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都很喜歡麵包店傳來的烘焙香氣,在那個小得還不知幸福為何物、卻被迫要用「幸福」造句的小學年代,記得自己曾寫下「幸福就是一大清早就能嗅到菠蘿包出爐的氣味」之類的句子。那時小學附近的確有一間連著舊屋邨地下的麵包店,每天上學前,我總會買一袋雞蛋小蛋糕回校當小息的零食,雖然每三個蛋糕內總會有一個能吃出...
從小到大都很喜歡麵包店傳來的烘焙香氣,在那個小得還不知幸福為何物、卻被迫要用「幸福」造句的小學年代,記得自己曾寫下「幸福就是一大清早就能嗅到菠蘿包出爐的氣味」之類的句子。那時小學附近的確有一間連著舊屋邨地下的麵包店,每天上學前,我總會買一袋雞蛋小蛋糕回校當小息的零食,雖然每三個蛋糕內總會有一個能吃出蛋殼,但這家的蛋味的確是最香最濃的。當時還沒有什麼古早味或3.6牛乳的噱頭,一個蛋糕好吃不好吃,不是看名字的,是靠香味取勝的。
那是個能夠簡單地快樂的年代,不同現在。
我不知道小學附近那家麵包店還在不在。唯一肯定的是長大以後,能夠察覺香氣的機會減少了。說不上對因為人口多,還是店舖少了,總之再也很難隨意在街角遇見鮮花的芬芳、雜貨店的鹹魚香,還有燒味店那陣濃郁的鮮肉香。
商店被挪入偌大的商場,人們都在半空中行走,凜冽的空氣帶走太多生活應有的氣息。然後又會發現,現在的麵包店太多是連鎖的了,雖然還是會有現場烘焗的店舖,但一個又一個的麵包被精緻地用膠袋包好放在櫥櫃內,有時限的香氣被綑綁著,傳不出來,只能在回憶裡細味。
有時很想問問教小學的老師朋友,想知道現在的小學生用「幸福」造句會造出什麼句子來,我們對幸福的定義還有沒有重疊的地方,卻又害怕看到「幸福就是能玩一個小時Ipad」般令人哭笑不得的句子。
幸福感在不同年齡有各種偏好,我一直相信童年時的幸福,是靠嗅覺和觸覺主導的;成年後的滿足感,彷彿是以視覺主導的;大概要到了中老年,我們的幸福才能真正被心靈所控制。
而在這些觸手可及的幸福當中,總覺得視覺是最容易被誤導和偽造的,華麗的東西啊,還有色彩繽紛的裝潢,人一旦眼花繚亂,好像就能夠被填滿空虛。不知從何時起。太過簡單東西會被人嫌棄,彷彿太空了,便會和體內的空虛互相呼應,於是人們便急著把事物弄得複雜,以證他們曾經花過用心——幼兒園的功課精巧得一看便知是父母代勞,卻還是要弄個美輪美奐,彷彿人人都是神童;餐廳的餐點,加上不怎麼好吃的配菜便能叫作「日式定食」;樓盤的廣告綴上國外的美景,在樓與樓的罅隙之間看到一線海景,便可稱得上擁攬了「地中海的浪漫」。
當然精緻的東西也有擁於它的美好,然而精緻的成本會加諸於用者身上。人人都追崇精美,卻不曾考慮這份代價是否合理,又或者說這份幸福感到底是我們真正欠缺的,還是別人硬塞給我們的?現在人人的收入增加了,貧富的比例卻仍然極端,大概是因為貧者依舊無能力維生,夾在中間那層,卻被誤導要活成富者的精緻感。
不記得在哪篇文章看到過,商家和政府是最害怕「極簡主義」和「斷捨離」的。當人人需要的事物太簡單,能被人占去的利益便會愈少。想要掌握生活其實不等於要活得精緻,而是要清楚知道自己的生活裡欠缺的是什麼,自己有能力去填滿的又是什麼。
追求一些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像跑一場看不見終點的馬拉松,漫長得叫人耗盡生命。
還是會想念那些簡單的過去,在那過去裡頭,一包十個的雞蛋小蛋糕只售五元——我們什麼都沒有,卻擁有了自己的全部。不同現在,我咬著十八元的伯爵茶古早味蛋糕,那些期待咬到蛋殼的感覺,原來是時代給我的寂寞。
#伊芙
#春華與秋實
#原創 #文字 #文字語錄 #感情語錄
#語錄分享 #語錄系列 #語錄句子
#心情語錄 #句子 #句子迷 #短文
#愛情 #成長
重疊造句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一陣子「像極了愛情」成了流行語,許多人都開始用這句話來造句,這樣的網路現象讓我們覺得有趣之餘,也讓我們好奇是否能找到語言學或是網路文化的說法來解釋這樣的現象?
