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醫學系日常哪間學校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醫學系日常哪間學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醫學系日常哪間學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醫學系日常哪間學校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不「有用」就沒有用:必須「最好」的有用醫生】 #過度努力 #文摘 ⠀⠀⠀⠀ 🌺本文摘自《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一書。 ⠀⠀⠀⠀ 「我其實很好奇啦,應該說,我也不是個完美主義者,只是,如果不『有用』,也不努力,那活在這世界上要幹嘛?」 ⠀⠀⠀⠀ 育仁是個第四年的住院醫師,剛開始總醫師...

醫學系日常哪間學校 在 ??? 政大 | 科系職涯訪談 | 個人成長 | IG經營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8:50:48

大學四年其實有616個學分可以修‼️ 價值排序的小技巧 ft.TFT 這次很榮幸能夠與TFT合作 邀請到了冠廷學長來跟大家分享大學時間安排 以及如何做出價值排序的方法 以下正文~ 我大學唸的科系是經濟系,他的畢業學分是法定最低的128學分。 可是比較低的學分,當然不代表著會學到的東西比較少 (不...

醫學系日常哪間學校 在 Spark Light 工作坊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20:27:06

|Spark Light 工作坊| 📍|主題| ▫️ 不滿意學測成績該怎麼辦 📍|前情提要| ▫️ 今天就是學測公布的日子,相信大部分點進來看文章的朋友,都沒有最滿意自己的成績,而此時心中就會開始浮現以下幾種聲音: 「阿!怎麼差0.X分就多一級了,運氣真是太差了吧!」 「完蛋了!要準備超級難的指...

醫學系日常哪間學校 在 GAT classroom丨學測指考學習天地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9 00:34:16

高中生活-課業補習 熙來攘往的學生如沙丁魚般擠在前往大補習班的路途,補習班的大教室裡頭塞滿了數百個人,相信這些應該都是不少高中生的日常,然而你有想過,補習是必要的嗎?在這篇文章我們會與大家分享三位小編對於是否需要補習以及現在三種的主要補習方式(大補習班、小補習班/家教、線上課程)分析給大家,檢視自...

  • 醫學系日常哪間學校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06 08:53:05
    有 691 人按讚

