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鄭明析花名冊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鄭明析花名冊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鄭明析花名冊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鄭明析花名冊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0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日疫情重點【新增32例本土、12例死亡;微解封各縣市不同調,陳時中:尊重地方政府判斷,做滾動式調整;公布宗教場所防疫配套,採有條件開放;基因定序驗出5例變異株;疫苗單日接種20萬劑創新高】 台灣今(9)日新增32例本土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個案,4例境外移入以及12例死...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命運好好玩 官方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職棒明星球員3個月把走女神,曾被老公捧在手掌心的日子卻消失了... ⚡命運好好玩官網:https://bit.ly/3ehoxfj​​​​​ ⭐洗刷天秤座冤屈 透析12星座的自信指數 ► ►https://youtu.be/xOBBk7oeSyQ​ ⭐陪睡花名冊曝光!藝能界不能說的震撼秘密 ► ►...

  • 鄭明析花名冊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09 18:38:49
    有 734 人按讚

    #今日疫情重點【新增32例本土、12例死亡;微解封各縣市不同調,陳時中:尊重地方政府判斷,做滾動式調整;公布宗教場所防疫配套,採有條件開放;基因定序驗出5例變異株;疫苗單日接種20萬劑創新高】

    台灣今(9)日新增32例本土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個案,4例境外移入以及12例死亡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今日案例比昨天多,但整體趨勢還是往下,屏東的Delta印度變異株沒有再增加個案,總計15例定序後都是同一群Delta變異株。

    指揮中心昨日公布微解封指引後,各縣市政府不同調,雙北與高雄市等縣市就宣布餐廳依舊不開放內用。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到台南玉井視察芒果外銷檢疫作業時表示,距離13日還有一點時間,已要求各部會適時調整滾動檢討;陳時中則是表示,現在還是三級警戒期間,有些人會覺得太緊,有些人覺得太鬆,這是兩難。鬆綁的部分已經公布指引,但還是尊重地方政府因疫情所做的判斷,沒有同不同調的問題,也會針對指引滾動式調整。

    今日指揮中心公布宗教場所的防疫配套,原則不開放,但有條件開放必須提報防疫計畫、做好防疫措施以及人流總量管制,尤其是寺廟不提供筊杯與籤筒供民眾使用。

    昨日的疫苗接種達20萬8,564人次,首次單日突破20萬大關,創下施打疫苗以來最高紀錄,COVID-19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約13.03%。

    ■疫情趨勢向下,新增32例本土、12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的32例本土病例(包含13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其中17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1日至7月8日。個案分布以台北市19例最多,其次為新北市11例、桃園市2例;其中14例為已知感染源、1例關聯不明、17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新增12例死亡個案,為8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2日至7月4日,確診日介於5月16日至7月7日,死亡日介於6月30日至7月8日。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7日累計公布13,929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1,536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2.8%。

    今日新增4例境外移入,案15270為本國籍60多歲女性,6月25日自土耳其返國,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防疫旅館檢疫,7月7日檢疫期滿前採檢,於今日確診;個案並無症狀,且檢疫期間未與他人接觸,故無匡列接觸者。案15283為本國籍30多歲女性,7月7日自美國返國,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在機場採檢,於今日確診;個案無症狀,已匡列同班機前後兩排旅客共6人,均列居家隔離。案15289、15290皆為本國籍20多歲女性,7月7日自捷克搭乘同班機返國,均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在機場採檢,於今日確診;2人無症狀,相關接觸者匡列中。

    ■7月2日起基因定序驗出5例變異株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7月2日邊境加嚴後,境外移入確診個案都會進行基因定序,總計驗出5例境外移入是變異株,其中Delta印度變異株有3例,分別自英國與印尼入境,Ct值分別只有16與17都偏低,Alpha英國變異株1例,是本國籍女性自柬埔寨回國,Ct值21,但基因定序後與目前國內流行的病毒株有一點不一樣;Gamma巴西變異株則是來自美國返國的10多歲小朋友,Ct值15,出現嗅味覺異常後篩檢確診。

    羅一鈞表示,加嚴之後,所有入境者都會入住集中檢疫所,檢疫期滿前與檢疫期中都會採檢,嚴密監控,雖然Ct值偏低,但都沒有進入社區。外界關心的Delta加上之前秘魯祖孫2例,合計境外移入有5例Delta變異株。

