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拿來幹嘛的?》(part 1)
-
「啊,全世界的時間都暫停了。」
-
當然,時間怎麼可能暫停,暫停的只是我心中的計畫。肺炎疫情讓計畫一下子無期限的延後。你苦笑著對我打氣:「時間全回來了,你可以好好休息了。」
-
當你說「時間全回來了」,代表它曾經離開或是不在這裡。時間離開又回來代表什麼意思...
《時間是拿來幹嘛的?》(part 1)
-
「啊,全世界的時間都暫停了。」
-
當然,時間怎麼可能暫停,暫停的只是我心中的計畫。肺炎疫情讓計畫一下子無期限的延後。你苦笑著對我打氣:「時間全回來了,你可以好好休息了。」
-
當你說「時間全回來了」,代表它曾經離開或是不在這裡。時間離開又回來代表什麼意思呢?當我說「沒時間休息」的時候,不是指我正要休息的時候,時間突然不見了,導致我沒辦法休息。而是指我的注意力因為某些原因被迫落在其他事物上,導致休息這件事不斷被延後。所以當你對我說「時間全回來了,你可以好好休息」,代表這些將休息延後的事物被排除了,現在我的注意力有機會重新落在休息這件事上。
-
這樣一想,時間說不定打從一開始就沒有離開過,並且永遠都在。你的一天有二十四小時,我的一天同樣有二十四小時,差別只在注意力的多寡以及分配上。離開又回來的不是時間,而是我們的注意力。那麼,平常我們所說的「時間」又是什麼呢?
-
直觀的想,秒針繞了十圈是時間,代表十分鐘。撕下日曆是時間,代表一天。五號領薪水是時間,代表一個月。但是,法國的學者亨利柏格森說那不是時間,他認為那只是「空間化的時間」。
-
柏格森認為我們人類所能意識到的時間多半只是空間造成的錯覺。就像演員在拍戲的場景時常會有「現在的家」和「二十年前的家」,執行上不可能真的隔了二十年才拍攝,實際上美術指導只需要半天至一天,就有辦法施展魔法,讓空間呈現「二十年前的時間感」。
-
我們對於時間的意識,多半是由「空間的變化」所產生的。
-
想想牆上時針的變化、窗外天色漸暗、老家的屋簷逐年斑駁,許多空間上的變化都暗示著我們時間的流逝。假設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鐘錶並且與外界隔絕的山洞中,真的能辨識出時間嗎?
-
所以,與其說我們意識到了時間,不如說我們是透過空間而認知到時間,這就是柏格森所說的被意識扭曲的「空間化的時間」。他認為人類的意識就是因為太容易把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囊括在一起處理,才導致我們無法辨別出真正的時間。那麽,什麼才是「真正的時間」?
-
「綿延」才是真正純粹的時間。
-
柏格森舉了一個調製糖水的例子,在調製糖水時,不管再怎麼急都沒用,還是必須等砂糖溶解才行。在等待的時候,我們可以體驗到一種「我感到有些焦慮」的時間,這種體驗就是真正的時間。他給這個時間取了一個新的名字,「綿延」。
-
所以,「綿延」就是一個人可以體驗到的真正的時間,它不是因為空間的變化所產生的時間感,也不是鐘錶上刻著的那種可以量化的時間。
-
真正的時間不是數字概念,而是一種體驗。
-
由於每個人的實際感受不同、體驗不同,所以綿延無法被量化。同樣一堂數學課,對於「一位認為數學枯燥乏味的學生」與「愛上數學老師的學生」來說所體驗到的時間天差地別。同樣是一小時的「量」,但綿延的「質」卻明顯不同。
-
這個觀念我們早就很熟悉了。旅遊、約會,快樂的時光轉瞬即逝。等待成績放榜、等待下班,無聊、焦慮的時間總是漫長。
-
到目前為止,關於時間,我們知道的是,第一,時間一直都在,你和我所擁有的時間一樣多,差別只在於注意力的多寡與分配。第二,時間分為可以被量化的「空間化的時間」以及無法被量化的「體驗化的時間」,也就是「綿延」。綿延屬於時間的質而非時間的量。
-
所以,沒有任何人會「沒有時間」,大家都有一樣多的時間,端看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哪些事物上。當一件事物成了我們注意力的標的,被我們的注意力所照亮,它瞬間就擁有了時間。相反的,當一件不重要的事物攔阻了我們的注意力,我們也會感到在更重要的事物上,失去了時間。
-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厭惡失去時間的感受,那麼為了奪回失去的時間,就必須有意識的察覺到自己的注意力跑去哪。找回注意力,就等於找回了時間。
-
不過,就算我們能夠把注意力全部投注在自己認為重要的事物上,還是有可能落入「空間化時間」的陷阱,誤認為充分且有效率的運用時間,就等於善用時間。
-
下班後去進修,儘管辛苦,但是為了升遷機會,為未來鋪路,這樣算是善用時間吧?學瑜伽、繪畫、潛水,讓生活多采多姿算是善用時間吧?以閱讀來充實自我算是善用時間吧?
