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醫學系跳樓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醫學系跳樓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醫學系跳樓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6萬的網紅林靜儀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讀書] 這本書特別建議醫學院的老師們、期待孩子唸醫學系的家長們,還有醫學生、醫師和醫師家人閱讀。 很高興可以看到這樣的書籍,也謝謝出版社讓我直接貼上推薦文(實在沒力氣再寫一篇哈哈😅),希望這是醫學訓練過程更人性思考的開始。 推薦序: 提供從醫者所需的韌性訓練與心理支持 這是一本慎重看待、...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
醫學系跳樓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3-05-30 21:29:08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醫學系跳樓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讀書]
這本書特別建議醫學院的老師們、期待孩子唸醫學系的家長們,還有醫學生、醫師和醫師家人閱讀。
很高興可以看到這樣的書籍,也謝謝出版社讓我直接貼上推薦文(實在沒力氣再寫一篇哈哈😅),希望這是醫學訓練過程更人性思考的開始。
推薦序:
提供從醫者所需的韌性訓練與心理支持
這是一本慎重看待、省思醫學界中各種現實面向的著作。我們常常說,醫師也是人,意思是醫師不可能像神一樣無所不能,醫師也會無助、也有失敗、更常常自我質疑,或是有許多無法面對的時刻。醫師不是神,但是醫師的日常所承擔的悲傷、挫折以及挑戰,卻是一般人的數倍,原因在於,醫學訓練是嚴苛的,醫學服務過程看到的多數現實是殘酷的,提供醫學照護的人自己也時常面對衝突、掙扎甚至反覆質疑,而且,通常不知如何紓解或不敢求助。
我是大學聯考之後填志願分發的年代,那時候進醫學系的條件就是書讀得好、考試能考到夠高分,且當時還未實施健保,醫師收入與社會聲望都明顯優勢,社會的職業價值也尚未多元,所謂第三類組的第一志願,就是當醫師,有不少學校有醫科專班,或以每年醫學系上榜人數為招生強項;因此,除非非常洞察自己特質,並得到家庭的支持,或許有機會不依著各校系志願排名填志願;不然,「考得上就去唸」,是最多數醫學系學生入學的原因。
我一直記得大學一年級體檢時,有同學在被抽血的時候暈倒了。那個同學後來在學校時如何面對把活青蛙的心臟剖出來,如何克服實習時的注射工作,和值班清晨睡眼惺忪之時,趕在晨會前要抽完的數十管血液檢體,沒有人知道。
我們倒是都知道,每年,會輾轉聽到,某一個學校的醫學生,本來是數理天才,但在家庭期望下念了醫學系,然後,罹患精神疾病,退學了;或者,某個剛進入臨床的實習醫師,跳樓自殺。而我們只有提醒自己,要更強一點,要撐住。
我的實習同學在主治醫師跟家屬講解末期肝癌病情的時候忍住淚水,回到值班室才感同身受的掉眼淚;我們都想關心那個爛了一條腿的癱瘓病人,但又怕他的環境困難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本來是來看陰道炎的病人因為她加護病房中昏迷不醒的兒子,在我診間嚎啕大哭,為了不想影響「專業形象」,我強忍眼淚,顧左右而言他;一直到多年後我自己接受了心理諮詢課程,才學習如何平衡同理心與專業。
醫院是一個很少有好消息的地方,即使診斷出疾病,治好了病人,病人終其一生也可能很難擺脫復發的陰影,或是留下住院過程的痛苦回憶。
而這些充滿負面能量的場域,就是醫師的工作日常。
面對那些難以治癒的病痛、已經缺乏求生意志的患者、難以忍受治療痛苦的病人、掙扎著呼吸的早產兒、先天疾病早夭的嬰兒,醫師怎麼可能不沮喪、不難過、不懷疑自己?但是,如果醫師自己被情緒擊垮,又要怎麼保持最專注且不受情緒干擾的診療程序?本書作者在她執業與研究的觀察中,發現了醫師的逃避,也發現醫師透過專注在情境的枯燥、事實和理性的細節,而忽略或壓抑它對一個人的感覺造成衝擊的可能性,對此作者稱之為理智化(intellectualisation)的過程。作者也留意到,醫師會有潛抑(suppression)和壓抑(repression)的雙防衛策略,藉由專注於提供安全照顧,潛抑他們想停止在病人身上施加痛苦(診斷與治療)的欲望,以及把難以承受的情感從意識裡完全排除;甚至當醫生情緒變得難以負荷時,他們會完全停止感受(頁37、38)。而這,不是與我們一再認為醫師應該「同理」病人感受、溫柔且敏感的陪伴病人除了疾病之外的其他情緒感受,是矛盾的嗎?
