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配套設施 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配套設施 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配套設施 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配套設施產品中有30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7萬的網紅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生B獎金!...

 同時也有3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0萬的網紅我要做富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要以為睇樓只看裝修設計,其實除了要看自己的預算,還要看配套設施、地點、環境等等。而且睇樓的時機都很重要,今集 #我要做屋主,Bernard 會分享新手睇樓注意事項。 喜歡我們影片的朋友,請按贊及分享。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租樓 #放租 #租樓按金 #業主 #租樓流程 #新手搵屋 #搵屋 #搵...

配套設施 在 ♥ Joyce.H ♥ Zero+ 愛瑪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01:41:46

🤎🖤旅行外岀的好伴旅🖤🤎 . . 每到週末 我都會想將自己 帶出郊外走走 來個輕旅行🎒 . 這個週末 來到香港大尾督剛新開放的香港第一個人工沙灘 『龍尾泳灘』走走曬太陽🏖 新的沙灘很美,沙很細滑,週邊配套設施設計也不差,值得住新界北的朋友近距離的有個沙灘可享受。 . 雖說外岀輕旅行,要準備的外岀用...

  • 配套設施 在 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4 10:45:10
    有 8 人按讚

    生B獎金!

  • 配套設施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2 11:57:39
    有 14 人按讚

    【地產 Deep State 之謎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路透社》消息指,北京當局「於閉門會議要求香港地產大亨守規矩,應運用資源和影響力維護國家利益,協助解決香港房屋短缺問題」。此一重量消息,旋即引發地產公司股價急挫,從恆地、新世界、新地到長實都錄得整體股價一成左右跌幅。《香港 01》也在今天(21 日)表示,該社獲悉香港一個「首富級家族」早前邀請國安公署要員到家中舉辦宴會,並邀請家中所有重要成員出席。消息指,宴方在席間表示「家族於反修例暴動期間的一些言論,並非同情黑暴,希望不要持續有所誤會。」消息甚至提到,「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的說法早於 2018 年經已出現。

    林鄭被問到有關消息之後,也只好用官腔打發過去:她「無法證實相關傳聞,但感覺地產商今日較願意配合政府政策以解決房屋問題」。反正對高於自己層級的資訊,不承認不否認還是較好的做法。林鄭在中秋節早上在記者會的原話為:

    //……事實上呢幾年呢,你問我自己嘅親身體會,因為我都當過發展局局長,都同所謂地產商打過交道,我覺得今日呢其實佢地係好願意係配合我地特區政府嘅政策……//

    所以她也在回答中間接表達了:話題圍繞「地產商」而不是一般商界,而地產商今日比較主動支持政府,你就會聯想到以前地產商可能「不太主動」支持政府。

    上述兩個非官方消息令人想到 2018 年的香港,似乎是「毫不重要的一年」,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當年表面上風平浪靜。2014 年佔領運動、2016 年旺角事件之後,社會「恢復平靜」,民主派大黨搞活動,也基於工作關係而宴請特首林鄭,後者也基於禮節而出席,還捐了 3 萬元。暴動青年被判入獄仍有「判刑合適」之說;「罪犯」逃亡也會被社會賢達公開勸告回港面對……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然而從歷史時序的維度去看,19 年的事情必然部份肇發於看似安定的那一年。

    2019 年一些人已經在討論「香港問題」的成因。對很多人來說,最初和現在的解釋一脈相承:暴亂是由外國勢力煽動資助的,激化了長期樸素追求民主自由的香港人,由守法的順民慢慢變為不守法的刁民。19 年的一切也是一個「青年問題」,是青年無法上流和置業而引發的社會騷亂。對愛好研究問題的人,這些解釋似乎說服力不足。因為很多參與者都不是青年人,早在更之前的事件,已經有中老年人在前線被捕。很多人也是有資產的,而不是手停口停的貧困人士。

