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錦繡南歌第二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錦繡南歌第二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錦繡南歌第二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錦繡南歌第二集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答案就在說與不說之間——以也斯〈除夕盆菜〉談其「食物詩」的蒙太奇敘事 ◎賴奕瑋 0. 也斯、九七、食物詩 0.1 如果香港詩歌如其環境在都市中聳立著層巒疊翠的群山,我想有一座容易親近但難以登頂的山,那是著名的香港本地詩人也斯(1949—2013)。也斯是香港戰後第一代作家的代表,其詩從早...

錦繡南歌第二集 在 游大東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1-02 10:39:26

【 無綫播《錦繡南歌》收視慘淡冇人講 】 _ 無綫近年公布收視的方法有變,一般跨平台收視資料,通常都會在節目播出後兩星期才公開,亦即周一(19/10)向傳媒發放的,是10月5日至10月11日的成績。當然,如果是超高收視的,當然要馬上講,快快講,還記得年初在翡翠台播出的重頭劇《法證先鋒IV》,因為疫情...

  • 錦繡南歌第二集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05 21:00:01
    有 78 人按讚

    答案就在說與不說之間——以也斯〈除夕盆菜〉談其「食物詩」的蒙太奇敘事 ◎賴奕瑋

    0. 也斯、九七、食物詩

    0.1

    如果香港詩歌如其環境在都市中聳立著層巒疊翠的群山,我想有一座容易親近但難以登頂的山,那是著名的香港本地詩人也斯(1949—2013)。也斯是香港戰後第一代作家的代表,其詩從早期的現代主義漸漸得回向以香港為題材的本土抒情,從其作品中對於香港這塊土地的認同,展現了香港文學在其複雜的文化脈絡下,亦東亦西的特性。除小說外,以詩為人所稱讚,在去年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的「香港詩選」中也曾以一週的時間介紹也斯。也斯一生的著述眾多,在出版的詩集中以書寫香港的《形象香港》、以詠物、食物詩為主其中間雜許多游詩的《帶一枚苦瓜旅行》、《東西》、《蔬菜的政治》,而〈除夕盆菜〉則來自出版於2002年的《帶一枚苦瓜旅行》。

    0.2

    也斯與其食物詩,或許就如黃禮孩所述:

    「很少有人像梁秉鈞(也斯)一樣對食物充滿熱忱,他是一位可以與事物對話的詩人,在對食物做細膩的描述之時,他已解讀了食物與文化之間的謎語。他把養活人類地上糧食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他看到的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的詩意,他也看到自我的人生,他的人生,還有低層的艱辛和人間多變的世相。」

    這樣的詩作可以在我們曾經介紹過寫於一九九七年的〈鴛鴦〉中看到:「還能掌握得好嗎?若果把奶茶/混進另一杯咖啡?那濃烈的飲料/可是壓倒性的,抹煞了對方?」用奶茶的製作過程寫九七回歸前夕東西混雜多元的香港文化,末句:「散漫的......那些說不清楚的味道」,香港的味道是未定的、是模糊不清,而香港學者李小良、陳清僑、王宏志(1997)以「否想(unimaged)」的懸而未決來定義香港文化無法溯源自單一源流的歷史以及未來,自身獨立於中英之間、漂浮於塵土之上的獨特過去與未來(陳國球,2016),而也斯關於九七的作品時常也透露出香港這種妾身未明的感發,而接著要介紹的〈除夕盆菜〉即完全的展現了九七回歸前夕香港的不安、未定,但又期待著遠大前程的駁雜景緻。

    1. 敘事蒙太奇

    1.1

    「蒙太奇(montage)一詞源自法語,指一個物體或建築體被「組裝」起來、「建構」起來的意思。用於電影上,指的是特別具有藝術表現力的電影剪接手法,可以帶領觀眾跳脫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並向觀眾傳達更為深刻的情感或思想。」

    1.2

    文學的寫作手法時常與電影的敘事高度貼合,同時現代詩意象的經營、回行、意象的組合與敘事畫面的跳接多是在討論與分析現代詩的一環,而也斯「生活化」的詩歌主張和其散文化的句式書寫出一種介於普通話與廣東話之間可以被閱讀的書面語(周蕾,1995),這樣便於唸讀的語體使得在其詩作呈現意象與文字的蒙太奇,得以如電影畫面般順利的拼裝嫁接,在〈除夕盆菜〉這首長詩裡就可以觀察到也斯的文字如何在不同意象間流轉,同時保持言說者順暢的語法。

    2.

