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量词练习一年级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量词练习一年级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量词练习一年级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Jesle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场疫情,COVID19 让我们认清了现实生活的6个真相目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悲欢离合,人间冷暖在这一个多月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灾难使人痛苦,灾难也让人清醒。 陈虻曾经对柴静说: 痛苦是财富,这句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
量词练习一年级 在 Jesle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场疫情,COVID19
让我们认清了现实生活的6个真相目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悲欢离合,人间冷暖在这一个多月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灾难使人痛苦,灾难也让人清醒。
陈虻曾经对柴静说:
痛苦是财富,这句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不幸本身并没有意义,但是不幸却让我们真正去反省自己,去看清一些真相,去做一个更好的人。
01
大部分的社交是无用的
有人说,经历过一场疫情才明白,很多街是可以不逛的,很多酒是可以不喝的,90%社交应酬是可以不参加的。
深以为然。
我们总是把人情看得太重,把自己看得太轻。
心中总想着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殊不知大多数的社交都是逢场作戏。
决定你地位的,永远都是你的能力,而不是人际关系。
平时甜言蜜语,真正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却视而不见,疫情当下,人人自保。
我叔叔曾信奉“人情至上论”,但是这场灾难却把所有的虚伪关系打回原形。
据统计,疫情长达半年期间,78%的企业损失达到100%以上,意味着一分没赚,甚至大幅度亏损。
叔叔经营车厂30年,旗下有10个老员工,谁知新冠病毒MCO封城,车厂停业,竹篮打水一场空。
更糟糕的是,生意不能做了,店租水电要交,店员的工资还是要发,勉强撑了一个月,实在撑不住了,叔叔便致电和屋主商量,因为屋主是他好朋友,想当年他的店在于偏僻地区,置空多年,叔叔就和他租起来,一经营到现在也30年来了。可是,屋主二话不说竟然拒绝了他..没有办法下,叔叔唯有狠心的结业和辞了10位员工,免得继续亏损储蓄的养老金。
他本以为凭人际的关系,店租折扣或免去不是什么难事。
可谁知,那些所谓的朋友不但没把手相助,反而冷眼旁观。
你不得不承认,人际交往中,90%以上的社交,都是无用的,大多数的所谓的朋友,不过是可以一起共享荣华富贵的熟人。
也有一个朋友, 疫情时期由于封城,无法和男友见面,(交往后才发现男友是已婚人士)。她因疫情发生,她是空姐失去了工作,平时惯性挥霍,突然没有收入,身体虚弱的她在非常时期病了,需要到医院检查。男友知道了二话不说的汇了2000到她户口,寄了一堆口罩给她。她感动得热泪盈眶。 间中男友也有简讯关心她,她混馄饨的过了一个月乏味生活,有天在个深夜,她的病又发作了,没有收入无助下她致电男友。 电话响了好几回,最后被关机了..她眼泪满盈不死心的拨打,也不知打了多少回,接近天亮了,电话拨通了... 传来了男友的吼叫声:“你是疯了吗?怎么这样打我的电话?不是讯息可以了吗?“ 顿时,朋友那时才察觉原来平时对她说的甜言蜜语都是谎言,说和老婆没有了感情,老婆在她身边都是爱他的钱,他在找机会离婚等都是对她的一面台词。
她顿时清醒,终于放下这个愚味的等待。
真正的爱情,是不喧嚣的,平平淡淡的共同生活。
高晓松落难时,伸出援手的是老狼和朴树,从此他告别酒肉朋友,开始了社交的断舍离。
舍弃无用社交,无论人际关系或感情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自己和值得的人身上,你的世界才会更加广大。
02
存钱,是一个人的顶级自律
前几日,有网友晒出了自己的一份购物清单。
一些基本的蔬菜就要500多块。
贵吗?确实贵。
能不买吗?当然不能。
在这个特殊时期,没有收入来源和昂贵的物价,让很多人陷入了窘迫的处境。
坐吃山空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开始就没山可靠。
有的人在家苦练厨艺,有的人在家努力学习,还有人每天都在计算自己的钱还能撑几天。
困在封城的朋友跟我抱怨:购物一次五六百,一个礼拜就吃完了,封城一个多月,光买食物花了近三千,花呗都已经上限了。
她的话,也是很多年轻人的现实写照。
报告显示,2018年,年轻人平均每月存款300块,看似差强人意,但其中还有月薪非常高的年轻人拉高了数据。
事实上,很多现在年轻人是不存钱的,活在当下是大家的口号,精致生活是大家的追求。
一年出国旅游3次、咖啡必要Starbucks 、记念日晒名贵礼物、周末打卡网红餐厅、Chanel 出了新款,买买买,YSL口红出了新色号,珍珠奶茶新开 ,打卡排队!抢抢抢!
