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金字塔圖用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金字塔圖用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金字塔圖用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金字塔圖用法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部落格文末抽書 2 本 你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主管嫌你的簡報太複雜,看不懂你要表達什麼?你有沒有看過同事拿著同一份資料做簡報,但是做出來就是比你的清楚易懂?為什麼別人的簡報都一目瞭然,自己的簡報卻總是被退件?原因就在於,你沒有掌握「#資料視覺化」的技巧。 部落格圖文版...

  • 金字塔圖用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20 22:29:10
    有 141 人按讚

    《#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部落格文末抽書 2 本
    你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主管嫌你的簡報太複雜,看不懂你要表達什麼?你有沒有看過同事拿著同一份資料做簡報,但是做出來就是比你的清楚易懂?為什麼別人的簡報都一目瞭然,自己的簡報卻總是被退件?原因就在於,你沒有掌握「#資料視覺化」的技巧。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data-visual-20/
    .
    【我為什麼推薦這本書?】
    .
    劉奕酉 老師一直是我非常欣賞的資料視覺化達人,他擅長將書摘精華、商務資訊轉換成好懂的「全息圖」,也是一個高效能和高產出的作者。他的前一本書《高產出的本事》曾帶給我莫大的啟發,而這次他以資料視覺化為題,推出的第三本書,讓我更加引頸期盼。

    曾經,我以為自己讀過最棒的「資料視覺化」書籍,是Google前人力分析總監柯爾・娜菲克(Cole Knaflic)寫的《Google必修的圖表簡報術》。她曾經在書中講過:「即使全世界的資料就在我們的指尖,也不會讓溝通變得更容易;有時候,反而變得更難了。」資料氾濫的現在,「爛簡報」反而更加常見了。

    從那本書之後,我改變了自己製作簡報的觀念,自此以為資料視覺化的頂點就是這樣了。直到我讀到了這本劉奕酉老師寫的《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又刷新了一次我對資料視覺化的認識,讓我知道這個領域永遠都有進步空間。所以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出版社,掛名推薦這本好書。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劉奕酉老師在這本書裡,傾囊傳授他在高科技業擔任高階主管幕僚的簡報經驗,以及他成為自雇者後在各大企業培訓簡報能力的精華淬鍊。任何「資料」在被觀眾吸收之前,都只是一團混亂的雜訊,唯有懂得抓到重點、透過「視覺化」呈現出來的人,才能夠將訊息埋入對方的心裡。

    我們一般在職場中,總會面臨要整理資料、製作簡報的時候,如果你沒有掌握資料視覺化的訣竅,只會把原始資料整理成冷冰冰的表格、五顏六色的柱狀圖,那麼你注定得不到能見度,也無法展現出自己在專業上的見解。作者透過這本書教我們「讓數據說話」的技巧,把龐雜的資訊,用一張圖表清楚表達、直抵人心。

    這本書不只是資料視覺化的「觀念教學」和「案例解析」,更包含了簡報製作的「操作技巧」,以及眾多提升製作效率的「網路資源」。這是一本兼具理論和實戰的工具書。底下簡單介紹一下本書的架構,以及我學到的一些新東西。
    .
    【視覺化的觀念教學】
    .
    我很喜歡的第一個觀念是「不怕留白,你該學會的減法設計」,這個章節提醒了我「少即是多」的重要性。直到現在,我仍然常常犯了把許多資料擠在一起的錯,總是想要把簡報講得完整,卻忘了複雜的圖像會造成觀眾的認知負擔,反而阻礙了吸收。這裡的關鍵是要記得:「拿掉這些元素,會不會影響想要傳達的主要訊息?」

