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金雞朝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金雞朝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金雞朝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金雞朝向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高雄好過日,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3Q談台鐵在台灣交通中的定位問題】 我們徵得3Q 陳柏惟同意,轉載今天他發表的文章,這篇用意不在揪出事故元兇,或是高唱「系統性問題」,而是很實際的提出一個問題:台鐵在台灣交通體系中,定位極為尷尬。 西部遠距離:被高鐵打趴 西部短距離:捷運化轉型失敗,地方都想要捷運不要台鐵 東部長距離:平假...

  • 金雞朝向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05 23:55:16
    有 1,360 人按讚

    【3Q談台鐵在台灣交通中的定位問題】

    我們徵得3Q 陳柏惟同意,轉載今天他發表的文章,這篇用意不在揪出事故元兇,或是高唱「系統性問題」,而是很實際的提出一個問題:台鐵在台灣交通體系中,定位極為尷尬。


    西部遠距離:被高鐵打趴
    西部短距離:捷運化轉型失敗,地方都想要捷運不要台鐵
    東部長距離:平假差異過大,假日運力不足
    東部短距離:完全的賠錢貨
    貨運:西部滅亡,東部有水泥業


    理論上,都會圈中短距離運輸,和東部長距離運輸,應該是台鐵兩大獲利來源,但在決策無法尊重專業,多種勢力角力,以及「台鐵什麼都得做」的政治力要求下,台鐵難以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


    台鐵本業開門就虧,但又不能不開車。你要罵台鐵企業文化爛透,要求台鐵改善服務、改善工安、引進各種先進設備,當然都可以。問題在於,不論公司化或民營化,如果不讓台鐵找到獲利的利基,怎樣組織改造都沒有用,甚至在拼命cost down之下,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要求台鐵改革的同時,政策上必須營造一個「#軌道與大眾運輸發展優先」的環境。以下,我們就來看3Q的分析:

    ■交通革命,卻革了台鐵的命

    如果大家看教科書,會這樣寫,台灣史上幾次空間革命包含:
    1. 1908年縱貫線全線通車,西部交通從相距數天變成南北12小時內可抵達。
    2.2007年高鐵全線通車,西部主要都市90分鐘內可達,成為一日生活圈。

    在一個世紀的空間革命中,台鐵已從「#領導革命者」的地位跌落,失去了中長距離聯絡的優勢,那麼台鐵應該要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我們更細緻的回顧1908~2007年之間台灣的交通史,粗略來說,前50~60年,是台鐵優勢的時代;而後40~50年,則是台鐵吃土的時代。

    ■大公路主義興起,擊垮台鐵也荼毒台灣五十年

    關鍵的轉變就在1970年代,雖然台鐵在1973年~1979年完成了西幹線電氣化,然而在同時期,隨著南北高速公路通車,經濟成長帶動私家車輛普及,在政府採取公路建設與汽車工業發展優先的「大公路主義」下,鐵路的優勢快速被侵蝕。1977年起,台鐵運量陷入長年低迷,大量往公路運輸流失。

    貨車取代鐵路運輸,侵蝕了台鐵長期的穩定收入;在都會區通勤方面,台鐵改善落後,無法吃到通勤市場,被捷運新系統取代;在長距離運輸方面,先是被高速公路侵蝕,最後又被高鐵重擊。 貨運、短距離客運、長距離客運三連敗,注定台鐵本業難以翻身。


    ■台鐵定位朝向中短程捷運化發展,為何難成功?

    1980年代,政府開始推動各都會區的台鐵立體化與捷運化政策,但強調的是「城市縫合」、「減少平交道」,而不是以「#台鐵捷運化」優先考量。在號誌行控未改善、列車車型性能差異過大、緩急不分離甚至缺乏待避線、營運人力不足等狀況下,就算是班次最密集的台北都會區,也和捷運系統的發車能力有相當差距。

    事實上,所謂的「傳統鐵路」在號誌升級,閉塞機制改善,列車性能提升下,其實和「鋼輪鋼軌高運量」捷運系統是完全一樣的。就像是JR山手線可以做到11節車廂編成的電聯車尖峰相隔2分鐘發車,日運量400萬人,超越任何一條捷運路線。

