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閏的造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閏的造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閏的造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閏的造詞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葉慶元律師(葉狀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追念先烈!浩氣長存! --- 青年節 何人記得黃花崗? 杜震華 3月29日青年節,又稱「革命先烈紀念日」,只紀念、不放假,但…您對它,可有一點點感覺? 步入初老的長輩們,可能依稀記得小五上學期,國語中有一課的課名叫「憑弔趙伯先烈士的墓地」: 「在鎮江的南郊竹林寺,蒼鬱的竹...

閏的造詞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03 20:46:05

以月之圓盼人之團圓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謝穎豪 中秋,最早現於《周禮》,其起源有多種說法,除了源自古代皇帝的祭祀活動外,也有一說是紀念唐官員裴寂發明月餅解決軍糧一事。千百年來,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慶祝中秋節,亦是因農曆八月十五的月亮尤其皎潔圓滿,故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象徵中國人祈求家...

閏的造詞 在 減肥在明天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9-21 14:30:25

Twins《相愛六年》有一段歌詞:「從沒心計,天歲月已一齊,幸福似季候交替,你卻永遠企在旁像護堤。」 與閏蜜已相識不止六年👯‍♀️由讀書嘅時候識,到而家見到佢做人妻,百感交集😭上星期日同一班姊妹特登book咗香港維港凱悅尚萃酒店 @hyattcentrichongkong 同呢個準新娘搞一個難忘嘅單...

  • 閏的造詞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29 18:41:25
    有 270 人按讚

    追念先烈!浩氣長存!
    ---
    青年節 何人記得黃花崗?

    杜震華

    3月29日青年節,又稱「革命先烈紀念日」,只紀念、不放假,但…您對它,可有一點點感覺?
    步入初老的長輩們,可能依稀記得小五上學期,國語中有一課的課名叫「憑弔趙伯先烈士的墓地」:
    「在鎮江的南郊竹林寺,蒼鬱的竹林時時透出了幾聲梵唱,使人感到幽靜而清涼。竹林寺的前面,是一片安寧幽美的鄉野風光,幾座竹籬茅舍,清晨映著朝曦,傍晚掛著夕陽。那裡有一個小小的池塘,還有一座小亭、幾曲迴欄,矗立在池塘的中央。這就是革命先烈趙伯先的墓地,是他安然長眠的地方。
    走出鎮江車站,幾步路就看到一個高岡。岡上有個伯先公園,園內有座伯先銅像,供成千成萬的遊人瞻仰。他英武的雄姿,嚴肅的神態,悄然立著,好像站在戰場上。我們彷彿聽到他的佩刀在響,我們也彷彿看到他站在明孝陵旁,向著他可愛的將士宣講…
    我們可還記得:起兵廣州的倪映典,起兵安慶的熊成基,轟轟烈烈的犧性了生命,他們都是趙伯先的部將。我們可還記得:彈炸五大臣,死於車站的吳樾,他正是趙伯先揮淚賦詩的對象。我們可還記得:黃花岡七十二烈士,驚天動地的起義於廣州,趙伯先正是他們的統帥,調度在香港。我們可還記得:由於「三、二九」的失敗,狂歌痛哭,咯血不止,高吟著「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竟教一顆民族的彗星趙伯先,倏爾的銷亡?
    趙烈士,你是滿懷孤憤,一心勇往!你是民族的靈魂,歷史的榮光!」

