的作家,只有聖經和莎士比亞總銷量在他之上。其《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謀殺案》等作品,被翻譯成103種語言,總銷售突破20億本,也被後人改編成各種影集和電影。
▉ 推理女王的神秘失蹤
「《控制》的靈感來源是什麼?」
小說家 Gillian Flynn 曾經口頭承認過《控制》的間接靈感來源:18年前轟動美國的 Laci Peterson 一屍兩命懸案。經過上萬通電話通報線索、數百位志願者和無數警力投入搜尋,失蹤4個月的 Laci Peterson 和剛8個月大的胎兒遺體才被找到。在包含刑事鑑識大師李昌鈺博士的參與之下,死者丈夫 Scott Peterson 被以謀殺罪名定罪並判處死刑(但不久前因審理程序瑕疵被撤銷死刑,正準備重審)。
看過《控制》的人都知道電影和 Laci Peterson 案相近的大概只有前半部的情節,以及丈夫 Scott Peterson 長得真有幾分神似電影主角 Ben Affleck。
作者沒說的是,和《控制》情節真的有87分像的其實是發生在1926年的名作家阿嘉莎克莉斯蒂神秘失蹤事件:
同樣距離聖誕節不遠的12月4日晚間,阿嘉莎哄女兒上床之後就從他丈夫的房子中消失。她的車被發現棄置在一個採石場的坑洞邊緣,車上只找到一袋衣物和她過期的駕照。而讓當地人議論紛紛的是附近的溫泉池同時也是奪走很多條人命的自殺聖地,大作家是生是死立刻成為大街小巷熱議的懸案。
電影《控制》中Amy 的失蹤事件和克利斯蒂的真實經歷有無數雷同處:
1.她們都是事業比丈夫成功的作家。
2.她們的丈夫都和第三者有染,並有意離婚。
3.她們的丈夫都是頭號嫌疑人。
4.她們都曾被懷疑為了賣書而自導自演。
5.而她們失蹤的真相都是......
▉ 推理男神的靈媒助手
《控制》中Amy 失蹤事件和書外的阿嘉莎克利斯蒂失蹤事件都得到媒體的廣泛報導和各種渲染,成為世界矚目新聞事件。在阿嘉莎的年代是傳統報紙,在電影中則是電視新聞。
身為人類史上最暢銷的作家,阿嘉莎克利斯蒂的失蹤非同小可。當時甚至由英國內政大臣親自督軍,指揮警方全力搜尋。小說家的照片出現在全英國報紙甚至是紐約時報的頭版,並觸發了史無前例最大規模的搜索行動:包含上千名警力、五百名民間志願者和獵狗都出動加入搜尋行動,還是英國史上第一次出動飛機來尋找失蹤人口。
緊接著,名偵探福爾摩斯也收到了通告。
不過因為福爾摩斯是虛構人物,所以代替他出席通告的是他的版權方代表兼小說作者 Conan Doyle 柯南道爾,人稱名偵探柯南(!)。
雖然很會寫偵探小說跟很會當偵探好像是兩回事,但在當時的英國社會(包含這些偵探小說作者本人)似乎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一體兩面,而柯南道爾還真的是位有破案實績的偵探:
1906年一名牧師的英印混血兒子(同時也是一名執業律師)George Edalji 被控連續虐殺鄰居的動物而遭判刑入獄。當時有超過300名律師和10萬名英國民眾先後為其連署陳情,認為該案從頭部到尾僅有一封匿名信就當成定罪證據,完全是一起冤案。然而最後真正撼動英國司法體系官僚並使 Edalji 立刻獲得釋放的,是柯南道爾的大動作親赴現場調查並找來筆跡鑑識專家提供意見,成功翻轉該案的結果。
本案甚至還催生了英國刑事上訴法院的設立。在眾多官員、法官甚至律師的極力反對下,這個新機制為當事人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救濟途徑,並且立刻就對檢察官濫行起訴的現象產生了顯著的抑制效果。而名偵探柯南居功厥偉。
為此聲名大噪的柯南道爾多年後還接獲一名犯人委託獄友夾帶出獄的求救信,隨後再次成功以調查推理逆轉另一起冤獄。
柯南道爾以這些行動證明他是貨真價實的名偵探,儼然就是自己筆下的名偵探福爾摩斯本人。可是他身上卻有一個福爾摩斯沒有的要害——對神祕主義的執迷。
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感染了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各方估計死亡人數從1700萬到1億人的說法都有。因為活下來的倖存者在心靈支持上的強烈需求,通靈術之類的迷信開始大行其道。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畢業、受過嚴謹科學教育的柯南道爾竟也在兒子和弟弟先後因流感死亡之後,變得更加篤信他原來就有接觸的通靈術。
