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錄影帶轉數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錄影帶轉數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錄影帶轉數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錄影帶轉數位產品中有9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從十多年前開始在台灣流行起來的文化創意產業,將文化與創意包裝在產業的框架下,一時讓大家相信這種兼具文化與商業盈利的模式將會是台灣文化界未來的樣貌。但是,在各個文創園區、文創產業、文創商品甚至是文創旅館的出現,以消費的方式形塑出一批擁護者。不過,這批數量可觀、消費力十足的擁護者,常常給人的印象是跟隨著...

 同時也有3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吉米丘 Jimmy4TW,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感謝神人出借古董DV 讓我可以把年輕時候拍的一些Home Video有機會轉成數位檔案,繼續留存 而且更簡單分享傳閱 我常說,以前廣告說什麼錄影帶可以保存幾年 MO可以比上面那個媒體保存更多年 甚至TMD 光碟片可以保存100年以上 事實上都是SB 因為你還要有可以順利開機的硬體,加上...

錄影帶轉數位 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5-13 11:10:10

5月展訊出爐,上月的大型展覽持續進行中,我們還推薦了一些新開辦的攝影展給大家。這次還整理出許多藝文展覽,包含 #顫動的靈魂 #塩田千春 個展 、 #請跟我來 #倪祥個展,及 #SOLO #毛利悠子 個展,一併推推給各位! . 《 #人間雜誌 》延伸攝影書展,也延期到5/14咯,大家可以找時間來看...

錄影帶轉數位 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17 09:56:44

4月展訊降臨,這個月充滿了許多大型攝影展覽! 其中包括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國立台灣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我們同樣整理了幾場展覽推薦給大家(´・Д・)」 🔥另外還有近日新開幕的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大家快去走走吧! ————————————————————— 🙋提醒大家 #展覽空間也要遵...

錄影帶轉數位 在 易韋志Υi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3-14 14:32:57

@tscstudio 柏樂文化 易韋志 2021專輯《期待》 所謂的夢想 背負的是自己 還是家人的期待 或者只是一種被外界眼光綁架的目標 而這一切都只是強迫自己偽裝的面相 以為自己已經成熟 不必讓人擔憂 也以為自己夠成熟 可以許下承諾 卻發現 其實 我們都還不懂 韋志畢業於華岡藝校演藝...

  • 錄影帶轉數位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8 17:00:39
    有 40 人按讚

    從十多年前開始在台灣流行起來的文化創意產業,將文化與創意包裝在產業的框架下,一時讓大家相信這種兼具文化與商業盈利的模式將會是台灣文化界未來的樣貌。但是,在各個文創園區、文創產業、文創商品甚至是文創旅館的出現,以消費的方式形塑出一批擁護者。不過,這批數量可觀、消費力十足的擁護者,常常給人的印象是跟隨著潮流進行消費,他們的品味也與文化深度的內涵有所差距,網路上以一種揶揄的口吻稱呼他們為「文青」。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文化創意產業以及其消費者都對文化領域毫無貢獻,相反的,如果不是因為產業與消費者共同創造出來的市場規模,許多傳統文化或文化傳承也就失去了轉型或延續的機會。小編今天要推薦的文章就在描述過去台灣影院特有的人工繪製電影海報看板,曾經帶有一種沒有跟上潮流、與電影海報只有80%相似、不夠精緻的標籤,但是在現在大型液晶螢幕廣告看板、高解析度電影海報成為常態的今天,這種手繪電影看板反而帶來一種台灣特有的懷舊氛圍,以及特殊景觀。這樣曾經被認為是過時的工藝,是否也有轉變成為文化創意產業或商品的機會呢?台南的全美戲院以及畫師顏振發就能夠提供一個很清楚的回答來讓我們了解這個轉型的機會與經過。

    —————————————
    「文創」這個詞彙在臺灣的文化界中,有著微妙的定位。某種程度來說,它能將各種文化元素結合視覺與商品設計、企劃經營與資本操作,使其能與當下快速運作的社會持續連結與創新。不過另一方面,商業操作與消費訴求的過度介入,卻容易讓原有的文化內涵流於速食與表面化。這樣的爭議在松菸文創園區初創之際便引發討論,包括權利金問題,古蹟轉型卻引入大型百貨賣場與旅館等等,讓所謂的「文創」一詞慢慢走向狹義甚至「負面化」,文化工作者與公部門也一度對這用語避之唯恐不及。不過事實上,所謂的「文創」如果結合了縝密且深入的地方研究與論述建構,反而能讓原本沉寂的文化,重新發揮影響力,而本文則試著從全美戲院的操作形式,與今年出版的兩本專書《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和《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為中心討論。