這也是我自己從實習開始,一直到現在執業近20年,認為對於臨床醫療人員甚至其他助人工作者最嚴苛的試煉:如何能夠永遠保有同理和最溫柔諒解的那一面,以維持說來其實殘酷的醫療照護現場。
作者也討論到了醫師在職涯上可能會面臨的困境。不少醫師因為自己身心罹病,或是發現自己並不適合臨床執業之後,無法面對「失敗感」,或不願與家人同事坦承自己希望轉換選擇;尤其是,若抱持著自身或家庭對於某些疾病治療的「使命」而進入醫學領域,卻在受訓之後體認到醫療專業的現實面,或自己擅長的並非原先所預期的專科時,必須痛苦地承認自己選科錯誤、甚至考慮是否停止臨床執業,這都是漫長而矛盾的掙扎。這部分,在台灣幾乎還未有討論;然而每年對於新科醫學生的報導,總有「因為親人罹病所以想當醫生」這樣的年輕孩子,醫學生也總是承擔了家裡最高的期盼與肯定,那些最後發現自己對這個職業與期待不同的準醫師們,我們都還未產出支持或諮商的系統。另外,因為種族、性別,或先天疾病,在受訓與職業過程可能遭受的不平等對待,也在此書的討論之中。
近幾年,台灣的高等教育入學方式改變,在擔任醫學系的甄試口試委員過程中,我與其他老師們,往往一邊帶著十分矛盾的情緒,既有對健保制度的各種抱怨,又有咬牙讀完醫學系、撐過專業醫師訓練之後的職業榮耀感,一邊聆聽著面前的高中畢業生試圖說服我們,他們「有哪些特質適合就讀醫學系,未來適合擔任醫師」。其實,我們多數能分辨,哪些年輕孩子是真心期待進入這個行業,哪些是因為家庭期待而來;也多少能發現,有些孩子對於挫折的耐受度,其實不太適合這個行業。
透過這樣的面試,篩選適合從醫的學生或是排除極端不適合的孩子,比以前僅靠成績分發,是稍微好了一些。本書中詳述了其他國家在醫學生訓練或投入專科醫師之前,有適性或心理諮商評估協助,也有對情緒衝擊或倫理挑戰的「多站迷你面試」評估,這些措施都有助於協助醫學生或年輕醫師在受訓過程中,了解自己或得到協助。
這是一本誠實窺見醫師內心矛盾衝突的書,書中關於眾多醫師無助沮喪、甚至孤立無援的真實紀錄,值得所有醫師閱讀,發現自己壓抑或不敢直視的困境;這更是一本所有醫學教育者應該閱讀與思考的書──我們有責任支持與協助年輕從醫者。
醫學系跳樓 在 NOWnews 今日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偶爾停下腳步看看世界,給身旁的朋友一個擁抱吧
#陽明大學 #墜樓 #壓力
-
【NOWnews 今日新聞 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安心專線:1925】
醫學系跳樓 在 那火星來的據說是空姐。ah-y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已由書本分享的文青女變成追劇師奶了 🤷🏻♀️
32) #火星書虫
近日「洗碗搭擋」劇是石原里美的《Unnatural》( 中譯:法醫女王 / 不自然死因研究所),推薦啊 ( 讀者大叫:這裡不是分享書的嗎怎麼變追劇攻略.........)