    沒錯,1910年11月中,孫中山、趙聲(趙伯先)、黃興、胡漢民等人在馬來西亞檳榔嶼開會,策畫在廣州展開第十次起義,成功後將由黃興和趙伯先分別帶軍繼續北伐、完成反清的民主革命。之後,孫中山和這些同盟會員向美國和南洋華僑全力募款,共獲得了15.7萬銀元,開始購置軍械準備起義。雖然前一年同盟會員倪映典帶領廣州新軍3千人的革命因中計而失敗,但新軍仍是革命黨吸收志士的主力。趙聲自幼聰穎,能文能武,17歲中秀才,18歲以第一名入江南陸師學堂;後東渡日本,結識黃興等革命黨人而眼界大開,認為革命貴在執行,遂回國受聘為師範學堂教席,並宣揚革命。22歲時,於一夜之間寫成7字1行的革命「保國歌」,歌詞慷慨激昂、悲壯感人,被視為革命驅滿之檄文,立刻傳唱於大江南北。1906年25歲,趙聲入清軍南京督練所負責訓練新軍,不久升任標統(團長),帶領1500名軍人,在新軍宣揚革命,加入同盟會並吸收同盟會會員,被公推為長江流域同盟會盟主。
    1911年4月8日,為策劃廣州起義的香港統籌部會議中,趙聲被推為總司令,黃興為副總司令,並確定由招募的8百人展開10路進攻廣州計畫,由黃興、趙聲、陳炯明等人各自帶領百人進攻兩廣總督府、水師行台、大北門城樓等處。但同盟會員溫生才自發刺殺廣州將軍琦孚,清軍提高戒備,致統籌部延後起義到4月底。趙聲在廣州熟人頗多怕被認出,故暫留香港先由黃興入穗策畫;但新軍槍械陸續被清廷收繳、清軍增加守衛戰力、起義彈藥亦被查獲,顯然起義事迹洩漏,統籌部決定延後起事,黨人陸續退出廣州。但黃興認為延後起義對華僑難以交代,且可能遭清廷陸續逮捕,仍決定自行起義,時間訂為4月27日,農曆為3月29日。
    因此,人手當然不足,只能減到4路人馬,黃興所率人馬仍以兩廣總督府為目標,並急電香港統籌部盡快率眾馳援。香港總部建議延後一天,讓黨人有時間赴廣支應,但黃興見廣州狀況非常緊急已不能等待,遂如期於27日起義。27日(農曆3月29日)下午5點半,廣州起義槍聲響起,但竟然只有黃興人馬發動攻勢,其他3隊皆未如約出現(後陳炯明推說以為延期)。黃興攻入兩廣督府,擊斃候補知府和衛隊管帶,而兩廣總督張鳴岐已逃往水師行台。喻培倫攻打督練公所,但遭遇清軍圍堵。革命軍對衙門縱火後撤出,但遭遇巡防營,林時塽誤認對方為接應新軍而遭擊斃,黃興則在對戰中雙指被擊斷,後被稱為「八指將軍」。進攻小北門的40多人原意要和接應新軍會合,但新軍未獲消息未能支援,卻遇清軍襲擊遂轉打水師行台,與清軍展開巷戰,後由小北門逃出,但多數戰死。黃興率十餘人出大南門,遇巡防營雙方展開激戰,後發現巡防營原規畫該策應革命黨的,因未在胳膊上別白巾而雙方誤擊。革命軍被衝散後,黃興化妝渡過珠江,在同盟會員徐宗漢女士的秘密基地包紮傷口後,轉往廣州城內躲藏。
    起義後,被俘者至少31人,其餘大部陣亡,極少數倖存。被俘人員中包括林覺民、喻培倫、宋玉琳、陳可鈞、李文甫等人,審訊後即遭殺害。廣州全城戒嚴,軍警搜捕革命黨人,只要發現疑似黨人者當即槍殺。搜查隊還查獲革命黨人的各類槍枝、炸彈。
    得知起義事發,趙聲和胡漢民率領200革命黨人由香港急赴廣州,卻因清軍戒嚴無法進城,趙聲遇到死裡逃生的黃興,兩人抱頭痛哭。因黃花崗起義失敗,趙聲憂憤成疾,1911年5月18日病逝於香港,年僅30歲,葬於香港茄菲公園附近山巔。民國成立後,臨時政府孫中山追贈其為上將軍。
    清政府在成功鎮壓起義之後,將革命黨人暴屍街頭,至5月1日才允許廣州善堂清理。同盟會員潘達微說服廣東清鄉總辦和廣仁善堂為烈士備置棺材。經清洗、辨認共認出72具烈士遺骸,最終收葬於廣州紅花崗。後潘達微在報上發表《咨議局前新鬼錄,黃花崗上黨人碑》一文,將紅花崗改為黃花崗,72名烈士遂被稱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起義被稱作「黃花崗起義」。1917年,孫中山主持護法運動,烈士方聲洞兄方聲濤為廣州衛戍司令,與軍政府參議院議長林森發起捐款,修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1922年,72名烈士身份被全部查實,並陸續查出犧牲烈士達86名。中華民國成立後至1924年之前,每年陰曆3月29日都在黃花崗烈士墓舉行公祭。1924年,國民黨中執會考慮陰曆有閏3月29日,為免引起祭祀混亂,將公祭日改為陽曆3月29日。民國32年,國民政府將此日訂為「青年節」。72烈士中,以廣東(41人)和福建(20人)最多,四川和安徽人各3,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僑近30人。華僑為祖國革命出錢、出力,還付出寶貴生命,印證孫中山先生所言:「華僑為革命之母」。
    方聲洞、林覺民、林尹民、林時塽等十位福建人,被稱為烈士中的「福建十傑」,這幾位年紀皆為25歲,正是人生精華開始之時,卻為家國義無反顧、慷慨赴義,林時塽還是「日本大學」畢業生。諸多革命菁英瞬間隕歿,孫中山為此悲痛萬分,民國十年為鄒魯的《黃花岡烈士事略》寫下序言:
    「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阻,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者屢,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黃花崗上一坯土,猶湮沒於荒煙蔓草間。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紀載,而語焉不詳,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蹟,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載田橫事,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

