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再新增206例,公共場所與大眾運輸門可羅雀,唯獨各種賣場人滿為患。請大家耐心看一下或分享以下文字,協助家人親友理解,一起釐清一個要緊問題。
我們該如何精確而細緻地理解,在這明知不要群聚、多數公共場所也明顯都沒人的時刻,大家卻仍要前仆後繼去賣場搶購民生物資的行為?
傳統經濟學的供需概念和理...
.
今日再新增206例,公共場所與大眾運輸門可羅雀,唯獨各種賣場人滿為患。請大家耐心看一下或分享以下文字,協助家人親友理解,一起釐清一個要緊問題。
我們該如何精確而細緻地理解,在這明知不要群聚、多數公共場所也明顯都沒人的時刻,大家卻仍要前仆後繼去賣場搶購民生物資的行為?
傳統經濟學的供需概念和理性選擇理論,可能無法完全解釋。因為新聞並沒有報導現在有什麼東西供給不足、大家要趕快去搶以免沒得吃沒得用;同樣的,大家也都很清楚現在群聚的感染風險有多高。既然供需沒有問題、理性也知不該人擠人,那為什麼還是要去搶購?
另一種放大絕式的評論於是又會出現,比如說「台灣人喜歡湊熱鬧、很從眾的民族性」、或「人就是會恐慌、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之類的。這種聽起來很有說服力的解釋,其實太過本質論化到一定程度,也等於沒有解釋了。
試想,如果我們把什麼現象都直接上綱到「民族性」或「人性」之類的,那根本就不用有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來分析什麼特定的脈絡、關係、心態與行為了。
好,所以那為什麼大家會這麼行為矛盾?明明哪兒都不敢去了、卻偏偏勇敢擠進賣場?
請容我先跟各位介紹一本23年前的書,由英國人類學家Daniel Miller所著之《A Theory of Shopping》(採買的理論)。研究者使用參與觀察的方法,長期追隨倫敦十幾個家庭日常與節日採購的足跡、並與他們深入訪談。
研究結果顯示:人們決定怎麼買、買什麼、何時買、買多少,多數時候既非因為市場供需法則、或個人主義式的理性選擇,也不是被資本主義廣告驅使衝動的慾望、恐慌等情緒。其實,「為誰而買」,經常才是關鍵。
「採買行為其實是一種親密社會關係的體現,涉及關愛與照顧的運作。採買,相當程度是一種帶有犧牲感的儀式(sacrificial ritual)」。
Miller給了一個很大膽、有爭議性的結論,可以想見當時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和左派社會學家都要對他嗤之以鼻了。但在這之後的二十多年來,Miller另闢路徑的努力,在全球物質文化研究的領域產生巨大影響。
這幾天,我暗自觀察了幾個不同街區的全聯、家樂福與便利超商,發現前往大包小包採購者,大多呈現出「為一家子而買各種民生物資」的行為與態度。如果你問他們是因為怕疫情缺貨才來搶購嗎,答案十之八九是否定(顯然大家也知道貨源並不匱乏)。
反之,若再追問那是因為什麼理由你需要全副防疫武裝特別來採買,答案多半很微妙:「幫家裡補充一些東西比較有安全感」、「家人可能有需要」、「我們家我代表來買,其他人就不用來這裡了」等等。
很有意思吧,這群採買者多數並不是恐慌莫名而只會從眾的愚蠢,他們其實都知道供需沒問題、也知道群聚有風險,但他們還是來這人擠人的掃貨,只因為各種關於「家」的整體考量。
換句話說,在疫情最緊張的時刻,人們最要守護的不只是自己還有家人,而想好好守護家人這個心意,竟然就透過Daniel Miller所謂「採買如一種帶有犧牲感的儀式(sacrificial ritual)」來體現。
具體情境化地設想:如果你不是獨居,家裡有小孩或長輩,這時候你完全冷靜自若、無動於衷而不去買點什麼,或者你走到超商發現人很多你就放棄空手而回,是不是自己多多少少也覺得好像有點不太對勁。
是的,這無關個人理性與情緒,這就是人類學者特別會在意的「社會(親密)關係」如何象徵維繫。
不過我這麼分析,當然不是要幫這些搶購採買者「去污名」、賦予他們如此誇張行為的正當性而已。說到底,我是認為嘲諷或責罵這些人這種行為,根本無效於社會溝通、更遑論社會團結,所以我覺得此刻自己有義務透過實地考察,讓大家了解真實的狀況與人們心態到底是什麼。
目的是,在這艱難時刻透過一種同理、透視,創造真正有效的溝通,阻絕不必要的風險。
謝謝你聽我說了這麼多話。我的結論還是希望所有前去群聚的採買者,能了解自己這個「不得不去買些什麼」的心理動能,完全是感性大過理性。此時此刻進行這個犧牲感的儀式(sacrificial ritual)其實風險很高,而且這可能造致的「犧牲」可不是Miller的學者譬喻罷了。
病毒無情,即使愛在瘟疫蔓延時,保護家人的前提就是保護自己,大家就先別再擠去賣場了吧。
#愛在疫常日子裡
門可羅雀羅的意思 在 暖氣藥師 蘇柏名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藥師碎碎念】 有疫苗就打,然後別靠人太近!