這篇來自【獨立評論@天下】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語言學家對於「像極了愛情」的分析,也讓我們進一步從語言學專業思考為何「像極了
愛情」是如何變得如此風行?
-----------------------------
一句愛情多種表述,讓人會心一笑
「像極了愛情」這個平凡不過的句子,當然在流行開始前就存在。兩個Google的例子:「這種有痛感的牽掛像極了愛情」(2006年)、「那種似醉微醺、欲拒還迎的美妙感覺像極了愛情」(2017年)。所以,像愛情、很像愛情、真像是愛情、非常像愛情、極像是愛情、像極了愛情,全都隨時隨地的隨意傳播著,但以流行的角度來看,以上病例都只是無症狀感染。
2019年「像極了愛情」在中國開始流行,因為有了「哏」,就出現症狀了,會讓你會心一笑。「曖昧上頭的那幾秒,像極了愛情」,曖昧與愛情在本質上都是情感,有部分重疊,所以「像」是必然,不是偶然;「極了」是誇飾。蕭敬騰寫下「我的歌迷陪我經歷風雨,像極了愛情」,也是部分雷同的兩種感情。
林佳龍和陳其邁在兩人合照上寫「一起做瑪德蓮、沖咖啡,像極了愛情」就比較間接,因為兩人相愛會享受在一起悠閒放鬆的時光,但這並非愛情的要件。另外,這句話因為有「哏」,所以不會是同志出櫃或是戀人晒恩愛。這就是若謹慎的話最好加上#:「#像極了愛情」,這個標籤就是對你擠了個眼,暗示你要做有「症狀」的解讀。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51/article/9877
重疊造句 在 逆嘶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維園晚會for the newbies
悼念六四係我參與政治嘅起點,支聯會燭光晚會去過兩年,覺得肉麻,轉身一別,然後就返唔到轉頭。十七八歲嘅我,係徹頭徹尾嘅大中華膠,但始終求真嘅堅持,終於將我引向另一航道,而我至今仍然未有改觀——中國有民主,香港至會有民主或者有運行,一年比一年站唔住腳。二零一九年,我深感正確嘅觀念可以喺人生早期形成係莫大運氣,亦慶幸自己從來唔係嗰啲大言不慚話讀書唔重要嘅靈長生物,因為若干年後,等到某個歷史轉折過後,當世人都抱怨不斷嘅時候,我就唔會需要為點解會咁後知後覺而追悔,因為上帝早已預備,而上帝不過係人類自身。
我傾向以行為判斷他人,相信仔細去聽其言觀其行,可以睇穿一切障眼之術。組織宗旨口號反映思想綱領,如果冇內在,就唔會支撐得起相應嘅選字造句。支聯會主張平反六四,附帶嘅係結束一黨專政,以及建立民主中國。我記得當年第一次去維園,我對於呢一切都仍然毫無感覺,只係人云亦云咁講話要記住真相,要為歷史做見證。其時社交網絡尚未喺香港興起,做呢啲都冇而家咁做畀人睇,主要係為咗自我感覺良好,等自己同知識分子嘅標籤更近一步。認中方能關社,關社自然認中,上承七十年代嘅本地學潮,一直如是。
之後,必須感激支聯會成員一再暴露真貌,我逐漸就發覺,其實成個儀式,同我嘅香港人認同有矛盾。香港人認同係與生俱來,因為我土生土長,出身基層,廣東話流利,聽嘅係陳奕迅嘅哲理情歌,睇嘅係無綫嘅顛峰之作,接受嘅係香港嘅社會常態。雖然香港文化嘅根基不穩,但我意識到佢係如同物質嘅實然存在,差嘅只係借作時間加以固化——其實只要三代人,唔需要多,三代人同我經歷一樣嘅香港生活,香港就有力自成一格。於是,我開始唔理解支聯會成員致力鼓勵新移民來港家庭團聚嘅立心,攻擊天安門母親丁子霖嘅舉動,支聯會嘅唯我獨尊姿態,亦日益鮮明。加上台上哭喪儀式同台下成員處事應對判若雲泥,我開始心生戒心,然後一發不可收。
