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長者八達通價錢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長者八達通價錢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長者八達通價錢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長者八達通價錢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沒有蘋果日報的七月一日,香港的報紙就長這樣,太陽升,東方紅。2021直接變1984。 同事陳虹瑾蔣怡婷寫的《當蘋果落下》,照片來自Thomas Kuo(顧爾德)臉書。 《國安法》於去年6月30日落地香港,不到1年,剛過26歲生日的香港《蘋果日報》也落地了。 6月17日起,《蘋果日報》(以下簡稱...

長者八達通價錢 在 羊格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08:16:30

兩星期前我從屯門搬到了油麻地後,已有兩個星期不曾回家。我一直想從那裡搬走,至今不過是真正地實行起來,所以如果突然說我想家,這是很奇怪的事,會有一點矯情。事實是,我沒有半點不捨得。 因此當爸爸在一大清早打電話來,問我「吃了午餐沒有」時,我心想他的家裡是不是發生了甚麼事。「還未吃,」我告訴父親:「但我...

長者八達通價錢 在 HK Food Media《飲食男女》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4-28 23:33:45

足本睇片:https://bit.ly/2Jr7pWq 「飲茶」在香港蔚然成風,漫漫數個世代,港人持續流行這種地道飲食文化,港人客氣相邀「閒時飲茶一聚」,當然並非單純品茗,這個「茶」字沉澱了數百年的粵式文化歷史,蘊含了不少珍貴的回憶片段。茶居是酒樓的雛形,指以飲茶為主的小屋。後來,漸變成三層高的茶樓...

  • 長者八達通價錢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01 15:14:45
    有 763 人按讚

    沒有蘋果日報的七月一日,香港的報紙就長這樣,太陽升,東方紅。2021直接變1984。

    同事陳虹瑾蔣怡婷寫的《當蘋果落下》,照片來自Thomas Kuo(顧爾德)臉書。

    《國安法》於去年6月30日落地香港,不到1年,剛過26歲生日的香港《蘋果日報》也落地了。

    6月17日起,《蘋果日報》(以下簡稱《蘋果》)在短短1週之內被迫關門。直至截稿,至少有7名《蘋果》員工被抓,除了管理層級,更有負責撰寫評論者,港警並警告,未來不排除逮捕更多蘋果人。

    蘋果終究沒能撐到今年七一。中共歡慶建黨百年的同時,香港的新聞自由正在急速死亡。曾是新聞自由堡壘的香港,在無國界記者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排名,從2002年的全球第18名,摔到2021年第80名。

    本刊訪談的15名前香港《蘋果》員工,在《蘋果》年資最長者達25年半,最短者僅5個月,他們之中,不乏在《國安法》正式生效之後,仍堅持到《蘋果》報到的記者。走過自由的黃金年代,香港新聞界最壞的時刻可能還沒到,有人卻說,最壞的年代,最需要記者。

    6月23日,收到《蘋果日報》正式停運的消息時,Ruby(化名)在旺角的咖啡店裡看著手機的新聞標題,幾乎不可置信。手機不斷彈出同事傳來的訊息,「回公司、回公司」,她忍不住流下眼淚。

     

    工作最終日 公司的死期

    2018年,Ruby加入《蘋果》港聞組擔任記者。這是她畢業後的第1份全職媒體工作。最初,她寫人物專訪、城市裡大大小小的人情故事,但沒過多久就遇上了反修例運動與香港政治環境變動最劇烈的時刻。「我好像是專門寫抗爭新聞…由2019年開始,全部的東西都是和抗爭有關。」

    前一天,她已交出在《蘋果》的最後一份稿件。她想轉換跑道,幾週前辭職,只是沒想到,原訂工作的最後一天,竟成公司的死期。

    香港《國安法》於去年6月30日深夜正式生效,阿婷(化名)在7月進入蘋果工作。其實,當時她也拿到其他媒體的工作機會,會選擇蘋果,有2個原因:「我待過親建制的媒體,想試試香港最自由的媒體;還有,我想見證歷史。」入職不到1年,歷史突襲阿婷和她的同事,她嘆:「大家都知道這一天會來,但來的時候,每個人做100次準備都不夠…」

