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成唯識論》,中國唯識宗立宗的主要理論依據,以大乘佛教唯識宗創始人之一世親的《唯識三十頌》為主線,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師以護法學說為主揉合印度十大論師的詮釋編譯而成,最能體現法相唯識學派的基本思想。「成唯識」由「成」和「唯實」構成。「成」的梵語即悉地成就。毘若底摩...
⭕️第394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成唯識論》,中國唯識宗立宗的主要理論依據,以大乘佛教唯識宗創始人之一世親的《唯識三十頌》為主線,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師以護法學說為主揉合印度十大論師的詮釋編譯而成,最能體現法相唯識學派的基本思想。「成唯識」由「成」和「唯實」構成。「成」的梵語即悉地成就。毘若底摩呾喇多爲唯識。彌勒菩薩被看作唯識宗的鼻祖,唯識綱要由無著和世親菩薩闡釋、弘揚。為世親《唯識三十頌》巨著作注釋的十大論師中,護法對唯識理論的發揮最為完備,並由其弟子戒賢在當時最具影響的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發揚光大。玄奘大師拜戒賢為師學習唯識理論,此後弘揚的主要是這一系的理論建構,並成為唐代唯識宗的創始人。玄奘的得意門生窺基弘揚唯識不遺餘力,為很多經典作詳細註疏,被稱為「百疏之主」。經由圓測等諸多學僧的努力,唯識理論從唐朝傳入朝鮮和日本。後代佛學弟子對《成唯識論》的注釋很多,其中最具權威者當推玄奘弟子窺基所撰的《成唯識論述記》。《成唯識論》按照《唯識三十頌》的結構,圍繞著成立唯識、證得唯識主題而展開,分破執、顯理、釋難、行果四個方面。本書的宗旨在於:①破除常人的我法二執,使人證得人、法二空之理,從認識唯識真理繼續修行直到成就佛果。②破除大小乘學者執空執有不能冥契即有即空中道的偏見,使之切實契入心有境空的唯識中道。世親菩薩將彌勒菩薩所歸納的宇宙存在六百六十要素進一步縮減為五位百法,這五位就是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和無為法。其中心法被比喻為可作統帥的國王,它由過去常講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增加到開示密藏才使用的八識(加上末那識和阿賴耶識),而第八識又是儲藏萬法的種子庫,它在主宰人的命運和生死輪迴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唯識宗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皆由識所變,因此識是能變,分為三種:1,異熟;2,思量;3,了別境識。異熟是初能變,即阿賴耶識;思量是二能變,即末那識;了別境識是三能變,即前六識。在三能變中,阿賴耶識是「本識」,其餘由阿賴耶識轉生,所以被稱為「轉識」。「種子論」也是唯識宗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阿賴耶識中含藏著產生心法和色法等現行的功能,這就是種子。種子有六個特性:1,剎那滅;2,果倶有;3,恆隨轉;4,性決定;5,待眾緣;6,引自果。種子又稱為習氣,就是煩惱現行薰習的習慣勢力,它分為三種:1,名言習氣;2,我執習氣;3,有支習氣。種子薰習的「三法二重因果」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三法即:1,能生的舊種子;2,種子熏成的現行;3,現行熏成的新種子。二重因果即:1,種子熏現行;2,現行熏種子。為了論證「萬法唯識」的道理,唯識宗提出了「四分」理論:❶相分,事物的相狀,即識所緣的對象;❷見分,即主觀的能緣作用;❸自證分,相分和見分所依的主體;❹證自證分,證明存在自證分的性體。「三自性論」是唯識宗的另一個重要理論。三自性是:①遍計所執自性,人們妄執五蘊、十二處和十八界以及宇宙萬法都是實有,都有自性,並處處普遍執著這種假有;②依他起自性,一切事物都是依因待緣和合而生的,是相有性空的假有;③圓成實自性,徹底遠離虛妄遍計所執自性,真正明瞭一切皆依他起自性,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真性,就是圓成實自性。與三自性相對的還有「三無性」:⑴相無性,一切事物、現象皆無自性;⑵生無性,一切因緣和合而生的事物皆無自性;⑶勝義無性,認識到人無我、法無我一切真空妙有之理,即圓成實的真如實性,亦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像佛在《金剛經》裡講的,「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勝義無性」也是一種言說、名相,這裡也是出於言語表達的需要姑且說之,實際上是不可言說的。若用《金剛經》的表達方式,即所謂:「所言勝義,即非勝義,故名勝義」。
金剛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 Annababy療癒之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冥想(meditation)是什麼】
冥想是一種重新去觀察自己,
然後從中找到跳脫慣性模式的方式。
許多宗教喜歡要你喊口號,
喜歡叫你念經,喜歡叫你打禪,
或許念經打禪靜坐,
真的可以幫你取得一時的專注,
但那絕不是主要目的。
所有的上師、天使、神佛,
都可能是你在冥想過程會遇到的能量,
當然也包括各種妖獸魔考甚至外星人,
但那絕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
你就把他當成,我們在讀名人傳記,
我們讀了愛迪生、讀了莫札特,
讀了林肯,讀了凱撒大帝,
他們身上可能都有我們可以學習之處,
但絕不是為了要我們成為他們。
我們只是參考他們的經驗,
或者他們的態度,
汲取他們的精神,
然後化做自己的人生動力,
把他們當作值得學習的對象,
但最終目的,是要我們成為自己。
也就是說,你並不需要成為耶穌,
