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銘傳圖書館華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銘傳圖書館華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銘傳圖書館華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銘傳圖書館華藝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6萬的網紅張哲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1990年,往西俯瞰臺北新公園,園內設有五座亭閣的水池和建於日治時期的臺灣博物館盡收眼底。(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畫面右上角的棕色高樓是位於臺北市重慶南路與開封街口的「第一銀行總行大樓」(地址為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30號),這棟大樓是在1977年11月開工興建,於1981年8月完工,工程造價為...

  • 銘傳圖書館華藝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2-28 10:39:17
    有 333 人按讚

    1990年,往西俯瞰臺北新公園,園內設有五座亭閣的水池和建於日治時期的臺灣博物館盡收眼底。(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畫面右上角的棕色高樓是位於臺北市重慶南路與開封街口的「第一銀行總行大樓」(地址為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30號),這棟大樓是在1977年11月開工興建,於1981年8月完工,工程造價為新台幣1億9千9百萬元,為一棟地下3層、地上22層的鋼骨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物;當時與日本尖端建築技術同步,外牆採用最先進的預鑄板與玻璃帷幕,完工時是臺灣最高的建築物,高87.7公尺,後來被1982年7月完工的臺電大樓(高114.54公尺)超越);其屋齡雖已近40年,但因設計者廖慧明及郭茂林兩位建築師乃依照當時日本高層建築的規格設計,因此現在看來仍是一棟處處充滿設計感的建築物。

    臺北新公園位於昔日第三代臺北車站正對面的館前路底;這一帶在清治時期,除了1888年落成的臺北大天后宮(位於今國立臺灣博物館所在地南側水池處)之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並未有太多開發。

    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開始著手計畫闢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於是起建於1899年,1908年初步落成的臺北新公園,成為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由於當時已移作他用的天后宮尚未拆除,所以公園範圍僅有現今公園範圍的南半部);之所以會命名為「新公園」,則是因為其興建時間,略晚於臺北第一座大型公園「圓山公園」(1897年落成)之故。

    新公園佔地71,520平方公尺,北臨襄陽路、南臨凱達格蘭大道、西臨懷寧街、東臨公園路,公園內花木扶疏,有涼亭、噴水池、荷花池、小拱橋等造景,還有露天音樂廣場。

    1996年2月28日,園內樹立二二八和平紀念碑,新公園遂更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並在園內原「臺北放送局」處設立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於199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50週年)正式開館,期許此地能成為一個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

    1899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物產陳列館(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前身)成立。1908年10月24日,位於彩票局大樓(地點在今臺北市寶慶路與博愛路口,1908至1915年作為博物館,1915年11月1日因新公園內的新館啟用而成為博物館分館,1917年3月15日廢止博物館分館,改為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毀於二戰末期)裡的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簡稱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對外開館。

    而目前位於襄陽路與館前路口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則是建於1913年,當年臺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得256,101日圓籌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原臺北大天后宮舊址(1912年因颱風嚴重受損而拆除,位於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北側),臺灣總督府委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文藝復興時期後期的古希臘多立克柱式,外觀上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於1913年4月1日動工,並在1915年完工。

    1915年8月20日,搬遷至新公園內的「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開館。戰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9年再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政府。1999年,因臺灣省政府虛級化,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管理,並更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畫面中的水池原為新公園棒球場,於1907年啟用,是臺灣第一座棒球場,後因臺北市立棒球場(臺北小巨蛋前身)於1959年完工而功成身退,在1961年被臺北政府規劃改建為擁有五座古典式亭閣的水池,工程歷時兩年,於1963年竣工。

    為了紀念國父及四位開臺先賢,北市府特邀請國學名家于右任、梁寒操、阮毅成、李漁叔、林熊祥、螘碩、劉太希等,為五座亭閣命名題聯,並邀名書法家書寫、交工鐫刻,於1964年元旦張掛。

    位在池中央古色古香的亭閣是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翠亨閣」,其他四座涼亭則分別為紀念鄭成功的「大木亭」、紀念劉銘傳的「大潛亭」、紀念丘逢甲的「滄海亭」,以及紀念連橫的「劍花亭」。

    詩人梁寒操撰翠亨閣聯云:「於兩間留正氣;為萬世開太平」。李漁叔撰大木亭聯曰:「騎鯨海上憶英風,重看一旅中興,更無缺憾留天地;焚服世間傳偉業,願種十圍大木,長有奇材作棟樑」。于右任撰滄海亭聯云:「耿耿孤忠,為民族復興鬥士;崢崢大筆,亦詩壇崛起人豪」。劉太希撰大潛亭聯說:「水深魚樂民鹹阜;雲起龍驤劍有花」。林熊祥撰劍花亭聯云:「祖國勳昭,正氣長存椽筆史;士林風振,別才爭仰劍花詩」。

    歷史人物的功過常隨時間有不同的評價,因此吾人更應以寬容的態度來看待歷史、包容不同的聲音。

  • 銘傳圖書館華藝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2-28 10:39:17
    有 333 人按讚


