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重啟人生拍攝地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重啟人生拍攝地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重啟人生拍攝地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重啟人生拍攝地點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曼哈頓戀習曲》(Begin Again, 2013)的導演與編劇是愛爾蘭的 John Carney,如果你喜歡他在 2016 年的《搖滾青春戀習曲》(Sing Street),肯定也會喜歡《曼哈頓戀習曲》,同樣也是以組成一個街頭合唱團,一起創作合作,漸漸集合人心、調整彼此惡習、改變彼此困境、互相拉...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1萬的網紅Hi A Da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韓國怪談 #紅指甲油殺人事件 #韓國事件 幫被害者塗上紅色指甲油 聽起來就很毛骨悚然 事發地點在鄰近首爾市郊的抱川 韓國人稱作抱川事件 又名為紅指甲油殺人事件 這個16年來都還抓不到犯人的案子 韓劇《隧道》、《火星生活》都曾拿來改編 究竟能不能像華城殺人事件一樣水落石出呢? 強卡優惠資訊...

  • 重啟人生拍攝地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11 02:54:47
    有 1,215 人按讚

    《曼哈頓戀習曲》(Begin Again, 2013)的導演與編劇是愛爾蘭的 John Carney,如果你喜歡他在 2016 年的《搖滾青春戀習曲》(Sing Street),肯定也會喜歡《曼哈頓戀習曲》,同樣也是以組成一個街頭合唱團,一起創作合作,漸漸集合人心、調整彼此惡習、改變彼此困境、互相拉拔成長、並且一起創造新未來。

    不過,如果把《曼哈頓戀習曲》單純當成是感動人心的「人生重啟」故事,那就有點可惜,因為另一個主題——改變音樂創作生態——同樣非常啟發人心。

    #兩個失意倒楣鬼在曼哈頓的相遇
    我很喜歡故事的開頭,在一個地下演唱會現場,硬是被拉到台上歌唱的女孩,覺得自己唱得真糟,但是恰巧有個剛剛趕出自創公司的製作人,聽到她的自創歌曲,反而深受感動,認為這就是他眾裡尋她千百度的千里馬。

    之後大概有三十分鐘,都是倒敘,先是關於 Dan Mulligan(Mark Ruffalo)是如何從暢銷歌曲製作人,落魄到被公司趕走、與太太分居、也被女兒嫌棄,連喝杯酒都要趁機逃走,不然就是拜託剛認識的女生付錢。

    之後是關於 Greta(Keira Knightley 飾演)的倒楣之路。與同樣是在創作的男友來到曼哈頓,兩人原本要一起展開音樂夢想,但是男友卻因為已經正式踏入演藝圈,而受到高規格待遇,還到洛杉磯錄音,回來之後,便與 Greta 分手,讓幾乎身無分文的 Greta,只能買張機票準備回鄉。
    .
    #毫無資源自創機會
    Greta 想了一夜,願意與 Dan 合作,一起冒險試試是否有機會做出專輯。於是兩人一起去找 Dan 的原公司搭檔,但是現任老闆要他們先錄好試聽帶再來討論。

    兩人沒有任何資源,只好到處找人出力出資,總算,湊出一個樂團,只是,沒有錄音室,怎麼辦呢?
    .
    #整個紐約都是錄音室
    這是這個故事最美的地方——整個紐約都是錄音室!——無論是在地鐵、樓頂、巷弄、街頭等等,到處都能錄音,甚至現場一起收入雨聲、車聲、警察追趕聲。一首歌一個地點,讓一張專輯集滿整個紐約的聲音與記憶。

    這個點子真美。Greta 與 Dan 的專輯,收錄的不只是一個帶有夢想的女生,來到紐約尋夢的堅持與歌聲,同時也把紐約的生活一起錄製進入。

    甚且,最後 Greta 還邀請 Dan 的叛逆女兒,一起來彈貝斯錄歌。在這場錄音,不只 Dan 的女兒 Violet(Hailee Steinfeld 飾演)來到現場,連分居的太太 Mirlam(Catherine Keener 飾演)也在一旁隨著音樂打拍子。這是一場非常感人的音樂饗宴,包括後來大家一起在室內的慶功舞會,同樣讓人激動興奮。
    .
    #重建家庭關係的Dan
    因為與 Greta 合作,有了生活目標,激發出新的想法,Dan 逐漸找回往日自我,正向面對自己,與女兒 Violet 相處時的態度與對話,也變得更為正面鼓勵。

