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門診拆線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門診拆線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門診拆線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門診拆線產品中有2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傅志遠 Peter Fu,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個小朋友一週前摔破下巴,在急診縫了幾針,這天由爸爸帶來門診拆線。 一邊處理傷口,我一邊說明後續的照護方式。這時候爸爸揮手要我等一下:「你等一下!說慢一點!我把你說的錄下來,我太太也有一些問題要問你。」 我是不介意他錄音,索性講慢一點清楚一點。爸爸從口袋中拿出一張紙,上頭的問題一點一點問我,然後...

門診拆線 在 香蕉太太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1-11 10:44:33

前幾篇聊到我去除痣,當媽後秒忘細節,大家發問後,我便開始找尋失去的記憶,赫然發現我在當下有畫日記草稿,也多虧有錄影紀錄感想,截圖了照片,旅太還幫我挖出就診紀錄,終於釐清整個時間軸,可以來分享這篇【電燒除痣】總整理和Q&A了! 除痣時間:2018/11 當時多虧跟旅太吵架,原本唸了很多年想去除痣一...

  • 門診拆線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13 21:37:19
    有 1,713 人按讚

    一個小朋友一週前摔破下巴,在急診縫了幾針,這天由爸爸帶來門診拆線。

    一邊處理傷口,我一邊說明後續的照護方式。這時候爸爸揮手要我等一下:「你等一下!說慢一點!我把你說的錄下來,我太太也有一些問題要問你。」

    我是不介意他錄音,索性講慢一點清楚一點。爸爸從口袋中拿出一張紙,上頭的問題一點一點問我,然後錄下回答。

    線拆完之後,我照例會問病人是否需要診斷書、美容膠帶、除疤凝膠等等...因為診斷書的內容需要確認、美容商品需要自費,都必須先跟病人說明清楚。

    「ㄟ...診斷書喔?糟糕!我忘了問我太太。你等一下,我先打電話問。」於是爸爸開了擴音打給太太。還好有問,因為太太有說,可是爸爸忘了抄~~

    在擴音之中,太太隔空告訴我診斷書要寫的內容,還唸了老公一頓,已經提醒過了還忘記。太太抱怨的音量很大,這位爸爸很尷尬地與我對看....

    「沒關係,我也常常忘記事情被太太唸~~」這點我倒是很有心得,所以給爸爸一個下台階。

    「那小朋友要擦除疤藥膏嗎?這是自費品項喔~你還沒跟我說。」診斷書處理完了,還剩最後一件事。

    「ㄟ...剛剛忘了問,我再打一次電話。」說著爸爸又要撥出電話,「算了!不問了!就開吧!自費沒關係!如果沒開的話,回家他又要靠北我!」

    「沒關係,沒關係!我完全可以理解.....................」

    我應該下診後跟這位爸爸擊個掌的。(還是很多讀者也要跟我和那位爸爸擊掌~)

  • 門診拆線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03 15:32:24
    有 1,130 人按讚

    有個闌尾炎手術後剛出院的病人,回門診拆線時問我:「我家族有胰臟癌病史,本身抽煙又抽得兇,會不會有胰臟癌?要不要做個檢查?」

    「應該是還沒有,先前為了診斷闌尾炎時,已經做過電腦斷層,胰臟看起來是正常的。」我邊說邊調出先前的影像,胰臟沒有腫瘤,放射科的正式報告也沒提到胰臟疾病。

    「電腦斷層會不會看不清楚?要不要做核磁共振?」病人似乎在網路上查了一些資料。

    「核磁共振當然有其優勢,不過目前你並不符合做檢查的需要。」

    「那我自費做。」

    「坊間有許多提供高階自費健檢的機構,你可以去那邊諮詢一下,我個人是不幫病人排『自費檢查』的。」我提供了本院健檢中心的資訊給他參考,就請病人離開了。

    護理師對我的做法有些不解:「他都同意要自費檢查了,為什麼不幫他排?」

    「很難說後續會不會有麻煩。」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在我過去的文章中,常提到這類病人要求做檢查,但醫師認為不需要的情況,很多朋友會建議「讓病人自費」。

    對我來說,有執行上的困難,所以這不是我的原則。

    健保給付的原則,大致上分三類:第一類就是「完全不給付」,完完全全就是自費品項,例如美容手術、傷口癒合後使用的美容膠帶除疤藥膏、或是某些高階手術耗材。因為健保認定非醫療必要的支出,所以沒有任何給付條件,要用就是自費。

    第二類是「有明確給付條件」的藥品或醫材,例如某些高單價的癌症藥物,有清楚白紙黑字載明某些特定細胞型態、某些較嚴重的腫瘤分期,才是使用時機;若未達這些條件,但醫師基於個人經驗或某些較尖端的研究,會「超前部署」讓病人自費使用。

    然而最多的是第三類,「依醫師專業判斷決定是否使用健保」。問題來了,病人主觀的想要與醫師的專業判斷不一定相同(病人想做檢查但醫師認為不需要)、不同醫師間的專業判斷也未必相同(有的醫師認為需要、有的認為不需要)、醫師的專業判斷與健保審查委員的看法也不同...

    舉個例子來說,病人自述胃脹氣兩週,要求做胃鏡,而醫師認為不需要做檢查,可以先吃藥觀察變化的時候,可能會發生幾種情況:

    病人去看其他醫院或醫師,然後有些醫師條件比較寬鬆,就用健保排檢了。

    病人去自費健診的機構,自費做了胃鏡。

    以上兩者都沒有問題。

    病人向醫師要求「自費胃鏡」,醫師也同意了。事後病人心有不甘向衛生局(健保署)投訴,於是官方會來函要求醫師說明「健保給付之品項,不得要求病患自費」(它沒在管你是否達到標準的~);或是真的在胃鏡底下看到些什麼,那醫師一定被罵翻天(我可以想到的字包括無良、誤診、囂張、為賺自費差價......)