    2.1除夕家中桌上的盆菜

    從一堆肉中間翻出一片蘿蔔。

    不要問我九七。我回答過許多次了。

    九七就在門檻外。就在進來和離去的人身上。

    黄金海岸要放煙花,我們塞了四個小時的車。

    村長一定已經吃過了。現在開始有人燃放爆竹。

    有人拉開橫額。去年不是這樣的。

    盆菜為宋代以來流行於中國珠江流域的菜餚,而香港盆菜則來自新界圍村的原居民過年過節餐桌上的傳統雜燴菜式,多用木盆或銻盆盛裝,上層多擺放名貴的魚蝦肉類,下層則擺放能吸附湯汁的菜葉類食物。這首詩的第一句描寫的就是過節團圓人們從市區回到新界屯門圍村的景況,但第二、三句寫的是「九七回歸」、第四句寫過節返鄉的塞車、第五、六句寫的是除夕時村子的氣氛,也斯的敘事策略則是藉由這幾個在不同時空的場景的拼接來充實「食物」本身的意涵,在上開提及的也斯透過詩與食物的對話,讓書寫食物本身,添加了背後的敘事結構與文化厚度,又猶如中後段的:

    你在一堆深褐色的東西裏不知嚐了一口甚麼。

    是肉?是菜?這裏面可有我想吃的菜?

    煙花。特首。冬菇。炸頭腩。髮菜。金針。

    都混在一起了。香港協會新界西地區委員會。

    和航運界舉行除夕餐舞會。慶回歸。

    迎九七。錦繡年華。風雲羣英會。

    前段用的是畫面拼貼的蒙太奇,而到了這一段,則是利用物件的隅舉將兩個不同時空場景的畫面巧妙地如同電影的「轉場」將餐桌上的場景轉至在香江上政商歡慶九七回歸的除夕晚宴。同時,在也斯的詩作中時常去用品嚐食物的味道、色澤、作法等方式提出懸問,製造出在「說與不說之間」之間懸而未決的提問,而這樣的提問同時也連結著其詩中對於香港主體意識的提問,如本文一開始提到的〈鴛鴦〉,和「你在一堆深褐色的東西裏不知嚐了一口甚麼。/是肉?是菜?這裏面可有我想吃的菜?」那個「不知嚐了一口甚麼」的味道即是香港的味道,即是混雜在本土與東西方視野的香港文化自身的隱喻。

    2.2塞車的除夕

    車沿着彌敦道前行,滿街的聖誕燈飾猶未拆去。

    新的排樓豎起來了。我們回答同樣的問題許多次了。

    青山還是那麼塞車。屯門還是那麼塞車。

    這兒是過去的十七咪半?叫做黄金海岸還是那麼塞車。

    我們一直不知甚麼時候才來到你家的祠堂。

    翻修的文物徑。許多代人走過,看事物換了名字。

    牆上掛滿橫匾。長者都退席了。

    塞車的場景若照著「直敘」的邏輯,似乎這段應該擺在詩的一開始,然而在詩的第四句已經提及了在黃金海岸塞車的場景,也斯所使用的敘事蒙太奇的技巧讓敘事的組成不再是平舖直敘,讓塞車的敘事夾在食用盆菜的動作中,這樣的扭曲敘事本身所造成的帶狀畫面為詩製造出詩意。也斯寫塞車,同時也在寫香港的街道,從九龍的彌敦道到連結新界的青山公路,從80年代開始的古蹟保育運動的挫折看到歷史的消逝,規劃於1993年的元朗屏山文物徑多了觀光,景色依舊,但人事已非。