结果,欲望大于能力,物质水平上去了,工资水平跟不上。
这个月的工资还上个月的花呗,拆东墙补西墙,抗风险能力几乎为零。
当最真实的生存问题和生活问题摆在眼前时,我们都傻眼了。
这场疫情,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那就是昂贵的包包,漂亮的首饰在生存面前一文不值。
精致的生活并不能给人带来底气,真正能给人底气的是房子,食物还有充足的存款。
你多存一块钱,就多了一份面对未知将来的底气。
03
孤独,是最好的必修课
这个世界太浮躁,所以才显得孤独尤为重要。
我们忙着上班,忙着交朋友,忙着刷手机,为了寻找认同感,为了不寂寞,去努力变成一个合群的人,在抛弃自我的过程中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寂寞和孤独是不同的,寂寞是煎熬,孤独是状态。
生命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孤独的,在与自己独处的时光中,我们可以抛弃一切外在的负累,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去思考,去学习,去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微信朋友圈被一张照片刷了屏。
一个年轻姑娘,穿着厚厚的棉服,戴着口罩,专心致志地盯着手中的本子记笔记。
地上是皑皑白雪,抬头是茫茫雪山。
她是一所学院的学生,因为疫情学院开设了“线上教学”。
可是她住在偏僻山区,家里信号不好,于是她便一直跑到了雪山的山顶,顶着寒冷努力学习。
“中午的话大概零下三度,早晚比较冷,但我习惯了。”她说。
人生在世,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在这段时光里,有的人无聊到数草莓有多少籽,有的人疯狂刷剧打游戏,还有人在享受孤独,努力变成更好的人。
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正是这独处的时光。
《生活大爆炸》中伦纳德给即将要毕业的学生的致辞说:
那些你独自一人度过的时间,比如烘烤、画画、阅读学习励志、写作、运动等其实你真正在做的是,让自己变得有趣。
等有天别人终于注意到你时,他们会发现,你是一个比他们想象中更酷的人。
在孤独的时光里,静下心来做自己,终有一天你会变成最优秀的自己。
04
永远都要有B计划
罗兰在《忙碌与进取》中写道: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带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过分沉溺安逸,那么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必然手足无措。
2020年对很多人来说,是艰难的一年。
毕业生自嘲毕业就是失业,工作党假期余额延期到无限期,小企业纷纷倒闭,大家都在抱怨生活越来越难了。
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处于这种困境。
那些有存款,有准备的人,正在享受假期,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朋友在一家小公司当会计,平时很喜欢烘焙,做出来的饼干甜点每次都能得到我们的一致好评。
疫情期间,公司倒闭,但是她却不怎么慌张,还准备用之前的存款,疫情结束后开一家私房甜点铺。
ABZ理论坚持一个人必须要有A、B、Z三个计划。
A计划:找一份维持生活的工作,它或许不是你最喜欢的,但一定是你必须的,它能带给你长期的安全感。
B计划:在业余时间尝试去做你喜欢并可以长期投入的事情,可以升级为A。
Z计划:一定的存款,让你短时间内即使没有收入也可以维持生活。
大多数人只能做到A计划,找到一份长期工作便满足于现状,再也跳不出舒适圈。
有维持基本生活的能力,却没面对风险的能力。
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你准备的越多,生活给你的压力就越少,你多一个本领,就能少说一句求人的话。
05
善良,永不过期
一个网友,发现自己的邻居多日未归,而他养的狗似乎在“挨饿”。
她先向邻居阳台扔了些吃的,后来便开始自制营养丰富的食物,用晾衣杆改造的投喂器跨过楼顶,给狗子隔空喂食,一直到邻居回来。
虽然后面证实邻居离开前准备了两大盆狗粮,狗狗只不过是在骗吃骗喝。
