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阿神跑酷伺服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阿神跑酷伺服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阿神跑酷伺服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阿神跑酷伺服器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773的網紅3c奶爸史丹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3c奶爸純分享不團購] 最近拿到了最新的玩具,那就是大家都知道的NAS了.那在我手上的是ASUSTOR最新的AS5202T電競網路儲存. 有興趣的這邊可以看看: ASUSTOR 華芸 AS5202T 2Bay NAS網路儲存伺服器 PCHOME https://tinyurl.com/y7qyl...

 同時也有4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三尾木木犬,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訂閱汪汪』得知最新影片消息 ➔ http://bit.ly/DaiCyuan_sub 🐶 💎 成為『會員』搶先看片搶頭香 ➔ https://bit.ly/DaiCyuan_mb 📜 集數列表 ➔ https://pse.is/3lrpql 📜 1.17靛之森DD日記 ➔ https://ps...

  • 阿神跑酷伺服器 在 3c奶爸史丹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7-03 12:27:51
    有 65 人按讚

    [3c奶爸純分享不團購]
    最近拿到了最新的玩具,那就是大家都知道的NAS了.那在我手上的是ASUSTOR最新的AS5202T電競網路儲存.

    有興趣的這邊可以看看:
    ASUSTOR 華芸 AS5202T 2Bay NAS網路儲存伺服器
    PCHOME https://tinyurl.com/y7qylfk6
    MOMO https://tinyurl.com/ybw6s2f2
    蝦皮 https://tinyurl.com/y9cp5t2e
    WD 紅標SA500 1TB SSD NAS固態硬碟(WDS100T1R0A)
    PCHOME https://tinyurl.com/ybkqkp4m

    不瞞你說我其實用這類產品用了好幾年了, 所以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陌生.
    從20幾年前用桌機來架設伺服器,玩到現在用NAS來架設,基本上都已經是一鍵安裝,簡單的不得了. 這幾年比較不會研究新的程式 , 而轉為收藏小孩的照片影片.
    我原本是用他牌的NAS管理照片,一開始還好,到後面的40萬張的時候就開始有點負荷不了了, 然後會產生的問題就是無法自動上傳照片, 照片無法及時觀看(因為要load很久)

    後來經過朋友的推薦, 我才將整個資料庫移轉到icloud. 但是每個月NT$300也是一個支出阿. 像我這種地方奶爸,還是要省吃儉用買奶粉阿. 我一直都在尋找機會可以有一台新的NAS可以解決我的困擾, 終於讓我等到這一台AS5202T搭配2顆WD紅標1TB的SSD硬碟. 把它做成Raid0速度直接直奔天堂.

    原廠設計的AiFoto3專屬照片整理的功能, 你拍下的任何照片, 會直接自動上傳到NAS, 除了解放你手機的空間以外, 你在世界任何的ㄥ有網路的地方都可以存取你重要的照片.
    除此之外, 你如果剛好有喜歡的電影或者是音樂, 都可以用AiVideo , AiMusic等專屬軟體,隨時撥放, 不需要再帶顆外接硬碟, 帶著笨重的筆電到處奔跑了, 一機在手隨時擁有!

    以上儲存資料是一大用處, 另外一個獨家功能是可以利用這台ASUSTOR AT5202T當作一台直播神器, 現在的社會大家都在直播 但是大家都沒有好的工具, 這一台強大的AS5202T搭載最新的ASUSTOR LIVE, 你只要簡單設定, 然後用手機下載直播軟體, 就可以同時直播在youtube & twitch等有名的平台, 並且會把你的直播影片自動備份在NAS裡供你隨時存取使用, 或者是直接剪接成精華影片. 都是非常的方便的, 這是一直以來手機無法做到的事情. 現在這台AS5202T幫你解決了,
    我講的功能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你可以去尋找你需要的功能並打造你自己專屬的私有雲, 伺服器.

    AS5202T產品特色:
    * 搭載新一代 Intel Celeron (Gemini Lake) 雙核心處理器,效能提升 30%
    * 採用 DDR4-2400 效能升級 節電 40%
    * 2.5GbE 雙頻寛,支援網路聚合打造 5Gbps 網速
    * 輕鬆打造 32TB 儲存空間,彈性擴充三台 AS6004U後可達 224TB,爽存直播影片
    * 無懈可擊的 4K 硬體解碼串流體驗
    * 晶鑽美型 卡榫快拆支援熱插拔
    * 支援雙網路喚醒技術 (WOL/ WOW)
    * 酷炫電競風格 ADM 釋放電競魂魅力出眾
    * 秉持華碩精神,品質至上,保固三年

    ===========分隔線=========================
    當然強大的NAS需要搭配極速的SSD, 我使用的是WD 紅標SA500 1TB SSD NAS固態硬碟
    官方所標示的讀寫速度為560MB/s 與 530MB/s, 採用SATA 6Gbps規格. 容量有500GB, 1TB, 2TB, 4TB可以選擇。 這次我是用兩顆SSD 陣列成一顆大的硬碟(raid0) , 讀寫速度理論值大概為 900MB/s 與 700MB/s. 其實速度已經超出標準值很多了,平常你們用的7200轉桌機用的3.5吋HDD硬碟讀寫速度大約會落在170MB/s前後。
    所以你看的出來SSD跟HDD的分別了嗎?
    560MB/s 跟 170MB/s 是真的不太需要比了.... 那你會問反正我時間很多,我不需要用那麼快的硬碟....
    我跟你說以我個人的例子跟你分享就好了,我以前用傳統硬碟的時候呢,我只是移動1TB檔案到區網內的另一顆硬碟... 整整就花了我10小時.... 你又怕做別的事情的話,時間會不斷延長,其實10個小時的電費也是不少錢的啊。這樣子你懂嗎?時間真的就是金錢,不要一直等啊~
    (移動檔案的速度會取決於你的硬碟速度,網路線等級,網卡快慢,系統快慢,CPU負荷,等一大堆因素。) 但是能用好一點的硬碟就是省錢省事省麻煩啊~

    WD Red™ SA500 NAS SATA SSD產品特色:
    * 增強 NAS 效能
    * 快速存取大型檔案
    * 承擔繁重工作負載
    * 作業更高效
    * 滿足最嚴苛的應用需求
    * 靈活構建
    * 5 年有限保固
    #AS5202T #WD red #SA500
    #3c奶爸史丹利開箱分享
    #照片量應該是目前我第一名了
    #67萬張照片真的很需要一台好的機器
    #謝謝ASUSTOR華芸
    #謝謝WD
    #WD紅標NAS專用SSD是24小時不斷電耐操
    #好的硬碟就是省錢省事省麻煩

    PCHOME https://tinyurl.com/y7qylfk6
    MOMO https://tinyurl.com/ybw6s2f2
    蝦皮 https://tinyurl.com/y9cp5t2e
    WD 紅標SA500 1TB SSD NAS固態硬碟(WDS100T1R0A)
    PCHOME https://tinyurl.com/ybkqkp4m

    影片在這:https://youtu.be/zPJHsgt4N5U
    麻煩幫我訂閱,按讚加分享。謝謝

  • 阿神跑酷伺服器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09 19:37:30
    有 467 人按讚

    本文來自:量子位微信公眾號 QbitAI

    李開復周遊列國AI後分享,誰會吃掉最大紅利?