    另一個實用的觀念是從英國脫歐的簡報拆解,學到的「化繁為簡的金字塔結構」。作者示範了如何拆解一篇生硬的文章,利用「拆文成段、拆段成條」的小技巧,把滿滿的文字簡化成清楚的脈絡。然後再依據簡報聽眾的程度和職級,使用不同的視覺化方式,示範了「同樣的景色,不同高度的人看到的細節與重點也不同」。
    .
    【視覺化的案例解析】
    .
    作者在書中引用了許多實戰案例來示範,說明怎麼從「資料」中整理成「資訊」,在從資訊裡挖掘出「洞見」,各式各樣的案例用法總是讓我驚嘆。例如其中一段「消費者購物態度問卷調查」,原本把兩個年度、各16項的調查結果攤在一張表格上,其實很難一眼看出有用的訊息。

    接著,作者把資料整理成百分比和趨勢的表示方式,這時有用的資訊開始浮現出來。然後再善用斜線圖的方式,表示兩個年度的趨勢變化,並且將趨勢進行排序。最後,利用文字的顏色差異,凸顯出真正有價值的洞見,找出消費者最重視和相對不重視的項目。

    看到這個案例,我們可以想想看,如果一個職員指懂得秀出第一張』原始資料表格」的簡報,另一個職員卻能整理出「資料視覺化」之後的簡報,哪一個能為公司能帶來更高的價值?
    .
    【簡報製作的操作技巧】
    .
    我時常追蹤作者的新文章,也喜歡看他整理的全息圖,發現許多讀者常常問他的問題是:「你的視覺化簡報是用什麼軟體做的?」他總是笑笑地說:Power Point。沒錯,就是這個大家最常用的工具,卻能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化簡報,就連全息圖也難不倒這個老牌的簡報軟體。

    在這本書裡,作者不藏私地分享了好幾種 Power Point 的使用技巧,雖然我跟隨著作者的腳步許久,也算是滿熟練 Power Point 在視覺化的應用,但還是從書中學到不少新東西。例如有「聚光燈效果」的遮罩圖形,就可以用各種「合併功能」做出來。我之前一直用奇怪的方式做出遮罩,直到讀了這個章節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熟悉的軟體,可以做出這麼出色的視覺化效果。
    .
    【網路資源素材大公開】
    .
    看了作者在網路上分享的全息圖、視覺化簡報,不免讓人好奇,他到底花多少時間做出這些精美作品?這些資源該去何處尋找?這一次,作者在這本書裡完整地分享出來。他把這些資源分類成:圖片素材、圖示素材、字型素材、去背軟體、視覺化圖表工具。

    從他整理的分類和來源,我們也可以學著建立自己的素材庫,以利之後快速套用和重複使用。為了鼓勵大家可以去找原書來看,在這邊我就不揭露書中的資源,僅拋磚引玉我自己常用的項目。圖片素材:Unsplash。圖示素材:Flaticon。去背軟體:Remove.bg。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使用這些素材時,也要注意授權方式和標註來源的問題,避免踩到版權的界線。
    .
    【後記:視覺化已是必備技能】
    .
    劉奕酉老師在書中強調,「資料視覺化的技能可以讓知識變得吸睛、易懂、好傳播」,人類就是偏好視覺的動物(老闆也是人……吧),懂得用視覺化的方式表達資訊,才能夠將訊息傳達到對方心坎裡。熟練這種技巧的人,在無形之中提高了自己在「外人」眼中的專業度,也會在不斷拆解、整理和製作視覺化資料的同時,提升自己「內在」本質上的專業度。

    以我自己讀過的「資料視覺化」書籍當中,我推薦「必讀的兩本」就是《Google必修的圖表簡報術》和《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我建議先讀《Google必修的圖表簡報術》這本,書中比較強調範例的演進,以及基礎功的演練,對於新手很友善。接著再讀《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就會對書中進階的應用和觀念更加深刻,搭配書中多出來的操作技巧和網路資源,你就可以將前一本書的內容實際應用出來。

    下一次,如果你又面臨了一份錯縱複雜的資料和表格,就可以從這兩本書中提取專家的智慧,利用化繁為簡的方式拆解資料,再透過視覺差異的表現方式凸顯重點,讓數據和圖表替自己說話。推薦資料視覺化這個「把資料變黃金」的技巧給你,希望你也能走出一條職場的黃金之道。
    .
    感謝 新樂園出版 與你悅讀 邀約掛名、贈書抽獎

