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開放性創傷處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開放性創傷處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開放性創傷處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開放性創傷處理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遜媽咪交換日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成為朵朵的光工作坊—課程紀錄】 文/諶淑婷 《蝴蝶朵朵》出版後,全國各地開始了一連串地方團體自發組成的讀書會、分享會,傳遞以繪本宣導兒童性侵害防治的策略,「成為朵朵的光工作坊」是第一場由公部門發起的增能培訓,對象是社工、心理師、輔導老師、幼保人員、故事志工等第一線工作者或陪伴者,他們是最有機會...

開放性創傷處理 在 林凱鈞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0-07 12:49:13

【凱鈞的專家會客室】如何防止運動傷害?健管師葉宗祐分享「運動前暖身、運動後伸展」正確做法,動得健康又安全 葉宗祐健管師 目前任職101安杏診所健檢師,有五年的健管師資歷,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畢業,擁有中華民國健康管理學會健康管理師執照、中華民國健康管理學會 保健營養規劃師執照,曾任職運動力學...

  • 開放性創傷處理 在 遜媽咪交換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9-27 16:42:41
    有 130 人按讚

    【成為朵朵的光工作坊—課程紀錄】

    文/諶淑婷

    《蝴蝶朵朵》出版後,全國各地開始了一連串地方團體自發組成的讀書會、分享會,傳遞以繪本宣導兒童性侵害防治的策略,「成為朵朵的光工作坊」是第一場由公部門發起的增能培訓,對象是社工、心理師、輔導老師、幼保人員、故事志工等第一線工作者或陪伴者,他們是最有機會察覺或處理孩子性侵害問題的人。

    曾出版《不再沉默》述說童年經歷的插畫家陳潔晧與伴侶徐思寧是《蝴蝶朵朵》的繪者,潔晧遭受性侵的年紀是三至五歲階段,五歲回到原生家庭後,逼迫自己忘記所有的事,20年後才慢慢回想起來。伴侶徐思寧成為這段傷痛復原期的重要陪伴者。她懊悔的是,這麼晚才發現伴侶是性侵受害者,根據國外研究, #性侵受害者首平均要花24年才能揭露自身遭遇。

    徐思寧一直以為伴侶擁有幸福童年,是在完美家庭成長的孩子。原來,孩子的家庭狀況不代表成長是否順遂,即便是高社經家庭、中產階級也不能因此排除兒童性侵害的可能。

    受性侵兒童大多不只經歷一種不適當對待,九成可能同時遭受暴力、疏忽照顧…屬於複合式創傷,潔晧一直非常怕冷,原來奶媽曾經惡意虐待,不給他被子蓋,而三歲的孩子是不明白為什麼的。離開了奶媽家後,他的身心出現各種反應,眼睛一閉上就做惡夢,演變成嚴重失眠;青春期開始出現持續兩三天至一週的嚴重頭痛;缺乏安全感、常自我懷疑,情緒壓抑,認為說出感受只是惹麻煩,自己是「無意義的」。

    被性侵的傷痛會長期影響受害者的身心健康、與他人的互動,思寧常問潔晧:「什麼事讓你不開心?」潔晧總是否認,或說:「說出來也沒用。」因為經歷創傷的兒童為了適應艱難的生存環境,必須用不同的神經系統來體驗世界,壓力系統也長期失衡,才能壓抑內在的混亂,大部分性侵受害者無法享受生活、計畫未來,因為內在問題太過龐大,即便已經離開創傷環境,身體還是會持續散發壓力荷爾蒙,提醒著不存在的危險。

    有些人以為,取得兒童同意就不是性侵害,或是沒有直接身體觸碰、沒有性器官插入也不算性侵害,這些錯誤觀念讓許多受害兒童求助遭到漠視與經驗否定。其實就連要求兒童觀看性行為,也是一種不當對待,撫摸自己或對方下體,也已構成性侵害事實。

    性侵受害者常被質疑,為何事隔多年才說出來。潔晧以自身狀況說明揭露的困難,「孩子會先自我怪罪,懷疑自己有錯在先才會遇到不好的事。他們害怕他人眼光,更擔心說出來,隔天所有人都會知道。而且如果加害者與家人關係良好,會不會因為自己的揭露,改變所有人的關係?對孩子來說是沈重的壓力。」