-
這些都是不錯的想法,難以取捨。但是如果我們加入「綿延」這個概念去思考,關鍵或許就不在於「做什麼事情才是善用時間?」而是倒過來問:
-
「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時間是什麼?」
-
也就是說,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時間本身帶給我的體驗是什麼?
-
一個人光是以「自己認為好的事情」度過一小時不見得代表善用時間,只說明了他把時鐘上的刻度給填滿了。假設我認為學英文是好的,於是我每天花時間去補習班。到目前為止,我獲得的只是一種把時間放進了好的框框內的良好感覺。之所以會感覺良好,無非是因為大家都認為學習英文是好的、會英文能增加競爭力。
-
但是如果我能更進一步去思考,「在學習英文的時候,時間是什麼?」說不定我能體驗到時光飛逝,因為我能和說著不同語言的朋友更深刻的交談,為此我感到快樂。也說不定我體驗到的是漫長且枯燥的時間,因為補習班的教學模式並沒有讓我對學習語言感到樂趣或充實的滿足感。
-
如果沒有主動的去覺察時間在我們身上所帶來的體驗,就等於失去了甄別時間的「品味」。只知道如何滿足時間的「量」,品不出時間的「質」。
-
【未完待續】
鐘錶師薪水 在 渾水財經Channe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等收你支洗頭水,好衰,你同阿輝整啲咁好玩嘅嘢又冇我份
等我整支洗腳水送俾葉太都好呀
【精神精神洗頭水】
長話短說。我做了一支洗頭水給我patreon 的網友。
一隻,我認為,很代表香港的氣味的洗頭水,我在賣,限量,也只有400份。
有興趣的就填表。
表在這兒:https://bit.ly/zing1san4
未那麼有興趣的,不如,看看我這陣子,經歷的這一個故事。
~~~~~~
關於,香港製造的一個故事。
我是一個裁縫的兒子。
嚴格而言,是一個官仔,在大陸有點田地的農家的孩子的兒子的兒子。他為了走難,去了香港,游水來了。之後,我父親應該是做了裁縫的學徒。小時候,我一直都在看他在衣車旁邊。一直做衫,做衫,做衫。
到經濟轉營,香港的廠房都跳到大陸的時候,他轉不了營,沒有機會再做衫。直至他離開這世界之前,我家依然有一部衣車。一部,他養大我一家三個小孩的衣車。
我是看著香港製造興起,和沒落的一代。
當有人跟我說,香港需要香港製造的時候,我都是用最犬儒的方式去應對的。就像鄭立的一個post說過,對香港的處理手法,最好的方式,就是寵。你給不合理他高的薪水給一個倒茶的人,不斷的說倒茶就會是最好的工作,這個地方的人,就會失去所有的能力。就像澳門有很多荷官,有很多名店銷售員的道理。
同時,我也有很多朋友跟我說:你天天看那些secrets groups,罵這個鬧那個,香港人,還是一個品牌?算吧啦。以前香港製造有名,是因為其他地方都在仆街。到處都是大戰。日本製造就太貴,香港就正如補遺了中國和英國之間的角色空缺,香港製造的東西,你說玩具業,鐘錶業嗎?都是一些像中國現在的工廠狀態,都是一些中低技術的加工造工,真正精品,瑞典的鐘表,意大利的手袋,他們的技術,不給你就是不給。你香港永遠都不會做到一個rolex,也不會做到一個要配貨的hermes。香港製造,是不會成功的。
面對這種「所有人都會說不會成功」的故事,這一個我,這一個有讀一點人類學的我,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真正的去做一次。把你可以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都一一記下。人類學家 Cathy Small 曾經寫過一本小書,叫《My Freshman Year: What a Professor Learned by Becoming a Student》,她以50多歲的高齡,去重新做一次freshman,去感受一下,為什麼她的學生,叫他們讀好reading 才上課,永遠都做不到。叫他們準時來聊功課,他們永遠都會遲到。原來,學生們的泊車位,總是比老師們的遠,他們的移動時間,會比老師多。也因為不少學生的學貸壓力都很大,他們除了就學,還有兼差,才可以生活。這些,都是cathy small 做教授的時候,不會明白, 也不能體諒的。