    “見過最瘋狂的中國創業者是馬雲”、“一個群裏辨別 AI 的方式是發紅包”、“120 歲打算退休”……以及準備開始基於科學的科幻創作計畫。

    以上熱議“段子”,或許前幾天你已經被刷屏了,但這都並非段子,而是創新工場董事長兼 CEO 李開復博士在 MEET2020 智能未來大會上開場對談內容的截取。

    面對量子位主編李根的提問,李開復博士分享了對於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和未來的看法,比如政府政策對AI研發與落地運用的支持、對 AI 公司價值重估的趨勢、對 AI 賦能傳統領域帶來新邊界的看法,以及人才驅動的新格局的展望等等。

    為了完整展現李開復博士最新的所想所感,量子位精校了現場訪談速記,希望周遊列國 AI 後的開復所思,同樣能給你帶來啟發。

    在這次訪談中,李開復博士將提到:

     2019年最大感悟是全球政府都在積極擁抱AI。
     AI行業正在回歸理性,需要回歸商業本質。
     AI跟傳統企業不是誰顛覆誰的問題,而是賦能的問題。
     AI賦能的本質決定了AI公司不會To C式爆發成長,而會像To B企業一樣穩定壯大。
    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依靠前端紅利壯大,AI最大的機遇是後端創新。
     技術公司要接受傳統公司掛帥,要有服務心態,落地為王。
     今年見到最酷的黑科技是3D列印心臟。
     基於科學的科幻作品,能夠用想像力啟迪科技人尋找方向。

    訪談實錄:

    李根:謝謝開復老師的到來,聽說您前兩天剛過了生日,收到特別的一份禮物是今年新書《AI未來》的斯洛文尼亞版成為他們國家暢銷榜第一,這個國家我們瞭解的不是很多,聽說第一方面是個歐洲的小國家,另外一方面可能足球踢的比中國好,更多就不知道了……

    李開復:還有出了一個美國第一夫人,現任特朗普總統的夫人。(現場笑)

    李根:所以今天還是想圍繞您的新書開始,大家也看到了部分展示,聽說有21個國家和地區的版本,都是暢銷書。所以今年周遊列國AI之後最直觀的感受是什麼?

    李開復:直觀的感受可以按時間來說。在2017年,我覺得AI最火的領域就是VC,所有的VC都要把自己包裝成AI投資人,看到某一個博士出來了就瘋狂的搶專案。2018年看到的更多的是所有的企業,尤其傳統行業開始醒來,發現不擁抱AI可能就會有很大的麻煩。到2019年——正好是我出書這一年,我覺得最多的是全球政府都在擁抱AI,每個國家都要出一個國家戰略書。

    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天我接到一個電話,一早,他說他們的President想和我講話,我問他來自哪家公司,他說他來自阿根廷,他們的總統要跟我講話,所以可以看出全球政府在推動,我們就可以很必然地看到AI正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最重要的支持,這也讓我們一定可以把這個領域推到更高的高度。

    ▍AI公司面臨價值重估,回歸理性的時刻

    李根:今年AI在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之前有很多的博士精英,有很多的黑科技,比賽冠軍的數目。今年更被關注在商業落地、營收方面比拼。

    李開復:這是最火的領域,包括當年的互聯網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但用博士的數量、或者AI得獎的次數做一個公司的估值都不理性。當年還有很多不理性的做法,比如為了抬高自己的估值,不找一家領投,用10家各出2000萬,無領投者,大家就是沾光投上某某著名的博士,這種做法導致的後果非常直接——當你沒有領投者,大家都不會覺得這是我必須要花全力的專案,只是花2000萬買個名而已。

    AI公司重估的問題,我在2017年第一次被問到,但當時一切才開始,大家要接受這種混亂的現象,可能少數的公司被過高估值了,但是未來還是非常好的。

    到2018年初我被問這個問題,我預測2018年底會有泡沫來臨,而且確實大約在2018年9月-12月大多數公司面臨了挑戰。

    再到今年,有AI公司上市、Pre-IPO,這就是退潮時刻,誰在裸泳一眼便知。每個公司都必須面對最後一輪投資人,或者上市之後必須要回歸商業本質。所以之前估值AI公司的方法,或是過不了上市這一關,或是上市後很難持續。

    所以我覺得今天毫無疑問在回歸理性。而大家在過去一年經受了很多估值受到挑戰、下一輪很難融等等的問題,都是這種回歸理性的表現。

    今天我們看到出來融資的AI公司,也比當年更明確地去瞭解自己需要落地、需要產生收入。並且也越來越明確:人工智慧是很偉大,但它跟互聯網、跟移動互聯網不一樣。

    在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的時代,我們是在重構一個完整的介面,它可以推動和顛覆各種傳統業態。而人工智慧的本質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創造價值,AI跟傳統企業不是誰顛覆誰的問題,而是賦能的問題。

    如果你接受了這個觀點,你也不可能期待說人工智慧什麼時候會有美團、滴滴、阿裏出來,因為它本質上不是一個爆發式成長的to C的公司,而是穩定成長的to B公司,更需要我們沉下心來把這個公司慢慢做出來,而不是看到一個巨大的拐點、指數級的增長。

    所以現在更是需要回歸理性、回歸商業本質的時候,雖然會讓一些公司面臨挑戰,但應該會讓我們有更好的健康發展。

    李根:您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的主題演講,也提到了AI+的階段,說告別精英創業的階段,現在的AI是不是走過了技術創新的階段,可以進入商業模式創新階段了?

    李開復:我覺得是的。在那個大會上我講了AI的四個階段,其實就是互聯網的四個階段。

     第一個階段就是黑科技階段,做出來的東西大家都看不懂,誰有厲害的科技就會被追捧。
     第二個階段是嘗試商業化to B的階段。
     第三個階段是AI賦能,把AI注入傳統行業來產生價值。當年也是互聯網注入傳統公司。
     最後是遍地開花。

    從互聯網發展來看AI階段,第一個階段可能就是在網景的創業,第二個階段是大家賣一點互聯網的軟體、伺服器、編輯工具等等。

    第三個階段就像微軟,當時我在微軟創造了一個互聯網部門,有一個首席互聯網專家,然後測定公司在什麼地方應該引入互聯網。但是最終這個部門就被取消了,因為整個公司都要擁抱互聯網。那麼AI也是一樣,在初期是曠視、商湯各種黑科技公司,再下一批可能是B2B公司,像第四範式、創新奇智這樣的公司。第三個階段,有海量的傳統公司會看到AI可以創造的價值,而且今天中國面臨的巨大的機會和挑戰。

    一方面,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把前端的紅利——最核心的是人口紅利吃掉了,能夠實現指數增長。

    但另一方面, 其實後端有非常多低效的效果,比如說海量的夫妻店,有非常低效的物流,在零售、製造方面,在三四線城市後端都需要提效,要不然的話是沒有辦法支撐其他的90%的經濟的成長。

    而後端效率的提升,就很需要AI的賦能。

    所以AI的賦能,就是傳統公司和AI公司最好的合作點,這是現在面臨的下一個AI賦能的機會。

    這些公司要尋找一個像行業顧問,或者AI公司合作夥伴也好,或者自身建設AI部門也好,讓AI賦能,在業務和流程中實現降低成本、增加效率。

    在這些傳統的公司慢慢擁抱AI之後,再過幾年就會和互聯網一樣,每一個公司的每一個部門不考慮AI幾乎都沒有辦法生存了,行業的期待就是你不用AI就會效率低下。

    而且在越是分散的行業,每個公司的都有很多成本的問題,哪一個公司能夠增效或者降低成本3%、5%,就可能會勝出。

    於是在行業整合的時候,可能本來有10家10%份額的公司就會有一家勝出,這時候除了有AI帶來的效率、市場整合的能力,還有更大的規模帶來的更多的效率,以及行業龍頭甚至壟斷者帶來的機會……

    所以AI的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充滿著機會。今天更是尋找傳統行業比如醫療、製造、零售等等這些行業怎麼樣去賦能的時機,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

    李根:所以聽起來不僅是AI公司正在2019年經歷重塑,可能傳統公司、傳統企業也在經歷重塑。

    李開復:對的。

    ▍誰吃掉最大紅利?