    然而人數較少的決策層要鉅細無遺理解中國境內的所有事情,本身就不可能,只好依靠「事件定性」,為之後的研究和跟進提供輪廓。事件定性之後,地方和前線的研究和跟進就會圍繞外國勢力資金流、地產問題、青年出路等等,至少表面上得如此。「社會事件」發生後,商界巨賈經過一輪醞釀,也紛紛在報章上表態反對暴亂。我們一直以為這些表態,是為了應對 19 年突如其來的種種事件。但「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現象或觀察,應該不是香港特區近期的新聞,而是要追溯到英治前朝,那可能是一個起源傳承自 1840 年的「香港 Deep State」俱樂部。因而有「香港真正的統治階層不在政府而在馬會」的講法。

    所以據說香港的地產問題是歷史問題,不是一兩屆政府可以解決。在有關消息流傳之前,我們由自己角度觀察一切,會覺得 19 年帶來了清算香港「利益固化」現狀的空隙。然而有關戰略卻可能是長期的。據《路透》和《01》的北京消息,這一切在 18 年已經正式提出,並不是 19 年。而且你再推遠一點,2014《一國兩制白皮書》已經提出了很多類似思路。

    所以回到最切身的問題,很多經歷過 19 年之後洗禮的香港人,都會覺得/知覺自己好慘。表面上展露歡顏的人,也是有苦自己知,但其實最終人們會發現,所有人都要面對「改變」的。現在股民都會受影響。反對派就不用說了,這是香港人逃避了一兩個世紀最終還要首次面對的事情。在這個重置程序中,每一個政治光譜、社會階層、年齡層都鑲嵌了新的義務和守則。守則理論上是一樣的,但下降到現實時都有不同的則重點。創作人面對的是資金和創作的線,學者面對的是要不研究某些問題,地產商面對的是賺錢之外的「社會責任」,建制派要面對全新的選舉和競爭……甚至「藍絲民眾」內心都有莫名其妙的怨氣。

    我甚至會認真聽一些藍絲頻道,他們描述的世界仍然充滿危機,雖然表面上的暴徒已經被鎮壓,但很多人的意識已經被污染,例如移民就被形容為扔下父母沒有孝心,因而很多黃絲移民,因而黃絲都沒有孝心,因而黃絲根本沒有道德,被黃絲佔據的香港也沒有希望。當然藍絲網絡只是在重演早期反對派動員政治中的「激語主義」,盡量聳動地描述出一個即將毀滅的世界,而「正義」一方永遠是弱勢,令人很焦慮。

    所以有些藍絲也會覺得自己弱勢,他們覺得黃絲影響力無處不在。始終人如果沒有敵人的話會相當寂寞。由於每個階層或取向要面對的新世界也不一樣(移民的香港人也要面對適應 literally 的新世界),使得後重置的社會也進入了原子化的前夜。也許在一段長時間的各散東西之中,廣義的光譜不同的香港人,也只能以 2019 年來作歷史的相認。即使是一方支持一方反對,起碼是在說同一件事,我懷疑這樣的共同點將越來越珍希。

    這當然是在一個大破大立時代下人人皆要承擔的轉變,經那一兩年的濃縮蒸製,我們之間的其他連繫變得薄弱和平面。要證明外國聯繫也是在否證「存在民間自發」那一點,但不代表不防範民間一旦自發時會動用的網絡和資源。先不說「商界」在 19 年對《逃犯條例》的態度,也不說地產問題形成的民怨是否香港政治問題的動力之一……「民企」和「人民」走得太近,如何?

    雖然兩次重大歷史分水嶺的背景其實相距極遠,但「六七暴動」之後,英政府快速推出了大量公屋,很多人和家庭受惠至今。據房屋署網站一篇名為〈公屋發展歷程〉的文件,香港公屋政策從 1967 至 1977 這十年間的重大內容是:

    //1971 華富邨落成,是首個規劃成自足社區的公共屋邨,設有商場、學校、巴士總站,以及其他社區配套設施。

    1972 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計劃」,在 1973 至 1982 年間,為 180 萬人提供有獨立設施的居所。

    1973 重組原來負責公共房屋的多個機構,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以推展政府的公共房屋計劃。 政府又將徙置事務處和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處合併成為房屋署,作為房委會的執行機關。「第一型」和「第二型」徙置大廈的重建工作率先在石硤尾邨展開。