    3結語:說與不說之間的九七敘事

    一個坐在車廂裏的人。一個走路的人。

    一個露宿的人。一個有粉紅色勞斯萊斯和馬桶的。

    一個在牆上塗鴉自稱九龍城皇帝的人。手舉起。

    筷子舉起在半空。有些說不分明的甚麼就在門檻外。

    造成詩意的技巧,在詩中很常以重複句式來達成,詩的最後一段以不同的面貌香港人,拼貼出共同面臨「門檻」的所有人,那門檻是什麼?是詩中開頭第三句的:「九七就在門檻外。」,「就在門檻外面。外面攤子燈火澄亮。/吃東西的人照舊吃。做買賣的人照舊做買賣。」是除夕前攤販街坊在外互動等待過年的場景,九七在即,「離開一個舊的關係。進入新的。快樂嗎?/教徒集會為香港祈禱。怡和照舊子夜鳴炮」,敘事者友人的情感關係作為香港從殖民地變成特區的新關係,詩中的「門檻」對於香港的未來意味著什麼,「應該向前看的。」「明天會更好的。」敘事者這樣說,但沒有人知道。這是在1984、1989後香港社會在九七前瀰漫的不確定感,鄧小平說「五十年不變」、「馬照跑,舞照跳」,整首詩也感染了這樣的氣氛。

    也斯這樣蒙太奇敘事手法的跳接,除了使得「除夕盆菜」這個「食物詩」的主角在詩中仍舊處於主題的中心,但除了在描述食物外,食物本身的故事、作者自身的經驗都可以透過詩的敘事展開,然在詩的進行中破碎的片段意象經過組合後形成了有別與僅僅談論食物本身,更加展現詩人企圖在「食物」講一個更大的敘事,而那敘事就在蒙太奇的碎片裡如「說與不說之間」之間的懸而未決,這首詩所面對的即是那否想未來的香港,也斯在其詩裡從不為其發問提供解答,也斯在詩的第二句寫道:「不要問我九七。我回答過許多次了。」與其他首詩不同的是,當時也斯在寫這首詩的九七除夕,恐怕沒有人知道這鍋盆菜嚐起來是什麼滋味,這也是也斯說的:「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的原因。

    4.參考資料

    周蕾:《寫在家國外》(香港:牛津出版社),1995年。

    谷淑美:〈香港城市保育運動的文化政治:歷史, 空間,及集體回憶〉收於呂大樂、吳俊雄、馬傑偉編:《香港・生活・文化》(香港:牛津出版社),2011年,頁89-103。

    陳素怡編:《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從雷聲與蟬鳴(一九七八) 到普羅旺斯的漢詩(二○一二)》(香港:文化工房),2013 年。

    蕭欣浩:〈也斯的跨文化飲食地圖――以其詩作為研究核心〉,《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第 53 期(2013 年),頁 105-137。

    吳風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也斯卷》(香港:天地圖書),2014 年。

    王家琪:〈抒情與寫實:重釋也斯的「生活化」詩歌主張〉,《中國現代文學》第 28 期 (2015 年 12 月),頁 129-148。

    陳國球:《香港的抒情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 年。

    徐詠欣:〈從也斯看飲食文學的後殖民書寫 : 以《蔬菜的政治》、《帶一枚苦瓜旅行》為例〉,輯於嶺南大學中文系編,《考功集2019-2020 : 畢業論文選粹》(香港 : 嶺南大學中文系),2020年,頁249-263。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5.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也斯 #除夕盆菜 #食物詩 #九七 #蒙太奇敘事

  • 錦繡南歌第二集 在 游大東【鴻鵠志-影視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26 13:54:32
    有 1,135 人按讚