Cathy Small 知道了她的學生的難處,也不會也不可能即時改變現象,也不會成為什麼 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但至少,會有多一點理解,多一點明白, 多一點慈悲。
面對香港製造,我抱持的,也是這一個態度。
對我這種小時候聽903長大,天天都要聽一次 903id club 主題曲 《別看小我》長大的香港人而言,蘭茜的那一句:「我唔係唔明你講乜呀,唏!係未試過,我唔信呀!你以前咪又係咁,話人!」就正正描述了我這幾個月的感受。
我相信,跟我一樣讀人類學的 羅庭德 Jasper Law ,會很明白我說什麼。
當中,我們面對過很多難題。如,所謂香港製造,其實就像港女在情人節的時候造「手作朱古力」給男人的時候的狀態。你頂多都只是做到,把一些一塊一版的巧克力化掉再重做一些形態,你就叫自己「手作」了朱古力了。你怎麼可能,亦不可以像新加坡一樣有石油化工廠,可以從原油開始製這石油副產品。我真的有研究過這件事的。我在 #903國民教育 的其中一個嘉賓,就是一個在新加坡做潤滑劑的化工系製品商人。香港製造,頂多都是入一些半原材料再加工。香港的工業,很多時候都是加工業。很難從原材開始的。我和羅氏兄弟,研究了這半年,都在問,有什麼東西有香港特色。
有一天,北區區議會主席羅庭德就說:「不如試用檸檬?香港有種檸檬的,產量也多,只是市場很少賣。只要把賣不去的,樣子不好看的都收集起來,之後加一點檸檬葉,有機會會做到。」但後來,又發現原來製造的工序有他的困難,檸檬需要更多的研究,究竟份量若何才叫水準最好?如果要放一部萃取機在農場,電壓又如何處理?地方又要幾多才夠?這些問題,都解決不了。
多謝 羅庭輝 Dream Law 找來了 香港蒸餾所 Hong Kong Distillery ,他們提供了很多技術上的支援。
我們最後就選了,今次的味道--沙田柚。
首先,我是對氣味很在乎的人。要做,就要做特別的。
香港是有沙田柚種植的。即使我們知道那些洗頭水的原料,一定是從外國入口的了,但氣味,只是氣味,我都需要找「最香港」的。韓國的柚子,日本的柚子,跟香港的沙田柚,是不同的味道。你知道的吧?
如果,我要用氣味留住香港的一些記憶,一定是沙田柚那一種柚子味。一種,仍在香港有製造,在外國難以找到的柚子。
之後,我們又解決了很多問題。如,我們一定不使用矽油,所以用上去的時候,感覺會比市販的洗頭水爽一點,可能有些女士會想使用護髮素。這一點,我堅持了,不要加矽油。這樣對頭皮不好。
但有一個問題,我們是不能解決的:這東西要量產,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沙田柚,一年只有幾個月會有,而且量不一定很足夠。要堅持是「全部由香港製造的沙田柚」,絕對不能應付上架需要的量。
因此,這東西,是註定不能上架的,不能大做,不能也不會變成有些討厭我的人想像的中那種「丫他又來賺錢」的畫面。
這件事,只是一個經驗流程,讓我們知道,從零開始做一件事情,不是找來貨,emo,貼一張招紙上去就叫「香港製造」,會有什麼問題。但開風氣不為師,希望以後有任何瘋子,仍想維持某種香港的「味道」,都會知道,這件事,是多麼的費事費時,而且沒有任何好處。當你做到一些,應該是由政治人物主導的事情之後,他們就開始招呼我了。當你決定要做一件事,當你做到,而有些人不會選擇多做一些事去證實自己的能力,而是只要人身攻擊就足夠。
