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防患未然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防患未然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防患未然例子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8萬的網紅陳其邁 Chen Chi-Mai,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7/27 高雄市降級措施公布: 規畫需要有一些完整配套,以「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原則處理。 幾個地方,比如餐廳、夜市、婚宴或特定風險的場域、或者活動,高雄市採取加嚴處理方式辦理,我們依照「循序漸進、妥善規畫、強化預防、提升應變能力」這四個工作面向。 希望強化預防能力,特定工作場域,要有更積極方...
防患未然例子 在 陳其邁 Chen Chi-Ma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7/27 高雄市降級措施公布:
規畫需要有一些完整配套,以「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原則處理。
幾個地方,比如餐廳、夜市、婚宴或特定風險的場域、或者活動,高雄市採取加嚴處理方式辦理,我們依照「循序漸進、妥善規畫、強化預防、提升應變能力」這四個工作面向。
希望強化預防能力,特定工作場域,要有更積極方式辦理,所以我們在主動篩檢部分,強化監測量能。
👉譬如幼兒園、健身房等,有鑑於昨天公佈個案,雖然打了疫苗,還是有突破性感染,以及國外例子屢見不鮮,所以在首次開放服務時,必須進行快篩。我們會根據造冊,提供公費快篩。
👉夜市、市場、餐廳,建議用外帶、預約外送,同桌須採ㄇ字型或三面式隔板。不同桌之人員保持1.5公尺以上間距。詳細規定,參照今天圖卡中的餐廳規範。
婚宴部分,建議暫緩。
高雄以最嚴謹態度把關,隨疫情逐步恢復安全社區時,必須防患未然,繼續一起努力。
非同住者,則維持繼續停止打麻將、撲克牌、橋牌、桌遊、泡茶等室內非必要社交聚會。
防患未然例子 在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Insight Po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數據分析師也要會?
政治學門與視覺溝通的設計概念如何幫了我
====
前些日子,老闆突然發現我會做類似資訊圖的東西,用來解釋數據庫的開發流程、遭遇困難、成果,非常有用。
由於客戶方的C level人員過去一兩年出現大幅調動,來了一個科技業過去的高管,覺得數據取得是自然簡單的事情,也不明白過去幾年我們克服的挑戰。
原本我們預想,客戶方跟我們合作多年的對口,會知道我們工作的複雜與困難程度,但實際上他們理解的範圍還是有限。就像盲人摸象,客戶方隨著與象的接觸範圍越小,看到的東西越局部。
只有我們是把整頭象生出來的人,才能明白裡裡外外的全貌。
於是當我用繪圖軟體把這些流程圖視覺化出來以後,用圖像、數字來說故事,成果竟然出乎意料。
一方面是在客戶方的高管方面大受好評,更有利於我們爭取更多資源,二方面是客戶方與我們對口的單位,也更好強化他們自己的重要性,爭取資源也更容易。
對我個人而言,這次視覺化溝通的過程,相當於我個人職涯至今的成果展與紀錄,更有效地展示工作成效與付出程度。直接間接,也促成了我在疫情期間,一次逆勢的8%加薪。我的團隊的重要性,也被所有客戶、己方公司所看重。
如果要總結,上述環節,實際上都跟數據分析、數據庫規劃的工作,沒有直接相關。更像是對公共關係管理、部門本位主義與資源爭奪的理解,還有視覺化溝通概念的發揮。
====
政治與視覺溝通:讓人有感的,才算你的功勞
====
不要說數據分析師的工作,聽起來跟政治學科、圖像設計等一點關係都沒有。政治學科跟圖像設計到底有什麼關係,也是啟人疑竇。
但人生跟職涯就是存在這麼多有趣的巧合。每個人的經歷,最後往往變成一套武學路術,在你冒險的路上,面對不同的怪物,可以隨時拿出不同的工具來應對。
如果我用當前政壇社群小編盛行的狀況來解釋,大家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這一切會串在一起。
在上面提到的事件當中,最大的挑戰在於: 工作型態屬於基礎建設,或者防患未然的角色,通常很難展現工作表現的成果。
不管是工程師開發單位,或者是數據提供的單位,人們更多的印象是你出錯的時候,而不是預防了多少問題的發生。
因為沒發生的問題,不會被注意到;被注意到的,都是出大包的時候。(現在是在講台鐵嗎?)