    漸漸地,因為 Dan 對 Violet 的信任與認同,讓 Violet 也開始認同自我、喜歡自己。Dan 邀請 Violet 一起錄製唱片,告訴 Violet 她很有音樂天分。受到肯定的 Violet,於是內心不再憤怒、說話不再挑釁、穿著也變得不再龐克。
    .
    #找回自己的Greta
    Greta 甜美的歌聲與詩意的歌詞,讓前男友回頭求和。但是,Greta 問前男友,你找到自己了嗎?

    顯然,男友沒有。不但沒有在音樂中找到自己,甚者,他陷入更深的迷惘,迷失在觀眾的關注與掌聲,而願意配合他人的喜愛與需要。對於 Greta 來說,男友早已忘卻自己原本創作的初衷。
    .
    #由LostStars分道揚鑣
    Greta 送給男友的聖誕禮物,Lost Stars 這首歌,即是驗證兩人興趣、意向、與性格的測試劑。Greta 堅持 Lost Stars 這首歌的清唱版才有靈魂,但是男友認為歌迷喜愛的是流行歌曲歡樂版。

    雖然男友邀請 Greta 是想要讓她看見自己願意妥協,願意現場清唱行版版本。但是,後來在觀眾的熱情的吆喝之下,男友還是忍不住加快速度,回到觀眾熱愛的搖滾歡樂版。頓時,Greta 覺醒,她決定要走自己的路。
    .
    #整個網路都是大賣場
    總算,整張唱片都錄好了。Dan 再次帶著 Greta 來到前公司,大家也願意為 Greta 發行這張唱片。不過,拆帳方式是:公司 9 : Greta 1。

    回去想了想,Greta 告訴 Dan,我們網路上發行吧,就賣一塊錢,就是唱片公司要給的那一塊錢,再來與樂團分帳。

    這是網路時代的銷售新方式,不用透過唱片公司,個人也能成為暢銷音樂家。此時,Greta 省卻包裝,無論是包裝個人還是重製唱片。

    一個唱片公司的維持,必須倚賴與音樂家拆帳後的9元,但是 Dan 與 Greta 的新做法,就是繞過公司的企劃製作, #以去中心化的概念銷售唱片。
    .
    #導演Carney不喜歡與Knightley工作
    拍攝完《曼哈頓戀習曲》之後,導演 Carney 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不喜歡與大明星大模特兒工作,總是明指 Knightley 很難搞。

    雖然後來導演有道歉,但是此後 Carney 就不在好萊塢工作,他的下一個編導音樂電影《搖滾青春練習曲》,改成在愛爾蘭的都柏林找素人拍攝,同樣也能達到好電影與受歡迎的程度。
    .
    #迷失星辰找回自己的方法
    我們每個人,也都會在人生中遇到迷失。我們每個人也都如同故事中/歌曲中的迷失星辰一樣,沈溺在人生谷底不知如何是好。

    但是 Greta 和 Dan 讓我們看見,即使在最絕望的窮苦潦倒之境,以便通克難的方式,與人合作,一起設下目標,齊心努力,以互助的方式,拉拔彼此脫離泥沼,就有機會重回人生順境。這也是為何,電影的名稱會是 Begin Again。
    .
    #神有幫忙嗎?
    如果你還記得電影剛開始,Dan 的帥車 Jaguar Mark X 路邊拋錨,他只好搭電車回家時,電車上有個傳教先生遞給他一個廣告,告訴他有神,神會幫忙。結果,Dan 調侃地問,倘若他不幫忙呢?

