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重症評估量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重症評估量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重症評估量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重症評估量表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7萬的網紅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英國研究:疫苗突破性感染較多無症狀 症狀較輕 較少後遺症和住院 近來國人對於所謂突破性感染聞之色變,但突破性感染真的有這麼恐怖嗎?讓我們來看看英國對於施打疫苗後再突破性感染患者的研究。主要想探討會突破性感染的危險因子,還有感染後的症狀為何。 1.刺胳針感染醫學期刊9月1日刊登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研...

  • 重症評估量表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6 11:24:45
    有 2,655 人按讚

    英國研究:疫苗突破性感染較多無症狀 症狀較輕 較少後遺症和住院

    近來國人對於所謂突破性感染聞之色變,但突破性感染真的有這麼恐怖嗎?讓我們來看看英國對於施打疫苗後再突破性感染患者的研究。主要想探討會突破性感染的危險因子,還有感染後的症狀為何。

    1.刺胳針感染醫學期刊9月1日刊登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指出,疫苗仍能提供保護力,防止重症、住院及後遺症,突破性感染的風險極低。

    2.這項研究採用病例對照研究方法,資料來自英國超過100萬名成年人在應用程式「covid症狀研究」(COVID Symptom Study)上所記錄的疫苗施打狀況及染疫記錄。突破性感染者是在2020年12月8日到2021年7月4日間接種至少一劑疫苗,並去抓出在注射疫苗後陽性確診者。然後再以年齡,性別,醫護人員與否,來抓出有打疫苗檢查陰性的對照組,和沒打疫苗檢查陽性的對照組。

    3.結果在124萬名打完一劑疫苗的成年人,發現有6030人(0.5%)出現「突破性感染」。
    在97萬多名打完兩劑疫苗的成年人,發現只有2370人(0.2%)出現「突破性感染」。

    4.容易發生突破性感染的風險因子:
    超過60歲較衰弱的年長者在接種第一劑疫苗後: 風險是1·93倍
    生活在較貧困地區的人接種第一劑疫苗後:風險是1·11倍 
    沒有肥胖的人接種第一劑疫苗後出現突破性感染的機率較低:風險是0·84倍

    p.s.衰弱frailty是在老人醫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不是所有老人家都衰弱,也有很健康的老人!老人衰弱是有評估量表的,這群人可能容易失能,跌倒,住院等等。

    5.受試者施打的疫苗為輝瑞BNT、莫德納以及AZ
    第一劑:BNT 44萬,AZ 75萬,莫德納一萬七千人
    第二劑:BNT 33萬,AZ 62萬,莫德納3417人

    6.在出現突破性感染的人當中,和沒打疫苗感染者相比:所有的症狀都比較少。
    無症狀感染的機率打一劑增加了63%,打二劑增加了94%
    所有急性症狀打一劑減少了26%,打二劑減少了31%
    住院的機率打一劑減少了69%,打二劑減少了73%
    出現長期副作用(Long COVID)的機率,打兩劑減少了49%

    7.有快兩倍的機會即使感染也是無症狀感染,特別是在60歲以上老人。這個對於個人來說應該算是好事,但對整體防疫來說比較麻煩,就是無症狀感染者比例變多。

    8.結論指出,對於放鬆NPI的措施,特別是這篇找到容易突破感染的三個族群,即使在打過疫苗後可能都要小心。此外這三個族群可能值得考慮施打加強針。

    04b解讀:
    1.首先要強調突破性感染本來就是可能出現的。即使是BNT,保護力95%,也是指相對於沒打疫苗的人降低你95%的得病機率呀。而英國這篇研究已經是Delta開始流行的時間,打完兩劑疫苗發生突破性感染也不過千分之2。你不能只放大這個2,忘記那998人還是沒有染疫的呀。