    然而,台鐵在西幹線,並未以這樣的思維「力拼捷運化」,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奇怪的,例如台中雖然高架化了,大部分的通勤車站都沒有待避線;通勤電車的調度不是在台中與高雄這些大都會區密集發車,而是從台中開到高雄;以至於離峰還是20~30分鐘一班車,完全稱不上「捷運」。

    另外,適合台鐵競爭優勢區間的城郊鐵路,包含機場捷運、林園東港延伸這些新線建設,出自於對台鐵的不信任,地方或市民都寧可採取全新系統,或盡量延伸現有捷運系統,而不採傳統鐵路建設。這和德法的RER系統,或日本近郊鐵路+直通運轉的模式大相徑庭。

    這並不完全是台鐵的錯,畢竟台鐵無法主導建設規格(鐵道局才能),蓋出來的東西不一定符合營運需求。加上台鐵還必須負擔許多政治要求,例如這站也要停莒光、自強號,這都讓台鐵的經營舉步維艱。

    另外,由於台灣被大公路發展荼毒已久,各大都會區大眾運輸與行人自行車道發展極度落後,就算有車站,車站外的接駁,地方政府的城市規劃,都很難滿足TOD發展的方向。雖然台鐵手握都會區黃金土地,但一方面台鐵缺乏自行開發能力,二來就算是要開發恐怕也會被說成炒房炒地圖利財團。不論政府或民間,似乎都還沒有城市發展重回「軌道導向」的真正決心。

    ■在東部台鐵為何無法把握優勢?

    在東部台鐵相對有競爭力,諷刺的是,這來自公路建設的困難。

    1991年環島鐵路網完成。然而,東部運輸平假日落差極大,通車不久,北迴運能就不堪使用,因而在1992年開始雙軌電氣化,2005年全部完工,接著又引入太魯閣、普悠瑪等傾斜式列車,嘗試再增加運能。

    但在東部運能提升的過程中,花東電氣化先於雙軌化,車站缺乏待避線,與貨列排點上的衝突,樹林作為始發站導致樹林至南港間密度過大等這些問題卻仍然存在,也影響了發車密度的提升。修改機電與月台設施,讓列車編成擴大,理論上比傾斜式列車能帶來更高運能,但卻並未被優先考量。

    當然,鐵路的建設成本、安全性、效率與環保性理論上都遠高於公路,繼續擴大鐵路運能,仍比擴建擴寬公路效益更佳。但花東城鎮或觀光區的「無縫接軌」轉乘系統,某種程度上卻付之闕如,若要暢遊花東,自駕便利性仍然較高。季節性波動的遊客,帶來商機,卻也排擠了本地人的使用需求。

    若以東部鐵路具備的相對優勢,和大量的觀光資源,理論上政府與台鐵推動鐵道觀光,與補貼客運+共享/租賃運具,可以打造很好的低碳運輸體系,甚至能像JR九州一樣成為集團金雞母。


    ■未來的願景是「#西高鐵東快鐵 」嗎?

    在2020年環島鐵路電化完成,以及高鐵確定延伸屏東後,交通部提出了「西高鐵、東快鐵」的概念,為接下來的台灣鐵路網定調。
    然而,高鐵到底要延伸到何種程度,西高鐵與東高鐵的分界線在哪裡?能否將轉乘最佳化?都仍然沒有確定的答案。不論是南港或屏東,都有延伸的可能。

    另外,東快鐵除了要提升到160km/h時速(也是日本窄軌在來線的最高時速)以外,同時也仍須負擔區間車、貨列等不同需求,路線規格要改善到何種程度,也有待釐清。

    由於東部極度仰賴長途客運的票箱收入,若是高鐵延伸東部,剩下的台鐵並不具西部還有捷運化與中短程城際運輸的需求,可能淪為政府的經營負擔,這都是在要求速度與品質以外,也需要考慮的。