    【 無綫播《錦繡南歌》收視慘淡冇人講 】
    Follow大東IG:instagram.com/yautaitung

    無綫近年公布收視的方法有變,一般跨平台收視資料,通常都會在節目播出後兩星期才公開,亦即周一(19/10)向傳媒發放的,是10月5日至10月11日的成績。當然,如果是超高收視的,當然要馬上講,快快講,還記得年初在翡翠台播出的重頭劇《法證先鋒IV》,因為疫情爆發,帶挈首播周收視爆升至38點,繼而每天在翡翠台播廣告打鑼打鼓宣傳嗎?又如今年《香港小姐競選決賽》平均收視多達27.6(2019年僅得20.9點,創歷史新低,詳見:http://bit.ly/2oBmHAx),最高收視更有28.9,對外事務科立即在節目播出後第二天搶閘公開收視成績。萬一收視很差又怎樣?當然是低調處理,但求做到唔講唔覺。

    最新鮮熱辣的例子是《錦繡南歌》。寫文前先要「利益申報」,老媽子是每晚定時定候追看的,但因為家中有兩部電視,她在可以客廳看,亦可以在房間看,如果我在家吃飯,基本上會轉看Netflix或者YouTube。坊間反應又如何?三個字:冇人講!當然,活在社交網絡世代,接收訊息時出現「同溫層效應」無可避免,但原來無綫公布的收視數字可見,這套劇的播放成績確實一片慘淡。第一個星期(14/9-18/9)一至五橫綫,21點,周六(19/9)播第六集,17.2。第二個星期(21/9-25/9)一至五橫綫已跌穿20點心理關口,僅19.9。去到第三個星期(28/9-2/10),因為四天長假關係,加上限聚令放寬,市民情願出街消遣,令同時段收視再跌,跌至首播以來最低,僅18.7,連帶第三綫劇、高海寧和馬國明主演的《C9特工》亦跌穿20點大關,只得19.6,周六(3/10)連播兩集,也不過是17.2點。

    去到第四個星期(5/10-9/10),《錦鏽南歌》一至五橫綫收視回升至20.1,但作為晚上8點半黃金時段收視,而且不是淡季,收視竟然只得《法證先鋒IV》的一半,一下子回到年初《丫鬟大聯盟》的19.8低收視,實在難睇,證明買片部和節目部試圖複製兩年前《延禧攻略》高收視,填補原本晚上7點「陸劇時段」空檔(現在已改播《六點半新聞報道》)的策略失敗,卻換來四年前《瑯琊榜》劇本佳、收視超差(最低只得17點)的結局,難怪大台要加碼一星期播7集,但求盡快「去貨」。

    事實上,2019年開始,大陸劇狂攻翡翠台黃金時段(http://bit.ly/2EXvO4u),但並非套套掂,視帝黎耀祥主演的《鳳弈》,首周收視已跌穿20點,去到今年年初播出大結局的那星期,平均收視亦只得18.9(http://bit.ly/38iN1Sf),大半年後又來一套《錦繡南歌》,死因差不多:卡士「弱」 ── 以港星計,《鳳》只得黎耀祥,《錦》只得張兆輝,其他都是內地藝人,唔識唔睇,正常不過。其次就是故事麻麻,有指是照抄《錦繡未央》,再看看豆瓣評分,《鳳》只得4.3,《錦》有5.8,《延禧》和《如懿傳》分別有7.2和7.4,就大概明白「死因」在哪。其實無綫今年開始已悄悄改變頻道定位,將部份劇集,如《使徒行者3》和《踩過界II》安排在點播平台「myTV SUPER」的「myTV GOLD」率先上架(https://bit.ly/35NVvkf),再加上另外製作OTT原創劇「myTV SUPER Original」,翡翠台已切切實實變成「二輪平台」,預計這種播內地劇「攝時間」的情況會持續發生。

    【 延伸閱讀 】
    TVB發盈警:https://bit.ly/2HCyPLo

    (26102020)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錦繡南歌 #錦繡未央 #陸劇 #c9特工 #收視 #TVB #翡翠台 快樂的 做乜膠睇電視 港人講電視 港女講劇 Tvb藝人粉絲團 myTV SUPER

