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金馬經典影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金馬經典影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金馬經典影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金馬經典影展產品中有7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捷傑電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感謝 #斯洛伐克(Slovenská ) 捐贈一萬劑疫苗,雖然今年以捷克斯洛伐克電影黃金時期為主題的金馬經典影展因疫情而延期舉辦,但捷傑未來將發行的其中一部電影,正是斯洛伐克參加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的代表。 電影講述二戰末期猶太人戰俘試圖逃出當時最大的集中營 — 奧斯威辛集中營,並將報告公諸於世的真實...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0萬的網紅加點吉拿棒,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展報馬仔】第一期,Pony邀請到電影史研究者陳煒智(Edwin W. Chen)和XXY,將為大家介紹即將在七月底八月初,於台北、台中兩地舉辦的金馬經典影展。 本次金馬經典影展以「義大利電影課」為主題,精選 37 + 1 部電影,從馬丁.史柯西斯的《義大利電影課》出發,利用好電影的大銀幕重現,...

金馬經典影展 在 ??-?? ???? 咪逆∞日常分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28 04:24:18

ʕ•ᴥ•ʔ #我是金馬奇幻人 (有一年的金馬奇幻影展𝗦𝗹𝗼𝗴𝗮𝗻是這句)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你要特地去影展看電影啊?」 到影展看電影🎬 跟一般看院線電影的觀影體驗完全不一樣。 即使沒有映後活動,每看完一部好片,影廳裡都能聽到一波波的掌聲,這是所有影迷發自內心對電影的尊重和感動。 (如果在一般...

  • 金馬經典影展 在 捷傑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6 16:40:03
    有 370 人按讚

    感謝 #斯洛伐克(Slovenská ) 捐贈一萬劑疫苗,雖然今年以捷克斯洛伐克電影黃金時期為主題的金馬經典影展因疫情而延期舉辦,但捷傑未來將發行的其中一部電影,正是斯洛伐克參加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的代表。
    電影講述二戰末期猶太人戰俘試圖逃出當時最大的集中營 — 奧斯威辛集中營,並將報告公諸於世的真實故事。
      ⠀
    ★真實事件改編揭露奧斯威辛集中營殘酷史實
    ★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斯洛伐克代表
    ★獲克利夫蘭國際影展大獎提名
      ⠀
    《#逃出奧斯威辛》——— 近期上映

  • 金馬經典影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13 21:00:17
    有 1,167 人按讚

    【啟發魏斯.安德森新作《法蘭西快報》的32部電影】


    《法蘭西快報 The French Dispatch》(2021)近日在坎城影展首映,還沒機會看見電影沒關係,福斯探照燈近日釋出了啟發導演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32部電影,作品年份從1931年橫跨到1982年,有多部由尚.雷諾、克魯佐、賈克.貝克、楚浮和高達的經典作品。


    通常來說,對老電影的引用與致敬往往都是埋給資深影迷的彩蛋,不過魏斯.安德森這次卻決定直接將與該片的電影名單直接公開,也許是希望真正愛他的影迷可以在片子正式上映之前,能夠先找機會補完。然而,這個片單看下來,確實對於一般影迷來說稍有難度,有些片源根本不知去哪兒找,還是許願金馬經典影展比較實在(?)。


    《法蘭西快報》據悉是一部獻給新聞工作者的魏氏喜劇,時間設在1920年代,背景在法國城市,述說的是一個關於美國報社的故事。卡司包括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比爾.墨瑞(Bill Murray)、安德林.布洛迪(Adrien Brody)、班尼西歐.岱.托羅(Benicio Del Toro)、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蕾雅.瑟杜(Léa Seydoux)、提摩西.夏勒梅(Timothée Chalamet)、克里斯多夫.華茲(Christoph Waltz)、伊莉莎白.摩斯(Elisabeth Moss)、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威廉.達佛(Willem Dafoe)與安潔莉卡.休斯頓(Anjelica Huston)等人。