    談起全美戲院,最廣為人知的想必是那依然堅持使用手繪的大型電影看板,幾乎是永福路上最吸引各地遊客目光的著名地標。在戲院特意保留古風以維持自身特色的方針之下,造就了本地最知名的招牌人物,也就是現今仍持續執業的電影廣告看板畫師顏振發。2013年與2018年分別在國際媒體美聯社與英國廣播公司媒體報導效應的推波助瀾下,成了臺灣電影界的名人,在各種公關活動出現並且參與不同形式的跨界邀約,例如擔任電影《雙星殺手》的特別來賓,並且親自致贈其手繪看板給予導演李安與主演演員威爾史密斯。之後亦有時尚品牌與流行音樂的聯名合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想必是與Gucci合作的Art Wall計畫。在這個合作當中,顏振發被邀請到永康街繪製大型壁畫,跨國合作亦曾引發媒體討論,之後也與英國酷玩樂團、臺灣的五月天、迴聲樂團與八三夭共同合作,2018年亦獲頒臺南市卓越市民。一連串的文化創意操作與跨界,讓這位原本從事夕陽工藝的畫師,重新受到矚目,也讓顏振發能有培育新血的機會,固定在臺南開班授課,讓這個具有時代特色的廣告工藝可以有延續下去的契機。

    當然這一連串的文化行銷,如果只是倚賴毫不間斷的品牌合作與商業炒作,反而會對這剛剛開始復甦的廣告工藝造成傷害,甚至讓大眾反感。而這相信也是為何今年會有《大井頭放電影》和《大井頭畫海報》推出的原因,即社會開始對這全美的電影手繪看板有初步認識之後,就必須有更深入的文化與歷史論述,去厚實這份想像。它並非只是企業主或當代媒體賣弄「古早味」或「地方風情」的符號,而是與臺灣電影史、臺南地方史與工藝史緊密連結的重要象徵。舉例來說,評論人王振愷一系列以全美戲院為主題的寫作計畫中,都把該處鄰近臺南古代重要水源的「大井頭」地緣關係出發,緊扣臺南的地方記憶,先以今年一月發行的《大井頭放電影》,完成了以全美戲院為中心的臺南戲院史梳理。從最輝煌的電影全盛時期,再到錄影帶、DVD與後續跨國境盜版現象以及數位串流媒體興起,在電影院事業慢慢沉寂的同時,主事者也開始以新的文化創意產業思維經營全美戲院。

    除單純以播放二輪電影獲利的商業模式之外,全美也試圖透過與地方另類影展的合作,以及後續結合劇場演出的跨領域經營方向,回歸戲院於日治時期的出現初期,其實是電影放映與戲劇表演綜合的複合狀態,善用其古樸的戲院氣氛,將全美改造為以「電影」為主題的地方創生中心。今年七月發行的《大井頭畫海報》則以顏振發的畫師生涯為論述對象,從他與臺灣工藝、廣告與識別設計先行者顏水龍的宗親關係作為吸引讀者的開場白,背景論述從廣告概念開始進入臺灣的日治時期開始,街頭商業的「扛棒文化」進入了當時電影院的商業推介場合,再寫到戰後隨著大眾娛樂環境的改變,電影畫師逐漸凋零的狀況,獨留的顏振發則是在不同階段的產業轉型中,成了僅存的文化見證。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artouch.com/views/review/content-44727.html?fbclid=IwAR3q7mEDBbaduAIgxAnLelmD9XegJd7ROJO3zbYWZuCOz3t498QrRQ1w6nY

  • 錄影帶轉數位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18 22:33:22
    有 1,820 人按讚

    這是1990年在華視首播的公視停格動畫教育節目《阿公講古》之第四集「天女山的故事」,其內容改編自佛教《維摩詰經.觀眾生品》裡的「天女散花」故事,藉以傳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佛教因果報應論。

    公共電視節目《阿公講古》是一齣以中國民間故事為主題的國人自製停格動畫(stop motion)電視劇集,由林雅堂擔任製作人、攝影,吳榮山擔任編導,於1990年6月21日起每週四晚間9點3分在華視首播第一季,後於1992年8月4日在台視播出第二季,兩季共26集,每集長約25分鐘。

