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阿德勒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阿德勒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阿德勒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阿德勒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阿德勒曾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三十幾年前,母親一打二,獨自照顧年齡只差一歲的我跟姐姐,後來生了弟弟,母親一人分身乏術,專注力大多落在年紀較小的弟弟又或者比較懂事的姐姐身上。 那時候父親很忙,久久才陪伴我們一次,在我的童年,覺得自己最缺乏的,是父母的陪伴。雖然離...

  • 阿德勒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7 13:55:26
    有 92 人按讚

    阿德勒曾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三十幾年前,母親一打二,獨自照顧年齡只差一歲的我跟姐姐,後來生了弟弟,母親一人分身乏術,專注力大多落在年紀較小的弟弟又或者比較懂事的姐姐身上。

    那時候父親很忙,久久才陪伴我們一次,在我的童年,覺得自己最缺乏的,是父母的陪伴。雖然離那份情緒已經有點距離,但童年那份孤獨的情緒,深深影響著我。

    缺少陪伴,在小孩的心裡,等同欠缺父母的愛。「缺愛」是一種什麼感覺?父母的陪伴太少,又或者被父母忽略,都會在童年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

    記得弟弟出生以後,有好長一段時間,只要白天見到孕婦,晚上都會做著相同的夢。

    夢裡面,我站在一個純白的空間,在那個只有白色的世界,沒有別人,只有我。後來天空掉下一粒糖果,我伸手去接,然後小心翼翼地把它揣在懷裡,又掉下一粒糖果,我又去接,如是者,慢慢越來越多,糖果的大小,也一粒比一粒大顆,最後,我被一顆巨大的糖果,重重壓在地上,然後,我就哭醒了。

    我帶著淚水,跌跌撞撞摸著樓梯的把手,走到一樓。我敲了母親的房門,跟母親說:「我可以跟你一起睡嗎?」母親摸了摸我的腦袋,把我抱起來,放到二樓卧室的榻上。我帶著淚,重新回到那個白色的世界。

    後來,母親帶我去收驚,說我可能看到不乾淨的東西,才會每晚夢魘。綁紅繩、喝符水,甚至還想請師父用紅筷子夾中指,母親試了很多方法,卻還是無法解決我夢魘的問題。

    夢魘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後來上國中,次數才慢慢減少。

    長大以後,慢慢意識到,之所以見到孕婦就會夢魘,大抵是因為母親生了弟弟後,我便漸漸被母親忽略,白天的情緒投射在夢裡,才導致在夢中飲泣。

    多年後,我獨自旅居臺灣,有次母親來看我,我陪他逛東大門夜市、在南濱海岸散步,去將軍府拍照⋯⋯分別時,我和母親在計程車上閒話家常。

    母親:「上個月跟珊珊阿姨聊天,她說小孩最多生兩個就好,生三個的話,排行第二的小孩很可憐,會被忽略。但我覺得不會啊,你們就好好的啊!」

    我用了吸了一口氣,說:「媽媽,其實⋯我的童年一直覺得很孤單。」

    語畢,母親久久不能言語。

    大概過了一個世紀般長的時間,母親用帶點顫抖的聲線,努力從嘴巴,擠出幾個字:「幸好,你有好好長大。」

    很簡潔的一句話,卻深深打在我的心頭上。童年落下的傷口,在那一刻彷彿被填補了。傷痕還在,卻不再疼痛。

    因為痛過,所以理解。如今自己當了父母,情願犧牲休息跟打扮,甚至餓肚子又或者狼吞虎嚥地用膳,也要將時間留給我的孩子。為的,就是不想自己的孩子,留下跟自己一樣的遺憾。

    要同時兼顧事業、家務、餐廳跟小孩,雖然身心會疲憊,但我知道,有一日會發現,曾經有一段被小孩需要的日子,是那麼的幸福。

    原文:東周刊2021.08.18
    照片提供:Tony

  • 阿德勒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在 重點就在括號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01 10:17:06
    有 973 人按讚