    看完電影,我們要相信,神會幫忙嗎?
    .
    .
    #每天陪你宅在家看一部好電影Day26
    #2021年6月10日
    #曼哈頓戀習曲2013
    #BeginAgain
    #Can_a_Song_Save_Your_Life?
    # 整個紐約都是錄音室
    # 整個網路都是大賣場
    #音樂世界的比特幣
    #想找回自己可以透過給自己一個新目標

  • 重啟人生拍攝地點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17 12:17:31
    有 1,448 人按讚

    【Zodiac 索命黃道帶的12個病態執念】#葉郎電影徵信社

    《Zodiac 索命黃道帶》是導演 David Fincher 在犯罪片這個類型上從《Se7en 火線追緝令》過渡到 Netflix 影集《Mindhunter 破案神探》的一個重要轉折。

    作為一個從未被偵破的真實犯罪事件,《索命黃道帶》因而不像《火線追緝令》有真兇揭露的結局,Fincher 將觀眾的注意力轉向記者和警察的犯罪調查運作經歷。為了確保觀眾絕對不會從電影細節中得到「誰就是真兇」的先入為主印象,Fincher 甚至刻意在重現黃道帶涉嫌的每一起兇案時讓不同的演員扮演兇手。

    故事的重點從來無關真兇是誰,而是關於一種病態的執念。這種執念不僅存在於兇手身上,也存在於犯罪調查過程中、甚至電影拍攝過程中的每個人。甚至是銀幕前方那些熱衷真實犯罪故事的我們。

    從執念到自我毀滅,只在一線之隔.......


    執念1:18個月的偵查
     ̄ ̄ ̄ ̄ ̄ ̄ ̄ ̄ ̄ ̄
    大部分電影籌拍過程,多半涉及了寫劇本、畫分鏡、找卡司和找資金之類的煩人事務。《索命黃道帶》的籌拍過程本身就是一場貨真價實的犯罪偵查。

    雖然改編自 Robert Graysmith (即電影中 Jake Gyllenhaal 飾演的報社漫畫家)所寫的私人調查專書,但導演 David Fincher 仍然要求組了一個調查小組,不僅由他和編劇 James Vanderbilt、製片 Bradley J Fischer 三人一起親自訪談書中涉及到的每個還在世的當事人,甚至還聘僱私家偵探追查失聯關鍵證人的下落,並找來語言學家專家、筆跡鑑識專家、犯罪心理專家來分析書裡書外各種線索。

    《索命黃道帶》的3年籌拍過程中,實際上有整整18個月是在花在導演本人扮演偵探親自調查案情上頭。


    執念2:2800個犯罪 podcast 節目
     ̄ ̄ ̄ ̄ ̄ ̄ ̄ ̄ ̄ ̄ ̄ ̄ ̄ ̄ ̄
    《索命黃道帶》上映以來,真實犯罪事件的衍生娛樂產品已經快速長成一個難以想像的巨大產業。

    串流產業一方之霸 Netflix 根本就是以賣犯罪故事竄起,一路以來已經製作過《Makeing A Murderer 謀殺犯的形成》、《Tiger King 虎王》、《Don't F**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 別惹喵皇:肉搜網際殺手》、當然還有 David Fincher 的《破案神探》等罪犯節目。Netflix 這幾天還宣佈要跟《American Horror Story 美國恐怖故事》的超級製作人 Ryan Murphy 合作改編另一個著名的美國連續殺人魔 Jeffrey Dahmer 的故事成為電視影集。

    另一個真實犯罪節目蔚為風行的領域是近年快速崛起的 podcast 市場,據統計全美 podcast 市場上有高達 2800 個真實犯罪節目。美國甚至已經有一個大型展會叫做 CrimeCon 犯罪展,每年吸引數千名對犯罪事件狂熱的人與會。


    執念3:24棵橡樹
     ̄ ̄ ̄ ̄ ̄ ̄ ̄ ̄
    除了透過調查還原案情之外,導演 David Fincher 還堅持一定要在兇案的真實現場取景,藉真正重現歷史。所以電影中除了發生在舊金山市市中心的一起兇案因為封街難度過高而不得不改採搭景之外,其餘每一場兇案都在黃道帶殺手行兇的精確地點拍攝。

    1969年9月27日,離舊金山不遠的 Berryessa 湖邊有兩名大學生Bryan Hartnell 和 Cecelia Shepard 遭黃道帶殺手以利刃攻擊,後者傷重身亡。事發的地點是雨季時會變成湖中小島的一個湖邊半島(稍後被當地人暱稱做黃道帶島)。半島上頭原先長滿了橡樹,事實上兇手就是靠著樹的掩護慢慢靠近在湖邊野餐的兩名大學生。然而等到 David Fincher 到現場勘查時,上頭的樹早已不存在(無法確定是自然死亡還是被人為移除)。

