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阿強幾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阿強幾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阿強幾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阿強幾歲產品中有8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7萬的網紅MenClub,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十幾廿年之後見返啲舊同學,難免喺心底入面互相比較:嗱阿強肥咗,阿明個樣殘咗,阿富好似撈得幾掂,而阿發…點解佢咁多頭髮? 阿發細個就係嗰啲話自己冇溫過書,但係考試次次都勁高分嘅二五仔,所以佢話自己淨係用啱洗頭水就一定係假嘅!要Keep住啲頭髮,單用洗頭水係唔夠架! 50惠專為亞洲男士研發嘅育髮激活...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銀色的大枱擱於餅房的中央,與破舊的紅磚有着說不出的默契。 麵粉撒滿一枱,雞蛋﹑小鍋﹑擀麵棍無一幸免。 沾滿白粉的,還有數雙手。 巧手搓啊搓…… 嗯……是舊日的味兒。 這是一家老牌唐餅店。 正值初春,乍暖還寒的微風飄至,撫摸寫着「生隆餅家」的大黃招牌,穿過前鋪,溜到後方狹小的餅房中。空間內的三人只套...

阿強幾歲 在 陳美濤Tomato Cha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3 10:41:57

真相幾錢斤(上) . 我叫阿強,我鍾意睇偵探小說,雖然我無去做偵探,但查案依然係我嘅愛好,興趣唔一定要變成事業嘛。 . 身邊嘅朋友有咩諗唔通,都會搵我查吓。 . 當然,大家都係平凡人,無咩生死大案,來來去去都係啲感情煩惱,但我都幫咗唔少人搵出真相,朋友都叫我「福爾摩強」。 . , 今日,我表...

  • 阿強幾歲 在 MenClub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09 18:00:01
    有 182 人按讚

    十幾廿年之後見返啲舊同學,難免喺心底入面互相比較:嗱阿強肥咗,阿明個樣殘咗,阿富好似撈得幾掂,而阿發…點解佢咁多頭髮?

    阿發細個就係嗰啲話自己冇溫過書,但係考試次次都勁高分嘅二五仔,所以佢話自己淨係用啱洗頭水就一定係假嘅!要Keep住啲頭髮,單用洗頭水係唔夠架!

    50惠專為亞洲男士研發嘅育髮激活精華,含50種珍貴育髮成分,每日早晚直接用於頭皮,只係一分鐘就能夠減少脫髮56%*,而且質地清爽,不影響造型。

    Keep住啲頭髮咪就係咁快咁簡單!

    #日本50惠男士育髮激活精華
    #早晚1分鐘
    #減少脫髮56%
    #亞洲男士育髮成功實證

    *40位24-58歲男士於2019年4月23日至10月24日使用50惠男士育髮激活精華6個月之試用結果

  • 阿強幾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01 15:14:45
    有 763 人按讚

    沒有蘋果日報的七月一日,香港的報紙就長這樣,太陽升,東方紅。2021直接變1984。

    同事陳虹瑾蔣怡婷寫的《當蘋果落下》,照片來自Thomas Kuo(顧爾德)臉書。

    《國安法》於去年6月30日落地香港,不到1年,剛過26歲生日的香港《蘋果日報》也落地了。

    6月17日起,《蘋果日報》(以下簡稱《蘋果》)在短短1週之內被迫關門。直至截稿,至少有7名《蘋果》員工被抓,除了管理層級,更有負責撰寫評論者,港警並警告,未來不排除逮捕更多蘋果人。

    蘋果終究沒能撐到今年七一。中共歡慶建黨百年的同時,香港的新聞自由正在急速死亡。曾是新聞自由堡壘的香港,在無國界記者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排名,從2002年的全球第18名,摔到2021年第80名。

    本刊訪談的15名前香港《蘋果》員工,在《蘋果》年資最長者達25年半,最短者僅5個月,他們之中,不乏在《國安法》正式生效之後,仍堅持到《蘋果》報到的記者。走過自由的黃金年代,香港新聞界最壞的時刻可能還沒到,有人卻說,最壞的年代,最需要記者。

