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針頭號碼愈大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針頭號碼愈大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針頭號碼愈大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針頭號碼愈大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陳鈺萍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十多年前34歲的我,懷小兒子時,因為同事把我的年齡算錯,所以唐氏症篩檢的風險非常接近1/270。雖然重新計算之後是低風險,也知道低風險仍有可能生下基因異常的孩子,那時我才好好思考,基因異常篩檢對我的意義。 那時早期唐氏症篩檢才剛起步,高層次超音波也剛在發展。後來我想清楚無論如何都會把孩子生下來,...

  • 針頭號碼愈大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4-02 12:58:24
    有 128 人按讚


    十多年前34歲的我,懷小兒子時,因為同事把我的年齡算錯,所以唐氏症篩檢的風險非常接近1/270。雖然重新計算之後是低風險,也知道低風險仍有可能生下基因異常的孩子,那時我才好好思考,基因異常篩檢對我的意義。
    那時早期唐氏症篩檢才剛起步,高層次超音波也剛在發展。後來我想清楚無論如何都會把孩子生下來,在20週時自己幫孩子看一次超音波,36週再照一次估體重,就生了。
    對於日益緊張的醫用關係,我覺得充實的產前教育,讓產家具備足夠的知識,做出選擇,才是解決的辦法。

    每月的產檢與繁雜的檢查項目,讓孕婦就像是在狹窄柵欄內不斷被趕著向前走的綿羊,沒時間也沒機會停下腳步。台灣生育率這麼低,為什麼產婦得不到更長的產檢時間、好的諮詢品質與足夠的產前教育?我們更期待的是,緊縮又疲憊的醫療人力有獲得改善的可能。

    生動盟每週連載由諶淑婷所著的《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本事文化出版),與您一起分享,如何母嬰合力、伴侶陪同,一起跳首生產慢舞。

    *******
    〈無盡的煩惱,到底該不該做產檢自費項目?〉

    做完了羊膜穿刺,接下來等著我的,還有自費的高層次超音波。在這之前,我已經做了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檢測,還有弓漿蟲驗血檢查,抽血似乎成為產檢的基本項目,幾乎每次產檢都準備好伸出手臂等抽血。然而孕婦花錢,是因為擔憂生出不健康的孩子,這些焦慮就連產檢時也無法訴說,因為即使花上一、兩個小時等候,產檢時間也只有短短五分鐘,這還包括孕婦為了做超音波檢查笨拙地爬上、爬下床,有時無法起身還得多躺個一、兩分鐘。

    //盡人事之後,就是聽天命嗎?//

    我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產檢與做羊膜穿刺的經驗後,多位朋友傳來各種訊息。有人埋怨,醫護人員只用最短、最簡單的幾句話,讓孕婦覺得﹁這個檢查不做會怎樣怎樣喔﹂,為了躲開那不知道萬分之幾的機率,乖乖掏出一大筆錢。朋友就告訴我:「如果可以解釋得更詳細,讓我有機會思考一下,可能就不會做了。」

    雖然習俗上說孕婦絕對不能受到驚嚇,以免胎神不開心,但孕婦絕對是最常被恐嚇的族群。例如,剛產檢完的小凡,聽到衛教師說:「妳要不要做SMA,這個機率很高,很少人沒做,要的話要自費,現在週數剛好,如果有問題才好處理掉。」

    小凡一股氣上來:「他媽的,老娘聽你這樣講我就不想做了!」回家後上網查詢,才知道自己第一胎早就做過這項檢查,不用再做。難道病歷表上沒有任何紀錄,還是衛教師先問了再說?

    小惠則對羊膜穿刺有無法放下的恐懼,她說:「我懷第一胎時醫師說,妳這個年紀就不用遲疑,直接羊穿。」但在超音波下,她看著寶寶一直在針頭附近亂動,非常緊張,即便醫師把抽出來的羊水,讓她仔細檢查沒有帶著血絲,還是難以放心。第二胎她換了診所,與醫師討論能不能不做羊膜穿刺時,醫師沒有反對,同時說明可以先藉由頸部透明帶確認。

