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醫院投訴有用嗎pt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醫院投訴有用嗎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醫院投訴有用嗎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醫院投訴有用嗎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記者陳曉蕾,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病人家人不同看法 文:陳曉蕾 有一位女兒額外著緊腦退化症媽媽是否能夠說話,特地有一本記事簿,記下每一天媽媽說過的話,可是隨著病情發展,媽媽還是漸漸失去語言能力。這對醫生也很難受,但腦退化症就是如此,要調整期望。 當照顧者無法接受病情繼續發展,甚至變成投訴,醫生有時也沒法說服照顧者,唯有等時...

  • 醫院投訴有用嗎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30 22:17:31
    有 177 人按讚

    病人家人不同看法
    文:陳曉蕾

      有一位女兒額外著緊腦退化症媽媽是否能夠說話,特地有一本記事簿,記下每一天媽媽說過的話,可是隨著病情發展,媽媽還是漸漸失去語言能力。這對醫生也很難受,但腦退化症就是如此,要調整期望。
      當照顧者無法接受病情繼續發展,甚至變成投訴,醫生有時也沒法說服照顧者,唯有等時間,讓照顧者接受。

      曾經有研究在院舍訪問晚期腦退化症患者的家人,如果病情再差無法進食,會否考慮插鼻胃喉,很多家人都說插。醫護人員解釋就算使用人工導管餵飼,也只能撐幾個月,可能會有肺炎,生活質素並不理想,之後再問家人,有一成多人聽了解釋後放棄插喉,可是仍然有大半數家人堅持。
      醫護人員再問,如果不止是晚期腦退化症,並且是不可逆轉的昏迷?依然有六成家人選擇插喉——同期我們在院舍訪問了超過一千名院友,這些院友仍然神志清神有足夠能力作決定,超過八成都說不會接受人工導管餵飼。
      家人和病人的看法,差異很大。雖然這兩個研究都是十多年前進行,也許近年家人對腦退化症認識多了,可是仍然很難放手。就像人們都知道會死,但沒預計自己真的會死,明知病人已經退化到接近臨終,仍然感到錯愕。

      我最近有一位年過七十的朋友患癌,本來打算紓緩治療為主,因為家人要求,同意做手術,手術後兩個月仍然擴散,朋友要求嗎啡減少氣促不適。「你會想保持清醒,多點時間見家人嗎?」我問,朋友坦言寧願舒服一點:「還有什麼沒交待的?我只想舒服一點地離開。」如果家人不捨得,要等到很差很差時才放手,那病人就要捱過這段過程。
    知道另一間院舍有一位兒子,堅持要人手餵晚期腦退化症的媽媽,說媽媽以前最喜歡就是吃東西,但媽媽吃不下,他仍然會勉強塞進去,迫得醫護人員申請監護令阻止兒子。
    重點其實是能否舒服地離世:耆智園也有一位院友住了十年,一直都只是記性不好,但最後一年健康退化很快,不能走路。家人最想的,就是病人可以「舒服地去」。院友一兩個月都吃不好,家人不想插喉,偶然就吊鹽水,最後有肺炎,也沒有用抗生素,最後因為氣促,給點麻啡,也就舒服一點地離世了。


    撮自《好好地老》逢周五刊登

    人人都會老,但在香港安心老去並不是易事。
    記者陳曉蕾透過與賽馬會耆智園總監郭志銳教授,連月訪談結集成書《好好地老》,讓我們了解到醫院的限制,繼而探討社區的支援,再談到個人如何面對年老、面對死亡。醫院本應是個「救命」的地方,但為何長者進醫院後反而健康更差?護理服務如何能夠「以人為本」?

    紙本搶購一空
    電子書有優惠:shorturl.at/ghFQ8

  • 醫院投訴有用嗎 在 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1-19 09:46:20
    有 15,492 人按讚


    #教養不能光靠老師
    #家裡所有人要配合孩子才會改變

    一對父母,帶著兩個孩子來諮詢評估,老大是小一男生,妹妹是中班,哥哥剛來的時候,就跑到櫃檯去碰電腦,被行政人員提醒不行後,又去玩冷氣遙控器及對講機,孩子好像都沒在管任何人,父母也沒什麼提醒。後來,哥哥拿球東砸西砸,很粗魯,爸媽都不管,後來丟到妹妹了,妹妹就哭了,這時爸爸才去把妹妹帶開,而且提醒哥哥:「不可以這樣這樣玩!」哥哥還辯解:「誰叫他要站在那」,完全不覺得自己有錯。過不久,哥哥覺得無聊,就跟爸爸要手機,討不到就用哭鬧的,爸媽受不了說:「如果你再弄得亂七八糟,就不給你手機!」孩子當下答應好,於是爸爸就給了他手機玩。没多久,當影片看完時,孩子又再度吵著說無聊,拉著爸媽要回家。

