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長庚根管治療pt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長庚根管治療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長庚根管治療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長庚根管治療產品中有13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邱顯智,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們的孩子,在憂鬱嗎? #今年上半年全台自殺通報數比去年同期多了3000人次 根據2020年死因統計報告,自殺已連續第4年成為國人主要死因第11名,今年上半年全台自殺通報數,比去年同期多了3000人次。 #自殺為年輕世代第二主要死因 自殺已經成為15-24歲、25-44歲兩個 #年輕...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零傷害,中醫治療癌症:用現代免疫學解讀中醫治癌的智慧」介紹 訪問:作者:陳博聖 中醫師 內容簡介: 中西醫聯手,癌症治療未來趨勢! 多元治療,提升身體抗病力與修復力 全面解說中醫治療癌症的科學理論, 收錄罹癌不同階段中醫輔助治療的實際案例; 癌症特診主治醫師, ...

長庚根管治療 在 豆芽兒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10-16 23:15:15

[芽芽的眼科日記-7] 今天完全是心花朵朵開的一天 要不是遇到可怕的三人組 我今天會過的很美好✨ 前天去長庚動了抽房水的手術, 大意是說,不知道眼睛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所以要藉由針筒抽管來知道到底眼睛裡面蘊含著什麼病毒🦠 這邊必須大力的抨擊長庚的兩位醫師, 這兩位醫師都說行醫20幾年來沒有看過這個...

長庚根管治療 在 蔡奇儒 | MedEx 醫適能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4-21 12:45:03

預防失智,運動可能是最好的良藥!  阿茲罕默症是一種非常令人畏懼的疾病,症狀包含記憶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與生理機能喪失,耗費極大社會資源。  2020年JAMA Perspectives提到,阿茲罕默症 (一種神經性退化疾病,又俗稱「老年癡呆症」) 的發生與葡糖糖代謝下降 (glucose h...

長庚根管治療 在 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23 11:45:18

兒童咳嗽咳不停的常見原因(2019更新版): 在孩子生病眾多症狀裡面,除了發燒外,「咳嗽」對於孩子跟父母來說,影響最深、最有感覺。怎麼說呢? 如果孩子咳嗽有痰、晚上可能睡不著、咳到快要吐、臉紅耳赤,晚上咳嗽咳到把全家人都吵醒,隔天精神又不好、父母又要上班,父母是不是心裡面也會很煩惱? ! 尤其是吃...

  • 長庚根管治療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0:39:12
    有 738 人按讚

    我們的孩子,在憂鬱嗎?
     
    #今年上半年全台自殺通報數比去年同期多了3000人次
     
    根據2020年死因統計報告,自殺已連續第4年成為國人主要死因第11名,今年上半年全台自殺通報數,比去年同期多了3000人次。
     
    #自殺為年輕世代第二主要死因
     
    自殺已經成為15-24歲、25-44歲兩個 #年輕世代 的 #第二主要死因,在2019年,15-24歲共有257位輕生。2020年15-24歲人口群通報企圖自殺人次超過一萬人次。
     
    #百分之六十七的自殺身亡個案未有校園輔導資源
     
    根據教育部2018年至2019年的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事件相關報告指出,自殺身亡個案當中,高達67%未曾尋求校園三級輔導資源,顯示各級學校輔導資源與學生需求間顯存有落差。
     
    #如何盡量承接住每個孩子
     
    青少年們可能還沒有即時得到相應的資源或陪伴,就選擇以自殺為自己的生命畫下句點。最近又到了開學的季節,我們必須想到方法,在遺憾發生之前,配置足夠的資源,盡量減少不幸的遺憾發生。
     
    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 在今天召開了「校園專輔待改善 心理健康不漏接」記者會,提出三大訴求:
     