    李根:聊到的傳統公司的問題,今年有兩種聲音,第一種就是有一些技術的公司,比如說自己找到一個落地的場景,然後就能吃掉AI時代的最大紅利。也有一些來自於場景數據的公司,覺得一開始技術沒那麼強,但是接下來的時間有後發優勢,也可以吃掉AI最大的紅利,在您看來誰會吃掉AI的最大紅利?

    李開復:在國內創業,競爭環境都是非常劇烈的,大家都在尋找最成熟的果實。但這些最大的果實在初期的AI前面落地的第一、第二階段都被摘掉了。

    什麼是AI最容易使用的行業呢?一定是那些已經有海量的數據,而且數據被結構化整合的行業。

    另外,這些數據還能直接關聯到具體的商業指標,作為它的目標函數。比如說金融界、互聯網,這些行業應該都已經被吃掉了,所謂“被吃”,大的意思就是這些公司都發現了AI真的好用,能夠幫我賺錢、省錢,我自己需要擁有這個東西。

    起初先有幾家公司跑了出來,同時大部分的互聯網公司都自己擁有AI團隊,接著保險公司、銀行也開始有這樣的傾向,於是造成第一批有得天獨厚優勢的傳統行業擁抱了AI。

    再接下來的AI落地就會有挑戰了。比如說在製造、零售、健康、醫療、教育這些領域,數據和落地基礎並非一蹴而就。

    你問的問題就是在這些領域裏,到底誰比較有優勢?我們做AI的人必須意識到一個很清楚的事實:學習運用AI這件事情是越來越容易的,也就是門檻越來越低了。

    這就是為什麼創新工場能夠在4周的時間(DeeCamp夏令營)培訓600個電腦的學生,讓他們4個禮拜培訓以後就變成了所謂的神奇的AI工程師。

    在五年前,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時候的演算法還要自己寫代碼,現在已經有很多大公司,包括國內的百度、阿裏、騰訊,都在提供AI框架,讓AI的門檻降得越來越低。

    所以這個結果很明確:最終一定是傳統公司擁抱AI的難度,遠遠低於AI技術公司去學零售、學制藥,後者都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如果從AI紅利目前是一杯水半空的角度來看,傳統公司會是最大的獲利者,AI公司很難獲得最大的利潤。

    但是從一杯水是半滿的角度來看,這些傳統公司現在並不知道怎麼去擁抱AI,所以你如果是個好的AI公司,你在未來的三五年還是有機會跟他們共贏的,只要你的收費他們可以接受,也就是說你的價值大於你的收費。在未來的三五年AI公司賦能傳統行業是有機會的。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畢馬威預測在2030年的時候AI帶給全世界的GDP應該是差不多1萬億人民幣。這裏面可以看到,他們的90%以上都還是把這個數字給了傳統行業,也就是說真的是在為了傳統行業賦能,最後得到的紅利必然是傳統行業的。

    那麼一個傳統行業得到了某一個領域的1000億賦能,或者降低成本。這1000億裏面有可能有5%-10%給了AI公司。

    所以我們AI公司還是要面對現實,作為一個AI的創業公司,你去顛覆傳統公司的概率是低的——雖然在有些領域是有可能的。

    對傳統公司來說,應該把AI公司當做最好的朋友。

    我覺得也不排除有很多新的模式跟打法,但中國的整體現實就是這樣。而且美國是不可參考的,美國很多傳統行業的數據積累得很好,參考美國參考AI賦能,在中國是不成立的。

    所以中國公司還是要尋找最有創意的方法,來找到我們能吃到的最大紅利。

    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創新工場分出去的創新奇智。當時我們看到這樣的一個機會,尋找了一個企業家,而不是博士來領導這個公司,然後針對製造業和零售業去做賦能的工作,現在做出來了一個最快速的成長,得到最高收入的一個AI公司,因為他從一開始就把自己當做傳統公司賦能的合作夥伴。

    另外一個角度,從創新工場本身來說,我們2019年幾乎沒有再投AI黑科技公司了,當然偶爾還會看到一兩個,但是我們投了很多行業AI公司,比如說在健康領域、制藥領域、教育領域,做的公司其實是AI教育、AI制藥,或者是AI醫療大數據。這些公司的領導者一般不是AI專家,而是行業的專家,同時搭配AI方面的合夥人。

    李根:之前有很多人問到技術的精英更像是空軍,對於傳統的公司——陸軍,會有一些新的方法上的不適應。

    李開復:我們要接受,最後的元帥還是傳統的公司,我們的空軍還是給傳統公司賦能,提供價值的。不要認為我們空軍跟他們陸軍是平等的,還是要放下心態,1萬億的市場很大,我們能吃5%-10%就已經很好了。服務心態,落地為王。

    ▍AI邊界:Android還是IOS?

    李根:技術公司也開始有新邊界,今年的現象是之前很多語音、視覺為主的公司,開始做到晶片,也有AI晶片的公司開始向上打造語音演算法。所以大家之前更多在講社會化分工,現在AI時代裏現在看起來並不是這樣。Android還是IOS?這是一個問題。

    李開復:對,這個過去幾年也變了好幾次。剛開始的前10家AI公司都號稱自己是AI平臺,現在很少有公司這麼說了。

    因為AI平臺這個詞本身可能就是一個偽概念,在AI注入各個行業過程中,它的應用不一樣,一個通用的AI平臺,除非是TensorFlow這樣底層框架,否則很難。

    我覺得當前業態裏有這樣的變化,可能還是跟資本環境變化有關,大家本來走的道路不好走了,需要轉型。但是也融了很多錢,所以希望用這樣的機會來轉型。

    這些轉型我覺得可以支持,但它不見得是一個良性的發展,所以當你轉型的時候還是謀定而後動,我覺得如果發現自己原來的市場沒有想像的那麼好,但是有幸在前一兩年AI很火的時候融了很多錢的公司,不妨可以把已有的壁壘從上游到下游來拓寬,然後形成一個IOS的形態,我會覺得是一個比較穩妥的打法。這樣去做一個平臺型的公司,我覺得好像機會比較大。

    而轉型,比如從語音到視覺,從視覺到晶片,從安防到醫療等等,這些探索我覺得如果是商業驅動必需的,裏面有核心技術可以支持,也不妨可以做。

    但整體上,我會抱比較保留的態度。因為我們還是應該去尋找最大的商機,不是被逼的走路走不通了,看誰最火做什麼。

    尤其是晶片方面的切入,挑戰更大。因為做晶片這件事,不是寫過論文就可以能出晶片的,真正跑出來的晶片公司非常少。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晶片沒有過一個特別高速成長的紅利期的原因。因為它需要一個特別大的資本推動,從回報上跟軟體行業、互聯網,AI是不可比的,所以這不是很好做,也不是很容易拿到投資。

    當然今天國家有晶片的需求,這是一個機會,能更容易融到錢,或者說幫助中國發展,以及美國潛在的挑戰——脫鉤的問題,做出商業的彌補。

    但是從商業的本質來說,一個軟體公司做晶片,獲取成功的概率依然是偏低,挑戰很大。

    ▍為什麼MSRA創辦可以改變中國科技格局?

