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堂環遊世界的歷史課】
「今日的新聞,是明日的歷史,我們都是參與歷史的人,也是記載歷史的人。」
還記得以前升學時,身著酒紅色菱紋V領針織背心,內搭栗色方格長袖襯衫的歷史老師,洋洋灑灑板書年代記事後,丟下粉筆,精準一百八十度迴身(招牌動作),以十隻手指頭前緣重擊了講桌面,她以前臂為支點,為上半...
【上一堂環遊世界的歷史課】
「今日的新聞,是明日的歷史,我們都是參與歷史的人,也是記載歷史的人。」
還記得以前升學時,身著酒紅色菱紋V領針織背心,內搭栗色方格長袖襯衫的歷史老師,洋洋灑灑板書年代記事後,丟下粉筆,精準一百八十度迴身(招牌動作),以十隻手指頭前緣重擊了講桌面,她以前臂為支點,為上半身立起了完美等邊三角形,煞有其事的抬起頭,瞇著眼,字正腔圓對我們說道:「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同學們,好好記住啊。」
她銳利的眼光掃射著每一個座位,正對上我厚重鏡片後的失焦眼神,我把眼神飄向黑板,有樣學樣的瞇著眼,瞧著以阿拉伯數字及色彩三原色所拼貼而成的線狀時間軸與文字。
我心裡想著:「學會這些,我等等在合作社猶豫時間會縮短一點嗎?例如,更快速的決定我午餐要吃滷肉飯還是蔬菜水餃?」
帶著疑問,持續長大。
近期,透過閱讀《動盪》《真確》《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與《巴黎左岸1940-1950:法國文藝最璀璨的十年》等書,有種偕同福爾摩斯與華生,憋氣將埋臉浸入鄧不利多的儲思盆,再披上隱形斗篷,亦步亦趨隨著大人物,手還持羽毛筆畫著世界級盜劫地圖的刺激感。
在這四本著作中,筆者們以不同角度入筆:親身經歷亦或數十年深度考察,帶著我返回歷史事件當下。根據人物所處社會時勢、位階身份及其書寫對象之情緒濃烈,歸納出歷史脈絡與數據。各書獨立閱讀,已如好萊塢動作片般的精彩,在交叉閱讀之下,其世界地緣、利害關係導致之決策脈絡,更如同立體故事書,瞬間VR了起來。
從張戎在「鴻」的嚴謹筆觸下,認識作者與其外祖母及母親在中國生活的真實故事,時間橫跨百年以上,歷經滿清王朝,經共和體制,再到共產專政,從中體認群眾奮起而戰的初衷,也僅是希望生活能有機會更安穩一些。
而「巴黎左岸1940-1950」則將時間定格在中國國共內戰紛擾期間,地點卻橫跨半個地球的巴黎市區,隨著社會評論家波西耶的明查暗訪,理解文學家、藝術家們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前後,透過藝術的大量產出,激烈辯論,使思想在歷史洪流上,留下深刻痕跡。
而「動盪」則是普立茲獎得主賈德.戴蒙以客觀的角度,梳理世界地緣與政治關係,細說世界七國(芬蘭、日本、智利、印尼、德國、澳洲和美國)從何以成為今日面貌的縮影。
最終在已逝公共教育家漢斯.羅斯林及兒、媳在《真確》中,以數據歸納動態之全彩泡泡圖Bubble Chart與四個社會進步趨勢的樣貌,道出統計數據背後的真實故事,藉此重新定調自我腦袋中僵化的二分化社會分法,重整對於現正社會樣貌的理解。
「觀照古今;鑑往知來。」追溯歷史脈絡的軌跡,感受下立決策之艱辛,亦有感其人物身處位階越高、其決定槓桿越大。廣,則可能在短短數年間,動輒上千萬平民百姓因饑荒而亡;深,則以文字持續撼動未來數百年的民眾(如你我)日常生活。
話說回來,雖然我現在每天還是為了午餐要吃什麼,而懊惱不已,但已更加專注於領袖風範與言行舉止間的關聯,其是如何串接到我們的日常小確幸。
憶起,歷史老師的諄諄教誨,我只想說:「老師們啊,您們種在我心中的好學梅花樹,似乎在經歷數十年寒徹骨後,有綻放的一絲可能性了啊!」
備註:因臺灣在《真確》書中未被提及(依據 GapMinder 的說法,泡泡圖預設只顯示聯合國會員國),則在網上偶見旅日的資料科學家 李孟的貢獻!(真的太厲害了)
https://leemeng.tw/gapminder.html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賈德.戴蒙著,莊安祺譯,時報出版。
Upheaval: Turning Points of Nations in Crisis by Jared Diamond
《真確》漢斯‧羅斯林、奧拉‧羅斯林、安娜‧羅朗德,林力敏譯,先覺出版
Factfulness: 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by Hans Rosling, Anna Rosling Rönnlund and Ola Rosling
《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張戎著,張樸譯,麥田出版。
Wild Swans: Three Daughters of China by Jung Chang.
