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阿拉斯加大風地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阿拉斯加大風地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阿拉斯加大風地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阿拉斯加大風地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總覺得看這世界冷情是因為心裡仍火熱 謝謝這次《聯合文學雜誌》請了我很欣賞的作家蔣亞妮訪問我。訪談間她很了解我。不用多說,她就知道我當初為何會因為《黑暗騎士》裡的「小丑」一角,從一個編輯進而有了寫作(想與外界對話)的念頭。 (以下是節錄部分《聯合文學雜誌》採訪的部分內容) 如果說,電影《黑暗...

阿拉斯加大風地 在 林宣 Xuan Li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10-07 13:42:30

原訂的2020,最令人期待應該是與九十路公車合作的寮國團了
隨之而來的疫情,將全世界的計畫都大風吹了一輪

有人失去、有人重頭開始、有人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
台灣意外在疫情下國旅夯到炸,
這段時間,無論外島、上山下海,也更多人知道了台灣的美💚

你原本2020的旅遊清單是什麼呢?

現在LINE虛擬人...

  • 阿拉斯加大風地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2 21:07:29
    有 242 人按讚

    #我總覺得看這世界冷情是因為心裡仍火熱

    謝謝這次《聯合文學雜誌》請了我很欣賞的作家蔣亞妮訪問我。訪談間她很了解我。不用多說,她就知道我當初為何會因為《黑暗騎士》裡的「小丑」一角,從一個編輯進而有了寫作(想與外界對話)的念頭。

    (以下是節錄部分《聯合文學雜誌》採訪的部分內容)

    如果說,電影《黑暗騎士》裡的「小丑」,是觸發她書寫的最早動力,那麼一路從他人寫回自身,她談一路的成長軸線:

    「就像《阿拉斯加之死》的克里斯,但我不會跑到如此遙遠的地方,因為肉體無法真正遁逃到哪裡。」

    馬欣的原話是:「你的心更威脅你。」她自述生長在一個經濟很熱的時代,每個人都有發財夢,在那個每間銀行還得做早操喊口號的年代裡長大,「這讓我心理、生理產生了很大的排斥,若要我玩這些遊戲,我會立即跳開。」於是,練習隱藏與縮小自己,成了馬欣代謝掉對一整個時代過敏的方式。

    不管是「階級」、「孤獨」、「反派」到「邊緣」,馬欣在創作中一一唱名過的主題,奇異地,都是一種標識所在的位置,更是一種「相對位置」。她坦言,披著隱形外衣那麼久了,到了這個階段,「我想,若用另一種形式被看到又如何?雖然在現實生活中出門,依然會帶有隱形的咒。但當我打開 WORD 檔,就可以把自己放出來,這是我現在的階段。」

    《邊緣人手記》的書寫之初,也來自編輯提議不如寫寫「自己」,自述為某種深海魚的馬欣才發現,冒出水面,或許沒有過往想得可怕,「終於,我也可以以自己的身分講些什麼、說些什麼。」一開始,馬欣一邊當編輯,一邊寫專欄。她形容,以一種病理切片的方式去看某個角色、某個影星,「光憑如此折射,去書寫一個人的組成,我就覺得很過癮了,前半生的我也覺得這樣就夠了。」

    可是後來,媒體環境改變,馬欣以即將要撞上冰山的鐵達尼號形容:「比如我知道自己並不適合做小編,所以那時候寫作就像是鐵達尼號的救生艇。」救生艇,一直都是那隻馬欣想拿住的筆,而不是對職業的忠誠度或社會地位的連結。「因為我沒辦法想像,沒有筆,我還能怎麼脫逃,它從一開始就是我挖地下道、防空洞的工具,也是那把鑰匙。」馬欣的筆,就是綁住太空人的繩索,以防墜入深空。

    書寫多年、隱身多年,馬欣如此定義自己的一切位置,或許,位置不屬於任何人。「我的位置應該是大風吹遊戲裡,那個發呆忘了跑的人。這個遊戲的設定本來就是荒謬的,在幼稚園初玩這個遊戲時,就顯現了,其實沒有一個寶座屬於你。」即使搶到了位置,也不永久,沒有什麼能心安,《邊緣人手記》就是一場被記得數十年的大風吹…