  • 金字塔圖用法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12 09:00:40
    有 298 人按讚

    今天是大年初一,齋主以這篇文向酸齋所有齋友拜年。也同時期許眾齋友,今年能替自己留下更多閒暇餘裕,偷得浮生半日閒。

    《文明帝國》作為一款策略遊戲,提供玩家扮演執政官,帶領一個文明從原始蠻荒時代,進步到如今的網路時代。過程中玩家有機會建造那些偉大的建築物,如金字塔、空中花園、萬里長城、亞歷山大圖書館、大教堂等壯闊無比的大型建物,或者蓋個小公園。公園當然不比那些偉大建築,非但沒有精緻的建築造型,連替整體國力增加的幅度也有限,那回過頭來一問「公園」到底有何作用?

    比起建築物、軍力和整體經濟實力,《文明帝國》更重視偉人的誕生,特別是文學家、藝術家、音樂家此類的偉人,不但能瞬間提升國家影響力,甚至能開啟屬於文明的黃金時代。要誕生這類偉人自然不易,最佳的方式就是蓋些讓人民能放鬆生活、娛樂、休憩的場所,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普設公園。大量的公園建設,能提升人民的幸福度,而公園這類無壓力的公共設施,雖然沒有任何實質經濟產出,卻能增加人民的創造力,進而誕生出偉人。

    這套論點早不稀奇了,甚至齋主我也早談過多次。但直到最近,才從安德魯斯馬特的《閒散的藝術與科學》一書中,找到相關的腦神經研究論證。書中內容多為談論腦部於放鬆狀態時的驚人創造力。書中寫道,即便我們處於再放鬆的狀態,腦部所損耗的能量並不會因此減少,但在我們並未「有意識」的使用大腦下,大腦依舊會持續不斷的運作。而在這種「無意識」的使用狀態下,許多過去「有意識」下無法連結的資訊和知識反而得以相互接續,進而產生許多靈光一閃,這就是「創意」。

    公園是富庶社會的「餘裕」。經濟不夠富庶的都市,執政者不會將資源放在公園建設上,畢竟比起基礎的水電、管道、交通、招商等建設來說,公園實在太無實質效益了。相對來說,不只是執政者不願意花費資源心力在公園,經濟不夠富有的民眾也未必能妥善使用公園,盜取公物、破壞環境或寵物隨地大小便,甚至是遊民住在公園廁所都是有可能發生的狀況。甚至進一步的說,當社會不夠富庶,治安不夠良好,公園也只是另一個治安死角罷了。因此從方方面面切入,都市要擁有一座好公園,除了政府要悉心養護之外,社會也要有足夠高的道德共識。這些就是社會富庶的「餘裕」。

    由韓國建築學者俞炫準所著的文集《我們該住在哪裡》,其第二章《挑高式辦公建築》中,談論了韓國社會因應高速現代化,所產生的質變。他回憶起兒時生活,因為法規的不健全,以及社會處於進步中的狀態。生活區域中有著許多能讓兒童自由發揮的玩耍空間,不管是空地、建築之間的小縫隙或者坑洞等,孩子最後都順利將這些大人無暇定義的空間,以孩童群體喜歡的方式重新使用。此類定義界線上的模糊,給予人們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但隨著現代化的進程,私有產權被逐一明確的定義,不只是空間,連同時間也因應社會變遷,閒暇模糊的時間也慢慢消失,任何空間和時間都變得要有其目的性,留給我們閒暇發呆的時間和空間也越來越少。

    我記得台灣每隔幾年,便會有教育界人士提出教改戰略。每次的內容也相差無幾,無非就是希望能減少孩童的負擔,像是減少授課時數,增加戶外和藝文課程,以及希望晚點上課或早點下課。最早這類訴求還有些版面,經過幾次後大概連新聞記者也覺得無趣了,因為每每最後的結果就是甚麼也沒改變。