    【不「有用」就沒有用:必須「最好」的有用醫生】 #過度努力 #文摘
    ⠀⠀⠀⠀
    🌺本文摘自《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一書。
    ⠀⠀⠀⠀
    「我其實很好奇啦,應該說,我也不是個完美主義者,只是,如果不『有用』,也不努力,那活在這世界上要幹嘛?」
    ⠀⠀⠀⠀
    育仁是個第四年的住院醫師,剛開始總醫師的工作。最近發現在醫院工作時,越來越難控制自己的脾氣,很容易沒耐心、煩躁,也在醫院崩潰過幾次,甚至不小心和同事、教授、病人起衝突。後來,因為朋友的推薦,來這裡諮商。
    ⠀⠀⠀⠀
    育仁所待的醫院,在台灣可說是數一數二的指標型醫院,相對地,院內的工作壓力、競爭都非常激烈。育仁是從這個醫院的醫學系升上來的,從求學過程開始,就沒有一天輕鬆過。
    ⠀⠀⠀⠀
    就像育仁在第一次諮商時所告訴我的:「就算一開始,你自以為自己在高中裡是個人才;來到這個學校、這個系時,你也會修正對自己的看法,應該說,會先被打擊一番。」
    ⠀⠀⠀⠀
    「怎麼說?」
    ⠀⠀⠀⠀
    「因為強者真的太多了。系上有太多神人般存在的人。有一路保送上來的、有出國回來的;都念第一志願、資優班的就不說了,很多都是,那個叫做基本款。」育仁笑著說。
    ⠀⠀⠀⠀
    「有人都沒唸書,還是輕輕鬆鬆考得比你好;有人不論再忙仍然拿書卷;有人看起來普通,但突然在某些超難的科目,像是病理,成為大家的調分障礙。」
    ⠀⠀⠀⠀
    「原本你以為自己是個還算特別、還算努力也還算聰明的人,但進來這裡之後,你會發現自己普通到不行,甚至有點笨。」
    ⠀⠀⠀⠀
    「在大學的時候,拼的是唸書。進入醫院實習之後,拼的就是臨床了。從小小的Clerk、Intern開始,基本來說,你就是在食物鏈的最底層,是最容易被呼來喚去、被壓榨的一群。」
    ⠀⠀⠀⠀
    ⠀⠀⠀⠀
    育仁露出了「這是理所當然」的表情,用「表情」阻止我對他的經歷說出任何想同理的話語。「你的實習表現跟在校成績,會成為你之後選科的關鍵,每一科的名額都不多,所以有些小科、好科,搶的人就多,所有的同學都會成為你的競爭對手。」
    ⠀⠀⠀⠀
    「接下來,好不容易選到科,對方也願意選你,進去當住院醫師之後,又是另一輪被壓榨的開始。處理不完的病人、打不完的病歷;病人家屬無止盡的要求跟『盧』你;因為你的白袍是短的、就不把你當醫師看,更是家常便飯;當然,有時候也要面對資深護理師跟某些VS的羞辱。」
    ⠀⠀⠀⠀
    「對我來說,最困難的事情,應該是天天都有『我什麼都做不到、也做不好』的這種感覺。事情真的很多,但你看別人,會覺得其他人似乎都很自在,都比我適應、也適合這個工作;但我,每天都覺得很慌張、很焦慮。」說到這裡,育仁拿起面前的水杯,喝了一口水。
    ⠀⠀⠀⠀
    ⠀⠀⠀⠀
    「聽你這麼說,那好像是一種溺水的感覺,每天都被工作和焦慮給淹沒的感覺?」我試著想要描繪出他的日常。
    ⠀⠀⠀⠀
    實際上,光只是聽著的我,都有種喘不過氣的感覺。
    ⠀⠀⠀⠀
    ⠀⠀⠀⠀
    「沒錯,就是這樣。」育仁點點頭。「你描述得很貼近。」
    ⠀⠀⠀⠀
    ⠀⠀⠀⠀
    「即使已經這麼痛苦了,卻還是每天都要去上班,那一定很不容易,你怎麼撐過來的?」
    ⠀⠀⠀⠀
    ⠀⠀⠀⠀
    「不能不去啊!沒有什麼撐不撐得住。所有的老師、學長姐都是這樣過來的,我的同學們也跟我一樣,過著這種生活。你會想說,如果他們都撐得過去,沒道理你撐不過去。
    ⠀⠀⠀⠀
    當然,也會聽到一些撐不下去的例子,大學時就有,進了醫院當然也有。不過,撐不下去,是很丟臉的。當這些例子,成為茶餘飯後大家聊天的內容時,雖然可能,我們也會偷偷羨慕他,可以不用再過這種生活,但是團體的氣氛就是會有一種:『撐不下去的人,就是失敗者』的感覺。
    ⠀⠀⠀⠀
    醫院就是所謂的『弱肉強食』的環境,『弱肉』就是被淘汰、沒用的失敗者。所以,誰都不希望自己成為弱肉。」
    ⠀⠀⠀⠀
    ⠀⠀⠀⠀
    「大家會這麼評論離開的人嗎?」
    ⠀⠀⠀⠀
    ⠀⠀⠀⠀
    聽我問出這麼沒sense的話,育仁笑了。「這種政治不正確的話,大家哪那麼容易說出口?可是,你知道在這個環境裡,其實大家都是這麼想的。鬥輸的人才離開,鬥贏的人就全拿。」
    ⠀⠀⠀⠀
    ⠀⠀⠀⠀
    想像那樣的環境、那樣的壓力,我忍不住毛骨悚然,簡直是白色巨塔版的叢林求生系列。「難怪你得那麼努力;撐不下去了,還是要告訴自己得撐下去。」
    ⠀⠀⠀⠀
    ⠀⠀⠀⠀
    「大家都是這樣的。這個工作,每個人都希望你什麼都會,你全能,你有用,你抗壓性高,你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你可以挽回每一條生命。」