    依婷的第三胎通過初期唐氏症篩檢,中期卻沒過,醫師建議做羊膜穿刺,但聽了小惠的經驗,加上自己心裡膽怯,決定不做。可是一想到可能生到唐寶寶,又覺得傷心,因為無論如何她一定會把寶寶生下來,哭了幾天,瘦了兩公斤,丈夫看不下去,決定及早面對問題,要迎接唐寶寶也要做好心理準備,直接做了NIPS 非侵入性產前染色體檢測,幸好最後一切平安。

    依婷和小凡兩人的伴侶都抱持同樣的想法,既然無論如何都會生下孩子,

    只要夫妻做好一起面對的決心,就不需要做太多檢查。如果會被那些數字、機
    率搞得煩心,不如一開始就做羊膜穿刺。

    但是,那些現今醫療技術無法窺視到的部分呢?

    在美國懷孕、產檢的小雨,從頭到尾只有照過三次超音波,分別是懷孕初期確認胚胎、高層次超音波與生產前。待產時回到台灣,婦產科醫師聽到她連基礎的唐氏篩檢都沒做,就開始「恐嚇」,最後要求她簽下切結書:「到時候怎樣不要告我喔,是妳自己決定的。」

    小惠回想,生第一胎時醫師還常恐嚇她,孕婦太胖,要節制飲食,但直到生產時她只增加12.5公斤,血糖數值99,離不及格的140還很遙遠。她提到:「當初會選擇那位醫師,是因為其他朋友推薦才去的。」

    名醫的「名」到底是能給自己一份安心?還是無從排解的憂心?

    //疲憊的孕婦和更疲憊的醫護//

    一位婦產科醫師朋友分享她的看診經驗,一診大約四十人,並不算多,從六點看到近十二點,一小時要看六到七人,每人不到十分鐘的時間,還被期望要能提供母乳、遺傳病、身心健康、糖尿病、高血壓、胎兒異常等資訊。別忘了,台灣產婦每次產檢還擁有其他國家沒有的免費超音波。

    當孕婦抱怨醫療服務不佳的同時,又努力往人人推薦的「名醫」擠,壓縮自己能得到的醫療品質,卻不見得能認同名醫的處理與判斷。產科醫師常見的種種生產介入處置,或是聽在孕婦耳中仿若﹁威脅﹂的說詞,也只是希望靠著一項又一項檢查,證明寶寶健康無恙,這樣的心思考慮,其實正源自於診間溝通不足、缺乏信任所導致醫療糾紛的種種案例。即便有幾萬分之一生下不健康的孩子,是生物自然繁衍的必然現象,但人類愈是信任科技,愈是無法接受自己是「被選中的那一個家庭」。要醫師相信,產家會真的盡人事後聽天命,而非質疑產檢過程是否有疏失、醫術有問題,我想如今已是不可能。

    希望有更多孕婦,能如朋友小仙所告訴我的一樣,對這個過程更有覺知:「每個孕婦都走過一些歷程,只是心境長短不一,停下來的地方也不一樣。我慶幸也幸運,走到一個自己還能接受的地方,想清楚自己為何受這些騷動,想清楚關於生小孩自己想承受的風險,降低為此焦躁煩惱的狀況,願意更如實接受一切。」

    台灣生育率這麼低,為什麼產婦得不到更長的產檢時間、好的諮詢品質與足夠的產前教育?

    一直到懷孕後期,我去拜訪助產師,才知道產前教育應該包括完整的生產過程說明。只在牆壁上張貼一張海報是不夠的,而是要拿著模型與道具娃娃,實際模擬胎兒如何經由產道誕生,產婦需要的資訊不只是流產機率與體重控制。台灣健保給付制度不對勁,已經是人盡皆知的問題,醫療院所的經濟壓力,都回到了「人」的身上,忙碌的醫護人員是否有更好的詮釋方式,解釋初期唐氏症篩檢數值的意義,多說一句話,多一點同理,還是我們只能多依賴更進步的醫學科技。

    與助產師互動後,我又回到台北的婦產科診間,等待我的號碼出現在螢幕上。疲憊不堪的護理人員翻看著媽媽手冊,例行性地問我:「都看過了吧?有問題嗎?」我還沒回答,他就打了一連串的勾。

    我在想,如果助產師可以進入醫院,是否有可能改變女性的產檢經驗,除了面對機器和一連串的檢查,我們還能感受人的溫暖。

    --
    本文摘自《迎向溫柔生產之路》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5166
    --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