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閾下廣告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閾下廣告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閾下廣告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814的網紅飛鳥涼不涼的遊戲營運觀察小站,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早上記者打電話來問《Coin Master》的爆紅原因,雖然很久以前寫過,但整理了資料後有些新想法: (1)如果FarmVille、開心農場當年在Facebook能成功,那代表這種互助、偷菜社交機制是會受到用戶接受的,不管是在電腦還是手機上。 (2).老虎機的博弈機制,配合自動旋轉、一次投注多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
閾下廣告 在 zakka / 莫 阡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1-22 15:07:43
//🎠Sudio首次破天荒🎠 雙十一下殺優惠,全館商品上看67折! ⬆️⬆️⬆️ 讓我置入廣告一下 只要你喜歡那一段時光,那麼它就充滿意義。 有好多不太喜歡的回憶碎片,發現自己一路走過來還真的遇到了不少很糟的事情,或許其他人看我都是好好的,好像說沒事就真的沒事,但其實內心充滿了好多的坑洞,那些都...
閾下廣告 在 癒天使的閲章????|靈氣療癒師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15:35:27
【小心!騙局已在你潛意識裡溫床《當洗腦統治了我們:思想控制的技術】 ⠀⠀⠀⠀⠀⠀⠀⠀⠀⠀⠀ 聽到洗腦這個詞,開始回憶著生活中哪段著迷的行為事件成立了洗腦這件事,回想的過程總會比當下沉迷時來的清明,跳脫當時一直強烈的認知,我將其比喻成有種突然被灌完迷湯後清醒的感覺。 ⠀⠀⠀⠀⠀⠀⠀⠀⠀⠀⠀ ▪️什麼樣...
-
閾下廣告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9-19 18:41:42「#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閾下廣告 在 飛鳥涼不涼的遊戲營運觀察小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早上記者打電話來問《Coin Master》的爆紅原因,雖然很久以前寫過,但整理了資料後有些新想法:
(1)如果FarmVille、開心農場當年在Facebook能成功,那代表這種互助、偷菜社交機制是會受到用戶接受的,不管是在電腦還是手機上。
(2).老虎機的博弈機制,配合自動旋轉、一次投注多注等作法,容易讓用戶上癮,也能強化原本偷菜玩法付費留存不足的問題。
(3)社交能量要引爆,強調是否觸發每個人的「閾值」。只有一個人打你村莊,和十幾個朋友都找你玩,會讓更多人觸發排隊效應。Coin Master的機制不管是攻擊、送能量、卡片收集,都在試著不斷觸發社交行為,繼而達到每個人盲從的「閾值」。
(4)這套機制的好處是留存應該非常高,尤其歐美手機用戶偏輕度;但付費跟一般的博弈Slot遊戲相比低許多。所以現在後進模仿者除非能夠一次性打廣告觸發所有玩家的社交閾值,否則前期怎麼丟錢都是虧。
(5)卡片收集系統是主線,台灣Coin Master 交易群有八萬多人。(靠超多且很有活躍度)
(6)為什麼當時Coin Master抄的對象Pirate Kings沒有這麼成功? 事實上Pirate Kings在以色列的成績還可以,遊戲暢銷榜長期維持在50名以內。但Coin Master是較早大規模投入廣告,進攻歐美市場的,而當人數累積成為足夠的社交資本後,護城河建立,後進者就很難進入了。
(7)結論:我覺得現在抄Coin Master應該沒機會了。遊戲玩法不難,但它最大的資產是玩家在遊戲中已經形成穩固的社交體系,且人數越多體系越強,對於輕度玩家來說,已經退不出去了。
#你剛攻擊我的村莊?
#下一集Podcast來聊聊這隻豬好了
閾下廣告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真聽】#我們的生活為什麼需要儀式感? | 李長潔 🙏
.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閾下廣告 在 癒天使的閱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心!騙局已在你潛意識裡溫床《當洗腦統治了我們:思想控制的技術】
⠀⠀⠀⠀⠀⠀⠀⠀⠀⠀⠀
聽到洗腦這個詞,開始回憶著生活中哪段著迷的行為事件成立了洗腦這件事,回想的過程總會比當下沉迷時來的清明,跳脫當時一直強烈的認知,我將其比喻成有種突然被灌完迷湯後清醒的感覺。
⠀⠀⠀⠀⠀⠀⠀⠀⠀⠀⠀
什麼樣的人容易被洗腦?
