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采耳師薪水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采耳師薪水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采耳師薪水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采耳師薪水產品中有2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542的網紅DJ 芳翎,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02/05 星期五 絕對音樂】 「不要羨慕別人身上的光芒,只要找自己頭上的太陽就可以了。 正面看待自己的優點,做你自己~~」 SO~~你/妳找到屬於你的太陽了嗎?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

  • 采耳師薪水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05 15:31:37
    有 190 人按讚

    【02/05 星期五 絕對音樂】

    「不要羨慕別人身上的光芒,只要找自己頭上的太陽就可以了。
    正面看待自己的優點,做你自己~~」
    SO~~你/妳找到屬於你的太陽了嗎?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試都沒試就放棄,那才叫做失敗》

    從前有一個少年,他生長在一個純樸的農家。
    他的父親期望他成為一個神父,因為這將會為他那平凡的農人家庭帶來莫大的榮耀。但男孩從小就渴望去認識這個世界,對他而言,這比了解上帝和人類的原罪更重要。
    有一天下午,他鼓起勇氣跑去告訴父親:「我不想當神父,我想去旅行。」因為旅行才可以實現他認識世界的願望。
    父親勸誡兒子:「很多人來到我們這裡旅行,想尋找新鮮事物,然而當他們離去時,基本上還是跟來時一樣。」這意思是:不管去到哪裡,回來都是一樣。
    「但我還是想去看看他們住的城市和城堡。」男孩說。
    「那些人到我們這兒,看了我們的地方,都會想永遠住在這裡。」父親繼續說服兒子。
    「但我還是希望能認識他們住的地方,知道他們是怎麼過生活的。」男孩不為所動。
    父親最後使出殺手金間:「那些人都有足夠的錢供他們旅行,像我們這種人,只有當牧羊人才能到處旅行。」
    「那麼我就去當牧羊人吧!」男孩堅定地說。
    最後,父親不再多說了。
    隔天,父親給兒子三個金幣,讓他去買羊。他祝福兒子,但最後依然說:「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我們的土地最肥,我們的女人最美。」
    少年接受了父親的金幣與祝福,但他卻在父親的眼裡,看出父親其實也是渴望去旅行的,儘管他因為數十年睡在同一張床上,天天為水與糧食奮鬥,不得不深埋自己內心的渴望。

    這是出自我最喜歡的一本書《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後來,少年離家去當一個牧羊人、去圓自己的夢想,並展開一連串驚奇的尋寶之旅,故事十分精采。

    這故事深深影響了很多人(包括我),叫人產生勇氣,敢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我經常跟許多父母說:「拜託,請你不要當孩子生命的絆腳石。」
    故事裡,少年的父親沒有成為孩子的絆腳石。他說服不了孩子,於是就放孩子出去闖天下。但我知道,在我們的文化裡,我們的孩子可沒這麼幸運。
    為了保護孩子,很多父母總希望孩子走一條安穩、安全的路。殊不知,這條安穩的路卻不見得適合每個人,也不見得可以讓你的孩子幸福快樂。但父母不管,畢竟,「我們也是這樣活過來的呀」。

    一天早上,我在臉書上看到另一位年輕人的故事,叫我感動不已。
    他是另外一個牧羊少年。
    這年輕人叫賴奎吾,他現年才二十一歲,正在等當兵,退伍後,在德國已經有一個自己喜歡的好工作在等著他。
    「這麼年輕,大學畢業了嗎?」你一定很好奇,是不?
    沒錯,他大學沒畢業。上高中以後,他發現:高中生活每天考試,課業繁重。他形容這種生活「只有一種顏色」。他受夠了。毅然決然、休學一年。

    休學那一年他十六歲,一個人揹起行囊,跑到歐洲去當交換學生。
    到了德國,叫他大開眼界,發現別人的教育跟我們完全不一樣。德國學生很踴躍發言,可以跟老師充分「對話」,那裡沒有所謂的「對錯」或標準答案。
    德國學校是「多元教育」,高中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去學習,不是功課好的人才是好學生,他們也不覺得會念書的人比會運動的人「更優秀」。這是一種「多元價值」的教育。
    德國的學校有二分之一的時間都在放假,於是他就揹著背包到處去旅行,勇敢冒險。
    為了省錢,他旅行中從沒住過旅館,不是睡車站,不然就是借住朋友家當「沙發客」。沿途因為怕寂寞,他就訓練自己,大方去與人交談,於是結交了不少朋友。有時,借住朋友家時,他還會煮一大桌台灣料理請朋友吃。你可以想像嗎?這個孩子才十六歲耶,然而他的能力與勇氣,卻遠遠超越一般大人。讚嘆。