《巴黎左岸1940-1950:法國文藝最璀璨的十年》阿涅絲‧波西耶著,高霈芬譯,PCuSER電腦人文化出版
Left Bank: Art, Passion, and the Rebirth of Paris 1940-1950 by Agnès Poirier
#tzuyinreadingtime #動盪 #真確 #鴻 #巴黎左岸 #Upheaval #Factfulness #WildSwans #leftbank
阿不福思鄧不利多 在 耳朵書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哈利波特這集的詢問度很高,很多朋友問我當初是怎麼觀察哈利波特的,後來想想可能跟讀過這本書有關:《The Art of X-Ray Reading》
這本書講到很多閱讀小說/ 電影劇本時的觀察點,例如:
【1. 注意物件】
厲害的作家會以讀者感受不到的方式一路放置餅乾屑,直到最後一刻才讓你恍然大悟。
以下這些物品都曾經反覆地出現在小說/電影當中,一開始它不具有任何意義,但在結尾時卻能夠乘載整個故事。
- 全面啟動裡面的陀螺 (區辨現實與夢境)
- 榮恩的熄燈器
- 飢餓遊戲裡面,知更鳥的徽章
- 浩劫重生裡面,最後一包沒有拆開的包裹
舉個哈利波特的例子,整個系列JK羅琳都不斷建構“黑暗中的光”的隱喻,而在最後一集,熄燈器(Deluminator)成為了該隱喻的物理體現。
補個小彩蛋:
《阿茲卡班的逃犯》裡,鄧不利多在開學演講裡講到:「即使是在最黑暗的夜裡,只要記得開燈,也能找到幸福。」
("Happiness can be found even in the darkest of times, if one only remembers to turn on the light."),聽起來沒什麼,甚至有點雞湯。
但看完第七集榮恩的熄燈器以後,再回過頭來看鄧不利多這個熄燈器的原始擁有者在第三集講的這句話,尤其是他使用"開燈 (Turn on the light)"這樣的詞,覺得很有意思。
【2. 把印象深刻的內容唸一遍】
語言最一開始是以聲音的形式存在,是一串用來傳達某個概念的聲音。
而文字作為一種去除聲音的視覺標誌,很多作者會試著讓它跟聲音保持一致,才能讓讀者更能進入狀態。
【3. 注意名字】
優秀的作家不會取懶散的名字,多數小說主角的名字都會有它背後的意義。
我自己個人最喜歡的是《一級玩家》的取名:主角的父親是重度遊戲玩家,他認為所有厲害的人物名字都會押頭韻
例如Peter Parker (蜘蛛人)、Clark Kent(超人),所以他幫主角取名為Wade Watts,希望自己每次呼喊兒子的名字,都像是在呼喊超級英雄。
同時,主角韋德在遊戲中的ID叫做帕西法爾(Parzival),Parzival是亞瑟王故事中尋找聖杯的人,也用來明喻一級玩家裡,主角尋找如同聖杯的三把鑰匙。
優秀的作家會直接把伏筆埋在姓名裡面,讀者在閱讀的時候,除了唸一遍以外,也可以問問看,歷史上,還有誰擁有同樣的名字?
--————————————————————
這本書的作者叫做羅伊克拉克(Roy Peter Clark),三十年來都在教授創意、新聞寫作
同時他也有在Poynter寫專欄, 最新一期就是在分析美國總統就職典禮的用字遣詞
我從他的文章與書都學習到很多,推薦給大家~
阿不福思鄧不利多 在 緒語の雜食性影劇觀後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鄧不利多有一句話:「決定我們成為怎樣的人的,不是我們的才能,而是我們的選擇。」
.
我想這句話最能夠為《MIU404》第四集下註解。
.
成為什麼樣的人與出身無關,與天份無關,與職業無關,而是當你站在分岔路上時,你做出了什麼選擇,那個選擇是否沒有受到任何外力干擾,而是堅守自己的初心,貫徹了一直以來的想法。
.
.
《MIU404》第四集有點延續第三集的意思。同樣都是在講「選擇」這件事,在第三集我們透過不同孩子在危急關頭的選擇,看清了他們的本性,同樣的我們在第四集的兩種生死關頭之下,看到了人邁開腳步的瞬間。
.
人無時無刻都在選擇,有時候那些選擇無關道德只在於喜好,例如說:晚餐要吃什麼?這種選擇無關道德。但有些時候我們的選擇會有道德與所掛勾,例如青池決定偷走髒錢,這本來就是一項不道德的選擇,儘管那些錢是非法的黑錢,但她的偷錢行為本身就不道德。
.