    此劇為臺灣電視史上第一個自製的停格動畫節目,乃以16釐米影片逐格拍攝而成,當時一天只能拍出10秒的影片,平均拍攝一集要花上3個月的時間,因此自1988年展開製作後,歷時兩年才得以在電視播出。

    《阿公講古》在播出之前即獲新加坡電視台買下新加坡的播映權,比臺灣晚一個月播出。當時此劇還參加了1990年的國際艾美獎和1991年的坎城電視節,並入圍1991年的第26屆金鐘獎之兒童節目獎。

    【製作團隊】

    製作人:林雅堂
    編導:吳榮山
    攝影:林雅堂
    燈光:吳仕偉
    美工:李芳霖
    場記:蔡麗玲
    服裝:蔡彩雲
    剪接:蔡哲輝
    音樂:黃石、李國強
    主題曲作詞:李國俊
    配音:聯合錄音公司
    製作:正銘傳播公司
    監製:公共電視小組

    公視片頭製作:賈成達

    影片來源: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VHS錄影帶數位化:張哲生

    【相關新聞】

    下面是兩篇有關《阿公講古》在電視播出的新聞報導。

    第一篇刊登於1990年6月12日《民生報》第10版:

    自製木偶 重現民間故事
    阿公藉立體卡通講古

    【記者 尚孝芬/報導】在廣告拍攝中偶爾可見的立體卡通,公視「阿公講古」首度將這種費時費工的方式運用在劇情片中,製作單位以自製木偶運用卡通動畫方式,一格一格的拍攝動作,平均二、三個小時才完成成品約十秒鐘的畫面,再加上陰影、眼珠、嘴、衣襬等細部動作,難度相當高。

    目前「阿公講古」以一年時間已完成10集,日前在國際展覽中新加坡電視台對該節目製作方式及純中國人物造型、傳統庭園搭景十分有興趣,已買了播映權,待「阿公講古」於本月21日推出後,7月即在新加坡電視台播出。

    製作人林雅堂表示,原先構想是直接採動畫卡通方式拍,但因成本及人力費用過高,於是自己動手運用鐵絲、橡皮、保麗龍、棉布等材料製作成一個個中國娃娃,再以操作人員挪動一個個細部動作連接而成畫面。

    第二篇刊登於1992年8月4日《民生報》第16版:

    《公視櫥窗》
    “阿公講古”今晚重新開鑼
    木偶動畫栩栩如生
    陪學童度過快樂夏夜

    【記者陳民峰/報導】公視高收視率的「阿公講古」在與觀眾睽違兩年之後,今天起播出新一季內容。這個因製作難度高致使拍攝進度緩慢的「立體木偶動畫片」,將可陪伴學童度過多采多姿的暑假。

    「阿公講古」最讓學童難忘的就是一尊尊製作精巧、栩栩如生,而且會動的木偶。這個節目製作之難和拍攝之慢的主因,也就在於「要使木偶會動」。

    早期「神機雷鳥號」「雷鳥神機隊」的木偶是以線牽動,只要有熟練的操縱人員,拍攝尚不難。但「阿公講古」卻要讓兒童覺得「它自己會動」,因此揚棄以線牽引的方式。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阿公請古」的製作群竟以人工來調整木偶的每一個動作,每調一次便以電影攝影機拍下單格影片,僅走一步路就要調整及拍攝二十多次。因此靜坐對話鏡頭花一天只能拍成一分鐘節目,走路鏡頭一天只能拍成20到30秒,如果遇到攀窗入室或翻滾等鏡頭,要藉吊鋼絲完成,一天只能拍出10秒。平均每一集要花三個月才能完成。

    「阿公講古」的內容都是民間故事,一手創造這些木偶生命的製作人林雅堂表示,製作單位儘量在簡單的童話故事裡溶入宗教性的情操,展現中國人的宇宙觀,避免落入公式化而侷限在「好人壞人」中打轉,是兒童在暑期間的好伴侶。

    林雅堂原想畫卡通,但認為成本太高不易發揮,最後決定自已動手做木偶,幾經研究發展,以鐵絲製成骨架和關節,終使木偶「自己會走動」,可以舉手、抬腿、彎腰、點頭。

    今天播出的是「老鼠嫁女兒」,晚上9點3分在台視頻道播出。

  • 錄影帶轉數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18 22:18:02
    有 183 人按讚