    其實也不光是教育制度,這套分秒必爭的文化是沿襲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社會型態。19世紀工業革命後,由於工廠機器每分每秒都能生產商品,分秒必爭的文化開始興起。當時市民普遍對於時間沒概念,光是連準時上班都是問題,因而興起了許多工業城市於市中心豎立大型鐘樓,如倫敦大笨鐘即為服務市民準時上班而生。

    隨著時代前進,機器及科技為人類帶來的福祉也越來越大。全球文明不斷提升,經濟產能也逐步增加。在這樣的改變下,按理說,人類會擁有更多不管是用於思考或發呆的時間,但實際卻不然。我們減少了的工時,被想要賺取更多錢財的慾望給填滿,最後又重新轉化成新的工時。每天填滿工作時數,變成一種社會的常態。資本主義順利運作。

    不只教育制度和資本主義如此,這套分秒必爭的文化,甚至融入到許多當代人的生活型態中,齋主有幾位朋友尤其如此。每每與它們相約敘舊,他們定然沒餘下太多時間,光是下午就排了三到四個行程,且都非是甚麼工作或合作上的相聚,每個約都是單純的朋友相約。整天下來,在台北市內四處趕時間遊蕩,一會兒捷運公車,一會兒計程車,且不意外的每個行程都肯定耽誤到他人時間,舊雖敘了,但情卻反而疏了。更讓我感到疑惑的是,這類朋友還有沒有安靜獨處的時間呢? 如果答案為否,那他辛勤工作所積累的「餘裕」,又為何而存?

    記得前些日子,有個朋友向齋主聊起房價問題,我們談到如今建商及代銷公司最愛用的詞彙「坪效」。因為房價越來越高,民眾能買到的「坪數」越來越小,於是商人們便發明了「坪效」一詞以代替使用,例如小坪數高坪效等用法。坪效一詞聽來抽象,但其實即為建商將家中每個區域的功能都分配得淋漓盡致,過去保留作為空間的區域不復存在,主打高坪效的房子,肯定都是趨近於正方形的格局,並盡可能不保留走廊或彈性區域,以達到「空間效益」最高的成績。此後,家中空間便少了些「餘裕」。

    事實上,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新創科技公司或設計公司,總要在內部營造舒服的工作環境,不但有眾多娛樂的公共區域,連休息的沙發或臥榻都有,飲料零食也一應俱全。其原因在於此類工作非是機械式的要求員工按部就班作業,而是鼓勵員工發揮創意。創意無法靠著壓榨腦力而產出,必須在身體放鬆、精神愉快的狀態下,靈光和創意才會出現。

    我相信這些年來,台灣人對於矽谷名人們的創業故事都有所耳聞。很多人都將矽谷之所以能出這麼多科技人才,是因為美國家家的車庫空間大,許多創業者能在車庫中做小型實驗,甚至年紀更小之時,車庫就是他們的秘密基地,不管是搞些惡作劇玩具,還是當個小生意的倉庫等等。而也有人指出當代台灣之所以創業能量不足,即是少了這種能夠運用的灰色空間。

    台灣這數十年的變遷不可謂小。台北市傳統住宅從巷弄中的步登公寓,經歷困難重重的都更後,緩慢改變為保留大量公共空間的大樓住宅。走訪台北市車流量較少的老社區巷弄,不時猶可見孩童在街頭巷尾嬉戲玩耍。相對造訪居住於大樓的朋友家中,卻從未見過朋友使用過大樓所附的公設。這些大樓住宅日久,住戶便開始對公設過高的養護費用不滿,逐年累月下來,游泳池沒水、噴水池生苔、外牆髒亂、庭園植栽無人照料。公設的出現,初衷為提供住戶生活上的餘裕空間,但最後本應作為放鬆身心的大樓公設,最後反而變成見之生厭的嫌惡騙錢行當。

    「Time is money.」是當代每個人都琅琅上口的名言。這句話最常聽到的解釋,就是分分秒秒都是金錢,因光陰似箭,需時刻把握時間,才能不浪費一分一毛錢,人生不致後悔。