那些什麼說我髮線向上什麼賣什麼洗頭水廣告的haters,親愛的,這件事是我全資投資做的,羅氏兄弟只是幫我處理所有我不能處理的事。第二,家父遺傳最好的,是兩件事:一是家教,說對朋友要真心。二是頭髮,到他走的時候,85,頭髮仍是滿頂是。你以為我是KOL 什麼痴下痴下痴香港製造,你錯了,這件事是我全資做的。目的,只是想做一份有趣的東西,留住一種,香港的味道。
對質素,我一向有要求:不下矽油這一點,我堅持了。
第二,我也把我的部份收入,不多,大概1/10左右吧,改為投資了(你可以當是捐贈,但由於他們沒有非牟利機構牌,所有的東西都需要交稅,所以我會用「投資」二字),羅氏兄弟主理的新組織,叫「 未研香港 Made in Hong Kong Great Again 」 。這個機構,英文名好中二,好羅庭輝。make in hong kong great again。
他們搞的大專生香港漁農工業實習計劃,也是做類似的實驗。究竟,要再做一次 #香港製造,當中有幾多人會想你失敗?有幾多人會害怕,把東西做了出來,有些賤貨,尤其是自稱支持多元價值的政工作者的自卑心作祟,之後就會不斷的去打擊你?這些事情,都是羅氏兄弟,需要處理的了。以後的事,我不會操心。我也不是未研香港的什麼股東什麼的。他們日後賺大錢了,請我去吃壽司就可以了。
剩下的貨尾,這味道,這包裝,也不會再出現。想知道 #香港製造 出來的東西,長什麼模樣。請快手。要買,在這兒。隨時會收起表單,就不會再賣了。
最後,有網友問,為什麼這東西,叫「精神」。
羅氏兄弟說,他們跟鄉郊朋友交流的時候,總是愛聽到兩句說話,一是「做兄弟唔使講嘢」,第二句,就是「精神」。總之,敬酒又好,說什麼又好,去到語塞之時,他想叫你飲酒之時,就會說一句「精神精神」。
「精神!精神!」
德說,他一晚,可以聽超過一千次。
哈哈哈。
精神!
本來,我叫他們不如叫悅和醬園的朋友,拿他們的醬油結晶出來,再做米餅,做一份「精神餅」,給我平日寫稿的時候吃一吃就好了。畢竟悅和的糯米酒和梅酒,都做得幾有趣。要為這些舊品牌注入新能量,這個好像不錯呀?但事情好像談得不夠順遂。「精神」這品牌,就給我先用「期間限定」的方法出現就好了。
就算以後,你在坊間見到很多沙田柚的洗頭水,都不會是這一批次的模樣和狀態。
香港製造,和我爸來香港的時候,70年前,已很不一樣。我們要面對世界的競爭,還有非建制派的賤貨整天想你死的邪壞心眼。事情,不會易做。但我天生愛拗頸,要做一次,才心息。
這是一份精品。這是一份對研究香港的微型觀寫。
如果你想跟我完成這個實驗,或告訴我,你會支持我完成這些實驗,付款後,填好表,我們會安排送貨。嗯,就這樣而已。
表在這兒:https://bit.ly/zing1san4
鐘錶師薪水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日治晚期──職業婦女|
◆新興職業婦女
「高女畢業生希望成為職業婦女,畢業證書不再是新娘嫁妝」
這是日治時台灣最大報《台灣日日新報》的一則報導,而此時,一些針對職業婦女的廣告開始出現,像是「安神湯」,一款號稱可以緩解勞力疲乏的保健食品,廣告中就羅列了各式家庭主婦、女工、採茶工可能會有的職業傷害,還附有醫療專家的背書,解釋這款安神湯的妙用。
然而,除了傳統的女工以外,隨著日本政府在台灣推動現代化建設,也有了新的建設與店家興起,台灣街頭也出現了許多『新興行業』。
所謂的「新興行業」,大部分是因應都會而產生的服務業,舉凡事務員(類似秘書)、電姬(電話交換手)、打字員、車掌、店員等,都是屬於當時的新興職業,根據一九三零年的統計,台籍新興的職業婦女大概兩千多人。
即便數量不多,且職業婦女也面臨許多如同工不同酬、應徵職位有限、工時過高、職場性騷擾等問題。但擁有屬於自己的工作與薪水,仍是給了當時的女性一個獨立自主、不被丈夫嘲諷為「無為徒食」(米蟲)的生活一些希望。
◆都會女子的新時尚「長衫」