    他很喜歡汽車,在德國那一年,他跑遍了所有的車展。
    回到台灣後,他繼續念書、升學,後來雖考上大學,卻只念了一學期,就跑去跟父母說:「台灣的教育沒辦法給我想要的東西,我想出去尋找自己的機會。」
    厚,真佩服。這個對話讓我想到上面牧羊少年跟他父親的對話,如出一轍。請告訴我,台灣有幾個孩子敢講這種話。
    如果孩子敢講這種話,我猜,一般父母也一定會強加阻撓。「先把大學念完再說」、「你一個到外面太危險了,媽媽不放心。」、「你給我好好念書就好,別想太多。」
    這就是「絆腳石」。
    好,請聽聽賴奎吾的爸爸是怎麼回應孩子的:「你已經是大人了,你的決定,我們不會阻擋你,但記得,這些責任、後果都要由你自己一人承擔。」
    這個爸爸叫人更佩服。
    如果你要你的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那麼就請你----放手。

    賴媽媽也不遑多讓。他們都愛孩子、卻不溺愛孩子。
    賴奎吾喜歡機車,在十八歲生日過後一天,立即去考機車駕照。考上了,興沖沖地跑去求媽媽給他買機車,賴媽媽連想都不想,只回兩個字:「免談。」
    賴奎吾碰壁了,卻不放棄。
    他立刻上網搜尋,看能不能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免費得到一部機車。
    果真,還給他找到呢。剛好某廠商出了一款新機車,正好在徵求試車員,只要騎著它上山下海,並寫一份機車性能報告,就可以拿到新車。
    這就是一種生存能力。
    只要父母不要急著給,有時匱乏就是最好的老師,它會讓孩子長出自食其力的生存能力。
    這個故事同時也讓我想起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書上一句名言:「當你真心渴望一件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請牢牢記住這句話,這是真的。

    那一年賴奎吾從德國回來以後,就開始打工賺錢,因為他心裡明白,德國才是他的最終去處,只有那裡才能給他他想要的東西。
    大一時,他已經辛苦存了十萬元。大一念了一學期,他立刻去辦休學,偷偷買了一張單程機票(你看決心有多大),然後在出發前一週才告訴家人:「我要去德國。」
    真是了不起的年輕人,他的生命,完全由自己作主。他不是棋子,他是下棋的人。
    到了德國,賴奎吾並沒有去念大學,他想先工作。他主動找工作,主動寫信給一家德國汽車貿易老闆:「請你給我一個月的實習機會,你不用付我薪水,時間到了,如你不滿意,隨時可以炒我魷魚。」
    老闆回信跟他說:「等你當完兵,歡迎你到我公司工作。」
    於是,他順利得到自己人生第一份工作。(我要是老闆,也會用他。)
    一個人敢去要他自己想要的東西,敢勇於自我推薦,這就是膽識、就是自信。

    同時說了兩個年輕人的故事,其實我想說的是:親愛的朋友,請不要害怕自己的夢想,勇敢離開自己的「舒適區」,走出去吧。這個世界,比你想像的還要友善、美麗、寬廣。
    而你,比你想像的還要有力量、還要勇敢。
    如果連試都不試就放棄,在我看來,這才是失敗。
    「美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成為什麼。」。

    (文章來源:http://blog.xuite.net/joe.chou/twblog)
    ***************************

  • 采耳師薪水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21 15:12:52
    有 170 人按讚

    【12/21 星期一 絕對音樂】

    「當我們期待服務人員拿出專業,提供服務時,我們也應該拿出理性,享受服務。
    因為~~穿上制服代表專業和公司門面,但不是意味著卑微和活該受罪。」
    SO~~就學著多一些同理心吧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人生這條路沒有GPS,耐心的用你的方式走下去》