這種情形在公家單位、國營事業單位,也同樣嚴重。嚴重到公共行政學門必須有一門學問專門在衡量評估這類單位的成效。但儘管如此,民意與輿論通常一點也不在意。
我曾經短暫服務於某機密單位,在一次徹夜繃緊神經,避免了一次國際衝突之後,在自助餐店聽到民眾對著電視新聞嘲諷怒罵。其中不可說的無奈,印象非常深刻。
====
政治學門教我的事(之一): 溝通套路
====
不知道大家對丁守中這位政治人物印象如何,我想在網路上不見得特別正面。但作為一個國安專業的立委或者學者,他在一門台大政研所的課程當中,給了我非常多的啟發。
美國的國防部、中情局、蘭德研究所,其實很常出研究報告。這些研究報告的目的,除了有檢討組織營運效率、分析當前國際情勢的目的之外,用來跟國會溝通、要預算,也是關鍵用途。
那些報告或者預算書,真是用汗牛充棟可以形容,從政策溝通的角度來說,大家常聽到的媒體摘要後報導「中國軍力報告書」之類的東西,才是比較好的公關方式。但實際上報告或者預算書,可以看到的眉角更加龐大。
當時課堂中,一堂課要看的預算書或者報告書,印出來就跟字典一樣厚。但如果了解套路,是可以快速掌握重點,以及看出問題所在的。
最常出現的套路,就是:闡述問題、發現困難、提供解方、列出需求。
在一學期十幾堂課的過程中,不管主題是國土安全、國際危機、防災準備,都會走過這些套路。在往後的職場當中,儘管我們的溝通不需要寫一本字典,但所有套路仍然相同。
丁守中也許已經退出政壇,但如果看看現在立委網紅化的現象,動不動就直接對預算進行等比例「統刪」,究竟有多少立委真的能看完看懂預算書,並針對問題進行討論?我其實不確定有多少選民在意這件事就是了。
====
政治學門教我的事情(之二): 部門本位主義
====
我離政治學研究已經遙遠,學術定義不見得講得精確。但在過往經驗中,公部門的部門資源爭奪,在私部門其實也到處可見。
在很多情況裡,業務部門跟行銷部門是競爭資源最激烈的兩個單位。道理很簡單,因為業務部門會認為生意都是自己拉來的,行銷部門則認為是行銷策略奏效所致。
隨著所在產業不同,業務部門跟行銷部門講話大聲的程度會互有消長。例如To B的產業業務部門就比行銷部門重要 (一般來說)。
有資源爭奪的地方就有政治。因為在非市場競爭的環境裡,權力才是控制資源分配的關鍵。
那麼接下來就要看到底是誰在掌握權力。在我今天談的例子當中,業務部門發了自己的分析報告,去跟財務部門爭取預算,這當中當然完全忽略行銷部門的努力成果。
財務部門就是這當中掌握資源分配權力的單位,而業務部門則是行銷部門的資源競爭對手。搞清楚這層關係,並弄清楚自己站在哪一邊,才能決定你後面怎麼做才是對的。
於是數據方面的人才,就在這個時候變得非常重要。但我遇到過的多數數據分析人才,對於上述的這種權力關係並沒有概念。
「看數字說話」的本質並不是科學,而是一種溝通藝術。很多純資料科學訓練出身的人,往往很執著於什麼是「事實」。但實際上事實有很多面向,在都是正確的情況下,你要挑你所屬團隊有利的版本講。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當你被埋在數據當中的時候,我在業界看到的很多人 (包含自己),都曾出現見樹不見林的狀況。
====
視覺化溝通的重要
====
人是視覺化的動物,所以如果這篇文章你看到這邊,表示你對我提的話題捧場,我謝謝你。
與其寫一本字典,不如用一張圖。但這肯定會「去脈絡化」,省去太多細節跟背景,有可能讓人錯誤理解或者解讀。
但如果你回顧我前面講的: 就算是事實,也會有很多個版本。那你就能理解,人的資訊掌握跟理解能力本就有限,你要提供的是「你覺得對方需要知道的事實」。
除此之外,一律簡化甚至省略。
這是為什麼「社群小編治國」會這麼討人厭的原因。但還好我不是在公部門,私部門最重要的溝通就是講求效率。不挑重點難不成你在幫老闆上課嗎?
