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金石堂讀書共和國回頭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金石堂讀書共和國回頭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金石堂讀書共和國回頭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金石堂讀書共和國回頭書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贈書直播_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 有種恐懼叫勝利,害怕從此不再贏,所以有些人成功了依然不快樂。這本書將幫助你內在先勝利,才能勇敢面對外在的壓力。 ——鄭俊德( 閱讀人 主編) 🌟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在工作及生活力求表現、拚命付出,...

  • 金石堂讀書共和國回頭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15 21:30:31
    有 640 人按讚

    贈書直播_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

    有種恐懼叫勝利,害怕從此不再贏,所以有些人成功了依然不快樂。這本書將幫助你內在先勝利,才能勇敢面對外在的壓力。
    ——鄭俊德( 閱讀人 主編)

    🌟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在工作及生活力求表現、拚命付出,為什麼仍會感到疲累而空洞?
    🌟以為攀上顛峰就完成了夢想,為什麼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多焦慮?
    🌟為什麼有些人即便失敗卻仍感到充實滿足?

    唯有生活裡獲得真正的平靜,才能深刻感到生命是多麼美好。如果心裡總有事困擾糾結,即便和他人相處,氣氛也依然是不開心的。

    體育心理學博士及文化教練皮帕.葛蘭琪擁有輔導 #體壇選手 及 #企業菁英 等近二十年諮商經驗。

    她發現有些共同關鍵字在許多案例裡一再出現:#孤單寂寞、#不滿、#能力不足。

    她發現問題都出在 #恐懼:
    因為害怕自己不夠好而成為完美主義、擔憂落後於人而變得焦慮苛刻。

    恐懼可分成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腎上腺素引發的震顫,這種恐懼你一定體會過,它讓你驚慌失措、突然喘不過氣來。這種情況好發於危機或高壓力時刻,例如求職面試、演講或球類競賽的罰球之前。

    我稱此為「瞬間」恐懼。

    但是這本書大部分內容處理的是另一種恐懼的類型,這種恐懼正在主導你的生活、替你做出選擇,使你無時不刻感到空虛、不滿足。

    我稱這種恐懼為「不夠好」恐懼。

    《內在獲勝》這本書旨在使你擺脫每天困擾你的恐懼,同時試著將你從恐懼的幫兇──嫉妒心、疏離感、完美主義、羞恥感和苛責之中解放出來。



    《內在獲勝》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如何從這樣的恐懼泥沼中穿越,最後找回屬於自己的自信。而這種找回,是一種不需要靠擊敗別人、從競爭中獲勝、或贏得獎盃的 #淺層獲勝,而是真的與自己同在,與他人共贏,自重自信的 #深層獲勝。

    我特別喜歡書中把贏分成「淺層獲勝」和「深層獲勝」的描述,因為我自己就是受困於「淺層式競爭」的現代人,尤其跟我年齡相仿的台灣小孩,從小到大幾乎都有被考試分數定義個人價值的記憶,而分數又必須透過競爭排名才有相對高低,因此即使已經畢業許久,擺脫了答案卡與2B鉛筆,每到一個新環境,還是下意識地在心中風風火火地列榜單,衡量自己在團體中是可以抬著頭走路,還是低眉順眼地做事。我們外表是大人,內心還是那個失去了分數和競爭就無法定義自己價值的孩子。

    這樣只看得見「淺層獲勝」的恐懼,需要的不是盲目地變強和更多競爭,而是回頭,直視恐懼,拆解分析──就像我們終於有力量在冰水中游泳,或是深呼吸,勇敢直視那個黑暗中的影子,恐懼對我們的深刻影響才有機會瓦解。

    摘錄自推薦序 / 柚子甜剝心事



    這個世界的制度與規則,大多都在助長「我不夠好」的恐懼;例如「考試排名」絕對會讓所有人都不夠好,因為,就算從國小到高中都是第一名的學生,在考上台大之後依舊得面對人外有人的痛苦。