但是姑娘的行为,却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善良与爱心。
一场疫情,我们看到人性的恶,更看到了人性的善。
前不久,一个视频上了面书热搜,感动无数人。
一个老人正佝偻着身子捡垃圾,一辆警电动车
从他身边经过时,却突然停了下来,却发现老人没带口罩。
他原路折回,从警局拿了一个口罩,双手递给老人。
在看到老人不会戴口罩时,亲手帮老人戴好,并细心地把老人鼻梁处的口罩捏紧后,坐上警电动车,转身离开。
一个医生朋友,有个糖尿病人伤口溃烂,来到诊所给他洗伤口,在付钱时在口袋掏出一袋硬币,他叫病人等会,即刻走到隔壁杂货铺买了糙米等食品,说:“你期间要吃这些才会比较快康复,其它的是给你孩子的,有伤口暂时不要乱跑哦,好好在家休息。这里还有些钱你拿着用。”
芸芸众生,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恶意让人愤怒,善良却在传递,善良人的一举一动,让人们在疫情还未结束的当下,感受到了温暖,看到了希望。
周国平说:
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始终保有一颗善良的心,它比一切品质都要重要。
06
平淡的日常,是最值得珍惜的奇迹
这世上最珍贵的东西,往往是人们已经拥有的东西。
健康的身体,完整的家庭,还有平淡的日常。
知乎上有人问“疫情结束后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一个网友是这样回答的:
“昨天有人问我,疫情过去最想做什么,其实,我就想找个休息日,坐在咖啡厅,从大大的落地窗看外面的太阳照到的花花草草,人来人往的,看看就够了。
坐在咖啡馆发呆,对从前的我来说,是我多么‘嗤之以鼻’的一项活动啊。”
经历过战争,才知晓和平的意义,经历过灾难,才懂得平淡的珍贵。
人们总是在不断的失去与得到中明白,我们所度过的每一个日常,都是连续不断发生的奇迹。
安安稳稳就是福,平平淡淡才是真。
除了生老病死,人生里真正重要的事情,其实没有几件。
不因幸运而固守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
当你放下浮躁,真正开始感悟人生,你会发现生活,其实比你想象的温柔得多。
冬天已经快要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等疫情结束后,结伴去海滩灿烂的阳光下散步,在万千星空闪烁下许愿,去见你想念的人。
珍惜当下,认真对待人生,这才是我们对这场灾难最好的回答。
让我们一起等待疫情结束的那一天!
量词练习一年级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北大风波主人公岳昕一年前的文章】自我审视 | 一个北大既得利益者的自述
2016-12-01 木田无花 岳昕
我生于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北京中产阶层家庭,有北京户口,家人在北京有房。敲出这行字时我感到十分愧疚与不安,因为这行字里包含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奋斗一生都未必能得到的东西,而我居然一出生就拥有。
我妈有事业单位编制,不过主要收入来源是搞物流;我爸退休前是机关公务员;家里的钱大多数是我妈挣的。说中产阶层是因为,一方面我的未成年生活里完全没有为物质问题操过心,另一方面我的童年伙伴里也有那种真正来自富裕家庭的,我从小就知道有些东西不值得像他们那样花那么多钱,而且我这辈子大概也不会为那些东西花那么多钱。有意思的是,我六岁上小学一年级时就知道「中产阶层」(当时叫「中产阶级」)这个词了,而正在写这段文字的我今年二十岁,依然认为这个词能够形容我原生家庭的经济状况。
虽然也经历过大家在公众号爆文里读到过的「北京小升初」、「奥数班」、「周末课外班赶场」,但现在回忆起来,我童年时期所处的教育氛围依然是比较宽松的。父母给我报了那些课外班,但不会特别要求我的学习成绩;甚至在我小学三年级时听说「北京小升初与奥数脱钩」这一流言,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把我的奥数班退掉。相比于我自己有要求的学习成绩,父母更关注的是我的心理健康,毕竟我那时情商太低,会因为一点点因为「马虎」而导致的成绩波动而强烈地自责甚至自虐。当然,这一相对宽松的教育氛围跟北京市内的具体地域也有关,我小学在东城,初中在西城,高中才到海淀区。