    ■組織再造必須配合國家政策支援
    在本次意外後,台鐵的公司化與民營化再次被提及。

    然而我要強調的是,台鐵的定位與利基若不能確定,在運輸本業鉅額虧損的狀況下,再如何改造,經營都很困難。

    國家政策必須確定的是:
    1. 在西部,遠距離高鐵,中短距離台鐵,短距離捷運、公車的完整大眾運輸網建構。做好無縫接軌,逐漸取代私有運具,提升市佔率。
    2. 在東部,軌道運輸先於公路運輸發展。提供觀光客區域內接駁機制,釋放聯外公路滿足在地需求。
    3. 建立軌道產業與驗證機制,確立本土需求,並減少重置成本。
    我們會看到,前瞻基礎建設的基本方向就是要以軌道發展取代大公路主義,扭轉過去台灣的長期發展失衡。前瞻預算的問題只在投資優先順序(包含優先升級到ETCS level 2的閉塞控制或其他機電更新方向),以及增加運量的效率問題(包含優先進行緩急分離與增設待避軌,並改善調度區間問題),而不在總額投資過多。

    如果我們並不願意推動軌道為主的都市發展導向,不願意讓台鐵透過土地開發與都市更新獲利與獲得運量,地方與中央無法推動大眾運輸系統的配套,那再要求台鐵做這做那,都只是凌遲已經被砍到見骨的台鐵。

    而由於台鐵是全台覆蓋最廣的軌道系統,負擔了城鄉平衡的角色,存在一定的公益性(例:民營公司才不需要優先賣票給花東鄉親);要提升經營彈性,公司化(維持官股)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鐵道局-台鐵公司的關係,就會變成類似捷運局-捷運公司的關係,由鐵道局興建,政府持有軌道所有權,並交給公司管理營運。若公司化經營順利,遠期可再考慮「車路分離」之民營釋股模式,確保軌道興建與維護之持續。

    以上這些政策面的方向,說來容易,也早有人提過,但遭受的阻力卻是無比巨大。

    我們都知道台鐵不論在組織管理、內部部門的協調上,都有問題,但如果是推動改革,要給軌道發展一個看得見的未來,讓台鐵足以生存與茁壯,這應該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方向。

  • 金雞朝向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05 10:29:44
    有 14,132 人按讚

    【你覺得台鐵的定位應該是什麼?】

    台鐵408次列車撞擊入侵工程車事故已經第三天,我們可以看到鋪天蓋地的檢討,從隨便停車與拉手煞車的文化,到台鐵的組織再造不等,在如此重大的悲劇發生之際,我們都想找到一個罪魁禍首。待調查責任與事故原因,必定持續監督。

    而今天想談一個根本的問題,什麼是台鐵的定位?

    ■交通革命,卻革了台鐵的命

    如果大家看教科書,會這樣寫,台灣史上幾次空間革命包含:

    1. 1908年縱貫線全線通車,西部交通從相距數天變成南北12小時內可抵達。
    2.2007年高鐵全線通車,西部主要都市90分鐘內可達,成為一日生活圈。

    在一個世紀的空間革命中,台鐵已從「領導革命者」的地位跌落,失去了中長距離聯絡的優勢,那麼台鐵應該要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我們更細緻的回顧1908~2007年之間台灣的交通史,粗略來說,前50~60年,是台鐵優勢的時代;而後40~50年,則是台鐵吃土的時代。

    ■大公路主義興起,擊垮台鐵也荼毒台灣五十年

    關鍵的轉變就在1970年代,雖然台鐵在1973年~1979年完成了西幹線電氣化,然而在同時期,隨著南北高速公路通車,經濟成長帶動私家車輛普及,在政府採取公路建設與汽車工業發展優先的「大公路主義」下,鐵路的優勢快速被侵蝕。

    在貨運方面,貨車取代鐵路運輸,侵蝕了台鐵長期的穩定收入;在都會區通勤方面,台鐵設備改善落後,客運支線不是廢線改公路,就是改為系統不相容的捷運,也未增加通勤路線或列車,在台灣都市化最快的年代,台鐵完全分不到這塊市場;而在長距離運輸方面,台鐵的優勢先是被高速公路侵蝕,最後又被高鐵重擊。 在貨運、短距離客運、長距離客運 連吃三拳,注定台鐵本業難以翻身。

    ■台鐵定位朝向中短程捷運化發展,為何難成功?