    #夠好 是一種感覺,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所以 #努力 是沒用的,甚至你越努力,感到不足的情緒越強烈。我們當前的社會、學校、公司卻都沒有幫助我們練習「夠好」的感覺,沒有培養我們的同理心、不重視人際連結、低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或是這些同理心、人際與心理的學習,目的都變成獲得物質上的成功),如果你人生的目的只有物質或實際的獲得(例如名聲地位),幸福真的會變成零和遊戲,他贏了就代表你輸了,這就是為何我們多多少少在滑臉書時覺得不愉快,感到嫉妒與自我厭惡。

    但真正能滿足我們的是 #深層獲勝。那是一種在面對真實自我恐懼、看見自己的本質(即是存有與體驗)之後,為自我實現或發揮天賦所形成的欲望,而不是因為害怕被拋棄而產生的需求。你無需證明給誰看,也無需幹掉誰,所以就算失敗,那也無損我們存有本身的價值,甚至你會感謝失敗帶來的獨特體悟!

    摘錄自推薦序 /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成功能讓我們得到幸福嗎?
    ■ 用恐懼為動力的副作用是什麼?

    .

    討論書籍:
    《#內在獲勝》
    別再假裝堅強,讓心理學博士告訴你如何破除恐懼迷思,找回幸福的驅動力
    博客來:https://reurl.cc/4y8LoX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Q7DYe0
    TAAZE讀冊生活:https://reurl.cc/4y8LrV
    金石堂:https://reurl.cc/6ykKdk
    MOMO購物網:https://reurl.cc/nnXmqv
    讀書共和國:https://reurl.cc/DvDrrO

    作者: 皮帕.葛蘭琪

    @潮浪 Waves
    https://www.facebook.com/wavesbooks

    直播時間:
    4/15(四)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 金石堂讀書共和國回頭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15 20:00:00
    有 1,439 人按讚

    贈書直播預告_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

    有種恐懼叫勝利,害怕從此不再贏,所以有些人成功了依然不快樂。這本書將幫助你內在先勝利,才能勇敢面對外在的壓力。
    ——鄭俊德(閱讀人 主編)

    🌟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在工作及生活力求表現、拚命付出,為什麼仍會感到疲累而空洞?
    🌟以為攀上顛峰就完成了夢想,為什麼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多焦慮?
    🌟為什麼有些人即便失敗卻仍感到充實滿足?

    唯有生活裡獲得真正的平靜,才能深刻感到生命是多麼美好。如果心裡總有事困擾糾結,即便和他人相處,氣氛也依然是不開心的。

    體育心理學博士及文化教練皮帕.葛蘭琪擁有輔導 #體壇選手 及 #企業菁英 等近二十年諮商經驗。

    她發現有些共同關鍵字在許多案例裡一再出現:#孤單寂寞、#不滿、#能力不足。

    她發現問題都出在 #恐懼:
    因為害怕自己不夠好而成為完美主義、擔憂落後於人而變得焦慮苛刻。

    恐懼可分成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腎上腺素引發的震顫,這種恐懼你一定體會過,它讓你驚慌失措、突然喘不過氣來。這種情況好發於危機或高壓力時刻,例如求職面試、演講或球類競賽的罰球之前。

    我稱此為「瞬間」恐懼。

    但是這本書大部分內容處理的是另一種恐懼的類型,這種恐懼正在主導你的生活、替你做出選擇,使你無時不刻感到空虛、不滿足。

    我稱這種恐懼為「不夠好」恐懼。

    《內在獲勝》這本書旨在使你擺脫每天困擾你的恐懼,同時試著將你從恐懼的幫兇──嫉妒心、疏離感、完美主義、羞恥感和苛責之中解放出來。



    《內在獲勝》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如何從這樣的恐懼泥沼中穿越,最後找回屬於自己的自信。而這種找回,是一種不需要靠擊敗別人、從競爭中獲勝、或贏得獎盃的 #淺層獲勝,而是真的與自己同在,與他人共贏,自重自信的 #深層獲勝。