    李根:今年還有一個關鍵字是新格局。但AI創業公司、巨頭的格局,其實都源自微軟亞洲研究院,螢幕上您周圍的戰友,後來都各有各的身份,還有好幾位今年都退休了,不知道您有沒有這樣的計畫?

    李開復:有,差不多120歲的時候就退休,但是還比較遙遠。(全場笑)

    李根:所以這是今年投了一些AI制藥生物公司的原因?

    李開復:對,我們投的一個公司很有意思,我們年會的時候請了一個我們投的科技制藥方面的專家來演講,我就問他,我到底還能幹多少年,他說你只要再能撐20年,我們就有可能有抗衰老的藥,讓你撐更久。所以我現在努力地活20年,不要生病,先達到這個目標。

    李根:所以回顧21年前,您創辦的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時候,中關村還是一個很荒蕪的地方,會預料到今天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嗎?或者MSRA成為「黃埔軍校」?

    李開復:當時我們有很大的自信和期待,這批人是會為國家、科技領域做出特別大的貢獻的。因為我們真的非常有幸——在正確的時候做正確的事情。

    在中國即將崛起的時候,在中國科技即將崛起的時候,帶來了一個全球頂級的品牌(微軟),一個不要求回報的科研投資(微軟研究院),一個很寬鬆的環境,一個特別好的學習環境,特別大的資源,很自然的就把國內最優秀的一批人吸引來了。

    而且正好也碰到了海外有一批特別優秀的,有十年左右經驗的大牛:像張亞勤、張宏江、沈向洋,正好把他們拉了過來,這麼一對接之後就有火花。

    所以對研究院培養的過去21年來的5000人,他們今天的貢獻我覺得是必然的、可期待。

    但無論如何,回過頭去看,對於今天中國整個科技的規模,快速成為世界巨頭的速度,依然超過了我過去的想像。

    李根:今年也是創新工場創辦十周年,站在這個時間點回顧,哪些事情是被預料到的?哪些趨勢是之前沒有預料到的,但是給現在的產業格局帶來很大變化。

    李開復:我覺得十年前可以預測AI的發生,但是實際發生在哪一年比較難預料。

    當年創新工場第一次募資的時候,很大的挑戰就是,你憑什麼覺得中國還會再出三到五個獨角獸?

    你要融兩億美元,至少要投中兩三個獨角獸,你作為一個基金投兩三個獨角獸,意味著中國有二三十個獨角獸,怎麼可能呢?這是很多投資人挑戰我們的問題。

    但現在回頭看過去十年,不但出了幾百個獨角獸,而且是超級獨角獸,100億美金的,甚至500億美金的都出了好多個,所以我覺得中國是一個很獨特的大市場。有海量用戶、資金、提供幫助的VC,以及一批很強悍的創業者,最後創造更好的市場並且閉環滾動。這樣的迴圈我們當年可以預測,但是迴圈帶來最終的價值依然超乎想像。
    快問快答

    李根:回國20年最自豪的是什麼?

    李開復:創新工場。

    李根:創業十年裏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李開復:是我生病的時候整個公司到臺北來看我。

    李根:如何判斷一個群裏的開復老師是不是AI?

    李開復:這是真實情況,我常常到一個群裏,人家說你是真的李開復嗎?然後我就自拍,他們說現在可以做假,我就錄一段語音,他們說也可以作假。我說怎麼自證呢?「發個紅包」。

    李根:今年見到最酷的技術產品或者應用是什麼?

    李開復:應該有幾個,一個是特斯拉的自主召喚接駕——你購物之後,自己來找你,這是很聰明的應用,但並沒有特別強的黑科技。

    如果講真的是黑科技的話,3D列印的心臟,雖然還有很長時間的發展,但還是比較震撼的,以後我們的壽命延長、內在的移植都會得到很大的顛覆。

    李根:我知道您很喜歡喬布斯之前說過的一段話,「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那麼問題來了,誰是您見過中國最瘋狂的創業者?

    李開復:還是馬雲。原因是能夠有這麼大的想像力做一個如此大的事情,最後還實現了。

    很多中國創業者還是比較理性,強方法論,把事情一步步滾動出來。從李彥宏、馬化騰、王興、程維,都是戰略家、策略家、企業家,只是真正有瘋狂氣質的還是馬雲。

    李根:最後一個問題,您是非常科學的人,但也愛好科幻作品,怎麼看二者關係?《AI未來》這麼暢銷,是否考慮一下科幻作品?

    李開復:科幻小說和電影其實對整個AI行業的推動非常巨大。

    我們看當年《2001電影漫遊》、《銀河系漫遊指南》,甚至有些很負面的作品……都很成功地預測了今天,比如《星際迷航》裏很多東西都開始發生了。

    所以我覺得科幻電影是用想像力來幫助我們這些科技人尋找到方向的。

    但是我一直對科幻電影有保留,特別是過去這五年,AI再度復興,大家熱情高漲,於是想像太豐富,尤其是對AGI(通用人工智慧),對人能愛上機器,對機器想要控制人類的欲望,有過度解讀。
    我們需要明確,AGI還遙不可及。過度強調AGI會導致整個社會對AI有一個負面的影響,今天在美國做調查已經超過50%的人聽到了AI覺得是負面,而不是正面的事情,這是很可惜的。

    我覺得作為一個小說電影的愛好者,也作為一個AI人,我會希望能夠描述一些故事,這些故事基於真實科學能力,比如說20年之內是80%會發生的技術,然後用這些去更好地推動我們的創業者和科學家。

    所以我會希望做Science Faction——基於真實的科學的科幻。於是想寫這樣的一些東西。如果在座的各位有什麼想法能夠寫出又精彩又可行的AI技術——20年之內可行的未來,可以投稿到量子位,以後如果我寫書拍電影的話,一定會標注致謝。(全場笑)

  • 阿神跑酷伺服器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1-13 14:18:22
    有 656 人按讚

    近年接受的最長也是最細緻的採訪,人物雜誌記者像私家偵探一樣,從我和朋友的交談,從各種出乎我意料的文字視頻資料裡面,打開了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一面。有不少獨家的秘聞,歡迎點擊。

    李開復:最大化戰爭的倖存者

    本文來自《人物》雜誌
    文|李斐然
    編輯|朱柳笛
    攝影|尹夕遠

    ……………………………………

    坐在李開復對面是一種持續的挫敗和絕望。技術要比人性更根深蒂固地活在他身上,那種感覺很像是跟Siri聊天,全程剔除人類情緒。這讓人產生一種不太對勁的迷惑:如果他參加圖靈測試,能通過嗎?