    ■餐飲微解封,雙北、高雄等縣市仍維持禁止內用

    昨天指揮中心宣布維持三級警戒至7月26日,鬆綁餐廳、百貨、傳統市場與夜市等餐飲內用,但今天台北市長柯文哲與新北市長侯友宜都宣布,還在三級警戒階段,不開放餐廳內用。柯文哲表示,公托可開放但工作人員要打疫苗、分艙分流,北市運動場館則以中低強度非身體接觸的運動為限。

    柯文哲指出,要脫口罩吃飯的還是先不開放,原則以涉及民生商業與社會等層面的會優先開放,但開放需要有配套,例如照護中心工作人員與被照顧者都先打疫苗,防止被感染;至於百貨商場、夜市還是先維持外帶,不開放內用。

    侯友宜也表示,新北還是重災區,指揮中心公布指引對於管理者與業者都有執行上的困難,還不是可以掉以輕心的時候,因此維持三級警戒標準,「管制為原則、放寬為例外、以戶外為優先」,大部分場域仍維持關閉,僅開放博物館及藝文園區戶外空間。

    高雄市長陳其邁兩度在記者會上向市民道歉,由於鳳山大樓群聚還未滿14天,經專家會議討論後,決定不開放餐飲內用。

    對於雙北、高雄等縣市政府並沒有跟進指揮中心指引微解封,陳時中坦言,指引公布「有產生矛盾」,不能說完全沒有,大家會覺得不合情理,但指揮中心的態度是希望透過指引切斷傳播鏈,但又可以部分鬆綁限制,現在還是防疫期間,只能請大家多忍耐。

    陳時中強調,例如電影院採取梅花座不開放飲食,由於都有全程戴口罩,這部分可以控制傳染狀況;防疫過程中,如果強度太強,容易造成防疫疲乏,違規狀況就會多,反而造成防疫強度不佳,如何在鬆緊之間取得一定平衡,這是一場拉鋸戰,地方政府也會根據疫情做判斷,指揮中心也會滾動式調整。

    有媒體問到,為何登山步道可以開放,但海邊就不行?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解釋,海水浴場都需要淋浴,佩戴口罩的難度比較高,但是登山步道可以全程佩戴口罩,尤其三級警戒期間仍有民眾戴口罩爬山,因此做出這樣的指引。

    ■宗教場所指引,有條件開放

    陳宗彥今日也公布宗教場所的開放指引,防疫計畫必須報鄉鎮市公所後再報主管機關,至於全國性的宗教法人直接向內政部提報。防疫計畫內必須有內部人員名冊、健康監控措施與處理機制、內部人員衛生防護、清消措施、開放民眾的防疫措施,以及確診者足跡所至的應變措施等。

    防疫措施則是包括實聯制、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量體溫、噴酒精與洗手設備等,參拜動線必須保持1.5公尺的社交距離,宗教儀式採取梅花座並固定坐位;此外,人流管制則是最多不得超過99人,達人容上限時暫停民眾進入,並引導民眾排隊等候維持社交距離,最後是寺廟不提供筊杯、籤筒,容易接觸的物品必須定時消毒。陳宗彥強調,原則上宗教場所是不開放,必須完成上述的防疫配套計畫才能有條件開放。

    ■單日疫苗接種破20萬創新高,疫苗足夠配發量會再提高

    指揮中心統計,昨天開放全國第9類與第10類對象意願登記,截至今日已經超過200萬人登記成功。陳時中表示,這是意願登記的調查,沒有先後順序的差別,是讓指揮中心與各縣市掌握有意願施打的人數,方便分配疫苗,因此如果登記者改變想法,隨時都可以上網更改,也不會影響施打順序;而第9類是根據去年1月1日至今年5月31日的主診斷碼有就醫紀錄者。

    昨天原本公布7月16日第9類與第10類開放施打,但後來取消這個時間點,陳時中解釋,以過去疫苗抵台後的封緘作業速度,差不多是這個時候可以配送,但不排除更早或更晚,因此先不押時間,等確定後就會儘速公布。