    6月17日清晨,港警以「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拘捕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壹傳媒集團營運總裁周達權、香港《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總編輯羅偉光及蘋果動新聞平台總監張志偉等5名高層,隨後正式起訴張劍虹、羅偉光,並凍結《蘋果》3間相關公司共港幣1800萬元資產。其後,警方動員逾500名警力搜查壹傳媒大樓,並帶走44部電腦和大量新聞材料。6月21日,黎智英顧問Mark Simon透露,《蘋果》缺乏資金,可能在6月25日前會被迫關閉。

    恐懼纏繞著蘋果辦公室。6月21日下午,陳沛敏表示,如果同事決定辭職,可以不用通知期,即時生效。負責國際、突發及英文版的主管相繼離職,動新聞和財經版亦停止運作。6月23日,警方拘捕筆名李平的蘋論主筆楊清奇,《蘋果日報》當天表示,基於「員工安全及人手考慮」,宣布將提早於當晚關閉,並在6月24日出版最後一份報紙。

     

    法治框架中 紅線在哪兒

    滂沱大雨中,Ruby搭計程車趕回將軍澳壹傳媒大樓,路上買了5份《蘋果日報》,想回辦公室後分派給同事。2天前,她和一群同事像去戶外教學一樣參觀公司的印刷廠。看著機器吐出一份一份滾燙的報紙,她說當時有種看電影《Spotlight(驚爆焦點)》時的感受。《Spotlight》講述的是《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們如何揭發天主教會在波士頓性侵兒童醜聞。「我覺得對於任何一個做傳媒的人來說,那個moment都是一件好浪漫的事情。這是一個大家同心合力的結晶。」

    但過了這一晚,這些都要成為歷史。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陳朗昇表示,從以《國安法》起訴黎智英,到拘捕公司管理層、打壓《蘋果》,這些動作背後,港府想傳遞給香港新聞界訊息很簡單,「就是做報導、做評論、做新聞工作是會有後果的。」他指出,香港新聞界在《國安法》落地後的一年內經歷多次打擊,例如整肅香港電台、撤換有線電視與《Now新聞》高層,又例如記者蔡玉玲運用查車牌資料做報導,就被控「虛假陳述」並遭定罪。「整個氣氛都是對新聞業不友善,是不是記者知道太多事情,對整個(政府)管治會不好呢?」

    《蘋果》熄燈後2天,香港政府公布新人事任命,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升任政務司司長、警務處處長鄧炳強出任保安局局長。以往,政務司司長這個香港政府的「第二把交椅」均由政務官擔任,李家超上任後,成為首名具保安局背景的政務司司長,香港負責制定政策的機構和實際執法的機關,現在都由有保安局背景的人出任。

    6月23日,李家超在接受商業電台專訪時表示,《國安法》公布1年來,國家安全的嚴重風險已降低,但須防範資金以「基金」形式透過「媒體、藝術、戲劇」等「軟性」途徑進行思想方面的滲透,「宣揚港獨及危害國家安全的訊息」。對傳媒的整肅,可能尚未到頭。

    陳朗昇觀察,香港的傳媒工作者一直站在法治的框架中思考紅線在哪裡?到底什麼樣的報導、評論會有問題?但從特首到警方,沒人說得出標準在哪裡。「不是法律,而是政治問題。」他說.......

