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防衛機轉隔離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防衛機轉隔離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防衛機轉隔離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防衛機轉隔離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488的網紅心靈僻靜花園,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過敏,是攻擊性向內的表徵。 昨天靈魂之旅進度來到了界限與個人主體性對人際的影響,當中與同學聊到皮膚的議題,在這與大家更細部的分享。 皮膚是人體對外一個很大的器官,主要是隔離內與外的功能,包含身理上內部構造與外在環境,以及心理上的內在感受與外在紛擾。皮膚也是身體的另一種呼吸,把體內的髒污毒素以排汗...

  • 防衛機轉隔離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09 07:48:10
    有 72 人按讚

    過敏,是攻擊性向內的表徵。

    昨天靈魂之旅進度來到了界限與個人主體性對人際的影響,當中與同學聊到皮膚的議題,在這與大家更細部的分享。

    皮膚是人體對外一個很大的器官,主要是隔離內與外的功能,包含身理上內部構造與外在環境,以及心理上的內在感受與外在紛擾。皮膚也是身體的另一種呼吸,把體內的髒污毒素以排汗的方式排除,並調節身體的溫度。

    因此皮膚可以說是我們內與外一個很大的反射面,以外部皮膚狀態來顯現出內部器官以及內在的心理過程與反應。因此不論皮膚發生什麼樣的問題(發炎、紅疹、膿、腫、斑、過敏等),都顯現出心理「界限」的議題。

    皮膚最常見的狀況是青春痘(我本人深受其擾),先略過經期痘不談(荷爾蒙影響),很多時候痘子反應出心理的一股欲望被壓抑後的狀態。比如青春期時的青春痘是性欲釋放的焦慮顯現,欲望的衝動與對這股衝動的恐懼壓制,而產生出的拉扯,於是防衛以青春痘顯現。這也是因為界限受到衝擊,想要與渴望的不被允許,內在的衝突會以一種皮膚上的發炎狀態向外爆。

    而過敏(無論是乾、癢、疹等)則是顯現因界限被被侵擾而發展出的抗拒狀態,換句話說也是自我保護的防衛機轉。對外的排斥,就是心理的抗拒,而抗拒就會更強化「我」這個界限。

    身體的自然運作由免疫系統來抵抗外來敵人,然而那股自己內在的衝突就會導致自己攻擊自己,於是過敏就很攻擊性息息相關。這份攻擊來自於心靈被壓抑的部分,比如無法接納自身攻擊性的人,外在表現出溫和會把內在那股攻擊深埋進潛意識中,期年累月之下就會從身心理轉入身體。而一個人為什麼需要攻擊?因為需要保護,因為受傷,因為害怕,所以攻擊與恐懼也相關。攻擊是因為害怕,而這份恐懼與界限脫離不了關係。

    如果你也有過敏的困擾,排除掉外在因素之後,也許可以檢視以下心靈層面的問題:

    1)有什麼事是讓我拒絕在意識中接納攻擊性,而迫使它在身上表現的呢?

    2)有什麼樣的內在衝突是自己在攻擊(壓制)自己的?

    3)生活中有哪些事是使我害怕到想要逃避的?

    4)因為過敏,有得過什麼樣的優勢或好處?(比如因為過敏所以家裡要特別乾淨不能有灰塵)

    5)有什麼樣的感受是出不去或進不來自身的?

    6)是否有什麼事或感受,是我不想去面對而壓抑的?

    7)我是否不大容易表述之自己的需求?也不大容易拒絕他人?

    8)我是不是很常自我譴責,對自己標準期待很高?