    目前在坎城首映的《法蘭西快報》獲得了普遍好評,《衛報》影評人彼得.布拉德蕭(Peter Bradshaw)給予四顆星好評,指出嫌棄他自我重複的觀眾都不得不承認,這部作品實在比過去更有趣、更有活力,也更具有原創性。看來2022年奧斯卡很有可能是魏斯.安德森的主場。



    【32部電影名單】(依首映年份排序,片名下列為導演姓名)


    《大衛.高勒德 David Golder》(1931)
    朱里安.杜維威葉 Julien Duvivier


    《城市大街 City Streets》 (1931)
    魯本.馬摩里安 Rouben Mamoulian


    《紅樓豔史 Love Me Tonight》(1932)
    魯本.馬摩里安


    《跳河的人 Boudu Saved from Drowning》(1932)
    尚.雷諾Jean Renoir


    《底層 The Lower Depths》(1936)
    尚.雷諾


    《隨我婆娑 Life Dances On》(1937)
    朱里安.杜維威葉


    《遊戲規則 The Rules of the Game》(1939)
    尚.雷諾


    《再度劉郎 His Girl Friday》(1940)
    霍華.霍克斯 Howard Hawks


    《兇手住在21號 The Murderer Lives at Number 21》(1942)
    亨利-喬治.克魯佐 Henri-Georges Clouzot


    《他們使我成為亡命徒 They Made Me a Fugitive》(1947)
    阿爾貝托.卡瓦爾康蒂 Alberto Cavalcanti


    《犯罪河岸 Quai des Orfèvres》(1947)
    亨利-喬治.克魯佐


    《金頭盔 Casque d’Or》(1952)
    賈克.貝克 Jacques Becker


    《拿坡里黃金 The Gold of Naples》(1954)
    維多里奧.狄.西嘉 Vittorio De Sica


    《萬惡黃金 Hands Off the Loot》(1954)
    賈克.貝克


    《擒兇記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1956)
    亞弗烈.希區考克 Alfred Hitchcock


    《紅氣球 The Red Balloon》(1956)
    亞爾貝.拉莫里斯 Albert Lamorisse


    《白夜 White Nights》(1957)
    盧契諾.維斯康提 Luchino Visconti


    《成功的滋味 Sweet Smell of Success》(1957)
    亞歷山大.麥肯德里克 Alexander Mackendrick


    《我的舅舅 Mon Oncle》(1958)
    賈克.大地 Jacques Tati


    《四百擊 The 400 Blows》 (1959)
    佛杭蘇瓦.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真相 The Truth》(1960)
    亨利-喬治.克魯佐


    《洞 The Hole》(1960)
    賈克.貝克


    《槍殺鋼琴師 Shoot the Piano Player》(1960)
    佛杭蘇瓦.楚浮


    《隨心所欲 My Life to Live》(1962)
    尚-盧.高達 Jean-Luc Godard


    《愛瑪姑娘 Irma La Douce》(1963)
    比利.懷德 Billy Wilder


    《野火 The Fire Within》(1963)
    路易.馬盧 Louis Malle


    《男性,女性 Masculin Féminin》(1966)
    尚-盧.高達


    《中國姑娘 La Chinoise》(1967)
    尚-盧.高達


    《遊戲時間 Playtime》 (1967)
    賈克.大地


    《畫家與畫—紐約藝術圈:1940-1970 Painters Painting: The New York Art Scene 1940-1970》(1972)
    伊米爾.德.安東尼奧 Emile de Antonio


    《怪房客 The Tenant》 (1976)
    羅曼.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舊愛新歡 One From the Heart》(1982)
    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法蘭西快報 #坎城影展 #魏斯安德森 #WesAnderson #TheFrenchDispatch

  • 金馬經典影展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1-20 17:29:33
    有 529 人按讚

    【金馬57影展綜合短評與回顧】

    世界上其他影迷恐怕很難想像,在台灣這塊小小的島國上,竟然還能夠如此蓬勃地舉行著實體影展,而且還不只一場。從春季取消的「金馬奇幻影展」,隨著疫情逐漸受到控制、人們也逐漸習慣於審慎樂觀的防疫生活,從暑期的「金馬經典影展」、「台北電影節」陸續開出票房佳績,直到秋季的女性影展、酷兒影展、高雄電影節、桃園電影節等,接續綻放。