疫苗施打好一陣子,醫院裡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接著老人緩打潮,今日又因開放殘劑施打讓一堆人趨之若鶩。如是來來回回,只能說媒體的影響力真的很大,而天天看到那些口嫌體正直的公眾人物,嘴上叫大家不要打,但自己又默默接種,讓藥師看到覺得腦袋都要錯亂了!疫苗到底打不打?要打哪個牌子?一言以蔽之,「有得打管他什麼牌子都打!」去比較哪個廠牌的保護力好不好真的沒意思,現在病毒已經變種到Lambda(λ),沒人能準確地說哪支疫苗對哪個變種有效,但越多人身上有抗體病毒就不容易進到社會。
但打了當然還是有可能感染,今天新聞不就爆「陽明院區有醫護人員打了2劑仍感染」,就算接種疫苗你還是病毒的目標,只是防禦力比較強。根據日本超級電腦的分析,如果想要有效預防變種病毒感染,社交距離最好拉到2公尺。今天下班騎車路過幾間診所,在外面等著問打殘劑的民眾,肉眼目視,彼此距離大概只有50公分不到,為了搶打疫苗結果增加自己感染風險,機會成本是否有點高?建議民眾,電話預約就好,而且盡量找家裡附近或是活動範圍附近的診所,一瓶疫苗打開六小時內要打完,想要快速打到殘劑當然要搶地利之便!
說到殘劑這件事,因為醫療院所不可能一次只開一瓶疫苗讓所有護理師抽藥,前陣子在醫院支援的時候,每天看到很多被報廢的疫苗,覺得有夠心疼,白白糟蹋浪費了友邦的心意。所以今天開放大家都可以申請施打殘劑,是個很棒的政策,但是怎麼預約看來各地政府還沒有SOP,只請民眾電話詢問。怎麼知道醫療院所聯絡方式?健保署網站的「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查詢」很方便,只要輸入關鍵字就可以查到醫療院所的名稱、地址、電話等等資料,請大家不要因此跑出門。
順便說一下,三級警戒期間如果有需要打HPV疫苗、肺鏈疫苗、麻疹德國麻疹疫苗以及A肝B肝等等疫苗可以到北市聯醫的院外門診部打,像士林門診部都有提供這些疫苗施打的服務,幫家醫科的好捧油宣傳一下,請大家多多利用!
又:今天有朋友問我,員工接觸到確診者之同住者,該怎麼辦?同住者當然不能跟確診個案接觸,所以藥師要在這裡提醒,家裡有確診個案,一定要嚴格執行在家中也要戴口罩、徹底消毒、不要共用衛浴並且避免密切接觸,以免自己成為破口!
門可羅雀羅的意思 在 哈佛商業評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花一點時間「什麼都不做」,也能讓你靈光乍現!】
儘管已盡了全力,客戶卻不買單。過去看來無懈可擊的行銷計畫,現在卻讓公司門可羅雀。該怎麼辦?你解決問題的直覺可能會認為,應該要進行腦力激盪,擬定詳細步驟的計畫。
然而,一般經驗和研究報告卻指出,花一點時間什麼都不做,也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而好消息是,這種靈光乍現的時刻,其實可用特定條件來強化。我們的研究結果確認了4個明確的步驟,能幫助你得到更多深入的見解。
#創意思維 #決策
門可羅雀羅的意思 在 妮可魯的飛行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很長一串沒有花只有石頭的murmur
防疫進入第二年,想起去年此時疫情剛爆發時人人自危,原本每到假日人山人海的風景區只剩小貓兩三隻,許多賣土特產品的店家紛紛拉下鐵門不做生意,接待團客的餐廳生意更是門可羅雀,老闆娘和大廚、二廚、服務員一臉清閒的坐在空蕩蕩的餐廳裡嗑瓜子,看到難得有人進來,上菜速度超快不說,菜更是多招待好幾道,附贈甜湯、水果切盤,請大家幫忙清冰箱的意思。
但對於旅遊記者來說,防疫新生活開始前的疫情拉警報期間,卻是此生採訪聯絡最順暢愉快的時光,平時打電話去誠懇接洽、訪綱寫得落落長,最終還是被一句,「太忙沒空喔!」敲碎玻璃心的那些對象,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變,約起採訪時間那是一個順風順水、兄友弟恭,但這一切就像新婚蜜月、鏡花水月,隨著國內疫情趨緩後的國旅大爆發宣告結束。
「要有人導覽才行啦!拜託哥幫忙找一下。」像我一樣原本主線在國外的旅遊記者不少,國門鎖起後回來和主跑國旅的同業分地盤,無論以前負責的是什麼區域,大家都遇到同樣的狀況,就是景區人潮爆量、台北以外的住宿一房難求,商家光做生意就應接不暇,很難有功夫空下時間、靜下心,擺出拍照好看的排場來給記者慢慢訪,這時就考驗記者本身的人脈資源,國旅大爆發,多年累積的人品也要大爆發,展開資源搶奪戰。
跟著在台南觀旅局認識的俊瑋,開車離開熱門的台南府城市區,又是國道、又是縣道轉山路,來到他當年拍自助婚紗的龍崎惡地,「你們表情別這樣,我當初和老婆在這裡拍婚紗的照片還被媒體轉貼報導,龍崎的景觀真的很特別」.....
🔎妮姐的鎖國第二年所感🔜https://reurl.cc/a5MW57
#帛琉的下一泡可以是濟州島八重山群島西西里島科斯嘉島嗎 #我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