    他記得當時每當有和父母見面的機會,他就和媽媽說,「奶媽這家人對我很壞、他們是壞人、我要離開。」這是三歲孩子所能想到最直接的求助,媽媽卻忽視,從此他不知道可以相信誰、誰能幫助自己,這也是許多受害兒童的痛苦--沒有人能幫助自己。

    #如何回應兒童性侵受害者

    當兒童說出自己的遭遇時,傾聽者若回應不當將造成二次傷害重。要成為一位好的聆聽者,除了必須判斷如何能協助受害者離開環境、讓他們願意相信自己處境能有改變;也要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是否可以鼓勵對方說下去、說得更深入,例如臉部表情不過大(避免揚眉、翻白眼等讓人退卻的表情),不需要微笑以對(即便是為了緩和聆聽者自己內在的壓力),身體不往後躺亦不翹腳,而是否眼神相對,需要從孩子當場反應來決定,眼神可能是鼓勵也可能造成壓力。

    聆聽者要給予適當回應,不用頻頻回話,也不該轉移話題、加入自己的經歷等等。只要發出專注聆聽的聲音即可。若要追問可選擇開放性問題,「你可以告訴我你的感覺」,並給予正向回應,不說:「那是小時候的事、不要再想了」、「你應該放下來、往前看」。

    #藉由蝴蝶朵朵和孩子談性侵害與性教育的10個提醒

    1.繪本中有不同年紀、不同性別的孩子圖像,不刻板化受害者模樣。加害者不是挑選「人」去加害,而是「情境」讓他可以傷害某人。

    2.讓孩子認識身體界線,只要不喜歡都該受到成人尊重,家人也不能威脅或要求孩子做不喜歡的事,就算是很喜歡的搔癢遊戲,也可以自己決定喊停。

    3.朵朵由叔叔幫忙洗澡,許多受侵害的情境就發生在洗澡、睡覺、更衣時。詢問孩子誰幫他洗澡、怎麼洗?用平常的對話察覺孩子是否遭遇不當對待。

    4.注意孩子不尋常的訊號,朵朵開始尿床、出現退化行為,對生活的興趣與樂趣消失,只說了一句奇怪的話:「小兔兔想穿衣服。」傳達她需要更多保護。

    5.朵朵說出自己的遭遇後,媽媽給予支持,承諾保護、阻止傷痛繼續發生。可惜兒童性侵害以家內性侵為大宗,受害者往往被家人警告不准再說出去。

    6.繪本並沒有畫出明確的加害者外型,因為無法透過一個人的身分背景、工作、外貌來判斷。問孩子,一定是壞人才會做出自己不喜歡的事嗎?

    7.兒童性誘騙是長期計畫,與父母建立友好關係取得信任,建立對孩子來說獨一無二的關係,接著測試身體的觸碰(不一定和性有關),下一步開始有性暗示,例如看色情影片,慢慢提升到性侵害行為。並且要求孩子保密,威脅孩子不要讓雙方關係破裂。

    8.引導孩子思考:朵朵感受如何?為什麼會害怕?有什麼秘密想跟自己喜歡的玩具說呢?

    9.這是一本復原與陪伴的繪本,請讓孩子知道,雖然受傷了,會慢慢好起來的,只要開始治療傷口,再壞的情況都有好轉的可能。

    10.想和孩子談性侵害、性教育是必要的。成人可以每年依照孩子的語文能力與認知調整討論的內容深度。

    #蝴蝶朵朵
    #成為朵朵的光
    #兒少性侵害防治
    #臺北市性別平等辦公室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 開放性創傷處理 在 遜媽咪交換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9-27 08:00:00
    有 121 人按讚


    【成為朵朵的光工作坊—課程紀錄】

    文/諶淑婷

    《蝴蝶朵朵》出版後,全國各地開始了一連串地方團體自發組成的讀書會、分享會,傳遞以繪本宣導兒童性侵害防治的策略,「成為朵朵的光工作坊」是第一場由公部門發起的增能培訓,對象是社工、心理師、輔導老師、幼保人員、故事志工等第一線工作者或陪伴者,他們是最有機會察覺或處理孩子性侵害問題的人。

