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愉悦自己,才能取悦他人。
音樂家以音符沉醉自己
畫家以彩筆揮灑自己
作家以文字沉澱自己
所有的藝術
唯有先愉悦自己
而非刻意取悦他人
才能表現出
最高級最純粹的
藝術形式
🌠這永遠是藝術工作者的兩難:
要屈就現實,抑或實現自己?
我在做這件事時,快樂嗎?
...
🎼唯有愉悦自己,才能取悦他人。
音樂家以音符沉醉自己
畫家以彩筆揮灑自己
作家以文字沉澱自己
所有的藝術
唯有先愉悦自己
而非刻意取悦他人
才能表現出
最高級最純粹的
藝術形式
🌠這永遠是藝術工作者的兩難:
要屈就現實,抑或實現自己?
我在做這件事時,快樂嗎?
我做我自己想做的,或大家想看的?
以畫家而言,要參展的作品、要比賽的作品,或者是要讓市場接受的作品,永遠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凡是要比賽的作品,必需先去研究主辦單位的歷史風格,並投其所好,才能脱穎而出。有的單位傳統而老派,有的新奇而現代,參照歷屆得獎的作品,便可略窺一二。
參展也是,每個畫廊、畫會,都有自己的風格及走向。單位和藝術家們總要能摸索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模式。
當然,個展較不在此限。但我們也必需知道,某種風格申請某些場地比較容易過關。有些特立獨行的畫風,光在申請時就會被打回票,根本没有展出的機會。
至於「被收藏」,又是另外一個層面了。
前些天,印象派大師莫內(Claude Monet)的巨幅作「睡蓮池」,5月12日晚間於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拍」中,以7040萬美元(約台幣20億)的驚人天價拍出,而且還有五位藏家競標。
這當然是極少的案例。梵谷生前才賣出一幅畫,而且還是弟弟贊助的。能够生前就過上好日子的藝術家,不是沒有,但寥寥可數。
以美術系畢業的學生來說,日後能從事本行工作的,真是鳳毛麟角。在以前師範師專的時代,美術系畢業的學生尚能被分發當老師。教學之暇,還可創作,所以也產生了不少知名的畫家。有興趣看看台灣美術史,即可略知一二。
現在呢?美術科系畢業的學生必須自求多福。或在畫室兼職,賺取微薄的薪資,或另闢蹊徑,打工賺錢。或著轉換跑道,找其他的工作。
言歸正傳,會被市場接受的作品,也就是藝術家要被收藏的作品,又要有另一番考量。是要畫大作品供豪宅及企業家收藏?或是小品讓一般家庭及小資族購買?每個人的條件及考量角度都不一樣。
以我而言,具有議題性及批判性的作品我會欣賞,但卻不會買回來掛在家裡。我現在去看畫展的視角之一是:在整個展場之中,我最願意花錢將哪幅作品帶回家?願意花多少錢?
當然,我的角度是掛在家裡賞心悦目,或這幅作品觸動了我心靈某處,令我流連。但是,專門藏家收購的角度不同,他們是看準了某些新銳畫家有市場增值的潛力而予以收購。但無論如何,畫作售出,畫家才可以生活,並累積持續作畫的資本。
回歸藝術創作著的本心:你的作品能愉悦自己嗎?是自己樂於創作的嗎?還是你總是不甘不願,違逆著自己的意願,刻意討好市場?有人說,這不是討好市場,而是服務市場。做好服務,才能被市場接受。
我知道,有人走著這樣的路,而且有不錯的成果和收益。但是,每個人的心性不同,有人做得來,有人做不來。
以我自己來說,因工作需要,寫過太多量身訂製的專題或文章,那是被規定、被要求的,也是有酬勞的。但是,在ig上,就可以隨心所欲,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没有人付我錢,還要花上些許時間,甚至犧牲睡眠及休息時間,但因為是自發而且自由無所求,所以一切都心甘情願。
有時,我們不一定只能走一條路,為了「現實」,為了「實現」,雙軌並行又何妨?
🌠 唐 李白《客中作.客中行》
蘭陵美酒鬱金香
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處是他鄉
我想李白是唐期眾詩人中,最瀟灑,最真性情的一位。杜甫讚他「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他天縱英才,下筆成仙,那自然灑脱的風格,連詩聖杜甫也模仿不來。管他天皇老子,我就是快樂做自己,不快樂也是做自己。
李白真是一位最懂得愉悦己的詩人。即使奉命寫了《清平調》三首,也要寫成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唐明皇和貴妃啊,你們又能奈我何?