  • 錦繡南歌第二集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25 17:30:26
    有 21 人按讚

    【一起來寫】#崛起的迷因美學:「蒸氣波文化」與藝術崇古心理(下)// 鄭雋立
    .
    德國哲學家包姆嘉通(Alexander Baumgarten)曾指出「美學的對象就是對 #感性認知的完善,這就是美;感性認知的不完善,就是醜」(楊辛、甘霖,2001),如同蒸氣波創作者經常喜好用全形文字或疑似亂碼的多國語言混用、拼出aesthetics(#美學)或相關詞彙,他們確實正在重複古典美學家詮釋的審美活動,逐次在視/聽覺建構當代 #網路次文化的美學,並且不斷完善這種感性認知。
    .
    ■ #蒸氣波的靈感源頭:#超現實主義繪畫
    .
    上集筆者提到蒸氣波視覺隱約可見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影子,雖無確切證據顯示蒸氣波創作有意致敬或造成戲仿(Parody)效果,但若回顧超現實繪畫的思維與脈絡,會發現許多不謀而合的旨趣。
    .
    ◆見圖一:音樂家「猫シCorp.」在Bandcamp網站的大頭照,網址:https://catsystemcorp.bandcamp.com。
    .
    ■ #超現實繪畫的前身:#義大利畫家基里訶
    .
    談到超現實主義,就不得不提討論義大利畫家基里訶(Giorgio De Chirico),他被認為是超現實繪畫的重要啟蒙者,作品畫面充斥 #希臘羅馬雕像與石柱、謎樣的剪影及斷裂的肢體,詭譎而神秘的氣氛,融合了古典美學的既成物、日常事物及 #幻覺。基里訶少年時代起便嫻熟哲學理論、崇尚希臘羅馬遺跡與雕像,透過大量臨摹石膏像奠基繪畫技巧,專事創作後便以這些素材畫出自己的幻覺體驗,他在文稿〈一個秋日午後的謎〉寫道:「我確信在肉眼可見的平凡事物背後,存在著深遠而神祕的現實。」(胡永芬,2001),基里訶的作品當時被稱為『#形而上繪畫』(metaphysical painting),受到超現實主義領導者布列東(André Breton)大力推崇,影響達利、馬格利特等人,並被後世認定為達達主義等20世紀藝術的先驅(許麗雯,1994)。
    .
    ◆見圖二:基里訶畫冊《Giorgio De Chirico: The Changing Face of Metaphysical Art》封面與神似蒸氣波的畫作。
    .
    ■ #呼應藝術崇古心理
    .
    上集提到了書畫家盧福壽教授提出的『#藝術崇古心理』,現今蒸氣波文化描繪幻覺體驗、大量採用的希臘羅馬3D模組與其他設計素材的大膽拼貼、套上迷離如嗑藥幻覺般的霓虹光…這些都是1980年代個人電腦興起時大眾文化與設計常用的手法,對照基里訶的畫面呈現,可說是同樣生於藝術崇古心理,又殊途同歸、走向幻覺與潛意識的世界(超現實=夢與潛意識、古希臘VS.蒸氣波=嗑藥或其他次文化、對1980年代的眷戀)。
    .
    ◆ 見圖三:日本數位設計公司「株式会社フォーラムエイト (FORUM 8 Co., Ltd)」開發的素材庫『hade 実用3Dデータ集 森シリーズ 神話の森』,這類3D模組在1980年代曾隨著NEC PC-98、麥金塔等個人電腦的普及而大受歡迎,也是蒸氣波創作最愛的素材。與超現實繪畫不同的是,這些雕像總是跟現代數位科技、商場消費文化甚至動漫畫之類的素材並置,並染上醉人的霓虹色調。
    .
    ■ #描繪幻覺與崇古的目的
    .
    研究原型與集體潛意識的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認為:在現象與本體、經驗與超驗、意識與無意識間,並沒有可通過科學方法架設起來的橋樑。這種瞬間的溝通只有藉助於幻覺、直覺,科學越發達,精神就越空虛;人們也就越需要幻想、嚮往科學解釋不了的神話(馮川,2014)。
    .
    ■ #回不去的美好年代
    .
    美國在二戰後成為世界強國,但也因為移民血緣等因素眷戀歐陸的古典文化,加上藝術圈的崇古心態作為動力,間接導致1980年代的 #消費文化,如百貨商場、唱片等,使用崇古元素搭上幾何、殘影等 #早期數位設計 混搭包裝的原因(早期視覺設計儀器介紹詳見上集),既先進又崇高。隨後日本也因為戰後高速崛起、動漫畫與流行音樂等大眾文化興盛而成為1980年代的文化輸出大國,影響了CyberPunk的科幻創作風潮(如《銀翼殺手》裡出現的漢字等東方元素),因此 #動漫畫 的挪用也成為後來蒸氣波的其中一種文化符號。
    .
    新自由主義與消費文化曾對全球帶來樂觀積極的氣氛,但到了2010年世界沒有變得更好。在蒸氣波藝術家眼裡,遠去的1980年代已經是一種「#鄉愁」(Nostalgia)、思鄉之痛、對舊日情懷的嚮往以及隱含的矛盾情緒(Constantine Sedikides, Tim Wildschut, 2018),也因此蒸氣波創作通常都離不開 #感傷或自嘲的情緒。引榮格語,潛意識裡的原型導致人不斷藉由重複特定行為,消融原型以達到心理平衡與 #補償作用(馮川,2014),而蒸氣波無疑是當代精神處境的體現。