    1976 政府決定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計劃),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和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租戶成為業主。//

    甚至有說之後興建的籃球場、遊樂場,都有著「讓殖民地青年發泄多餘精力」的用心。用這個角度來說,當年很多人沒參與暴動,但在之後都獲得了好處:一個較有「住屋正義」意識的社會。現在就是一個「搵地方起籃球場」的過程。當年港英成功將反殖政治鬥爭吸納進房屋政策之中,成果有目共睹,培養了一整個靠攏英國的世代。現在中國人能不能呢?這是中西之間廣義隔空比拼的一個中層項目。至於高層項目是「核心文明對周邊地帶持續郡縣化」此一歷史傳統,更是一個出於潛意識的不必回答題,20 世紀之後的傳統認為,「做不做」的問題已經由前人答了,現在的問題僅是「如何做」的問題。當然,他們也知道自己必須首先通過「起籃球場」的考驗。

  • 配套設施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2 11:57:25
    有 84 人按讚

    【地產 Deep State 之謎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路透社》消息指,北京當局「於閉門會議要求香港地產大亨守規矩,應運用資源和影響力維護國家利益,協助解決香港房屋短缺問題」。此一重量消息,旋即引發地產公司股價急挫,從恆地、新世界、新地到長實都錄得整體股價一成左右跌幅。《香港 01》也在今天(21 日)表示,該社獲悉香港一個「首富級家族」早前邀請國安公署要員到家中舉辦宴會,並邀請家中所有重要成員出席。消息指,宴方在席間表示「家族於反修例暴動期間的一些言論,並非同情黑暴,希望不要持續有所誤會。」消息甚至提到,「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的說法早於 2018 年經已出現。

    林鄭被問到有關消息之後,也只好用官腔打發過去:她「無法證實相關傳聞,但感覺地產商今日較願意配合政府政策以解決房屋問題」。反正對高於自己層級的資訊,不承認不否認還是較好的做法。林鄭在中秋節早上在記者會的原話為:

    //……事實上呢幾年呢,你問我自己嘅親身體會,因為我都當過發展局局長,都同所謂地產商打過交道,我覺得今日呢其實佢地係好願意係配合我地特區政府嘅政策……//

    所以她也在回答中間接表達了:話題圍繞「地產商」而不是一般商界,而地產商今日比較主動支持政府,你就會聯想到以前地產商可能「不太主動」支持政府。

    上述兩個非官方消息令人想到 2018 年的香港,似乎是「毫不重要的一年」,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當年表面上風平浪靜。2014 年佔領運動、2016 年旺角事件之後,社會「恢復平靜」,民主派大黨搞活動,也基於工作關係而宴請特首林鄭,後者也基於禮節而出席,還捐了 3 萬元。暴動青年被判入獄仍有「判刑合適」之說;「罪犯」逃亡也會被社會賢達公開勸告回港面對……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然而從歷史時序的維度去看,19 年的事情必然部份肇發於看似安定的那一年。

    2019 年一些人已經在討論「香港問題」的成因。對很多人來說,最初和現在的解釋一脈相承:暴亂是由外國勢力煽動資助的,激化了長期樸素追求民主自由的香港人,由守法的順民慢慢變為不守法的刁民。19 年的一切也是一個「青年問題」,是青年無法上流和置業而引發的社會騷亂。對愛好研究問題的人,這些解釋似乎說服力不足。因為很多參與者都不是青年人,早在更之前的事件,已經有中老年人在前線被捕。很多人也是有資產的,而不是手停口停的貧困人士。

    然而人數較少的決策層要鉅細無遺理解中國境內的所有事情,本身就不可能,只好依靠「事件定性」,為之後的研究和跟進提供輪廓。事件定性之後,地方和前線的研究和跟進就會圍繞外國勢力資金流、地產問題、青年出路等等,至少表面上得如此。「社會事件」發生後,商界巨賈經過一輪醞釀,也紛紛在報章上表態反對暴亂。我們一直以為這些表態,是為了應對 19 年突如其來的種種事件。但「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現象或觀察,應該不是香港特區近期的新聞,而是要追溯到英治前朝,那可能是一個起源傳承自 1840 年的「香港 Deep State」俱樂部。因而有「香港真正的統治階層不在政府而在馬會」的講法。