    媽媽跟我說:「你看,他脾氣很差,又不受控,從中班就有在醫院及診所上早療課,現在在學校,一天到晚被投訴,治療課,上了半天都沒有用!」
    我就問媽媽:「孩子去上治療課,都是誰帶去?」
    媽媽說:「多半是阿嬤帶去,因為我們很忙,反正是給老師教,誰帶去都一樣。」
    我又問:「那治療師如果要給父母一些居家的建議,或孩子可以在家做的練習,怎麼辦?阿嬤聽的懂嗎?」
    媽媽說:「我們主要是要去上課的,所以才找醫院、又找診所,就算有回家功課,我們也沒有時間帶他做,所以才想多排排課,讓老師教比較快,希望老師教他規矩。」、「而且,我也不知道他在上什麼,就聽人家說哪裡很好排就去了。」
    聽到這邊,我完全了解,為何治療會沒有效了,也深深為這孩子惋惜,因為,這不是治療的問題,這是教養的問題,讓孩子就這麼錯過了訓練的關鍵期。於是,我給了父母十點建議:

    1.父母才是教規矩的人:
    不論孩子有什麼症狀,每個孩子都要教規矩。父母不嚴正的提醒他,孩子就會無限上綱的嘗試,這是家長要教,不是治療師要教。

    2.如果家長不配合,老師也束手無策:
    不管上什麼課,老師出的回家功課都要練習,更何況是治療課給的建議,更是重要。家長要跟老師配合,如果大人都沒有時間帶著孩子一起做,訓練效果當然大打折扣,一周才訓練幾小時,當然不夠,所以要回家練習,不然下周上課時,之前教的早就都回給老師了。練習,這是家長該重視的事,不是治療師的事。

    3.放任跟尊重一線之隔:
    過度以小孩意見為主,不是愛,是溺愛。過度的尊重,就是放縱。這類孩子,平常在人家順從他的環境長大,遇到挫折就很容易過不去,情緒再怎麼治療也不會好。這是家長的事,不是治療師的事。

    4.孩子不管別人感受,父母要教:
    如果不提醒孩子,關心注意環境中別人的存在,想想別人的感受,孩子就會越大越自我,他當然不受團體其他成員的歡迎,再怎麼練社交技巧也沒用,因為,孩子在家裡的環境,是被允許不用管別人。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5.機會教育是隨時隨地:
    不要等到孩子闖大禍了,才會出面制止,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前面就可以,為何後面不可以。機會教育的意義是,不應該因為事件大小才處理,不對的事,馬上就要教孩子。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孩子的責任。

    6.錯誤的教養,是讓孩子綁架你的起源:
    為了不讓孩子有情緒,大人用手機來控制他,不用多久,你就會發現反過來了,孩子被手機控制、大人被孩子控制,還能期待孩子會聽話嗎?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7.陪伴不是浪費時間,是幫助大人了解孩子:
    父母要了解孩子上課狀況,這才能幫助自己更了解孩子,陪伴很重要。孩子的心智發展,不能外包給老師、治療師、甚至阿公阿嬤,他是你的孩子,真的的關心是去了解他,而不是賺錢給他上課。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8.教養特殊的孩子,更要清楚溝通原則:
    不要把所有的行為問題,都推給症狀,該管就要管,該教就要教,特殊孩子雖然有不一樣的教法,但大人也不能不堅持原則。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9.孩子是透過觀察,決定對大人的態度:

    老師是引導孩子學習方法的人,但父母是影響孩子人格發展最深遠的人,雖然大多數孩子都比較聽老師的,但是,父母的一舉一動,才是孩子模仿的對象。不要養成孩子鑽漏洞的壞習慣,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10.孩子在學,家長也要一起學,不然孩子不會變好:
    孩子在治療室有規矩,在教室有規矩,但回到家都沒有規矩,這反而更要父母與師長,一起通力配合,找出孩子的核心問題,絕對不是把孩子往外送,讓更多老師來教就會好。孩子會長大,難道我們希望他們未來,都只聽老師的,不聽父母的嗎?

    我深信,要讓孩子進步不難,但家長不配合就很會難。父母不花時間陪伴,執行在家要練習的功課,就算老師再專業,也沒有用。而大人找再多課,花再多的時間及金錢,只是心安,孩子也不會有進步。你說是不是呢?