    這是1990年在華視首播的公視停格動畫教育節目《阿公講古》之第四集「天女山的故事」,其內容改編自佛教《維摩詰經.觀眾生品》裡的「天女散花」故事,藉以傳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佛教因果報應論。

    公共電視節目《阿公講古》是一齣以中國民間故事為主題的國人自製停格動畫(stop motion)電視劇集,由林雅堂擔任製作人、攝影,吳榮山擔任編導,於1990年6月21日起每週四晚間9點3分在華視首播第一季,後於1992年8月4日在台視播出第二季,兩季共26集,每集長約25分鐘。

    此劇為臺灣電視史上第一個自製的停格動畫節目,乃以16釐米影片逐格拍攝而成,當時一天只能拍出10秒的影片,平均拍攝一集要花上3個月的時間,因此自1988年展開製作後,歷時兩年才得以在電視播出。

    《阿公講古》在播出之前即獲新加坡電視台買下新加坡的播映權,比臺灣晚一個月播出。當時此劇還參加了1990年的國際艾美獎和1991年的坎城電視節,並入圍1991年的第26屆金鐘獎之兒童節目獎。

    【製作團隊】

    製作人:林雅堂
    編導:吳榮山
    攝影:林雅堂
    燈光:吳仕偉
    美工:李芳霖
    場記:蔡麗玲
    服裝:蔡彩雲
    剪接:蔡哲輝
    音樂:黃石、李國強
    主題曲作詞:李國俊
    配音:聯合錄音公司
    製作:正銘傳播公司
    監製:公共電視小組

    公視片頭製作:賈成達

    影片來源: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VHS錄影帶數位化:張哲生

    【相關新聞】

    下面是兩篇有關《阿公講古》在電視播出的新聞報導。

    第一篇刊登於1990年6月12日《民生報》第10版:

    自製木偶 重現民間故事
    阿公藉立體卡通講古

    【記者 尚孝芬/報導】在廣告拍攝中偶爾可見的立體卡通,公視「阿公講古」首度將這種費時費工的方式運用在劇情片中,製作單位以自製木偶運用卡通動畫方式,一格一格的拍攝動作,平均二、三個小時才完成成品約十秒鐘的畫面,再加上陰影、眼珠、嘴、衣襬等細部動作,難度相當高。

    目前「阿公講古」以一年時間已完成10集,日前在國際展覽中新加坡電視台對該節目製作方式及純中國人物造型、傳統庭園搭景十分有興趣,已買了播映權,待「阿公講古」於本月21日推出後,7月即在新加坡電視台播出。

    製作人林雅堂表示,原先構想是直接採動畫卡通方式拍,但因成本及人力費用過高,於是自己動手運用鐵絲、橡皮、保麗龍、棉布等材料製作成一個個中國娃娃,再以操作人員挪動一個個細部動作連接而成畫面。

    第二篇刊登於1992年8月4日《民生報》第16版:

    《公視櫥窗》
    “阿公講古”今晚重新開鑼
    木偶動畫栩栩如生
    陪學童度過快樂夏夜

    【記者陳民峰/報導】公視高收視率的「阿公講古」在與觀眾睽違兩年之後,今天起播出新一季內容。這個因製作難度高致使拍攝進度緩慢的「立體木偶動畫片」,將可陪伴學童度過多采多姿的暑假。

    「阿公講古」最讓學童難忘的就是一尊尊製作精巧、栩栩如生,而且會動的木偶。這個節目製作之難和拍攝之慢的主因,也就在於「要使木偶會動」。

    早期「神機雷鳥號」「雷鳥神機隊」的木偶是以線牽動,只要有熟練的操縱人員,拍攝尚不難。但「阿公講古」卻要讓兒童覺得「它自己會動」,因此揚棄以線牽引的方式。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阿公請古」的製作群竟以人工來調整木偶的每一個動作,每調一次便以電影攝影機拍下單格影片,僅走一步路就要調整及拍攝二十多次。因此靜坐對話鏡頭花一天只能拍成一分鐘節目,走路鏡頭一天只能拍成20到30秒,如果遇到攀窗入室或翻滾等鏡頭,要藉吊鋼絲完成,一天只能拍出10秒。平均每一集要花三個月才能完成。