詩仙果然不凡。
#蓮想美景
#蓮想手寫
#蓮想創作
✨圖文:蓮想
🌌摘句:有書
#閱讀
#手寫字
#散文
#鋼筆字
#名言佳句
#詩詞
#手機攝影
#感情
#文字
#新詩
#隨筆
#風景
#天空
#雲
#handwriting
#writing
#essay
#poetry
#poem
#prose
#quotes
#mobilephotography
#scenery
#sky
#cloud
長安市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舊作選篇(之35)
伍子胥復仇與時代的變遷
(這是我在2017寫的一篇文章,原題為《伍子胥復仇故事》,是介紹中國學者的一篇文章兼講一點讀後感,發表在2017年11月24 日。現在稍作補充整理。)
大陸旅美學者、老子《道德經》專家楊鵬,在網上寫了一篇〈評點史記人物之伍子胥〉,論史卻切合現實。
伍子胥是春秋時期楚國人,與孔子同時代。伍子胥的父親伍奢為楚平王之太子建的太傅,太傅即老師。因遭讒害,伍奢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所殺。伍子胥逃往吳國,被吳王接納並重用。伍子胥其後率領吳國軍隊攻入楚國都城,為報父兄之仇,他掘開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留下了歷史上有名的復仇故事。
中國先秦史籍如《左傳》、《國語》、《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等,都提到了伍子胥復仇的事,而且都充滿同情和讚美。《史記》作者司馬遷稱讚伍子胥為「烈丈夫」,說:如果伍子胥和父親伍奢一起受死,他與螻蟻何異?伍子胥放棄聽從君命的小義,雪了大恥,名垂後世。
率領吳軍攻破自己的祖國,為甚麼沒有人罵他楚奸?他把楚平王鞭屍,為甚麼沒有人罵他對君主大不忠?楊鵬認為,伍子胥的行為,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心中是大孝行。即使這種大孝行,以不忠於祖國和楚王為前提。
血親復仇的大孝與忠於君王和國家的大忠,兩者有了矛盾,就是所謂忠孝不能兩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主流倫理以孝為本,孝高於忠,家高於國。
《禮記》子貢問孔子:對於殺父母的仇人,採取甚麼樣的態度?孔子說:睡覺要睡草席,要用盾牌來當枕頭,不做官,與仇人不共戴天。若在集市或朝廷遇到仇人,不返回去拿兵器,馬上動手搏鬥。孔子又認為父親兒子觸犯國法 ,不僅不能舉報,而且必須子為父隱,父為子隱。
戰國郭店楚墓的竹簡《六德》上這樣說:「為父絕君,不為君絕父」。為了父親,可以拒絕君主,但是不能夠為了君主去拒絕父親。
2009年發掘的曹操墓,出土了一塊畫像石。畫的是七個女兒為給父親報仇而去擊殺長安令。長安令相當於首都長安市的市長,這幅畫講的是七個女兒在家中無兄弟,她們的父親被長安令冤殺,七女不顧生死,聯手伏擊長安令的車隊,殺死長安令。這幅畫能夠放入曹操的墓里,應是曹操生前很喜歡的故事。曹操生活在公元155年到公元220年。顯然,那時血親復仇仍被視為大孝行被廣為推崇。
伍子胥的父親和長兄被楚平王冤殺,伍子胥沒有怪體制問題,而是直接去找君王復仇,極端到做出鞭屍楚平王的暴行,但他還是得到多數春秋戰國思想家的讚美。七位女子的父親被長安令冤殺,七女為父報仇,體現的是「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的大孝行倫理。
春秋時代,人們是如何思考私人復仇和國家司法的關係?楊鵬認為:禁止私人復仇的前提,是國家司法的有效和公平。如果國家從立法到司法都不公平,那麼私人復仇就是約束邪惡的必要手段,就是對正義的必要補充。春秋社會肯定大復仇,就是將大復仇視為實現社會公正的重要組成部份。楊鵬又認為:在求告無門,冤屈無處申的時候,討個說法,爭個公正,該復仇就復仇,這種大復仇精神是中國春秋精神的一大特徵。民眾有如此精神氣質,朝廷壞不到哪兒去,社會壞不到哪兒去。
《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傳統文化是「沒有家,哪有國」而不是「沒有國,哪有家」。家重於國,家高於國,孝高於忠。家是實在的。愛家庭及其成員,是真實的天性。國是虛懸的,愛國是受後天外界的影響和宣傳教育的產物,非來自天性。教育孩子「不愛爸爸,不愛媽媽,只愛國家」,違反傳統文化精神;文革期間,全國挑動子女鬥父母;直至今天,仍然宣傳要子女舉報父母「私通外敵」。這是以虛懸的感情對人民真實感情的洗腦。如果說,民眾有春秋時代的精神氣質,社會壞不到哪兒去,那麼要子女舉報父母的社會,就好不到哪兒去。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私人復仇受到肯定,成為時代精神的特徵,也許正意味司法不公平已經成為人們的普遍認知。當健全的司法淪為受政治操控的司法,正是人們被迫逃亡和復仇的根源。
長安市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盡人間興廢事, 不曾富貴不曾窮
長安市上醉春風,亂插繁花滿帽紅。
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
-陸游《一壺歌》
提著酒壺,我走在京城的街道上,春風撲面,街上一片繁華景象。
熙熙攘攘的行人頭上插滿紅色絢爛的花朵。
看遍了人生種種的興盛與衰敗,感到人生其實不曾有人富貴也不曾有貧窮。
長安市 在 CCTV 中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吃一把古代“狗糧”!不用搶票去故宮,也能看上元節盛況
“眾裏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元宵節,又稱中國情人節,太平長安市集初遇薛紹、紫萱徐長卿的第一世相遇、梅長蘇賞燈想起霓凰......點擊視頻,盤點影視劇中男女主角元宵節相遇浪漫情景,幫你邂逅意中人。#小央視頻 #歡樂中國年 #傳奇中國節 #這裏是中國 #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