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阿房宮賦散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阿房宮賦散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阿房宮賦散賦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論秦始皇的功過是非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秦始皇的功過是非,永遠是一個說不盡爭不完的話題。兩千年前,他創建了一套「中央集權制度」,不知什麼原因,竟觸怒了今天的一些學者,又再次被指責為「暴君」,並扣以新制的大帽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始作俑者。當然,這樣的觀點有人讚成,但也有人反對。反對者認為...
阿房宮賦散賦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論秦始皇的功過是非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秦始皇的功過是非,永遠是一個說不盡爭不完的話題。兩千年前,他創建了一套「中央集權制度」,不知什麼原因,竟觸怒了今天的一些學者,又再次被指責為「暴君」,並扣以新制的大帽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始作俑者。當然,這樣的觀點有人讚成,但也有人反對。反對者認為:中央集權制應當肯定。因為它適應了當時中國的國情,所以為歷代天朝所繼承,而且行之有效。至於「暴君」問題,似失之片面,不能攻其一點,不計其餘。今將淺見述下。
(一)
秦始皇的第一大功績,是「消滅六國,統一中國」。有人認為此話是老生常談。雖是老生常談,但不能就認為是人云亦云,其實是各有見解的。如一位歷史循環論者看此話,就會「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用此觀點評價秦始皇,其功業必然不甚了了。但請一位歷史發展觀者看此話,其議論可能大大不同。他會說:秦始皇消滅了一個舊時代,開啟了一個新時代。不僅如此,還會說:秦始皇又「廢封建,置郡縣」;繼續開疆拓土,為後代的帝王樹立了「天子經略,諸侯正封」(《詩·小雅·北山》)的好榜樣。
所謂「舊時代」,是指秦朝以前的夏、商、週三代。所以言其「舊」,是因為三代時的所有國家的制度都很落後,而且疆域從未統一。就其制度而言,當時的大小國家都是由原始社會末期的氏族、部落演化而來,依託於血緣宗法,建立其政治制度。夏、商、週三個王朝原為三個大國,文化比較發展。中等國謂之方國或諸侯,小者以族屬為名,星羅棋布。其生存狀態,一直處於融合與兼併的過程中。史稱:夏時諸侯,號稱萬國,至商而有三千,至周而有八百,至春秋,存者僅百餘國。春秋與戰國是社會轉型時期,戰爭之多,惡性循環。至有「春秋無義戰」之說。戰國時期之七雄,都號稱「萬乘之國」,每逢大會戰,雙方出兵都以十萬計。「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其慘烈之狀,難以言表。以致更加劇了社會混亂,經濟凋敝,壯者散至四方,老弱轉死溝壑。事實說明,這個舊時代已經走到了盡頭。
梁襄王的魏國雖相當落後,但還是個大國。他為長期戰亂而憂心,曾向孟子請教。他問:「天下惡乎定?」答:「定於一。」又問:「孰能一之?」答:「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兩人都希望天下安定,可是怎樣實現天下安定,梁襄王「好戰」,孟子「反戰」,兩人的主張,南轅北轍;而且都不切合實際。但當時的秦國卻為「舊時代」找到了一條比較可行的新出路,就是通過「商鞅變法」,破舊立新,以農養戰,富國強兵,逐步吞併六國,走「海內一統」之路。秦經過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之經營,至秦王政時,誅其君,吊其民,只用了十年時間(前230-前221),就「消滅六國,統一中國」。結束了紛紛擾擾長達數百年的舊時代,開啟了天下大一統的新時代。