    「阿公講古」的內容都是民間故事,一手創造這些木偶生命的製作人林雅堂表示,製作單位儘量在簡單的童話故事裡溶入宗教性的情操,展現中國人的宇宙觀,避免落入公式化而侷限在「好人壞人」中打轉,是兒童在暑期間的好伴侶。

    林雅堂原想畫卡通,但認為成本太高不易發揮,最後決定自已動手做木偶,幾經研究發展,以鐵絲製成骨架和關節,終使木偶「自己會走動」,可以舉手、抬腿、彎腰、點頭。

    今天播出的是「老鼠嫁女兒」,晚上9點3分在台視頻道播出。

  • 錄影帶轉數位 在 吉米丘 Jimmy4TW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8-07 22:02:24

    感謝神人出借古董DV

    讓我可以把年輕時候拍的一些Home Video有機會轉成數位檔案,繼續留存

    而且更簡單分享傳閱

    我常說,以前廣告說什麼錄影帶可以保存幾年

    MO可以比上面那個媒體保存更多年

    甚至TMD 光碟片可以保存100年以上

    事實上都是SB

    因為你還要有可以順利開機的硬體,加上沒有問題的軟體去執行,才能看到裡面的內容

    不然全部都是商人的說法

    快來看看今天的故事

    《吉米教你用》古董DV攝影機來轉存重要回憶

    你年輕的時候拍過很多家庭錄影帶嗎?

    滿滿的回憶現在可以趕快倒出來,不然再下去就找不到設備來轉檔囉~

    #DV #錄影帶 #轉檔



    我的攝影機
    ---------------------------------------------------
    Sony A7M3
    https://shp.ee/ud9hvdt

    Sony ZV-E10
    https://shp.ee/7g5stqt

    GoPro MAX
    https://shp.ee/cfwn5yt

    我的麥克風
    ---------------------------------------------------
    HollyLand LARK150
    https://s.iphone4.tw/3hG8qfo

    Shure 55 SH II
    https://shp.ee/nq5yvp7


    我的隨身補光燈
    ---------------------------------------------------
    Ulanzi VL49 RGB
    https://shp.ee/e39c27t

    Ulanzi Vijim R70
    https://shp.ee/szi4g87

    其他神器
    ---------------------------------------------------
    ELGATO Stream Deck XL 多功能控制器
    https://shp.ee/sqd42np

  • 錄影帶轉數位 在 Orange 陈慧恬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6-16 20:00:14

    關掉熒幕的Live | 感受熱烈的Life

    Orange陳慧恬2021年全新單曲《我們這群傻瓜》, 挑戰復古迪斯科搖滾,制造憂郁群體免疫。二十一世紀是全民網路生活時代,每人都有一部手機,更新每一天的動態;看別人直播惡搞遊戲,想要拯救流量觸及率;網紅八點檔越演越烈,網民捧爆米花追連續劇;食物要先拍照,因為贊比較重要。

    這些你嘲諷過嗎?唾棄過嗎?覺得自己與他們不同嗎?

    我們其實都一樣,我們只是不太像,用各自的方法在螢幕背後創造自己的人生平臺,管理自己的生活帳號,會去在意留言、贊數、轉發、或者有沒有人真的關註自己。有時候當主角,有時候當觀眾。去探窺還是被探窺,去追捧還是被追捧,我們都是一群被優越感牽著鼻子走的傻瓜。

    尤其近年我們來到了疫情時期,社交媒體更是晉升為熱鬧的虛擬城市,豢養正負能量、真假新聞與人性善惡對決的地方。絕望的蔓延比病毒的傳播還可怕。

    不如用這首歌讓一切暫時下線。臉上那一塊雀斑,不修圖!跳舞那一刻搖擺,是痛快!
    饒善強與王藍茵首次聯合製作Orange陳慧恬2021搖擺單曲《我們這群傻瓜》,編曲採用電子合成器作為主要音色,再架上詼諧又充滿活力的歌詞表達,企圖創造新世代與Old School的文化撞擊,想要向年輕人表達:let’s do something real!這次朝向“熱量”概念,以豐富的玩味感出發,從靈魂到肉身都要熱起來,跳起來,疫起宅在家醞釀傻瓜抗體。

    ** ****

    《我們這群傻瓜 B Like Us》

    感冒 口罩 開水配白麵包
    拍個照發新聞稿

    雪糕 化掉 文青沒有煩惱
    手機要餵飽就好

    當每個人都一樣
    我們跟每個人都不像
    不需要正能量
    但需要更多熱量
    身體才發~燙~!