    想要更了解身理狀態(疾病)顯現出什麼樣的心靈議題,接下來會開線上班。

    ☑️時間:3/8或3/27(晚上7-9點)

    ☑️費用:$3500

    ☑️上課方式:Skype(通話即不必視訊)

    ☑️報名方式:
    1)完成匯款後line通知我帳號後五碼
    2)請告知報名日期(3/8或3/27)
    3)加入我的Skype(ID:chiu0926601246)即報名成功。

    ☑️匯款資訊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 防衛機轉隔離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2-26 10:19:08
    有 95 人按讚

    【創傷事件後的孤島】
    .
    1. 共患難後,心會更緊密?
    連續兩篇文章講創傷,但總覺得還沒有寫完。創傷在某種程度上是很「個別化」的經驗,我們如何感受、思考、理解創傷事件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以及選擇如何面對這些創傷事件所帶來的改變。這與個人心理狀態、成長背景、社會系統、生理遺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是所謂的生理-心理-社會(bio-phycho-social)的概念。
    .
    或許我講「創傷事件」有點不夠具體,如果要細緻一點定義,非預期事件或長期狀態,造成當事人身心重大壓力與不適。例如:夫妻面對意外流產、同學們在課堂目睹師對生的霸凌、天災人禍造成家人的傷亡、投資或創業失利造成家庭經濟困窘等等。
    .
    當重大創傷事件的發生,相關的當事人(創傷主體)站在事件與社會系統中的不同位置上,受著不同的影響。人們那種「共患難」後感情會更緊密,有種共同感的想像,在現實上並不太常出現。更多的很可能是,經歷創傷事件後的夫妻、伴侶、家人、好友,因面對同一個創傷事件的主觀經驗不同、處理創傷事件的態度與方式不同,而感到彼此疏離、有所齟齬、衝突,甚至因此各分東西。
    .
    2. 明明同一個創傷事件,但卻各自冷暖的孤島
    我們可以在一個創傷事件中,不同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感受,對於創傷事件後的生活有不同的期待。有些人覺得日子還要繼續過,應該要趕快恢復日常生活,不應該沉浸在悲傷或痛苦中。有些人需要多點時間去處理痛苦與悲傷的感受,無法用圍堵與不去想的方式面對。有些人覺得太快就回到「原本的正常生活」好像是一種對逝者不在乎的表現。
    .
    因為每個人對於創傷的感受與思考都不盡相同。巨大的創傷事件,把原本有著共同生活與回憶、關係緊密的人們,打散,成為一個個冷暖自知的孤島。
    .
    3. 人如何思考與理解創傷事件和自己的關係
    .
    (1) 創傷事件為何發生
    幸福的關係有著相似的樣貌,不幸福的關係有著各式各樣的樣貌。當原本的生活受到衝擊與改變,很多人會想要問,這件事情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情是誰造成的?是誰的過錯?是誰的責任?有些人會感到內疚,有些人會覺得自己被拖累,有些人會歸因於命運。人們如何思考創傷事件發生的原因,會影響他如何面對創傷,如何和其他同樣面對此創傷的家人、伴侶、朋友互動。
    .
    (2) 如何處理創傷事件
    處理創傷事件的過程,也呈現了當事人的價值觀與思考。是否要打官司、要不要接受媒體訪問、要不要讓其他人知道自己所承受的苦楚。有時創傷事件不是短暫的,而是長期的(例如:家庭言語與肢體暴力、校園與職場霸凌),要不要做改變,要不要申訴、向外請求幫助。還是讓這些創傷繼續,反正這樣可以過日子,反正我只是目睹、沒有真的遭受暴力。反正這個家庭、班級、辦公室中,被欺負的不是我。又或者如果我做了什麼,會不會施暴者反而會把目標轉移到我的身上?為什麼某某某(被害者)不安份一點,不要頂撞老師啊,明明是他自己讓自己被老師羞辱的。這怎麼會和我有關呢?這是他自找的啊。哭就好了,面對某老師,示弱、說自己才疏學淺,老師說的都對就沒事了,他就是硬要跟老師說道理,所以才會搞成這樣的。
    .
    除了價值觀與思考之外,人內在的「自我防衛機轉」,會去解釋創傷事件的發生,「否認」這件事情是創傷,我覺得還好啊,我就是這樣長大的,我被打習慣了;他說話就是這樣直接啊。(霸凌學生的)老師是為我們好,不然你出社會怎麼適應慣老闆?過去的上課壓力和感受,並沒有帶給我創傷,所以我也沒有認知到你受傷。我不太記得這件事情耶,只隱約知道這件事情發生後,每次上課的時候我都很害怕,很擔心自己也會被老師這樣對待。
    .
    (3) 創傷後的生活期待
    當創傷事件發生後,整個世界就不再一樣了。就算恢復原本的日常生活、吃飯、工作、讀書、就寢、打工、煮飯、倒貓砂,但這一切也和過去不同了。它會是生命中的一道疤痕,就是會在那裡,不會消失,也無法假裝不存在,需要學習共處,需要理解。理解自己與創傷經驗的關係,思考生命給的考驗。適應新的世界與新的自己。