  • 阿拉斯加大風地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23 15:00:29
    有 753 人按讚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冷戰的一個最大特徵,就是把世界區分為好人和壞人,共產和民主,不是挺美國,就是挺蘇聯的兩個楚河漢界、清楚分隔的對立陣營;而如果用這個標準,或者說這段歷史,來看今天的中美關係,這兩場冷戰之間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也有完全不同之處,像是今天的美中之間,每一天的貿易交易額,就高達20億美金,這在當年的美蘇冷戰高峰的時候,根本就是無法想像的事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的新冷戰,可以幫助我們用不同的眼光,來檢視這兩個霸權的之間的交手,和未來的關係發展。過去這兩個星期,美中在外交戰場上明爭暗鬥的新聞,幾乎占滿了國際版面,從阿拉斯加的首場美中面對面會談,到新疆棉問題,再到兩國外長奔走全球,合縱連橫,到處攏絡盟友,擴大戰線,都讓人聞到霸權對抗的火藥味。但令人玩味的是,不管是王毅和伊朗簽署的4000億合作協定,還是歐洲國家在應對布林肯的時候,顯現出的模稜兩可的態度,都讓人看到,中國經貿滲透全球的影響力。然而,全球經貿的連結,固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降低軍事衝突的機率,但從另一個層面上看,如果中國的經濟規模一如預期,即將要超越美國的話,北京在搶下霸主的地位之下,會採取甚麼動作?而失去霸主地位的美國,又會如何看待或者因應中國威脅?屆時我們所面對的,恐怕會是一個充滿更多變數的世局。

    {內文}
    聲音來源:英國首相 邱吉爾(1946):從波羅的海的海灣,到亞得里亞海的沿岸,歐洲已經被一道鐵幕分隔。在鐵幕後面,是許多中歐和東歐古老國家的首府: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特、貝爾格勒、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亞。這些知名古都,與城中的人民,都淪入了蘇維埃帝國勢力範圍內...

    75年前,美蘇冷戰,鐵幕的兩側,被視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對抗;3/4個世紀後,美中冷戰,華府領導人,稱之為一種人權價值的對立;但對蟄伏已久,一朝崛起,摩拳擦掌的北京政府來說,美中矛盾不是意識形態,也無關價值對立,純粹就只是個位子之爭:中國想搏上位,美國不想讓位,兩邊各自落人,看誰身後人多,比誰聲勢浩大,如此而已。

    美國總統 拜登:我預見美國與中國競爭加劇,中國設定了總體目標,我不會批評他們的目標,但他們的目標是成為世界領頭羊,成為最富有的國家、最強大的國家。但只要我在,這就不可能發生...

    美國總統 拜登:我向(習主席)表示,沒有一個領導人能夠長久執政,除非他能夠體現該國的價值。我告訴他:主席先生,如我先前所說,美國的價值是「自由」,美國重視的是「人權」,雖然我們並非完美,但這是我們信仰的價值。如果你和你的政府繼續踐踏人權,我們將持續不斷地公開譴責你們,對外揭發你們的不當行為...

    中國央視新聞旁白:...當地時間23號,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6屆會議,通過中國提交的《在人權領域促進合作共贏》的決議,決議呼籲各國堅持多邊主義,在人權領域開展建設性對話與合作...

    中國央視新聞旁白:此前,就在12號,古巴代表64個國家,在會議上做共同發言,堅決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和雙重標準作法,讚賞中國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推動中國人權事業取得成就,督促有關方面,停止利用新疆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停止出於政治動機,對中國進行無理指責,停止任何藉口人權問題,遏制發展中國家發展的行徑...