    1980年代,政府開始推動各都會區的台鐵立體化,往往打著「城市縫合」、「減少平交道交通壅塞」的理由,已經完全是以公路的思維著想了。儘管後來推出「台鐵捷運化」政策,但在號誌行控未改善、列車車型性能差異過大、緩急不分離甚至缺乏待避線、營運人力不足等狀況下,就算是班次最密集的台北都會區,也和捷運系統的發車能力有相當差距。

    事實上,所謂的「傳統鐵路」在號誌升級,閉塞機制改善,列車性能提升下,其實和「鋼輪鋼軌高運量」捷運系統是完全一樣的。就像是JR山手線可以做到11節車廂編成的電聯車尖峰相隔2分鐘發車,日運量400萬人,超越任何一條捷運路線。

    然而,台鐵在西幹線,並未以這樣的思維「力拼捷運化」,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奇怪的,例如台中雖然高架化了,大部分的通勤車站都沒有待避線;通勤電車的調度不是在台中與高雄這些大都會區密集發車,而是從台中開到高雄;以至於離峰還是20~30分鐘一班車,完全稱不上「捷運」。

    另外,適合台鐵競爭優勢區間的城郊鐵路,包含機場捷運、林園東港延伸這些新線建設,出自於對台鐵的不信任,地方或市民都寧可採取全新系統,或盡量延伸現有捷運系統,而不採傳統鐵路建設。這和德法的RER系統,或日本近郊鐵路+直通運轉的模式大相徑庭。

    這並不完全是台鐵的錯,畢竟台鐵無法主導建設規格(鐵道局才能),蓋出來的東西不一定符合營運需求。加上台鐵還必須負擔許多政治要求,例如這站也要停莒光、自強號,這都讓台鐵的經營舉步維艱。

    另外,由於台灣被大公路發展荼毒已久,各大都會區大眾運輸與行人自行車道發展極度落後,就算有車站,車站外的接駁,地方政府的城市規劃,都很難滿足TOD發展的方向。雖然台鐵手握都會區黃金土地,但一方面台鐵缺乏自行開發能力,二來就算是要開發恐怕也會被說成炒房炒地圖利財團。不論政府或民間,似乎都還沒有城市發展重回「軌道導向」的真正決心。

    ■在東部台鐵為何無法把握優勢?

    當然,在東部台鐵相對有競爭力,諷刺的是,這來自公路建設的困難。

    1980年完成北迴鐵路,1991年完成南迴鐵路之後,環島鐵路網完成。然而,東部運輸存在平假日落差極大的問題,通車不久,北迴運能就不堪使用,因而在1992年開始雙軌電氣化,2005年全部完工,接著又引入太魯閣、普悠瑪等傾斜式列車,嘗試再增加運能。

    但在東部運能提升的過程中,花東電氣化先於雙軌化,車站缺乏待避線,與貨列排點上的衝突,樹林作為始發站導致樹林至南港間密度過大等這些問題卻仍然存在,也影響了發車密度的提升。修改機電與月台設施,讓列車編成擴大,理論上比傾斜式列車能帶來更高運能,但卻並未被優先考量。

    當然,鐵路的建設成本、安全性、效率與環保性理論上都遠高於公路,繼續擴大鐵路運能,仍比擴建擴寬公路效益更佳。但花東城鎮或觀光區的「無縫接軌」轉乘系統,某種程度上卻付之闕如,若要暢遊花東,自駕便利性仍然較高。季節性波動的遊客,帶來商機,卻也排擠了本地人的使用需求。

    若以東部鐵路具備的相對優勢,和大量的觀光資源,理論上政府與台鐵推動鐵道觀光,與補貼客運+共享/租賃運具,可以打造很好的低碳運輸體系,甚至能像JR九州一樣成為集團金雞母。

    ■未來的願景是「西高鐵東快鐵 」嗎?