    ⠀⠀⠀⠀
    育仁突然輕輕地嘆口氣,很輕、很輕,或許他自己都沒發覺。
    ⠀⠀⠀⠀
    ⠀⠀⠀⠀
    「剛開始,有病人從我手中離開時,我非常難過,半夜偷偷跑到值班室哭。那時候,跟我一起值班的學長,走進來,在我旁邊冷冷的說:
    ⠀⠀⠀⠀
    『如果你有時間哭,還不如花時間去好好review一下其他病人,看還有沒有可以調整的。你在這裡哭,會造成其他人的困擾。』」
    ⠀⠀⠀⠀
    ⠀⠀⠀⠀
    「哇!」我說不出話來,這真的是太嚴苛了。
    ⠀⠀⠀⠀
    ⠀⠀⠀⠀
    「對啊,他們就是這個樣子過來的。他說的也沒錯,我們實在沒有時間難過。一個又一個的病人進來,太多人需要我們,每個人都一直跟我們『要』。病人不需要沒有用的醫生;而在這環境,只有一直努力變得很強,很棒,才能夠生存。」
    ⠀⠀⠀⠀
    ⠀⠀⠀⠀
    「有用」,是為了別人的需求;「很棒」,是為了在這環境找到生存的價值與位置。兩者加在一起,成為鋪天蓋地的壓力,在這裡面的每個人,誰都無法逃脫。
    ⠀⠀⠀⠀
    ⠀⠀⠀⠀
    唯有關掉自己的情緒,專注在「能力」的培養上,讓自己「有用」、「有能力」,才不會被淘汰,才可以處理每天排山倒海的事情。
    ⠀⠀⠀⠀
    也才有機會撐得下去。
    ⠀⠀⠀⠀
    ⠀⠀⠀⠀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變得很容易發脾氣;只要有人犯錯,我就會對那個人大發雷霆。有的時候,也會突然出現很絕望的感覺,覺得到底自己在幹嘛?活著有什麼意義?
    ⠀⠀⠀⠀
    回家後,我也變得很容易跟家人爭吵,覺得他們講的事情好無聊,可以討論比較有意義的事情嗎?」
    ⠀⠀⠀⠀
    「當然,我沒時間、也不太想跟以前的高中好友聚會。聽到他們講那些生活的瑣事,我就覺得好煩。怎麼可以有人的人生這麼爽,為了一點主管的話就一直耿耿於懷,我們這裡可是每天都在死人。」育仁的聲音越來越上揚。
    ⠀⠀⠀⠀
    ⠀⠀⠀⠀
    我深深感受到他的憤怒與無能為力。
    ⠀⠀⠀⠀
    ⠀⠀⠀⠀
    身為一個人,我們有自己能夠承擔的痛苦與壓力指數。面對每天無能為力的生老病死,是一個極大的創傷;當環境沒有太多的支援,而面對工作的需要,使得我們必須一直暴露在這樣的創傷下,沒時間、也沒有方式,去消化或面對這些創傷後的情緒時,這些情緒必然會用一些其他的方式讓我們注意到。
    ⠀⠀⠀⠀
    不論是憤怒、焦慮、憂鬱、難過…….
    ⠀⠀⠀⠀
    ⠀⠀⠀⠀
    因為我們是人,不是機器人;有很多事情,不是壓下去、不去想,就沒事了。
    ⠀⠀⠀⠀
    即使我們的確有這樣的能力:「關掉情緒」,可以將情緒隔絕起來,可以讓我們專注在自己該做的事情、或需要專注力的工作上,例如醫生開刀的時候,非常需要這樣的能力。
    ⠀⠀⠀⠀
    但,這個能力如果長期使用,甚至因為太方便或無可奈何,使得這個能力成為生活適應的一環,隨時都處在情緒隔絕的狀態下,那會讓人離自己的感受越來越遠,而發現不對勁時,已經很嚴重了。
    ⠀⠀⠀⠀
    ⠀⠀⠀⠀
    因為,「情緒」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有事情不對勁,應該要留意、要調整。當我們沒有時間去注意它時,慢慢的,它會滿出來,淹沒我們生活的各方面。
    ⠀⠀⠀⠀
    而生活與自己,有可能就會因此越來越失控。
    ⠀⠀⠀⠀
    ⠀⠀⠀⠀
    育仁就是這樣的例子。
    ⠀⠀⠀⠀
    不是他能力不好,而是太好,他把「關掉情緒」這個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藉此在這樣艱困的環境中生存;但他本質仍是一個善感、在乎他人心情與感受的人。當我們要自己帶著面具、變成另外一個人時;當我們要求自己「不能有感覺」時—
    ⠀⠀⠀⠀
    ⠀⠀⠀⠀
    我們原是為了生存才做這件事,但做這件事,卻剝奪了我們生為人最基本的權利與本能。
    ⠀⠀⠀⠀
    會有這麼多感受與情緒,或許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
    ⠀⠀⠀⠀
    因為,我們原本就是為了感受這個世界,才降臨在這世界的,不是嗎?
    ⠀⠀⠀⠀⠀⠀
    🌺本文摘自《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一書。
    ⠀⠀⠀⠀
    (書籍介紹與簽書會訊息可參考留言)#周慕姿 #過度努力 #情緒勒索