    6月23日,收到《蘋果日報》正式停運的消息時,Ruby(化名)在旺角的咖啡店裡看著手機的新聞標題,幾乎不可置信。手機不斷彈出同事傳來的訊息,「回公司、回公司」,她忍不住流下眼淚。

     

    工作最終日 公司的死期

    2018年,Ruby加入《蘋果》港聞組擔任記者。這是她畢業後的第1份全職媒體工作。最初,她寫人物專訪、城市裡大大小小的人情故事,但沒過多久就遇上了反修例運動與香港政治環境變動最劇烈的時刻。「我好像是專門寫抗爭新聞…由2019年開始,全部的東西都是和抗爭有關。」

    前一天,她已交出在《蘋果》的最後一份稿件。她想轉換跑道,幾週前辭職,只是沒想到,原訂工作的最後一天,竟成公司的死期。

    香港《國安法》於去年6月30日深夜正式生效,阿婷(化名)在7月進入蘋果工作。其實,當時她也拿到其他媒體的工作機會,會選擇蘋果,有2個原因:「我待過親建制的媒體,想試試香港最自由的媒體;還有,我想見證歷史。」入職不到1年,歷史突襲阿婷和她的同事,她嘆:「大家都知道這一天會來,但來的時候,每個人做100次準備都不夠…」

    6月17日清晨,港警以「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拘捕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壹傳媒集團營運總裁周達權、香港《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總編輯羅偉光及蘋果動新聞平台總監張志偉等5名高層,隨後正式起訴張劍虹、羅偉光,並凍結《蘋果》3間相關公司共港幣1800萬元資產。其後,警方動員逾500名警力搜查壹傳媒大樓,並帶走44部電腦和大量新聞材料。6月21日,黎智英顧問Mark Simon透露,《蘋果》缺乏資金,可能在6月25日前會被迫關閉。

    恐懼纏繞著蘋果辦公室。6月21日下午,陳沛敏表示,如果同事決定辭職,可以不用通知期,即時生效。負責國際、突發及英文版的主管相繼離職,動新聞和財經版亦停止運作。6月23日,警方拘捕筆名李平的蘋論主筆楊清奇,《蘋果日報》當天表示,基於「員工安全及人手考慮」,宣布將提早於當晚關閉,並在6月24日出版最後一份報紙。

     

    法治框架中 紅線在哪兒

    滂沱大雨中,Ruby搭計程車趕回將軍澳壹傳媒大樓,路上買了5份《蘋果日報》,想回辦公室後分派給同事。2天前,她和一群同事像去戶外教學一樣參觀公司的印刷廠。看著機器吐出一份一份滾燙的報紙,她說當時有種看電影《Spotlight(驚爆焦點)》時的感受。《Spotlight》講述的是《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們如何揭發天主教會在波士頓性侵兒童醜聞。「我覺得對於任何一個做傳媒的人來說,那個moment都是一件好浪漫的事情。這是一個大家同心合力的結晶。」

    但過了這一晚,這些都要成為歷史。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陳朗昇表示,從以《國安法》起訴黎智英,到拘捕公司管理層、打壓《蘋果》,這些動作背後,港府想傳遞給香港新聞界訊息很簡單,「就是做報導、做評論、做新聞工作是會有後果的。」他指出,香港新聞界在《國安法》落地後的一年內經歷多次打擊,例如整肅香港電台、撤換有線電視與《Now新聞》高層,又例如記者蔡玉玲運用查車牌資料做報導,就被控「虛假陳述」並遭定罪。「整個氣氛都是對新聞業不友善,是不是記者知道太多事情,對整個(政府)管治會不好呢?」

    《蘋果》熄燈後2天,香港政府公布新人事任命,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升任政務司司長、警務處處長鄧炳強出任保安局局長。以往,政務司司長這個香港政府的「第二把交椅」均由政務官擔任,李家超上任後,成為首名具保安局背景的政務司司長,香港負責制定政策的機構和實際執法的機關,現在都由有保安局背景的人出任。

    6月23日,李家超在接受商業電台專訪時表示,《國安法》公布1年來,國家安全的嚴重風險已降低,但須防範資金以「基金」形式透過「媒體、藝術、戲劇」等「軟性」途徑進行思想方面的滲透,「宣揚港獨及危害國家安全的訊息」。對傳媒的整肅,可能尚未到頭。

    陳朗昇觀察,香港的傳媒工作者一直站在法治的框架中思考紅線在哪裡?到底什麼樣的報導、評論會有問題?但從特首到警方,沒人說得出標準在哪裡。「不是法律,而是政治問題。」他說.......