    ·········《蘋果》前總新聞主任李家聰是《九點半蘋果新聞報道》的負責人,今年6月從《蘋果》離職,卻以特約方式持續參與節目製作,對外他都說:「離職原因很複雜。」《九點半蘋果新聞報道》是他去年八月底一手規劃的節目,彼時,香港2家主要電視台《Now新聞》及有線新聞台均有高層人事異動,立場親中的空降新團隊引發電視台大批記者離職,「網路上很多年輕人說,現在沒有一個可以看的電視台了,都給建制派說話了,《蘋果》可不可以開一個新聞播報?」

    「我想了很久,很想做,我主管、最近被捕的(動新聞總監)張志偉就跟老闆提,他(黎智英)一口就說,『應該做,馬上做。』那是(去年)810大搜捕後,黎智英被抓進去調查,2天後放出來時,」李家聰在電話那頭笑道,「《蘋果》是很奇怪的公司,很自由,沒有規範,可以讓你不停做你想做的事情,黎智英是不能停下來的人,隨時有新想法,要做就做,企劃案都無需提。」於是他和團隊從零開始,訓練同事當主播,用現有機器建出「很山寨」的攝影棚,不到1年,《九點半蘋果新聞報道》每日直播都有1萬多人收看,最後一天直播甚至有3萬6千人在線觀看,單集點擊率已近40萬次,「香港話講,我們是『用蔗渣價錢做出燒鵝的味道』。」

    彼時親民主派的香港新聞台節目正在消失,「像是47人案(47名泛民主派因「35+初選」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的審訊,我們都會在法院門外做直播,別家媒體肯定不會放在重要位置,但我們用一整節15分鐘做,人家不敢做、怕做的,我們更應該站出來。」

     

    國安法逼迫 當局眼中釘
    港聞靜態組採訪主任蔡元貴工作到公司營運的最後一日。他1999年入職,至今已22年。他說《蘋果》政治立場向來鮮明,這些年受到不少壓力。「2019年之前,報紙和網路經營狀況很差,被一些廣告商杯葛嘛,就算政府不搞我們,可能也會很辛苦。」但他回憶,自他入職以來,《蘋果》的編採政策從沒因政治壓力而改變。「從1999年開始做,感受到外界政治壓力越來越緊縮。所以在《蘋果》好幸運,當很多人都不敢講話的時候,你還敢講。」

    但今年4月開始,前所未有的壓力,逐漸逼到《蘋果》眼前。4月15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稱會依照《港區國安法》「加強宣傳、指導、監督和管理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等對國家安全事宜的處理」,時任香港警務處處長鄧炳強強調「假新聞和國家安全直接有關」,將採取調查,並影射批評《蘋果日報》。5月17日,香港警方根據《國家安全法》凍結黎智英持有的壹傳媒多數股份,及黎智英擁有的3家公司銀行帳戶內的資產。當天,台灣《蘋果日報》宣布停止印製報紙。

     

    報導不具名 是認輸了嗎
    5月底,港聞組記者阿凱(化名)身邊已有4、5個同事離職,其中包含他的主管。當時,除了年資淺的同事,還有一批中高層主管離職。阿凱證實說,「當時真的有幾個中高層的人走,他們對外都說是個人理由,但其實也是透露《蘋果》可能會關,記者可能會被抓…」那幾個月,公司迎來更詭異的低氣壓,上層甚至開始盤點人力,問人員:「有沒有想要走?」傳言流竄,「有人說他們是逃兵,但我覺得,他們不是害怕而離開的,中高層的人總是會被找到,比較像是提醒同事,每個人都應有不同考量。」

    「我想自己還可以留多久呢?我還有3、4個採訪沒有做完,我一定做完,所以傾向要再待一陣子。但下一步是什麼?要等到總編被抓時走嗎?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堅定說,要跟《蘋果》走到最後。」5月初,阿凱在越洋電話那頭說。

    當時他的工作已比過去艱難得多。官方活動這兩年已很少邀請《蘋果》記者,《國安法》實施後,他的受訪者紛紛拒訪,「大學教授以前很樂意回覆採訪,現在敢說話的很少,『刊登在蘋果』會不會被視為支持《蘋果》?」報導紅線在哪?哪些是「敏感詞」?「現在很流行說勾結外國勢力,像採訪外交新聞、流亡人士,都要小心,不然就會被認為是宣傳港獨思維,我們要引用比較多官方內容,盡量平衡報導,也是保護自己。」