    曾出版《不再沉默》述說童年經歷的插畫家陳潔晧與伴侶徐思寧是《蝴蝶朵朵》的繪者,潔晧遭受性侵的年紀是三至五歲階段,五歲回到原生家庭後,逼迫自己忘記所有的事,20年後才慢慢回想起來。伴侶徐思寧成為這段傷痛復原期的重要陪伴者。她懊悔的是,這麼晚才發現伴侶是性侵受害者,根據國外研究, #性侵受害者首平均要花24年才能揭露自身遭遇。

    徐思寧一直以為伴侶擁有幸福童年,是在完美家庭成長的孩子。原來,孩子的家庭狀況不代表成長是否順遂,即便是高社經家庭、中產階級也不能因此排除兒童性侵害的可能。

    受性侵兒童大多不只經歷一種不適當對待,九成可能同時遭受暴力、疏忽照顧…屬於複合式創傷,潔晧一直非常怕冷,原來奶媽曾經惡意虐待,不給他被子蓋,而三歲的孩子是不明白為什麼的。離開了奶媽家後,他的身心出現各種反應,眼睛一閉上就做惡夢,演變成嚴重失眠;青春期開始出現持續兩三天至一週的嚴重頭痛;缺乏安全感、常自我懷疑,情緒壓抑,認為說出感受只是惹麻煩,自己是「無意義的」。

    被性侵的傷痛會長期影響受害者的身心健康、與他人的互動,思寧常問潔晧:「什麼事讓你不開心?」潔晧總是否認,或說:「說出來也沒用。」因為經歷創傷的兒童為了適應艱難的生存環境,必須用不同的神經系統來體驗世界,壓力系統也長期失衡,才能壓抑內在的混亂,大部分性侵受害者無法享受生活、計畫未來,因為內在問題太過龐大,即便已經離開創傷環境,身體還是會持續散發壓力荷爾蒙,提醒著不存在的危險。

    有些人以為,取得兒童同意就不是性侵害,或是沒有直接身體觸碰、沒有性器官插入也不算性侵害,這些錯誤觀念讓許多受害兒童求助遭到漠視與經驗否定。其實就連要求兒童觀看性行為,也是一種不當對待,撫摸自己或對方下體,也已構成性侵害事實。

    性侵受害者常被質疑,為何事隔多年才說出來。潔晧以自身狀況說明揭露的困難,「孩子會先自我怪罪,懷疑自己有錯在先才會遇到不好的事。他們害怕他人眼光,更擔心說出來,隔天所有人都會知道。而且如果加害者與家人關係良好,會不會因為自己的揭露,改變所有人的關係?對孩子來說是沈重的壓力。」

    他記得當時每當有和父母見面的機會,他就和媽媽說,「奶媽這家人對我很壞、他們是壞人、我要離開。」這是三歲孩子所能想到最直接的求助,媽媽卻忽視,從此他不知道可以相信誰、誰能幫助自己,這也是許多受害兒童的痛苦-\-\沒有人能幫助自己。

    #如何回應兒童性侵受害者

    當兒童說出自己的遭遇時,傾聽者若回應不當將造成二次傷害重。要成為一位好的聆聽者,除了必須判斷如何能協助受害者離開環境、讓他們願意相信自己處境能有改變;也要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是否可以鼓勵對方說下去、說得更深入,例如臉部表情不過大(避免揚眉、翻白眼等讓人退卻的表情),不需要微笑以對(即便是為了緩和聆聽者自己內在的壓力),身體不往後躺亦不翹腳,而是否眼神相對,需要從孩子當場反應來決定,眼神可能是鼓勵也可能造成壓力。

    聆聽者要給予適當回應,不用頻頻回話,也不該轉移話題、加入自己的經歷等等。只要發出專注聆聽的聲音即可。若要追問可選擇開放性問題,「你可以告訴我你的感覺」,並給予正向回應,不說:「那是小時候的事、不要再想了」、「你應該放下來、往前看」。