    有些人會認為人應該要「向前看」,希望可以和創傷經驗/事件切割,放下過去,彷彿讓自己痛苦的事情不存在。有些人需要更多的時間面對,需要花時間哀悼。當彼此對於創傷的感受、思考、面對的方式、生活的步調與期待不同,就會形成一個個孤單的「孤島」。
    .
    4. 孤島與孤島,重新連結的可能
    .
    (1) 首先,照顧自己的需要
    創傷是相當個別化的經驗, 在急性創傷發生的狀態下,當事人要處理的是外在環境的安全性,也就是戰或逃,但也可能是整個人彷若凍結,呆住而無法反應。但當外在環境相對安全的時候 ,人慢慢放鬆時。那些急性壓力期被壓抑的感受會浮現出來。人也會感到焦慮、痛苦、憤怒、悲傷或其他各種複雜的感絕與情緒。此時的創傷主體(當事人)是需要被照顧的,但卻不一定有被照顧到。因為身邊的人,有可能也同樣遭受同一個創傷事件。也有自己的過程要走要經歷。無論是家庭、班級、工作場域,在創傷事件下,整個社會系統脈絡中的個人,各有各的苦處與困難。有可能也因此,曾經熟悉的彼此,此刻卻誰也不了解誰。
    .
    這時候,只能先照顧好自己,因為照顧好自己,好好吃飯睡覺,做可以讓自己平靜的休閒活動,也可以找心理師諮商,梳理自己的情緒,當自己可以稍微穩下來,我們也才有足夠的心理空間去在關係中,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期待與需要。
    .
    (2) 創傷後的關係可以有期待嗎?
    在親近的關係中,人們渴望自己的創傷經驗,被自己信任的人所理解,希望自己可以被支持、被同理、被接納 ,但是在創傷經驗中,很有可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感受與狀態。這些狀態,可能會把關係中的彼此隔離。
    .
    為什麼我這麼痛苦,你卻看起來像沒事一樣? 為什麼我什麼都吃不下,你卻吃得下飯?你真的在意這件事情嗎?你有在意我的感受嗎?為什麼我都看不出來?
    .
    我自己已經很痛苦了,我為什麼還要照顧你?你沒看到我已經很努力,讓日常生活恢復原來的樣子嗎? 難道我要表現出一副痛苦不堪的樣子,你才會感覺得到我有多在乎你嗎?
    .
    (3) 增進理解彼此的可能
    在許多時候,這些內心話沒有機會被說出來,困難有機會被聽到。緊繃的情緒狀態,也使人困難去理解另一個人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他的感受與想法為何。但有些事情是可以避免的。
    .
    A. 首先,尊重對方的感受。
    就算是同一個創傷事件,每個人對於同一個事件的情緒感受都不盡相同,對你來說還好、沒有受創感受的事情,對他人來說卻有可能很難承擔。去否定創傷事件所帶來的創傷,對於當事人來說,有時候跟否定當事人本人沒有太大差別。你可以不用像心理工作者那樣,去定錨與不斷確認對方的感受,你也可能無法完全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但請以尊重取代懷疑或批判。
    .
    B. 彼此的陪伴不一定需要言語,也可以是行動。
    好好一起吃頓飯、一起散步,關心日常生活的瑣碎小事,知道很痛苦,但願意陪伴的態度讓人溫暖。我不知道你怎麼了,但我看到你這樣我很擔心,我不知道我可以做些什麼幫你,但如果你需要我,請你務必讓我知道。陪伴帶來連結。創傷的發生,有時讓人措手不及,有時讓人回想到更早年的創傷經驗,而陷入更大的痛苦。但支持性的陪伴會讓一個個的孤島,有機會彼此靠近,並創造出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
    C.在安全的關係中表達出自己的限制。
    當人可以表達自己的限制與需要,使對方得以更理解自己發生了什麼事,需要什麼幫助,可以拉近彼此的關係。例如:很多時候不是不想不希望自己心情好,而是心情真的好不起來;不是不願意工作,而是真的無法從滿溢的悲傷中,撐出一個可以上班的自己。如果當事人不說,很多時候別人只能猜,猜這個人怎麼了,但怎麼猜都比不上當事人自己說。承認、理解自己的困境並對自己信任的人表達自己的脆弱與需要幫助,往往是另一種堅強的展現。
    .
    D. 時間與空間,可以帶來療癒,但也可能使關係更疏離。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區。時間可以讓我們有餘裕去面對自己的傷痛,讓自己慢慢地從驚嚇、悲傷、痛苦與不知所措中,慢慢回過神來。但有時候,也容易忽略到對方也在創傷的過程,久而久之,也容易使關係更疏離,讓彼此的感受連不上線。所以,如果可能,請分一點的空間給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表達對對方的關懷,不否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經歷創傷與復原的過程。一起,讓被創傷經驗打散的孤島,有重新連結的可能。
    .
    後記:
    1. 這篇文章我有一部份是用語音輸入成文字所寫,想說這樣會不會寫得快或更流暢一點。但是過程中,旁邊的人一度被我所講的文字嚇到 (笑)。
    2. 這次的圖,就長這樣吧。因為我想要一張正方型的圖,但我照了一張長方形的照片。所以只好設計成這樣。