    無論如何,帖子,都是警鐘。剛開始以自己的名字收帖子,是同輩們的喜帖。
    不到二十歲,就收到國中同學的帖子。在我長大的小鎮,二十歲算早婚,但也還沒早到太驚人。
    我記得大學二年級時的暑假,開唯一一次的同學會,那一位班上最乖巧的女同學,已經帶著兩個小孩前來,大的那個已經蹦蹦跳跳了。
    出社會後,進入了抱怨「薪水還來不及付紅包」的階段,喜帖一張一張飛過來。辦婚禮的人都興高采烈,還找不到理想的伴可以結婚的,心裡難免有怨氣:為什麼就我一個人那麼淒涼,那個「對的人」到底在哪裡?
    然後,很快地,第一張白帖,在前中年之前一定翩然而至。
    剛開始,是好友的父母,親戚的父執輩。
    然後,長輩的狀況越來越多。如果白帖是死神送來的警鐘的話,到了中年之後,這些連續的刺耳聲響,已經讓我們疲憊、習慣到不再驚慌的地步。最刺痛的那一聲來自最親近的人。
    我們終究會讓自己明白,這是逃不了的,再怎麼一生平順。
    緊接著,另外那種的「第一張」白帖,才能狠狠地扎了我們的心一下。
    它竟然來自與自己同年齡的人。
    出於事故,或出於疾病。當我們還在為現實生活的種種憂煩時,他悄悄地先行離去,不再困擾了。
    有的白帖並沒有具體寄來,但聽一次唏噓一回。
    人生邁入下半段之後的同學會,每一次,都會聽到各式各樣的故事:有人告訴我,高中時那個田徑社裡最高亮麗的女孩,訂婚後的第二天,在美國加州發生了車禍,再也聽不到情人的嘆息。
    大學時那個笑聲爽朗的隔壁班同學,在歐洲念博士時,某一天發現自己站不起來,一檢查,原來是骨癌,從此沒能再行走,久久沉睡在異鄉。
    念研究所的學長,不過四十二歲,某上市公司財務長,有一回加班晚歸,泡了個澡,過勞的他被發現時已無氣息……
    就算我們想要跳過這些故事,不想聽見那一步一步逼緊的警鈴聲,我們都無法忽略,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而憂思難忘。
    而中年的我們,多數無法宣洩也無法來得及思考,仍被忙碌與疲倦困住。有一天我忽然悟到:
    其實告別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有一天我們要想念我們的記憶。
    有部得到奧斯卡女主角獎的電影叫《我想念我自己》,說的就是一個明明很聰明的女人,什麼幸福都有,卻要面對自己漸漸失去記憶的故事。
    幾個朋友都說,那是一部恐怖片。
    因為我們已經開始:忽然會忘記自己剛剛在找什麼?明明要自己記得什麼,如果沒有寫下來,就會變得絞盡腦汁也無可追憶;明明記得自己把它收起來,卻翻箱倒櫃找不到那個東西?更嚴重一點的是,出門忘了自己開瓦斯在煮水之類……
    不管我們企圖裝得多麼年輕,而所謂醫美和回春科技如何進步,我們身體中某些過去不被視為重要的功能已漸漸消失,直到它離去我們才發現它還真的很可貴,也只有在它們逐漸遠離之後,我們才想到要再珍惜一會兒。
    我不想只強調失去。
    失去是必然,強調,未必有意義。
    在逐漸失去中我們也逐漸得到。
    失去的東西或許很具體,而得到的東西或許很抽象。
    最近,與我共事過的一個女生,目前在日本求學,在互通的通訊軟體上PO文:二十五歲,祝我自己生日快樂!感慨良多!雖然我老了一歲,但感謝這一年所獲得的一切!
    這一年,她離開了工作和男友,一個人到日本求學,我常常看到她的活動紀錄。這是她真正離家生活的第一年,一個人在異地打工;有時很想念男友,有時很想念臺灣小吃,有時自顧自說著:前途茫茫,只有自己為自己加油之類的話語。
    身為一個「奮鬥過來的長輩」,我常會在她沮喪時留些話,有時鼓勵她,「你好棒!」,有時在她沮喪時砥礪她,「喂!拜託有點出息……」
    我悄悄在她的臉書上留言:生日快樂!我感慨也良多。真羨慕你的二十五歲,雖然,我一點也不想活回去……
    年輕當然好,但是活回去,想來就累。
    二十五歲的時候,我自以為什麼都知道,其實很無知。雖然很努力,但一直在掙扎,不知道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該做什麼工作;我的驕傲裡頭藏著一些自卑,我的自信裡藏著好多茫然,我既反抗卻又想要討好許多規範,擁有很多青春卻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花用……
    我是個很早就在想「這輩子到底是要來完成些什麼」的人,不過,中年以後細數來,自以為聰明,也滿愛裝作聰明的我,在二十歲和三十歲間,做的蠢事還真多,幾乎所有人生的重大決策都沒對過。在感情上也飄移浮沉不定,其實每個選擇都不曾讓我快樂。
    二十多歲時的我,在跟自己晴時多雲偶陣雨的個性抗爭,倔強,叛逆但並不堅定和堅強。
    是的,我真的不願意回去了,如果要我的腦袋回到那時的混沌和糊塗。就算當時有張沒有皺紋的臉,沒有肥肉的身材。
    但是話說回來,現在的我,就算沒有讓自己太滿意,至少,千錘百鍊後比較堅定成熟。現在的我是由許多舊日的錯誤決策改正又改正後的、一個還可以接受的版本。