    在2020年環島鐵路電化完成,以及高鐵確定延伸屏東後,交通部提出了「西高鐵、東快鐵」的概念,為接下來的台灣鐵路網定調。

    然而,高鐵到底要延伸到何種程度,西高鐵與東高鐵的分界線在哪裡?能否將轉乘最佳化?都仍然沒有確定的答案。不論是南港或屏東,都有延伸的可能。

    另外,東快鐵除了要提升到160km/h時速(也是日本窄軌在來線的最高時速)以外,同時也仍須負擔區間車、貨列等不同需求,路線規格要改善到何種程度,也有待釐清。

    由於東部極度仰賴長途客運的票箱收入,若是高鐵延伸東部,剩下的台鐵並不具西部還有捷運化與中短程城際運輸的需求,可能淪為政府的經營負擔,這都是在要求速度與品質以外,也需要考慮的。

    ■組織再造必須配合國家政策支援

    在本次意外後,台鐵的公司化與民營化再次被提及。

    然而我要強調的是,台鐵的定位與利基若不能確定,在運輸本業鉅額虧損的狀況下,再如何改造,經營都很困難。

    國家政策必須確定的是:
    1. 在西部,遠距離高鐵,中短距離台鐵,短距離捷運、公車的完整大眾運輸網建構。做好無縫接軌,逐漸取代私有運具,提升市佔率。

    2. 在東部,軌道運輸先於公路運輸發展。提供觀光客區域內接駁機制,釋放聯外公路滿足在地需求。

    3. 建立軌道產業與驗證機制,確立本土需求,並減少重置成本。

    我們會看到,前瞻基礎建設的基本方向就是要以軌道發展取代大公路主義,扭轉過去台灣的長期發展失衡。前瞻預算的問題只在投資優先順序(包含優先升級到ETCS level 2的閉塞控制等機電更新),以及增加運量的效率問題(包含優先進行緩急分離與增設待避軌,並改善調度區間問題),而不在總額投資過多。

    如果我們並不願意推動軌道為主的都市發展導向,不願意讓台鐵透過土地開發與都市更新獲利與獲得運量,地方與中央無法推動大眾運輸系統的配套,那再要求台鐵做這做那,都只是凌遲已經被砍到見骨的台鐵。

    而由於台鐵是全台覆蓋最廣的軌道系統,負擔了城鄉平衡的角色,存在一定的公益性(例:民營公司才不需要優先賣票給花東鄉親);要提升經營彈性,公司化(維持官股)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鐵道局-台鐵公司的關係,就會變成類似捷運局-捷運公司的關係,由鐵道局興建,政府持有軌道所有權,並交給公司管理營運。若公司化經營順利,遠期可再考慮「車路分離」之民營釋股模式,確保軌道興建與維護之持續。

    以上這些政策面的方向,說來容易,也早有人提過,但遭受的阻力卻是無比巨大。

    我們都知道台鐵不論在組織管理、內部部門的協調上,都有問題,但如果是推動改革,要給軌道發展一個看得見的未來,讓台鐵足以生存與茁壯,這應該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方向。

  • 金雞朝向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15 12:00:01
    有 500 人按讚

    姜成鎬(Sung Kang)這個名字你聽來或許覺得陌生,但如果喊「韓哥(Han Lue)」相信你應該馬上產生印象。對於《玩命關頭 Fast & Furious》系列的影迷而言,韓哥或許在戲份上遠不如保羅.沃克(Paul Walker)、馮.迪索(Vin Diesel)與巨石強森(Dwayne Johnson),但他受歡迎的程度卻不輸給這群高身價演員。


    當時導演林詣彬在《玩命關頭3:東京甩尾 The Fast and the Furious: Tokyo Drift》(2006)之中,拔擢了過去與之合作的姜成鎬飾演配角韓哥一角,並親自將之賜死。沒有人意識到《玩命關頭》會慢慢演化成如此龐大的商業巨作,更沒有人想到韓哥會爆紅。要知道,彼時頭兩集結束之後,保羅.沃克與馮.迪索甚至都不願出演第三集,這個系列已然奄奄一息。


    只有獨立電影製作經驗的林詣彬接掌導演之後,顯然也沒有即刻救起《玩命關頭》系列,迴響平平,票房欠佳。眼見這個系列即將壽終正寢,沒想到後來主演《限制級褓母 The Pacifier》(2005)等片飽受嘲諷的馮.迪索卻在此時回頭望向了最能彰顯自己硬漢魅力的《玩命關頭》,主動與環球商討續集的可能性。隨後,環球決定再給林詣彬一次機會,將《玩命關頭4 Fast & Furious》(2009)交給他掌舵。