關於舊時代的疆域,文獻記載不多。夏朝的疆域跨今黃河中游的南北兩側,商滅夏朝,疆域擴至黃河中下游兩側,但均無明確疆界。西周滅商之後,號稱「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詩·小雅·北山》)據春秋前期王室大夫詹桓伯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毫,吾北土也。」(《左傳·昭公九年》)周王室在這個範圍之內仍未統一,王室只佔據邦畿以內地區,其他皆為大小封國,都處於獨立或半獨立的狀態,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大國爭霸;戰國時期,七雄並爭,都談不到統一。只是到秦始皇時,才「六王畢,四海一」,(杜牧《阿房宮賦》)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疆域形勢。然而,秦始皇的可貴之處還不全在於此;而又在於他已滅六國之後,並不停止前進的步伐,而是命滅楚的軍事統帥王翦繼續向東南進軍。東越投降,將其疆土劃入會稽郡(治今江蘇蘇州)。閩越投降,就地設閩中郡(治今福建福州)。又命尉屠睢等進軍嶺南,在南越北區設南海(治今廣東廣州)、桂林(治今廣西桂平)、象(治今崇左)三郡。又命常頞向西南夷進軍,開五尺道,自今四川宜賓南通雲南曲靖。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又命將軍蒙恬率士卒30萬北逐匈奴,收復河南(今內蒙古伊克昭盟),置34縣。又北渡河,據陰山,連接舊時秦、趙、燕長城為一,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鴨綠江,延袤萬里,以北防匈奴,這就是著名的萬里長城。此時,秦之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今越南中部),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秦始皇本紀》)比西周時之疆域至少要超過五倍,為今天祖國之疆域奠定了基礎。
(二)
秦始皇第二大功績,是「廢封建,置郡縣」。此「封建」一詞不是指社會性質,而是指政治制度。即「封諸侯,建藩衛」之省語。有人理解:這只是改變了地方行政制度,如說:「改國稱郡,罷侯置守。」這一理解過於膚淺。其實際的內容很多,包括了從中央到地方所有政治制度的全面徹底的改革,其中包括了對人事制度的改革等。
改革以前的舊的政治制度是依託於血緣宗法關係建立起來的,始行於夏朝,發展於商朝。至西周前期,已形成較完善的制度。此制度的核心價值為:嚴格嫡庶的權益分配;以嫡統庶,以庶輔嫡。時稱:「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西周前期,就是用這一制度統治天下,王室和諸侯國都獲得了穩定和發展,證明此制在當時是有效的。可是,二百年後,此制日益腐朽,不為人所遵守。首先嚴重破壞宗法政治的事件發生在周王室。如周幽王廢申後,另立妾褒姒為後;又廢申後所生太子宜臼,另立褒姒所生伯服為太子。此事惹怒申後之父申侯,他聯合犬戎,攻破西周國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殺幽王,西周滅亡。太子宜臼立為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東周王室和諸侯們似未從幽王事件中得到應有的教訓,從平王之子桓王開始,幾乎代代都有廢嫡立庶之事發生,而且都引起戰亂。諸侯大國如齊、魯、衛、晉、鄭等莫不如此。春秋前期,王室大夫辛伯曾警告曰:「並後,匹嫡,兩政,偶國,亂之本也。」「並後」就是「妾如後」;「匹嫡」就是「庶如嫡」;「兩政」就是「臣擅命」;「偶國」就是「都如國」。(《左傳·桓公十八年》及杜注))由於這些原因,致使春秋二百數十年間,「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序》)至戰國時期,宗法政治因腐朽而內鬥更加嚴重,異姓卿大夫乘虛而入。春秋末年,晉國異姓韓、趙、魏三家已經控制了姬氏的國家大權,並三分其國土。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賜三家為諸侯。前376年,三家滅晉。齊國國君本姓姜氏,而異姓的田氏卻早已控制了姜氏的國家大權,前386年,周安王賜田和為諸侯,取姜氏而代之,仍以齊為國號。關東,包括燕、楚兩個舊國在內,新舊六國都曾進行過一些改革,但成效甚微。基本上是舊制度、舊勢力在垂死掙扎。一旦強秦進攻,即丟盔棄甲,束手待斃。