    那些錯過的路還是有意義,雖然……有的意義不大,付出的代價很多。
    如果把人生看做是一段旅行,我們的人生還真是找不到GPS。就算當時曾經有人明確給你地圖,也可能在後來發現他根本指錯路。
    我唯一可以慶幸的是,走錯的路,跌過的跤都是我自己搞的,我招惹的,怨不了別人。
    跌跤是功課,爬起來也是;經驗是成長,教訓也是;勳章是榮光,而巴掌或許也是;疤痕並不美,但必須值得。
    大概在十歲之前就開始用自己模糊的小腦袋想:「這輩子到底是要來完成些什麼?」的我,如今再問自己這個問題:這輩子,你到底是要來完成些什麼?
    我的回答會比二十多歲時沒出息些。
    就是:「該做的,以我能力可以做的,我都做了;日後還將盡力用自己的方式活著,還是做不到的,就算了。」
    還做著自己可以期許自己的事情。
    中年之後最好的權利就是,可以不要再聽任何「長輩」的期許。長輩,我就是;那些比我們年長的長輩不多,再有控制力也要應付自己的衰頹,不能再當軍師。
    一個人究竟能做到什麼呢?
    想來其實,很少。如果能活得有點顏色,那也是因為你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管你想做變數,還是做常數。
    不管你做多少活,覺得自己多偉大,是非功過,都不是你可以下定論的。
    怎麼說呢?讓我們想想中國歷史上所有女性中最大的一個變數吧,比如武則天。(這個聯想是因為最近看完連續劇《武媚娘傳奇》。)念研究所時上唐代文學,碰巧專程為她寫過「新舊唐書關於武則天記載」的研究報告,《新唐書》比《舊唐書》多說了她許多壞話,比如加了自己弄死女兒來陷害皇后之類。
    她統治過一個廣大王朝五十年,她睥睨了所有男人的聰明才智,壓倒了所有女人的心機鬥爭,她對傳統的看法不屑一顧……六十多歲後,她當了皇帝,在那個封建時代裡,完全是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只要得到了一分權利就實踐自己夢想的大大驚嘆號,在古代的女人裡也算是「外星人」等級。
    去世後,不過留下一個無字碑。無字碑,很有意思,姑且不論歷史學家怎麼推論,最可愛的一個解釋就是:
    「我不想自己說些什麼了,反正你們會一直說我,管你們怎麼說我,我根本不在乎,本人這一輩子的是非功過,隨便你們眾說紛紜,去、去……」
    我喜歡這個解釋。
    其實所有人一生的碑銘,不管上面刻多少字、寫得多誇張,都是一面無字碑。你有你的觀點,別人自有別人的看法。
    你還管那麼多人說你?其實你並不重要,再顯達也不過是別人嘴裡的巷議街談一條。
    她已是歷史中如跨年煙火般的絢爛人物,我們,再亮眼也是小沖天泡一支。
    那-這輩子到底要完成什麼?
    中年之後,我還是偶爾會想想這個問題。心裡很明白,看似我完成了很多,其實完成的很少。所完成的事都沒什麼太了不起的,再怎麼燃燒自己,也是無月之夜中一點微小螢火,轉眼熄了。
    我最近比較容易為小事而感動。
    來說說一位八十歲左右的老先生吧。他出現在我常出現的地方,我看他看了一年多。看過他很多次了,在我家裡附近小學練跑的操場上。
    他一跛一跛拄著杖往前,和我一樣繞圈子。走得很吃力,看這光景,我馬上明白,他應該在不久前中風過,有一條腿不太能動。
    他一個人在復健。
    走累了,他會在司令台旁的階梯坐下,聽廣播。老人家耳背,廣播開得很大聲,聽得出主持人說話腔調和本地大不同,應該是北京中央電台的廣播節目。
    光憑這一點,大致可以推算,他應該是當年來臺的老兵,已在本地落地生根,娛樂是聽聽老家來的聲音。他這一生,兵荒馬亂的艱苦應該少不了。
    他只是一個很常見的孤獨老人,不同的是,他就是不肯讓自己被中風一路摧枯拉朽地擊潰,他還想要回復「靠自己」的功能。
    我偶爾才在那個操場練跑,每次都看到這位老伯伯,可見他幾乎每晚都在那兒走。
    某一天,奔跑的我忽然仔細打量起慢慢走在前頭的他,我注意到,他,真的變好了,雖然還是拄著枴杖,但是,那佝僂的樣子不見了。
    也不再有一跛一跛吃力的感覺。
    速度似乎也快多了,不會讓人馬上聯想到中風二字。
    這個背影讓我自顧自地感動起來:
    不管他在什麼年紀,他還在奮鬥些什麼,還想讓自己過得好一點。
    不為什麼偉大目標,但是努力做好自己。
    人生到底要完成什麼?
    完成什麼已不重要,不是自己所能強求,所能定義。
    但不容自己被絕望捕獲,只變成一個哀怨的命運囚徒。
    是的,人到中年後,無法侈言偉大夢想,但仍可期許短暫光亮,至少還能感覺得到,在此一步一步生理狀況走下坡之際,某種內在靈魂還在發光。還在Do My best!
    不想要倒下來,還想要往前走,平凡的路也動人。
    我們以為自己擁有的很多東西,只是借來用而已;我們所有的私人存摺只有記憶,有意義的,只是那些走過的路,錯路,對路。
    人到中年,何其有幸,可以盡其在我,耐心地,聽著自己的聲音按著自己的方式走下去。
    且行且努力,且行且珍惜。