    這幾年有位朋友,時刻向齋主囑咐,說我擁有最重要的資源是「時間」,別浪費時間在短期利益的事情上。如果金錢能買到更多用於思考和消化的時間,那這錢就值得。我心想這是「Time is money.」的另解。我們若只知道用時間換取金錢,則永遠無法理解背後另一層意義,用金錢換取時間。這也是為什麼那些售價較高的服務會存在的理由。快速的交通工具讓人省下更多時間,舒服而又隱私的艙位讓乘客得以擁有獨處的時間,平均售價較高的商店讓顧客省下了路程和挑選的麻煩,更高的交易費用省下了大量的付費仲介平台。而這些省下的時間,都將成為生命的「餘裕」,滋養著我們的思維。

    Medium連結
    https://reurl.cc/AgOMnE

  • 金字塔圖用法 在 巴黎不打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13 16:20:57
    有 421 人按讚

    | 奧賽美術館改名?|

    不慢跑的週日早晨,起床後我們輕鬆的吃著早餐看書報雜誌。突然一篇「是否要將季斯卡的名字並列奧賽美術館」的文章映入眼簾,最近法國封城中什麼藝文活動都沒有,難得出現一則藝文新聞,怎麼奧賽美術館躺著也中槍?

    法國總統從龐畢度開始,就有任期內做重大博物館建設的傳統,龐畢度時期最著名的就是所有管線外露的龐畢度藝術中心。這棟建築物現在看來可能不怎麼樣,但是在六〇年代末、七〇年代初競圖的時候,可是非常前衛新穎的建築。

    之後每個總統都要在巴黎留下一筆,季斯卡任內小造了一個由車站改建的奧賽美術館。密特朗任總統時推出巴黎藝文都市規劃,羅浮宮的金字塔、阿拉伯文化中心、巴士底歌劇院和巴黎13區塞納河畔像四本書的國家圖書館、19區的科學城、音樂城等等。到席哈克當總統時,他也有一個知名的代表作「布朗利碼頭博物館」。

    上述幾位法國總統造就了今日巴黎藝文展演活動繁榮,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觀光客,同時還對外輸出軟實力(歡迎收聽上一集的巴黎不打烊podcast)。

    所以今天政客們在疫情中吵的,就是巴黎有龐畢度藝術中心、密特朗國家圖書館和席哈克非洲藝術中心,也應該公平的有一個「季斯卡美術館」。

    我最近很愛看法國的政論報導,因為好的媒體口水戰謾罵不多,比較多的是條理清晰的分析與思辨。我們來看看反對改名季斯卡美術館的理由:從歷史角度來說,奧賽美術館興建工程的花費是在龐畢度任內最後幾個月簽下的。從政治角度看,改為季斯卡美術館是對第五共和君主制度不當的懷舊。以前的法國發展集中巴黎市,現在努力平衡外省發展,現在已經有眾多黃背心起義,不宜再過度中央化。從季斯卡個人角度看,他喜歡藝術畫作嗎?他個人比較喜歡打獵,所以瑪黑區的狩獵與自然博物館比較適合他。

    我個人不喜被政治牽扯上的藝術,像展覽開幕一堆政治人物來剪綵、說話、拍照什麼的,所以也不想要奧賽美術館變成季斯卡美術館。再想想遊客們的心情,來巴黎要參觀一個龐畢度藝術中心就算了,還要再參觀第二個總統美術館?拜託,還是讓奧賽美術館靜靜的待在哪兒吧!

    下圖:滑了好一會兒的手機都找不到我上次去奧賽看展的照片,只好借用法國Vogue網站的照片。其實奧賽美術館在沒有疫情時,是觀光客擠得水泄不通的地方。尤其是中國觀光團,龐畢度他們不見得有興趣,但羅浮奧賽是必須行程。只是奧賽沒有羅浮那麼大,所以更顯得擠。跟羅浮一樣,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帶女兒來重溫經典,偶爾會來看特展。特展的部分,就沒有常態展那麼擁擠吵雜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