「親愛的告訴我,你現在幸福嗎?」
「是的,我很幸福」柯南道爾去世的兒子在1919年的一次降靈會上送出了這樣的訊息給他。
柯南道爾讀取了這個天外飛來訊息之後深深受到刺激,不僅連續寫了多本相關主題的書,還到處巡迴演說分享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精神體驗時刻」。
於是,這起《控制》案外案終於出現絕對不會出現在 David Fincher 電影畫面中的荒謬畫面:名偵探柯南本人帶著一名靈媒助手隆重登場。
▉ 阿嘉莎歸來記
名偵探福爾摩斯的好幫手是華生醫生,名偵探柯南的好幫手則是一名靈媒。這名經常跟著柯南道爾到處解決鬧鬼事件之類超自然調查的靈媒 Horace Leaf 回顧他們的特殊合作關係:
「我經常在許多場合和他合作,扮演靈媒的角色,而且因為他對於這個領域的嫻熟精通,總是會有不錯的結果。他那種非常友善、非常有同理心的態度總有辦法讓靈媒立刻進入完全放鬆的狀態。『不要太過擔心』他會說『你就盡力而為,即便最後什麼事都沒發生我們也已經是仁至義盡、問心無愧』。」
於是柯南道爾帶了一只阿嘉莎克利斯蒂的手套,希望 Horace Leaf 能感應到一點什麼資訊。
「阿嘉莎!」柯南道爾什麼都沒說,但靈媒隨即脫口而出。不過這似乎用不著太多感應能力,畢竟失蹤事件已經連續登上頭版,早就人盡皆知,用猜的也猜得出來勞動名偵探的矚目大案是哪一件。
靈媒 Horace Leaf 自己記錄下當時的感應過程:「歷經媒體、警察和社會大眾投入搜尋無果之後,我們透過這種充滿智慧和善意的合作方式,感應到了關於失蹤的小說家阿嘉莎克利斯蒂的資訊:她現在還活著,並且再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被找到。」Leaf 說:「這個資訊最後被證實是完全正確無誤。」
這種有說等於沒說的感應結果大概跟星座運勢的命中機率差不多,對於破案或是找到人也沒幫上太多忙。不過讓名偵探欣慰的是當事人還真的按照劇本演出:
失蹤11天後,換了髮型、加了眼鏡、用假名入住在渡假旅館的阿嘉莎克利斯蒂終被尋獲,並稱她對於這段期間發生了什麼事完全沒有任何記憶。終其一生,包含日後出版的兩本自傳她都未再對這11天的失蹤之謎有任何著墨,並伴隨著她在1976年安享天年而成為永遠的秘密。
靈媒以外,科學一點的解釋近幾年慢慢浮上檯面:
有醫學背景的傳記作者 Andrew Norman 根據新的研究推測阿嘉莎罹患的是解離性漫遊症。這種近年才逐漸被認識的疾病患者會暫時失去身份感,創造一個新的身份上路,而觸發的原因經常是重大壓力或是創傷。阿嘉莎的創傷正是她的母親才剛離開她,丈夫又突然決定要永遠離開她,並準備跟外遇對象結婚。
然而長年以來更廣為流傳的論點則是《控制》中的 Amy Dunne 的版本:她想要讓不忠的丈夫難堪,想要讓這些男人為了跟第三者有染而付出代價。
阿嘉莎讓丈夫難堪的企圖既遂了,她成功讓不忠的丈夫成為謀殺案的犯罪嫌疑人,並伴隨著自己的名字成為了全世界報紙的頭條。但她挽回婚姻的企圖終究未能成功,兩年後阿嘉莎的丈夫仍與她離婚,並與第三者結為夫妻。擅長操弄小說人物生死離合的大作家還是得從現實生活經驗中學得這一課:What's gone is gone.
附帶一提,第三者名叫 Nancy Neele。
阿嘉莎在失蹤期間入住旅館登記的假名就叫 Neele;而《控制》的 Amy Dunne 入住旅館登記的假名則是 Nancy。
邊角料:【《控制》案外案的案外案——夏洛克歸來記】
https://bit.ly/2M485p5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在myVideo免費請你看《控制》,點擊下方連結並直接按兌換,
就能馬上欣賞大衛芬奇的懸疑經典作品。
《控制》myVideo免費看:https://pse.is/3bqb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