    於是 Fincher 執拗地用直升機運來24顆活生生的橡樹重新種在半島上,並另外種滿1600塊草皮,來完全恢復1969年兇案發生當天的原有地貌。


    執念4:0犯罪動機
     ̄ ̄ ̄ ̄ ̄ ̄ ̄ ̄
    犯罪學家 Scott A. Bonn 將黃道帶殺手歸類為比較少見的「Thrill Killers 快感殺手」,認為他追求的是獵殺和折磨被害者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快感。

    其中一個證據是殺手曾在挑釁信件中引用《The Most Dangerous Game 最危險的獵物》一書的句子。這部惡名昭彰的小說中以描繪的是把人當成獵物集中在一個小島上供人獵殺取樂的遊戲。今年初在美國引發爭議的電影《The Hunt 惡獵遊戲》正是改編自同一部小說。

    快感殺手的犯案特徵是經常遍尋不著犯罪動機,兇手經常既和被害當者沒有任何恩怨,也欠缺性慾或憤怒等激發他殺人的因素。美國歷史上最早的快感殺手案例是1924年綁架謀殺14歲男童的兩名美國大學生 Nathan Leopold 和 Richard Loeb 。家境富裕的倆人毫無來由地計畫謀害男童,唯一的理由是尋求刺激,希望藉由成功犯案並跳過追緝來展現自己高人一等的犯罪智慧。

    其中一名行兇者甚至還是死者的堂哥。


    執念5:70個 take
     ̄ ̄ ̄ ̄ ̄ ̄ ̄ ̄
    《索命黃道帶》是第一部完全用數位攝影機拍攝的好萊塢電影,也使偏執細節狂 David Fincher 得以完全不在乎底片成本地瘋狂追求更多細節。

    115天的拍攝日程中,最高紀錄曾有一個鏡頭反覆重拍了70次之多。男主角 Jake Gyllenhaal 曾目睹導演看著機器,然後豪邁地宣布「來!把剛剛十個 take 的畫面通通刪掉」,讓幾個小時的拍攝通通放水流。

    另外一名主角 Robert Downey Jr. 更加不適應數位拍攝。數位拍攝不像傳統底片攝影機需要很多時間準備才能重拍同一個鏡頭或是下一個鏡頭,所以演員原本的休息時間就被壓縮了。鏡頭跟鏡頭之間再也不能回休息室複習劇本,必須馬不停蹄地演出再演出。David Ficher 多年後在訪談中透露,當年片場經常發現裝著尿的玻璃罐藏在各個角落。正是 Robert Downey Jr. 大人藉以向導演抗議「老子連撒尿時間都沒有了」的藝術裝置。


    執念6:私人追兇13年
     ̄ ̄ ̄ ̄ ̄ ̄ ̄ ̄ ̄ ̄
    在一個兇案最終沒有被破解的故事當中,Jake Gyllenhaal 飾演的故事主人翁 Robert Graysmith 對調查真相的病態執念變成真正的故事重心。編劇 James Vanderbilt 在劇本中將作者本人放在舞台正中央,反而把調查兇案的警探和記者變成配角,藉以形成一個對兇案執念程度的光譜,以及墜入自毀和懸崖勒馬的兩個不同下場,藉以作為主角的借鏡。

    據說原作者 Robert Graysmith 看過電影的劇本之後,第一個反應是:「天!我現在終於知道為什麼我太太會離開我了。」

    投注整整13年的人生在調查一個跟他完全無關的故事上,他付出的代價是妻子帶著小孩離開他。Graysmith 在另一個訪問被問到人生如果可以重來他會怎麼選擇:「我想我會再做一次同樣的事。於是所有事很可能會都會再發生一次。因為它還是會將你緊緊勒住,它會完全征服你的生活。」


    執念7:18封挑釁信
     ̄ ̄ ̄ ̄ ̄ ̄ ̄ ̄ ̄
    黃道帶殺手以寄發挑釁信件給媒體甚至個人(比如 Robert Downey Jr. 飾演的記者 Paul Avery )而著稱。1969年到1974年的最後一封信之間,至少有18封信件被認定出自黃道帶殺手之手。這個行為模式也符合「Thrill Killers 快感殺手」想要博取公眾注意力的心理特徵。