    1⃣ 為了讓第一線的醫療端人員及時了解受通報孩子的情況,要求衛福部及教育部盡速 #落實將自殺通報系統介接到學生學籍資料及休退學狀況。
     
    2⃣ 高達67%自殺個案學生未曾尋求校園三級輔導資源,顯示學校輔導資源與學生需求間顯存有落差。我們要求教育部檢視問題及提出因應措施, #應解決專輔人力流動率高、#專輔人員行政工作繁重、#專輔人力實聘率無法符合應聘數量等問題,讓專業人力得以專業久任,提高輔導效能。
     
    3⃣ 為了讓離開學校系統、#失學且失業 的 #雙失年輕世代,不需自己面對心理健康風險,我們要求教育部與衛福部應積極研擬因應措施, #協助離校後的年輕世代,仍有適當管道及時獲得諮商或治療的服務。
     
    在記者會中,長庚醫院精神科、也是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的張家銘醫師表示,自殺防治不可輕忽,且恐有 #年輕化趨勢, #這群出生在網路通訊發達的Z世代,在遇到情緒問題時,往往不會尋求協助, #憂鬱症和自殺風險都在增加。
     
    今天張家銘醫師也和大家分享了 #校園自殺防治三大面向:
     
    #自助:同學要能認識自身心理狀況,自我察覺、分辨異狀。
    #助人:學習與同儕間的陪伴與支持。
    #求助:學校應暢通求助管道,建立穩定的專輔資源和人力。
     
    今天是9月10日 #世界自殺防治日,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結合起家庭、校園、衛政三方的資源與專長,共同守護兒少心理健康, #接住每一個需要支持的孩子。

  • 長庚根管治療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18:28:09
    有 1,194 人按讚

    今天是世界自殺防治日,是國際自殺防治協會和世界衛生組織推動的紀念日,希望在這一天,呼籲大眾重視自殺防治的議題。
     
    這讓我想起今年與 心靈角落 一起舉辦的「小柔的最後一天-惡意時代」桌遊活動,那次讓我印象深刻,我們一大群人聚在一起,除了體驗在桌遊遊戲中的樂趣之外,更一起暢談所有有關精神疾病、憂鬱症、憂鬱情緒、自殺等,這些平時不太容易與人暢談的議題;透過桌遊,我們認識到更多關於憂鬱症的相關基礎知識,增加更多對於憂鬱症的理解,進而減少傷害的產生。
     
    我希望大家可以透過這個日子,給自己多一些認識自殺、憂鬱知識的機會,試著理解他人可能的痛苦,也可能可以給予即時的聆聽與陪伴。
     
    去年在台灣校園內,傳出許多令人遺憾的消息,這些青少年們可能還沒有即時得到相應的資源或陪伴,就選擇以自殺為自己的生命畫下句點。我希望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遺憾發生之前,社會能夠配置足夠的資源,盡量減少不幸的遺憾發生。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2017 至 2019 年,15 - 24 歲的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持續攀升;同時,相關統計指出,自殺已經成為 15 - 24歲、25 - 44 歲兩個年輕世代的第二主要死因。

    台灣青少年自殺率上升的情況,與許多國家近期的趨勢相同,顯示青少年自殺防治議題已不容忽視。
     
    對此,時代力量也在今天召開了「世界自殺防治日 校園心理健康記者會」,我們提出了三點訴求:
     
    一、為了讓第一線的醫療端人員及時了解受通報孩子的情況,要求衛福部及教育部盡速落實將自殺通報系統介接到學生學籍資料、休退學狀況。
     
    二、高達 67 %自殺個案學生未曾尋求校園三級輔導資源,顯示學校輔導資源與學生需求間顯存有落差。對此,我們要求教育部檢視問題及提出因應措施,應解決專輔人力流動率高、專輔人員行政工作繁重、專輔人力實聘率無法符合應聘數量等問題,讓專業人力得以專業久任,提高輔導效能。
     
    三、為了讓離開學校系統、失學且失業的「雙失」年輕世代,不需自己面對心理健康風險,我們要求教育部與衛福部應積極研擬因應措施,協助離校後的年輕世代,仍有適當管道及時獲得諮商或治療的服務。
     
    此外,今天記者會也特別邀請到長庚醫院精神科,同時也是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的理事長——張家銘醫師,與我們分享校園自殺防治的三個面向:「自助、助人、求助」。
     