    據悉,去年中《國安法》落地,港蘋記者從此幾乎不在報導中使用真名。今年4月,《蘋果》曾舉行內部編採會議,將報導中使用的「武漢肺炎」,一律改為「COVID-19」。「這是很重要的改變,像黑警這樣的詞改掉,我覺得OK,但武漢肺炎並沒有情緒化,只是形容某個疾病從哪裡發生,感覺公司更保守了。我們不應該禁止、不能用哪個字眼,這是一個重要的訊號,編採做法變了,」6月底,當阿凱再次接受我們的採訪,他無奈提及那場會議。

    蔡元貴也證實,港聞靜態組近期曾舉行內部編採會議,將報導中使用的「武漢肺炎」,一律改為「COVID-19」,涉及國外制裁的內容也都盡量避免報導。

    幾乎每位受訪的港聞記者,都提到「武漢肺炎」一詞用法的轉換。不少人也提及,《國安法》去年通過後,稿頭幾乎不再放記者名字,有些記者對此安心,卻有人對公司做法感到憤怒。雙方妥協後的做法是:若記者堅持要掛名才掛名,其他報導一律隱去記者真名。

    6月24日清早,香港書報攤湧現購買最後一期《蘋果日報》的排隊人潮。(達志影像)
    這一年之中,阿婷曾訪談香港本土青年組織與其他敏感題目,類似稿件,她都堅持在稿頭掛上本名。「我主管再三問我:『真的要掛嗎?妳確定喔?』我說:『確定。』」為什麼如此堅持?「我想…表現一種:『我就不怕』的態度吧…」

    港聞記者駱嘉輝(化名)說得直接:「光榮和安全,我不用思考,安全第一。」這整年,他做的重要報導都不具名。港聞記者阿海(化名)說:「可是,自己的獨家或重要故事,還是會想給自己credit啊。」阿海又說:「雖然我不知道自己何時會出事,但受訪者是具名受訪,我們不下byline(記者署名),對受訪者也不公平。」記者阿強(化名)曾經質疑公司的做法:「我為什麼不要具名?我覺得這樣好像是我們認輸了。有同事問公司,為何要後退一步?為何讓人家覺得你怕《國安法》呢?」我們問阿強,此刻回頭來看,如何看待公司1年前不讓你們掛名的決定呢?「我不知道…」他沉默了一會兒,答道:「也許他們(主管)的危機意識很高吧。」

    雖然阿強的立場是「不向《國安法》低頭」,但他仍不諱言,這一年中,經歷過前所未有的自我審查。例如在報導裡,「港獨」字眼是萬萬不可出現了;就連報導《國安法》後街頭的零星民主行動,有人高舉或高喊「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到最後他連受訪者說的原句都不敢寫,自動替受訪者隱去「那8個字」,轉而改寫成隱晦的「光時」2字。駱嘉輝更曾在挑照片時,和同事討論半天:照片裡的人手持「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字樣,那8字是否該打上馬賽克?

     

    身陷恐懼中 憂被警抓走
    「《蘋果》死掉,只是反映了整個行業快要死掉的問題。每個人的『最後』是不一樣的,我不一定能承受那種恐怖(挑戰底線),在香港,沒有記者認為自己是在做非法的事情,以前在香港做記者是挺好的,但現在要想,為了做對的事情,要付出什麼代價?讚美政府的文章沒有新聞價值啊,要批評它,找出問題才是我們的工作。」但恐懼不時鑽進阿凱腦中,「我有時候會想像這個畫面,早上6點鐘,警察上我家的門要抓我。我是不是該跟家人討論、做好心理準備?不能當沒有這一回事,但這很難跟家人討論,他們一定會叫你不要做啦。我心裡也一直有一個人在呼喊,『走啊!走啊!不可以留下來!』」