  • 醫學系日常哪間學校 在 李佳燕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19 08:13:29
    有 550 人按讚

    「適得其所-再談正常與不正常」
    今日的不正常,可能是明日的正常。
    在我兒時,左撇子被普遍認定為「異常」。會被大人以責罵處罰的方式強迫改為慣用右手。
    如今,我們知道美國總統從雷根、柯林頓、歐巴馬……通通都是左撇子,這樣還需要糾正嗎?搞不好,一糾正,把總統特質都改不見了:)
    現在大家看到左撇子,一點異樣感也沒有,社會上也出現適合給左撇子使用的日常生活工具。
    無論你愛用左手還是右手,因為周圍人類觀點的改變,同時環境也配合左撇子的使用便利性做調整。
    這個世界就是大部分的人慣用右手,少數人慣用左手,還有些人左右開攻,無論哪一種,大家都正常。
    在我讀大學時,同性戀還被當作需要治療矯正的精神異常狀態,等我大學畢業,同性戀已經被認定為人類正常的性傾向之一,根本不需要改變。甚至,到這幾年,我們一致認為硬要改變人類的性傾向是不人道的作為。
    當大家觀念轉變,法律調整為不分性傾向,大家權利平等。許多制度也跟著調整。
    這個社會就是大多數的異性戀和少數的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所組成,大家都是正常。
    我選擇當醫生,其實當得勉強,因為我不耐無趣。
    幸好有家庭醫學科,讓我當了有意思許多的家庭醫生。我可以自己決定如何看診,如何與病人互動,我不必墨守成規。
    今天,如果把我擺在戶政事務所,我應該會是個心情鬱卒,經常被客訴的公務員。
    我先生不擅與陌生人互動,也不喜傾聽他人的心理創傷。幸好他有自知之明,選擇了麻醉科--病人一看到他,就被麻倒了,當醒來時,醫生已經不見了~需要互動的時間非常短暫,而且關係短暫,乾脆俐落,無牽無掛,與家庭醫師恰恰相反。
    我父親是個重情重義浪漫風趣的人,可是做生意,就是一再倒閉,我家數度瀕臨破產。
    相反的,我母親精明能幹又現實,當父親把錢敗光,母親便是那個讓家裡五個孩子可以溫飽的舵手。
    父親是個藝術家,可惜放錯了地方。倒是母親比較適合在商場上與人廝殺。
    遺憾的是,台灣現今的教育方式,依舊貧瘠。
    無法適應文字閱讀,書寫,背誦來學習知識的孩子,便無法在學校順利學習。
    我們說他們有「學習障礙」。
    有時,我會想「障礙」這樣的定義,是從誰的觀點?究竟是誰的「障礙」?
    教育無法適性而教,沒有創造更多元的學習媒介,教育專業的侷限,卻成了孩子本身的障礙。
    如果硬要成龍去當公務員會如何?
    如果硬要李安去當法官會如何?
    如果硬逼吳寶春去考醫學系會如何?
    如果我不當醫生,當什麼,我會活得更好?