    值得注意的是1974年之前,黃道帶殺手其實已經銷聲匿跡了整整三年,而激發他重出江湖的動機居然是為了發表他個人對於《The Exorcist 大法師》的影評。

    當年舊金山紀事報記者 Paul Avery 在大法師上映兩週後在報上撰寫了一篇關於每天都有觀眾在大廳嘔吐甚至昏倒的新聞。一直把 Avery 當成鬥智對象的黃道帶殺手很可能為了回應 Avery 的該篇報導,忍不住發出這封復出信來闡述自己對電影的感想:

    「我看了《大法師》並覺得該片可說是我看過最好的諷刺喜劇(I saw + think "The Exorcist" was the best saterical comidy that I have ever seen.)」黃道帶殺手說。


    執念8:1.3萬份報紙
     ̄ ̄ ̄ ̄ ̄ ̄ ̄ ̄ ̄
    媒體記者一直都是連續殺人狂熱潮的原罪。我們永遠無法推知誰是史上第一個連續殺人狂,卻可以明確知道誰是第一個被大幅報導而廣為人知的連續殺人狂——那就是1888年7月開始在倫敦犯案的開膛手傑克。

    開膛手傑克熱其實和英國對報紙課徵長達150年的各種知識稅制度息息相關。經過多年的知識稅抗爭,1853年到1861年之間英國報紙的廣告稅、印花稅和紙張稅陸續取消,致使二十多年後的開膛手傑克案正好和英國報業的爆炸性發展撞個滿懷。各種狂熱的追蹤報導和缺少事實根據的大膽臆測,甚至使某些人相信連續殺手狂是報社為了賣報紙捏造出來的。

    1888年英國各家報紙報導開膛手傑克案的規格和方法後來幾乎成為全球媒體面對重大犯罪事件的標準SOP,並間接影響到近百年後黃道帶殺手的報導規格。整個20世紀美國報紙的數量一直穩定維持在1.3萬份~到1.5萬份之間,僱用數萬名記者每天撰寫新聞。這些針對真實犯罪鉅細靡遺甚至天馬行空的報導,正是我們對於重大犯罪事件的病態迷戀的真正源頭。


    執念9:第2篇影評
     ̄ ̄ ̄ ̄ ̄ ̄ ̄ ̄
    在《大法師》影評之後,報社仍收到不少署名為黃道帶的信,但多半被認定可能難以證明出自黃道帶之手,而可能是仿效者或是沒事找事的鬧事者所為。

    可信度較高的是1974年5月的另一封同樣涉及了電影評論的信件。黃道帶殺手這一次的評論對象是《The Thin Red Line 紅色警戒》導演 Terrence Malick 1973年的犯罪電影《Badlands 窮山惡水》。不尋常的是黃道帶殺手在信中展現了一絲同理心,對於該片的行銷用語表達憂心。電影廣告的這句宣傳與「1959年多數人都在殺時間,但 Kit 和 Holly 則在殺人」,被黃道帶殺手指控有美化殺人兇手的嫌疑,並呼籲社會關注以要求撤除該片廣告。

    如果這封信真的出自黃道帶殺手之手,那他可能已經不小心揭露了自己的心理狀態。

    David Fincher 請來的犯罪心理學家 Sharon Pagaling-Hagan 認為這封信意味著黃道帶殺手的人格自我認知已經進入下一個階段:完成他的犯罪「成就」之後,開始重新融入社會的過程。他史無前例地在該信件中改屬名 「A Citizen 一個公民」也是這個推論的佐證。


    執念10:66歲英年早逝
     ̄ ̄ ̄ ̄ ̄ ̄ ̄ ̄ ̄ ̄ ̄
    《索命黃道帶》中最常被批評偏離事實的部分,不是關於兇案或是黃道帶殺手的描繪,而是關於 Robert Downey Jr. 飾演的記者 Paul Avery 的下場。

    電影中的 Avery 因為過度沉溺案情而開始酗酒。記者事業也因此走下坡,從全國知名記者變成轉到小報工作,成為一個人獨居在拖車中的過氣記者。這段戲劇性的描繪或許是為了凸顯電影主題「病態執念」,也或許是讓曾長期沉溺毒品的 Robert Downey Jr. 的表演能有投射之處。