    這種最大化的氣質只在一種狀態是合理的,那就是科學家的實驗室。這原本可以成為一個最典型的科學家故事,一個天才,迷戀技術,與機器共存,活在實驗室裡。但顯然,李開復早在30多年前就放棄了這條路,這也是他的故事中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天才決定離開實驗室,投身複雜、渾沌、充滿局限又充滿活力的商業社會,活在人群中。

    ┃最大化戰爭

    李開復的西裝褲口袋是一個精確測試後確定的尺寸,它和最新款iPhone的尺寸貼合,既不會淺到放不進去,又不會深到不容易取出來。在重要場合,他會戴寬度7釐米的細領帶,比市面上大部分領帶細1釐米,因為他經過實驗發現,這樣的搭配顯瘦。就連他的笑容,都像是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職業偶像營業時的idol smile,這是他大部分照片裡的固定微笑的弧度。

    坐在這樣的李開復對面是一場持續的心理危機。他的人生經歷被量化,像一個可查詢的資料庫,他的回答基本上全部出自他出版過的8本書,以及迄今為止發表過的公開演講、訪談和文字記錄。如果你讀過這些內容,就可以準確預測他每一次的答案。因為不管問題是什麼,他都會繞回到這些公開信息的範疇之內,邏輯落點始終是——“世界因你而不同”,每個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而現在,我們應當關注“AI未來”。這些是他的自傳標題,也是他研究後發現最適宜大眾傳播的話題。

    他的生活是一場最大化的戰爭,在有限條件裡,最大化時間,最大化效率,最大化確定性,不允許冗餘。偶爾助理給他在兩個時間段中安排了休息,會遭到他委婉的批評:時間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這場最大化戰爭貫穿了李開復30多年的職業生涯,他擁有一個商業偶像的完美履歷:畢業於學術頂尖的哥倫比亞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工作過技術最頂尖的科技公司,蘋果、SGI、微軟、Google,而後在2009年創辦創新工場,投身中國的創業熱潮。

    在每一個階段,他都創造過最大化的奇跡:在蘋果,他曾將尚處於實驗室階段的前沿語音辨識系統,壓縮了1000倍後應用在當時的蘋果電腦裡;在微軟,他創建了微軟中國研究院,這成為後來世界知名的微軟亞洲研究院,走出來許多AI領軍人物,被《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稱為“世界上最火的電腦實驗室”;Google中國也在他的推動下,從一個人到700人的團隊,實現了最具歷史意義的當地語系化。

    過去10年中,他的最大化戰場是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創新工場所投資的項目超過350個,已經誕生了17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基金規模超過20億美元。“創業本身就是一場最大化。人們在創業環境中得到的成長,是在其他環境裡不會得到的。創業就是做出了有限性和無限性之間的連接,達到了人的最大化。”

    技術造就的商業奇跡,是過去10年間中國互聯網的獨特景象。技術高度集中化了效率,放大了個人的力量,讓所有人親歷了一場肉眼可見的奇跡——一個創業者能改變所有人購物的方式,一個聊天工具能顛覆此前所有的通訊龍頭企業,一個網紅主播能直接決定一款口紅的生產……中國市場成為全世界資本最為矚目的新大陸,它吸引著一個又一個人投身這片土地的最大化戰爭,在這裡,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親手創造一場影響14億人的奇跡。

    “看到時代的變遷,看到迎頭而來的機會,總在想怎麼去調整自己,才能捕捉到這些機會。如果你讓我每天做一樣的事情,我會枯燥到死。”李開復說,“每一年我說不出來我做了兩三件很驚人的事情,好像就白活了。”

    不過,這場最大化戰爭也多少吞噬了人性。在家裡,他陪家人的時間是經過精密規劃的最大化策略,“既不會少到讓她們抱怨我不是好丈夫、好父親,又不會多到影響工作效率”。妻子謝先鈴有次跟他吵架,氣到離家出走,不接電話,不回短信。結果,李開復選擇用技術回應。他在Google搜了大概1000條道歉短信,從裡面挑了50條比較接近他的口吻的,自己又寫了50條,湊成了一個100條道歉信的資料庫,然後寫了一個程式,每隔45分鐘隨機發送短信,不間斷地一直發,連續發送到第三天的時候,妻子敗給了程式,認輸回家。

    創業夥伴陶甯從微軟時代就認識了李開復,那時候,連跟他吃飯都是一場智力競賽,要一邊吃一邊玩難度極高的推理遊戲。她注意到,同樣使用語音輸入,李開復的語音轉化準確率要比周圍所有人都高。因為他常年訓練自己,用機器習慣的穩定狀態說話,“不要只train機器,還要train自己。”

    與他結識近14年的黃蕙雯是創新工場現任CMO,起初她並不想接受這份工作,就跟李開復說,北京霧霾好重,我不要搬過去。結果過了一會兒,她在微信上收到了他的答覆,他依次發來中國氣象局的監測結果、社科院的研究報告,以及協力廠商機構的觀察統計。李開復糾正她,準確的事實是,北京的空氣品質已經有了大幅改善。這構成了李開復強悍的說服力,但也讓黃蕙雯不得不沖他吐槽:“你一定要每天都過得這麼用力嗎?”

    所以,坐在他對面是一種持續的挫敗和絕望。技術要比人性更根深蒂固地活在他身上,那種感覺很像是跟Siri聊天,全程剔除人類情緒。這讓人產生一種不太對勁的迷惑:如果他參加圖靈測試,能通過嗎?

    這種最大化的氣質只在一種狀態是合理的,那就是科學家的實驗室。這原本可以成為一個最典型的科學家故事,一個天才,迷戀技術,與機器共存,活在實驗室裡。但顯然,李開復早在30多年前就放棄了這條路,這也是他的故事中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天才決定離開實驗室,投身複雜、渾沌、充滿局限又充滿活力的商業社會,活在人群中。

    ┃與複雜共存

    商業世界有一些暗號。特別是創業者見投資人時,他們一般不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你只能去捕捉一些訊號——聊天中他有沒有看手錶,中途接電話有沒有回來,如果聊了半小時他還在提問,要麼這次有戲,要麼他不懂這個賽道,想讓創業者幫他普及一下背景。最直接的失敗徵兆是,“我後面還有個會。”

    但是,李開復會給出不太一樣的訊號。他愛談論技術,見他需要準備好充分的資料材料,以備他即時提問。他尤其鍾情于技術天才,有時甚至會打破自己縝密的時間規劃,跟他們多聊。可是,如果技術天才只講技術,他會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你的想法太天真了。”

    他的本質是一個電腦科學家。在成為投資人、創業者、職業經理人之前,他是足以躋身世界一流的人工智慧專家。電腦博士李開復設計過一款人工智慧博弈程式Bill,擊敗當時奧賽羅棋世界冠軍;他還使用一種叫做“隱瑪律可夫模型”(HMM)的方法,建造出世界上第一套非指定語者連續性大詞彙語音辨識系統Sphinx。學術界一種開玩笑的說法是,衡量一個人的研究高低,就去看他的論文能在多少年後還持續折磨著後輩入行必讀。而李開復的論文,直到今天還有程式師將其翻譯成中文,細細研讀,距離他發佈這些論文已經33年了。

    走出實驗室後,他親歷過這個時代幾乎每一次最重要的技術變革,參與它們的落地。陶寧記得,即便在微軟、Google這樣的頂尖公司,想要讓技術進入產業也是一場惡戰,李開復要反反復複做演示,跟不同人群磨合,他們之中大部分人不懂技術,“99%不是你的技術同類”,但他們又有自己的立場和顧慮,李開復的工作就是需要彌合這種人群之中的認知差異。