    大田出版《#以為長大就會好了》推薦序
     
    外表長大了,不代表內心成長了
     
    看到《以為長大就會好了》這個書名,第一個想到的是,幾年前女演員吉高由里子上綜藝節目,製作單位準備了她小時候的照片,那張照片裡面的小女孩看起來無精打采,消極有點讓人覺得低迷,吉高由里子就說:「我當時不喜歡人類也討厭大人,但等到發覺的時候,我也已經成長到被別人叫作大人的那個年紀了,沒辦法,就只好這樣一點點地接受他人,而且也必須要接受這樣的自己了。」當時看到她這幾句話,覺得說的真是太準確了。
     
    因為除了費茲羅傑筆下的班傑明以外,我們的肉身會隨著時間的流動而逐步成長。變高了,變胖了,頭髮長了,鞋子穿不下了,這些是外表上的變化,但是我們卻看不見心靈上的成長,就算外表已經成了大人了,但那內心裡也許還是那個小男孩或小女孩,但因為外貌已經長成如此,也只好「一點點地接受」,即便內心的孩子是比外貌那個成熟男人或女性還要更易碎,更纖細的存在。心靈上的成長除了透過知識的增長,我們對於人類的基本認知,大多都是在組成社會的最基礎單位──家庭,我們從家人之間的相處而學習,父親與母親,兄弟與姐妹,他們的言行舉止,看待你的態度,這些互動都會轉變成我們怎麼應對這個社會的基礎。
     
    在《以為長大就會好了》裡,金惠南及朴鍾碩醫師用淺白的敘述,以及彷彿在我們生活周遭就能看見的各種案例,舉出我們時常聽見,但未必真正了解的精神疾病,更或者是──在我們生活裡時常容易出現的情緒波動,竟也是一種症狀。記得阿德勒曾經說過:「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話竟也跟《以為長大就會好了》這個書名,以及書中舉出的案例會分析到「童年」這個關鍵點殊途同歸。
     
    比方說書裡舉例,大考前一天容易引起的焦慮「恐慌障礙」,並非是日常生活裡突然變成焦點的「舞台恐懼症」,而是過度壓抑,是長期累積的壓力在最後一刻爆發,像滿溢的水杯再也裝不下。而這樣的焦慮,在我們的人生過程裡是容易出現的情緒,「完蛋了我一定會失敗」的負面思考,這樣的症狀並不是如肉體疲勞,只要睡一覺就會好,如果不注重、不在意,草率應對後,它會是影響一生的疾病。
     
    大腦是太精細的器官,它細緻地被縮在人體裡有限的空間裡,它的大小會隨著肉體而成長,而在腦裡面的一切──人格,心靈,想法的視野,卻是遠遠比這個約二十公分的頭顱範圍裡還要大上千萬倍。但就是這麼精密卻小,廣闊而大的世界裡,憂鬱,怨恨,無力感,自我譴責,這些負面情緒在腦海裡與快樂那些正面情緒,只有一線之隔。無法理解的人,難以想像為什麼會有這些精神疾病?不就只需要轉念一想就好了嗎?為什麼要這麼侷陷在這些負面思考?但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這就是這本書可貴的地方,它用簡單的字句講出那些我們所認定的負面思考,並告訴讀者這一切都有所循,金惠南醫師說:「憂鬱的反義詞不是幸福,而是生動感。活著就要動,每天一點一滴的變化,才是擺脫憂鬱的唯一方法」。無論是外表成熟的大人,或是在腦裡心靈裡的那個小孩,活著便是一種成長,透過累積、透過找到自己的生活,最後得到的收獲,也許這才是長大,也會是真正的成長吧。
     
    博客來:https://is.gd/bbGQnp
    誠品:https://is.gd/Fn1faP
    金石堂:https://is.gd/Tu7wgK
    晨星:https://is.gd/6NNiY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