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意象紀念涼亭
說到北高雄的客家聚落,或許現在人聽來會覺得十分陌生,但其實無論是人口密集的東三民、後驛一帶,或是高樓林立的凹子底,在過去都曾經是真真實實的「客家庄」。
不過與台灣多數客家庄不同的是,北高雄地區的客家庄並不是清代既有的客家聚落,而是日治時期這些客家鄉親才從新竹一帶南下到高雄開墾...
📍客家意象紀念涼亭
說到北高雄的客家聚落,或許現在人聽來會覺得十分陌生,但其實無論是人口密集的東三民、後驛一帶,或是高樓林立的凹子底,在過去都曾經是真真實實的「客家庄」。
不過與台灣多數客家庄不同的是,北高雄地區的客家庄並不是清代既有的客家聚落,而是日治時期這些客家鄉親才從新竹一帶南下到高雄開墾的,也因此他們帶來了許多不同於南客族群的「北客文化」,進而影響了部份南客聚落的文化發展,例如南客其實沒有擂茶文化,但美濃卻有擂茶,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
#北客南漂與縱貫鐵路通車
這些客家鄉親的原住地位於北部的新竹一帶,但當地地勢山多平原少且土壤貧瘠,並沒有太多的可耕地及工作機會。
而當時正好碰上高雄的望族陳中和欲開發其在高雄本館、灣仔內及赤山一帶的土地,且明治41年(西元1908年)縱貫鐵路通車後,南北的交通來往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大變革,搭乘火車從北部到南部的交通時間縮短到了僅需要約1天的時間,大幅增加了南北的便利性。
於是自縱貫鐵路通車後,便陸續開始有新竹的客家人搭火車來到南部「討生活」,被招攬到當時尚未開墾的高雄郊區一帶,成為陳中和的佃農。
根據當地耆老表示,當時新竹州內的各車站,站務員大多都有當地的客家人,也因此站務員對於想南下打拼卻沒錢買票的同鄉,大多時候驗票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不會嚴格執行驗票。
-
#落地生根
此後這群客家鄉親開始在他們開墾的愛河中游一帶落地生根,從後驛、凹子底到灣仔內、本館、寶獅等地都可以看到客家人的蹤影,在全盛時期高雄市境內的客家人曾突破30萬大關。
但近幾十年來,隨著高雄的都市發展逐漸往北擴散,原先種植菱角等作物的農田,也隨著土地重劃而逐漸被高樓取代。
而原有的客家族群則在聚落結構變遷、外來人口大量移入的情況下逐漸被同化,至今在高雄市區內已無法找到任何客家庄,且生活在凹子底、新庄子等地的居民,大多也早已不是當初那群客家鄉親的後代。
時至今日,北高雄這群特別的客家族群雖然看似已消失在都市發展的洪流下,但其實至今在當地仍留下了一些能證明他們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例如位於同盟路上的「客家文物館」以及這座「客家意象紀念涼亭」就是個明顯的例子。
-
#客家意象紀念涼亭
這座「客家意象紀念涼亭」原為一座萬善祠,日治時期這群各家鄉親來到此地後,發現這裡有數具無主之墓,於是便合力在「七孔橋」旁興建此萬善祠用以供奉這些無人祭拜的先人。
根據可考證的記載,在昭和5年(西元1930年)時這座萬善祠是以竹筒搭建,並使用茅草作為屋頂,而整理出來的先人遺骸則以金斗甕承裝,並置於茅草屋內的地上。
至昭和15年(西元1940年)後,由於骸骨日漸增多,茅草屋內空間已不敷使用,於是在當地居民及善心人士的幫助下,新建了一座以磚瓦建成的新祠,並將祠內空間設計為一隔間坑,並將先人遺骸集中存放,再立碑並設案桌以方便祭祀。
到了民國54年(西元1965年)時,由於附近進行了工業區設置及道路拓寬等工程,於是又意外挖出了更多先人遺骸,此時這座萬善祠所存放的先人遺骸已超過千具,於是在附近新設工廠的協助下,萬善祠在原有的結構上進行擴建,並分為兩坑存放先人遺骸。
民國79年(西元1990年),由於自由路北段的開闢,位於萬善祠西側的「七孔橋」被拆除,同時萬善祠也略向東移並重新進行了改建,除了將建築改建成宮殿式之外,還另外新建了后土亭、金爐、戲台及廂房等空間,頗具規模。