    2.打疫苗後即使突破性感染,所有症狀都比較輕,也有近兩倍無症狀感染的這件事,對個人來說是好事,但對整體防疫來說當然就比較麻煩了。

    對高風險已接種疫苗者,比方說這次台灣的機師,應該還是要定期檢測,避免因為無症狀感染而讓Delta溜進來。

    未來如果Delta進社區,對打疫苗後的長照機構服務人員或是醫護人員來說定期檢測也很重要,避免傳給病人。

    3.接種第一劑疫苗後到第二劑之前,在這三群人比較容易發生突破性感染,對於目前我們台灣多半人衝第一劑的政策也有啟示。在一定的覆蓋率後應該要回頭衝第二劑覆蓋率了,且可能該從老人家,肥胖者開始。

    4.英國近來也要準備公布其加強針(booster)的政策了,這個針對突破性感染的分析可說是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內容也很重要,告訴我們哪些人是比較容易發生突破性感染的族群。未來應該要針對這群人優先考慮施打加強針的政策。但這些人施打加強針是否能夠有效增加保護力,則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了。

  • 重症評估量表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04 11:03:57
    有 274 人按讚

    衰弱老人施打疫苗之考量

    七月開始施打莫德納之後有兩例猝死,分別發生在高雄和台南。
    年紀大需要全部接受新冠疫苗嗎?

    #什麼狀況的老人建議暫緩打疫苗?
    一般而言,老年人若感染,重症的比例較高,因此衡量利大於弊之下,都建議接種疫苗。

    #建議緩打或選擇較合適的疫苗:

    ●慢性病控制不穩定時。
    ●發燒或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且病情不穩時。
    ●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避免接種AZ疫苗。
    ●對核磁共振顯影劑或以下藥物(Niflec、Depo-Medrol、Depo-Provera、Micera、Neulasta、Herceptin...)產生過敏反應,應告知醫師、避免接種mRNA疫苗(即輝瑞與莫德納疫苗)。

    資料來源: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以及 #台大醫院疫苗資訊問答集(https://bit.ly/3gPCVO5)

    以下情況,原則上仍建議接種疫苗
    ●其他如服用抗凝血劑、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洗腎)、中風、心臟疾病、肺部疾病、氣喘、肝臟疾病、神經疾病、免疫不全疾病、肥胖、吸菸、貧血、癌症建議施打。
    ●免疫低下和器官移植病人也建議接種,但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較弱;
    ●有過敏、風濕免疫疾病、血小板低下或凝血異常者多數建議施打,則應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後再決定。
    ★更多疫苗關鍵問答:https://bit.ly/3vtIuYr

    #歐洲專家看法:

    #臨床衰弱評估量表(Clinical Frailty Scale)

    挪威專家:年紀大、病情重恐對不良反應耐受低,未必需要打。
    挪威藥品管理局(Norwegian Medicines Agency)委託專家,深度研究疫苗致死的問題。AZ疫苗由於血栓隱憂,早已停打,當地目前僅施打輝瑞、莫德納2種疫苗。
    截至5月18日,挪威一共統計到155起接種輝瑞疫苗後死亡的個案。
    他們發現,在100例中有10例,很可能確實跟施打輝瑞疫苗有關,
    這10名死者多為高齡人士,或身體虛弱、住在安養中心的患者。

    虛弱的患者更容易染上新冠肺炎,並演變為重症或死亡,所以施打疫苗是有利的,能提供保護。但即便如此,專家小組認為,針對部分身體狀況欠佳的患者,一般疫苗引發的不良反應,很可能會惡化他們既有的病情。

    另一個考量因素,是在特定環境中染疫死亡的風險。如果社會尚未建立群體免疫力,那麼染疫致死的風險就較高。

    專家建議,可以根據下面這張「臨床衰弱評估量表(Clinical Frailty Scale)
    來衡酌施打疫苗的風險,#如果已經到達第8或9級,那就不建議接種。

    圖表資料來源:
    #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第三十四卷 第九期 P. 252
    # CMAJ 2005; 173: 489-95

    其它資料來源:
    https://www.bmj.com/content/372/bmj.n167.full
    BMJ 2021; 372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n149
    https://doi.org/10.12968/hmed.2017.78.10.C152#

  • 重症評估量表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03 07:00:04
    有 3,544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