一九三零年代中後期,「長衫」,也就是現在稱的「旗袍」,開始在台灣風行起來。
即使皇民化運動已經有些苗頭,但太平洋戰爭還沒越演越烈,帶著「支那風情」(中國風)的長衫也還沒開始被禁止,所以許多經濟上能負擔的起的女性,便會裁製一兩件趕赴流行。直到一九四三年左右,台灣因為戰爭而進入空襲時期,長衫才從街頭消失。
雖然大多職業婦女的照片是穿著洋裝的正裝,但我們參考的陳進的〈婦女圖〉的畫像中,手提包與手錶是極為有特色的一部份,這兩件物品都是如今從事服務業的女性常有的配件,因此思量許久,仍是將新興職業婦女與長衫一同介紹。
[#西式熱燙]
日治中後期,台灣引進了西方熱燙技術,也有許多台灣人去日本學習髮型與美容專業(美容師),當時燙髮的價錢,大約是新興職業婦女一個月1/4或1/3的薪水。
雖然一開始民眾對於冒著蒸氣的夾子有些卻步,但接受之後,便開始流行起波紋顯著的S型捲度及小捲度的紋理,讓自己的髮型呈現捲俏的時髦模樣。
[#長衫]
日本時代的「長衫」,也就是我們現在稱的「旗袍」。臺灣早期慣稱為長衫,意即長及腳踝的連身衣著。
根據服裝製作權威施素筠教授的分析,他認為台灣式的長衫與當時民國式的旗袍,做工上有所不同,而當時民國的旗袍大多以藍色系的陰丹士林布為主,且在款式上在1940、50年代時也較台灣式的長衫寬鬆,甚至出現長褲與旗袍同時穿著的情形。
[#洋布]
陳進老師的原畫上,長衫的布料花紋是頗有新意的「衝浪小人&海邊椰子樹」。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紡織業逐漸發展成熟,需要有海外的市場來幫忙消耗其國內過剩的棉織品,而身為殖民地的台灣當然首當其衝,再加上 1930 年代全球性經濟不景氣,日本紡織品也開始壟斷台灣市場,也因此在日治晚期時,長衫的布料不再只限於中式風情,開始受西方文化影響或帶有日本風味。
[#手錶]
日本在幕末時期即已發展出「和時計」的機械時鐘製造技術,明治維新以後又引進西方的新技術,到1911年時,時鐘的年產量已達八十六萬支。
日本統治台灣初期,正好是日本國內鐘錶業起飛時期,隨著提倡現代化的政策推動,也帶動了機械鐘錶的成長。從1896年的進口總值24201元到1939年320972元,四十四年來需求可以說翻了十三多倍,但由於在日治時期的貿易列表裡,並沒有將「鐘」與「錶」分開,因此沒辦法確切知道懷錶或是腕錶的實際進口量。
[#提包]
將包包視為裝扮的飾品,大約是在十八世紀末後,由於附有衣袋的波浪型裙子被修身的衣服取代,女士們便紛紛去尋找可以裝載個人物品的袋子。而隨著一戰二戰的開打,物資短缺,晚宴包等華麗的手包頓時成了奢侈品,而簡潔甚至粗糙的提袋、提包,卻在之後開啟了新的流行。
[#露趾跟鞋]
這是遵照〈婦女圖〉中,畫家陳進在作品裡的設計。高跟鞋是日治摩登女性必備的裝扮之一,1931年有一則剖析臺灣摩登女孩(modern girl)的文章,描述當時在街頭上,時常可以見到三五成群的短髮女孩們手牽著手,穿著能讓足部線條更為豐美的白色高跟鞋無拘無束又活潑潑地往來著。
◆政府不允許的美麗
「初見楊女士,容貌姿麗,有如我小說『楚楚公主』中的美少女。心想她是適合穿長衫的人,但在巡警會用剪刀剪斷長衫裙裾的時代,她並沒有穿長衫出現於編輯室。」
──(西川滿,1941)
「皇民化運動」,是二戰時日本對少數民族、殖民地推行的一系列同化政策,希望藉政策讓這些族群認同自己身為日本人的身分,也因此具有「支那色彩」(中國風)的旗袍,很快地便被警務單位列為「挑發性服裝」。
而新興職業婦女更常遭到政府的注意,例如政府就曾要求女給或酌婦(陪酒女性),改穿著樸素的洋裝或兩件式套裝,或是宣導民眾把中式的盤扣改成西式扣、把開衩縫成裙等等。
即便西川滿回憶中的楊千鶴女士並不會穿著長衫出現在編輯室,但這位台灣首位女記者楊千鶴,確實有許多穿著長衫走在街上的回憶。