    1907年赴日本慶應大學留學,加入同盟會後,獲黃興、方聲洞通知,回國參加此次革命的林覺民烈士(才女林徽音的堂叔),在起義前夕更寫下了傳頌天下、感人肺腑的「與妻訣別書」:「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捨汝而死也,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膻,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每當讀信至此,總令人潸然淚下、難以自抑。然而,意映夫人卻因夫君就義,早產而生下遺腹子,兩年後抑鬱而終。
    撫今追昔,這群中華民國的子民,雖然國運多舛,大體上已過著富足歡樂的生活。在329青年節到來的此刻,緬懷黃花崗烈士的犧牲奉獻,是否該心存感恩?若無當年烈士們視死如歸、流血獻身,焉有吾人今日之幸福?是否該發心,為烈士們完成三民主義的最後一哩路-實現「民有、民治、民享」的社會,「以建民國、以進大同」繼續奮鬥?在「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的路徑中,我們以農村土地改革創造了舉世欽羨的典範,但都市均地權只做了半套,房地產淪為炒作發財的工具,所得分配從1975年全球最佳三國之一,跌到目前落後於北歐和西歐各國;遊民也逐漸增多,距離「老有所終、壯又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民生主義理想,仍有一段距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擦亮中華民國的名號,為世界發光發熱,需要你我更大的努力和付出!

  • 閏的造詞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13 20:00:02
    有 120 人按讚

    以月之圓盼人之團圓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謝穎豪

    中秋,最早現於《周禮》,其起源有多種說法,除了源自古代皇帝的祭祀活動外,也有一說是紀念唐官員裴寂發明月餅解決軍糧一事。千百年來,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慶祝中秋節,亦是因農曆八月十五的月亮尤其皎潔圓滿,故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象徵中國人祈求家庭團圓、美好的願景。在古代,不少文人士大夫都以詩詞來「詠月」,當中包括月亮的鐵桿粉絲一「詩仙」李白。而不少有關中秋節的詩詞更是表達了詩人身在異鄉,盼望團聚的愁緒。本文將會揀取其中兩段著名詞句來細讀。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 手足情深盼重聚