    昨日總計20萬8,564人次接種疫苗,其中AZ接種5,814人次(第一劑接種3,098人次,第二劑接種2,716人次),莫德納接種20萬2,750人次(第一劑接種19萬8,502人次,第二劑接種4,248人次)。

    根據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的公開數據,過去單日疫苗施打最高是19萬人次,昨天注射突破20萬大關,也比過去7天的平均單日12.2萬高出許多。陳時中說明,過去擔心各地方政府剛開始比較不純熟,配發上比較保守,未來將會針對各縣市的施打狀況,加上接種站運作愈來愈流暢,疫苗充足時會盡量多配放,讓覆蓋率可以儘速拉高。

    截至8日為止,累計接種312萬1,081人次,AZ接種198萬6,497人次,莫德納接種113萬4,584人次,COVID-19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約13.03%。有傳出第一劑施打AZ後被要求第二劑要改打莫德納,陳時中強調,目前尚未開放混打,只有因為第一劑產生嚴重過敏者,可以更換不同廠牌。

    (文/嚴文廷;設計與資料整理/江世民、戴淨妍;攝影/馬雨辰、鄭宇辰、蘇威銘、余志偉、林彥廷)

    #延伸閱讀
    【COVID-19病毒變身全解析:從Alpha到Delta,19個月內4大重要變異怎麼發生?疫苗保護力追得上嗎?】https://bit.ly/2UsxWeK
    【疫苗進行式: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https://bit.ly/2TFeFX0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三級警戒 #微解封 #疫苗 #AZ #莫德納 #Delta變異株

  • 鄭明析花名冊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26 19:45:41
    有 2,266 人按讚

    #今日疫情重點【今新增302例本土、331例校正回歸、11例死亡再創新高;雙北醫療能量飽和,重症將調度中南部病床支援;41萬劑AZ疫苗明日配發15萬劑給醫護與第一線人員接種】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6)日公布,新增302例本土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個案,校正回歸331例,2例境外移入個案,以及11例死亡,是疫情以來,單日死亡數新高。

    另外上週抵台的41萬劑AZ疫苗已完成生物藥品檢驗的封緘程序,明天將配發給各縣市,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今日在記者會上宣布,優先配發15萬劑到各縣市,讓醫護人員與第一線的防疫人員施打,不只局限於雙北,但會依據疫情狀況以及人口比例調配,現階段不開放自費,過去自費也施打超過一成,只能請自費先等等,讓可能接觸到病毒高風險的人員先施打,先守住這條線。

    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發出聲明,指北市聯醫體系的醫療量能已完全飽和,瀕臨崩壞邊緣,指揮中心今也宣稱將準備將中部醫院清出病床準備收治北部確診病患,舒緩北部緊繃的醫療壓力。

    ■ 新增302例本土,連江離島首見確診案例

    陳時中公布今日新增302例本土確診個案,158例男性,14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8日至25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152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87例,桃園市21例,基隆市13例,台中市9例,新竹縣4例,屏東縣、雲林縣、台南市、宜蘭縣、高雄市及彰化縣各2例,花蓮縣、嘉義市、台東縣及連江縣各1例。

    今日出現第一例離島確診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該名連江縣確診者平時居住在屏東,5月13日至21日在連江,21日後到台中再到屏東,在屏東時出現嗅味覺異常。(見最新疫情概況圖)

    ■校正回歸後仍舊塞車,正簡化流程消化中

    今天校正回歸331例中,160例男性、17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3日至5月25日;個案分布以台北市221例最多,其次為新北市102例,桃園市3例,基隆市及台中市各2例,苗栗縣1例。綜合今日確診以及校正回歸總計633例,其中萬華活動史相關209例、茶藝館相關35例、某社團相關3例、其他已知感染源170例、關聯不明122例、疫調中94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自從開始校正回歸後,每日都有校正回歸數量,但統計發現,尚未處理判讀的通報數量依舊超過4萬例,系統簡化後仍沒有明顯減少,對此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檢體塞車的部分,針對比較嚴重的檢驗單位已經單獨的協助,加入健保系統後,陰性者不需要再逐一上傳到通報系統,而是直接由健保上傳,只需要通報陽性者,減少大量的輸入時間。