-
不過到了民國98年(西元2009年)8月時,高雄市政府因原先公園預定地的開闢,而拆除了萬善祠的戲台及鐵皮屋棚。至隔年6月時再將先人的遺骸移至位於燕巢區的深水公墓集中安葬,並將萬善祠及其他附屬設施完全拆除,準備開始興建公園。
在萬善祠拆除後,為了保存地方上的歷史記憶,並紀念過去在此辛勞開墾的客家鄉親,高雄市政府編列預算興建了這座「客家意象紀念涼亭」,並在涼亭上刻有「萬善祠」字樣,同時設立碑文講述過去的這段歷史。
-
#七孔橋
位於萬善祠旁的七孔橋建於清道光時期,是清領時期唯一一條連街愛河兩岸的橋樑,因六座橋墩間共有七個孔道而得名,橋體以硓𥑮石、石板及石灰砌成,並在橋面鋪上花崗石板,在清領時期是來往鳳山縣之新舊城間的交通要道。
至日治時期時,由於覆鼎金與愛河下游間載運紅土的航運需求,所以將七孔橋中央的兩座橋墩拆除,至此七孔橋實際上只剩下「五孔」,於是居民便將原有的石板墊高,並放上木板以維持橋樑作用。
戰後由於橋體日漸老舊,且以木板搭建之橋面危險性較高,於是附近居民於民國40年(西元1951年)時集資將七孔橋改建為木橋。
後高雄市政府又於民國54年(西元1965年),將七孔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並可供車輛通行,同時也方便了鄰近區域內由王永慶成立的「朝陽木業」之車輛進出。
民國79年(西元1990年)隨著自由路北段的開闢,在七孔橋旁也新建了一座21公尺寬的「自由橋」,舊有的七孔橋之通行功能就此被取代,並隨即被拆除。
-
#Taiwan #Kaohsiung #Zuoying #Hakka #Pavilion #Memory #Memorial #History #Local #台灣 #高雄 #左營 #凹子底 #客家意象紀念涼亭 #萬善祠 #七孔橋 #客家庄 #客家人 #客家 #在地 #在地文化 #歷史 #紀念
重劃區內耕地 在 陳歐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 #改善農業生產環境
今(8)早歐珀偕同農委會農田水利署、農委會農田水利署宜蘭管理處與冬山鄉長 林峻輔 、縣議員 張秋明、縣議員 謝燦輝 、縣議員#邱素梅 、縣議員 簡松樹 、縣議員 #蔡金惠 、縣議員 #林義剛、冬山鄉民代表會副主席 陳鏗芳 、冬山鄉民代表 #蔡東海 、冬山鄉民代表 #江松茂、五結鄉民代表 #吳明吉 、五結鄉民代表 #黃子堯 、五結鄉孝威村長 #曾秋萍 、冬山鄉大進村長 #張進益 及地方紳士,前往視察縣內「冬山鄉大進村農地引灌水源暨灌溉系統可行性規劃評估」、「五結鄉錦眾二主給2-2小給及錦眾二中排2-1小排渠道改善工程」進度。
冬山鄉大進村重劃區內耕地因坵形破碎、缺乏農水路造成灌溉及排水不良等問題。長期以來農民須自行鑿井或山間接管引水,每逢颱風管線破損,使得灌溉水源不穩定,嚴重影響農作物產量。為延續前期重劃區規劃方案,將未納入毗鄰重劃區之耕地共同檢討,一併解決當地灌溉用水問題。歐珀向中央爭取310萬元,針對「冬山鄉大進村農地引灌水源暨灌溉系統」進行總面積239公頃的可行性評估計畫,計畫已於今年7月實施進行中,預計111年5月完成可行性評估。
五結鄉錦眾二主給2-2小給及錦眾二中排2-1小排,老舊土渠輸水功能不佳及排水不良,歐珀向中央爭取630萬進行改善,並且要求公有土地配合工程,將道路一併拓寬,除了能夠有效改善農田排水、解決渠道滲漏,路面拓寬也改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環境,並且提升人車通行安全,該工程預計於110年11月完工。
農田水路、排水系統對於農業特別重要,為宜蘭農業的水利建設發展,讓在地農民有完整的灌溉農田水利設施,歐珀秉持著「建設不能分藍綠、中央地方要協力」的心,持續在中央為大家爭取建設,並改善宜蘭農業生產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