    除了透過本國媒體、聯合國機構等場域,發動空戰,型塑有利於己的國際輿論,地面上,硬碰硬的陸地戰,則是由美中兩國外交部隊,穿梭游走各大洲之間,走訪地緣戰略要地,攏絡盟國、扎根固樁、同時遊說中立勢力,伺機擴張版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飛行路線,從亞洲拉到阿拉斯加,再繞一圈抵達歐洲,苦心凝聚美歐亞民主陣營內部的向心力;另一頭,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的腳步,則是右踹安克拉治、上達北鄰俄羅斯、西訪土耳其中東、南會新加坡外長維文;兩軍交手時火花四射,各自帶開時,又有意無意在全球戰略要地,埋下更多的衝突引信。

    紐約時報29號一篇報導分析,不管是要捍衛意識形態或人權價值,還是要爭辯自由與專制誰更有效率的口舌之快,可以確定的是,美中兩國都正沿著過去美蘇東西對抗的歷史軸線,搬演著似曾相似的爭霸戲碼。過去曾同一陣線的中俄兩國,如今雖地位調換,但反美口徑卻是同一鼻孔出氣:解放軍軍機至今已兩度和俄國空軍聯袂巡弋日本沿海,而同為太空國家的中俄,更宣布將在未來共同架設月球研究基地,與NASA太空計畫分庭抗禮;而中國外長王毅在與拉夫洛夫同台高調批美之後,隨即造訪兵家必爭之地的中東,先爭取阿拉伯國家,包括區域霸主沙烏地的支持和合作,接著又轉往土耳其進行疫苗外交;

    27號,王毅抵達德黑蘭,和伊朗當局簽署一份醞釀多年,規模高達4000億美金的基建投資與戰略夥伴協議,而這個刻意搶在拜登政府重啟伊朗核談判前的動作,勢必會為美、伊、中、歐四方的關係,以及中東局勢的變化,埋下詭譎難料的伏筆

    《經濟學人》網站影片:...美中強權的關係正在惡化,美國認為中國竊取技術機密,藉此取得霸權地位;此外,華府也戒備中國在南海的擴張,不滿中國對加拿大、瑞典的霸凌,認為中國企圖改變國際秩序,但從北京的角度來看,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在中國看來,美國就是不希望中國壯大和崛起,而對周遭其他國家來說,一場新冷戰儼然正在成形,所有人都可能受池魚之殃...

    《經濟學人》網站影片:當然,美國早就和蘇聯打過一場冷戰,結局是美國贏了,所以有人說:美國何不複製經驗,圍堵中國,從經濟上孤立它?但問題沒那麼簡單。1980年代末期,美國和蘇聯之間的貿易往來,一年總和,大約是20億美金;但今天中美之間貿易買賣,光是一天,就20億美金。

    全球化以來,中美之間,甚至整個已開發世界與新興經濟體,在經濟上和貿易上的相互依存,都讓這場新冷戰的衡量標準,和遊戲規則,迥異於上一場涇渭分明的美蘇對抗。但無論是經濟戰場,還是軍事戰場,雙方實力是一回事,各自對彼此的評估,又是另一回事。華爾街日報一篇分析認為,當今世局最大風險因素,就是北京可能對美國衰微的程度,做出誤判,而貿然開出第一槍。對此,拜登團隊似乎了然於心,因此華府目前看似好整以暇,包括新一輪對中貿易談判,都不急著正面迎戰,背後用心,就是希望先灑開外交大網,儘可能攏絡國際同路人,透過四方安全對話和北大西洋公約等新舊聯盟,重振美國武林盟主的外在形象,和實質威信,以便在與中方交手時,能夠先聲奪人,避免因為中國錯估美國實力,而爆發不必要衝突,尤其是在華府最擔心,風險也最高的台海戰場上。

    CNN冷戰紀錄片旁白:1966年的毛澤東,是中國人心中的神、美國人眼中大敵,也是全球革命的象徵...

    中國民眾:我愛您!我愛您!

    CNN冷戰紀錄片旁白:但六年後,毛澤東擁抱宿敵...

    廣播播報員:高峰會上,美中領導人正式會面。這兩個國家加起來,佔了地表總人口1/3,就如周恩來總理所說:中美終於打開了友誼之門...