    ·········《蘋果》前總新聞主任李家聰是《九點半蘋果新聞報道》的負責人,今年6月從《蘋果》離職,卻以特約方式持續參與節目製作,對外他都說:「離職原因很複雜。」《九點半蘋果新聞報道》是他去年八月底一手規劃的節目,彼時,香港2家主要電視台《Now新聞》及有線新聞台均有高層人事異動,立場親中的空降新團隊引發電視台大批記者離職,「網路上很多年輕人說,現在沒有一個可以看的電視台了,都給建制派說話了,《蘋果》可不可以開一個新聞播報?」

    「我想了很久,很想做,我主管、最近被捕的(動新聞總監)張志偉就跟老闆提,他(黎智英)一口就說,『應該做,馬上做。』那是(去年)810大搜捕後,黎智英被抓進去調查,2天後放出來時,」李家聰在電話那頭笑道,「《蘋果》是很奇怪的公司,很自由,沒有規範,可以讓你不停做你想做的事情,黎智英是不能停下來的人,隨時有新想法,要做就做,企劃案都無需提。」於是他和團隊從零開始,訓練同事當主播,用現有機器建出「很山寨」的攝影棚,不到1年,《九點半蘋果新聞報道》每日直播都有1萬多人收看,最後一天直播甚至有3萬6千人在線觀看,單集點擊率已近40萬次,「香港話講,我們是『用蔗渣價錢做出燒鵝的味道』。」

    彼時親民主派的香港新聞台節目正在消失,「像是47人案(47名泛民主派因「35+初選」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的審訊,我們都會在法院門外做直播,別家媒體肯定不會放在重要位置,但我們用一整節15分鐘做,人家不敢做、怕做的,我們更應該站出來。」

     

    國安法逼迫 當局眼中釘
    港聞靜態組採訪主任蔡元貴工作到公司營運的最後一日。他1999年入職,至今已22年。他說《蘋果》政治立場向來鮮明,這些年受到不少壓力。「2019年之前,報紙和網路經營狀況很差,被一些廣告商杯葛嘛,就算政府不搞我們,可能也會很辛苦。」但他回憶,自他入職以來,《蘋果》的編採政策從沒因政治壓力而改變。「從1999年開始做,感受到外界政治壓力越來越緊縮。所以在《蘋果》好幸運,當很多人都不敢講話的時候,你還敢講。」

    但今年4月開始,前所未有的壓力,逐漸逼到《蘋果》眼前。4月15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稱會依照《港區國安法》「加強宣傳、指導、監督和管理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等對國家安全事宜的處理」,時任香港警務處處長鄧炳強強調「假新聞和國家安全直接有關」,將採取調查,並影射批評《蘋果日報》。5月17日,香港警方根據《國家安全法》凍結黎智英持有的壹傳媒多數股份,及黎智英擁有的3家公司銀行帳戶內的資產。當天,台灣《蘋果日報》宣布停止印製報紙。

     

    報導不具名 是認輸了嗎
    5月底,港聞組記者阿凱(化名)身邊已有4、5個同事離職,其中包含他的主管。當時,除了年資淺的同事,還有一批中高層主管離職。阿凱證實說,「當時真的有幾個中高層的人走,他們對外都說是個人理由,但其實也是透露《蘋果》可能會關,記者可能會被抓…」那幾個月,公司迎來更詭異的低氣壓,上層甚至開始盤點人力,問人員:「有沒有想要走?」傳言流竄,「有人說他們是逃兵,但我覺得,他們不是害怕而離開的,中高層的人總是會被找到,比較像是提醒同事,每個人都應有不同考量。」

    「我想自己還可以留多久呢?我還有3、4個採訪沒有做完,我一定做完,所以傾向要再待一陣子。但下一步是什麼?要等到總編被抓時走嗎?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堅定說,要跟《蘋果》走到最後。」5月初,阿凱在越洋電話那頭說。