  • 醫學系日常哪間學校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06 11:49:56
    有 5,508 人按讚

    [讀書]

    這本書特別建議醫學院的老師們、期待孩子唸醫學系的家長們,還有醫學生、醫師和醫師家人閱讀。

    很高興可以看到這樣的書籍,也謝謝出版社讓我直接貼上推薦文(實在沒力氣再寫一篇哈哈😅),希望這是醫學訓練過程更人性思考的開始。

    推薦序:
    提供從醫者所需的韌性訓練與心理支持

    這是一本慎重看待、省思醫學界中各種現實面向的著作。我們常常說,醫師也是人,意思是醫師不可能像神一樣無所不能,醫師也會無助、也有失敗、更常常自我質疑,或是有許多無法面對的時刻。醫師不是神,但是醫師的日常所承擔的悲傷、挫折以及挑戰,卻是一般人的數倍,原因在於,醫學訓練是嚴苛的,醫學服務過程看到的多數現實是殘酷的,提供醫學照護的人自己也時常面對衝突、掙扎甚至反覆質疑,而且,通常不知如何紓解或不敢求助。

    我是大學聯考之後填志願分發的年代,那時候進醫學系的條件就是書讀得好、考試能考到夠高分,且當時還未實施健保,醫師收入與社會聲望都明顯優勢,社會的職業價值也尚未多元,所謂第三類組的第一志願,就是當醫師,有不少學校有醫科專班,或以每年醫學系上榜人數為招生強項;因此,除非非常洞察自己特質,並得到家庭的支持,或許有機會不依著各校系志願排名填志願;不然,「考得上就去唸」,是最多數醫學系學生入學的原因。

    我一直記得大學一年級體檢時,有同學在被抽血的時候暈倒了。那個同學後來在學校時如何面對把活青蛙的心臟剖出來,如何克服實習時的注射工作,和值班清晨睡眼惺忪之時,趕在晨會前要抽完的數十管血液檢體,沒有人知道。

    我們倒是都知道,每年,會輾轉聽到,某一個學校的醫學生,本來是數理天才,但在家庭期望下念了醫學系,然後,罹患精神疾病,退學了;或者,某個剛進入臨床的實習醫師,跳樓自殺。而我們只有提醒自己,要更強一點,要撐住。

    我的實習同學在主治醫師跟家屬講解末期肝癌病情的時候忍住淚水,回到值班室才感同身受的掉眼淚;我們都想關心那個爛了一條腿的癱瘓病人,但又怕他的環境困難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本來是來看陰道炎的病人因為她加護病房中昏迷不醒的兒子,在我診間嚎啕大哭,為了不想影響「專業形象」,我強忍眼淚,顧左右而言他;一直到多年後我自己接受了心理諮詢課程,才學習如何平衡同理心與專業。