除了書中列出的項目人選因素,其實我覺得人人皆是一群易被思想操控的生物,當你對人生的渴望所對應到的訊息,剛好因緣俱足的選擇了它,就已成立。因為洗腦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日常中,廣告、影視音樂媒體對大眾的洗腦、甚至人對人的意識交流都可能是種洗腦。
⠀⠀⠀⠀⠀⠀⠀⠀⠀⠀⠀
▪️容易受到思想控制的五大因素:
⠀⠀⠀⠀⠀⠀⠀⠀⠀⠀⠀
1. 依賴型人格
2. 高暗示感應性
3. 失衡的自戀心理
4. 壓力
5. 脆弱心靈
⠀⠀⠀⠀⠀⠀⠀⠀⠀⠀⠀
其中對於第二點高暗示感應性,進一步討論拆解。接收資訊,缺乏判斷力的時候,非常容易受思想控制。如果將訊息傳達者的話,通通每一句都百分百相信,這樣的人就容易被催眠操弄。例如宗教的各種信念如違背道德或違反合理之情,卻還是全盤的相信,甚至聖經每一句都深信無批判思維。或者是相信命理師的預言,命運就被這些暗示進行操控了。
⠀⠀⠀⠀⠀⠀⠀⠀⠀⠀⠀
而另一點脆弱的心靈,也是極為常見的情形,當我們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最需要精神支柱的時候,最容易被入侵(洗腦)。這時靈性、宗教、催眠師等團體,有意圖的去鎖定目標的負面意識,便可以煽動擴大!進而入侵改寫受控者的心靈程式,就可以剝奪受控者的自主思想。
⠀⠀⠀⠀⠀⠀⠀⠀⠀⠀⠀
我自己則會避開主觀意識特別強的人的說辭,對話之間可以透露他想要控制你行為的動機非常強烈,好像只有他說的是對的,我們的認知理解在他的世界裡都是錯的,也不讓自己永久進入一個隧道極為之深的團體,因為唯有不被任何團體思想剝奪的意志選擇才是能展現心靈自由的意志。除非我們在其團體裡都能維持自己的觀點,站在一角以旁觀的角度去洞察每一個思想、行為背後的動機。
⠀⠀⠀⠀⠀⠀⠀⠀⠀⠀⠀
▪️閾下刺激
更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學上的「閾下刺激」(subliminal Stimuli),潛意識的刺激影響人的決策與行動。人會對自己重複看到多次的事物產生信任,詹姆斯‧麥當勞‧維凱里(James McDonald Vicary)的市調專家舉辦記者會做的一場研究,播放混入閾下刺激影像的電影《郊遊》中混入瞬間出現「吃爆米花、喝可樂」等命令字句,再調查觀眾受到的影響,實驗結果爆米花和可樂的營業額分別成長57.7%和18.1%,變成如今廣告極為活用的手法。
⠀⠀⠀⠀⠀⠀⠀⠀⠀⠀⠀
而本書最重要的旨意:#洗腦的真相,是「雙方合意」!?
⠀⠀⠀⠀⠀⠀⠀⠀⠀⠀⠀
一個奧姆真理教信徒:「我沒有被洗腦,是我自己想要的。」
⠀⠀⠀⠀⠀⠀⠀⠀⠀⠀⠀
我思索著每一個接觸的人事物,都是自己心甘情願的沒錯!
⠀⠀⠀⠀⠀⠀⠀⠀⠀⠀⠀
我特別想了解關於自我洗腦的認知,任何一種選擇也許都是一種自我洗腦,客觀中立的角度:我們想改變是為了「生存」的適應結果。
⠀⠀⠀⠀⠀⠀⠀⠀⠀⠀⠀
潛意識是理想的寶庫,只要打動內心,自然會發揮作用。
⠀⠀⠀⠀⠀⠀⠀⠀⠀⠀⠀
對著鏡子練習也是一種自我洗腦,透過與自己靈魂對話,下指令有意識地去改變內在的狀態。
⠀⠀⠀⠀⠀⠀⠀⠀⠀⠀⠀
作者岡田尊司將其思想控制比喻,引用「隧道」的說法。
⠀⠀⠀⠀⠀⠀⠀⠀⠀⠀⠀
成立一種隧道的因素就是:阻隔外界及縮小視野
⠀⠀⠀⠀⠀⠀⠀⠀⠀⠀⠀
就像是Facebook上的貼文,會依照你的喜好互動程度演算形成一個同溫層,每天看到的同類型資訊,也進入了一個隧道裡,因此除了篩選能量安全的朋友分享的資訊,也保持閱覽不同生活圈的資訊去拓展獲取知識的視野。
⠀⠀⠀⠀⠀⠀⠀⠀⠀⠀⠀
對應到世代的主題「騙局」另一種可怕的情形是,有時候你可能無形中的被洗腦,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莫名的接受了這樣的控制,受控者一被他人掌握到弱點即可被衝破那道心理防線。
⠀⠀⠀⠀⠀⠀⠀⠀⠀⠀⠀
梅塔(許維真):「其實是你的頻率與能量決定自己的世界」
⠀⠀⠀⠀⠀⠀⠀⠀⠀⠀⠀
起心動念吸引到對應頻率能量的人事物,這些因素影響你的命運之輪。調整自己、清裡內心頻率在這個碎片化、資訊量爆炸的時代更是重要!
⠀⠀⠀⠀⠀⠀⠀⠀⠀⠀⠀
要怎樣避開你不想被思想控制的隧道裡?對任何知識開放客觀的角度審視,並保持懷疑的態度,讓自己的心靈擴張,才能有意識的活著。
⠀⠀⠀⠀⠀⠀⠀⠀⠀⠀⠀
本書很適合探索深層的人性心理,除了了解到解洗腦、還有部分透露的小技巧可以運用於生活的溝通心理談判。(包括我目前覺得最有趣的睡眠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