    1972年,中美破冰,1979年,中國開放。當年轉向西方,跳脫美蘇「資本vs共產」角力格局的中國,在40年後,卻又一手挑起了新冷戰,捲入一場「民主vs專制」的大國對抗。東西陣營的再度槓上,一方面證明了,昔日歐美論者期待經貿交流促成中國思想質變的想法,徹底落空;另一方面,美中現階段經濟上的依存,是否就足以打消未來兩軍一戰的可能性,也沒有人敢過度樂觀。曾獲普立茲獎的紐時記者布萊特史蒂芬斯,日前撰文主張,上一場冷戰美國致勝的關鍵,是共產主義自身的破產,導致了鐵幕傾頹;而盤點今天美中兩造優劣勢,華府最大勝算,依然是來自對手制度上的弊病和治理上的陷阱:今日北京所仰賴的民族主義、一人集權,和宗教管制,固然大幅噌強了內聚力、改善了效率,也維持了社會穩定;但歷史經驗顯示,這些專制手段的副作用,是長久高壓下必然引發的民心反撲與反噬。然而,再多的分析和評估,都不足以保證一場霸權戰爭的不發生,美中冷戰,該如何才能夠和平收場,仍然有賴華府有識之士的縝密操作,和謹慎應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Ot3l25nw4

  • 阿拉斯加大風地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16 11:26:20
    有 911 人按讚

    0316紐約時報

    *【Covid-19實時更新】
    #德法義等多國叫停阿斯特捷利康疫苗。在挪威接種者報告血栓現象後,德國、法國和義大利成為歐洲最新一批暫停接種阿斯特捷利康疫苗的國家。但泰國在短暫喊停後於週二恢復接種阿斯特捷利康,該國總理將成為首批接種者之一。相關調查仍在進行中,尚無證據表明血栓與疫苗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報告稱疫情損害年輕人心理健康:一項針對八個國家近5萬人的調查發現,在18歲至24歲的受訪者中,40%的人表示曾在疫情期間感到悲傷、沮喪或絕望。心理專家呼籲外界對此予以關注,並對長期社會孤立可能帶來的後果發出警告。
    #星期二開始,密西西比州向所有人開放疫苗資格。這是繼阿拉斯加上周向16歲以上開放疫苗接種後,美國第二個開放施打疫苗範圍的州。
    #當拜登總統努力為盡可能多的美國人接種疫苗時,他面臨著許多共和黨人的強烈懷疑,有三分之一的共和黨人在CBS新聞民意調查中說,他們不會接種疫苗。
    #大流行一年後,家長們要求學校完全重新開放。
    #Facebook計劃推出一種新的程式服務,引導民眾到距離他們最近的接種診所。
    #聯邦衛生官員表示,在接受第一劑兩劑Covid-19疫苗的美國人中,有近九成繼續完成該方案,大多數接受兩劑的人都在建議的時限內接種了該疫苗。
    #拜登總統表示,正在加快步伐,爭取在3月25日之前實現兩個關鍵目標:一是自他就職以來,分發1.9億劑疫苗,二是根據他的經濟救濟法案,有1億民眾能拿到補助支票。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3/15/world/covid-19-coronavirus

    *【歐洲面臨第三波感染,病例激增,義大利再度“封城” 】
    法國也在考慮相同措施。匈牙利總理預計,該國醫院系統將面臨疫情爆發以來最困難的一周。分析認為,變種病毒的傳播和疫苗接種緩慢可能是其中的部分原因。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15/world/italy-covid-lockdown.html

    *【對阿斯特捷利康的擔憂使歐洲疫苗的推廣陷入混亂】
    歐洲面對第三波疫情的崩潰,有關歐洲最普遍的新冠疫苗安全性,導致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皆宣布停止使用。這使得疫情在變種病毒變傳播威脅下,接種疫苗的推廣也出現了混亂局面。此前報導稱,少數接受阿斯特捷利康疫苗有人出現了致命的腦出血和血凝塊。該公司堅稱沒有證據表明在歐盟和英國接受注射的超過1700萬人中,有增加的血塊或出血風險,而所有人的安全是其首要任務,阿斯特捷利康發表聲明,並表示正與國家衛生當局和歐洲官員合作,進行進一步的評估。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15/world/europe/astra-zeneca-vaccine-europe.html

    *【古莫失去了人氣,但是紐約州的一半選民說他不應該辭職】
    Siena College發布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35%的紐約人相信州長古莫確實犯了性騷擾,但接受調查的人中有50%表示,不應該立即辭職。而是在明年競選時換掉他。即便如此,州長的好感度已降至十年來任期的最低點之一:只有43%的選民表示對州長有好感,低於上個月的56%。其中60%支持古莫對冠狀病毒大流行的應對,重新開放經濟並推出了疫苗等措施。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15/nyregion/cuomo-resign-sexual-harrassment-poll.html