    當時他的工作已比過去艱難得多。官方活動這兩年已很少邀請《蘋果》記者,《國安法》實施後,他的受訪者紛紛拒訪,「大學教授以前很樂意回覆採訪,現在敢說話的很少,『刊登在蘋果』會不會被視為支持《蘋果》?」報導紅線在哪?哪些是「敏感詞」?「現在很流行說勾結外國勢力,像採訪外交新聞、流亡人士,都要小心,不然就會被認為是宣傳港獨思維,我們要引用比較多官方內容,盡量平衡報導,也是保護自己。」

    據悉,去年中《國安法》落地,港蘋記者從此幾乎不在報導中使用真名。今年4月,《蘋果》曾舉行內部編採會議,將報導中使用的「武漢肺炎」,一律改為「COVID-19」。「這是很重要的改變,像黑警這樣的詞改掉,我覺得OK,但武漢肺炎並沒有情緒化,只是形容某個疾病從哪裡發生,感覺公司更保守了。我們不應該禁止、不能用哪個字眼,這是一個重要的訊號,編採做法變了,」6月底,當阿凱再次接受我們的採訪,他無奈提及那場會議。

    蔡元貴也證實,港聞靜態組近期曾舉行內部編採會議,將報導中使用的「武漢肺炎」,一律改為「COVID-19」,涉及國外制裁的內容也都盡量避免報導。

    幾乎每位受訪的港聞記者,都提到「武漢肺炎」一詞用法的轉換。不少人也提及,《國安法》去年通過後,稿頭幾乎不再放記者名字,有些記者對此安心,卻有人對公司做法感到憤怒。雙方妥協後的做法是:若記者堅持要掛名才掛名,其他報導一律隱去記者真名。

    6月24日清早,香港書報攤湧現購買最後一期《蘋果日報》的排隊人潮。(達志影像)
    這一年之中,阿婷曾訪談香港本土青年組織與其他敏感題目,類似稿件,她都堅持在稿頭掛上本名。「我主管再三問我:『真的要掛嗎?妳確定喔?』我說:『確定。』」為什麼如此堅持?「我想…表現一種:『我就不怕』的態度吧…」

    港聞記者駱嘉輝(化名)說得直接:「光榮和安全,我不用思考,安全第一。」這整年,他做的重要報導都不具名。港聞記者阿海(化名)說:「可是,自己的獨家或重要故事,還是會想給自己credit啊。」阿海又說:「雖然我不知道自己何時會出事,但受訪者是具名受訪,我們不下byline(記者署名),對受訪者也不公平。」記者阿強(化名)曾經質疑公司的做法:「我為什麼不要具名?我覺得這樣好像是我們認輸了。有同事問公司,為何要後退一步?為何讓人家覺得你怕《國安法》呢?」我們問阿強,此刻回頭來看,如何看待公司1年前不讓你們掛名的決定呢?「我不知道…」他沉默了一會兒,答道:「也許他們(主管)的危機意識很高吧。」

    雖然阿強的立場是「不向《國安法》低頭」,但他仍不諱言,這一年中,經歷過前所未有的自我審查。例如在報導裡,「港獨」字眼是萬萬不可出現了;就連報導《國安法》後街頭的零星民主行動,有人高舉或高喊「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到最後他連受訪者說的原句都不敢寫,自動替受訪者隱去「那8個字」,轉而改寫成隱晦的「光時」2字。駱嘉輝更曾在挑照片時,和同事討論半天:照片裡的人手持「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字樣,那8字是否該打上馬賽克?

     

    身陷恐懼中 憂被警抓走
    「《蘋果》死掉,只是反映了整個行業快要死掉的問題。每個人的『最後』是不一樣的,我不一定能承受那種恐怖(挑戰底線),在香港,沒有記者認為自己是在做非法的事情,以前在香港做記者是挺好的,但現在要想,為了做對的事情,要付出什麼代價?讚美政府的文章沒有新聞價值啊,要批評它,找出問題才是我們的工作。」但恐懼不時鑽進阿凱腦中,「我有時候會想像這個畫面,早上6點鐘,警察上我家的門要抓我。我是不是該跟家人討論、做好心理準備?不能當沒有這一回事,但這很難跟家人討論,他們一定會叫你不要做啦。我心裡也一直有一個人在呼喊,『走啊!走啊!不可以留下來!』」

