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阿布詩人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阿布詩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阿布詩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阿布詩人產品中有2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1988年,烏雷(Ulay)從嘉峪關出發,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從山海關出發,兩人行走超過2500公里之長,費時三個月,在中途相見之後相擁道別,並宣告斬斷情緣。 . 這個堪稱史詩的行為藝術,在《凝視瑪莉娜2 Homecoming》(2020)裡經過瑪莉娜本人的一段吐槽之後,似乎...

阿布詩人 在 洛心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2-01 20:00:07

謝謝文訊的邀請: \\\ 阿布 ╳ 洛心 /// 人氣作家 #講座 對談 ★,:*:‧\( ̄▽ ̄)/‧:*‧°★* 我寫我在──憂鬱書寫作為療癒的可能 (文學經緯線系列論壇之二) 憂鬱與書寫有所關聯嗎? 以文學療癒憂鬱是否可能? 本講座邀請 #醫師作家阿布 ,以及 #暢銷小說家洛心...

阿布詩人 在 閱讀杰日| Books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9:59:12

#遠山的回音 故事的一開始,是另一個故事。阿富汗鄉間有一個會拐走小孩的魔怪傳說,傷心的父親千山萬水尋找失蹤的愛子,卻發現所有被魔怪抓來的孩子,都活在一個美好的地方,不愁吃穿、沒有病苦。魔怪問這位父親:如果你把孩子帶回去,能給他更好的生活嗎?你能讓你的孩子脫離貧窮、活著長大成人。 ⠀⠀⠀⠀⠀⠀⠀⠀⠀...

阿布詩人 在 艾斯特的電影紀錄 ✨ 艾電影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3 09:51:46

#艾斯特看影展 #近期影展懶人包 ⠀⠀⠀⠀⠀ 在 #金馬奇幻影展 結束後,大家近期的目光大多轉移到 #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身為重度影癡的影迷們,想必都在為在六月的重頭戲 #台北電影節 來臨前 摩(累)拳(積)擦(荷)掌(包)🤭,但電影是沒有看完的一天,近期有不少獨立影展、特別播放、經典重映也令人...

  • 阿布詩人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21:01:03
    有 577 人按讚

    1988年,烏雷(Ulay)從嘉峪關出發,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從山海關出發,兩人行走超過2500公里之長,費時三個月,在中途相見之後相擁道別,並宣告斬斷情緣。


    這個堪稱史詩的行為藝術,在《凝視瑪莉娜2 Homecoming》(2020)裡經過瑪莉娜本人的一段吐槽之後,似乎更有意思了。


    在2010年之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已是藝術界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在2010年,紐約MoMA(紐約現代美術館)為她舉辦為期兩個月的回顧展,其作品《藝術家在場 The Artist Is Present》邀請觀眾與之對視,吸引破紀錄的85萬人次入場。在那一刻,她的名聲幾乎超越了藝術圈的框架,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畢卡索(Pablo Picasso)。


    當然,這裡所稱的畢卡索不是專指這位畫家本身,更像是一個形容詞──地位有如超級巨星般的藝術家。一部向她致敬的紀錄片《凝視瑪莉娜 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2012)在兩年後問世,進一步讓更多人認識她的創作理念,也包括對她過去經典作品的回顧,以及她與創作夥伴、前男友烏雷(Ulay)的傳奇重遇。


    本週在台上映的《凝視瑪莉娜2 Homecoming》(2020)其實不是《凝視瑪莉娜》的續集,兩部片的英文片名不同,導演與出品國都不同。片商會稱為第二集,有其宣傳考量。不過坦白說,就精神上,兩部片卻有如孿生姐妹,是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生平的延續討論,也將視角拉回了她的出身。


    波斯詩人哈菲茲(Hafez)曾說:「只有將我們囚禁的東西,才能讓我們自由。」伊朗導演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曾引述這段話,以表達自己若非生長在創作自由遭遇阻撓的伊朗,自己未必會去認識自由的真諦。


    這句話對瑪莉娜或也成立。這位偉大行為藝術家可不是在紐約或巴黎長大,而是從狄托(Josip Broz Tito)執政之下的南斯拉夫首府貝爾格勒開始認識這個世界。在當年共產黨專政的時代當下,南斯拉夫國民所面臨的自由箝制其實不同早期蘇聯、中國般嚴格,因為當時狄托主張左右逢源,在美、蘇兩大強權之間都找到生存空間。


    在南斯拉夫的特殊國情之下,瑪莉娜雖然沒有得到全然的創作自由,但卻也有一定空間探索自己對藝術的追尋。但可以想見的是,在那個只是裸體就被謂之激進的年代,其父母隊絕不待見她的叛逆。她與雙親的回憶、對創作概念的影響,以及身處在只容許一種聲音的國家的生命體驗,是本片有意探索的方向之一。