    #藉由蝴蝶朵朵和孩子談性侵害與性教育的10個提醒

    1.繪本中有不同年紀、不同性別的孩子圖像,不刻板化受害者模樣。加害者不是挑選「人」去加害,而是「情境」讓他可以傷害某人。

    2.讓孩子認識身體界線,只要不喜歡都該受到成人尊重,家人也不能威脅或要求孩子做不喜歡的事,就算是很喜歡的搔癢遊戲,也可以自己決定喊停。

    3.朵朵由叔叔幫忙洗澡,許多受侵害的情境就發生在洗澡、睡覺、更衣時。詢問孩子誰幫他洗澡、怎麼洗?用平常的對話察覺孩子是否遭遇不當對待。

    4.注意孩子不尋常的訊號,朵朵開始尿床、出現退化行為,對生活的興趣與樂趣消失,只說了一句奇怪的話:「小兔兔想穿衣服。」傳達她需要更多保護。

    5.朵朵說出自己的遭遇後,媽媽給予支持,承諾保護、阻止傷痛繼續發生。可惜兒童性侵害以家內性侵為大宗,受害者往往被家人警告不准再說出去。

    6.繪本並沒有畫出明確的加害者外型,因為無法透過一個人的身分背景、工作、外貌來判斷。問孩子,一定是壞人才會做出自己不喜歡的事嗎?

    7.兒童性誘騙是長期計畫,與父母建立友好關係取得信任,建立對孩子來說獨一無二的關係,接著測試身體的觸碰(不一定和性有關),下一步開始有性暗示,例如看色情影片,慢慢提升到性侵害行為。並且要求孩子保密,威脅孩子不要讓雙方關係破裂。

    8.引導孩子思考:朵朵感受如何?為什麼會害怕?有什麼秘密想跟自己喜歡的玩具說呢?

    9.這是一本復原與陪伴的繪本,請讓孩子知道,雖然受傷了,會慢慢好起來的,只要開始治療傷口,再壞的情況都有好轉的可能。

    10.想和孩子談性侵害、性教育是必要的。成人可以每年依照孩子的語文能力與認知調整討論的內容深度。

    #蝴蝶朵朵
    #成為朵朵的光
    #兒少性侵害防治
    #臺北市性別平等辦公室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 開放性創傷處理 在 徐慶煌 - 一心為民 在地專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7-05 18:20:14
    有 118 人按讚


    歹年冬搞蕭郎
    台灣的警察很難當!
    而我們傷心難過之餘
    也要從事件中去學習📖
    如果能保護自身並幫助他人
    那就是值得的💪🏽

    今天來分享:在外遇到攻擊事件,你可以怎麼做?-急救篇

    原文很長幫大家整理個懶人包~

    發生類似事件時可以做的事:

    ①、到安全地方撥打110和119(兩邊都要打):
    一般認為只要撥打其中一支就好,但事實上兩邊都打方能準確傳達現場狀況。

    傳達內容:事件地點(幾號列車、車廂)、嫌犯是否被壓制、有幾個人受傷、需要幾台救護車、最重傷者的地點(車廂或月台)等,越清楚越好。

    ②、待現場安全後,評估患者並施予急救:
    找出血點加壓止血,沒呼吸就先CPR!

    如不知道怎麼急救,請立即找會施救的人員幫忙,或是主動告知119救護員哪邊需要協助,相信大多數救護員會很樂意指導並感謝你!👍🏼

    ③、事件後因目擊現場極度感到不適,建議尋求身心科或心理諮商師專業的幫助,有創傷症候群是很正常的,不要覺得不好意思☺️

    ⚠️最重要的是⚠️
    請勿逗留在現場圍觀看戲、拍照、錄影,恐會影響警察制伏歹徒的時機,慶煌呼籲大家要有保護自身及基本急救意識,拒當犯罪現場的三寶人!

    在外遇到攻擊事件,你可以怎麼做?-急救篇
    (防衛部份我非專業就不撰述,留給專業人士說明)

    今日最令人難過的消息,莫過於「鐵路警察被旅客持刀砍死」這則新聞了,昨日晚間嘉義火車站自強號上,一位年僅26歲鐵路警察,在處理票務糾紛時遭到持刀攻擊,送醫時意識不清,臉色蒼白,5公分穿刺傷及大量失血,呈現低血容性休克,一度失去呼吸心跳被急救回來,但很不幸的是緊急手術及輸血一萬c.c後,今天早上還是宣告不治,得年26歲。

    我相信許多人除了難過之外,一定也非常憤憤不平,恨不得第一時間在現場打爆兇手,也有的人問為什麼警察不開槍?我想除了近距離搏鬥使用槍械不見得適合外,車廂內部更有許多無辜民眾,應該也是警察未拔槍的因素。

    未來對於警察的訓練提昇(警覺心、近身距離作戰),雙警出勤制度,非致命性武器添購(辣椒水、胡椒槍、電擊槍等),法規的鬆綁(警械使用條例),老實說這些都是非警務或民意代表人員很難去改變的,那我們一般民眾到底可以做什麼?「學急救」我想是更重要更值得探討的議題!