可能是部分由于那一代人的历史经历,我父母都比较政治冷感,他们不鼓励我过于关心政治,也不鼓励在家庭日常讨论中经常出现社会议题。他们对我的最大期望就是做一个「接地气的」快乐的人,最大担忧就是我因为过于关心政治又难以把控局势而陷入麻烦。这样说吧,我妈是一位会多次鼓励自己的女儿多看电视连续剧的母亲,她的理由是,多追剧才能多「接地气」,多懂点人情世故,少为那些社会问题花太多心思。后来不少人很好奇我父母的职业背景,以为是他们培养了我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热情,其实那完全是学校教育与课外阅读的结果。
我十分感激我的父母能给予我无忧的物质条件与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当然也能比较清醒地发现他们的思想认识与我的不同。比如,他们完全不能理解同性恋,也完全不能理解非宗教出于伦理考虑的素食主义者。我上中学时针对类似这样的问题和父母争论过,有一次搞得十分不愉快,到后来我主动去找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所以我再次强调,大家有心理压力与困惑一定要寻求专业帮助,千万不要自己扛着)。后来我和家里人在这方面争论得很少了,但如果他们在微信上转发明显的科技谣言,我还是会马上给他们指出来,不管有没有用。
关于宗教信仰,我父母符合中国大多数人的情况,不信教,但也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无神论者;毕竟真正的无神论者不会在自己孩子高考前在卧佛寺花钱敲钟,孩子考上了北大还专程去「还愿」。不过不管怎样,我和大多数中国孩子一样,成长在一个世俗的环境里;直到来到印尼,通过访谈了解到虔诚信徒家庭子女所经受的挣扎与压迫,我才真切地感到生长在世俗国家与世俗家庭的可贵。
可以说,在我截至目前的短短二十年人生里,人生的每一大跨步都充满了极端的幸运。小升初,提前通过面试从优质小学升入优质初中;中考,擦着分数线的边被人大附中录取;高考,再次擦着分数线的边考上了北京大学;大二升大三时,在最后关头拿到了公派名额与国外高校方面的录取,成为了整个语系唯一一名大三公派出国的学生。面对这些幸运,我无意感谢上天,一是因为我不信神,二是因为社会学的学术训练告诉我,这一切都是社会结构性不公的结果,如果我感谢上天、自得其乐,那简直是又蠢又坏。
明明都是自己考上的,为什么还是不公呢?不如我讲一讲自己上高三时的几个细节。高三一年我有用功学习是真的,但我的「用功」和衡水等名校学生的「用功」完全不在一个量级:离高考不到一个月,我还有闲工夫读《南方周末》(后来的高考作文用上了那时读到的案例,关于安庆殡葬改革事件);离高考不到三天,我还有闲工夫看香港电视台关于某敏感事件25周年维园晚会的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高三?而我竟然考上了北大。而那些千千百百饱受非人类学习压力折磨的同在一个国家的同龄人,很可能连本科都考不上。
不公不仅关乎户籍与地域;甚至关乎考题与评价标准本身。我高考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文综分数也比以往的模拟考试低很多;可以说,最后能擦边上北大,几乎完全是高考作文得满分起了作用。而认识我或者读过我其它稿子的朋友应该都清楚,我的文笔并不够优美,至少也没有高于同龄才子才女的水平;如果说作文分数能比同龄人的高一些,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我在文字中流露出的所谓「社会责任感」。当然,我流露出的社会责任感是真情实感,我甚至没办法不在作文中流露这样的真情实感。然而,如果我能有一点点对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对社会不公的批判精神,都是学校教育与课外阅读的结果;而我之所以能享受到如此优质的教育资源与课外阅读机会而多数人享受不到,说到底依然是社会不公的结果。
从小到大,我没有经历过很多明显的人生挫折或打击;唯一一次可以算上的,是我十七岁正准备上高三那个暑假发生的家庭变故。关于那场变故我不想多谈,因为我不需要大家因此可怜我,毕竟相比这一个不幸,我拥有的幸运要太多太多。除非我发现有朋友也遭遇了和我类似的家庭变故,我才会告诉他们具体的细节,因为我也希望自己和家庭从变故中一步步走出来的经历能够真实地帮到一些人。
