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開發台中盆地的人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開發台中盆地的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開發台中盆地的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開發台中盆地的人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Cheap,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老街的由來 只要有老街的地方就代表這個地方以前興盛繁榮過,反之近代五十年才開發的地方,是不會有老街的,像是台北市的信義區,從沒聽過什麼老街,因為五十年前這邊還是很多田。 #老街就是很多條街組成的嗎 我們印象中老街就是幾條串連起來的歷史街道,然後有許多美食、歷史建築,與一間古老的廟宇 但老街...

  • 開發台中盆地的人 在 Cheap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30 18:57:30
    有 710 人按讚

    #老街的由來

    只要有老街的地方就代表這個地方以前興盛繁榮過,反之近代五十年才開發的地方,是不會有老街的,像是台北市的信義區,從沒聽過什麼老街,因為五十年前這邊還是很多田。

    #老街就是很多條街組成的嗎

    我們印象中老街就是幾條串連起來的歷史街道,然後有許多美食、歷史建築,與一間古老的廟宇

    但老街的「街」,其實不是街道的意思,因為在清領時期,「街」就是聚落市集的意思,如金山以前叫做金包里街、大溪叫做大嵙崁街

    #清領時代的台灣多是放牛吃草

    多數的地方,清代都沒有設置官府,都市聚落都是自發而成,所以交通成為了;能不能成為聚落的最大關鍵。

    #海線城市

    從明末開始,大量的中國移民的湧入,這些移民一登陸台灣,往往選擇港口附近居住,以方便往返,因此最早的聚落就是臨海的第一線港口。

    這類港口有 #笨港 #舊港 也就是今天的雲林北港、新竹南寮

    #河港城市

    接著第二種城市,多位於靠河的內陸平原或盆地,因為那時沒有柏油路,走陸路很不方便,陸路還有「番害」,因此水運就非常重要,移民在前面說的海港城市落腳後,就是沿著大河往上游平原開發,這類的河港城市就是第二種聚落。

    這類的城市有 #新莊 #錫口(松山) #艋舺(萬華) #半線(彰化)等

    #內陸城市

    但河港城市也會因為河道淤積慢慢沒落,最終第三種城市,內陸城市興起。

    隨著時代進步,陸上交通越來越發達,加上1860年淡水開港,英國商人陶德跑來台灣種茶、開採樟腦,你可以把樟腦當成那時代的石油,而茶葉、樟腦主要產在山區、丘陵一帶,所以平原與山麓交界的地方,就成了這些高價產品的集散地。

    這種內陸城市有 #大溪 #三峽 #新竹竹東 #台中東勢 #高雄旗山 等

    #結語

    所以台灣各地的老街,絕對不是莫名其妙就形成的,一定有它崛起的原因,有可能是位於水路要道或是產業重鎮

    最後還是有黑人問號的地方,我詳細的用影片講解了三角湧(三峽)的興起與衰落

    150年前的藍染王國 ▶ 三峽與藍染的歷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J82LRfsrgM

  • 開發台中盆地的人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6-22 14:00:00
    有 10 人按讚


    種樹引風 恐是奢望
    張國偉/社會工作(台中市)
    圖:東京建築密集、熱島效應嚴重,寄望引進東京灣的風,透過串連綠地降溫。記者黃仲裕/攝影

    聯合報願景工程都市在發燒報導,日本建設名家安藤忠雄揪五十萬人募款「種樹引風」,打造「海之森」,讓涼爽海風一路吹進市區。

    其實,在台灣「種樹引風」觀念,早就深植人心,只是地方首長為了凸顯政績,大肆土地重畫,破壞了原有的環境生態;更誇張的是,為了綠化環境,種的是生長快速的外來樹種,如黑板樹、雨豆樹等。

    這些外來樹種,種在開闊的公園,或不至於產生安全上的問題,但種在道路兩旁及中央分割島上當路樹,就成為都市的禍害。像黑板樹生長快但碰到颱風天,樹幹常從中斷落砸人毀車;雨豆樹也常成為竊盜犯入侵民宅的梯子。