    然而實際上Paul Avery 在黃道帶殺手後的人生仍然精采。他曾為了近距離報導越戰而搬到越南三年,在越南和香港等地活動。日後的記者生涯也還因為報導轟動全球的報業大亨孫女 Patty Hearst 的綁架案而名噪一時。稍後 Avery 則與著名的妓女人權運動者 Margo St. James 者結婚,但因為後者連續多年在法國工作,使 Avery 必須一個人留在舊金山面對孤獨和酒精的誘惑。

    酒精、毒品或是對黃道帶案的上癮都沒有真正讓他走向自我毀滅的命運。魔鬼藏在另一個生活小道具裡。2000年 Paul Avery 因為另外一個病態執念——吸菸導致的肺氣腫病逝,享年 66 歲。


    執念11:八成女粉絲
     ̄ ̄ ̄ ̄ ̄ ̄ ̄ ̄ ̄
    當我們著迷於真實犯罪事件時,我們在迷的是什麼?

    「廣泛的大眾之所以被這些故事吸引,是因為這些故事激發了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的一種基本卻強而有力的情緒:恐懼」犯罪學家 Scott Bonn 說。就像兒童著迷於怪物故事一樣,連續殺人狂就是成年人的怪物故事,讓他們在安全、受到控制的環境中不斷體驗到恐懼情緒的刺激。

    另一位心理學專家 Emily Mendez 則說這種恐懼體驗有助益於另外一個求生的本能,讓我們在過程中發展出保護自己的策略。這就是為什麼真實犯罪節目的的觀眾中女性有壓倒性的數量優勢,因為在現實世界中他們比男性有更強烈的保護自己的需求。

    根據統計真實犯罪類型 podcast 中有75%聽眾是女性。而在美國 CrimeCon 犯罪展活動中,更有八成參與者是女性。


    執念12:554本書
     ̄ ̄ ̄ ̄ ̄ ̄ ̄ ̄
    2007年《索命黃道帶》上映之後黃道帶案雖然被警方重啟,但沒有新線索,進度仍是一灘死水。最新技術的DNA比對甚至排除了電影中的第一嫌疑人Arthur Leigh Allen的可能性。

    真相這塊大畫布上越保留空白,就越吸引更多人在上面著墨。在Amazon上搜尋黃道帶殺手的關鍵字,可以找到554筆出版資料,包含實體書、電子書和有聲書(許多都來自 podcast 市場上的真實犯罪節目)等各種各樣出版品。《索命黃道帶》作者 Robert Graysmith 的幾本書當然排在最前面。而緊跟在後的則是2014年出版的一本名為《The Most Dangerous Animal of All》的暢銷書。從小被父母遺棄的作者 Gary L. Stewart 在追查生父真實身份的過程中,找到了種種證據指向當年遺棄他的生父很可能就是黃道帶殺手本人。

    今年初串流平台 Hulu 依據該書製作了一部真實犯罪調查的同名紀錄片節目。他們和 David Fincher 一樣重新訪談相關當事人、檢視書中條列的種種證據。和《索命黃道帶》不同的是,他們發現許多鐵證來自作者一廂情願的錯誤解讀。

    這本暢銷書被紀錄片一一破解之後,作者 Gary L. Stewart 本人似乎沒有動搖他的信念。當年協助他完成該書的記者評論道:「他的終極願望就是找到自己的身份,而這些線索就是他身份的一部分。如果這些線索再度瓦解,他就再也無法確定自己是什麼了」。

    當他沉迷於追求真實犯罪事件時,他其實是在找尋自己。


    《索命黃道帶》myVideo線上看:
    https://www.myvideo.net.tw/details/0/226055
    ——————————————
    現在上myVideo租電影儲值100送200,每月再抽5G手機!
    更多優惠資訊與活動內容:https://www.myvideo.net.tw/event/Goldenfilm/

  • 重啟人生拍攝地點 在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7-05 14:11:55
    有 2,478 人按讚