我們以一般人的思維來想,青池在這個分岔路上走上了歧途,走著走著青池又站上了另一條分岔路,但是這次她選了一個筆直的道路,最後她決定用那一億元來資助國外貧窮的孩子,那個紅眼睛的兔子代替了青池的身影繼續走了下去。
.
「要看清一個人的本性,就要看他面臨生死關頭的態度」
志摩說到了一個重點。從廣為人知的「電車難題」之下,許多人對於二選一苦惱不已,我到底應該改變行進方向選擇救下多數人,還是不改變然後讓本該在軌道前方的那五個人死去呢?
.
效益主義學派傾向於救下更多人,因為他們是本著行為後果能夠造福更多人而行動,就像是我孫子豆治不斷重複的:「這是為了拯救更多人,我們永遠都必須選擇多數人的利益。」
.
另外自由意志主義則會選擇不改變行進方向,因為你沒有幫別人選擇生死的權力。
.
.
「電車難題」後來延伸出無數道德兩難困境,然而在反覆討論之下,這個難題不是硬要各個派別的人拼出一個你死我活,或者試圖說服別人。回歸到這個問題最為核心的本質,他是在測試一個人在生死存亡時刻會做出了什麼選擇,你是否能夠串徹始終,事後的那些討論頂多只是附加上的產物。
.
拉回《MIU404》第四集的主軸,如同「電車難題」一樣,我們在生死存亡之下並無法做出道德判斷,只能夠依照直覺做出行動,因為時間並不會等你。
.
這些都只是要告訴我們一件事情:無法用道德衡量的事情數不清,在什麼時刻與環境之下,做出的選擇並沒有絕對正確的道德存在。
.
「她的人生到底是怎麼樣的人生阿?」
「志摩,你在說什麼,這不是由我們來決定的啊。」
我們無法定義青池是個怎麼樣的人,我們注視的方向應該是她的選擇帶給這個世界什麼樣的改變,而那隻紅眼睛的兔子確實為這個相對冷漠的世界帶來了一絲暖意,如同那寶石般閃閃發亮。
阿不福思鄧不利多 在 DavidKo Learning Journe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鏡映引導團隊]
在敏捷新竹二月的分享中, Maureen 提到了越早鏡映越好. 覺得這個用法真好
鏡映是什麼呢?
鏡子是做什麼的呢? 用來呈現你影像. 因此鏡映作用, 就是把你的行為, 完整地呈現出來給你, 讓你知道你做了什麼, 幫助你自我察覺, 讓你思考為什麼你會這樣做, 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進而觸發你改變的動機.
例如, 在站立會議時, 大多數人姍姍來遲, 你可以問大家對於這樣的狀況有什麼想法?
例如, 在檢視會議時, 發現 demo 的結果老是很多地方有問題, 你可以問說你發現到 demo 中大家都提出很多疑問, 需求文件上都找不到這些內容, 你們覺得這代表了什麼呢?
這是一個很好手法, 讓團隊意識到這裡似乎不太一樣, 也許當下沒有答案, 但是讓他們心中已經有了思考的種子在裡頭. 日後再藉由一些 fact 的持續鏡映, 讓這個種子發芽, 一段時間後團隊就會想討論, 這時候就算是有收穫了.
不過, 也要小心變成哈利波特中的意諾思鏡(Mirror of Erised). 意諾思鏡是什麼意思呢? 讓我們來看看電影中的對話:
阿不思·鄧不利多:讓我解釋一下吧。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把意若思鏡當成普通的鏡子使用,也就是說,他在鏡子里看見的就是他自己。明白點什麼了嗎?
哈利波特:鏡子使我們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管我們想要什麼……
阿不思·鄧不利多:也對,也不對。它只令我們看到內心深處最迫切、最強烈的渴望。
——阿不思·鄧不利多向哈利波特解釋魔鏡的作用
意諾思鏡 所呈現的, 是照鏡子的人的內心想法. 而不是真實照鏡子的人的外貌.
你在對團隊做鏡映時, 要避免加上你內心的期望進去,
例如: 在站立會議時, 大多數人姍姍來遲, 你問大家: 你們都一直遲到, 這樣不會有問題嗎?
例如, 在檢視會議時, 發現 demo 的結果老是很多地方有問題, 你問大家: 你發現到 demo 中 RD 都漏掉很多沒做, PO 需求文件都寫得不詳細, 你們覺得這樣不專業可以嗎?
或許團隊有些狀況, 你內心很急, 因此在鏡映時加入自己的批判. 可是這樣的批判, 容易讓團隊覺得你在怪罪他們, 他們是有問題, 是做錯的, 這樣通常會讓鏡映失去效果的.
因此在使用鏡映時, 需要保持中立, 使用中性用詞和語調, 這樣才能讓對方聽得進去, 才能察覺到有狀況.
怪不得網路上爭吵不斷, 在對話中一直貼標籤, 自然會讓人聽起來不是滋味, 這樣怎麼會溝通的有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