    所以為了免除這些麻煩,無論是急診、門診或是住院,我不會讓病人做自費的檢查。我認為有需要,就大方用健保;我認為不需要但病人想要,有很多地方可以做。

    就像病人不肯出院也一樣,有些前輩們會用「自費住院」的方式讓病人待下來,我通常是用這個當做談判手段,但很少會真的執行,主要也是怕麻煩....

    當病人自費住下來了,某天晚上頭痛要一顆止痛藥吃,這算健保還是自費?住了十天半個月突然發燒了,後續的抽血藥物算健保還是自費?扯不清的事情太多...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病人很擔心因為家族史與自身健康習慣,而要求自費健檢,我會跟他說:「與其那麼怕,戒煙比較實際,不用花錢還可以省錢~~」

  • 門診拆線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27 23:28:28
    有 1,904 人按讚

    最好的溝通工具,其實還是醫療本質。

    跟我共事過的住院醫師們應該都知道,我的病人住院天數不長。或者說,除非有醫療上的必要,否則我是屬於會叫病人出院的那種醫師。

    通常我的切膽囊病人,都是術後隔天回家,就算真的很虛弱或術後不適,也頂多再待一天。

    有一位某個週一手術的病人,隔天週二一早,住院醫師向我回報:「一切正常,沒有發燒也可以進食。」

    「那就讓病人出院吧!」查房還沒開始,我已經下達指定。

    「ㄜ....我有跟他提過,可是病人好像不想出院。」住院醫師有點欲言又止。

    「沒關係,我來處理。」於是我帶著住院醫師、學生、專科護理師一起去看病人。

    「恢復得不錯!可以回家了,下星期來我的門診拆線。」一見病人我就很愉悅地跟他說。

    「醫生,我打算週末再出院。」

    「你有兩個選擇,你可以自己決定:一個是今天出院,一個是明天出院。沒有週末這個選項喔~」我依然笑咪咪地跟他說,然後指示住院醫師今天就把出院手續辦好。

    住院醫師很驚訝我如此果決地拒絕病人。

    「我之所以可以毫不妥協,當然還是因為『醫療本身』沒有問題,我也才有立場拒絕這些要求;如果醫療的部份搞得亂七八糟,當然就必須對病人的要求妥協,甚至會被予取予求。」其實「拒絕」這件事,不見得一定得劍拔弩張,我雖然客客氣氣,但是態度很堅定。堅定的態度,來自於醫療品質本身。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早上九點鐘,外科急診來了一對母女。媽媽一進急診就大聲嚷嚷:「醫生你看快一點,我女兒等一下還要回去上課!」

    上前問診的時候,媽媽卻很不耐煩:「他上星期體育課撞到頭,學校保健室只有擦擦藥,我不放心所以帶他來醫院做檢查。」

    住院醫師很有耐心地向他說明,目前的狀況持續觀察就好,不需要做檢查。

    「我們專程請假,就是來做電腦斷層的,怎麼會不需要做呢?」媽媽的音調持續升高,住院醫師有點招架不住,目光轉向我這邊。

    「小妹妹,麻煩你轉一圈,跳一跳。」「你幾年級?九九乘法表背了嗎?」「九八多少?」我蹲下來看看眼前的小學生,小朋友也很配合地轉圈,告訴我九八七十二。

    「好了,檢查完了,沒事!」

    「你這樣就叫檢查?」

    「受傷超過一星期,意識清醒正常對話活動的人,不需要做電腦斷層。如果你不放心的話,可以到門診追蹤,你想看神經內科或神經外科都可以,本院的小兒神經內科與外科都有專家。現在還不到十點,我也可以馬上幫你加掛上午的門診。」

    「我不要看門診!你就排個電腦斷層不就好了?」

    「沒辦法喔~不好意思。」我笑笑地告訴媽媽。

    「那我們不是白來了。」

    「也不會白來啦~我還是可以幫你開些藥吃。」客氣而堅定的語氣,是我這些年最大的成長。

    「你這個醫生怎麼這樣?做個檢查不行嗎?我上次去xx醫院,那個醫生就很好,不會像你這樣囉唆!」

    「不好意思,不行喔。還是你要去xx醫院找那位醫生?」我的臉上始終掛著微笑。

    「算了算了!我不看了!哼!」說著媽媽拉著小朋友離開。

    警戒解除後,住院醫師來跟我討論這個案例:「你怎麼那麼有把握拒絕?都不怕病人兇你嗎?」

    「兇的人我見多了啦!你對他笑笑的,讓他拳頭打在棉花上就好了。重點是客氣歸客氣,我還是會堅持立場。而且我之所以可以守住這條線,是因為『我可以提供更好的處理』。」

    「什麼意思?你不怕有萬一,病人真的怎麼樣,或是家長去寫院長信箱?」

    「在這個時間點(大清早)與面對發育中的小朋友,『讓病人立即馬上就看到神經相關專科醫師』是個比『不假思索就排電腦斷層』還好的處理,家屬不理解是他的事,家屬不接受也是他的事。」

    「我的拒絕與不妥協,是建立在專業判斷與醫療本質之上。」

    比起跟病人或家屬比大聲,我寧可在醫療本質已經完成的狀態之下,讓病人不能拒絕我的拒絕。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