    商業是人構成的戰場,在這裡,贏的關鍵是學會與複雜共存。尤其在中國創業,是一場全世界最殘酷的戰爭。所有參與者將最大化推向極致,只有親自下場,你才能明白這種現實的顛覆性力量。天才的最大失利往往不是技術缺憾,而是誤讀了人,誤讀了人性,誤讀了人群之中的風向。

    在微軟的時候,到美國總部開會,坐滿一屋子的天才工程師總提中國盜版,討論的主題都是怎麼抓、怎麼告、怎麼正版化、能賣多少錢。“我說你們根本不懂中國人的思維,我就帶他們來中關村,教微軟的人怎麼理解中國市場。”

    李開復設計了一套小實驗,他讓來北京的美國高管們先去一趟當時的電腦大賣場海龍大廈,每人發同樣的錢,買一個電腦回來,去親眼看看在中國做生意是什麼樣子。結果在中關村購物一圈,連最理性的CTO都陷入了中國充滿感染力的消費亢奮之中,回來熱情地跟李開復說,什麼都有,什麼都有,什麼都有!那是一種誰也阻止不了的商業生命力。只有親歷才能明白,你沒法跟一顆破土而出的種子講道理,靠理智否定它的生長。它會不惜一切代價活下來,最優解是與它共生。

    過往的經歷把他訓練成一個務實主義者。2006年,他參加香港科技大學前沿研究討論會,臺上坐著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時任科大校長、物理學家朱經武,還有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得主邁克爾·阿蒂亞爵士。他們熱烈地討論“詩人科學家”這個議題,數學好美啊,數學充滿想像力,只有他不太同意。

    李開復很客氣,這是他身上的另一個重要特質。他婉轉地提醒:“這個世界需要有像他們那樣偉大的科學家,留在高校研究院,來探索數學之美,但是也需要像我們這樣的工程師,來把它做成有價值的東西,解決人類的問題。這兩者缺一不可。”

    他必須要學會在人群中生存。王詠剛是創新工場CTO,也曾在Google工作了10多年。他知道,跟形形色色的人談技術,是個苦差事,講深了大家聽不懂,講淺了大家覺得沒有用。碰上完全不懂技術的人,尤其是傳統產業的老闆,也得講得下去才行。他有一次聽到李開復不得不跟一個地方老闆解釋,“AI是一種新時代的Excel”,因為Excel對他們來說已經代表了複雜,他耐心地解釋,“像Excel那樣,你把資料填進去,結果就能算出來。”

    “我就沒有開復那樣的好脾氣,講不明白我就不想說了。但是他還是很有熱情,能在不同場合,耐著性子,讓所有人聽懂。”王詠剛說。

    “市場接受了,技術就得到了承認;市場不接受,再奇妙的技術也不名一文。”李開復曾這樣寫道,市場是一切技術的試金石,只有不適應市場的技術,沒有不適應技術的市場。就算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技術不能落地,也在市場一文不值。

    整個過程都要對抗人群中的懷疑、不解和誤會。智明星通的CEO唐彬森說,10年前覺得李開復不像個投資人,每天叮囑他關注技術趨勢,“老發一些沒什麼用的話”,“我們還在創業苦哈哈的,滿腦子想的還是人怎麼招啊,工資怎麼發啊,他老說要all in移動互聯網,老說比爾·蓋茨的名言,‘人們永遠會高估一兩年的發展,而低估了未來10年的發展。’我當時心想,手機螢幕就這麼點大,性能又特別差,能怎麼樣?”

    如今,技術奇跡驗證了李開復的判斷。前不久,創新工場10周年紀念,他給李開復發了一條資訊,“偉大的時代需要有偉大的想像力。”

    然而,人群之中,質疑總免不了。出現負面評論的時候,陶甯和李開復經常爭論。李開復希望能把事實解釋清楚,但陶寧告訴他,如果他相信,自己事業的目標是把技術落實進產業裡,就必須專注於技術的落地,“活在一種不理解中,學著與噪音、反對、誤解共存”,對這個世界說,那好吧。

    “你說他沒有生氣過10分鐘、1小時,他肯定是不高興的,但是他得用理性的方式去處理。”陶寧說。“況且,創業中太多你想要做的事情,已經填滿你的時間了。像開復這樣從學界跳到工業界,面對客戶、投資人、產品、團隊,他已經生活在人群之中了,必須學會接受過程中的噪音。”

    這大概就是時代留在他身上的一種複雜性。他的技術信仰分成兩半:前一半是個科學家,能寫最複雜的論文,調教機器理解人類;後一半是個商人,能洞悉客戶的需求,教會人類理解機器。自始至終,他都是流動在兩者之間的人。

    ┃吞噬與救贖

    技術將李開復的最大化戰爭推向了頂峰,他不僅要最大化技術在商業上的效益,還要最大化自己的影響力。

    微博最熱的時候,他給自己的微博寫了一個AI程式,讓機器自動抓取即時熱門的話題,以及與他有交集的主題,以影響力排序轉發,連發送時間都是精准實驗的結果,間隔10分鐘發會掉粉,間隔40分鐘發又不能實現每天發送量最大化,衡量過後得到最優解,間隔30分鐘發一條,每天發送25條,以實現每天穩定漲粉的目標。機器全程類比人類發送的隨機性,避開整點發佈,以免留下機器痕跡,機器甚至能代替他自動回復留言,為他增加粉絲互動頻率,維持熱度。

    那段日子,向來平靜的李開復持續生活在一種強烈的情緒衝擊裡,憤怒、喜悅、興奮、焦躁,所有血流都沖向大腦。他每天都會檢查自己的粉絲數,如果沒有達到增長預期就會不高興。他變得對最大化數值有所偏執,“一場演講沒有1000個人我就不去,每天微博不新增1000個粉絲我就不開心,一個記者來採訪我,讀者不夠多我就拒絕。”

    一切都是最大化的工具。曾經的創新工場合夥人王肇輝結婚,邀請李開復致辭,儀式結束後,他發現李開復寫了中文發言稿、英文發言稿,在微博、推特、臉書全平臺上都發佈了一遍。作為新聞發言人的他感到高興和感動。但是,李開復大女兒上大學收到的父親的信,也被父親同步發在了網上。雖然贏得了點擊率,女兒卻非常不高興。

    今天回憶起這一切,最大化影響力的念頭“就像腫瘤一樣長在我身上,頑強、固執,並且快速擴張”,直到疾病的突然到來。

    在經歷了常年的熬夜、高壓、疲勞作戰的生活後,李開復的體檢報告裡檢測出腹部存在26個腫瘤,醫生確診為淋巴癌四期。當整個中國互聯網在井噴似的蓬勃發展時,李開復花了17個月養病。最大化戰爭暫時休戰。

    休假對於他來說,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一開始,他還不能正確融入這種生活裡面。在動完手術的幾個小時後,他還試圖再度投入工作。他在家的臥室裡搭建了一個工作臺,用金屬臂把顯示器懸掛在枕頭上方,躺著回復郵件。

    因為生病的緣故,他提前立下遺囑。寫遺囑的時候,他第一次認真注視自己手裡的筆,“那支筆曾在上萬冊書上簽名,暢銷的自傳,鼓勵中國年輕人努力工作、開拓事業的書,這些書每一本反響都很好,如今,同一支筆卻見證了我的失敗。”