    |

    ■ #筆者推薦藝術家與其他 🙌
    .
    □ #音樂:

    1.猫シ Corp.(cat system corp)
    https://catsystemcorp.bandcamp.com/

    2.Vektroid(別名:Macintosh Plus)
    https://vektroid.bandcamp.com/

    3.New Soviet Wave,最早以蒸氣波的蘇聯變體流派 #蘇維埃波 為主題的音樂頻道(2018-),曲風較為簡約理智,整體氣氛像科普教育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c/NewSovietWave

    4.Earth, Wind & Fire - Let's Groove,老牌樂團:「大地風火」1971年的經典名曲MV,視覺效果正是採用上集提到的Scanimate製作,後來1980年代影視文化大量仿製了這種風格,這首歌有夠純!
    https://youtu.be/Lrle0x_DHBM
    .
    □ #視覺藝術:
    .
    1.Shapiro500(本名Gavin Shapiro,動畫師,作品偏滑稽取向)
    https://giphy.com/shapiro500
    https://www.instagram.com/shapiro500/

    2.A e s t h e t i c 波(視覺設計師,把風景攝影作成霓虹感)
    https://www.facebook.com/aesthvisionofficial/

    3. SeerLight(插畫家、動畫師,擅長挪用日本ACG文化符號,感傷情緒的最佳代表)
    https://www.instagram.com/seerlight

    |

    ■ #上集回顧: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597765127077773
    .
    // 本文探討的超現實主義僅限於繪畫部分,文學方面鑑於範圍過廣不適合同時討論,未盡之處尚請讀者見諒 //

    |

    ■ #參考文獻
    .
    1.Victoria Noel-Johnson.(2019).《Giorgio De Chirico: The Changing Face of Metaphysical Art》.Milan: Skira Editore

    2.Constantine Sedikides, Tim Wildschut.(2018).〈Finding Meaning in Nostalgia〉

    3.楊辛、甘霖(2001)《美學》(第二版),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頁4-5

    4.胡永芬(2001)《藝術大師世紀畫廊:古典與虛無之間──基里柯》,台北市:閣林。

    5.許麗雯(1994)《西洋近現代巨匠畫集:基里訶》,台北縣:錦繡。

    6.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2014),南京市:譯林出版社,頁12-13(譯者序,由馮川執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