    而台灣流行病學學會理事長許光宏在昨天《報導者》〈真的假的?確診數「校正回歸」很正常,但一次回補太多天恐使疫情判斷失準?〉(https://bit.ly/3fJSUfW)一文中提到,當持續發生社區感染時,建議將一段時期內的確診數加以平均、將不同時間的平均值連接起來,形成「移動平均線(moving average)」──也就是說,是採用疫情確診人數的「波動曲線」來預測疫情的走向,而不只看確診病例數字增減。(見經校正回歸每天確診數圖)

    ■疫情擴散後單日11名死亡,皆在雙北地區

    根據指揮中心統計,自5月11日起疫情在社區擴散後,已造成34名確診者死亡,皆在雙北地區的新北市20例、台北市14例。今天又新增11例死亡個案(案2865、2877、3305、3213、3980、4273、4373、4666、4984、5098、5869),為單日新高,其中9男2女,年齡介於5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採檢日介於5月7日至25日,確診日介於5月21日至26日,死亡日介於5月23日至25日。死亡個案中7人有慢性病史,9人有萬華或其他確診個案活動接觸史,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死亡的個案中除了慢性病史外,也有潛伏疾病,例如過去有中風史等,最近看到的通報死亡個案,主要還是高齡族群,過去國外對於變種病毒的研究,主要還是傳播力比較強,而死亡率上升,主要還是跟高齡族群有比較大的關係。

    張上淳說明,目前全國使用呼吸器有101位、使用葉克膜維持2位,出現嚴重肺炎症狀的有78位佔6.9%,嚴重或接近呼吸衰竭的則有2.8%,目前有將部分重症疏散到其他區,有些病人則是就近由當地醫院收治。

    ■雙北醫療量能高度緊繃,北市聯醫工會發出求救聲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昨日下午發出聲明,指出北市聯醫體系的醫療量能已完全飽和,瀕臨崩壞邊緣。因患者持續增加,負壓隔離病房、急診室還有專責病房都已滿床,救護車仍把確診者送到醫院,許多病人只能在走廊等候,沒有床位也沒有呼吸器可使用。

    第一線醫護人員極度不足,甚至動用醫事行政人員和門診護理師來支援。但工會表示,急診需要的是已受訓的固定人力,而非每日流動性的支援,不只隔行如隔山,無法提供實際有效的協助,也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且目前院內感染資訊不夠公開透明,匡列接觸者的速度也過於緩慢,陷醫護人員和患者於更高的風險之中。

    對此,台北市長柯文哲與新北市長侯友宜皆在今日記者會中提出境內醫療能量滿載,北市雖然下週應可增加300床專責病床,但院內病人若持續累積,也會拖垮醫護能量。柯文哲直言,醫院能量目前全用於處理COVID-19的患者,但理論上有其他疾病的患者也在等候治療,現在全部停擺,短期也許可以應付,但長期仍會造成傷害。

    台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也表示,實際到醫學中心視察,負壓隔離病房和加護病房真的非常吃緊,重症病人比以前多。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則說明,目前新北市的一般專責病床剩200床,專責加護病床僅剩1床,若把負壓隔離病房也用來收治重症者,也只有7床,已向中央請求傳染病防治網的跨區合作。

    陳時中坦言,醫療確實非常緊張,但沒有崩潰,仍積極為備戰做最好的調配,醫療資源統一調度,有困難就互相支援,到中部或南部都有可能,目前由地區的指揮官來調度,先將部分北部輕症確診者收治在中南部的集中檢疫所,若出現較嚴重的症狀,則就近住院治療,目前這樣的個案共有20位。

    ■ 三級警戒強化管理,婚喪喜慶宗教活動全暫停

    陳時中表示目前疫情沒有急速的惡化,但也值得觀察是否有改善,因此今啟動三級警戒強化措施,要求民眾外出全程佩戴口罩不再勸導直接開罰,公告關閉的休閒娛樂場所如果查到違法營業,對業者、現場執業人員、消費者全部依法裁罰。陳時中強調,第三級警戒要強化管理,把人流接觸降下來,疫情才能得到控制。

    另外,指揮中心也宣布,全國餐飲業一律外帶,商場超市加強人流管制,呼籲民眾少去但一次購足,結婚不宴客,喪禮不公祭,宗教集會活動全面暫停辦理,宗教場所不開放民眾進入。最近發生大學趕住宿生回家的狀況,指揮中心也宣布,減少不必要的移動,全國各級學校強化宿舍管理,不得強制要求住宿學生返家,最後呼籲民眾勤洗手、戴好口罩,避免外出減少與人接觸的機會。