  • 防衛機轉隔離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2-14 13:45:33
    有 122 人按讚

    【矛盾大對決:到底要不要回憶過去的創傷經驗】
    .
    當我們討論創傷事件的時候,無法迴避的是,這有可能會有一些「負作用」。也就是,再次回憶與經驗到那些不愉快的過去。因此,有些人會不願意去討論過去,傾向於聚焦在現在與未來。甚至在討論歷史創傷事件時,也會有許多人認為「過去就讓它過去。」、「逝者已矣,來者可追。我們應該要向前看。」未來與當下,才是我們應當努力把握的部份。那我們幹嘛要回憶過去?去回想到過去不好的經驗對於我們有任何「助益」嗎?
    .
    討論創傷經驗,對於創傷主體,也就是當事人來說,有沒有助益,其實是端看你怎去思考這樣的事情。
    .
    人在嚴重創傷經驗下會有的基本反應 1. 戰鬥 2. 逃跑 3.凍結,創傷的當下,當事人不見得清楚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他需要先存活下來,穩住自己、穩住全局,讓身處的環境是可以掌握的。通常在創傷的初期,心理工作所做的,都是需要先讓當事人的身心先穩定下來,先做「心理急救」,因為創傷事件等於是打破了原有對於環境與他人的安全感受,所以需要協助當事人,找回對於環境的安全感,並增進可能且安全的人際連結網絡。
    .
    為了生存或是讓自己好受,當事人有可能使用內在的防衛機轉,將創傷的感受和自己隔離開來,無論是壓抑到潛意識中、投射到他人身上,或否認客觀事實,在短期內,這樣的方式確實有助於當事人的心理穩定,渡過暫時的危機情境,但久而久之,卻有可能造成其他的問題。例如:不適當的人際行為模式、身心疾患、或是以惡夢等其他方式呈現。
    .
    在人們接受心理治療時,在自由聯想的過程中,有可能提及到過去的創傷經驗。即便事情可能已經過了很久,或是這是年紀很小的時候發生的事情,而在陳述的過程中,也有可能再次感受到當初的不舒服與痛苦感受。但不同於當初的是,在相隔了一段時間再看創傷事件,隔了一段時間與空間來重新回顧創傷事件,是會有新的不同的想法與感受,因為人會長大、也會老、會有新的不一樣的成長,所處的環境與人事物也會不太一樣。另一個部份是,隨著時間與空間的移轉,自己與創傷事件已經不再是不可分割的、黏著在一起的狀態。因著上述兩個因素,當事人可以有機會使用不同的視角來思考創傷事件,雖然這會是一種相當複雜的感覺,甚至不太會是舒服的經驗。
    .
    因此,有些人會迴避面對創傷、也有心理治療師(身心科醫師、心理師)對於當事人回顧創傷事件會有些想法包含:創傷的回憶會帶來一些負向的感受,那我們為什麼不停在現在就好?當事人會再一次感受到在創傷事件中的不舒服感受,那這樣的心理治療是有助於當事人的嗎?
    .
    嚴格來說這關係到兩個部份,一是心理評估,心理治療師(身心科醫師、心理師) 需要評估案主是否有能力承受再一次的感受到創傷當下那樣不舒服的感覺,以及他目前所處的環境是否夠穩定來支持他。二是心理治療師(身心科醫師、心理師)本身的價值觀,對於創傷的概念與想法,以及個人與專業上的經驗。