    阿凱終究留到最後一天。6月17日,羅偉光等人被抓那天,他在外頭採訪,他用訊息告知我們,「我問了採訪主任,他說如常採訪,我就繼續做已約好的訪問。有同事說:『做好今日,才有明日。』」

    同樣留到最後一天的港聞組記者S則說,早有心理準備了,只是沒料到會有500港警上門搜公司,她見長官被港警押出《蘋果》大樓,「那種感覺很差,不是害怕,而是憤怒。」6月17日,她回到公司時見電腦被抄走,抽屜被亂翻,唯一慶幸是,她把重要資料都處理掉了,「其他所有文件都被翻過了,去年公司被搜之後,我就只在抽屜放食物、零食。」但她顯然還是不甘心:「我們之前覺得,《蘋果》能熬過六四,是不是能熬過七一呢?」答案很明顯了,話筒那頭沉默許久,傳來一聲慘笑。

    凶險超乎預期。6月17日中午,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在記者會上稱,《蘋果日報》有數十篇文章呼籲外國制裁,危害國家安全。他並稱:「行動是針對利用新聞工作為工具,做危害國家安全行為,一般新聞工作者與他們不一樣,不要和他們扯上關係,要和他們保持距離。」國家安全處高級警司李桂華甚至形容《蘋果》大樓是「犯罪現場」,媒體追問,一般人轉發《蘋果》文章、市民購買或訂閱《蘋果日報》是否違法?李桂華竟稱:「要視乎其企圖。」

    6月19日,羅偉光等人出庭那天,李家聰去了法庭旁聽,「我在公眾席上一直在想,他們到底做了什麼的大錯事?現在要面對牢獄之苦?我不禁想,如果今天坐在裡面的是我呢?」那天羅偉光對來支持他的同事們比了個握緊拳頭的手勢,示意「要加油」,卻讓旁聽的同事們哭了出來。

    全文連結
    https://www.mirrormedia.mg/premium/20210628pol001

  • 阿強幾歲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28 14:56:34
    有 300 人按讚

    各位魔粉,今天講講男女在處理兩性關係的蠢。

    昨天我寫的那篇文章,源自於我看了一個女生炫耀自己男友如何對她好、如何付出、如何犧牲的文章。

    其中一些在炫耀原文的留言處,是很好笑的,我看到不少女生在留言區Tag自己的男朋友來看,一些還說「以後她們就是要好像這一對男女」。

    我猜她的意思就是要男朋友隨傳隨到,幫她拿手提袋,接受她最Bitch的一面又不離不棄吧。

    這些女生很笨的地方是:如果你的男朋友之前都是沒做這種行為的話,請問妳Tag他去看一篇陌生人的幸福炫耀文,妳男朋友就會突然間領悟要痛改前非嗎?

    拜託不要那麼幼稚,妳幾多歲了?

    妳還用著妳媽媽在妳小學不用功讀書時,她就跟妳講「妳看隔壁的阿花!人家幾用功考到90分,妳才考到65分,為甚麼妳不能好像阿花這樣呢?」

    妳當年聽到妳媽連翻這樣來激勵妳後,其實妳也很想跟她講「媽咪,你看我們班上阿強的母親,她離婚後嫁了個很有錢的老公,很照顧孩子的,每天有50元零用錢,每星期都到酒樓吃大餐,每個學校假期都帶孩子去台灣香港玩,每年會去歐洲一次。為甚麼妳不能好像阿強的母親再翻頭嫁嫁給有錢的老公?」

    針對這一點,杜律師就有批評過他的一些女粉絲做同樣的舉動,她們就是看了他一些講述男人怎樣跟女人相處的文章後,很多就Tag自己的老公男友來看文,他說這種做法只會讓妳的男人更抗拒。

    這一點我是認同的。

    我以前到美國跟我的一位做完形療法的輔導老師上課,她本身做過很多夫妻輔導。

    她最常見夫妻來找她諮詢的時候,其實開始的時候幾乎都是說「我們夫妻關係現在有甚麼狀況,最大問題是我老公(或老婆),他如此這般,但只要他改了,我們就沒事了。」

    一切問題都是人家的問題,自己都不需要改,要改的都是人家。

    這種女人假如網絡上看了 Titanic的Jack把海洋上的浮板讓給Rose的片段,就會Tag老公來學學甚麼叫做捨身救美。

    難到妳老公看了波多野結衣肛交吞精後,也要Tag妳,然後說「妳看看人家啦」嗎?