    我特別喜歡書中把贏分成「淺層獲勝」和「深層獲勝」的描述,因為我自己就是受困於「淺層式競爭」的現代人,尤其跟我年齡相仿的台灣小孩,從小到大幾乎都有被考試分數定義個人價值的記憶,而分數又必須透過競爭排名才有相對高低,因此即使已經畢業許久,擺脫了答案卡與2B鉛筆,每到一個新環境,還是下意識地在心中風風火火地列榜單,衡量自己在團體中是可以抬著頭走路,還是低眉順眼地做事。我們外表是大人,內心還是那個失去了分數和競爭就無法定義自己價值的孩子。

    這樣只看得見「淺層獲勝」的恐懼,需要的不是盲目地變強和更多競爭,而是回頭,直視恐懼,拆解分析──就像我們終於有力量在冰水中游泳,或是深呼吸,勇敢直視那個黑暗中的影子,恐懼對我們的深刻影響才有機會瓦解。

    摘自推薦序 / 柚子甜剝心事



    這個世界的制度與規則,大多都在助長「我不夠好」的恐懼;例如「考試排名」絕對會讓所有人都不夠好,因為,就算從國小到高中都是第一名的學生,在考上台大之後依舊得面對人外有人的痛苦。

    #夠好 是一種感覺,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所以 #努力 是沒用的,甚至你越努力,感到不足的情緒越強烈。我們當前的社會、學校、公司卻都沒有幫助我們練習「夠好」的感覺,沒有培養我們的同理心、不重視人際連結、低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或是這些同理心、人際與心理的學習,目的都變成獲得物質上的成功),如果你人生的目的只有物質或實際的獲得(例如名聲地位),幸福真的會變成零和遊戲,他贏了就代表你輸了,這就是為何我們多多少少在滑臉書時覺得不愉快,感到嫉妒與自我厭惡。

    但真正能滿足我們的是 #深層獲勝。那是一種在面對真實自我恐懼、看見自己的本質(即是存有與體驗)之後,為自我實現或發揮天賦所形成的欲望,而不是因為害怕被拋棄而產生的需求。你無需證明給誰看,也無需幹掉誰,所以就算失敗,那也無損我們存有本身的價值,甚至你會感謝失敗帶來的獨特體悟!

    摘錄自推薦序 /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成功能讓我們得到幸福嗎?
    ■ 用恐懼為動力的副作用是什麼?

    .

    討論書籍:
    《#內在獲勝》
    別再假裝堅強,讓心理學博士告訴你如何破除恐懼迷思,找回幸福的驅動力
    博客來:https://reurl.cc/4y8LoX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Q7DYe0
    TAAZE讀冊生活:https://reurl.cc/4y8LrV
    金石堂:https://reurl.cc/6ykKdk
    MOMO購物網:https://reurl.cc/nnXmqv
    讀書共和國:https://reurl.cc/DvDrrO

    作者: 皮帕.葛蘭琪

    @潮浪 Waves
    https://www.facebook.com/wavesbooks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https://fb.watch/4U2up7eXqV/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 金石堂讀書共和國回頭書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17 18:33:35
    有 350 人按讚

    【抽獎贈書活動】《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x2本
    你是否在新的一年,許下了很多新的願望?你還停留在思考和規劃的起跑線嗎?你開始執行了哪幾個?如果這幾個問題讓你感到難以招架,你並不孤單。我們總是有過「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的經驗,如何在新的一年擺脫這個老症頭,用「行動」邁向更滿意和理想的人生?
    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power-of-taking-action/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的作者是知名的潛能開發專家高原,他寫過多本著作,同時也經營「行動力」課程,鼓勵人們將想法化成行動,用行動促進改變。他感嘆到很多人總是訂了計劃,之後卻「想著想著就算了」。因此他想透過這本書,化解人們在想法和行動之間的鴻溝。

    作者想讓每個人都理解一個做事情的原則:「無論你懂得多少知識,胸中有多少讓人激動的偉大想法,都得先做到,而非坐在沙發上空想。」這本書裡沒有一堆學術研究的數據,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實作的建議,以及一些能讓你有所領會的真人故事。