    所以據說香港的地產問題是歷史問題,不是一兩屆政府可以解決。在有關消息流傳之前,我們由自己角度觀察一切,會覺得 19 年帶來了清算香港「利益固化」現狀的空隙。然而有關戰略卻可能是長期的。據《路透》和《01》的北京消息,這一切在 18 年已經正式提出,並不是 19 年。而且你再推遠一點,2014《一國兩制白皮書》已經提出了很多類似思路。

    所以回到最切身的問題,很多經歷過 19 年之後洗禮的香港人,都會覺得/知覺自己好慘。表面上展露歡顏的人,也是有苦自己知,但其實最終人們會發現,所有人都要面對「改變」的。現在股民都會受影響。反對派就不用說了,這是香港人逃避了一兩個世紀最終還要首次面對的事情。在這個重置程序中,每一個政治光譜、社會階層、年齡層都鑲嵌了新的義務和守則。守則理論上是一樣的,但下降到現實時都有不同的則重點。創作人面對的是資金和創作的線,學者面對的是要不研究某些問題,地產商面對的是賺錢之外的「社會責任」,建制派要面對全新的選舉和競爭……甚至「藍絲民眾」內心都有莫名其妙的怨氣。

    我甚至會認真聽一些藍絲頻道,他們描述的世界仍然充滿危機,雖然表面上的暴徒已經被鎮壓,但很多人的意識已經被污染,例如移民就被形容為扔下父母沒有孝心,因而很多黃絲移民,因而黃絲都沒有孝心,因而黃絲根本沒有道德,被黃絲佔據的香港也沒有希望。當然藍絲網絡只是在重演早期反對派動員政治中的「激語主義」,盡量聳動地描述出一個即將毀滅的世界,而「正義」一方永遠是弱勢,令人很焦慮。

    所以有些藍絲也會覺得自己弱勢,他們覺得黃絲影響力無處不在。始終人如果沒有敵人的話會相當寂寞。由於每個階層或取向要面對的新世界也不一樣(移民的香港人也要面對適應 literally 的新世界),使得後重置的社會也進入了原子化的前夜。也許在一段長時間的各散東西之中,廣義的光譜不同的香港人,也只能以 2019 年來作歷史的相認。即使是一方支持一方反對,起碼是在說同一件事,我懷疑這樣的共同點將越來越珍希。

    這當然是在一個大破大立時代下人人皆要承擔的轉變,經那一兩年的濃縮蒸製,我們之間的其他連繫變得薄弱和平面。要證明外國聯繫也是在否證「存在民間自發」那一點,但不代表不防範民間一旦自發時會動用的網絡和資源。先不說「商界」在 19 年對《逃犯條例》的態度,也不說地產問題形成的民怨是否香港政治問題的動力之一……「民企」和「人民」走得太近,如何?

    雖然兩次重大歷史分水嶺的背景其實相距極遠,但「六七暴動」之後,英政府快速推出了大量公屋,很多人和家庭受惠至今。據房屋署網站一篇名為〈公屋發展歷程〉的文件,香港公屋政策從 1967 至 1977 這十年間的重大內容是:

    //1971 華富邨落成,是首個規劃成自足社區的公共屋邨,設有商場、學校、巴士總站,以及其他社區配套設施。

    1972 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計劃」,在 1973 至 1982 年間,為 180 萬人提供有獨立設施的居所。

    1973 重組原來負責公共房屋的多個機構,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以推展政府的公共房屋計劃。 政府又將徙置事務處和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處合併成為房屋署,作為房委會的執行機關。「第一型」和「第二型」徙置大廈的重建工作率先在石硤尾邨展開。

    1976 政府決定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計劃),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和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租戶成為業主。//