    經營一段感情,他媽的不要幼稚到要去跟其他人比,也不要幼稚到以為對方改了妳就會幸福。

    首先,要試圖自己去改變另一半,已經很笨了。

    把所有改變的責任丟給另一半,叫他自己去面壁思過的痛改前非,是白痴。

    甚麼人是不需要改呢?

    白痴!

    因為白痴沒有能力意識到自己是白痴。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你可以隨緣樂捐,打賞個小費給我吧:http://paypal.me/kongdemon

    不打小費的話,請幫忙點讚分享,好讓演算法幫我推文!

  • 阿強幾歲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8-03-21 19:34:09

    銀色的大枱擱於餅房的中央,與破舊的紅磚有着說不出的默契。
    麵粉撒滿一枱,雞蛋﹑小鍋﹑擀麵棍無一幸免。
    沾滿白粉的,還有數雙手。
    巧手搓啊搓……
    嗯……是舊日的味兒。
    這是一家老牌唐餅店。

    正值初春,乍暖還寒的微風飄至,撫摸寫着「生隆餅家」的大黃招牌,穿過前鋪,溜到後方狹小的餅房中。空間內的三人只套上短袖外衣,微汗表示他們全不覺寒。
    三人分工有序,一人搓餅皮,準備做燒餅;一人把小瓦缽整齊地放到大盤子上,再逐個放入紅豆,倒入米漿做缽仔糕;一人高速地壓着桌子上做光酥餅的麵糰,再急促地扔到盤子上入爐。此時,金髮的大漢逕自走入店內放下行裝,穿上圍裙洗手後,就拿起麵棍包起皮蛋酥來。看着他純熟的手勢,不難想像他做餅已有近二十年經驗。他正是小店的第二代老闆,阿強。


    阿強邊搓着皮,邊說着小店的歷史。生隆餅家於一九九八年由他爸爸開辦,今年正值二十周年,他們都從一而終地做着唐餅,「做唐餅複雜好多,一款粉糰只可以做到一款餅,唔似西餅咩都係靠嗰個粉糰做出嚟。」正因為如此,他們為着自己是屬於小眾的唐餅師傅而自豪,到目前都保持着手搓的傳統,「機做味道始終冇咁好,口感係唔同㗎。」
    說到自己十多歲就入行,阿強笑着放下麵棍,走到老舊的焗爐前:「開始嗰陣唔係學搓餅㗎!係學企爐,呢個位好重要,唔可以成日睇,要用個心嚟焗,我嘅專心就係喺呢幾個爐身上學番嚟。」語畢,一盤新鮮的雞仔餅出爐,香氣四溢。

    只是,巧手畢竟難擋洪流。堅持一切不變,租金卻翻了兩倍,生意更艱難。光顧餅店的客人,都是老人、主婦、小孩子,深水埗始終是貧窮區,價格不能加太高。阿強唏噓:「如果真係捱唔住租就唔做㗎啦,好多嘢搬唔走,換晒就冇意思。」他想守住的,是老爸的招牌,對餅店的戀棧,包括店裏的格局,一櫃一爐、一瓦一磚,「地下嘅磚補完又補,每一樣都係歷史同感情,搬唔走㗎。」
    幾輛貨車怱怱駛過,吹散了甜膩的馥郁。

    採訪:黃寶琳
    攝影:周文禧
    剪接:歐陽進

    生隆餅家
    地址:深水埗北河街68號
    電話:2360 1359
    營業時間:早上7時至晚上8時
    ========================================
    飲食男女App大革新!立即開App寫食評,下一個食神可能就係你!✍
    ?iOS App 下載:http://goo.gl/ZNVWFd
    ?Android App 下載:http://goo.gl/MrW6YE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