    醫院是一個很少有好消息的地方,即使診斷出疾病,治好了病人,病人終其一生也可能很難擺脫復發的陰影,或是留下住院過程的痛苦回憶。

    而這些充滿負面能量的場域,就是醫師的工作日常。

    面對那些難以治癒的病痛、已經缺乏求生意志的患者、難以忍受治療痛苦的病人、掙扎著呼吸的早產兒、先天疾病早夭的嬰兒,醫師怎麼可能不沮喪、不難過、不懷疑自己?但是,如果醫師自己被情緒擊垮,又要怎麼保持最專注且不受情緒干擾的診療程序?本書作者在她執業與研究的觀察中,發現了醫師的逃避,也發現醫師透過專注在情境的枯燥、事實和理性的細節,而忽略或壓抑它對一個人的感覺造成衝擊的可能性,對此作者稱之為理智化(intellectualisation)的過程。作者也留意到,醫師會有潛抑(suppression)和壓抑(repression)的雙防衛策略,藉由專注於提供安全照顧,潛抑他們想停止在病人身上施加痛苦(診斷與治療)的欲望,以及把難以承受的情感從意識裡完全排除;甚至當醫生情緒變得難以負荷時,他們會完全停止感受(頁37、38)。而這,不是與我們一再認為醫師應該「同理」病人感受、溫柔且敏感的陪伴病人除了疾病之外的其他情緒感受,是矛盾的嗎?

    這也是我自己從實習開始,一直到現在執業近20年,認為對於臨床醫療人員甚至其他助人工作者最嚴苛的試煉:如何能夠永遠保有同理和最溫柔諒解的那一面,以維持說來其實殘酷的醫療照護現場。

    作者也討論到了醫師在職涯上可能會面臨的困境。不少醫師因為自己身心罹病,或是發現自己並不適合臨床執業之後,無法面對「失敗感」,或不願與家人同事坦承自己希望轉換選擇;尤其是,若抱持著自身或家庭對於某些疾病治療的「使命」而進入醫學領域,卻在受訓之後體認到醫療專業的現實面,或自己擅長的並非原先所預期的專科時,必須痛苦地承認自己選科錯誤、甚至考慮是否停止臨床執業,這都是漫長而矛盾的掙扎。這部分,在台灣幾乎還未有討論;然而每年對於新科醫學生的報導,總有「因為親人罹病所以想當醫生」這樣的年輕孩子,醫學生也總是承擔了家裡最高的期盼與肯定,那些最後發現自己對這個職業與期待不同的準醫師們,我們都還未產出支持或諮商的系統。另外,因為種族、性別,或先天疾病,在受訓與職業過程可能遭受的不平等對待,也在此書的討論之中。

    近幾年,台灣的高等教育入學方式改變,在擔任醫學系的甄試口試委員過程中,我與其他老師們,往往一邊帶著十分矛盾的情緒,既有對健保制度的各種抱怨,又有咬牙讀完醫學系、撐過專業醫師訓練之後的職業榮耀感,一邊聆聽著面前的高中畢業生試圖說服我們,他們「有哪些特質適合就讀醫學系,未來適合擔任醫師」。其實,我們多數能分辨,哪些年輕孩子是真心期待進入這個行業,哪些是因為家庭期待而來;也多少能發現,有些孩子對於挫折的耐受度,其實不太適合這個行業。

    透過這樣的面試,篩選適合從醫的學生或是排除極端不適合的孩子,比以前僅靠成績分發,是稍微好了一些。本書中詳述了其他國家在醫學生訓練或投入專科醫師之前,有適性或心理諮商評估協助,也有對情緒衝擊或倫理挑戰的「多站迷你面試」評估,這些措施都有助於協助醫學生或年輕醫師在受訓過程中,了解自己或得到協助。

    這是一本誠實窺見醫師內心矛盾衝突的書,書中關於眾多醫師無助沮喪、甚至孤立無援的真實紀錄,值得所有醫師閱讀,發現自己壓抑或不敢直視的困境;這更是一本所有醫學教育者應該閱讀與思考的書──我們有責任支持與協助年輕從醫者。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