秦始皇所創新制,可以說比較徹底地消除了舊的宗法制的羈絆和模式,從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創建了一套系統完整的國家制度。本文為了說明的方便,分中央和地方兩級,各舉兩例,略述於下。
一、中央——以皇帝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機構
1. 皇帝為國家元首——秦始皇敢於「壞先王之制」,廢「王」號,稱「皇帝」,這是出於全面改革的需要。皇帝已非舊制本族之「大宗」,而是至高無上的國君。與之相應,皇后已非舊制國王眾妻之正,而是執掌六宮、母儀天下的女主。皇太子已非舊制本族之「宗子」,而是儲君,法定的皇位繼承人。此新制創行,將降低舊制時發生「並後、匹嫡、兩政、偶國」的幾率,清除亂政之源。
2. 由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務機構——廢除舊時之世卿世祿制或謂之世官世職制,由命官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務機構,以處理日常政事。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為「百官之長」,但非舊時之宰衡,只是皇帝的助手。故曰:「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下引此表不再注)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兼監察。九卿分掌庶政,如兵、刑、錢谷等事。九卿不足,因事設列卿主之。公卿皆非世職,由皇帝任免。
3. 秦朝是多民族國家,九卿中之典客與列卿中之典屬國分掌民族事務。《百官公卿表上》曰:「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屬官,九譯令。」秦之中央僅有十六卿,而以兩卿掌民族事務,說明瞭秦始皇對民族問題極重視。
二、地方行政——地方政區分郡縣兩級,基層分鄉、亭、里
1. 地方行政為郡縣兩級制——秦始皇徹底廢除舊的分土封侯制。初分天下為36郡,後增至40郡,郡直屬中央,置守、尉、監三長,分掌行政、軍事、監察。郡下設縣,置令(長)、丞、尉三長,分掌行政、文獄、軍事。郡縣主要長官由命官充當,由皇帝任免。
2. 鄉亭里——歸併自然聚落為基層政區鄉亭里。縣下設鄉,鄉下設亭、里。基層官吏有鄉三老、亭長、里正等,均推舉本地殷實戶主充當,各有執掌。
3. 秦始皇所創新制是一套比較完整系統的多民族、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這套新制度的創建,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到更高階段的標誌,也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典範。自「漢承秦制」(《後漢書·班彪傳》)直到明清,歷代王朝都以秦製為國家制度的基本模式。這套制度是中華民族的守護神,兩千餘年以來,疆土的保衛,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民族的團結,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承,都有賴於這套制度得以實現。
(三)
秦始皇的第三大功績,是「統一經濟制度,統一文字」。舊時七國的經濟制度和文字的形狀有很大差別。東漢學者許慎曰:「(戰國)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會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序》)這些問題的存在,對統一的國家極為不利。秦始皇下令統一的事項很多,今擇其中最重要者簡述如下。
