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長寬比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長寬比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長寬比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kaiyusnow (Kaiyu)看板movie標題[討論] 寬銀幕的由來 - 冷知識時間Sat...

長寬比 在 水兒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6 14:10:32

#水兒老師 又來上課了 來教大家一步步挑選眼鏡! 眼鏡很奇妙 戴的好臉小一圈戴不好還會扣分 除了臉型之外還會有其他步驟 今天來幫你找到最適合你的啦❤️❤️❤️ 所以這篇一定要珍藏好嗎! ❶ 了解臉型 戴髮箍+把頭髮全部綁起來 正面直視前方 ✔️看額頭、顴骨、下顎哪個地方最寬 ▌額頭/太陽穴最...


寬銀幕之戰


前一陣子我們談到 3D 電影時有提到 3D 是戲院搶觀眾的手法之一,今天我們要來看看
戲院的另一個手法 - 寬銀幕的發展歷史。

電影史上第一個長寬比要歸功於 William Kennedy Dickson ,他在 1890 年代任職於
愛迪生的實驗室,在研發愛迪生的第一部動畫機時,原因不詳地決定了以 4 比 3 的比例
做為當時底片的標準比例,而這個比例從此在歷史上留下。


1909 年,「美國電影專利公司」宣佈 4 比 3 的 35mm 底片將成為所有美國電影拍攝
和播放的標準格式,這個長寬比接下來就被使用了二十年。

直到 1929 年,底片同步錄音的技術發展出來後,為了將底片的一部份空間挪作錄音之用
,才將長寬比改成了 1.37 的比例 (4 比 3 的比例是 1.33) 。
http://goo.gl/KEOFji

雖然其實 1.37 和 1.33 在視覺上幾乎沒有什麼差別,但1.37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
就成了好萊塢的制式比例。


1930 年代,電視開始發展時,因為當時大眾在電影院看的比例都是 4 比 3 ,因此電視
的比例很自然的也就被設計成了 4 比 3 。到了 1950 年代,電視逐漸地崛起,讓電影
不能再忽視觀眾被吸走的事實。

戲院的因應之道就是推出在家裡看不到的東西。


1952 年 9 月底,一支戲院廣告燃起了寬銀幕的戰火,也為電影美學樹立了新的標準。
https://youtu.be/lII5rXbxcCs?t=23s


Fred Waller 利用了三支使用 35mm 底片的攝影機,裝上 27mm 的廣角鏡頭,拍攝了
可達 147 度視角的影片,它在放映影片時也一樣需要三支投影機,這樣的技術稱為
Cinerama,它的長寬比是 2.59。


雖然 Cinerama 大受歡迎,但它也有一些難解的問題,例如他只能用 27mm 這種廣角的
鏡頭拍攝;也因為同時有三台攝影機在進行拍攝,不同的人在拍攝時要看向不同的地方
,最後的成果大家的視線才會是正確的。

這些問題讓 Cinerama 逐漸從市場上消失。


但從此之後,電影人開始嘗試用不同的拍攝方法,以及不同的長寬比例來拍攝電影,
不再局限於標準的 1.33 ,最後近代主流電影的長寬比為 1.85 或 2.39 ,只有在一些
特殊用途的時候才會回到 1.33 的比例,例如向黑白默片致敬的《大藝術家》或是營造
古風的《刺客聶隱娘》。


以下我們列舉一些拍攝寬銀幕的方法:


遮罩:
遮罩法第一次出現在 1953 年 4 月,它使用正常 4 比 3 比例拍攝,但在戲院播出時,
利用金屬片遮罩把上下遮住,以符合寬銀幕的長寬比。雖然在戲院播放的是有遮罩的版本
,但有時會把未遮罩的版本拿來做電視播放。這種寬銀幕的比例可能是 1.66、1.75、1.85
或 2.1。而 1.85 逐漸演變成主流的長寬比。


變形鏡頭 (anamorphic lens) 以 35mm 底片拍攝:
CinemaScope、 Panavision 及其他許多流程都是使用這個方法。變形鏡頭在拍攝時先把
寬銀幕比例的影像壓縮在正常比例的底片上,而投影時再用相對的變形鏡頭把影像恢復
正常。

影像變形可以參考下圖 (變形鏡頭的詳細機制我們日後會另外一篇討論)
http://goo.gl/pg88fB

這種方法拍攝的長寬比通常是 2.39。


超規格 (super gauges) 底片:
這個方法把底片上本來保留給聲音的位置全部拿來做拍攝影像之用,而在沖印放映底片時
再過一道縮放或裁切的手續。 超 35 的影片,基本上可以符合所有的投影規格。


大規格 (Large gauge) 底片:
70mm 的底片的長寬都是 35mm 底片的兩倍大,因此一格 70mm 底片拍攝到的畫面是正常
35mm 底片的四倍。經過遮罩之後可以得到比以 35mm 底片拍攝更好的畫質。


變形鏡頭以 70mm 底片拍攝:
Ultra Panavision 及 MGM Camera 65 都是使用這個方法。最出名的一部電影就是
1959 年的《賓漢》,它的長寬比高達 2.76,是有史以來最寬的投影比例。雖然這個方法
可以得到最好的畫質與細節,在呈現壯闊大景或在成千上萬人的場景中非常有效,但因為
成本過高,因此它極少被使用。目前這個方法已被放棄。


以上,寬銀幕的歷史我們就暫時先討論到這裡,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讓我們知道
你們有興趣的題目哦!


本文同步發表於:
銀幕之外 - 電影冷知識
https://www.facebook.com/outofscreen/

參考資料
http://goo.gl/sSUflO
https://goo.gl/H2EH7B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1.153.25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49321741.A.396.html
ericjc: 推 12/05 21:54
YummyMcGee: 趕快推以免… 12/05 22:36
Shanesu: 超推 12/05 22:38
sunone: 好有意思! 12/05 22:38
acer12356: 上次看蟻人加殺手47,兩部比例就不一樣 12/05 22:46
reexamor: 有趣!! 12/05 22:49
lpb: 推,長知識! 12/05 22:54
MusclePeach: 推 12/05 23:01
Drexler: 感謝 12/06 00:18
rainHime: 推 12/06 12:02
james885: 推!昆汀塔倫提諾的新電影《8惡人》似乎就是用很特殊的 12/06 14:08
james885: 65mm底片拍然後轉成70mm,在部分戲院用70mm的放映機播 12/06 14:09
v31429: 那札維耶多藍在親愛媽咪用的算是什麼手法O.O?銀幕裁成1:1 12/06 16:40
v31429: 的很少看到。 12/06 16:40
andymaster: 布達佩斯大飯店是不是比例也不太一樣還是因為對稱感 12/06 19:17
andymaster: 覺沒那麼寬 12/06 19:17
kaiyusnow: 布達佩斯用了三個比例 1.37、1.85、2.35 12/06 19:55
kaiyusnow: 多藍的媽咪他說是為了要讓觀眾專注在角色上,不讓觀眾 12/06 19:57
kaiyusnow: 看到其他左右多餘的東西 12/06 19:57
kaiyusnow: 昆汀八惡人的手法,好像1966年之後就沒有整片用65轉70 12/06 20:01
killerken: 推 12/07 08:53
vickhus: 推 12/07 12:30
lee1126: 很有趣喔! 12/09 14:52
mojia: 專業推 12/10 00:40
OoLeonoO: 勿忘亞伯岡斯的拿破崙!1927年就是4:1了 12/11 17:34
e5585: 推 12/12 13:07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