    詞句摘錄於蘇軾的曠世佳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下片。那時正值熙寧九年八月十五號的中秋之夜,也是蘇軾在密州擔任知州的第二年。這晚,蘇軾在密州北邊的超然台上大宴賓客,喝酒賞月,享受這難能可貴的休歇時光。然而當客人紛紛散去,醉意闌珊的蘇軾並沒休息的意思。他依舊仰着頭,凝望着上空的那輪明月,臉上浮現淡淡憂傷的同時,也向一旁的夫人王閏之緩緩地嘆了口氣。

    善解人意的王聞之明瞭蘇軾是在思念子由,即夫君的弟弟,蘇轍。這年,已是兄弟倆離別的第六年。從小與弟弟一起成長,一起讀書的蘇軾在這闔家團圓的佳節裏不禁泛起對闊別已久的弟弟的掛念之情,因而寫下這流傳千古的中秋名詞。

    望月懷人 嘆離合無常

    想起當年與弟弟一同赴京考試,經歷仕途的各種高低跌宕,如今卻久久不能團圓的蘇軾再也壓抑不住內心對蘇轍的牽掛,直言質疑月亮為何每次月圓的時候,都是在他與弟弟分隔之時,只顧着自己的圓滿,而絲毫不理會人間的離合。但蘇軾轉念間馬上否定了自己的質疑,認為月亮還是有情有義的。因為月亮一月只能圓一回,當中的殘缺遠遠多於其團圓的時候,這正好切合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這樣的寬慰也讓我們見到蘇東坡特有的灑脫,既然恒古不變的月亮也難以常常圓滿,那與弟弟分別的惆悵也不用多介懷,「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對弟弟的滿心思念也可透過月亮來訴說、傳遞與寄託。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滿江紅·中秋寄遠〉

    辛棄疾 | 鐵漢柔情寄相思

    此詞摘取自辛棄疾眷戀妻兒之佳作〈滿江紅·中秋寄遠〉的下片。獲譽為「詞中之龍」的辛棄疾與蘇軾合稱「蘇辛」,但辛棄疾的仕途更迂迴曲折,懷着满腔政治理想的他屢屢遭到現實的打擊。在投奔南宋政府後,辛棄疾有長達二十多年被南宋王朝投閒置散的日子,而他在擔任地方官時雖功勞卓著,但仍受政敵的故意攻擊而頻頻被調往不同地方任職,故與妻兒分隔的次數亦增多。〈滿江紅·中秋寄遠〉一詞便是寫於和家人分離時的中秋夜。

    借月寫意 盼所愛者長相聚

    主戰的立場讓辛棄疾的仕途倍添坎坷,幸好,他覓得與其舉案齊眉的知己。秀外慧中的妻子范氏為辛棄疾營造了一個溫暖的港灣,撫慰着在工作上屢受創傷的丈夫,故對愛人一往情深的英雄豪傑辛棄疾,也在這團圓的中秋夜抒發着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中秋月色格外潔淨明亮,但所愛之人卻不在身旁,承接着蘇軾的「此事古難全」,辛棄疾也明瞭人世間有種種無奈,如月亮也常有殘缺不全般,故感慨說「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但即便知道月亮不可常圓,辛棄疾仍然祈禱着:但願每個夜晚都能像中秋節一樣,月亮能圓滿,相愛的人也能圓滿,不用再分離。繼而可將離別的愁緒化為相聚時的歡欣,直白地喊出了對妻子的相思和愛意。

    由蘇軾到辛棄疾,自古到今,中國人與月亮的關係總是緊密地扣連在一起,為的或許只是那最殷切的期盼——但願中秋夜,人月兩團圓!