也不需要成為觀音菩薩,
衪們都是精神世界裡的領袖,
值得我們嚮往尊敬,
但我們並不是為了要接近,
或者成為他們。
我們需要成為的,只是我自己。
冥想,是透過一種既存在又既抽離的方式,
去有意識地觀察我們被哪些信念所控制,
然後不帶選擇地去看見所有這些系統,
冥想意味著認知:認知你正在做、正在想、
正在感知的事情,不加選擇地去認識、觀察、學習。
冥想是對你自身條件的認知,
認知你是怎樣被這個社會所限制,
怎樣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
又是怎樣被宗教宣傳所蒙蔽。
你要不做任何選擇、不加歪曲,
且不抱有任何意圖地去認知。
緊隨這種認知而來的便是專注,
是一種完全做到專心致志的能力。
隨後,你就得到了能夠毫無歪曲,
看清事物本質的自由。
你的頭腦消除了疑惑,變得清晰而敏感。
這樣的冥想使心靈得以完全沉靜下來。
擁有了這種特質,
即做你滔滔不絕地發表長篇大論,
但是對於你的內在而言,
這些言語已經毫無意義。
而這也呼應金剛經上所說: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
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法無定法。
冥想就是看到真相並超越它。
在冥想當中,沒有冥想者,
只有對所有事件本身的觀察。
它是為了找出一塊領地,
一塊沒有受到「已知」污染的淨土,
淡忘時間、淡忘空間,
只是單純地與自己在一起的靜默時刻。
他無法系統化學習,
只能通過不斷地練習、不斷地領悟,
讓它成為一種肌肉記憶,
形成這樣的習慣。
因此靈性教導是困難的,
因為他唯一能領受的方式,
就是自身的領悟與成長。
智慧的花,需要在肥沃的土壤上才能開,
冥想,就是這整理花園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如何靜心(冥想):https://reurl.cc/Q9vlkp
#Annababy療癒系統
#Annababy諮詢說明:https://goo.gl/6HesZs
金剛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 占星之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農曆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得道紀念日。持誦一部《金剛經》,若有功德,皆迴向給占星之門使用者與開啟占星發心老師,祝願大家平安健康。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剛經 #觀世音菩薩
金剛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日11/19(農曆10/5) 是達摩祖師聖誕,一起閱讀聖嚴法師的開示,了解參禪和菩提心、出離心的關係
--------------------------------------------------
參禪和菩提心、出離心的關係
丹:
就我對禪宗有限的瞭解來說,禪師似乎不像藏傳佛教那樣地重視菩提心和出離心的觀念。這使我感到疑惑,在此,我想知道是不是參禪的人更容易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而且是不是很快就能成就?換句話說,參禪和願菩提心、行菩提心之間是否應有密切的因果關係呢?
師:
在菩提達摩的「二入四行」中,講得很清楚。所謂「四行」是:
(一)報冤行:對所受的苦,知是果報而不排斥。
(二)隨緣行:對勝報榮譽等事,知是宿因所感,緣盡還無,因此不會太興奮。
(三)無所求行:自己不為成佛,不為解脫,不為福報,不為智慧,照著去做就是了,無所求,但是要好好的努力。
(四)稱法行:法法本來如此,每一法都應該自然而然地運作。一個開悟的人是不會離開世間的,而是隨順世間一切現象,無條件的度化眾生。所謂「稱法」的「法」是指一切現象,「稱法」是隨順一切現象的需要而有所作為。一個證得法性的人,必能安住在法性中,對他自己而言,是絕對的滿足,但面對外在的環境,則須配合環境的需要而運作。比如釋迦牟尼成佛之後,仍要度眾生。他因慈憫眾生的種種痛苦而出家修行,求解脫的目的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解脫眾生,所以成佛之後並沒有逃離人間。總之,因緣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但總不離開佛法根本,這就是稱法行,這應該和菩提心很有關係吧?
在《六祖壇經》中,也未見到「菩提心」這個名詞,但是特別重視四弘誓願:度自心眾生,斷自心煩惱,學自性佛法,成自性佛道。
為什麼要強調自心及自性呢?因為眾生不在心外,煩惱即是自心,眾生就是我,我就是眾生,所以只要有一眾生未得度,我就不能跑掉不管。又所謂「自心眾生」,雖然眾生因我而得度,實是他們自心自度,與我無關。如果說是我度眾生,即成執著。其實《六祖壇經》所言度自心眾生,即是大菩提心。
禪宗的思想與《金剛經》及《維摩經》的關係,極其密切。而在《金剛經》的第一分,便標明該經是為告示大眾,如何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在《維摩經》的第四品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金剛經》及《維摩經》均以菩提心為出發點,又以「無相」及「不二」為終極點。禪宗的《六祖壇經.般若品》中惠能大師囑弟子們念「摩訶般若波羅蜜」,便是教人首先空諸法相,不是教人先有所取而再捨所有。這就是頓教法門的特點。因此《金剛經》雖一再強調無相離相,但也一再強調以佛法布施教化他人的無量功德。這也就是大菩提心的表現。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禪宗雖沒有明顯地提出菩提心、出離心、大悲願等名詞,但卻不離這些精神。
---本文摘自《漢藏佛學同異答問》
#達摩祖師聖誕
#漢藏佛學同異答問
#二入四行
#參禪和菩提心出離心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