    阿凱終究留到最後一天。6月17日,羅偉光等人被抓那天,他在外頭採訪,他用訊息告知我們,「我問了採訪主任,他說如常採訪,我就繼續做已約好的訪問。有同事說:『做好今日,才有明日。』」

    同樣留到最後一天的港聞組記者S則說,早有心理準備了,只是沒料到會有500港警上門搜公司,她見長官被港警押出《蘋果》大樓,「那種感覺很差,不是害怕,而是憤怒。」6月17日,她回到公司時見電腦被抄走,抽屜被亂翻,唯一慶幸是,她把重要資料都處理掉了,「其他所有文件都被翻過了,去年公司被搜之後,我就只在抽屜放食物、零食。」但她顯然還是不甘心:「我們之前覺得,《蘋果》能熬過六四,是不是能熬過七一呢?」答案很明顯了,話筒那頭沉默許久,傳來一聲慘笑。

    凶險超乎預期。6月17日中午,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在記者會上稱,《蘋果日報》有數十篇文章呼籲外國制裁,危害國家安全。他並稱:「行動是針對利用新聞工作為工具,做危害國家安全行為,一般新聞工作者與他們不一樣,不要和他們扯上關係,要和他們保持距離。」國家安全處高級警司李桂華甚至形容《蘋果》大樓是「犯罪現場」,媒體追問,一般人轉發《蘋果》文章、市民購買或訂閱《蘋果日報》是否違法?李桂華竟稱:「要視乎其企圖。」

    6月19日,羅偉光等人出庭那天,李家聰去了法庭旁聽,「我在公眾席上一直在想,他們到底做了什麼的大錯事?現在要面對牢獄之苦?我不禁想,如果今天坐在裡面的是我呢?」那天羅偉光對來支持他的同事們比了個握緊拳頭的手勢,示意「要加油」,卻讓旁聽的同事們哭了出來。

    全文連結
    https://www.mirrormedia.mg/premium/20210628pol001

  • 長者八達通價錢 在 李根興創業之友 Edwin's Entrepreneur-Friend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6-11 17:41:17
    有 65 人按讚


    剛剛舉辦完記者會, 其實劏場小業主及政府可以達致雙贏。以下是新聞稿:

    致:港聞版/ 財經版/地產版 /商業版採訪主任
    新聞稿
    即時發布

    「劏場聯盟」草擬購入劏舖方案
    全港十個劏場聯合遞交
    聆聽各持分者意見 釋除官商勾結的疑慮

    (香港.2019 年 6 月 11 日(星期二))《財政預算案》早前宣布,擬擲 200 億元建設 158 社福設
    施,如果方案真的以 200 億購買 61 萬呎商用物業,平均呎價將超過 3 萬元,實屬高價,亦有
    托市之嫌。盛滙商舖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李根興博士曾表示「死場」劏舖則因
    業權分散,政府未必考慮,唯上年成立的「劏場聯盟」有見及此,再次結集了全港近年成立的
    八成劏場,部分劏場更已獲得接近七成業主簽名支持「購入劏舖草案」,旨在政府用部分資金
    購入劏場物業以改善社區民生,「劏場聯盟」更計劃將向政府草案購入劏舖的詳情。

    逾三萬一呎屬偏高
    李根興博士計算過《政府 200 億買 61 萬呎商用物業》實行的話,即平均呎價超過 3 萬港元,
    如此「天價」會令市民反感。呎價 3 萬足夠購入中環及金鐘一帶的甲級寫字樓,反觀現時市
    場,位於較靜民生位置的全地舖,每呎的成交呎價也低於兩萬港元,如今年 4 月份東亞銀行沽
    售的葵涌石蔭路 44-66 號地下 8 及 9 號舖,成交 5,160 萬,建築面積為 4,150 呎,位置良好,
    但平均呎價只是$12,400 元,所以挪用 3 萬元購入一呎實屬偏高。