1.「使黔首自實田」,實行土地私有制度——所謂「田疇異畝」,不僅謂畝積的大小不一,還有土地所有制及與之相關的問題在內。問題長期積累,形成了老大難。西周時期行土地國有制,名井田制。至春秋時期,此制已過時了,以致發生了「無田甫田,維莠驕驕」(《詩·齊風·甫田》)的情況。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產關係與新的生產力不相適應。亦影響到國家的賦稅徵收。在此情況下,各國多在進行「稅改」。前645年,晉國首先「作爰田」;繼之為齊國「案田而稅」,或曰「相地而衰徵」;魯國「初稅畝」;楚國「書土田」,「量入修賦」;鄭國「作丘賦」;秦國的稅改最晚,於前408年「初租禾」。但是僅僅稅改不解決根本問題。秦國又在「初租禾」之後50年,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賣買。」(《漢書·食貨志上》)秦國率先比較徹底地廢除了舊的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秦始皇滅六國之後,於三十一年(前216),又下令「使黔首自實田」,(《秦始皇本紀》集解引徐廣語)就是在全國範圍廢除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農戶據實登記田地,按畝納稅。秦始皇此令的頒行是我國古代土地私有制確立的標誌。
2.統一貨幣、度量衡、車軌——此事是由左右丞相隗狀和王綰主持,以原秦製為基礎統一之。此舉對穩定社會秩序,改善人民生活,方便國家稅收,促進民間貿易,形成較大的共同市場等,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3.統一文字——漢字同源,傳至商代的甲骨文階段,已相當成熟。到戰國時期,列國長期分立,「言語異聲」等各種因素影響到文字的發展,出現了「文字異形」現象。秦滅六國後,授命廷尉李斯主持統一文字事宜。李斯以原秦國字體為基礎,創製字形固定,筆畫簡省,書寫方便的小篆(或稱秦篆)作為規範化文字,推行於全國。統一文字對於鞏固國家的政治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四)
秦始皇的錯誤也是嚴重的。最主要的錯誤有兩項:
1. 焚書坑儒——秦始皇燒盡民間藏書,坑殺大批無辜的士人學者,嚴重摧殘了我國古代文化,這是一種政治暴行。
2.繇役太重,不恤民力——秦始皇在滅六國之後,應立即實行輕徭薄賦政策,給人民以「休養生息」的機會。可是他卻好大喜功,內則大興土木,外則勞師遠徵,使廣大人民群眾苦不堪言。於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響應,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總的說來,秦始皇功大於過。他的功過都是我國的寶貴文化遺產。好的,我們應當珍惜,批判繼承,發揚光大。壞的,也應當總結,作為教訓,永遠引以為戒。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阿房宮賦散賦 在 Pang Chi M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撐廣東話
全中國最好的語文
在校普通話,在家港式英語。父母犯賤,教師愚昧,強將粗疏的普通話當成中文正統,自己放棄源遠流長的廣東話,他日孩童淪為智障大陸仔,實乃香港人之共業,與人無尤。此文此圖幾度回帶,救得一個得一個,望眾生醒覺。
吾人粵語 天籟九聲
嶺南古為南越地,商代人曰南蠻。文化膚淺,但氣候相宜,利耕養,又係南海之濱,可靠海食海,故粵人天性開朗活潑,說話靈巧。自秦命五十萬民入粵,漢族逢戰亂天災而遷入。偏安南隅,幾世幾年,遂令周代歌謠,先秦百家,漢魏文賦,唐宋詩詞,元明戲曲,皆散聚於粵語粵文之中。百越土話得華夏雅言教化,食、飲、諗、行、返、傾、朝、使、面、係、佢(渠)、尋日、幾多、傾偈(謦欬)、揀擇、拍拖、埋單,貫穿古今。
粵音承隋《切韻》、唐宋之《唐韻》《廣韻》一脈,中古四聲,平上去入,高低割分曉。「分、粉、訓、忽」係陰,「焚、奮、份、佛」為陽,仿應兩儀四象;「發」定中入,則似兼中庸調和。三九四零五二七(一)八六,兒童學語,由零開始,便能習音。上蒼造物,天籟九聲,萬古不廢。
陰平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陰入 中入 陽入
詩史試時市事色錫食
分粉訓焚奮份忽發佛
三九四零五二七(一)八六