    甚至有說之後興建的籃球場、遊樂場,都有著「讓殖民地青年發泄多餘精力」的用心。用這個角度來說,當年很多人沒參與暴動,但在之後都獲得了好處:一個較有「住屋正義」意識的社會。現在就是一個「搵地方起籃球場」的過程。當年港英成功將反殖政治鬥爭吸納進房屋政策之中,成果有目共睹,培養了一整個靠攏英國的世代。現在中國人能不能呢?這是中西之間廣義隔空比拼的一個中層項目。至於高層項目是「核心文明對周邊地帶持續郡縣化」此一歷史傳統,更是一個出於潛意識的不必回答題,20 世紀之後的傳統認為,「做不做」的問題已經由前人答了,現在的問題僅是「如何做」的問題。當然,他們也知道自己必須首先通過「起籃球場」的考驗。

  • 配套設施 在 我要做富翁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5-18 12:00:05

    不要以為睇樓只看裝修設計,其實除了要看自己的預算,還要看配套設施、地點、環境等等。而且睇樓的時機都很重要,今集 #我要做屋主,Bernard 會分享新手睇樓注意事項。

    喜歡我們影片的朋友,請按贊及分享。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租樓 #放租 #租樓按金 #業主 #租樓流程 #新手搵屋 #搵屋 #搵樓 #按金 #租務糾紛 #新手租樓

    ======================
    1) 《我要做富翁》網上版登入/APP下載:http://onelink.to/mtapp

    2) 緊貼我們社交平台,不錯過任何免費分析/教學:
    訂閱YouTube頻道: https://youtube.com/channel/UCdWNwPuaS1o2dIzugNMXWtw?sub_confirmation=1
    讚好Facebook專頁:https://facebook.com/203349819681082

  • 配套設施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9-23 08:00:00

    奎福古寺位於順德區均安鎮星槎村福岸龜山嘴原均良公路南側。始建於南宋乾道(西元1165—1173)年間,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據說羅浮山有一修道高僧,雲遊四方找尋名山龍穴,從粵北粵西一帶尋龍脈至均安星槎福岸;發現前有福海,近有龜山、蛇山等群峰環抱,確認為“龍穴”。於是就地募化建起奎福古寺。奎福古寺前臨西江東水道,當時的江面遼闊,波濤浩瀚,白帆點點,晨昏時分霧氣彌漫江面,景色壯觀。清代時,在奎福寺旁建起一座“煙波亭”,以觀江面煙霧朦朧,帆影依稀,濤聲頻傳之蔚然,亭題額曰“福海煙波”,屬均安古代八景之一。隨著歷史的變遷,歲月滄桑,奎福古寺曾幾度重修。清代乾隆十四(1749)曾重修, 立有碑記。民國二十年(1931),該寺主持僧僧睿禪發起重修該寺的煙波亭,據清代遺老何慣廷所撰的重修碑:"明年秋,又複重福海煙波亭,以保留一洲名勝"(該碑今仍保存在寺)。該寺正門橫楣有"奎福古寺"四字刻在大條形花崗石上。寺為兩進,首進禮祀韋陀像,二進正殿祀如來等佛像。寺後天然岩洞"觀音岩",深容百人。寺旁山腰建有煙波亭,上書"福海煙波"。六十年代初期,住寺和尚方德圓寂後,古寺移作別用,因疏于管理,古寺變成一片斷垣瓦礫,滿目荒夷,為使佛教有一個活動場所,經省市宗教部門批准,古寺於1992年12月奠基重修,首期工程於1994年1月19日舉行開光慶典,省市宗教部門的領導、安徽省佛教協會會長仁德大和尚、香港寶林寺聖一大和尚,香港寶蓮寺初慧方丈、廣州光孝寺又果大和尚等也來主持開光慶典。古寺的重建,為均安鎮提供了一個合法的宗教活動場所,也為我們廣交朋友,擴大了聯誼面。經常組織佛教人士學習有關宗教政策,加強思想教育,充分發揮四眾弟子的積極性,通過座談形式,聽取他們的意見,並設立居士花名冊,協助宣傳佛學、導人“勤奮、向善”,經過多年努力,使四眾弟子對宗教政策和佛教加深認識,並樂於協助古寺搞好籌建工作,現在古寺占地面積62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多平方米,準備進行第二、三期的建設,不斷完善配套設施。