    地舖連一至三樓有優勢
    政府購買商用物業作社區設施,如日間幼兒中心、長者鄰舍中心、學前康復服務等,一般都需
    要在六樓或以下才符合消防條例,如用作互助幼兒中心的話,更需要在三樓或以下,再者社會
    福利署現有設施的選址,大部份都是地舖,方便出入,因此地舖連一至三樓應將會是政府的不
    二之選。

    如何善用 200 億
    李氏認為市場上性價比最高的莫過於業權分散的商場 (劏場),因為大部分劏場處於市區優越地
    段,面積既大亦由地舖至三樓不等,符合政府購入物業的要求。而且現時所有劏場的舖位價值
    已大跌,貶值超過五六成是等閒事,所以與其用天價買入物業,不如與劏場業主接洽,以合理
    市場價錢成交,既可以鬆綁劏場業主多年受物業捆綁的資金,又更可善用 200 億,還有利建設
    社福設施,達致三贏局面。

    購入劏舖草案
    「劏場聯盟」發言人地皇之光管理有限公司代表王榮梅表示:「我們希望政府能夠在落實方案
    前,聆聽多方持分者的聲音,有助方案更多元化及多角度,價格合理的話,聯盟成員定必樂意
    與政府傾談,而且我們相信此舉能有效釋除官商勾結的社會憂慮。」銅鑼灣銅鑼廣場業主委員
    會二樓業主主席高倩芝表示:「政府不需要購入全部劏場,亦不一定要購入全層,即使合併數千
    呎單位也可,因為我們明白當中會涉及不少改建或軟硬件配套,但我們會很樂意配合去討論當
    中的可能性。」

    十個劏場面積近 24 萬平方呎 3,000 間商舖
    北角城市金庫業委會秘書梁倩兒稱:「我們各大劏場各自擁有不同優勢,不論地段、交通、已裝
    置的硬件等,政府計劃既然已計劃分三年用 200 億購買 61 萬呎商用物業,不如認真考慮收購
    我們的舖位,聯盟十個場共約 24 萬平方呎,若政府每年預算買入 20 萬平方呎,置入劏場亦可
    算小試牛刀,可樂而不為?「劏場聯盟」草擬案一起,城市金庫已成功獲得近七成的業主贊
    成,明白距離成交還有漫長的路,但至少也希望政府考慮展開商討。」

    名稱 地區 開場年份 樓層數目 約總面積 (平方呎) 店舖數目
    大日子 大埔 2016 3 13,000 220
    又一新城 元朗 2015 1 12,000 150
    地皇廣場 荃灣 2015 3 18,000 235
    壹號總站 屯門 2015 1 27,000 300
    荃立坊 荃灣 2014 3 11,700 199
    城市金庫 北角 2014 1 30,000 336
    首都 尖沙咀 2013 3 60,000 705
    銅鑼廣場 銅鑼灣 2006 2 13,200 206
    銅鑼坊 銅鑼灣 2005 1 13,000 141
    深之都 深水埗 2004 3 39,000 500
    合共 236,900 2,992

    草案內容包括:
    一. 要求政府成立委員會後,主動接觸各劏場的業主提出收購,不能只與大發展商接洽。
    二. 「劏場聯盟」會就十個劏場的個別情況,建議合乎市場需求的價格,如先評估附近同樣
    位置,同樣交通,同樣繁榮的物業的叫價。
    三. 「劏場聯盟」成員將作為與政府相關委員會的聯絡單位,協助政府與各劏場逾二千名業
    主溝通,目標增取每個劏場達最少七成業主支持。

    「劏場聯盟」成員包括大埔大日子、銅鑼灣銅鑼廣場、北角城市金庫、元朗又一新城、屯門壹
    號總站、銅鑼灣銅鑼坊、荃灣荃立方、荃灣地皇廣場的業委會及個別來自深水埗深之都 、尖沙
    咀首都廣場的業主。

