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阿美族服飾名稱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阿美族服飾名稱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阿美族服飾名稱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阿米斯音樂節 Amis Music Festival,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人是旅行中最美麗的風景・之十五】 還記得電影《太陽的孩子 Wawa No Cidal》和《巴克力藍的夏天 Pakeriran》一幕幕熟悉的畫面及美景嗎?沒錯,大部分的場景,都是在Makota'ay(港口部落)所拍攝的。 因部落位於秀姑巒溪出海口,由於河水與海水交會,呈現混濁狀,故取...
阿美族服飾名稱 在 阿米斯音樂節 Amis Music Festiv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是旅行中最美麗的風景・之十五】
還記得電影《太陽的孩子 Wawa No Cidal》和《巴克力藍的夏天 Pakeriran》一幕幕熟悉的畫面及美景嗎?沒錯,大部分的場景,都是在Makota'ay(港口部落)所拍攝的。
因部落位於秀姑巒溪出海口,由於河水與海水交會,呈現混濁狀,故取名為Makota'ay(混濁)。
Makota'ay部落的年齡階層紀律嚴明,尤其在祭典中,是重要的執行者。年齡階層總共8個,採「職名制」(階級名稱與階級工作內容有關,不隨人更動),約每四年升階一次。以下為8大年齡階層名稱:
Mama no kapah 青年之父
Cifiracay 分配組
Malakacaway 遙望組
Ciromi'aray 白天組
Mi'awaway 吠叫組
Palalanay 開路組
Midatongay 木頭組
Miafatay 公差組
在祭典時,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各年齡階層各司其職,最上面三大階層更是重要的決策者。
在傳統服飾上,頭上的長羽冠辨識度很高,而羽毛上綁白布條更是一大特色,留下曾經度過日本殖民的痕跡。
除了祭典外,部落的人才也非常多,有金鐘獎主持人、金曲獎歌手以、電影電視導演及多位藝術家。在部落中不時會看到木雕、繪畫等藝術作品,每年也幾乎都會有藝術節等活動在部落舉辦,通過作品來傳遞、保留部落文化內涵。
今年2017阿米斯音樂節,將串起東海岸阿美族文化的漣漪,呈現最「美」的文化。
小美
#阿米斯音樂節
#Makotaay港口部落
阿美族服飾名稱 在 原住民族委員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臺灣觀光產業市場快速成長,2015年整體來臺旅客人數已突破1000萬人次,台灣已逐步成為亞洲重要旅遊目的地之一。而原住民族部落因多位於偏遠地區,相較國內其他知名景點,保有更多原始風貌,加上原住民族多元豐富文化,都是「部落旅遊」的推動基礎。
原住民族委員會近年來透過不同階段性的產業計畫發展,進行協助輔導,依各部落人文資源特質,結合周遭自然資源,並以「uhtan’e ho mimimiyo部落『心』旅行」為品牌,提升及建構部落觀光產業,讓部落以共同參與的經營模式,對遊客提供優質及具特色的旅遊服務,有別於傳統旅遊的體感經驗。
原民會邀請旅人,來到以泛舟聞名的秀姑巒溪,在花蓮瑞穗切穿海岸山脈奔向太平洋之奇美部落,而部落就位在這段急流的中間休息點,過去因交通不便,這古老的部落一直予人傳奇神秘色彩。1979年瑞港公路開通,沿途風景美麗猶如世外桃源,吸引許多遊客前來探索,神秘面紗逐漸揭開。
「奇美」名稱源自阿美族語kiwit,中文名「海金沙」,意指一種強韌的藤蔓植物,象徵堅毅的生命力,例如目前有機農作玉米,是部落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了解奇美部落阿美族文化,可從奇美文物館入門,預約長者導覽解說,同時館內展示各項生活器皿、網籠及漁具等;透過傳統服飾介紹,也能認識阿美族社會非常重要的男子年齡階級組織,特別是頭戴老鷹羽毛的ciopihay(久比嗨)階級,他們受到嚴格的訓練、擔負著部落最繁重的工作。
從海岸遷移至秀姑巒溪邊,奇美部落的族人生活、訪客遊程,都與溪水息息相關。最知名的就是秀姑巒溪泛舟,經過巨石激起的湍流、驚魂甫定之祭,可仰頭觀看大片白色巨石岩壁,猶如浩瀚的一本書。
在奇美部落,溪裡的魚蝦更是必吃美食,部落的孩子,小小年紀就跟著大人學習溪邊撒網捕魚、溪沙裡摸蝦(misukap),到訪的遊客,也可在溪邊找到部落耆老指導,試試身手。摸來的蝦,用阿美族人最特別的「美式」石頭火鍋來煮,是以檳榔苞摺成的cifar(盛裝器皿),將溪邊撿來的麥飯石用炭火燒熱,再丟入鍋中,鍋水便煮滾,隨後將魚蝦置入,成為鮮甜美味創意料理,讓旅人味蕾大賞!