    【當全球疫情延燒超過百日,各地呼喊解封的聲音越來越難抵擋,問題是讓人安心出門的有效疫苗和藥物,至今仍在難產中。美國在總統川普的強烈意志下,發動了所謂「神速行動」,目標是要在明年一月前製造出三億劑疫苗,並在快速批准了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讓新冠病患緊急使用。儘管不少專家仍強烈質疑疫苗快速生產的高度風險,但包括牛津大學研究單位都已從過去累積的經驗,努力說服疫苗就算最快九月問世,也不至於有安全疑慮。】

    {內文}
    從東京到魁北克再跨越全美從愛荷華 紐奧良,一路延伸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全球科學家正卯足全力,欲以最快時間催生疫苗。

    (Sky News新聞片段)
    所以在接下來幾個月裡,你認為你能夠發明出疫苗嗎?最快是一年到一年半,九月前可以準備部署,我們無法確定哪一天我們能做出疫苗

    壓力 無所不在,從每日跳動增長的確診及死亡數字,到周邊親友迫切想要恢復正常生活的呼喊。

    (Dr. Nadine Rouphael/埃默里大學疫苗中心研究員)
    壓力很大,尤其是來自我的父母,他們總是問我妳今天做得怎樣,妳為我們做出疫苗了嗎?我只能說繼續努力

    位於美國亞特蘭大的埃默里大學,近期領先全美進行了新冠肺炎首支疫苗的人體試驗,這對美國來說,破了史上最快的研發時間紀錄。

    (Dr. Nadine Rouphael/埃默里大學疫苗中心研究員)
    就像現在,我們正努力確認疫苗是安全的,一旦我們確定它是安全的,我們還將評估身體是否能進行正確的免疫反應

    因為一個新疫苗從研發到量產,通常需要花至少10到15年時間,但這回因應新冠肺炎,各國卻紛紛開出了12到18個月,就要上市的「安心支票」,這意味著研發過程的所有階段都得縮短,醫院也被迫扛出招牌招募志願者,但就算這支是傾全美之力研發出來的疫苗,也不能保證沒有潛在的未知風險。

    (NBC記者)
    一位從事疫苗研發工作的醫師告訴我,連他們也不知道這支疫苗是否得不斷更新,因為病毒會一直改變且潛在變異

    埃默里大學這支疫苗,是從新冠病毒中先分離出一種蛋白質的遺傳物質,藉此刺激身體內部的免疫反應,目前連同它在內,全美正有兩支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同一時間,世衛組織宣稱,全球共有80多個疫苗開發者,都在以閃電般的速度研發疫苗,一個專家小組甚至建議,在其對於該疫苗進行全面測試前,就要大量生產用於該國人民身上。

    (Dr. Chen Katz/以色列Migal Galilee研究機構)
    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重新考慮什麼是官僚體系,以及什麼才是向人民提供安全有效的疫苗所必須的要件,我們希望每個人都應該理性,並找到自己的出路

    《彭博社》報導稱,川普政府正私下推動一項類似「曼哈頓計畫」的方案,據說是一個跨民間製藥公司 政府機關,及軍方力量的超強國家隊,傾全國之力大幅縮短新冠疫苗研發時間,目標是在明年一月前製造出三億劑疫苗,且這項預估耗費數十億美元的「神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並非由製藥公司買單,而是讓納稅人承擔疫苗研發失敗的大部份財務風險,這一度讓長期投入疫苗研發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大呼不可思議。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我們真的很難壓縮疫苗上市時間,而且你知道 就算(研發疫苗)一切都很完美,我們預估量產的時間大概也要一年,但我們恐怕無法達成,所以可能需要2年的時間,現在有超過100個實驗在進行,我們要做的是挑選出最有希望成功的,然後提供資金加快研發速度,架設平行的生產線,有些產線負責包裝,那是最後的步驟,因為沒有工廠能負荷生產70億劑的量,所以我們必須這樣規劃