    他在自己的行動力課程中,看過太多學員因為各種原因,阻礙了自己的行動,停留在原地。因此在這本書裡,他把原本的課程內容,搭配學員們遇到的問題,用實際的故事、條列步驟的組合方式編排呈現,讓我們逐步學到:察覺滯足不前的五種原因、破解阻礙的七種方法、採取行動的四個步驟。
    .
    【作者怎麼說的?】
    .
    這本書的架構很好理解,分別是三個大章節:覺察篇—滯足不前的五種原因、破解篇—破解阻礙的七種方法、實踐篇—採取行動的四個步驟。
    .
    【為什麼遲遲不肯行動?】
    許多人無法將想法轉化成行動,主要有五個原因。這些原因阻礙了我們採取行動的勇氣,因此,第一步就是要察覺自己是否有這些症狀,並且運用下一段的七個破解方法對症下藥。

    1. 資訊恐慌症:每天任由自己接受四面八方的訊息轟炸,結果一直在修改自己原定的想法,造成最後無所適從。過量的資訊反而是最大的絆腳石。

    2. 消極思考:對未知的事物感到心生畏懼。例如怕被人瞧不起,索性不做;怕說錯話,索性不說;怕上司不高興,就把想法藏在心底。

    3. 追求完美主義:一開始就對自己要求太高,導致什麼都做不成。如果消極思考在這時候湊上一腳,甚至會想:「既然現實這麼不如意,乾脆什麼都不做了。」

    4. 拖延和藉口:一種是總想等到萬事俱備才開始,一直拖延自己的行動。第二種是凡事只要做不到,就想找藉口掩飾自己的平庸,而不是去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5. 害怕失敗的玻璃心:總是覺得自己運氣不好,好像做什麼事都很難順利。遇到微不足道的失敗就垂頭喪氣,結果更害怕未來的挑戰,變成一個負面的循環。
    .
    【讓想法動起來的七個方法】
    .
    當你察覺了自己遇到的問題之後,接著就要採取一些具體的做法,來讓自己跨出「改變」的那一步。一開始不求多,而是循序漸進的改變,試著把這些建議的方法放到日常生活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做法。

    1. 化繁為簡:別讓太多資訊干擾自己。當你要吸收資訊的時候,把目標訂清楚,捨棄那些不要的想法和執著。掌握七成的資訊就開始行動,透過行動後的結果,再回頭修正原始的想法。

    2. 減法思考:避免無用思考,善用簡化法。最好的方式是把腦中的想法,平常就逐條寫在筆記上,定期檢視,刪除不必要和不重要的,只保留少數真正重要的事情。

    3. 正面態度:克服凡事總往壞事想的思維。與其一開始就想著困難,倒不如先把實現目標之後的「好處」鉅細靡遺地寫下來。好處對意志力有幫助,意志力才能幫你集中精神克服困難。

    4. 接受不完美:拒絕完美主義,先力求完成。別想著一次到位,先力求完成,再求完美。接受自己一開始做的一定不完美,而且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不要一心只想著自己的缺點。

    5. 立即行動:別等萬事俱備,先從小目標開始。把大目標切割成小目標,並且將目標分類,實現「最容易實現的目標」為優先,而不是盯著遙遠的終點。

    6. 時間管理:開發黃金時間,善用截止時限。利用筆記的方式記錄自己每天的生活起居,找到自己精神最集中、生產力最高的黃金時段。為每個小目標設定截止期限,用「倒數日子」的方式比傳統訂日期的方式來的好,這會讓自己更有急迫感。