    如有垂詢,歡迎隨時致電聯絡 AQ Communications Ltd:
    Jay Chan 電話:2137 9702/9517 4217 電郵:jchan@aqcomm.com

    #十大劏場記者會,#聯署要求政府200億買舖買劏場

  • 長者八達通價錢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1-11 08:00:02
    有 688 人按讚


    他人之苦

    文:薯伯伯

    有次去西藏西北部的阿里,轉神山崗仁波齊時,同行的一名共產黨員醫生在餐廳裡,被店員不小心弄壞衣服,立即要求店員賠償 300 元人民幣。醫生拿到三百元後,得意洋洋地說,這三百元不是甚麼錢,但總算是給店員買個教訓。三百元對醫生來說,確實不是甚麼錢,可能就是兩三頓飯的費用,但對於一個工資只有兩千多元的農村女孩來說,這個教訓就認真大了。我提到「黨員醫生」的身份,倒不是要針對黨員或醫生這兩個標籤,也不是把所有黨員或醫生都當作壞人看待,只是想說,有些金額,對於本身環境不俗的人來說,也許是微不足道的數字,但對於別的人而言,就是生活的一部份。

    記得小時候看無綫電視劇《義不容情》,其中一幕印象深刻。藍潔瑛飾演的梅芬芳,因為丈夫爛賭成性,只好在農曆新年期間做扒手,卻不幸捲進一宗劫殺案。主控官馮世邦(岳華飾)在庭上要求梅芬芳交出不在場的證據時,梅芬芳說自己新年期間沒有錢給利是,覺得羞家,只好躲在家中,因而沒有人證。主控官質疑道,一個人就算怎麼窮,在床下底也能刮出一個「斗零」(五仙港幣)。梅芬芳卻說,一個人窮起來,是真的連一個斗零都無法拿出來,這是家境富裕的人難以想像的困局。

    香港有全球最多超級富豪,反映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卻又冠絕歐美。觀乎網上的言論,香港人最為不齒的富人行為,大概就只有那種過份離地的理財偉論。富二代教你只要不去旅行就能存錢買樓,公子哥兒勸告你如何增加生產力而不應期待樓市跌。當不少人面對著有錢供樓卻沒錢付首期的困局時, 富人卻質疑難道努力點去儲點錢,連買樓一筆過也交不起嗎?不過在習慣崇尚極端資本主義的熏圍下,香港人似乎也極少有那種真正意義的仇富心態,在客觀環境也不可能影響或改變到有錢人。(當然,有些有錢人會認為,抨擊百佳惠康壟斷也算是「仇富」,那就另當別論了。)

    香港最大的問題,不是貧富懸殊,而是居於上層社會的人,根本沒有嘗試去理解下層的困局。近兩年最讓人心傷的新聞,肯定是耀東邨的老翁殺妻慘劇。黃伯的妻子中風癱瘓,黃伯悉心照料病妻三年多,但自己也有八十多歲,擔心若然先行一步,妻子將無人照顧,最後親手把妻子勒死並自首。黃伯後來跟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說:「呢啲係社會問題,係窮人必定要行嘅路!」香港一直奉行幾近放任的自由經濟,但當長者黃伯面對著低於社會標準的院舍宿位及長者津貼,又可以如何獨自面對或甚至走出這種困局?