    (本文曾於2020年9月29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悅讀語文 #中秋 #蘇軾 #辛棄疾 #月圓之日 #團圓 #月亮 #周禮 #中秋節 #團圓節

  • 閏的造詞 在 趙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7-17 23:17:45
    有 134 人按讚

    本週 中廣流行網 #週末生活通
    要聽 #宋怡慧 老師說歷史名人的故事了,
    我訪問時都覺得意猶未盡呢,真的非常非常精彩👍👍👍👍
    一個曾被山東學界稱為最會考試的學霸蒲松齡,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便大膽地在八股文的格式中,瀟灑地寫出近乎記敘體的文章,並獲得主考官施閏章破格替他獨樹一格的文章背書,讓他成為名滿天下的寫作天才。
    但學霸頭銜讓蒲松齡的好運來得太早也太急促,終其一生,蒲松齡沒有再領過任何一張錄取的合格書,只有不斷在科舉考試的奔波中,安頓自己落榜的傷心、失落的惆悵。
    蒲松齡七十多年的人生,努力不懈地追求一個難圓的科舉夢,上天沒給他機會實現,反給他一個窮困潦倒的生命出口——從失敗中發揮天馬行空的故事力,完成一部充滿異次元空間想像的《聊齋誌異》。

    《聊齋誌異》在中國文學史稱霸一方,甚至衝出國際,影響後世甚鉅,讓《聊齋誌異》在中國的地位,猶如《一千零一夜》之在西方的文學成就。

    堪稱史上最會生活的藝術家——蘇東坡,他「以詩撩妹」?這首「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濃裝淡抹總相宜」寄託蘇軾初遇紅粉知己朝雲時,怦然心動的畫面;蘇東坡的一生,是用自己所謂的「自由」去生活的,即便「被別人討厭」了,哥還是活得很瀟灑、很自在。

    生於浪漫七夕的李煜,此生彷彿為愛情所生,也為多情而死。雅痞皇帝親手打造的南唐時尚,酒過三巡,他提起筆寫下《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詞中之帝李煜,因才華而生,因才華而死,七夕既是李煜的生日,也是他的忌日。他的愛情是一場又一場回不去的傷悲悔很,他的國家是一個又一個的曇花哀愁……

    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名人,他靠說話術贏得主管緣,並且讓老闆離不開他,這個人是誰?——他是李斯。
    翻開中國文學史,能有「國民女神」封號的,能讓18~80歲男女都喜歡、念念不忘的,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永遠萌妹李清照了。
    李清照偶爾填個詞、唱個歌,發張美圖,人氣就爆棚。她的每一闕詞都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關漢卿寫戲愛戲,以「說故事」為職志,是當時產出好故事的正字標記,只要海報印上了他的名字,大家就開始沒天沒夜地追戲。
    他催激出全民的戲劇魂,讓填詞譜曲不再是上流社會的專利。

    唐代還沒有互聯網,有人就懂社交的重要。懂得用社交傳播個人理念,誰掌握了社交,就擁有了人脈,誰掌握了人脈,就能讓自己在居不易的長安「安身立命」。這個人就是——白居易!
    他是點播率最高、改編率爆量的作品〈琵琶行〉的作者,他擁有地表最強的「控場力」,他的群組,不是你按個讚,發個好友邀請就能進圈。白哥不只懂得外交手腕,對身邊的好友圈,也是講求「門當戶對」的。他活躍中唐社交圈,更是中唐當之無愧的流行歌王。

    人類總是在進步,但某些部分仍不知長進,所以古人曾有的惆悵、困擾,現代人也無可避免。十二位「文學潮牌」的生平傳奇,被精鍊地以星座跟時代串聯起來! 更精采的是,許多古人的一言一行,無形中都牢牢契合住現在人的價值觀。讀完這本書,你可以去重新在眼前建構一個嶄新的古人。而親切又飽富生活感的譬喻,能讓閱讀者彷彿身歷其境,親自感受古人當下的思考掙扎、心路歷程,卻又不失趣味性。
    #國學潮人誌古人超有料
    #宋怡慧 #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