接受組織,源於信任。而當信任崩壞,凝聚力就會一去不返。支聯會靈魂人物司徒華同共產黨關係密切係事實,佢人在學友社之時,所做嘅任務就係統戰香港。據梁慕嫺所言,司徒華因為太具鋒芒而受到妒忌,地下黨擔心佢自成一系,尾大不掉,就密謀計算佢,已經略為心灰,而後來佢喺文憑教師薪酬事件同中共決裂,更加證明自己已經唔再親共,但關鍵係,反對組織,唔等於唔再愛國,因此司徒華仍然唔係心繫香港嘅堅實同道。不論後來成為香港名人嘅司徒華有冇再次受到中共統戰,回歸黨嘅懷抱,愛國多於愛港,可以話係毋庸置疑。由此延伸,支聯會死攬住中國唔放,呢個取態令身為香港人嘅我份外覺得周身唔聚財,而批判之意亦油然而生。
無可否認,燭光晚會係香港最有gimmick嘅活動,newbie要開始接觸政治,首選非佢莫屬。有重大歷史事件為基底,有各大團體雲集籌款,有宣示口號有歌曲唱誦,有片有騷有獎抽有女溝,熱鬧非凡,newbie去完一定熱血沸騰,「深感自己做咗啲嘢」。社會人對於儀式嘅追求,渴望從儀式中得到嘅情感慰藉,以至借助儀式去塑造自我形象嘅意慾,燭光晚會都可以滿足。正因如此,好多唔太思考香港利益嘅人,或者滿足於表現我關心政治嘅人,至今都唔察覺燭光晚會有問題,更加唔會去諗悼念六四可以有其他模式。有現成儀式就舉家赴會,有現世論述就據為己有,無視香港正受中國殖民,忽略中國潰而不崩未必有利香港,正正就係而家都去緊維園嘅人嘅心態。
尋日有位素來同佢唔算有太多思想交流嘅友人,六四前夕心血來潮,於是叫我幫佢校對佢嘅Facebook status,然後我睇完,就講咗句「至少都算關心政治」,以聊勝於無嘅態度鼓勵佢。然而,不出意料,佢忽然就話我口氣好大,憑乜覺得自己一套最有智慧最有道理,然後就情緒大作。因為以前已經有同佢討論港獨嘅經驗,我知道佢唔係胸襟廣闊,可以真心聽取唔同政治見解嘅人,我都唔打算多言,關心六四但又唔去理解港獨思潮出現呢種表現,實在令我缺乏動力用更加溫和嘅口吻去加以引導。我無法接受嘅係,以關心香港政治嘅人自居嘅人,至今都仍然對本土意識抬頭避而不談,至今都仍然昧於支聯會嘅hidden agenda(not so hidden to me though),然後重口口聲聲話我自以為是,高人一等。我唔認為世人需要認同佔領行動,認同梁天琦黃台仰行徑,認同香港獨立勢在必行,但覺得自己好文明,但唔接受香港人有權按住民自決原則去獨立建國,呢種態度只有偽善可以形容。當人無法意識或承認自己嘅偽善,就自然會成為注重顏面而缺乏自覺嘅人,而咁樣嘅人,係連有效溝通都唔會開啟到,讀幾多書都唔會有用,因為讀書所學同佢處世之道根本從來冇重疊過,更加唔好話有所整合。
而其實,低度投入政治,本身係冇是非對錯。鄙視他人唔理政治嘅心態,我已經戒咗好耐,因為人人起步同際遇都唔同,覺醒係冇得強求。我自身亦唔係好關心政治嘅人,遊行示威甚少參與,因此我亦唔會介意有人同我講我唔關心政治,因為我清楚知道政治係參與得幾多都唔會夠,而就算身居要位,已經係政界要人,其實都唔等於佢係高度參與政治。參與政治係一種狀態,而連自我都未發掘出黎嘅人,自己嘅生活都未過得好嘅人,參與政治只係越級挑戰,因為佢地根本唔會從政治之中有所領悟,用返喺自己嘅人生,亦唔會識得以自身所得嘅領悟,裝備政治立場,從而以最適當嘅行為去表達自己嘅政治見解。關心政治之前,首先要關心自己嘅內在,盡力面對自己嘅恐懼,反思自己嘅缺失,否則場刊同紀念品拎得再多,最終雙手都只會空空如也。
熱戰不再,新冷戰如箭在弦,我最期待嘅畫面終於出現,和平時代生於安逸嘅典型少年,非我莫屬。閱讀上個世紀歷史,我成日都想回到過去,參與參與唔切嘅大事,例如六四,直到而家自己都開始有隱約感知風雨將至嘅預測觸覺之後,至逐漸又明白到戰爭有幾可畏,而安樂茶飯又有幾難能可貴。又或者更準確而言,係我到咗但求歲月靜好嘅心境,而又遇到因惺惺相惜而及時入席嘅真命。所謂真命唔等於會永遠一齊,或者為佢而學識貪生怕死,但佢令我更有勇氣去面對虛無,面對死亡,面對未來嘅世途險阻,到適當嘅時機再為我所愛嘅香港獻身,因為佢都一直努力緊去精進佢嘅人生,而成個香港都一直努力咁掙扎求存。只有精進自身,至可以講為他人付出,為香港貢獻,修身齊家先於一切之義,大概如此。
gnimmm.com/2019/06/04/newb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