    而作為一年一度的壓軸大場,第57屆金馬國際影展共選映176部電影、453個場次,並在預售開賣後不久便突破了六萬多張票售出的佳績。與此同時,《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孤味》、《親愛的房客》、《無聲》等國片,也如接力賽般,一一締造過往幾年難以想像的票房佳績。除了影迷們「報復性消費」、「抱復性看片」的心理因素之外,也更加印證了影院電影經驗的不可取代性。

    本屆金馬影展以開幕片《#同學麥娜絲》拉開序幕。老實說,身為黃信堯導演前作《大佛普拉斯》的粉絲,這部探討四名中年男子的渾沌與失落,並沒有打中我的心。即便畫面變得咖樂佛、演員也都是一時之選,但故事的核心主軸並不清晰。焦點在四名角色之間輪轉,偶有亮點但缺乏收束力道,以致於整體達成的效應並沒有大於各部的加總,不免可惜。

    類似題材的丹麥奧斯卡代表《#醉好的時光》則可以作為一個優異的對照。同樣聚焦四名中年發福、人生走入胡同的臭異男,《醉》以輕鬆詼諧的筆觸帶出了北歐國家日益嚴重的酗酒問題,但卻又不帶批判地直視了酒精「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真實。麥滋米可森最後一段豁出去、「我們都曾年輕」的瘋狂舞蹈,為角色們帶來心靈的救贖,也示範了一個好結局的重要性。

    說到狂舞,本屆閉幕片由兩部港片擔綱——《狂舞派3》與《手捲煙》。《#狂舞派3》為《狂舞派》的續集,並以續集電影罕見的聰明、具備充分自我意識的後設方式,為整個《狂舞派》宇宙拉高視野和高度。除了將消失的《狂舞派2》完美鑲嵌在電影之中,也積極面對明星光環、藝術創作的獨立與商業性、都市再造與社區文化意識等議題,甚至直接指控「地產霸權」對在地居民的生存權和自我認同的侵蝕,帶出背後更龐大的,對香港這塊土地的一個深深期許和警鐘。然而,或許是野心太大或是剪輯倉促,敘事上確實略嫌雜亂(竟還穿插了一段類似嘻哈文化緣起概論的紀實影像),最後的反高潮也不免令人有些不勝唏噓。

    另外一部閉幕片《#手捲煙》則是演員導演陳健朗的首部長片作品,帶著傳統香港幫派電影的氣息,整體執行相當沉著穩當,選用不同族裔的演員代表「新香港」也頗有新意。與 2018 拍攝完的《狂舞派3》相比,這部在今年疫情期間拍攝完成的作品,更展現了香港現今日益嚴峻的社會景象。儘管故事仍是走商業類型路線,但在追逐戲和動作場景都有非常好的掌握(一場一鏡到底的打鬥戲,簡直媲美《捍衛任務》等級),林家棟氣場凌厲的演出也極具說服力。

    今年金馬最讓我驚豔的作品,同樣也是一名新導演之作。馬來西亞導演張吉安以兒時回憶,雜揉著馬泰邊界的鄉野奇譚和神怪信仰,交出了一部介於恐怖片和愛情片之間的《#南巫》。它排除了俗爛恐怖電影中常見的突嚇畫面,或刻意懾人的音效,完全以鄉間的死寂和空曠,和自然光的閃熠和侷限性,搭載著傳統皮影戲和宗教儀式所使用的樂器作為配樂(配樂也是導演本人所作,才子來著),讓人完全深陷其中的詭譎氣氛,看得非常過癮。張吉安在蔡明亮和阿布查邦的夾擊下硬是竄出一股生猛強勁的影像生命力,攝影、聲音、場景、演員、劇本面面俱到,甚至還隱約帶出了當地多元族群和信仰的矛盾隱喻,是一鳴驚人的優秀之作,也是華語電影圈一個響亮的獨特新聲。