『……如果不是和日本人朋友同行,穿長衫對我而言實在麻煩費勁,起初也沒有意識到這些,但有時察覺到他人責備似的眼神,都不免讓穿長衫的我心頭一驚。』
『參加日軍攻陷新加坡的慶祝遊行,擦肩而過的年輕日本人女性拋下的那句「真是適合非常時期啊」,彷彿就是針對自己的長衫說的。』
在皇民化時期,男孩女孩們穿著的服裝不再只是一件單純的布料,更是一種思想培養,比如中學校開始將詰襟制服改成卡其色的戰時服裝,並加上綁腿;女校多了許多關於和服製作的課程,希望能透過服裝,讓台灣的少男少女對於日本更加認同。
各個女孩穿著長衫的理由皆不相同,有些女孩用長衫背後的政治意涵,表達自己的立場;也有女孩是單純喜愛那優美的線條,在戰爭時代努力用一匹布料活出自己的色彩。
如果服裝一直都是性別與政治的角力場,那麼她們在大環境下對美麗的小堅持,或許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對自我的追求吧。
繪師:顏文字
參考資料:陳進〈婦女圖〉、洪郁如〈旗袍•洋裝•モンぺ(燈籠褲):戰爭時期台灣女性的服裝〉、明道學術論壇〈長衫的時尚觀察-日治晚期臺灣女性的自主性意識展現〉、鄭麗玲《阮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日治時期台灣機械鐘錶市場的發展(1895-1945)〉---呂紹理
鐘錶師薪水 在 建築療癒師 - 唐嘉鴻建築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各位朋友&工作夥伴們
祝您新年快樂
我在煩惱祝賀詞怎麼寫
時間就過了十二點T_T
想來想去還是做個總整理
把2018年讀過的書
每本摘要一句話分享給您們
希望在新的一年
可以帶來新的啟示&行動
GOGOGO~
🦄網路跟線下最大的區別是邊際,線下到一定規模,邊際成本的增長會非常快,而網路則趨近於零
🦄在影響力的時代,不在追求單次收入為主,而是應該降低售價讓更多的人知道你能提供他們需要的價值
🦄每個人的主觀時間不一樣,但是客觀(鐘錶)時間是一致的
🦄緊張焦慮的原因,在於工作記憶(3個)的容量不足
🦄「出錯了怎麼辦?」改成「出錯了就這麼做吧」,將「負面情緒」轉成「應做事項」
🦄弄清楚我們【不輸入什麼】,維持高水準資訊密度,要點在於如何阻斷資訊
🦄升維定位:「XXX行業開創者」、「重新定義XXX」、「XXX革命」,升維的目的不是打擊對手,而是創造或引導出新的需求
🦄藉此集合擁有相同興趣的人,在彼此交換情報的過程中,不用特意推銷商品,自然能夠招攬客群
🦄我得丟掉那些用不到的東西,承認我不會是那個更好的自己,然後接受自己真正的樣子
🦄打造人脈蜂窩:人脈不是私人資產,而是一個網路,重點是提升整個網路的資訊品質&新資訊敏感度
🦄有錢人分兩種,流量(年收入)極大的人,存量(擁有的資產)極大的人
🦄建立一個強大到足以超越平台、產品,甚至熱情的個人品牌
🦄存款貌似容易,但做起來很困難。只要認清楚拿到薪水是付給”未來的自己“,還是付給別人。
🦄你解決的問題越重大 、越痛苦,就越能吸引人,一但解決了問題,地位和利得也水漲船高。
🦄拋棄證照與資產,擁有XX不做很可惜 vs 想要做什麼,所以需要XX
🦄自我學習不同:希望獲得免費的建議 vs 藉由書籍和導師開啟知識槓桿
🦄小規模第一的三個維度:區隔商品、區隔地區、區隔客群
🦄【價格 = 品質-成本】,【價值 = 期望-花費】
🦄吵架是為了避免往後的吵架,焦點不是這一次的和好,而是下一次的友好。
🦄【不需要的事物最小化】才能把【重要的事物最大化】。
🦄資產剝離就是把【家庭私人生活所需的現金流】與【企業現金流】嚴格區分,建立一到防火牆
🦄選擇理想客戶,「我們日後會再通知您,是否接受您的預約」。
🦄用【想像】來製造預期,人類會思考未來,甚至感受未來,就會引起行動。
#建築療癒師
#嘉鴻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