    7. 告別畏難:認清困難本質,換個不同角度。不要遇到挫折就內疚、怪自己懶,有時候真的是運氣不好就不要怪罪自己,有時候是卡在自己不願意前進。你需要回頭檢視自己是否卡在五大障礙之一,改變想法之後再出發,無論狀況如何都要推動自己走下去。
    .
    【展開行動的四個步驟】
    .
    1. 立刻寫下行動清單。動手寫下明確的行動步驟清單,並且用想像力預先體驗成功的滋味。
    2. 暫離3C,集中火力。關掉你的電子產品,用離線的時間專注在重要的工作上。
    3. 不求完美,慶祝失敗。忘掉不切實際的高標準願望,對執行時遭遇的失敗感到開心,因為失敗只有行動的人會遇到,不會失敗的人根本沒前進過。
    4. 從小任務點燃動力。先從簡單的任務開始,完成之後對自己會有信心和成就感,可以更快進入狀況。專注的滿足感是繼續的動力。
    .
    【我得到的啟發:不要當一個「完人」】
    .
    之前我曾經分享過另一本談克服完美主義謊言的書《完成》,教我們運用一些技巧來完成自己設定的目標。那本書比較著重於「目標」的本身,例如降低目標的標準、放棄不必要的目標、要讓目標本身有樂趣。

    而《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這本書有一個觀點讓我感到很有意思,作者談的是我們對「自己」優缺點的看法。如果你總是希望自己當個「完人」,耗費大量精力用在彌補缺點的時候,反而就沒有功夫集中發揮自己的優勢了。作者認為,我們可以改幫自己定下這三個目標:

    1. 我不要努力去做完人。做「完人」既不是實用的目標,也不是實惠的理想。我不能將自己一生的經歷用於改造缺點,等我改造完這些缺點,我可能已經人到中年了。

    2. 我要把自己所有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為別人創造價值上。如果一個人的辛苦努力僅是讓自己更完美,而不是對這個社會產生價值,那麼這種完美毫無意義。

    3. 我要重視和運用自己的優點。這並非否定改善缺點的必要性,而是讓自己明白,不要制訂太高的目標,不要對自己施加無謂的壓力。

    對我自己而言,從去年第四季開始,曾經有過一些計畫和想法,但目前都還停留在構思的階段而已。回想起來,好幾個月過去了,我仍然在腦中有個「理想中的自己」的模樣,這個模樣限制了我的行動。直到我讀到書中這段話「對這個社會產生價值」,我的思緒便逐漸清晰起來,別人或許根本不在乎我的模樣,只在乎我能為他們帶來什麼價值。
    .
    【後記:先行動、後思考】
    .
    這是一本難度適中的書,統整了各種我們曾經看過的行動力指南,用流暢和條列的方式,依序陳述各種察覺自身問題和實踐行動的方法。如同作者所說:「快速高效的行動,遠比一個富有誘惑力的夢想,更能決定我們的命運」,動起身來,命運大不同。

    但是,這本書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那就是第三部分的「實踐篇」只有10頁的篇幅。對我這類喜歡將書中所學,實踐到日常生活的讀者來說,這個章節的薄弱令我感到十分不過癮。雖然這本書前面的兩個章節精彩又流暢,但是對同樣重要的實踐篇這樣處理,讓我覺得非常可惜。作者擁有許多行動力課程的學員範例,應該可以在實踐的部分給出更精彩的著墨才是。

    順帶一提我之前讀過另一本很棒的商管書《破框能力》,作者艾米妮亞.伊貝拉(Herminia Ibarra)也強調要成為一個優秀領導者,必須採取「先行動、後思考」的做法,這才是促成真正「改變」的關鍵。重點在於,你必須先改變自己的「外在行為」,然後才會改變自己的「內在認知」。

    你還在沙發上做白日夢嗎?空想不會改變任何事情,只有行動才會。
    .
    【抽獎辦法】感謝 發光體文化 Luminous Publication
    1、抽出「2本」《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例如:「我想落實行動來達成今年的新希望」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1/1/19(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1/20(三)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
    《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購買連結
    博客來:https://reurl.cc/Q3zv90
    誠品:https://reurl.cc/n0e8En
    金石堂:https://reurl.cc/N6V7p5
    MOMO:https://reurl.cc/r8M7Db
    讀書共和國:https://reurl.cc/4mZ0VR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