    接下來我就以第一線緊急救護的經驗,分享遇到攻擊事件,第一時間一般民眾可以做些什麼應變?好以拯救無辜生命。

    (一) 立刻報案

    一旦發現攻擊事件有人受傷,請盡量先遠離攻擊現場再打電話報案,有超過兩位民眾的話,一位請打119,一位請打110,即便119和110之間有轉報機制,但往往受到轉報的資訊都非常不清楚,所以不建議只撥打單一報案電話,而是兩個都打最好。

    119派遣員會問你現場狀況,請冷靜的說清楚,尤其幾個人受傷和確切地點至關重要,在攻擊事件中傷者可能不只一個人,像是鄭捷事件共有4死24人輕重傷,但第一時間的報案電話都沒有人能告知需要十台以上救護車,而是後來到達的119再請求支援,第二批到達的救護車可能會晚個5~10分鐘,這樣搶救時間也跟著一點一滴流逝了。

    另外能跑到月台或是大廳都不是最嚴重的傷患,最嚴重的傷患早已躺在車廂內奄奄一息,所以如果沒有和119告知:最嚴重的患者確切地點是在車廂內,或是119到達時沒有帶領救護人員,可能最嚴重的患者就不會優先被得到救治。

    如果情緒一時無法冷靜下來,或是現場不安全無法待在現場,和看有多少人受傷那沒關係,盡自己所能就好了,能打出119求救已經表現的很好。

    至安全的地方正確的告知119/110現場資訊,是遇到攻擊事件最首要的應變事項。

    (二)現場安全

    如果你決定伸出援手,而不是轉頭就走,請先評估「現場是否安全」,現場是否安全是緊急救護的首要條件,在這種攻擊事件的現場,可能會分成以下三種狀況,每種狀況都要考慮不同的應變方法。

    如果兇手沒有受到任何的壓制,且手上還持有武器,你也沒有武器或能力壓制兇手,建議遠離現場就好,因為去救患者極可能你就變成下一個患者,這樣不值得。

    如果兇手已經正在被民眾或警察制服當中,但又還沒完全被制服,去救兇手行凶的目標還是會有一定的風險,那要不要去救他?就取決於你的勇氣和決心了,沒有標準答案,如果能救到他,請立刻將他帶離危險現場再開始急救。

    如果兇手已經被民眾完全壓制或是警察已上銬逮捕,那現場就相對安全,請立刻幫患者施行急救。

    (三)評估患者

    接觸患者之後,首先評估患者有沒有意識及呼吸,有意識或沒意識但有呼吸,就找出血點做加壓止血,沒呼吸就直接壓CPR,(民眾版不教導明顯死亡定義或是大量傷患中的黑牌,沒呼吸就先CPR!) 詳細急救方式後面會撰述。

    (四)施予急救

    在攻擊現場的患者,可能會有穿刺傷、切割傷、撕裂傷等大量出血的傷口,止血之前如果能先戴手套最好,你可能一時找不到手套沒關係,去找塑膠袋當成你的手套,隔著塑膠袋幫患者加壓止血,如果真找不到,為了救他一命也只能徒手了。

    持續性出血傷口的急救原則,就是「加壓止血」,首先你要先把傷口附近的衣物盡可能脫去,並用衣物將血漬擦乾,尋找出血點(可能不只1個),再用乾淨衣物.毛巾等(甚至昨天火車上有民眾很聰明將窗簾拆掉),覆蓋在傷口上方,並用盡吃奶的力氣壓住,在119救護人員到達接手之前,不要隨意放開,因為大出血的傷口只要一放開血就會繼續流!另外再介紹不同部位的傷口,可能會引起什麼樣的問題。