    不過本片導演鮑利斯.米利科維奇(Boris Miljković)的企圖心或許不在於揭露,而是順著瑪莉娜的既有形象完成這部作品,觀者未必能從中得到太多驚喜。反而唯一讓我震驚的是在影片尾聲時,瑪莉娜突然出聲點破了代表作《情人:橫越萬里長城 The Lovers: Great Wall Walk》的「不純粹」,不過她說這是當時與她情緣已斷的烏雷所造成,口吻帶有指責與怨懟。


    或有人會說這是一種對舊情人的報復,但無論這段話是無意說出,還是有意攻擊,都可以感受到瑪莉娜充滿人味的一面。


    紀錄片裡面完全沒提到一段事實是,在《凝視瑪莉娜》當中兩人上演傳奇和解之後五年,烏雷將瑪莉娜告上法院,怨她成為藝術明星之後獨吞了他大多數的版權收益,指出「這些作品現在都出現在教科書中,並且寫進了藝術史,但她(瑪莉娜)卻故意歪曲事實,把我的名字給遺漏了」。烏雷最終取得勝訴。


    在創作上有如共同體的兩人,在分手之後走向不同道路,一度和解,卻又鬧上法院。這令外人不免感嘆,藝術家在外人眼來往往有如騰雲駕霧、對世俗浮雲不屑一顧貌,但哪怕是瑪莉娜與烏雷這般俠侶,最後也得俗氣地上法院來解決問題。自認反正已經被「忽略」的烏雷顯然毫不在意,他把一切尷尬都丟給了瑪莉娜。


    不過,瑪莉娜也許在法院上討不到便宜,卻仍然可以在藝術領域上斬烏雷威風,彰顯自己清高,畢竟她也的確掌握更高話語權。至於烏雷本人就連回應也沒有機會,他在本片在2020年十月問世之前便已經辭世。


    不過別誤會了,以上評論不代表我個人對瑪莉娜有任何不滿。話說回來,如果一個藝術家真有不被愛恨情仇、貪嗔癡影響的超凡胸襟與包容力,哪可能創造出什麼震撼人心的作品?



    (圖左為烏雷,圖右為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作品為《AAA,AAA》(1978))
    #MarinaAbramović #Ulay #Homecoming #BorisMiljković #行為藝術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聯影電影cineplex

  • 阿布詩人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19 21:00:51
    有 569 人按讚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x 詩.聲.字 】
      
    病房 ◎阿布
      
    「世界是一間醫院,我們都是病人,若想痊癒,病情可能就要更嚴重些。」
    —T.S.艾略特
      
    治療就是
    放棄去硬闖
    那些無法開啟的門
    只有我能聽見的聲音
    也都不再願意
    和我說話
      
    漫長的服藥以後
    即將出院的室友
    微笑對我說
    「你知道嗎
    我並不是痊癒了
    而是終於願意
    去原諒他們」
      
    -
      
    ◎作者簡介
      
    阿布,1986年生,現為精神科醫師。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首獎、年度優秀青年詩人獎等,作品入選年度詩選與年度散文選。著有散文集《來自天堂的微光》、《實習醫生的祕密手記》、詩集《Déjà vu 似曾相識》、《Jamais vu 似陌生感》。
      
    -
      
    ◎「詩.聲.字」小編 子尋 賞析
      
    本詩首段即援引英國詩人艾略特詩句:「世界是一間醫院,我們都是病人,若想痊癒,病情可能就要更嚴重些。」,像是一則久候的預言,在這個罹病或等於「殘缺」,或等於「排除」的世界,我們真的都「正常」嗎?
      
    作為一名精神科醫師,又或者,作為一名守望精神病患者的詩人阿布曾在散文集《實習醫生的秘密手記》自序裡寫道:「大多數的時候,精神科與其說是治療者,還不如說更像是一個陪伴者,讓每個人在各自的路上,受苦多少能減輕一點。然而我還是在漫長的陪伴中,偶爾會獲得不亞於治癒病人的成就感……那些時刻如微小的繁星一樣點亮了治療室,好像遠處真的有一條銀河,只要努力伸出手,幾乎就能觸及。那些都是肉眼看不見,且無法被抽血檢查的數值所定義的事,但我知道:即使很微小,但它們存在。」正因為如此,他看見了疾患的殘缺,卻也看見因之而生的完整。
      
    醫師理應是積極的治療者。但在詩的開頭,讀者最先感受到的卻是頹喪的抵抗。說話的那人不是別人,正是治療者。他彷彿就是診間的每一位患者,與他們一起看見自己的殘缺,如詩句提到:「放棄治療」、「無法開啟」、「只有我能聽見」。但即便他看見了,他如此靠近那扇「門」或那些「聲音」,都不可能真正進入或傾聽。他最知曉,對大眾、對患者本身,治療不過是要他們安靜,要他們順服於多數的規矩而已。
      