    但目前被全球寄予厚望的不是美國,而是歐洲率先領跑進行人體試驗的英國牛津大學疫苗團隊,研究人員之所以能用三個月時間,完成過去數年所需的步驟,原因就在於他們過去數十年,對伊波拉等冠狀病毒家族疫苗的長期研究,他們是透過基因碼改變,將一種類似普通感冒的病毒佯裝成新冠病毒,注射到人體後啟動免疫反應,這與一般疫苗採用弱化過後的病毒,大不相同且安全許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洛杉磯實驗室,上個月給六隻獼猴嘗試注射單劑牛津疫苗,並讓他們暴露於新冠病毒的環境下,結果28天過去了,這六隻獼猴迄今全都健健康康。

    (Sarah Gilbert/牛津大學疫苗學教授)
    我個人對於這支疫苗信心滿滿,因為我以前就使用過這種技術

    紐時報導稱,在這場疫苗競賽中,牛津將會是第一個做到大規模實驗的團隊,不只目前已陸續展開,高達1110名志願者的人體試驗,下個月底前也已排定6千人以上規模,再次確認疫苗安全且有效,同時接應的製造商也已經就緒,就在美國麻州,他們宣稱最快今年九月就能大規模量產。

    (NBC記者VS. Adrian Hill/牛津大學詹納研究所主任)
    您打算要製造多少劑疫苗,我們的目標不是製造幾百萬劑,而是最好能製造上億支疫苗

    當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飆破300萬,死亡人數在站上20萬例後仍持續飆升,所有人的耐心似乎早已消磨殆盡,一心只期待著疫苗能成為封城後回歸常態的解藥,好消息是,就連美防疫專家佛奇也說,我們有理由「審慎樂觀」看待,目前疫苗研發上的快速進展,因為人體對新冠病毒自然免疫的反應,要轉換成透過疫苗誘導的相同機制並不難,更何況在等待疫苗的同時,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在美國的臨床試驗,也傳出了好消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29號)正式宣布,自家大型臨床試驗結果,新冠病患在使用後的復原速度,比使用安慰劑的患者足足要快了約30%,雖然死亡率差異不大,但受試者遍及美歐亞68個地區1063人,算是非常具有代表性。

    (Dr. Anthony Fauci/美國國家過敏暨傳染病研究所主任)
    數據顯示,瑞德西韋在縮短康復時間方面,確實具有明顯的積極效果,如果你看恢復時間,使用瑞德西韋的恢復時間較短,相較於15天縮短到了11天,儘管31%改善似乎不像100%這麼引人矚目,但這已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證明我們已經有藥物可以阻斷新冠病毒

    就在這份臨床報告出爐後沒多久,美FDA宣布批准了新冠病患,得以緊急使用瑞德西韋的許可證,負責的吉利德公司隨即宣布,五月底將生產超過14萬個療程的瑞德西韋,但BBC報導稱,整份報告尚未公開,實在很難說這會是顆「萬能子彈」(magic bullet),特別是前後兩周,瑞德西韋在中美兩國臨床試驗,竟然出現截然不同的結論,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同日刊出中國研究的論文便直指,在武漢針對237名重症病患進行的臨床試驗發現,瑞德西韋無法救危於死,只能看出早期療效,整體差異並不大,但外界質疑中國研究因樣本數不足提前結束缺乏可信度,中國臨床試驗的研究主持人,也高調反駁稱自己的研究結果更具參考價值,因為美國的設計明顯是先畫靶再射箭,指標針對的是臨床恢復時間,而中國則是以六分量表詳細檢視臨床改善狀況,美國研究的背後,明顯看到了一個急切想要解封的身影。

    (川普/美國總統)
    我認為這是一個開始,我覺得佛奇講得很好,這是一個開始,它意味著以此為基礎繼續前進,我喜歡做為基礎的概念,你知道這只是一個基礎,我喜歡那種說法,但這絕對是正面的,這是一個正面的好消息

    包括東亞疫情仍在延燒中的日本,首相安倍也打算立即跟進,以特例的方式加速審查瑞德西韋,同時量產流感藥法匹拉韋,無償供應全球38國用來對抗新冠肺炎,當全球疫情延燒滿百日之際,人類正嘗試一切方式突破新冠病毒所帶來,對生命的威脅與經濟上的封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