    ■ 41萬劑AZ疫苗明日先配發15萬劑至各縣市,第一線防疫人員優先施打

    日前抵台的41萬劑AZ疫苗,明日配發至各縣市衛生局,準備開始施打,陳時中表示先配發15萬劑,其中台北市和新北市分別配發2.2萬和1.8萬劑,先把高風險的人守住,8月底前,疫苗陸續分批到貨,1,000萬劑大概可以讓全國四成的人都接種,由於未來將會大規模接種疫苗,目前已經招募到5,000多位醫護人員,都願意等疫苗到貨後協助施打。

    至於近日勤務大幅增加、參與第一線防疫的警察與消防人員,能否優先施打疫苗?對此,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表示,目前全國員警共約78,000名,由於勤務類別有所不同,在年初表列施打對象時,分屬第一、二、五類,其中前兩類為直接執行防疫工作者,大約有39,000名。

    然而,現時考量疫情和勤務變化,請縣市政府依實際情況調整列冊。陳宗彥提到,在本土疫情爆發前,全體警政人員的接種率不到2%,但現在已上升至5.6%。另外,全台有16,000名消防員,其中13,000人負責外勤工作。陳宗彥表示有11,000名消防員已經在第一、二類名冊裡,可以優先施打,而目前消防人員的接種率也明顯高於警察,達32%。

    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北市的2.2萬劑疫苗,半數會優先給專責病房人員,其餘全數控管,依科學數據分析風險列冊施打。其中處在疫情熱區萬華區的警察已全數接種,後續疫苗也會優先供給第一線警員。新北市長侯友宜說明,目前在熱區執行防疫工作的第一線員警約有3,000人,已有1,076人接種疫苗。

    ■雙北首長有共識疫苗由中央統籌,南投縣府有意向中國自購BNT疫苗

    台北市長柯文哲已多次強調「疫苗是最終的解決方法」,今日他再次呼籲疫苗應由中央統一處理,因疫苗有諸多種類,「如果大家分開去買,數量會影響到成本」,且保存溫度和施打時間間隔皆有差異,若種類過多也會造成行政上的困難。此外,柯文哲認為,現在中央的態度似乎想等國產疫苗到位,但可被WHO認證的疫苗都產自大國,「日本、韓國都沒辦法自己生產疫苗,要把國家的命運賭在這上面,要思考一下。」他進一步喊話,若後續仍無法從中央聽到明確答案,北市也不排除「自謀生路」。

    另南投縣政府有意自行向上海復星購買輝瑞BNT疫苗一事,陳宗彥回應,指揮中心在會議上皆有向地方政府說明疫苗採購程序,且並未接到南投縣府發來的公文,他重申「疫苗施打是防疫措施非常重要的一環,要由指揮中心做統籌規劃跟辦理。」若疫苗要進口台灣,正式代理廠商必須申請藥證,提出廠商資格、品質證明等資訊,疫苗須確保安全性、有效性及合法性,經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可才能放行,否則有影響國人健康和施打意願之虞。

    陳時中說明,疫苗是要打到人身體裡面,查核程序很嚴謹,必須確定利大於弊,品質與效用都是我們關心的,只要通過食藥署審查程序的都可以進來,並由中央統籌分配,至於上海復星的輝瑞BNT疫苗,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在他們國內核發BNT的藥證,中國也沒在打,不知道是有什麼問題。陳時中說:「大概可以這將講,(中國)沒在打的,我們有點興趣;他們在打的,我們不敢用。」

    (文/嚴文廷、陳德倫;設計與資料整理/黃禹禛、柯皓翔、戴淨妍;攝影/馬雨辰、鄭宇辰、林彥廷、陳曉威)

    #延伸閱讀
    【真的假的?確診數「校正回歸」很正常,但一次回補太多天恐使疫情判斷失準?】https://bit.ly/3fJSUfW
    【科學防疫的缺口──快篩試劑未列入物資整備、社區感染演練也遭否決,為什麼?】https://bit.ly/3fjUwhH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強化三級警戒 #校正回歸 #疫苗

