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金剛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金剛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金剛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金剛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231的網紅Annababy療癒之門,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冥想(meditation)是什麼】 冥想是一種重新去觀察自己, 然後從中找到跳脫慣性模式的方式。 許多宗教喜歡要你喊口號, 喜歡叫你念經,喜歡叫你打禪, 或許念經打禪靜坐, 真的可以幫你取得一時的專注, 但那絕不是主要目的。 所有的上師、天使、神佛, 都可能是你在冥想過程會遇到的能量, 當...

金剛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07:18:14

⭕️第394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成唯識論》,中國唯識宗立宗的主要理論依據,以大乘佛教唯識宗創始人之一世親的《唯識三十頌》為主線,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師以護法學說為主揉合印度十大論師的詮釋編譯而成,最能體現法相唯識學派的基本思想。「成唯識」由「成」和「唯實」構成。「成」的梵語即悉地成就。毘若底摩...

  • 金剛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 Annababy療癒之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7 08:07:43
    有 86 人按讚

    【冥想(meditation)是什麼】

    冥想是一種重新去觀察自己,
    然後從中找到跳脫慣性模式的方式。

    許多宗教喜歡要你喊口號,
    喜歡叫你念經,喜歡叫你打禪,
    或許念經打禪靜坐,
    真的可以幫你取得一時的專注,
    但那絕不是主要目的。

    所有的上師、天使、神佛,
    都可能是你在冥想過程會遇到的能量,
    當然也包括各種妖獸魔考甚至外星人,
    但那絕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

    你就把他當成,我們在讀名人傳記,
    我們讀了愛迪生、讀了莫札特,
    讀了林肯,讀了凱撒大帝,
    他們身上可能都有我們可以學習之處,
    但絕不是為了要我們成為他們。
    我們只是參考他們的經驗,
    或者他們的態度,
    汲取他們的精神,
    然後化做自己的人生動力,
    把他們當作值得學習的對象,
    但最終目的,是要我們成為自己。

    也就是說,你並不需要成為耶穌,
    也不需要成為觀音菩薩,
    衪們都是精神世界裡的領袖,
    值得我們嚮往尊敬,
    但我們並不是為了要接近,
    或者成為他們。

    我們需要成為的,只是我自己。

    冥想,是透過一種既存在又既抽離的方式,
    去有意識地觀察我們被哪些信念所控制,
    然後不帶選擇地去看見所有這些系統,

    冥想意味著認知:認知你正在做、正在想、
    正在感知的事情,不加選擇地去認識、觀察、學習。

    冥想是對你自身條件的認知,
    認知你是怎樣被這個社會所限制,
    怎樣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
    又是怎樣被宗教宣傳所蒙蔽。
    你要不做任何選擇、不加歪曲,
    且不抱有任何意圖地去認知。

    緊隨這種認知而來的便是專注,
    是一種完全做到專心致志的能力。
    隨後,你就得到了能夠毫無歪曲,
    看清事物本質的自由。
    你的頭腦消除了疑惑,變得清晰而敏感。
    這樣的冥想使心靈得以完全沉靜下來。

    擁有了這種特質,
    即做你滔滔不絕地發表長篇大論,
    但是對於你的內在而言,
    這些言語已經毫無意義。

    而這也呼應金剛經上所說: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
    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法無定法。

    冥想就是看到真相並超越它。
    在冥想當中,沒有冥想者,
    只有對所有事件本身的觀察。
    它是為了找出一塊領地,
    一塊沒有受到「已知」污染的淨土,
    淡忘時間、淡忘空間,
    只是單純地與自己在一起的靜默時刻。

    他無法系統化學習,
    只能通過不斷地練習、不斷地領悟,
    讓它成為一種肌肉記憶,
    形成這樣的習慣。
    因此靈性教導是困難的,
    因為他唯一能領受的方式,
    就是自身的領悟與成長。

    智慧的花,需要在肥沃的土壤上才能開,
    冥想,就是這整理花園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如何靜心(冥想):https://reurl.cc/Q9vlkp

    #Annababy療癒系統
    #Annababy諮詢說明:https://goo.gl/6HesZs

  • 金剛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 占星之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28 13:01:02
    有 667 人按讚

    農曆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得道紀念日。持誦一部《金剛經》,若有功德,皆迴向給占星之門使用者與開啟占星發心老師,祝願大家平安健康。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剛經 #觀世音菩薩

  • 金剛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1-19 00:30:00
    有 2,273 人按讚

    今日11/19(農曆10/5) 是達摩祖師聖誕,一起閱讀聖嚴法師的開示,了解參禪和菩提心、出離心的關係
    --------------------------------------------------

    參禪和菩提心、出離心的關係

    丹:
    就我對禪宗有限的瞭解來說,禪師似乎不像藏傳佛教那樣地重視菩提心和出離心的觀念。這使我感到疑惑,在此,我想知道是不是參禪的人更容易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而且是不是很快就能成就?換句話說,參禪和願菩提心、行菩提心之間是否應有密切的因果關係呢?

    師:
    在菩提達摩的「二入四行」中,講得很清楚。所謂「四行」是:

    (一)報冤行:對所受的苦,知是果報而不排斥。

    (二)隨緣行:對勝報榮譽等事,知是宿因所感,緣盡還無,因此不會太興奮。

    (三)無所求行:自己不為成佛,不為解脫,不為福報,不為智慧,照著去做就是了,無所求,但是要好好的努力。

    (四)稱法行:法法本來如此,每一法都應該自然而然地運作。一個開悟的人是不會離開世間的,而是隨順世間一切現象,無條件的度化眾生。所謂「稱法」的「法」是指一切現象,「稱法」是隨順一切現象的需要而有所作為。一個證得法性的人,必能安住在法性中,對他自己而言,是絕對的滿足,但面對外在的環境,則須配合環境的需要而運作。比如釋迦牟尼成佛之後,仍要度眾生。他因慈憫眾生的種種痛苦而出家修行,求解脫的目的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解脫眾生,所以成佛之後並沒有逃離人間。總之,因緣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但總不離開佛法根本,這就是稱法行,這應該和菩提心很有關係吧?

    在《六祖壇經》中,也未見到「菩提心」這個名詞,但是特別重視四弘誓願:度自心眾生,斷自心煩惱,學自性佛法,成自性佛道。

    為什麼要強調自心及自性呢?因為眾生不在心外,煩惱即是自心,眾生就是我,我就是眾生,所以只要有一眾生未得度,我就不能跑掉不管。又所謂「自心眾生」,雖然眾生因我而得度,實是他們自心自度,與我無關。如果說是我度眾生,即成執著。其實《六祖壇經》所言度自心眾生,即是大菩提心。

    禪宗的思想與《金剛經》及《維摩經》的關係,極其密切。而在《金剛經》的第一分,便標明該經是為告示大眾,如何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在《維摩經》的第四品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金剛經》及《維摩經》均以菩提心為出發點,又以「無相」及「不二」為終極點。禪宗的《六祖壇經.般若品》中惠能大師囑弟子們念「摩訶般若波羅蜜」,便是教人首先空諸法相,不是教人先有所取而再捨所有。這就是頓教法門的特點。因此《金剛經》雖一再強調無相離相,但也一再強調以佛法布施教化他人的無量功德。這也就是大菩提心的表現。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禪宗雖沒有明顯地提出菩提心、出離心、大悲願等名詞,但卻不離這些精神。

    ---本文摘自《漢藏佛學同異答問》

    #達摩祖師聖誕
    #漢藏佛學同異答問
    #二入四行
    #參禪和菩提心出離心的關係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