    寫完遺囑,他坐在母親旁邊,母親已患阿爾茲海默症多年,只能勉強認出他。直到那一刻他才意識到,自己最大化的影子還有另一面。自傳是一個朝氣蓬勃的故事,但對當時在美國陪讀的母親而言,那是寂寞的回憶。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兒子上課的時候,她只能在家對著電視,一台一台換。因為語言不通,她只看得懂一個猜價格的節目,節目很熱鬧,但她也只能猜測這種熱鬧。從天亮到天黑,只有捱到兒子回家,才有人跟她說話。

    成功人生的所有細節都顯現了另一個模樣。在臺灣養病期間,他試著參與家裡的裝修,兩個女兒告訴他,過去他花了大工夫,把房間佈置成公主房,買小星星的貼紙,自己一顆一顆貼在天花板上,但其實,她們並沒有想要成為公主。

    小女兒說,她更想要收到爸爸的信,因為爸爸過去經常寫信,寫給爺爺奶奶,寫給媽媽,寫給姐姐,但是他已經很久沒寫了,自己高中畢業的時候,還會收到爸爸的信嗎?

    生病期間,李開復重讀了許多年前自己父親寫來的家書。原來早在他事業的最開端,父親就曾在信裡,反復叮嚀 ——

    先鈴、開復:

    先後接到你們來信,一則以喜,一則以慮(我未用“憂”字)。喜看開復的研究受到別人的注意、重視,但我要說一句話是,做學問的要有自尊心,但更要有謙遜心。學習是無止境的。

    經過了這麼多年後,他終於開始理解,和自己渴望的最大化不同,父親治學的根基恰恰是渺小。父親70歲的時候選擇當教師,教了幾十個學生。學生寫給他的訃文裡反復提到這位老師謙遜的治學觀點,他相信研究任何歷史最忌諱的是“成見”,“歷史是沒有官方說法的”,自己的觀點也不是最終的答案,應該歡迎反駁,包容不同的意見。

    “我才發現,他寫給我的每一封信裡都隱含著一些人生建議。他教我怎樣去做一個更好的人,不要為了一些沒有價值的事情讓自己太忙碌,做人要謙虛,千萬不能驕傲。父親通過這些信,以非常溫和的方法來傳遞他的愛,而我感知得太晚了。”

    在臺灣養病期間,住在他家附近的鄰居楊柏林是一位畫家。他看了李開復的故事,送來一幅畫。這幅畫是很多種顏色一起在流動,黑色包裹著紅色,藍色流向了金色,畫面正中央是蔓延開來的白色,如同水一樣,不斷流動,這是他所理解的李開復。

    楊柏林說,他在李開復身上看到了自己。這位畫家一直以來的創作理念就是“影子和自我”,而在李開復身上,他看到這個主題的又一次呈現——“真實的我是影子的救贖,而影子的另一面,是我更遼闊的世界。”

    ┃回到人群中

    病癒回到工作中,李開復回到了他的平和狀態。他是一個始終很客氣的人,很少生氣,總是保持弧度穩定的微笑。最大化模式並沒有完全消退,連軸轉地飛行、演講、開會。妻子常常問李開復,“你到底要幾歲退休啦?”

    他還不想退休,多久都不想。他還在享受流動在人群中。今年秋天,李開復去烏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演講,飛回北京沒幾天,又到釣魚臺國賓館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在會議間隙的大廳,遇到的幾乎每個參會者都會跟他打招呼,停下來聊一聊。他像水一樣流動在不同群體之間,對決策者解釋技術的苦處,得給民營企業一些幫助,然後鼓勵研究員多參與實踐。

    只是,贏已經不重要了。“經歷的災難多了,人就學得會客觀了。人從挫折中學到的東西,遠比成功裡學到的多。碰到好多問題,上報紙了怎麼辦,大會不能開了怎麼辦,他們說,開復你怎麼還這麼鎮定?我說我都被微軟告過了,這算什麼?我都得過癌症了,還怕什麼?”李開復說,“這一生活得已經很值了,得到了超過我能想像的很多東西,我已經很感恩了。如果我失去一切,那也值了。”

    在互聯網世界,這也許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平靜。他的辦公室位於中關村,就在樓下吸煙區,休息時間會有許多掛著工牌的人聚在一起抽煙,他們鎖著眉頭,抱怨美國貿易管制黑名單、競爭對手使過的黑招、擴大市場的壓力……互聯網,一種焦慮、廝殺、競爭的象徵,是全世界最殘酷的競爭市場。焦慮是他們被這個技術時代所塑造的一種底色。

    經歷過技術時代屢次變革,現在的李開復覺得,在10年中國互聯網中誕生的最有價值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背後精於執行的人。“我覺得中國創業者是很強大的一批人,整體來說他們不會是很恐懼的人,一方面有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萬一真的做不成,那就公司關了再創一家,做一家倒一家,倒一家就再開一家,真正厲害的創業者都是這樣起來的。”

    一個重要的領悟是,人的最大化,不能做簡單的量化。一個不能透露姓名的創業者說,當時他有一個合夥人,很多投資人不看好,都不願意投。但李開復對他說,“我知道這個事你肯定會踩坑,但我也知道如果出了問題,你也可以收拾得了,所以我們冒一點風險,還是會投。大不了到時候麻煩一點,幫你解決問題。早期多犯點錯誤,總比後邊犯錯成本小得多。”事實證明,他的合夥人果然出了問題,但這名創業者也的確熬過了這個錯誤,帶著公司成長為市場的關鍵玩家。

    最近,李開復開闢了一個新的最大化戰場——讓AI落地。

    他在創新工場設立了一個人工智慧工程院,給學生做技術夏令營,找傳統產業談合作,還聯繫了大學,幫忙設計人工智慧的教材。作為人工智慧工程院的執行院長,王詠剛常常和他一起出差,去工場考察。他在一家工場車間呆了一天,生產線上1000多個人,王詠剛挨個去看每個人的工作,看看能不能用自動化取代。車間工人用很細的鑷子,貼一張小小的貼片。一個工人一整天困在自己的工位上,反復這個枯燥的動作,拿起來、貼上,再拿起來、再貼上。這是一個亟需得到解放的重複性勞動,但是,今天的AI只能在虛擬世界起效,做語音和人臉識別還可以,一旦進入真實世界,又粗糙又笨拙,遠遠不能取代細活兒。

    “那天出來我就在想,未來AI是一個無論怎麼想像都不過分的發展。讓它發展取代工人,這不是一個效率問題,而是一個人道問題。人類是不應該被困在這種枯燥的重複性勞動裡的,應該做一些更自由的事情。今天的AI還在非常非常早期的起步階段,如果AI真正能落地達到90分的話,世界會變得非常不一樣。這是我或者開復,以及一些做AI科研的人所相信的AI。”王詠剛說。

    這又將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就像是他所親歷的每一次技術落地,又要跟決策者建言,又要面對陌生人的迷茫和質疑,想辦法讓人聽得懂,又要耐心勸服創業者相信,這背後是下一場技術奇跡。但李開復似乎很享受這件事,每天連軸轉地面談,演講,參加討論。

    1983年,李開復在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那裡是世界人工智慧尖端研究的前沿陣地。他的博士生研究計畫中這樣寫道:

    “人工智慧是人類學習過程的闡明,人類思考過程的量化,人類行為的解釋,以及對智慧原理的瞭解。它是人類瞭解自身的最後一步,我希望投身這門新的、有前景的科學。”

    今天重讀這番宣言,李開復似乎的確在用自己的時間,踐行著這場實驗,他把自己訓練成機器的思維模式,量化自己的行為,去教機器理解人類,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機器的理解,把它推向人類,實現“人類瞭解自身的最後一步”。

    “我確實是用了20年的時間,才慢慢地瞭解他,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不是個最理性的人,他是一個像我們一樣的人,是一個領導,一個下屬,一個朋友,一個長輩,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他是一個生活在人群之中的人。”陶寧說,“他的主線是忠於技術,圍繞著技術他做了所有事情,做了研究,做了產品,做了投資,收集了人才,也獲得了很多朋友。技術改變了他的人生,他也因為身處這樣的技術時代,改變了別人的一生。”

    ┃只屬於自己的房間

    現在的李開復試著活在一場最大化的寬鬆裡面。他已經不怎麼再發微博了,自動定時發佈的程式已經終止了,他只會偶爾上去看看評論。過去看電影,他會按照IMDB排序,從9.2到6.5依次看,他在家裡裝了160T的伺服器,確保他準確擁有全部6.5分以上的電影。現在也沒關係了。他最近在重看《教父》,看了好多遍,他現在喜歡教父那樣的英雄,說不上是英雄,卻也並不是壞人,一生與人性的種種複雜面共存,是一個活在人群中的人。

    李開復有一個秘密,那就是吃。他熱愛美食,也熱衷於研究美食。每年大董上新菜,他都會受大廚邀請試菜,跟大廚討論菜品。曾有一家出版社知道了他的美食喜好,想給他出一本美食書。但是,在李開復決定之前,王肇輝就直接拒絕了:“我說不行,只要我還在PR這個崗位上管事,就不可能有機會。我不希望開復的公眾形象變得不專注。我希望科技、投資是占他人生符號99%的東西。不能讓人感覺不務正業,跑去做美食了,這不合適。我不同意這樣的事情出現。”不過現在,這個秘密也不需要隱藏了。講述美食時候的李開復,有一種毫無掩飾的由衷快樂,他花了整整10分鐘時間,認真描述如何煮一顆最完美的雞蛋。這是他經過反復試驗、調試,推算出的完美雞蛋烹飪資料。

    他選擇Google工作的其中一個條件是,參與Google中國餐廳的籌建。幾乎每個和他在Google共事過的人都記得,每天中午的試菜環節,會看到一個神采奕奕的李開復點評菜,面試大廚,提很多專業問題。

    現在不需要爭奪最大化流量了,他開始允許自己說點真正想說的話,吃到好吃的東西,他會給它們拍特寫,傳上網。其實,如果沒有其他人反對,李開復還挺想寫美食的。但是,他是一個溫和的人,不喜歡跟人起衝突。他也尊重別人的專業,只要是他認定的資深人士的建議,他大多會接受。所以,這個出版計畫最終流產,李開復只說了一句話,“那好吧。”

    病癒之後,為了讓更多人對AI感興趣,李開復願意去展露更多真實。他參加了奇葩大會。在去錄製的車上,他準備了一份詳盡的發言稿。助理提醒他,那兒鼓勵現場即興,你自由發揮就好啦。但這是李開復所不習慣的場景,他反問,“自由……怎麼自由?”

    結果,奇葩大會收穫了嘉賓語音聲波最平穩的一期節目。錄製結束後,蔡康永跑來找他的助理:“開復在幹什麼啦,讓他來玩的,一上來就講課,也不跟我們打招呼,難道他是緊張嗎?”

    習慣是不容易更改的,他還是喜歡活在精確的最大化裡。臨近採訪結束的時候,李開復展示了自己手機相冊,裡面有兩部評分7.9分的電影。“這是我最近發現的兩部電影,我還沒有看過。”他說回家後會把這兩部電影下載來看,所以此時此刻,寫稿還不能寫“李開復看過IMDB上所有6.5分以上的電影”,準確的說法是“所有6.5分以上的電影,減去兩部”。

    生活也依然追求一種最大化,但如果沒做到,那也沒關係。李開復在家裡追求極簡,一切都要藏起來,相冊藏在抽屜裡面,電視藏在油畫後面,電腦藏在飄窗裡面,音響藏在房間隱蔽的壁龕後面。他試圖也把妻子的化妝品藏起來,為此設計了一個能夠裝400個瓶子的鏡櫃,完美容納妻子現有化妝品。然而,住了一段時間後,滿載的鏡櫃外面不知道為什麼又冒出來100瓶。於是,他從自己的護膚品裡拿了20瓶出來,也放在外面。李開復說,這是適應環境的新策略,既然要存在冗餘,就讓冗餘也搭配著來,在一種新的平衡裡,與冗餘共存。

    他再一次開始寫信。小女兒畢業上大學那一年,他給她寫了一封不再公開發表的信。信的最後一段是:

    我問媽媽想說點什麼,媽媽讓我告訴你,我們非常愛你。我問她,這句話是不是應該說,我們愛你,比昨天多一點,比明天少一點。她點點頭,眼睛裡閃爍著一點光,那就像是在你小時候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同樣的光芒。

    後來不久,小女兒把回信文在自己的身上。一個是Stay Gold,它出自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詩,原意是,美好總是容易消逝(Nothing Gold Can Stay),但她改了一下,對她來說,美好也可以永不消失。另一個是一組數學符號,那是長大之後終於領悟的父親的關心,一個大於號,一個小於號。

    今天的創業依然是一場最大化戰爭,但作為親歷者,他也得到了珍貴的經驗:“最大化會發揮人的潛力,但也會犯錯誤。我學到的就是不要去算計到這麼細,分清楚哪些是自私的最大化,哪些是真正對世界有意義的最大化。”

    李開復的家裡現在有兩間書房。一間是給外人看的,是他完美一面的呈現,乾淨到空無一物的書桌,所有物件都可以完美收納,曾經的獎狀、獎盃和畢業證書,整齊地排列在櫃子裡,是展示給世界看的戰利品。

    另一間書房非常狹小,裡面完全沒有裝飾,沒有吊頂,沒鋪地板,抬頭就是黑壓壓的暖氣管道,屋裡只有一把歪到有點散架的椅子,勉強可以坐下。這裡放著他在家裡佈置的伺服器,以及所有不想被外人看到的東西。

    這裡藏著所有他生活的秘密回憶。曾經手寫給妻子的情書,父親寫的信,自己的病歷,過去工作用的舊名片,只對自己有意義的工作紀念物,亂糟糟地堆在一起。他跟自己約定,老了退休了,他就把這些回憶按順序整理好。但現在還不用,這樣就好。

    只有在那個房間裡,他不用活在最大化裡。這是他精緻的家裡唯一一個亂糟糟的地方,沒有條理,沒有分類,不用小心翼翼。他時不時要去那兒維護伺服器,跑資料的十幾分鐘時間裡,讀一會兒信,發一會兒呆,想念父親和母親。所有情緒都允許得到短暫的表達,懷念,生氣,懊悔,沮喪,難過,也有希望。這是最大化戰爭的一條縫隙,只在這裡,活著一個真實的李開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