    諷刺的是,在黃伯的判決同一天,香港就有新聞出來,說要將長者綜援的合資格申請年齡由 60 歲提高至 65 歲。長者綜援與一般的成人綜援,以目前的幅度去計算,差額是 1030 元。對政府來說,到底代表了甚麼?假若五年後,在原來這一年齡界別裡拿取長者綜援的人數仍然是 2.5 萬,那麼政府每月能省下的金額,約是 2 千 5 百多萬元,就算加上升幅,也不過每月省下 3 千萬元,每年也不過是 3 億。相比高鐵的 844.2 億,機場三跑的 1415 億,新界東北的 1200 億,港珠澳大橋的 1177.7 億,省下這點長者福利金,又有何分別?可是,這區區的 1030 元港幣,對困逼的長者來說,就是生活了。

    這種情況倒讓我想起多年前去印度旅行,有次跟一名日本旅客同去購物,他想買香皂,但嫌店主標價貴了 2 盧比(約合 0.2 元港幣),於是一直走啊走啊,走到恆河盡頭,最終又返回原先的店。店主有點老沒好氣,果然就便宜了 2 盧比給他。不過這名精明的日本旅客,購買另一些紀念品時,因為沒有查清價錢,一下子就多花了近千元(港幣)。這種理財的心態,怎麼跟香港政府小處精明、大處揮霍,如此相近?

    最涼薄的是,本身薪酬開支預算每年達到 593 萬元的香港特首林鄭,被問到對調整長者綜援時,不知是哪裡來的傲氣,還強調:「我都年過六十,我每日十多個小時做事。」到底她這樣說,是因為想以身作側,把自己當作其他窮困長者的榜樣,還是以為自己高薪厚祿,就是反映了自稱基層出身而又成功向上爬行的社會狀況?位高權重,難道就連一點同理心也沒有?黃伯說:「要有多啲叻人帶我哋蠢人行,最緊要幫我哋啲蠢窮人,多啲選擇,多啲路就少好多悲劇。」或許最應該有的分類,不是叻人或蠢人,而是有同理心或沒有同理心的人。

    我最近看了一本由英國臨床心理學家、劍橋大學發育精神病理學教授 Simon Baron Cohen 所寫的《The Science of Evil: On Empathy and the Origins of Cruelty》(邪惡的科學:關於移情和殘酷的起源) ,由於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科學家越來越了解同情心發作時,大腦的運作情況,也就是所謂的「移情迴路」(empathy circuit)。有些人完全沒有同理心,是因為大腦部位受損,例如內側前額葉皮質、軌道正面皮質、額鰓蓋、下方額腦回(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orbito frontal cortex, frontal operculum, inferior frontal gyrus,這些中譯名可能有錯,敬請指正)。

    我讀這本書時,難免就會想到看起來好像完全沒有同理心或移情能力的權貴,到底是大腦受損所以缺乏同理心,還是因為缺乏同理心所以才能逆流而上成為社會上的高官達人?不過想深一層,香港特首肯定是有同情心的,就算其移情的程度只屬於「移情鍾形曲線」的最低水平,但總算是有。回想當年她在選舉之前罕有落區,在沙田遇上操漢語通用語的行乞老婦,當大眾都以為林鄭沒有同情心,她卻又居然主動給老婦 500 大鈔,還像賣肥雞送豉油一樣贈送了一聲:「你辛苦了!」

    特首的舉動,在一眾香港市民眼中,當然完全是做政治騷的感覺,但佛教強調緣起,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有時正正就是人的一點善意,像播下種子,機緣巧合,因果不空,善有善報,即能發成慈悲的樹苗。過度動情的人,也許不宜掌管政事,但一個完全沒有同理心的人,不能理解別人之苦,又如何能從政?

    只是,香港人等權貴的愛心之樹長出芽苗,不知要等到何時何日。

    ———

    照片:在古巴中部 Camagüey 的古巴作家及藝術家聯合會(UNEAC)遇到一名老奶奶,好像有八十多歲,跳舞風采萬象,是當天全場的焦點。

    ———

    感謝閱讀此文!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請隨緣分享文章,因為分享不單是美德,更是對寫作人最大的鼓舞。

    如果一篇文章還不能滿足你的閱讀慾望,那麼現在是好時候了,《西藏西人西事》(白卷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已經加印第二版,並且在旺角序言書室、誠品書店及香港各大書屋發售!有關詳情,請看:https://www.facebook.com/…/a.200788675944…/2203844616515005/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