    🟨 自助:提供足夠的知識讓同學能擁有自我覺察的能力,認識自身心理狀況,分辨哪些情形可能有異狀,超出可以自行調適情緒的範圍。
     
    🟨 助人:青少年不太會向專業人員求助,他最信任的是同儕、好友,所以如果你身為同儕、好友,懂得如何去支持、傾聽與陪伴,是非常重要的。但這也非常需要學習,並不是每一個都懂得如何去陪伴陷入困境的好友。
     
    🟨 求助:學校應暢通求助管道,建立穩定的專輔資源和人力,並且提供足夠友善的輔導資源。
     
    有些人可能覺察到自己陷入困境,但卻害怕自己被貼上標籤,或是擔心身邊的人沒辦法接受一個有問題的孩子或朋友,這部分,都還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努力,讓情緒困擾、精神疾病能夠真正去汙名化,讓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像我們在玩桌遊遊戲時,正當的一起暢談所有有關精神疾病、憂鬱症、憂鬱情緒、自殺等問題。
     
    在世界自殺防治日的日子裡,我希望大家都能一起關心青少年的自殺防治,共同守護兒少心理健康,接住每一個需要支持的孩子。

  • 長庚根管治療 在 時代力量新北黨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17:30:44
    有 8 人按讚

    9/10「世界自殺防治日」,請和我們一起重視,結合家庭、校園、衛政三方的資源與專長,接住每一個需要支持的孩子。
    -
    依據統計,新北市去(2020)年的自殺死亡人數為635位,在自殺通報人次與占率方面,24歲以下,總共有2,475例,占率高達42.8。其中14歲以下的通報人次為641,占率為11.1,若再納入25~44這個年齡層,44歲以下占率高達76.6,顯示自殺防治工作的推動與再改進,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
    因此,在「世界自殺防治日」的今天,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召開「校園專輔待改善 心理健康不漏接」記者會,說明台灣現行青少年校園心理健康促進促施所遇到的困難,並提出建議精進方向。
    -
    今日記者會內容如下:
    -
    總召邱顯智委員首先表示,根據去(2020)年死因統計報告指出,自殺(蓄意自我傷害)已連續第 4 年成為國人主要死因第 11 名,死亡人數雖較 2019 年減少 5.3%,但今年上半年全台自殺通報數,也比去年同期多了 3 千人次。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自殺已經成為 15-24 歲、25-44 歲兩個年輕世代的第 2 大主要死因。
    -
    回頭檢視過去衛福部的承諾,邱顯智委員強調,據「2025 衛生福利政策白皮書」所設立的自殺防治目標,政府近年成績不盡理想,也未達成 2020 年的中程目標,自殺防治工作長期而言未見顯著改善,政府應該持續精進、有效投資。
    -
    幹事長王婉諭委員接著表示,兒少面臨的心理壓力與求助門檻,絕不小於成人。自殺是多重因素造成,因此,防治工作是跨領與跨團隊的巨大工程。然而,目前自殺防治策略與教育部三級輔導機制,實務執行面仍存有諸多困境。
    -
    #學生自殺通報系統 #亟待跨部會介接
    -
    首先,醫院端的第一線人員反映,衛政自殺通報系統與教育端的校安通報系統,長期以來橫向聯繫狀況不佳。王婉諭委員已於今年 3 月針對此情況進行質詢,促使兩部會決議將衛福部的自殺通報系統介接到學生學籍資料、休退學狀況,但目前尚未落實。另外,囿於各級學校之輔導紀錄表單格式不一,且各級學校之輔導系統尚未整合,因此仍無法介接受通報學生是否接受過輔導諮商的紀錄。
    -
    #通盤檢視學生輔導需求 #輔導人力資源應到位
    -