  • 配套設施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9-15 08:00:00

    香港大會堂於一九六二年落成啟用,是香港首個為市民而建的多用途文娛中心。大會堂坐落於中環愛丁堡廣場的臨海填海區,佔地11 000平方米,於二零零九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大會堂的主要設施位於低座,包括以擁有出色音響效果而聞名的音樂廳、深受專業劇團喜愛的劇院,以及可以遠眺維多利亞港景色的展覽廳;高座則設有演奏廳、展覽館和會議室等小型設施,適合舉辦各類小規模活動。香港大會堂被譽為本地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場地之一,見證了不少文化盛事,亦是本港文化發展的寫照。多項標誌文化發展新里程的活動,例如早期的香港節、第一屆香港藝術節(一九七三年)、第一屆亞洲藝術節(一九七六年)、第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一九七七年),以及第一屆國際綜藝合家歡(一九八二年),均在大會堂隆重揭幕。大會堂在推動文化藝術交流方面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值得港人引以為傲。五十多年來在大會堂獻藝的本地和海外優秀藝術家和藝團不計其數,其中包括世界知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已故小提琴家艾錫•史頓、紐約交響樂團、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德國史圖加芭蕾舞團、中國國家話劇院、湖南省湘劇團、鋼琴家傅聰、歌唱家滴卡娜娃、費明儀,雛鳳鳴粵劇團和本地不少職業藝團等,節目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給。除了提供機會讓觀眾欣賞不同藝術形式的表演節目外,香港大會堂在培育本地文化藝術人才方面亦貢獻良多,多年來為這些藝術工作者提供專業演出場地和配套設施,以及場租資助。大會堂高座也是香港首間公共圖書館和美術館的館址。大會堂公共圖書館於一九六二年三月五日正式啟用,是香港首間公共圖書館,亦是六間率先採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其中一間公共圖書館,為讀者提供便利快捷的智能識別自助借還服務。圖書館在過去五十年不斷拓展設施及服務。館內提供多種電腦設施,讓讀者可即時搜尋、預約或續借圖書館資料,使用電子資源、數據庫及數碼化影音資料。館藏由啟用時的二萬項增加至逾五十三萬七千項,並先後設立工商業圖書館、創造力及創新資源中心和基本法圖書館等專門參考圖書館及專題館藏。圖書館亦於二零一四年年中設立中西區文化及歷史資源角,提供有關中西區文化、歷史及社區發展等方面的資料。隨着香港大會堂落成啟用,現代化的博物館服務亦宣告誕生。香港歷史博物館和香港藝術館的前身—香港美術博物館最初設於大會堂高座十樓及十一樓。經過多年的館藏徵集和購藏後,藏品數目與日俱增,展覽活動越見頻繁。為進一步提升服務,香港美術博物館其後一分為二,並遷往尖沙咀。數十年來,雖然有不少文娛中心相繼落成,但香港大會堂仍然保持其作為本港重要文化樞紐的地位。猶如精巧的樂器仍須要不時保養調音以保持音色,大會堂亦曾於一九九三年和二零一零年進行翻新工程,以配合社會的變遷和文化藝術的發展,有關工程既保留了大會堂原有的包浩斯建築風格,亦為建築物的外觀增添時代感。對香港市民來說,香港大會堂的重要性超乎文化藝術的界限。這座上世紀六十年代落成的建築物,至今仍是中環的地標。大會堂紀念花園內的紀念龕,記載着二次大戰時期香港的苦難歲月;至於與大會堂同年啟用的婚姻登記處,則見證了無數愛侶共諧連理,攜手踏進人生另一階段。在未來的歲月裏,大會堂將會繼續成為無數藝術家靈感的泉源,為香港藝術的傳承和各方面的發展作出貢獻。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