    (文章來源: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9460&from=line)

    ***************************

  • 采耳師薪水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07 15:00:01
    有 281 人按讚

    #事情沒有那麼糟 #干安捏
    #給不小心就想太多的你 的 #情緒療癒指南
     
    😓男友不讀不回訊息,徹底人間蒸發……
    〰️焦慮的你 →奪命連環call,我一定要找到他為止!
    〰️冷靜的你 →我應該要少看手機,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老闆寫信給你,感覺語氣有點不高興……
    〰️焦慮的你 →完了!他可能打算要炒我魷魚了!
    〰️冷靜的你 →就算老闆心情不好,也不一定跟我有關係。
     
    😰母親總是對你的感情對象、薪水抱怨個不停……
    〰️焦慮的你 →到底要怎樣才能讓她不要再一直碎碎唸?
    〰️冷靜的你 →我應該跟媽媽好好溝通,尋求她的理解。
     
     不管是工作、家庭,還是感情,每當遇到挫折與壓力時,我們常會不由自主地陷入焦慮中,問題就出在我們大腦的「反射動作」。人類在遭遇危險時,大腦會本能地做出保護反應,引發不安和恐懼,但其實你感受到的所有負面情緒,往往都不是真的!
     
     資深諮商心理師凱瑟琳.史密斯博士認為,焦慮無法避免,但卻可以「控制」,只要藉由仔細觀察、審慎評估,就能及時阻斷焦慮,關閉不當的「自動反應」,拿回情緒的主控權。本書便從練習分辨自己的情緒開始,一步步教你如何處理父母、家人、伴侶、朋友等「焦慮關係」,進而延伸到職場乃至手機、社交媒體和政治、宗教問題的對應之道。
     
     焦慮是人之常情,想要克服焦慮,失敗了也沒關係,下次再多觀察一點、多練習一點,自然就會進步。我們要做的,只是照顧好自己、對自己負責就夠了。
     
    --
     
    #什麼是包溫理論
     
     每一位治療師都有一套引導他們與客戶合作的理論,而引導我的是一種名為「包溫理論」(Bowen Theory)的人類行為理論。莫瑞‧包溫(Murray Bowen)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也是家庭心理治療之父。他和我一樣來自田納西州。我喜歡他以精采、通俗的方式描述人際關係。
     