    1990年,往西俯瞰臺北新公園,園內設有五座亭閣的水池和建於日治時期的臺灣博物館盡收眼底。(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畫面右上角的棕色高樓是位於臺北市重慶南路與開封街口的「第一銀行總行大樓」(地址為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30號),這棟大樓是在1977年11月開工興建,於1981年8月完工,工程造價為新台幣1億9千9百萬元,為一棟地下3層、地上22層的鋼骨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物;當時與日本尖端建築技術同步,外牆採用最先進的預鑄板與玻璃帷幕,完工時是臺灣最高的建築物,高87.7公尺,後來被1982年7月完工的臺電大樓(高114.54公尺)超越);其屋齡雖已近40年,但因設計者廖慧明及郭茂林兩位建築師乃依照當時日本高層建築的規格設計,因此現在看來仍是一棟處處充滿設計感的建築物。

    臺北新公園位於昔日第三代臺北車站正對面的館前路底;這一帶在清治時期,除了1888年落成的臺北大天后宮(位於今國立臺灣博物館所在地南側水池處)之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並未有太多開發。

    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開始著手計畫闢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於是起建於1899年,1908年初步落成的臺北新公園,成為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由於當時已移作他用的天后宮尚未拆除,所以公園範圍僅有現今公園範圍的南半部);之所以會命名為「新公園」,則是因為其興建時間,略晚於臺北第一座大型公園「圓山公園」(1897年落成)之故。

    新公園佔地71,520平方公尺,北臨襄陽路、南臨凱達格蘭大道、西臨懷寧街、東臨公園路,公園內花木扶疏,有涼亭、噴水池、荷花池、小拱橋等造景,還有露天音樂廣場。

    1996年2月28日,園內樹立二二八和平紀念碑,新公園遂更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並在園內原「臺北放送局」處設立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於199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50週年)正式開館,期許此地能成為一個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

    1899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物產陳列館(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前身)成立。1908年10月24日,位於彩票局大樓(地點在今臺北市寶慶路與博愛路口,1908至1915年作為博物館,1915年11月1日因新公園內的新館啟用而成為博物館分館,1917年3月15日廢止博物館分館,改為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毀於二戰末期)裡的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簡稱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對外開館。

    而目前位於襄陽路與館前路口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則是建於1913年,當年臺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得256,101日圓籌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原臺北大天后宮舊址(1912年因颱風嚴重受損而拆除,位於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北側),臺灣總督府委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文藝復興時期後期的古希臘多立克柱式,外觀上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於1913年4月1日動工,並在1915年完工。

    1915年8月20日,搬遷至新公園內的「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開館。戰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9年再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政府。1999年,因臺灣省政府虛級化,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管理,並更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畫面中的水池原為新公園棒球場,於1907年啟用,是臺灣第一座棒球場,後因臺北市立棒球場(臺北小巨蛋前身)於1959年完工而功成身退,在1961年被臺北政府規劃改建為擁有五座古典式亭閣的水池,工程歷時兩年,於1963年竣工。

    為了紀念國父及四位開臺先賢,北市府特邀請國學名家于右任、梁寒操、阮毅成、李漁叔、林熊祥、螘碩、劉太希等,為五座亭閣命名題聯,並邀名書法家書寫、交工鐫刻,於1964年元旦張掛。

    位在池中央古色古香的亭閣是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翠亨閣」,其他四座涼亭則分別為紀念鄭成功的「大木亭」、紀念劉銘傳的「大潛亭」、紀念丘逢甲的「滄海亭」,以及紀念連橫的「劍花亭」。

    詩人梁寒操撰翠亨閣聯云:「於兩間留正氣;為萬世開太平」。李漁叔撰大木亭聯曰:「騎鯨海上憶英風,重看一旅中興,更無缺憾留天地;焚服世間傳偉業,願種十圍大木,長有奇材作棟樑」。于右任撰滄海亭聯云:「耿耿孤忠,為民族復興鬥士;崢崢大筆,亦詩壇崛起人豪」。劉太希撰大潛亭聯說:「水深魚樂民鹹阜;雲起龍驤劍有花」。林熊祥撰劍花亭聯云:「祖國勳昭,正氣長存椽筆史;士林風振,別才爭仰劍花詩」。

    歷史人物的功過常隨時間有不同的評價,因此吾人更應以寬容的態度來看待歷史、包容不同的聲音。

  • 銘傳圖書館華藝 在 葉大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4-11 18:13:51
    有 7 人按讚

    #全台傳播系所學生捍衛新聞自主與專業倫理衝一波

    【代轉】【採訪通知】
    全台新聞傳播師生連署支持「捍衛新聞環境、支持NCC裁罰決議」連署結果公佈記者會 採訪通知

    ⏱️時間:2019 年 4 月 12 日(星期五)14:00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七樓大傳所大教室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1號(圖書館校區)綜合大樓7樓

    📞新聞聯絡人:莊貿捷0931-057-128、莊承憲0937-018-793

    🙋參與系所同學:臺師大大傳所、政大傳播學院、臺大新聞所、輔大傳播學院、世新傳播學院等…(邀請中)