    現在跟著音樂翻滾吧 我們這群傻瓜
    製造訊號干擾只為流一點汗
    躲在裡面做怪咖標本被欣賞
    不如跳出玻璃框

    現在跟著音樂翻滾吧 我們這群傻瓜
    讓青春鬆散的骨架操練起來
    什麼都不用思考來碰撞和跌倒
    讓心臟熱血地跳

    媽寶 野貓 零死角在撒嬌
    賺幾個表情符號

    沒完 沒了 明星分手和好
    鍵盤的口水是砲

    當每個人都一樣
    我們跟每個人都不像
    不需要正能量
    但需要更多熱量
    身體才發~燙~!

    現在跟著音樂翻滾吧 我們這群傻瓜
    製造訊號干擾只為流一點汗
    躲在裡面做怪咖標本被欣賞
    不如跳出玻璃框

    現在跟著音樂翻滾吧 我們這群傻瓜
    讓青春鬆散的骨架操練起來
    什麼都不用思考來碰撞和跌倒
    讓心臟熱血地跳

    一起翻滾吧!

    ** ****

    音樂製作名單 MUSIC PRODUCTION CREDITS

    演唱 LEAD VOCAL | Orange 陳慧恬
    作曲 COMPOSER | 饒善強 & 王藍茵
    作詞 LYRICIST | 王藍茵 & 周明駿
    制作 PRODUCER | 饒善強 & 王藍茵
    編曲 ARRANGEMENT | Jackey Yow
    吉他 GUITAR | Jamie Wilson
    低音吉他 BASS GUITAR | Daniel Foong
    合音 BACKING VOCAL | Anna 莊啟馨
    配唱制作 VOCAL PRODUCER | Haw Vee
    GUITAR RECORDED by Haw Vee @ Studio 21
    BASS RECORDED by Haw Vee @ musicHaws HomeStudio
    VOCAL RECORDED by QE Lim @ Qactus Studio
    混音 MIXING | Jackey Yow @ Monster Music
    母帶後期制作 MASTERING | CL Toh @ Mastering One
    OP | Monster Music Production 怪獸音樂制作 / Jumuro Music Sdn. Bhd. 巨木音樂有限公司
    SP | Universal Music Publishing Sdn. Bhd
    發行 PUBLISHER | Monster Music Production怪獸音樂制作
    ISRC:MY-OT2-21-10002

    ** ****

    音樂錄影帶製作名單 MV PRODUCTION CREDITS

    出品 PUBLISHER | ORANGE 陳慧恬
    製作 PRODUCTION HOUSE | Seed. Creatives
    導演 DIRECTOR | Jenn Chia (@soimjenn)
    副導 ASSISTANT DIRECTOR | Gwen Neng
    攝影指導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 Paul Leong
    攝影助理 CAMERA ASSISTANT | Jonathan Liddell
    製作人 PRODUCER | Gwen Neng & Roselyn Khoo
    美術指導 ART DIRECTOR| Roselyn Khoo
    美術助理 ART ASSISTANT | Jesslyn Khoo
    燈光師 GAFFER | Paul Leong
    燈光助理 BEST BOY (LIGHTS) | James Gabriel Fernandez / Brian Teng
    製作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Foo Chan Seng
    前期剪輯 OFFLINE EDITOR | Jenn Chia / Paul Leong
    後期剪輯 ONLINE EDITOR | Paul Leong / Foo Chan Seng
    後期調色 COLORIST | Paul Leong
    手寫歌詞 HANDWRITTING LYRICS | Wakaka Xuan Lin
    編舞 CHOREOGRAPHER | Jessica Ting
    舞者 DANCER | Jessica Ting / Kimmy Leng / Elaine Chiam / Wong Qiao Mei
    歌手化妝師 MAKEUP ARTIST (SINGER) | Rae Seok @ PLIKA Makeup
    歌手髮型師 HAIR STYLIST (SINGER) | Cody Chua / Juno Ko
    舞者化妝師 MAKEUP ARTIST (DANCER) | Sharman Yee @ PLIKA Makeup
    舞者髮型師 HAIR STYLIST (DANCER) | Katie Kung
    服裝贊助 WARDROBE SPONSOR | JORYA / The WonderLand Fashion / Wonder Me
    平面攝影 PHOTOGRAPHER | Nash Lee
    幕後花絮製作 BEHIND THE SCENES | Wakaka Xuan Lin