    根據教育部 2018 年至 2019 年的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事件相關報告指出,自殺身亡個案當中,高達 67% 未曾尋求校園三級輔導資源,顯示各級學校輔導資源與學生需求間顯存有落差。
    -
    王婉諭委員進一步說明,目前負責三級預防的各縣市輔諮中心,組織型態為隨時可能被裁撤的「任務編組」性質,且礙於地方財政,專輔人員採一年一聘約聘制、調薪幅度低、專業人力薪資與自費市場落差過大,再加上行政工作負擔重,導致流動率高等情況時有所聞。而負責二級預防的專業輔導老師及相關人員,同樣存在人力不足及行政工作負擔過重,以致影響輔導效能及學生接受輔導之成效。
    -
    #解決大學端專業輔導人力困境
    -
    副總召陳椒華委員就大專院校的部分指出,現行《學生輔導法》規定,專科以上學校學生 1200 人以下者,應置專業輔導人員至少 1 人,但實際上大專院校內部的諮商輔導體制同樣存在人力缺口,以及有難以專業久任的嚴重問題。
    陳椒華委員說明,因為目前一年一聘的方式,除造成專業輔導人員流動率居高不下外,他們還需要從事無關輔導諮商專業的行政業務,加上專輔人員長期待遇不足,與人力不穩定等問題 ,都是大專院校在學生輔導上成效不佳的原因,也明顯影響學生接受輔導的品質。
    -
    另外根據統計,每年休學的高中職生有近 2 萬人,大學生更是高達 8 萬人。而在疫情期間,這些離開學校的學生,也可能同時的失業,而變成「雙失」的年輕世代。然而「雙失」的年輕世代因為離開校園,因此無法獲得學校系統的心理諮商資源,其自身的經濟狀況,也難以負擔心理諮商所需的費用。因此,整個社會或是家庭與醫療系統,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去承接這樣的需求,是一個令人非常擔憂的問題。
    -
    陳椒華委員呼籲,教育部與衛福部應積極研擬因應措施,協助離校後的年輕世代,仍有適當管道,能及時獲得諮商或治療的協助。
    -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張家銘醫師表示,儘管從去年統計來看,台灣同日本、韓國情況,自殺人數略有下降,但疫情期間,國人工作就學和民生經濟都受到影響,自殺防治仍不可輕忽。另外,去年台灣 0-14 歲族群的自殺人數卻反而上升,擔憂恐有「年輕化」的趨勢,而 15-24 歲去年狀況雖有好轉,但自殺通報數還是上升,有 1 萬多人試圖自殺,他們事後是否有被關心跟協助,需要高度關注。
    -
    張家銘醫師強調,這群出生在網路通訊發達的 Z 世代,在遇到情緒問題時,往往不會尋求協助,平均而言,Z 世代的憂鬱症和自殺風險都在增加。今年年初,有位 17 歲高中生在公共政策平台提案,希望精神與心理疾病的知識能納入課綱,教育部也確實應該思考讓大家更能認識精神疾病,察覺情緒問題。
    -
    張家銘醫師也分享校園自殺防治有三個面向,分別是自助、助人、求助,同學要能認識自身心理狀況,並學習與同儕間的陪伴與支持,學校也應暢通求助管道,建立穩定的專輔資源和人力。青少年的自殺防治工作,需要大家繼續關心和努力。
    -
    我們認為,政府應結合家庭、校園、衛政三方的資源與專長,共同守護兒少心理健康,接住每一個需要支持的孩子。尤其在校園三級輔導機制中,接受諮商輔導個案,往往都需要長期深入的服務,因此,教育部須正視專輔人力流動率高、專輔人員行政工作繁重、專輔人力實聘率無法符合應聘數量等問題,讓專業人力得以專業久任,提高輔導效能,都需要政府重新檢視及提出因應措施。

  • 長庚根管治療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5-14 17:32:39

    本集主題:「零傷害,中醫治療癌症:用現代免疫學解讀中醫治癌的智慧」介紹

    訪問:作者:陳博聖 中醫師
       
    內容簡介:
    中西醫聯手,癌症治療未來趨勢!
    多元治療,提升身體抗病力與修復力

      全面解說中醫治療癌症的科學理論,
      收錄罹癌不同階段中醫輔助治療的實際案例;
      癌症特診主治醫師,
      帶你重新認識「新科學中醫」!