  • 醫院投訴有用嗎 在 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1-19 09:46:20
    有 15,486 人按讚

    #教養不能光靠老師
    #家裡所有人要配合孩子才會改變

    一對父母,帶著兩個孩子來諮詢評估,老大是小一男生,妹妹是中班,哥哥剛來的時候,就跑到櫃檯去碰電腦,被行政人員提醒不行後,又去玩冷氣遙控器及對講機,孩子好像都沒在管任何人,父母也沒什麼提醒。後來,哥哥拿球東砸西砸,很粗魯,爸媽都不管,後來丟到妹妹了,妹妹就哭了,這時爸爸才去把妹妹帶開,而且提醒哥哥:「不可以這樣這樣玩!」哥哥還辯解:「誰叫他要站在那」,完全不覺得自己有錯。過不久,哥哥覺得無聊,就跟爸爸要手機,討不到就用哭鬧的,爸媽受不了說:「如果你再弄得亂七八糟,就不給你手機!」孩子當下答應好,於是爸爸就給了他手機玩。没多久,當影片看完時,孩子又再度吵著說無聊,拉著爸媽要回家。

    媽媽跟我說:「你看,他脾氣很差,又不受控,從中班就有在醫院及診所上早療課,現在在學校,一天到晚被投訴,治療課,上了半天都沒有用!」
    我就問媽媽:「孩子去上治療課,都是誰帶去?」
    媽媽說:「多半是阿嬤帶去,因為我們很忙,反正是給老師教,誰帶去都一樣。」
    我又問:「那治療師如果要給父母一些居家的建議,或孩子可以在家做的練習,怎麼辦?阿嬤聽的懂嗎?」
    媽媽說:「我們主要是要去上課的,所以才找醫院、又找診所,就算有回家功課,我們也沒有時間帶他做,所以才想多排排課,讓老師教比較快,希望老師教他規矩。」、「而且,我也不知道他在上什麼,就聽人家說哪裡很好排就去了。」
    聽到這邊,我完全了解,為何治療會沒有效了,也深深為這孩子惋惜,因為,這不是治療的問題,這是教養的問題,讓孩子就這麼錯過了訓練的關鍵期。於是,我給了父母十點建議:

    1.父母才是教規矩的人:
    不論孩子有什麼症狀,每個孩子都要教規矩。父母不嚴正的提醒他,孩子就會無限上綱的嘗試,這是家長要教,不是治療師要教。

    2.如果家長不配合,老師也束手無策:
    不管上什麼課,老師出的回家功課都要練習,更何況是治療課給的建議,更是重要。家長要跟老師配合,如果大人都沒有時間帶著孩子一起做,訓練效果當然大打折扣,一周才訓練幾小時,當然不夠,所以要回家練習,不然下周上課時,之前教的早就都回給老師了。練習,這是家長該重視的事,不是治療師的事。

    3.放任跟尊重一線之隔:
    過度以小孩意見為主,不是愛,是溺愛。過度的尊重,就是放縱。這類孩子,平常在人家順從他的環境長大,遇到挫折就很容易過不去,情緒再怎麼治療也不會好。這是家長的事,不是治療師的事。

    4.孩子不管別人感受,父母要教:
    如果不提醒孩子,關心注意環境中別人的存在,想想別人的感受,孩子就會越大越自我,他當然不受團體其他成員的歡迎,再怎麼練社交技巧也沒用,因為,孩子在家裡的環境,是被允許不用管別人。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5.機會教育是隨時隨地:
    不要等到孩子闖大禍了,才會出面制止,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前面就可以,為何後面不可以。機會教育的意義是,不應該因為事件大小才處理,不對的事,馬上就要教孩子。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孩子的責任。

    6.錯誤的教養,是讓孩子綁架你的起源:
    為了不讓孩子有情緒,大人用手機來控制他,不用多久,你就會發現反過來了,孩子被手機控制、大人被孩子控制,還能期待孩子會聽話嗎?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7.陪伴不是浪費時間,是幫助大人了解孩子:
    父母要了解孩子上課狀況,這才能幫助自己更了解孩子,陪伴很重要。孩子的心智發展,不能外包給老師、治療師、甚至阿公阿嬤,他是你的孩子,真的的關心是去了解他,而不是賺錢給他上課。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8.教養特殊的孩子,更要清楚溝通原則:
    不要把所有的行為問題,都推給症狀,該管就要管,該教就要教,特殊孩子雖然有不一樣的教法,但大人也不能不堅持原則。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9.孩子是透過觀察,決定對大人的態度:

    老師是引導孩子學習方法的人,但父母是影響孩子人格發展最深遠的人,雖然大多數孩子都比較聽老師的,但是,父母的一舉一動,才是孩子模仿的對象。不要養成孩子鑽漏洞的壞習慣,這是家長的責任,不是治療師的責任。

    10.孩子在學,家長也要一起學,不然孩子不會變好:
    孩子在治療室有規矩,在教室有規矩,但回到家都沒有規矩,這反而更要父母與師長,一起通力配合,找出孩子的核心問題,絕對不是把孩子往外送,讓更多老師來教就會好。孩子會長大,難道我們希望他們未來,都只聽老師的,不聽父母的嗎?

    我深信,要讓孩子進步不難,但家長不配合就很會難。父母不花時間陪伴,執行在家要練習的功課,就算老師再專業,也沒有用。而大人找再多課,花再多的時間及金錢,只是心安,孩子也不會有進步。你說是不是呢?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