     傳統的心理治療師都把重點放在個人身上,但包溫博士認為,當我們審視我們的關係體系時,我們才能學會冷靜下來。因為當我們感到焦慮時,我們往往試圖改變別人、試圖讓其他人都平靜下來,最終我們才能感到放鬆。但是,如果你能在這些人際關係中先管好你自己,那麼你的家庭、工作,甚至更廣大的世界就會先一步稍稍平靜下來。
     
     包溫博士教導我們,如果焦慮是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中產生的,那麼焦慮也可以在人際關係中解決。因此,長久的改變不會在孤立狀態下發生,甚至不會在治療師的沙發上發生。當我們願意在最困難的關係中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時,一切自然會改變。我知道這聽起來刺耳而且困難,但是,它真的能影響你!如果一個人能在他焦慮的家庭、他焦慮的社群,以及他焦慮的世界中學會獨立思考與行動,那麼他的自我意識就不會如此依賴他人的配合。
     
     我很樂意你把我視為天才,但本書中許多理念其實都直接來自包溫理論。你不需要成為理論專家也可以閱讀這本書,但是如果你有興趣想多了解一些,我在本書最後的〈附錄〉中提供了一些基本定義與參考資料,那可以協助你展開學習。
     
    #好吧但我如何冷靜下來?
     
    本書的每一章,都將專門探討一種可能在生活中使你陷入困境的焦慮。我們將探討你焦慮的自我、你的人際關係、你的職業,以及更廣大的世界。我會利用我治療工作中發生的案例,協助你進一步了解怎麼樣才能建立更堅強的自我,並減少整體焦慮。為了保護我的客戶隱私,他們的姓名與身分資料都已經過變造。每一個案例都是許多面臨相似挑戰的人的複合體,你也許會在這許多人當中看到你自己,當然我也不例外。
    建立一個堅實的、有原則的自我,是一個複雜且終其一生的過程。
     
     為了避免讓你感到不知所措,我會在整本書中使用三個動詞:觀察(observing)、評估(evaluating),以及阻斷(interrupting)你的焦慮運作。
     
     首先,你必須開始🟧觀察🟧。在你能改變你的焦慮行為之前,你必須知道它們是什麼。當你在觀察自己時,你已在利用你的一部分大腦協助自己冷靜下來。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在說明伴隨焦慮而產生的常見行為,這樣你就可以成為一個辨識焦慮的專家。
     
     其次,你必須🟧評估🟧你的行為。你必須審視你如何處理你的焦慮,並且問你自己:「我真的想成為這種人嗎?」我會談到如何過一種以思維與原則來引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驚慌失措的生活。
     
     第三,你必須🟧阻斷🟧你的自動反應。一旦觀察到你的自動行為,並確定你真的想要以什麼方式生活後,你必須開始找機會阻斷你的自動反應。這意味著你會有某種程度的不舒服,因為任何時候做一件你通常不會做的事都會有點不舒服,或者很不舒服。
     
     努力建立一個更堅實的自我之後,人們往往會說,他們以前的生活與現在的生活有如天壤之別。現在他們花更少的精力去尋求認可,並且有更多的精力去實現他們的目標。他們的情緒症狀與生理症狀減少了,他們的人際關係更脆弱,並且焦慮也減少了。
     
     有些人也許會辯稱,在我們的世界如此紛亂之際,專注自我是自私的。但我認為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沒有足夠的「自我」去因應我們所面對的挑戰。最冷靜的人會脫穎而出成為改革創新的人,那是因為他們了解,在當今世界的焦慮方程式中,「你」是你唯一可以操縱的變數。
     
     透過建立一個更堅實的自我,你或許可以幫助你的家庭、你的社群,以及整個世界冷靜下來,而那是一股相當強大的影響力。
     
     焦慮無所不在,無須對產生焦慮的自己感到失望或挫折。透過本書的原則,藉著「觀察」、「評估」、「阻斷」,便能有效處理人際互動之間的「焦慮關係」,找回內心的平靜。
      
    --
     
     本文摘自《事情沒有那麼糟:給不小心就想太多的你的情緒療癒指南
    》,由 皇冠文化集團 平安文化出版。作者凱瑟琳.史密斯為專業諮商心理師和知名心理健康作家,定居在華盛頓,目前是「包溫家庭研究中心」副教授。

    🏷閱讀本書:https://tinyurl.com/y9zmev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