    然而,那些真的是「殘缺」嗎?會不會,其實是一種「贈與」?
    詩的初始即揭示所有的人都是病人。特別的門、特別的聲音,他人眼中重病的我們被視為殘缺,而因之有了界線、有了區別,有所謂的殘缺與完整。既然眾生皆有病,那麼抱著缺憾活著的彼此,症狀輕微或嚴峻,不過是對自己誠實與否罷了。
      
    詩的末段寫:「『你知道嗎/我並不是痊癒了/而是終於願意/去原諒他們』」,在這裡,詩人寫下的不是痊癒,而是願意去原諒。一反前段的消隱與臣服,讀者若仔細覺察,就能看見潛藏在殘缺裡的意志。
      
    漫長的服藥是治療的手段,我吞服無法改變的,那些幽微的殘缺卻以另一種姿態新生,可能是偽裝、可能是接納,在這裡,詩人或許褪去了醫師袍,選擇做為一個單純的陪伴者,一個恐怕也帶著缺陷生活的人,笑著說:「我們不都一樣?」
      
    -
      
    美術設計:花椰菜菜子https://www.instagram.com/brocccoliiiii/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詩聲字 #疾病詩 #疾病與缺陷 #阿布 #病房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5/blog-post_19.html

  • 阿布詩人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19 20:30:01
    有 196 人按讚

    ※詩.聲.字 x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阿布〈病房〉
      
    「世界是一間醫院,我們都是病人,若想痊癒,病情可能就要更嚴重些。」──T.S.艾略特
      
    治療就是
    放棄去硬闖
    那些無法開啟的門
    只有我能聽見聲音
    也都不再願意
    和我說話
      
    漫長的服藥以後
    即將出院的室友
    微笑對我說
    「你知道嗎
    我並不是痊癒了
    而是終於願意
    去原諒他們」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阿布 創作,粉專 阿布
    #Gloria 手寫,粉專 字遊空間,Instagram:gloria_handwriting
    #子尋 賞析,粉專 尋聲
      
    ※本篇收錄於阿布詩集《此時此地 Here and Now》(寶瓶文化,2018年6月)
      
    ※小編 子尋 賞析
      
    本詩首段即援引英國詩人艾略特詩句:「世界是一間醫院,我們都是病人,若想痊癒,病情可能就要更嚴重些。」,像是一則久候的預言,在這個罹病或等於「殘缺」,或等於「排除」的世界,我們真的都「正常」嗎?
      
    作為一名精神科醫師,又或者,作為一名守望精神病患者的詩人阿布曾在散文集《實習醫生的秘密手記》自序裡寫道:「大多數的時候,精神科與其說是治療者,還不如說更像是一個陪伴者,讓每個人在各自的路上,受苦多少能減輕一點。然而我還是在漫長的陪伴中,偶爾會獲得不亞於治癒病人的成就感……那些時刻如微小的繁星一樣點亮了治療室,好像遠處真的有一條銀河,只要努力伸出手,幾乎就能觸及。那些都是肉眼看不見,且無法被抽血檢查的數值所定義的事,但我知道:即使很微小,但它們存在。」正因為如此,他看見了疾患的殘缺,卻也看見因之而生的完整。
      
    醫師理應是積極的治療者。但在詩的開頭,讀者最先感受到的卻是頹喪的抵抗。說話的那人不是別人,正是治療者。他彷彿就是診間的每一位患者,與他們一起看見自己的殘缺,如詩句提到:「放棄治療」、「無法開啟」、「只有我能聽見」。但即便他看見了,他如此靠近那扇「門」或那些「聲音」,都不可能真正進入或傾聽。他最知曉,對大眾、對患者本身,治療不過是要他們安靜,要他們順服於多數的規矩而已。
      
    然而,那些真的是「殘缺」嗎?會不會,其實是一種「贈與」?
    詩的初始即揭示所有的人都是病人。特別的門、特別的聲音,他人眼中重病的我們被視為殘缺,而因之有了界線、有了區別,有所謂的殘缺與完整。既然眾生皆有病,那麼抱著缺憾活著的彼此,症狀輕微或嚴峻,不過是對自己誠實與否罷了。
      
    詩的末段寫:「『你知道嗎/我並不是痊癒了/而是終於願意/去原諒他們』」,在這裡,詩人寫下的不是痊癒,而是願意去原諒。一反前段的消隱與臣服,讀者若仔細覺察,就能看見潛藏在殘缺裡的意志。
      
    漫長的服藥是治療的手段,我吞服無法改變的,那些幽微的殘缺卻以另一種姿態新生,可能是偽裝、可能是接納,在這裡,詩人或許褪去了醫師袍,選擇做為一個單純的陪伴者,一個恐怕也帶著缺陷生活的人,笑著說:「我們不都一樣?」
      
    #詩聲字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病房 #疾病詩 #疾病與缺陷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