看這劇時想起多年前讀過的《聽聽屍體怎麼說》,作者是日本法醫界權威上野正彥。內容並非懸疑推理,而是分享幾十個臨床解剖故事讓社會大眾了解法醫的工作。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個案例是獨居老人死亡後被發現陰莖睪丸全數被掏空.........
係,我只是記得這些沒營養的畫面,皆因此書當時是強搶某位同學的。那些年在自修室看到某理科男生拿著,幼稚大叫「你想殺人??!」搶去看,對方搶回說「唔啱你睇架」我又再搶回去「你先唔啱」的無聊青春戲碼 (遠目)。由於封面老土,剛打開時只打算無聊亂翻,怎料一直讀到尾他說要回家我只能用fast forward速讀。
那位男生的志願是考入醫學系再當法醫。愚蠢的我是當時才知道,法醫要讀醫學系的啊 (不然呢.......但,外國分科很仔細,有些法醫專家並非醫科出身 )。法醫和企出來走路有風的程志美醫生不一樣,工作除了解剖驗屍,還要管理殮房、協助罪案調查、終日對著腐爛的屍體;試想像早餐都未食就去現場看自殺跳樓一堆爆晒的腦漿或是爬來爬去的屍虫,根本是厭惡性行業。那時問他為何想當法醫,他吞吞吐吐說從小愛看懸疑推理小說又想當醫生.........
拍拍肩說:不用吞吞吐吐啦,這志願很好,加油好好讀書 (阿媽模式上身)。
關於法醫學的書,上野正彥除了《聽聽屍體說什麼》,在退休後還是無間斷地出版了數本,有興趣也想找來讀讀。如要追溯歷史上最早以死亡方式系統編輯的法醫學著作,則是南宋時代由宋慈在1247年完成的《洗冤集錄》。和我差不多年歲的,也應記得無線多年前曾根據此書為基礎改篇成電視劇,由歐陽震華飾演宋慈。老老實實,當年我覺得幾好睇喎 (這裡已完全變影視頻道.......)
《洗冤集錄》序寫:「獄事莫重於大辟,大辟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試想想在古代沒DNA沒電腦素描沒驗血,驗屍依靠的就是用一對眼一雙手去觀察。一定不夠精準也定必有誤差,但那份想找出死亡真相、為死者求個明白的心很令人敬佩 (註:宋慈手字很工整)
除了法醫,前陣子也看過一個關於「法醫人類學家」的報導。
法醫的工作是從有血有肉的屍體上尋找死因,如未能確定便會再交由「法醫人類學家」繼續研究「骨頭」 ,就像多年前的美劇《Bones》(很喜歡當時明珠台的譯名《欲骨查》,把人搞很餓喲)。
香港極少數的法醫人類學家是土生土長的李衍蒨小姐。生於1989年的她中學後到美國修讀哲學,由於對法醫行業感興趣,因此回港在中大修讀人類學文學碩士,投入考古發掘及法醫人類學工作。由於這行業在香港超冷門,她現正再攻讀英國的法證學及鑑證科學,也在東帝汶擔任法證科顧問。她曾把工作記錄出版成著作《屍骨的餘音》,這書是我準備看的下一本啊 (留言有李小姐的Fb Page link)
跳回影視頻道:
日劇《Unnatural》沒有血淋淋的解剖現場。與其說這劇是解剖屍體,倒不如說它是解剖種種社會常見的問題:網絡輿論、超時工作、女性職場被歧視、校園欺凌............
最喜歡第四集打開真相的一段 (BGM《LEMON》很好聽)。
超時工作極度疲憊、在煙火燦爛背景下造成強烈對比的那位爸爸。
工作完說「要回家了」、在電單車跌下時躺著也是說「得回家了」。回家後溫柔微笑望著入睡的孩子們說「長大了幸福就好」。他所不知道的是,自己將沒機會目睹孩子長大了 (嗚哭死我.....)
在工作時常跟同事說「在飛機上工作不要急,我也不是很快的人;好好照顧自己,eat well sleep well.......」
因為,大家都有心愛的家人朋友等著你回去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