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茶癡,有哪些 (二) I 長知史
茶到底由何時進入中土,已經無從談起,其起源已無從考證。但如果要查證茶道文化何時大盛於中土,相信沒有人反對,應由唐朝說起。原因是唐朝不僅有《茶經》的面世,同時還出了一位終生與茶結緣的茶聖陸羽。這位茶癡,窮畢生精力,歷時數十載編撰完成了《茶經》,此著作乃當代世...
歷史上的茶癡,有哪些 (二) I 長知史
茶到底由何時進入中土,已經無從談起,其起源已無從考證。但如果要查證茶道文化何時大盛於中土,相信沒有人反對,應由唐朝說起。原因是唐朝不僅有《茶經》的面世,同時還出了一位終生與茶結緣的茶聖陸羽。這位茶癡,窮畢生精力,歷時數十載編撰完成了《茶經》,此著作乃當代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系統地記錄了有關茶的特性品質、茶葉產制、各類種植採制方法、烹煮飲用方式、品泉鑒水等方面的論述。
在陸羽成為唐朝的茶學家以前,古人不是「喝茶」,多是「吃茶」。茶一開始並不是拿來喝的,主要是磨粉煮成汁液,飲茶湯作為藥用,吃嫩葉作為蔬菜飽饑之用。因而古有「吃茶」之說,而在唐朝之前,古人亦將「茶」寫成「荼」,亦證明原始社會一直將茶視作藥物之用。傳說神農氏發現茶樹的說法有許多不同記載,當中為人熟悉的有二:一是神農嚐百草身中七十毒,正當口乾舌燥,五內若焚時,忽見幾片葉子飄落眼前,「職業病發作」便拾起落葉放入口中咀嚼,發現其汁液雖苦澀,但氣味清香怡人,更有解毒之效果。
另一說法較為合理,話說神農氏在野外煮水時,恰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內,便順道將其烹煮成汁液,其水水色微黃,雖苦澀但甘甜,入口有生津解渴之效,而且精神為之一振,以神農氏嚐百草的經驗,便判斷此葉子具藥用價值。雖然有關神農氏發現茶樹的講法並不可靠,可能為後世人穿鑿附會之傳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人在很早以前就在今天青藏高原東部,即川滇一帶,發現茶樹,卻是毋庸置疑的事實。而陸羽在其《茶經》亦提及:「茶者,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陸羽作為一代茶癡的代表,自唐朝以來被世人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祭為「茶神」。唐代以前,中國人的飲茶文化屬於粗放型的煮饮方法,即把茶叶和葱、姜、枣、桂、橘皮、薄荷等材料一起煮透煮熟,然后连吃带喝,全部吞下,即为煮茶法。可想而之,各種香料的味道混在一起並不好喝,苦澀滋味亦必然存在。而陸羽憑藉其一雙巧手炒法,通過通過貯青、蒸青、粗揉、揉撚、中揉、精揉、乾燥等工藝將鮮葉製成茶餅,後又經過烤炙、碾細、過羅,然後煮水煎茶。當中陸羽的「餅茶煎飲法」與前朝最大的分別是不加任何佐料,嚴選泉水以沏茶,只取其清茶一杯。
究其非凡成就,與陸羽的成長背景相關,亦與他待人接物的方式關。陸羽是一個棄嬰,諸多史書如《唐國史補》、《新唐書》等均有紀載,應可信。約三歲時陸羽被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世人一般稱其為:積公)抱回寺廟收養,並在積公和尚身邊煮茶奉水,陸羽一名亦是積公取名之。陸羽的一身好茶藝乃自幼鍛練而成,原因在於他有一位好師傳,好導師。積公既為唐化高僧,善於品茶,本身亦煮得一手好茶而聞名於世。後來亦是因為積公和尚這位好師傅,將陸羽引薦至代宗皇帝御前,陸羽的「餅茶煎飲法」才能夠由宮廷風靡全國上下,男女老少紛紛彷效之。
鑑古知今,喜歡歷史的朋友不難發現,古往今來很多擁有非凡成就者,都與其師有莫大關聯。今天談及的茶癡陸羽背後,皆因幼兒時遇上積公和尚這位好師傅;先秦時期的眾多策略家,如蘇秦、張儀、商鞅、李斯、李牧、王翦等人,據稱都師承自鬼谷子王詡;近代鼎鼎大名的民族鬥士蔡鍔將軍亦師承自梁啟超先生,才能在那個艱難的時代,堅守信念,不向惡勢力低頭。師徒制度雖然已經被逐漸淘汰,並不是當今世代主流教育制度,甚至有許多家長耳聞「師徒制度」就認為是孩子跑輸主流教育制度下,才無奈接受的權宜辦法,避之唯恐不及。但事實上,若能為孩子之成長,覓得良師益友,助其心性才能得以茁壯成展,亦是家長應盡之義務,可從今日長知史的茶癡故事中獲得一些啟發。
#茶癡 #陸羽 #師徒制度 #家長教育
關鍔藏作 在 東阪屋 樂樂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日本製關鍔藏作口金日式
水果小刀480元
菜刀550元
牛刀550元
蔬果刀550元
現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