公部門應該如何合理地使用社群小編,這是另外一個議題,我們可以好好反思。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聊。
拉回來。
我在大學的時候,就對網頁設計、視覺排版很有興趣,雖然從來不是科班,也不能稱自己有什麼美感,但當時花了非常多時間跟金錢在學這些設計的東西。 (我非常感謝父母當時對我的支持,畢竟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這些教育投資都像丟到水裡一樣)
聊視覺設計有更專業的人可以聊,我這邊講的是一般人為什麼應該學設計概念。
實際上有一些專業的設計師本身也不會畫圖,他們的長才是在視覺的配置與規劃。而對於一般人來說,了解這些視覺溝通的概念,會對你設計簡報、辦公室溝通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你的工作需要跟設計師溝通,了解這些更有助於你理解自己需要什麼,還有設計師夠不夠專業。
====
結語
====
其實今天是不知不覺寫了這麼多。如果你看到這邊,我感謝你的耐心跟興趣。
如果這篇文章有什麼出發點,或者寫作的原因,就是想回應高中大學時期,我們常有對特定學門的刻板印象。好像學什麼學門對未來職場有沒有用,甚至高中參加什麼社團對未來升學有沒有幫助。
其實我離學校已經很遠,但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哪一門學問對人生的用處,不見得是當下馬上想像得到的。
同時,如果你因為你身處哪一個學門,就自我設限,不去接觸其他的東西,那麼你就自我實現了人們對該學門的刻板印象。
我是個數學很爛的人,我念了七年的政治學門,兩年的經濟學門。我現在是一個數據分析師,然後我的工作當中需要使用程式語言。
但當我要往上爬的時候,我發現真正讓我向上推進的臨門一腳,竟然是很久以前,看似無關的一門課,或者一個興趣。
不過最後,我不想讓這篇文章聽起來很cheesy。因為如果你在數據分析相關的求職履歷中說,我精通部門權力鬥爭、通曉視覺溝通藝術,你比較大的可能性是連一通電話都不會收到。
所以應該是說,如果你熱愛一門學問或興趣,不要猶豫去追求,但面對現實的需要,你則不應該因為現在所處的領域而自我設限。念政治系不是讓你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也不用很擔心一直想說要為了未來出路轉系之類的。
但如果你待在這些社會人文學門,卻自我設限不去涉獵其他領域的東西,這才是造成職場生存危機的主因。個人經驗分享,希望對於在求職的、在學的,或者在思考轉職的人,都有一點點幫助。
作者/李厚穎,目前於紐約擔任廣告行銷數據分析經理,也是洞見的小編本人。
防患未然例子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服藥兵法】如何鼓勵別人服藥?
說真的,不論是什麼病,要是所有患者都能夠主動服藥,藥罐子或許便不用寫這篇文章了……
好吧!好吧!扯遠了!現在,言歸正傳,說回正題:
服藥不難,難在用藥。
用藥其實不難,難在不肯服藥。
所以用藥之道的成敗關鍵主要在能不能鼓勵別人服藥。
那麼,真的要說的話,到底如何鼓勵別人服藥?
《孫子兵法》在〈作戰〉裡說:
殺敵者,怒也。
賈林在注釋裡,補充說:
人之無怒,則不肯殺。
簡單說,沒有「怒」,便沒有殺氣,自然便沒有「殺」的衝動、「殺」的狠勁,何來殺敵?
問題是,為什麼要怒?
答案很簡單,因為這是一件跟自己休戚與共的事情。
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自古皆然。試想如果事不關己的話,自然己不勞心,何怒之有?
