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錯別字練習中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錯別字練習中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錯別字練習中學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康Sir的編輯七力,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寫作的聲音】 ** 馬世芳在臉書上貼了一則學生的學期心得報告。他設了閱讀權限,也沒有開放分享。我自己有些心得想說,徵得他的同意,截下第一頁作為說明。 首先,當然是一位大學生的寫作能力如此令人驚訝──錯別字、贅詞、語病、標點錯亂、主旨失焦等等,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不禁讓人憂心,當代中學語言教育在...
錯別字練習中學 在 Amy 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2 18:30:20
小學的時候老師要我們每天都寫點中文,可以創作故事,可以抄寫字詞。那兩年的練習對我影響很深。記得自己常問她問題,例如「著」和「着」有甚麼分別,例如「甚麼」和「什麼」有甚麼不同。如今想來,或者都是無關痛癢的問題。可是也因為很多無關重要的問題,練就了一些莫名的執著,像對錯別字的在意,對文字措辭的在乎。這時...
錯別字練習中學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寫作的聲音】
**
馬世芳在臉書上貼了一則學生的學期心得報告。他設了閱讀權限,也沒有開放分享。我自己有些心得想說,徵得他的同意,截下第一頁作為說明。
首先,當然是一位大學生的寫作能力如此令人驚訝──錯別字、贅詞、語病、標點錯亂、主旨失焦等等,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不禁讓人憂心,當代中學語言教育在網路時代所面臨的艱鉅挑戰。
但作為一個過來人與編輯工作者,我依然可以看出一絲希望與生機。
相對五年級生而言(我不曉得更年輕的世代如何),值得慶幸的是,現代大學生的自我並未受到僵固的教育體制所抹滅,鮮明的情感、生動的經驗,字裡行間透出的都是自己的聲音。
一般而言,五年級生是缺乏自我的世代,在那個頌揚集體價值的年代,個人的聲音遭到無所不在的壓制,來自家庭的,來自學校的,來自社會的。於是,他們拿起筆或站上台時,所能說的無非是共同的時代語言──虛假的、大而無當的、言不由己的。大學的讀書報告也許文句嚴謹,但共同的特徵就是沒有自己的聲音。
回頭來看「該生」的心得報告。他很清楚自己不是要重述老師上課的摘要,因為「對老師來說太無聊了」(對自己更太無聊吧),而是希望能跟老師分享「我在上課中聽到老師介紹得一些內容讓我想起的一些小故事」。
當然,作為一篇大學課程報告,這可說是完全離題了。但聽聽他敘事的聲音,依然是無比的真切,無論他從不同顏色的黑膠唱片聯想到健身房的重訓槓片,再談到他中學時如何迷上聽音樂健身,或是對從前女友那裡得到有關聆聽貝斯的經驗,都有著豐沛的個人聲音,而不是複製來自教科書的乾枯語調。
譬如,他認為「貝斯的音色本身較沉重所以比較不是和(適合)詩(抒)情歌」,這樣的看法不論對錯,都建基於個人真實的經驗之上。而他形容前女友是非常安靜的女生時,說「她嘴巴從來沒發出超過40分貝的聲音」,這簡直是詩的語言。
我並不是要為這篇報告翻案,這樣的報告要不被當掉,老師必然要懷有極大的慈悲心才行。作為一個編輯人與寫作練習者,我想說的只是,擁有自己聲音是最可貴的。
擁有自己聲音的人,只要再練習一下語法技藝,就可以成為一個有生命力的寫作者;但一位沒有了自己聲音的人,再多的語法技藝,看再多「如何寫作」的書,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寫作者。
找回自己的聲音,這是寫作的奧義。
**
#據悉,該生的課堂報告得了61分,「算是留課查看」。世芳兄大發慈心!
錯別字練習中學 在 瑜錄 The O Dor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Dora爸爸在明周的專欄,探討「功課」。怎樣的功課才是好的功課?