      ● 用中醫古老智慧解讀癌症最新療法
      癌症治療已不侷限於化療、標靶藥物狙殺腫瘤細胞,更強調提升身體免疫系統抗癌能力的「免疫調控平衡」,以及調整細胞內外病理環境的「腫瘤微環境」。此概念,正與中醫扶正祛邪,提升抗病力,以及重視體質,由內而外兩者兼治失衡身體的觀念相符。

      ● 科學轉譯中醫,找出中西醫共通語言
      透過科學研究,將中醫古典用語翻譯成現代醫學語言。以治則為例:清熱解毒轉譯為科學原理,就是增加抗氧化能力和抗發炎;活血化瘀法,在癌症治療上則有抗凝血、抑制腫瘤血管異常新生的功效。藉由轉譯,讓中西醫在彼此能溝通的狀況下,攜手照顧癌友。

      ● 中醫介入癌症治療的五大時機點
      治療前,讓中醫調養體質以面對接下來的抗戰。治療中,幫助緩和化療的副作用,包括改善癌因性疲憊、維持腸胃功能、白血球數量回升避免感染等。當西醫治療不如預期,癌細胞產生抗藥性,也可經由中醫介入產生更好的療效。觀察期階段,中醫能調養身體,降低復發的機率。未期患者則可以藉由中醫緩減癌末的不適,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作者簡介:陳博聖
      中醫師。畢業於建國中學、臺中中國醫藥大學。曾任職於長庚醫院中醫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部。行醫十六年,在門診曾遇許多癌症患者求診,自己亦有親友罹癌,因而毅然踏上中醫癌症治療這條艱困專業之路。有感於一般民眾與西醫腫瘤專科對中醫不了解所產生的不信任,決心用科學解開中醫之謎,將中醫治則轉譯為現代醫學能理解的語言,當中西雙方能夠彼此溝通,才有機會互相合作、共治癌症。現任京禾中醫診所癌症特診主治醫師、歐恩特轉譯生醫執行長。

      經歷
      長庚醫院中醫部總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部
      中西整合醫學會癌症研討會專題講師
      中醫師公會中醫學結合免疫學抗癌新解析專題講師
      警政署特約健康照護醫師
      行政院公務人力發展學院健康管理研習講師
      TPCMA and ETCMA 臺北中醫學會和歐洲中醫組織德國漢堡簽署MOU團長
      兩岸醫藥產業戰略合作「借鏡中醫智慧根治慢性疾病的科學配方」講師
      徐台兩岸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產業論壇「你不知道的健康真相」講師

    作者粉絲頁: 京禾中醫

    出版社粉絲頁: 時報出版

    行銷合作: 一方青出版國際-greenfans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長庚根管治療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12-28 22:00:02

    高雄中山大學傳出宿舍浴室偷拍事件,讓校方緊急補強浴室隔板、在入口處加裝監示器。也因為這起事件是發生在「性別友善宿舍」,事件發生後還有些反對設立性別友善宿舍的人開始酸言酸語,還說「性別友善宿舍」根本就是「色狼養成所」。

    不過不是只有性別友善宿舍才會發生偷拍事件,說是因為男女共用空間的問題不太對吧?!難道捷運上出現電車癡漢,是因為男女共乘的問題嗎?每個人本來就該學會管好自己不合理的衝動,而且不管是住在怎麼樣的宿舍,都應該學習尊重他人的隱私。

    其實台大很早之前就已經有學生在推動「性別友善宿舍」了,一直到這幾年,才陸續有些學校開始試辦或興建性別友善宿舍。主要是因為這幾年就有許多跨性別的學生們出來控訴,說他們因為跨性別的身分,在宿舍住的很辛苦,也常有霸凌事件的發生。