如果非要总结我的原生家庭与成长经历,那么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条很残酷的因果链:我生来享受了北京户口和很好的家庭条件,然后是优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让我没有受什么非人类的折磨就考上了北大,考上了北大就又享受了北大光环带给我的名声甚至是物质利益——如果我没上北大,就不会因为仅仅给乡下孩子上了堂普通的性教育课而获得一些小名气;如果我没上北大,我每周写给《南方周末》的稿子即使仍承蒙编辑老师赏识,也未必能长期厕身于报纸的重要版面,我也就不可能身为全职学生还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一篇评论1200-1400字左右,稿费800元,如果每周都发稿,一个月能获得稿费收入3200元)。而在可以预知的将来,这一光环还将带给我更多;虽然光环之所以成为光环,大部分都是因为北大前辈的创造,而非我的个人努力。
如果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我就属于那「达」的人;如果说「车厢内的人,有责任尽量前行」,我就属于那「车厢内」的人。我不敢想象,一路走来,按照鲁迅的话讲,我已经「吃」了多少人。虽然身为无神论者,我引用基督教的概念时很可能会犯错,但作为一个希望能被大家理解的比喻,我不得不承认,我时常感到自己是负有原罪的人。这里的「原罪」不是来自神的国,它恰恰来自人的国;我背负的是整个社会结构不公的原罪。
我能力有限,也还有很多很多缺点。然而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我每一天都能用力地生活,尽力地完善自己,努力地为这个社会变得好一些而做一点点事情,很大一部分动力都是来源于这种深重的不安与愧疚。
我实在没有理由不向前走;我实在没有理由仅为自己而向前走。
量词练习一年级 在 Reiko76.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华尔街人一年读完68本书、40万字报告,是如何养成阅读习惯的?
我是一个一周工作相关的阅读超过 20 小时,非工作相关的阅读时间超过 8 小时的书虫。以 2016 年为例,我读了 43 本小说,25 本非小说,40万字研究报告和公司年报。
这个记录虽然不敢和读博士做研究的朋友相比,但在普通人当中算是还行。再加上我有一个不满两岁的小娃,一周还要做三次饭,自己对自己还是有点满意的。
读书这个爱好,由于缺乏竞赛,证书来量化高下,结果就退化到了写到简历上都有点浪费篇幅的地步。但这样一个简历里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却又是一个求职中的重中之重。
证书再多,简历再漂亮,面试一开始,你阅读量多少的蛛丝马迹就纤毫毕现。一旦需要下笔,更是高下立判。
相比求职中的其他技能可以快速培养,可以有新西方新东方瞬间提升,读书却是一个漫长而无法量化,模块化进程的部分。
于是大家也就自动忽略了阅读。但阅读却又是投行,咨询,行业研究,以及宏观研究等面试中如羚羊挂角又无处不在的重头戏。
若要在这几个行业面试中脱颖而出,深厚的阅读是不可或缺的。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如何养成阅读习惯?
1️⃣培养阅读习惯需要多久?
借霸王别姬的经典台词,说好是一辈子,少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阅读习惯形成至少要 2-3 个月,但真正的稳固,却是一个以年和十年为单位的过程。
培养一个好习惯不在于一口吃个胖子,而在于细水长流,每天读30页,坚持10天就有一本普通书籍的体量了。
2️⃣如何培养略读和跳读?
打住,略读和跳读的基础是基于对一本书整体逻辑走向的把握而产生的。因此在一开始培养阅读习惯时,我会建议一页页读,一段一段读,从书的第一页到书的最后一页读。
在对一个话题进行深入了解时,我会首先选一本开宗明义的书。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会采用同样的通篇精读来保证我对话题的理解和把控。
有了一定把控才开始略读和跳读,比如对有些章节和段落只看开头第一句和结尾一句来串联意思,或者少读一些比喻或者举例。
3️⃣ 为什么我读英文书速度慢?
不是词汇量小,就是练习不够,两者都是靠练习练习再练习来弥补。
第一是词汇量。
如果每看一句话要查三次字典,肯定快不了。如果有这个毛病,建议先在单词上下工夫。最快的办法就是背字典...... 对于记忆力不是西部数据硬盘的同学,慢慢提升词汇量会记得更牢固一些。
建议买一套美国高中生一二三年级的课本,循序渐进读,等你读到高中毕业那一册时,词汇量基本就能对付一般阅读了。
第二是单词都认识,但是连起来我怎么就不知道什么意思呢?