功課本無罪
#周佩波
#明周GlobalEducation專欄
最近,有人在Facebook設立了「不願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群組,在短短兩星期內已有三萬人加入,身邊不少身為家長的朋友也加入了。總結群組所見,香港大部份小朋友所受的「功課壓力」已瀕臨界點。功課量過多、功課過深、因操練TSA而引致的功課壓力很普遍,能夠做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所提倡的每日自由遊戲至少一小時的小朋友少之又少,反而因做功課過於辛苦而落淚的比比皆是。這個現象的確令人擔憂。關於功課,其實有三個問題很值得討論︰
1. 多做功課對小朋友的學業成績有幫助嗎?
2. 怎樣才是適合的功課量?
3. 其他國家的功課量又是如何的呢?
要討論功課與學業成績的關係,不得不提一位權威學者、Duke University心理學及神經學系的Prof. Harris Cooper。Prof. Cooper與他的團隊就「功課是否有助改善學業成績」以及「如功課有用,多少功課量才謂適合」研究,檢視了長達16年(1987-2003)的不同研究項目,有以下重要發現︰
1. 對幼稚園至小六的學生來說,功課與學業成績沒有或只有極少關係;
2. 對中學生來說,做功課有助學業成績。
Prof. Cooper的研究發現,對小六或以下學生,功課的作用應在於幫助學生建立其學習習慣,故小量功課已足夠。研究亦發現,對初中學生來說,每天90分鐘的功課已是極限,90分鐘後功課的功效趨向消失。而對高中學生來說,功課的效用在首90分鐘不斷上升,而在90分鐘至150分鐘之間會漸漸消失,視乎功課內容及科目。美國 National 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 及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的建議幼稚園至二年級每日功課時間約10-20分鐘及三至六年級每日功課時間約30-60分鐘量,Prof. Cooper亦認同此建議。2002年,由課程發展議會發表、香港教育局建議各校使用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中亦就功課量上限作出指引,基本上與上述的功課量相近。然而,2014年出版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中,有關的功課量上限指引被取消了。
芬蘭教育舉世知名,可謂是愉快學習的人間天堂。當地實行「公平教育」,學校不排名,在國內任何兩間學校的差異性極低。在當地,中小學生的功課量較上述指引的更少,然而學生的質素與成就稱譽世界。
2013年我所拜訪的印度河濱學校,功課量亦不多,而且功課都是很有特色的。幼稚園高班(K3)的老師不會給學生功課,但會發一本練習簿,由學生或其家長自由出功課,由學生完成,並交由老師批改。我發現每個學生的功課都不一樣,有些出的是語文科,有些出的是數學科,有些出的甚至是課堂以上的題目,完全按學生興趣而出。學生很喜歡這樣的功課,紛紛把他們的功課給我看。校方相信功課的目的應是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並幫助學生檢視自己所學的。因此,他們不會用紅筆打交叉給分數,而是間出錯別字,讓學生從改正中學習,學生亦決不會因為沒獲滿分而沮喪。學校高年級的功課,亦有許多與「軟技能」及應用知識於社會有關。如五年級的其中一樣功課,就是寫下自己”Doing Good”的事情,使學生既能學習運用英文去表達,又有生命教育的元素,讓學生互相欣賞對方的好,一舉幾得。不單是功課,初中生所修的「青少年期」課程的正式書本,由學生所創作,並由每年修畢的學生再作修改,成為來年的正式課本。這樣的課本與功課,誰會讀得辛苦、做得痛苦!?
功課本無罪,但是好是壞,就看當局與校方態度,以及老師如何運用了。
參考資料:
1. Does homework improve academic achievement?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1987–2003.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6(1), 1–62. Cooper, H., Robinson, J. C., & Patall, E. A., 2006
2.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Homework, Cooper, H. 1989
#明周GlobalEducation專欄05Dec2015 #GlobalEducation #TSA #功課奴隸 瑜錄 The O D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