    相信我們觀念非常先進的觀眾朋友一定知道,除了生理性別之外,每個人也有自己的性別認同,但是在之前就有跨性別的女同學因為化妝、穿著女裝在男宿走廊被男生嘲笑,像是去年長庚一名跨性別女大生就站出來表示說,他在醫生評估下接受賀爾蒙治療、女性性徵開始發育,但在出示長庚醫院診斷證明後,長庚大學因為身分證上性別沒有更改,還是不被允許入住女宿。導致他因為住宿環境不友善,每天都深夜才敢進入男宿、清晨又必須趁大家還沒睡醒的時候趕快離開。

    所以性別友善宿舍推動的主要原因就是要照顧跨性別的學生,讓學生們對於性別的想像不只有二分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享有平等的待遇。

    所以性別友善宿舍的概念其實就是「混宿」,不要再分男生宿舍、女生宿舍,宿舍裡面可以有男有女,這樣若有性別認同跟生理性別不一樣的人,也不會覺得突兀或不舒服。在國外的大學也有非常多是混宿的,大家也都相處得很自然融洽。

    過去台灣的宿舍都是男女分棟,性別友善宿舍因為剛起步,所以大部分都還沒一次到位而是慢慢推進。比如說先讓男宿女宿在同一棟、不同樓層;或是同一個樓層有男生女生,但同一間房間裡只有單一性別,就像這次的中山大學這樣。那中山大學也表示,教育部這幾年推動跨域創新學習,學生們課後討論的頻率與時間也大幅增加,推動「性別友善宿舍」或稱「無性別宿舍」不僅可以保障「多元性別」的權益,也可以避免男女分宿這樣的限制變成學習的阻礙。

    不過雖然男女混宿可以減輕部分跨性別族群的壓力,但是輿論壓力啊、歧視的語言啊,還是不會因為宿舍的類型不一樣而消失,所以性平教育是很重要的!大家也更應該在生活中去學習怎麼與他人相處並且互相尊重。

    不過還是有很多人聽到男生女生的宿舍在同一棟就非常害怕,還認為這樣會羊入虎口或是產更更多未婚懷孕;但大家可以想一想,這些大學生乾柴烈火,他們如果想怎麼樣,擋得住嗎?性觀念教好,懂得保護自己、尊重自己的身體,才是真的能治本;而且也不是說以後宿舍就要通通變成混宿,目前大部分性別友善宿舍還是都要經過申請,想住女宿還是可以選擇住在女宿,就像我們出國背包旅行,有男女同住的mix room,也有只有女生的房型;搭捷運有一般車廂,也有夜間婦女專用車廂。只是多了一種選擇,真的不用太緊張。

    「性別友善宿舍」在台灣才剛起步,還有許多配套措施以及觀念需要加強與溝通,你覺得男生女生住宿應不應該分開呢?快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 長庚根管治療 在 HEALTH 2.0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5-06 09:43:07

    你身邊親友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走不到幾步路,雙腿直發痠、疼得厲害,只想趕快找地方坐下?很多長輩不愛出門,不是對外界沒興趣,而是因為雙腳不方便,根本走不遠,久而久之就寧願在家坐著。而長久不活動,人就會逐漸虛弱下去,到後來甚至連坐都沒辦法,只能躺床,飲食起居都要別人照料!。這情景是不是光想都覺得很可怕?!其實有了良好的行走能力,才能有健康幸福的人生!那麼,要怎樣才能走得長長久久、健步如飛?怎樣才是正確的走路姿勢?播出日期:2019/05/05

    ★節目來賓★
    基隆長庚外科副教授 江坤俊醫師
    骨科醫師 朱家宏
    北醫附醫心血管外科醫師 袁明琦
    物理治療師 鄭融
    藝人 宅之小惡魔 小CALL

    加LINE🔍健康資訊馬上看▶http://bit.ly/2CpUdzT
    現在訂閱《健康2.0》➔http://bit.ly/2eW6xMC
    TVBS新聞台(56台) 每週六、日晚間7點首播
    主持人:鄭凱云
    看更多健康文章資訊:https://health.tvbs.com.tw/
    按讚FB粉絲頁:http://bit.ly/2gg2c4b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