原民會誠摯地歡迎旅人前往原住民族部落從事深度旅遊活動,深刻體驗部落生活與文化、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和節奏,讓部落旅遊成為旅人最美的記憶。
阿美族服飾名稱 在 桃園在地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桃園產「媽媽桃」!】
20150506原民局工作報告觀察心得
文/桃園在地聯盟志工
桃園市原住民族行政局長Kolas Yotaka(古拉斯) 是阿美族人,原為原民台製作人與主播,並擁有15年媒體工作經驗是鄭市府中七位女性局處首長之一。鄭市長原意在藉由Kolas對原住民族事務的熟悉,為原住民朋友貢獻心力。從表面上看來,老實說,相較於其他的局處首長在諮詢台上的表現,Kolas或許得利於多年媒體的專業訓練,但她思路清楚且口條清晰,是不爭的事實;在回應議員的過程,也足見她作了功課!
在Kolas的報告中,我也才得知,原來桃園市的原住民,已經在全國縣市中排名第三位(近六萬七千人),而其中居住在復興鄉的原住民僅7892人,中壢的原民已達7997人,已經比復興區還要多。桃園原民在西部其他的城市中,人口甚至比屏東的原民還多;換句話說,對原民局來說,原住民面對「都市化」移民問題的挑戰所帶來文化/語言流失的問題,將與原鄉的幅員遼闊、經費資源補助緩慢的問題不相上下了。於是,我們看到今年(2015)原民局在對原鄉及都市處於弱勢原住民福利政策上的用力與用心。
在政策與執行面的努力,也許多被看見,因此在今(6)日的質詢過程,極少是對於原民局政策的質疑,反而是對原民局內人事「一人多用」(例如,原民局副局長因復興區的區長辭職,而必須去兼任區長)是否足以勝任龐大業務量的担心。當然,也有議員質疑Kolas的報告「抄!抄!抄!」不夠用心(但老實說,哪一個局處不是如此因循…,而且Kolas質詢前也已先解釋過報告是2014年的執行的成果報告),而局長也不爭辯,答應會改進!
雖然今日質詢議員僅15位(16次),會議也在11:05就結束,但相較於其他局處所討論、質詢的議題要來得全面且深入。
「媽媽桃」是今天相對來說較被關注的議題。楊朝偉、蘇志強、陳美梅、陳瑛、吳春芳及黃傅淑香均表示,「媽媽桃」為一種熱帶水蜜桃,是低海拔的水蜜桃與拉拉山的不同,要求市府必須說明清楚,避免與「拉拉山水蜜桃」混淆。Kolas表示,五月桃是低海拔的水蜜桃,盛產於五月,果農通稱為五月桃,又因時逢母親節前後,故稱「媽媽桃」;當初取名是為了行銷,後來也發現「媽媽桃」的產地弄錯了,不在拉拉山,卻因文宣都已經印製完畢,往後會與民眾說明清楚。另外,針對遊客經常在拉拉山買到其他縣市的水蜜桃,卻以「拉拉山水蜜桃」為品牌做銷售,劉茂群認為這些「偽桃」影響到拉拉山水蜜桃的品質與聲譽。陳美梅則建議原民局應制訂商標,並教導消費者做辨識。Kolas局長表示,市府將以「媽媽桃」的銷售模式為範本(原民局則會交由當地村長來幫果農銷售農產品),若在實體及虛擬販售通路均達到效益,則未來將施行在其他水蜜桃的銷售模式上。
而對於復興鄉「正名」的議題,泰雅族籍的市議員蘇志強、陳瑛及陳治文都表達了民間的意見。原住民正名運動歷經三十年,陳治文更以其他縣市為例,在55個原鄉只有嘉義縣吳鳳鄉更名為阿里山鄉、高雄市三民區更名為那瑪夏區,她提議復興區成為第三個正名的原鄉。現在我們所知的「復興」區,在清朝時就稱角板,或用泰雅族名稱「比亞山」;直到43年10月31日,國民黨政府為蔣介石慶生,便將「角板鄉」更名為「復興鄉」(象徵復興中華?)就連當地的角板國中、角板國小,都被更名為介壽國中、介壽國小。而更名的提議,在多年前就有地方的提議,只是當時「縣府」內未形成共識而作罷!如果現在Kolas局長也認可,許多議員們也都關心,那麼就請加加油吧!
我發現在今天質詢的議員當中,約有半數均穿著了原住民的服飾(我實在無法區別出哪一個族群的服飾,抱歉),甚至還有新科議員秀了一段阿美族語…!比起那位還在稱原鄉為「山地鄉」的議員(筆者甚難同意他所言,因為原民不好的傳統,導致他們只能在原鄉當「農工」的邏輯!)我更願意相信,這些願意穿上原民服飾的議員們,是真正的尊重這一個局處(甚至所有的原住民)在議場發聲的權利!!
質詢順序:
楊朝偉、蘇志強、劉茂群、陳美梅、蔡永芳、詹江村、王浩宇、彭俊豪、陳治文、陳志謀(2次)、陳瑛、吳春芳、楊清福、黃傅淑香、黃琬如 共15人
圖文陳治文議員質詢原民局長 Kol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