對,沒有動機,何來殺人?
不過這還是不夠的。
為什麼?
唔……請容許藥罐子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解答這個問題。
舉例說,因為亞士匹靈(Aspirin)能夠抑制血小板凝聚,而且屬於不可逆性,一去無回頭,所以是一種抗血小板藥(Antiplatelet),避免血塊的形成,預防血栓的產生,從而減少出現血管栓塞的風險,適用於預防出現中風,達到俗稱「通血管」的效果。
問題是,所謂「預防」,究其根本,其實是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不動聲色,防患未然。所以理論上,服用亞士匹靈前,天下太平,不該發生的,應該還沒有發生;服用亞士匹靈後,天下仍然太平,不該發生的,仍然沒有發生。
這就是說,服藥前後,感覺上,兩者真的可以完全沒有分別,好像服了等於沒服一樣,所以如同無名英雄一樣,無智名,無勇功(《孫子兵法.軍形》),難免會有一種「可有可無」的感覺,自然未必能夠構成一個強而有力的理由,鼓勵用藥者繼續服藥。
杜佑在注釋裡,便補充說:
萬人非能同心皆怒,在我激之以勢使然也。
所以並不是所有人都一定會「怒」的,偶爾還是需要激發出來的。
那麼,平白無事,無緣無故,為什麼要怒?
其中一個最直接的原因便是一個字:「害」。
面對敵人,人人自危,自然便會「人人自戰(〈張預注〉)」。
在用藥上,簡單說,便是「懼之以害」,強調不服藥的禍害。
在上述的例子裡,所謂「害」,便是「併發症」。
舉例說,如果體內的血管出現血栓的話,便可能會堵塞血管,妨礙血流,甚至阻斷血流,影響體內的血液循環,削弱體內的血液供應。
其中如果這條血管是冠狀動脈的話,便可能會減慢心肌的血液供應,導致心肌出現缺氧的現象,誘發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MI),還可能會構成性命之虞。
至於如果這條血管是腦血管的話,腦血管便可能會出現阻塞,誘發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或者出現破裂,誘發出血性中風(Hemorrhagic Stroke),俗稱「爆血管」,兩者同樣會損害腦細胞,誘發腦細胞死亡,除了可能會出現半身不遂的後遺症外,嚴重妨礙日常生活,同樣可能會構成性命之虞。
當然,單是「怒」,還是未必能夠殺敵的。
《孫子兵法》在〈謀攻〉裡說:
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簡單說,作戰前,首先評估一下自己的實力,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不要暴虎馮河,否則死而無悔。如果敵我雙方的實力真的過分懸殊的話,貿然上陣迎敵,只是螳臂擋車,不但毫無勝算,還可能會全軍覆沒,連東山再起的機會也沒有了。
在相當程度上,這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無柴燒」的道理。
有時候,想不想做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卻是另一回事。想做,未必真的能做。
所以我們還真的可能需要進行「沙盤推演」,模擬實際的情況,擬定具體的策略。
在用兵上,這個過程稱為「廟算(《孫子兵法.始計》)」。
在用藥上,這就是說,只有充分認識手上的藥物,正確掌握藥物的適應症、副作用,在相當程度上,才能夠讓用藥者敢於用藥。
舉例說,市面上的傷風感冒藥多不勝數,單是同一個牌子,往往便可能已經出現了不同的配方。
面對這些成藥,看……有的說「無睡意」?(其實是否真的「無睡意」?)有的沒有說「無睡意」?(其實是否暗示「有睡意」?)
中學時代,藥罐子的腦海裡經常會浮現這些問題。
有時候,連同讀藥前的藥罐子在內,很多用藥者經常會以為「所有傷風感冒藥都會產生睡意」,所以在工作的時候,寧願忍著鼻水、鼻塞,仍然不肯服藥,擔心藥物會影響日常工作,結果苦了自己。
其實如果大家能夠認識這些傷風感冒藥的話,瞭解裡面的成分,並掌握背後的功效,例如適應症、服用方法、副作用、注意事項,還會不會抗拒服藥呢?
這便是藥物教育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