    第四集的故事線從第二集向後延續,第三集直接被打為系列「外傳」。最明顯的證據是韓哥在這一集起死回生,之所以讓他回歸,據說是因為編劇克里斯.摩根(Chris Morgan)太喜歡他的角色。沒想到第四集果真讓系列起死回生,一舉取得系列最佳的3.5億美元票房。原本預計要畫下句點的第五集更達到6.2億票房。面對如此金雞母,片方當然決定趁勝追擊,票房屢創新高,在第七集達到了全系列最高的15億美元票房。


    而飾演韓哥的姜成鎬也因為該系列的演出,知名度漸增。韓裔移民家庭出身的他,童年是在韓國母親與非裔繼父扶養長大。他早期表現出自己對表演的興趣時,父母卻以亞裔演員難以在好萊塢獲得一席之地為由勸阻。不過叛逆的姜成鎬仍然放棄了法學院,堅持朝向表演之路邁進,當時啟發他的,是華裔演員李截(Jason Scott Lee)。但為了支付生活所需,他一開始的路也並不順遂,與許多年輕演員一樣,他必須去餐廳端盤子、跑試鏡,頂多只能客串一些小角色。


    很幸運的,他的第一部參演電影就是日後在美國獨立電影史上必定會留下一筆的傑作,即林詣彬執導的《火爆麻吉 Better Luck Tomorrow》(2002)。有別於以往對亞裔學生只等於乖乖牌的刻板描繪,該作的亞洲人偷拐搶騙樣樣來,不止吸毒,也搞幫派械鬥。除了姜成鎬,後來出演《人肉搜索 Searching》(2018)等作的趙約翰也是這部片的要角之一。


    片中的姜成鎬的角色也叫韓哥,後來林詣彬與姜成鎬本人也證實,其實《火爆麻吉》的韓哥與《玩命關頭》的韓哥不只是名字、個性設定相似,而是完全同一個人,正式將《火爆麻吉》定調為韓哥一角的「起源電影」。隨著《玩命關頭》的成功,姜成鎬儼然是好萊塢最為人知的亞裔演員之一,他帶有喜感的角色特質,也成為該系列重要的潤滑劑。


    然而,在《玩命關頭3》,韓哥死了。而在《玩命關頭6 Fast & Furious 6》(2013)的片尾,他的死又被重演了一遍,影迷才知道原來殺害他的真兇是傑森.史塔森(Jason Statham)飾演的戴克蕭。但隨後幾集,戴克蕭卻又成了成了唐老大的救兒恩人,變成電影班底。這讓網路上掀起#JusticeForHan的標籤論戰,許多人無法接受這群主角可以無視韓哥之死,接受戴克蕭入伙。


    然而,在千呼萬喚之下,今年初的《玩命關頭9 F9》最新預告,再次出現了韓哥的身影。現在問題只是,編劇到底該怎麼解釋韓哥是怎麼活過來的?


    話說,姜成鎬透露自己曾收到一封信,一個來自內布拉斯加的亞裔孩子對他說:「在韓哥出現之前,沒人願意和我交朋友。」除了會讀書、算數學和耍功夫之外,亞洲人還需要更多元的角色來代表他們。以這個角度來講,姜成鎬也算是打破了種族藩籬,在好萊塢立定了自己的位置。



    現在 myVideo 影音隨看 上有多部環球的電影,不管是新片或者經典老片都能夠以優惠的價格租借到,多部電影還支援4K的高畫質。活動只到8/30,包括《玩命關頭》系列都能在此觀賞,推薦大家可以上線回顧韓哥的迷人風采。


    「myVideo夏日強片限時5折起」,請點連結:
    https://www.myvideo.net.tw/mainGroup?menuType=Group&menuId=NBCUsummersale&uxPanelId=201906261459026871


    【myVideo系列人物專文】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712449925524400
    瑟夏.羅南與《淑女鳥》:瑟夏的《哈利波特》夢!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707845175984875
    克里斯多夫.華茲與《惡棍特工》:反派演員論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701637066605686
    費莉絲蒂.瓊斯與《愛的萬物論》:學霸演員發跡史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91284757640917
    金.凱瑞與《王牌冤家》:金.凱瑞心目中的克蕾婷



    (圖為姜成鎬。)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