  • 鄭明析花名冊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13 22:48:15
    有 1,026 人按讚

    【政府收緊查冊安排 邊個最開心?】

    上星期港台記者因查冊而被捕,剛剛亦再有一位透過查冊揭發警長私家車跟蹤黃之鋒嘅市民被捕。及後有傳聞指政府打算進一步收緊記者查閱車輛登記冊嘅條件【註1】,換句話說將來記者做偵查報道,或民間團體要確認資料以作研究,將會困難重重,亦面臨法律風險。

    值得注意嘅係,政府要求除咗收緊車牌查冊外,順便以「避免起底」為由要求所有部門檢視各個查閱登記冊嘅安排,例如土地、公司、建築圖則、婚姻名冊等等。其中婚姻登記名冊已經預先打響頭炮:入境處「誤稱」法例已改,嘗試拒絕記者查閱某高官嘅婚姻登記狀態【註2】。

    聽到呢個「避免起底」安排,最開心嘅可能係一眾高官。因為單單過去10年,因查冊被揭發官員涉嫌違規違法嘅事件,多到不能盡錄。本研精選左以下同最高層官員有關嘅新聞,全部都靠傳媒查冊先揭發或確認詳情:

    【僭建:唐英年、梁振英、鄭若驊、楊祖賜】

    -2012年,《明報》透過查閱建築圖則揭發,時任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的約道大宅有大規模僭建,其後唐英年因深陷醜聞而失去支持,最後落選特首選舉。

    -同樣係2012年,受惠於「唐宮風暴」當選特首嘅梁振英,就任前同樣被《明報》亦透過查閱建築圖則,揭發梁振英持所住嘅山頂大宅有僭建物。梁振英曾宣稱「確認」大宅無僭建,但後來辯稱為「無心之失」。

    -2018年,鄭若驊就任律政司前夕,被《蘋果日報》及《明報》透過查閱建築圖則,揭發她位於屯門的獨立屋有僭建物,同樣有僭建物的鄰屋由潘樂陶擁有。記者透過婚姻登記冊,證實兩人為夫妻關係。及後潘樂陶被檢控,罰款2萬元,而鄭若驊則未被檢控。

    -2020年,輔警總監兼新鴻基地產市務總監楊祖賜被《明報》透過土地查冊發現其西貢村屋僭建,及透過查閱「地段索引圖」發現,該村屋外架設圍欄佔用官地供私家車停泊。後來楊祖賜拆除僭建物,但要求地政處批准透過短租繼續佔用官地。

    【呃租津:麥齊光】

    -2012年,前發展局局長麥齊光被《蘋果日報》揭發與前路政署助理署長曾景文互相租住對方擁有的單位,以獲取公務員租金津貼。《蘋果日報》透過土地查冊,確認兩人所住單位實為對方擁有。數日後,《蘋果日報》同樣透過土地查冊獲得「賣樓授權書」,確認對方可以出售自己嘅單位,猶如自己擁有一樣,印證「呃租津」嘅指控。最後麥齊光下台,與曾景文同被判監。

    【囤地:陳茂波】

    -麥齊光落馬後,陳茂波取而代之就任發展局局長。但陳茂波同樣將被查冊「纏繞」。2013年,《蘋果日報》透過土地查冊及公司查冊,證實太太許步明及家人透過空殼公司持有古洞北新發展區內嘅三幅農地。其時陳茂波主理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若被收地估計坐收1245萬,遠超94年時買入價,引起囤地自肥質疑。最後陳茂波辯稱土地由「太太及太太的家人」持有,最後事件不了了之。

    【經營劏房:陳茂波】

    -被揭發囤地前一年,陳茂波被《蘋果日報》透過土地查冊及公司查冊,透過許步明持有公司喺佐敦同大角嘴經營劏房,涉違反建築物條例。而發展局正正係處理建築物條例事宜,明顯有利益衝突,事件後來不了了之。

    【路上炸彈:亦係陳茂波】

    -2013年8月,陳茂波係銅鑼灣駕駛七人私家車時無打燈切線,釀成車禍,事後被控不小心駕駛,罰款了事。記者透過查冊證實該七人車為陳茂波名下公司持有,為2012年10月時陳茂波涉嫌「酒駕」開車違規切雙白線嘅同一部車。