    《 陳爸,好走 》

    昨天,台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爸,在一個彎腰之間,告別了這個紛擾的塵世。

    就算我們不去冒險,生命的脆弱,永遠不知道在生活的哪個角落中等著撲向我們,就像我想也想不到這位孩子們的爸,會這樣突如其來的退休一樣-不到55歲。

    所以,如果有夢、有理想,就放膽地去做吧。至少在到了另一個世界的時刻,對這個世界的愛與理念,能被來自四面八方的夥伴們,一直延續下去。

    ---

    我與書屋的緣分,起因相識十來年的高中好友,在大學畢業後投入書屋工作,在2017年底和我提起了書屋想帶孩子們上山尋根的夢想。

    這就是2018年,那趟《小鬼湖橫斷》的由來。我們是一隻先鋒隊伍,為的是找出一條有挑戰性卻又不會過於危險的路徑,帶著知本的孩子們,踏著知本越嶺道、到訪神聖的鬼湖區域,翻越中央山脈,走過先人們遷徙與生活的路、與那片自古滋養著萬物的山林。

    雖然這個計畫後續因為各種原因,始終沒有付諸實現,但那趟成功的翻越經驗,已深植當年同行的兩位書屋夥伴與一位孩子的心中,等待那個緣份到齊的重啟之日。

    ---

    「把孩子們照顧好」,是陳爸唯一的理念,也是書屋的核心目標。在籌備小鬼湖橫斷的那天,我造訪了書屋在一個大水池間的辦公室,與孩子們學習的基地,在那裡,我深刻感受到了「家」的感覺。

    雖然蚊子很多,但那些友善的貓、那些孩子的笑容與玩笑、那種「有一個地方可以回去」、「大家都在」、「我們可以一起做一件事」的歸屬感,是成長中的孩子們,最不可或缺,也最渴望的樂園情懷。

    讓我回想起了高中時代,動不動就窩在社團辦公室和朋友們搞一堆蠢事的回憶——那是我最快樂的時光之一。

    如果家庭沒有餘裕也沒有能力提供孩子愛與照顧、引導他們學習,那麼書屋就是為了補足這個卻口而存在。不只登山計畫,獨木舟、單車環島等,倉庫裡成堆的裝備們,都訴說著書屋希望能透過戶外活動與挑戰的刺激,引導孩子們思考、給予他們勇氣,做自己過去所不敢嘗試的事。

    在我看來,別的不說,能夠給予這些孩子們「快樂」與「包容」,就已經是一件能改變社會的大事了。天知道哪一個當年整天窩在書屋的小孩,會在未來的某天,在哪個領域裡發光發熱呢?

    擁有快樂、有充滿智慧的前輩能引導自己,孩子們就能為自己的人生,砌出一條堅定而長遠的道路。

    這就是我認為,書屋的夢,偉大的地方。

    謝謝你,陳爸,雖然我們只有一面之緣,但我由衷希望,你的夥伴們能將這份信念,帶到這個世界不需要你們的那一天為止。

    ---

    每一個非營利組織的經營,都非常艱辛。如果你欣賞孩子的書屋的故事、陳爸的信念,想要支持他們,請直接與他們聯絡。讓這份對孩子的愛,能永遠延續下去。

    ---

    來自孩子的書屋今天下午四點左右的最新消息,增補之:

    「1、孩子的書屋在陳爸帶領下的業務各組分工,各司其職,相關業務將繼續維運,如常處理。
    -
    2、為陪伴書屋孩子與夥伴們一起面對創辦人、我們重要的家人的離世,經討論決定,暑假由孩子的書屋主辦的大型活動(如單車環島、澎湖獨木舟跳島等)將停辦。
    但協辦或已執行在即之活動,為免造成他人困擾,將照常辦理或參與。
    -
    3、為尊重陳爸親人隱私,公祭之前婉拒所有媒體的採訪及拍攝;若有任何與孩子的書屋相關的後續問題,統一由孩子的書屋粉專公告或由公關組對外說明。
    -
    4、近期開放上午九點至十二點拈香致意,
    地點另請私訊詢問,聯絡電話:089-513663
    有關治喪事宜
    家屬懇辭所有奠儀、花圈與花籃,
    公祭日期若訂出會再及時通知各位朋友,再次謝謝!」

    另外,以下是可以為書屋盡一份力的方法:
    https://www.bookhouse.org.tw/support-us/material-demand…

    連結裡有物資需求、小額捐款等等途徑,提供給支持陳爸理念的朋友們參考囉!謝謝大家!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