这是语法结构和常见用法不够熟悉的原因,就是只能通过惨无人道的精读来提升。
一句一句精读了 2-3 个月后阅读速度往往就有了明显提升。母语是英语的读者英语平均阅读速度是每分钟 200 字,一般的书一页是 200-250 字左右,所以母语是英语的读者一小时基本可以读 50页。
我的母语不是英语,英语阅读一个小时速度在 40-45 页左右。这个速度基本可以保证一小时读 1-2 个章节,能在一小时内理解作者的一个意思的章回。
4️⃣ 一天要读多久啊?我没有时间啊!
请不要和又要上班,又要给娃洗澡做饭换尿布带娃去公园的我比有没有时间好吗......这是很残忍的......
理想来说一天保证一小时阅读,只要坚持10天,即可以看完一本普通内容(非陌生专业内容)的书。
理想情况这一小时是不被人打扰,只属于你的一小时,但实际这一小时往往是你在厕所里的10分钟,在地铁里的20分钟,以及临睡前的30分钟组成的。
时间破碎不要紧,只要笔记做得好,我们就不怕随时丢下内容随时捡起。在这方面,iPad 等现代化器具比传统纸制书好太多。
通过在 kindle/iPad 等工具上对关键章节标注,我们可以把这些细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即使时间破碎了,思想不能破碎。
保持这一点只有一个窍诀,合上书(对于 Kindle 就是退出程序)前,必须写一句话,不管是读书的感想,还是此刻心中的问题,必须写下来。读到哪里写到哪里。
5️⃣面试必备 时政、财经一手掌握
面试准备前,很多朋友都会临时抱佛脚,突然开始订阅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等报刊杂志来提升自己对相关话题的理解。可是每天滚动的新闻这么多,如何有效阅读呢?
6️⃣把握阅读时长
在目前资讯爆炸的时代,铺天盖地的新闻使得如果一个人想读新闻,他大概可以花一天都读不完,什么其他事情都不用做了。
因此对阅读时间有一个控制非常重要。巴菲特曾经透露过,他每天看报纸时间差不多在1小时左右。大家也可以以此为准绳,控制阅读时间。
7️⃣精选高质量信息源
大家要精选 2-3 个高质量信息来源保证你这宝贵的一小时不浪费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里。
例如,美国新闻可以选择 CNN,Fox 。除美国以外新闻选择 BBC 。中国新闻我推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这几家主要是他们的标题都写得比较扼要。太意识流的标题不利于快速判断是不是需要点击新闻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
8️⃣标题扫读和深入研究双管齐下
有些新闻只需要阅读标题就可以,有些时候要阅读深入的内容提升认知。
平时 80% 的新闻我只扫一下标题,20% 的新闻我才会点进去看看内容。除此之外,我每周都会读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 )和纽约客杂志 ( The New Yorker ) 的特写来对一些特殊的话题增加更深刻的了解。
推荐这两个是因为他们的深入特写记者里很多是普利策记者,文字流畅又极其能写,思想深邃,50页的体量也能写出破釜沉舟的宏文。
当然这都是个人偏好,也欢迎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自行选择。
9️⃣深度阅读习惯如何培养?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除了阅读带来的广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阅读拓展深度。达到这一点,就一个话题读一本书是不够的,需要在一个话题下读一系列各个角度的书。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往往会每年制定3个读书大计划。
例如2017年,我的第一个计划是了解阿拉伯之春。为了了解清楚这个话题,我会先写下10个关于阿拉伯之春我想了解的问题,
然后花1小时找 4-5 本能帮助我回答这些问题的书,力求角度不同,作者立场不同,写作目的不同,采访对象不同。
随后每阅读一本,我会回到我的问题集,看看是否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理解。
4-5 本书读完之后,我会就其中比较关键的问题搜索论文等各种专著,看看学术界是如何理解这些问题,整个过程在2个月左右。
这个过程里,我就渐渐对阿拉伯之春有了比较好的把握。
最后一步是过几年,我会对我之前做的大读书计划中的话题做一个跟进,就是在读一本关于这个话题最新的研究。
例如我在2009年读了一系列关于美国大萧条的书。去年我读了一些关于大萧条中墨西哥移民生活的新研究,于是2009年的一些读书心得又突然在记忆里鲜活起来。
大读书计划要量力而为,例如2015年由于个人事务繁忙,我一共只做了一个。去年做了4个,今年目前计划做3个。无论多少,只要尽心尽力完成一个,就必有进益。
“你是如何养成阅读习惯的呢?”
文/虹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