    特別感謝 ✨這兩年下來在籌劃這首歌MV過程中曾給過寶貴意見和幫助的友人們 、這十多年來打理我的三千根頭毛的理髮師Jimmy Cheng @ JMC Hair Studio PJ 、親愛的Oppa Omma(Fabian & Vina) 、還有last but not least 的句號王,你知我知啦;)

    ** ****

    藝人經紀 ARTIST MANAGEMENT
    Grey Chin @ The WonderLand+
    ?+60162254268 ?[email protected]

    ** ****

    ? 數位音樂 MUSIC STREAMING PLATFORMS
    https://lnkfi.re/Blikeus

    ** ****

    Orange陳慧恬
    FB: https://www.facebook.com/OrangeTanHui...
    IG: https://www.instagram.com/orangetanhu...

    The WonderLand+
    FB: https://www.facebook.com/TheWonderLan...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hewonderla...

    #Orange陳慧恬 #我們這群傻瓜 #Blikeus
    #Orange陈慧恬 #我们这群傻瓜

  • 錄影帶轉數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4-14 07:10:36

    本集主題:「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介紹

    訪問作者: 王振愷

    內容簡介:
    臺南全美戲院是李安導演電影的啟蒙地,
    顏振發師傅手繪看板的保存地,
    「兩片同映,一票價」在地影迷流連的二輪戲院,
    全球媒體爭相報導的老戲院。

      說到全美戲院,許多人都會想到手繪看板師顏振發師傅,以古早的手工方式繪製電影海報;還有國際導演李安,在青少年時期背著父親,偷偷到全美戲院觀摩西方電影製作拍攝的技巧。

      故事從1950年臺南富商與政要歐雲明先生在永福路投資興建的「全成第一戲院」說起,這間戲院與其他兩間「大全成、小全成戲院」結合為三家全成戲院系統,見證了「電影時代」的興起。之後由吳家接手經營,在1969年4月12日改名為「全美戲院」,從此進入全美的時代。

      為求生存,當時全美戲院採取「插片」的運作方式,後來因無法取得首輪電影的配額,而改為「二輪電影院」,甚至採「兩片同映、不加票價」的策略,開始邁向全然迥異於同業倒閉的命運,1970年代中後期是全美收入最豐厚的時期。到了1983年,吳家接手原小全成戲院,改名為「今日戲院」。於是「今日.全美戲院」成為臺南二輪戲院的代表。

      歷經1980年代彩色電視的普及,1990年代第四台、錄影帶、VCD、DVD、盜版光碟的猖獗及網際網路的崛起,2000年前後「影城」進駐百貨公司,2010年初電影放映機全面從膠捲汰換成數位,2020年全美戲院邁入古稀之年,七十年來全美戲院孕育了李安導演和顏振發師傅,也在每個階段絕處逢生。全美戲院距離大井頭不到十公尺,如果說大井頭帶給臺南庶民的水源與商業的興盛繁榮,那麼全美戲院就是帶給臺南人電影劇場的文化養分。

      這間擁有獨棟戲院配置、保存相當多電影文物的大戲院,在臺灣已所剩無幾。本書以近兩年的時間製作,以過去今日.全美戲院所累積的資料、及經營者對於戲院歷史的詮釋作為基礎,然後透過大量口述訪談及作者在文創、藝術與電影評論的專業訓練,以嶄新的觀點爬梳今日.全美戲院的歷史。

      當全美戲院老闆和員工述說七十年來如波浪般起伏的辛酸歷史時,我們從書中看到的不只是全美戲院史或臺南市的戲院史,也是整個戰後臺灣的戲院史。

    作者簡介:王振愷
      臺南永康人,1993年生,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藝術理論與評論研究所,現任臺灣影評人協會理事。他長期從事電影與當代藝術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並關注書寫與影像間的跨媒介,實踐一種獨特的策展方法。策展作品有:「菲林轉生術」電影文物特展、「觀光記」當代影像展覽(獲得2020年第三季台新藝術獎提名)。

    出版社粉絲頁: 遠足文化第一編輯部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