    .
    討論與回憶創傷事件有可能會使人去再度審視現在的人際關係與狀態,並做出一些行動。這有可能會使原本穩定的人際關係或是環境起波瀾。對於當事人來說,處理的恐怕不只創傷事件本身,還有其他一連串可能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思考創傷主體(當事人)講出自己的創傷經驗,而這些創傷經驗又與一些人有關時,會發生什麼事情。
    .
    ///// 為什麼你要想起來?為什麼你要說出來?你假裝沒事就好了啊。你現在不是過得很好嗎?所以你現在是沒事找事做嗎?你把這些事情說出來,你是在詆毀我、你是在鬥爭我、讓我被其他人嘲笑。你知道你已經讓你自己聲名大噪了嗎?/////
    .
    站在心理師的角度來看,當事人在發聲前,需要思考很多事件可能的後續發展,如果可以,最好先找心理治療師(身心科醫師、心理師)討論可能會發生的狀況。讓自己有機會先有預先的心理準備,再做決定是否有所行動,讓自己有生活與心理上的後盾與支援。避免在這個行動的後續發展中,產生過大而無法承受的人際和生活衝擊。如果選擇說出來或採取行動,這背後一定有原因,如果選擇沉默,那也一定有原因。心理專業工作者要做的,是陪伴與協助當事人思考,這背後發生了什麼事情,並協助他建立自己安全的人際網絡與環境。
    .
    創傷經驗不會消失它會被想起來,會在當事人午夜夢迴,或是意識相對薄弱,潛意識內容容易浮出意識層面的時候出現,也有可能以其他更加間接的形式呈現,甚至造成當事人的困擾。創傷療癒,指的不會是我們和創傷事件切割,要人們「往前看」、「不要去想就好了」。相反的,當這些事情有機會被看見,被思考,那些原本對於當事人來說被動承受的事情。當事人有機會主動思考,那些如同鬼魅般無以名之的東西,失去控制的生活。可以回歸意識層面,在足夠安全的環境與關係中被討論。
    .
    心理治療師(身心科醫師、心理師)要做的,就是和當事人共創一個足夠安全的環境,讓這些鬼魅般、出現、消失、藏在生活中,但卻又無法被掌握的感受、慾求、遺憾、悲傷,可以重新被掌握。我們沒有辦法讓已經發生過的創傷事件消失,回覆到它不曾發生發生過的時光。但我們可以討論、可以思考、可以讓那些難以被表達出來的苦難感受有機會被理解。這個過程中的感受,不見得都會是完全正向的,但可以對於自己、他人、環境有更多的掌握。
    .
    每個人可以選擇他如何去面對、處理他自己的創傷經驗,願意面對自己過往的創傷經驗,都是不容易的事情。很多事情並沒有消失、也沒有過去,而是以一種其他的方式,在生命中留下痕跡。而人們就是在這樣矛盾與掙扎的過程中,成為自己。
    .
    ● 關於創傷療癒,也歡迎參考上一篇【創傷事件的定錨與靠近】
    https://www.facebook.com/lifeofpsychologist/photos/a.1044012842336386/4565981940139441/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