    我國都會區公園,要找到基地上千坪公園並不多,社區的兒童遊憩埸、小型社區公園也常是水泥舖面,樹木常成為點綴品,在都市樹木稀少到無法成林,大片空曠國有地又任其荒廢,想要「種樹引風」恐是奢望吧!
    -----------------------------------------------------------------
    李月治/服務業(台北市)

    筆者住社子地區,被稱為台北市鄉下,雖相對荒涼落後,但也保留最後一塊淨土。夏日,逃離台北盆地悶燒鍋,傍晚騎單車沿淡水河畔至社子島吹風,這裡熱島效應相對不明顯;這裡也是台北最後的農村。

    社子島即將開發,可預見的是,開發後不可避免帶來熱島效應及悶燒鍋現象。昨天是夏至,夏至過後,一年最熱的季節開始了,台北盆地將更加悶熱。我們總是一邊喊著要幫都市退燒,一邊卻又積極開發,一方面留戀農村的好山好水,一方面又嚮往都市的熱鬧繁華。筆者住家對面原有一片空地,幾間低矮房子,不知何時悄然矗立起兩棟大樓,原本一棟四樓舊公寓也拆掉重建成高聳的大樓,從窗外望出去,視野狹窄了,空氣更加沉悶了。

    一些開發商見縫插針,樓愈蓋愈高,路愈走愈窄,阻擋了風的去路,過度開發,破壞環境和生態,加劇熱島效應。我們應該給都市留一些空間,種上綠色植栽,給風兒留一條通路,才能改善熱島效應,幫都市退燒。

  • 開發台中盆地的人 在 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06-01 17:00:00
    有 61 人按讚


    【為什麼要在城隍文化祭 排一場大稻埕水岸導覽?】

    漢人先祖帶著神明搭船越過台灣海峽,進入淡水河沿河而上,落腳河岸各個渡口、聚落,開啟台北盆地的漢人開發史,台北霞海城隍爺於1821年到艋舺八甲庄,1853年輾轉落腳大稻埕,1859年建廟於現址,而1868年後依靠大稻埕碼頭船運,茶葉運送至全世界銷售,讓大稻埕成為台北盆地最重要的商業中心。

    回朔這段歷史,不管是城隍爺來到台灣的路徑,或茶葉貿易的影響,大稻埕水岸及淡水河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大台北都會區的快速成長過程中,我們似乎越來越忘記淡水河的存在,因此在本系列活動特別邀請梁蔭民老師,為大家再帶領一次大稻埕的水文導覽,不只回朔祖先來到台北的路徑,並把目光放在水資源課題。

    《大稻埕水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梁蔭民
    6/11(六)1600-1800 網址:http://goo.gl/pj70dB

    ========
    【巡境安民】台北霞海城隍文化節系列導覽與講座
    活動網頁:http://goo.gl/09w1Mp

    步行導覽
    6/17(五)1100-1300《五月十三城隍祭典與北管陣頭文化》謝宗榮
    6/05(日)1600-1800《四坎仔的炊粿人生(台語)》柯兆殷
    6/10(五)1000-1200《老大稻埕人的生活故事(台語)》唐妙芬
    6/11(六)1600-1800《大稻埕水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梁蔭民
    6/12(日)1600-1800《聽!大龍峒廟宇說故事》郭喜斌
    6/18(六)1000-1200《大稻埕的老店很多》邱翊
    6/25(六)1600-1800《找回後車站的記憶》釋照勝
    6/26(日)1500-1700《大龍峒:磚頭落下砸到的都是讀書人》邱翊

    室內講座
    6/11(六)1400-1530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主題曲》第一唱片行 李玲玲
    6/15(三)1930-2200【八將舞動大稻埕】鯤螟八將&玉鳳旗袍 陳忠信 師傅 鯤螟八將&在地畫家 施正文 老師
    6/18(六)1400-1530《刻在偶頭上的人生》台原偶戲館 賴世安
    6/19(六)1400-1530《自己動手敲~北管叮咚鏘》台北靈安社 吳柏勳
    6/19(六)1930-2130【戲。神傳說】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林茂賢
    6/25(六)1400-1530《保衛鄉里金獅團》台北大龍峒金獅團-李世澤
    6/25(六)1900-2100【鼓吹哩叨位來】嗩吶演奏家 楊立彬老師
    註:主題括號為【】由台北霞海城隍廟主辦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