北京、天津及河北,古為幽冀二州,戰國燕趙,文明源頭之一,與華夏各地同奉先秦雅言。奈何冬長夏短,時冰封雪覆,又與荒涼大漠為鄰,受遊牧狼虎侵擾,戰火干戈,迫成北人凶悍奸險,言談易變粗劣。五胡亂華後,外族入主北方,晉室及士族移至江南福建,史稱「衣冠南渡」,華夏文明固守長江,漢族雅言正統得以保存。而北方經二百多年各族相殺雜處,中土雅言變異,始出北音,惟源流短淺,系統不成,時為公元五六世紀。
隋唐一統神州,皇族雖有鮮卑血統,仍奉雅言為國語。隋人編《切韻》,稱「酌古沿今」「兼包南北」,實以晉室南方士音爲主,酌取源流短淺之北音,史上首部可考韻書。繼後唐人沿《切韻》增修《唐韻》、宋人修《廣韻》,開文學以南統北之千年格局。雅言沿此一脈演化成吳語、閩南、客家及粵語;凡掌其一即通唐詩宋詞,兼二三者可成名家。
公元十二世紀初,北宋滅亡,華北再落外族手中,士族再向南移。金元以來,燕京大都乃軍政要地,權力相爭,勾心鬥角,文字注定陰暗。漢人北音再受元顏、黑汗清洗百餘年,阿爾泰語摻雜華夏漢語,北方方言大致成形,元人以此定為《中原音韻》,將入聲派到平聲、上聲及去聲,為普通話及眾北方方言如北京話、東北話、陝西話及成都話之源流。以韻書而論,漢族語音正式割裂成南腔北調,距今約七百年左近。
日本學人稱「崖山之後無中國」,北方話「入聲消亡、入派三聲」實乃華夏劫難。中古漢語音義相聯調和,尤見於入聲運用。杜牧作《阿房宮賦》,起首四句「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均以入聲收結,文氣剛烈,如四支利箭直迫秦宮,北方話詠者,四箭頓成廢鐵。柳宗元名作《漁翁》以入聲押韻,「宿、竹、綠、逐」,粵語詠唱似遊走山澗,行幾步,停一停,又再上路,渾然天成。因入聲消亡,北胡讀之,神韻盡失。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迴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縱使不顧文藝,今日北方人講「危急」、「焦急」,因入聲缺失,普通話之「急」屬陽平聲(四聲中第二聲),爲不升不降之長音。相反粤語保存中古漢語之入聲,音義互相調和,「急」確實發音急促,而「慢」則發音緩緩。
北方廢棄之入聲,卻存於一眾南方語系。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嶺南先有秦民與百越族結合,後有少數士族隨晉室南下,先至江南福建再入粵,惟規模遠不及兩宋時期之南下士族,雖說粤語詞彙可追至先秦雅言,然音韻系統則成形於兩宋年間,正值中華文化頂峰,奈何文明南方屈服於野蠻北方,蒙古最終吞噬宋室,蠻胡毒音終與北方方言永世合污。
回望中原,百年過後,元亡明起,韃子被漢族趕返大漠,惟華北已漢胡不分,太祖皇帝欲以雅言為本,重修國韻,再統南北,惜明代中葉以後,國運不如其韻《洪武》,開國三百年後,清兵入關,明代官話敗亡,僅於江南一帶殘存。清初京城中,北方土話、明代江淮舊音、滿州話結合成北京話,是為滿清官話正統,日後中華民國國語及中共大陸普通話之本。
滿清覆亡,有說民國本可奉粵語為宗,國語復歸華夏正統。奈何劣幣驅良幣,北京話最終定為國音,胡毒不除,死路一條,今中國北方人種皆與古代詩詞絕緣,得另開新詩一門,並非無因。
國民黨敗走台灣,起初亦狠毒霸道,政府欲禁絕他言,以北京話清洗本土族群,幸有閩南人、客家人奮力反抗,島上三語並行,胡毒得以抑制。民國亦有海峽阻隔大陸,士人遺風尤在,故遵漢字正體。委員長去後,社會更見開明,尚學興教,雖國語遠不及粵語優雅靈巧,然民國尚可保中華之名。
中國大陸則命運相反,北方土話遇上工農兵機械八股,並與蘇俄文體接種,雜交出普通話。共黨以此華夏畸胎獨霸語文,再兼殘體亂字,各地語文殆盡,孩童不知母語,十年文革浩劫後,雖有小平同志「撥亂反正」,大國崛起,人仔無敵,然而物慾盛世,人格盡失。
吾土香江受大英管治一百五十年,粵語以至古文德育得以保存,港人卻有福不知,未握西方思哲,盲崇假鬼洋腔。九七中共殖民以來,港豬父母以不諳廣府話為榮,有失家教,愚昧教師盲從普教中,斯文掃地。學棍商販投機,率先殘體行文,朝野內外港奸左膠,更數典忘祖,共普作母!今政治經中央操控,經濟已兩地「共」融,文教又豈再屈從?港共以施教中文為名,瞞騙港豬家長,殘害本土為實,情理假大空。我輩學子當光復粵語正統,扺抗胡賊「普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