    ▶️記者會流程
    14:00 ~ 14:30 接待、預備
    14:30 ~ 14:40 連署活動緣起與聲明:莊貿捷(臺師大大傳所碩士生、連署共同發起人)
    14:40 ~ 14:50 連署名單公布:莊承憲(臺師大大傳所碩士生、連署共同發起人)
    14:50 ~ 14:55 代表同學發言:陳德倫(臺大新聞所碩士生)
    14:55 ~ 15:00 代表同學發言: 蘇怡兢 (政大傳播學院碩士生)
    15:00 ~ 15:05 代表同學發言:沈粲家(輔大新聞系大學生)
    15:05 ~ 15:10 代表同學發言:吳奕柔(臺大學生會會長、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發起人)
    15:10 ~ 15:30 媒體Q&A時間
    15:30 ~ 連署同學呼口號:「端正媒體風氣,你我固守分際!」

    🎯初步連署結果
    連署師生來自全台大專院校28家新聞傳播系所,均為非組織性之師生個人連署
    連署總人數 1506 人
    新聞傳播系所學生/畢業生 622 人
    新聞傳播系所教授 18 人
    相關領域教授 3 人

    代表學校人數統計:政大傳院 :190 人、台大新聞所 : 23人、師大大傳所:33人、世新傳院: 72人、輔大傳:50人、淡江傳播系所: 27人、中正傳播系所:33人、文化新聞傳播學院 :42人、交大傳播系所: 14人

    參與連署的學生橫跨: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臺灣大學新聞所、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所、中正傳播系、淡大大傳系、文大新聞系、交大傳播所、交大傳科所、交大傳科系、世新傳播學院、義守大眾傳播學系、輔大新聞系、聯大語傳系、東華大學語傳系、大葉大學多媒系、朝陽傳播藝術系、台藝大電影系、靜宜大傳、北教大傳科所、亞洲資訊傳播系、元智資訊傳播所、南華傳播系、銘傳傳播系、長榮大傳系、臺藝大圖傳系、台大生傳系所、慈濟大學大傳播系等至少28個系所。

    連署發起人:莊貿捷、莊承憲、張季桓、謝宜樺、熊煌均

    📝捍衛新聞環境、落實新聞專業、保護工作者新聞自由 敬邀媒體記者朋友蒞臨採訪!

    近來假訊息、假新聞充斥台灣的網路與媒體環境,不但造成社會極化對立,也進而影響台灣新聞生產的正確、真實與嚴謹程度。日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電視台不當新聞報導,特別是「違反事實查證原則」,祭出相關處罰,並列舉各項缺失要求電視台改善,卻引發若干電視台高度反彈,社會衝突對立又再升高。
    作為新聞與傳播專業訓練下的我們,認為必須站出來,捍衛新聞環境與新聞專業義理之落實,以保護新聞工作者不受新聞組織或所有權人的不當影響,實踐真正的新聞自由、自主與專業。

    我們認為新聞媒體本即應堅守新聞專業意理,故NCC裁罰懲處決議也不應針對特定立場之電視台,須標準一致適用全體電視台,當罰則罰,以維護新聞生產的最終倫理底線—事實與查證。新聞的本質本就是「真實」,謠言、刻意扭曲、惡意詮釋、無事實根據的指控、故意造假等,都不應以新聞自由為藉口或託辭,逃避法律、政府與社會之監督。我們認為,新聞生產應竭盡所能做好查證義務,編輯則該善盡把關職責,否則新聞報導流於八卦謠言、穿鑿附會、各擁其主,難以為人信服。
    我們深知新聞是人們對公共事務重要訊息的主要來源,對你我影響甚鉅,它建構閱聽大眾對社會世界的認知、態度、甚至行動,因此,我們對於任何媒體報導都應謹慎嚴肅看待。我們認為,社會大眾必須明白,所有自由都應構築在社會公共利益之上,未經查證的謠言透過主流媒體的放送,將會傷害社會、撕裂民主,而新聞媒體以「新聞自由」為保護傘掩護不實報導,不管如何詮釋,都是於法不顧、於理不合,更於情不容。

    因此,作為新聞與傳播領域系所的師生,我們呼籲:
    一、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NCC)根據《衛星廣播電視法》行使監督職權時,除了捍衛新聞媒體之言論自由,考量社會公眾之輿論壓力外,也應恪守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作為獨立監理機構之中立性;審議決策過程應公開透明,裁量懲處須一體適用,當罰則罰,並積極說明懲處事由與決議,否則將有失公允,招致非議。
    二、新聞媒體身為社會第四權,播報新聞應善盡媒體之社會責任,遵守媒體自律之規範,並落實事實查證及公平原則,製播新聞及評論節目。
    三、社會大眾作為理性閱聽人,應透過多元管道攝取新聞資訊,並肩負起媒體監督的責任,抵制未經查證的新聞,實踐媒體素養,共同維護台灣媒體環境。
    💪「端正媒體風氣,你我固守分際!」💪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