    【假首置身份買樓避稅:鄭若驊、周達明、謝曼怡】

    -2018年1月,律政司司長鄭若驊被揭發屯門寓所僭建後不久,再被《明報》透過土地查冊揭發前一年以個人身份名義「首次購入」淺水灣豪宅,避過印花稅「辣招」,慳稅600萬。但鄭若驊早前已被傳媒透過土地及公司查冊,得悉透過私人公司名義持有屯門及沙田住宅單位,證實為「假首置」。

    -《香港01》透過土地查冊發現,訂立樓市「辣招」嘅高官,亦被揭發有份參與避稅。2018年,時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常任秘書長(庫務)謝曼怡負責制定「辣招」政策。但其夫時任公務員事務局常任秘書長周達明喺「辣招」推出前,將九龍東單位轉讓畀謝曼怡,令周達明及後可以以「首置」身份買入新物業,「慳稅」逾500萬元。

    【收受利益:馮永業】

    -2016年,《香港01》透過土地及公司查冊發現,時任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馮程淑儀與賭王姨仔陳婉玉互換豪宅獲利,而其夫馮永業曾為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副秘書長,就開放航權及直升機業務上與陳婉玉有聯繫。廉署及後調查,馮永業最後罪成入獄。馮程淑儀則因「證據不足」而未被檢控,及後升職「坐正D8」,現時為林鄭設立嘅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總監。

    -除被揭發與賭王姨仔陳婉玉互換豪宅,《香港01》進一步透過車輛查冊,發現陳婉玉於2009年將超級跑車Maserati轉讓予馮永業,而跑車交易時正是馮於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處理直升機事務後2年,再次引起馮永業的利益衝突問題。

    -查冊侵犯私隱?-

    而家政府放風收緊查冊,聲稱係保障被查冊者嘅「私隱」,例如會否打算引入機制,先徵詢被查冊者嘅同意先可以發放資料?但若然被查冊嘅,係做緊唔見得光嘅交易嘅高官,大家估下佢哋會唔會同意向公眾披露查冊資料?

    由上述無數嘅高官被揭發違法違規事件可以睇到,民間社會透過獲得官方資料嘅權利,確認官員違規詳情以作進一步分析,最後事情得以曝光。無呢啲資料,難以相信政府會主動撤查,何況牽涉嘅係最頂層嘅官員。

    官員為公眾人物,一舉一動將影響公眾利益,官員不可能以「保護私穩」為由禁絕查冊,順便為自己免疫,令公眾無法揭發自己濫權。開放予公眾查冊本身並非與「保護私隱」對立嘅問題,而係一個關乎重大公眾利益嘅問題。

    -封鎖資訊 真相不再-

    事實上,資料「封鎖」已經開始發生:現時查閱出生、死亡或婚姻登記紀錄,已經需獲當事人同意。公眾要知悉官員有否轉移資產比家人,已困難重重。若然相關限制伸延至土地查冊、公司查冊、建築圖則查閱等等安排,官員嘅一連串僭建、呃租津、偷步賣樓、囤地、利益輸送,公眾將無法知悉,亦難以想像現時政府會主動執法。

    可想而知,禁絕查冊後,違規違法行為將會以幾何級數激增。若然政府「避免起底」保護嘅對象,其實係貪污舞弊嘅人,傾力反對收緊查冊安排將會係每個香港市民嘅義務。

    #開放政府研究
    #查冊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撐港台

    【註1】運輸署:車牌查冊資料只應用作與交通及運輸相關事宜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558580-20201105.htm

    【註2】入境處職員誤稱已改查冊法例 見高官名問記者:你係佢邊位?
    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35469/%E5%85%A5%E5%A2%83%E8%99%95-%E6%9F%A5%E5%86%8A-35469/%E6%9F%A5%E5%86%8A

    ---
    🕵️‍♀️ 支持開放政府研究工作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ocalresearch/
    📸IG: https://www.instagram.com/liberresearch/
    🖨TG: t.me/liberinfo
    🐦Twitter : https://twitter.com/LiberResearch
    🎥Youtube: https://bit.ly/2WOIKTk
    🧠研究義工報名申請表
    https://bit.ly/2SbbyT3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