    另一部私心非常愛的作品,則是由旅美中國導演趙婷所拍攝的《#游牧人生》。趙婷承襲了她先前拍《重生騎士》的素人調度功力,讓奧斯卡影后法蘭西斯麥朵曼完全融入美國中西部一群逐工作而居的新游牧民族,講述著一個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破碎美國底層群像。趙婷以不可思議溫柔視角和人文關懷,去貼近這群不得不放下一切、堵上一切而驅車上路的人們。一部同時關於孤獨和連結的電影,溫暖不帶批判地看著生命中來去的過客,那些肩負著人生的包袱同時逐漸放手釋懷的孤魂,以及那些尋找歸屬和歸宿的人。日出日落、生生不息。好喜歡大量的自然光、天地蜉蝣般的遠景、仰望千古的星空與恐龍。《游牧人生》是今年我最愛的電影之一,趙婷也證明了她既不是溫溫德斯,也不是泰倫斯·馬利克,她就是趙婷。

    其他幾部也還算喜歡的作品也約略帶過:《#小狼居家守則》像《歡迎光臨奇幻城堡》,談美墨邊界新移民與兒童的生存悲歌。兩位年輕演員的表演自然且靈性十足,但最後的結尾顯得有些太便宜行事。《#靜寂的鼓手》絕對是明年奧斯卡最佳音效獎的一大競逐者,透過音效設計讓觀眾模擬聽覺障礙者以及電子耳蝸使用者的世界;Riz Ahmed 交出從影以來最佳演出,整部片也很成熟地處理一段感情如何被創傷經驗給影響,Mathieu Almaric 煮的早餐也讓人食指大動。《#親愛的同志》彷彿用帕威·帕利科斯基的攝影美學,帶著一種肯洛區的精神,講述著蘇聯政府迫害人民的故事。這類作品看多了,但這部片的巧思是透過共產黨一名高層女主管作為主視角,同時又有許多諷刺與幽默注入其中,讓人看得津津有味。倒是結尾從民族情懷談回私人親情,顯得有些做小了。

    即便兩者的切入角度和想傳遞的意念不盡相同,但《#默愛》接在去年的《燃燒女子的畫像》後問世,先天上就有些吃虧。然而相比《燃燒》,《默愛》仍有其可看之處,像是更樸實無華的日常描述,以及更充滿曖昧模糊地帶的情慾流動。凱特溫斯蕾的一記回眸眼神就能打動人心,可惜瑟夏的發揮空間就比較少,但整體而言還是賞心悅目、從容不流俗。《#Gunda》是一部奇妙的黑白紀錄片,沒對白沒配樂,拍的是農場上的豬、雞、牛。有的時候像在看蔡明亮電影,會自己腦補許多情境進去,就算沒有情節,黑白攝影也是極美。

    而影展當然少不了補看一些經典老片,能在泰坦廳看《#恨》和《#蠻牛》(aka 馬丁的費里尼式渣男物語),真是一大享受,那個攝影美學真是橫空出世而歷久不衰。《#驚魂記》雖然以現今來看,一些解離人格疾患的病理和最後的 man-splaining 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但考量到創作年代,那真的是無可挑剃的完美經典。而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甚至是枝裕和的《#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與楊德昌》,也都讓人一頭栽進了上個世紀的台灣風景。充滿生命力的小人物故事,以及跨越時間的成長甘苦,都澆灌著這塊土地以及在此成長的新一代影迷。

    本次金馬大概看了二十部左右,蠻慶幸大致而言都沒有踩到什麼雷。老實說,除了信義遠百電梯的撲朔迷離之外,我還挺喜歡在信義區跑影展的。然而,也因為看了很多晚上九點多的場(苦命上班族),因此回到家通常都是匆匆洗洗睡,沒有太多時間分享心得與影評。受限於排場衝突與時間有限,今年還有些沒看到的口碑佳作,像是新加坡的《#男兒王》、菲律賓的《#校園塗鴉派》,以及紀錄片《#迷航》、《#佔領立法會》等等,希望之後都能再陸續補上。

    今年各位有看到什麼喜歡的、或是大雷的,都歡迎在下面分享一下喔!

    -
    #金馬影展 #金馬57
    #GoldenHorseFilmFestival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