    *【Deb Haaland成為美首位原住民內政部長】
    參議院投票確認Deb Haaland成為拜登政府的內政部長,這也是首位領導內政機構的美洲原住民部長。Haaland於2018年當選美國眾議院議員,當時也是兩名美國原住民女性之一。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15/climate/deb-haaland-confirmation-secretary-of-interior.html

    *【兒童在邊境設施擁擠的墊子上睡覺】
    移民兒童被迫睡在運動墊上,好幾天不洗澡,美國邊境巡邏隊正努力應對來自中美洲的年幼移民,其中有的只有一歲。2月,有9400名未成年人(從幼兒到青少年)在沒有父母的情況下到達邊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三倍,這給拜登政府帶來了緊急的人道主義挑戰。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15/us/border-migrant-children-texas.html

    *【中國“疫苗外交”在拉美見效】
    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富裕國家為本國存儲疫苗之時,北京大規模的疫苗生產力和運送能力為其抓住機會,打開外交局面創造了條件。巴西已轉變立場,允許華為加入該國5G網路建設競標;巴拉圭也在經由第三國交涉,試圖獲得中國疫苗,突然之間,北京發現自己在拉丁美洲擁有新的巨大影響力。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15/world/americas/brazil-vaccine-china.html

    *【緬甸軍方再對仰光多地實施戒嚴令】
    在安全部隊於週末殺死數十名抗議者後,軍政府再對緬甸最大城市仰光的六個鎮下發戒嚴令。與此同時,網路封鎖導致翁山蘇姬的一場法庭聽證會被迫推遲。其律師表示,翁山蘇姬本應通過視頻出庭。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15/world/asia/myanmar-authorities-declare-martial-law-in-parts-of-countrys-largest-city.html

    *【中國遭遇近十年來最強沙塵暴,漫天黃沙有如末日】
    疫情過後的工業反彈、氣候變化對北方沙漠地區的持續影響,以及從蒙古往南席捲的大風天氣共同造就了這場危險的沙塵暴。中國近年來空氣品質已有改善,但環境對中共領導層來說仍是一個政治敏感的問題。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15/world/asia/china-sandstorm.html

    *【拜登亞洲外交策略:重建盟友關係,聯手對抗中國】
    與北京展開首輪直接接觸前,拜登政府派高級別特使訪問日韓,這凸顯出總統外交政策議程的兩個核心目標:重建與盟友關係,在中國問題上建立統一戰線。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10315/blinken-japan-south-korea/

    *【拜登政府試圖接觸朝鮮,但其邀約未收到回覆】
    白宮新聞秘書薩琪證實,拜登政府曾主動聯繫朝鮮官員,希望重啟有關該國核計畫的談判,但至今未收到任何回應。據信,拜登曾於2月初與韓國總統文在寅討論朝鮮議題,雙方同意就此“密切協調”。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15/us/politics/biden-north-korea.html

    *【澳洲40城11萬人上街遊行,抗議針對女性的性暴力與歧視】
    此前倫敦一名女性莎拉·埃弗拉德在回家途中遭到性侵和殺害,嫌疑人是一名在職員警,這一事件在全球多地引發憤怒。時報專欄作家試圖探求,為何今天員警仍在要求女性為自己的安全犧牲自由,而非強迫男性做出改變。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15/world/australia/australia-women-marches.html

    *【“西天懂佛川普”雕塑:中國對川普的文化癡迷】
    中國一家公司鑄造了一尊川普“佛像”,他雙腿盤坐,神態平靜。創作者稱,川普愛爭吵,這是與他性格相反的形象。這座雕塑折射出許多中國人對川普的癡迷。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10315/china-trump-buddha/

    *【葛萊美獎多名女性藝人創造歷史】
    碧昂斯共贏得四項大獎,使她成為史上贏得最多葛萊美獎項的女藝人。年度專輯獎由泰勒絲奪得,她也成為了史上第一位三度奪得該獎項的女歌手。梅根·西·斯塔莉安獲最佳新人獎,她是自1999年以來首個奪得這一獎項的女性說唱歌手。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3/14/arts/live-grammy-awards?_ga=2.150509238.1831375017.1615860761-1305779676.1608620621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