    「顏面創傷」的血液可能會造成呼吸道阻塞,所以建議將顏面有明顯出血的患者呈復甦姿勢(頭側一邊),盡可能不要讓血液影響到呼吸道。

    「胸部創傷」可能會引起開放性氣胸、大量血胸、心包膜填塞等致命傷勢,教導民眾判斷開放性氣胸和三面貼處置可能太困難,一樣看見胸部有出血點就執行加壓止血。

    「腹部創傷」可能會造成大量出血、臟器外露,能做的就是加壓止血,如果臟器外露不要把器官塞回去,找乾淨的衣物、毛巾等覆蓋(可稍微加點乾淨的水保持濕潤),小心護住不要再讓它掉更出來就好。

    「肢體創傷」可能會造成大量出血,請盡全力加壓止血,如果還是止不住就再找衣服、毛巾等覆蓋第二層再用力壓住,除非你有專門的戰術止血帶,不然現在已不建議使用皮帶、鞋帶等急造止血帶,因為皮帶上的皮革太硬無法有效的轉緊來控制出血,鞋帶則是太細會把壓力集中在同一個點上,容易造成神經的傷害,所以建議徒手用力加壓止血就好。

    如果患者已失去了呼吸,請直接開始壓CPR,不用30:2,好好的壓2分鐘(5循環)找人換手就好,還有旁人可以協助的話,請一個人幫忙找出血點加壓止血,另一個人去找AED過來,並相互輪流換手做到119救護人員接手為止。

    第一時間的急救止血,對於失血患者來說絕對是最重要的事情,想學習更多急救技能,可以去上EMT-1初級救護技術員的課程,另外也請關注FB粉絲專頁「安妮怎麼了」全民學急救,這是我日前參與拍攝的一個急救企劃,現在正在推廣民眾版的急救教育,接下來也會有民眾版的急救教育短片陸續上線,其中有一篇就是在講如何幫傷口止血。

    (五)協助119

    在這種攻擊現場,極有可能是多重傷病患甚至大量傷病患,第一時間不見得會有足夠的救護人員,能應付這種棘手的狀況,就算只有一位患者,可能也是多重創傷的患者,119救護員2~3人還是會需要協助,所以如果你願意拯救眼前這條正在消逝的無辜生命,請盡可能在現場協助119救護人員,到初步處置完成推上擔架為止,不知道要幫什麼沒關係,只要大聲的說:我可以幫忙!我相信絕大多數的救護員都會感謝你,並立即指導你該如何幫忙。

    (六)心理健康

    「事後的心理健康」,這點是多數急救教育不會提到的,但卻又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如果你是非醫護人員,也沒看過任何血腥場面,在經歷過這種攻擊事件,事後可能會極度感到不適,害怕、哭泣、頭暈、嘔吐,甚至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等。

    如果你經歷了這一切,請在一個人靜靜之後,找個信任的摯親聊聊你內心的想法,把情緒盡可能的釋放出來,以前我第一次遇到創傷患者,在我面前逐漸失去呼吸最後死去,經歷救不回患者的無能為力和失落無助,我第一時間也是打電話給女朋友,還有和學長聊聊。

    如果事件後幾天,依然會一直回想當時的畫面、感到情緒低落、失眠等等,建議去尋求身心科或心理諮商師專業的幫助,請不要覺得不好意思,因為每個人都會有需要協助的時候。

    另外之前在做國外的大量傷患事件報告,發現2016年柏林恐攻後,第一時間除了警方、醫療單位到達現場外,還有心理衛生單位即刻進駐,為現場民眾、家屬提供第一時間的心理健康幫助,這方面是台灣非常缺乏的,也是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以上是小弟的一些淺見,希望大家看完文章能學習到一些知識,有天真的遇到攻擊事件,拯救的可能不只是陌生人,而是身邊的親朋好友,在119還未到達的這段時間內,你就是患者的希望!沒有你生命會消逝的更快!你有正確的作為,可能就會因此拯救一條生命!

    以上這篇也歡迎軍/警/EMT等專業人士留言討論指教,下一篇將分享個人隨身攜帶急救包內容物,包含一些戰術醫療用品,會介紹在什麼情況可以應用?又和一般的急救器材有什麼差別?敬請期~

    公開貼文歡迎分享,分享時請點選「包含原始文字」哦!

    #EMS議題
    #急救教育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