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鄭明孝醫生好唔好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鄭明孝醫生好唔好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鄭明孝醫生好唔好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鄭明孝醫生好唔好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00825 黃偉民易經講堂 一早睇出,香港全民檢測,是北京的死政策,林鄭政府,一定要想辦法執行。 全民檢測和抗疫無關,它背後有更大的行政作用。所有醫生專家都指出,單以抗疫而言,全民檢測,只是勞民傷財的舉措,對市民的健康毫無意義。 最尷尬的,政府以疫情嚴重,推翻《基本法》就立法會四年一屆的...

  • 鄭明孝醫生好唔好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25 19:22:57
    有 173 人按讚

    20200825 黃偉民易經講堂

    一早睇出,香港全民檢測,是北京的死政策,林鄭政府,一定要想辦法執行。

    全民檢測和抗疫無關,它背後有更大的行政作用。所有醫生專家都指出,單以抗疫而言,全民檢測,只是勞民傷財的舉措,對市民的健康毫無意義。

    最尷尬的,政府以疫情嚴重,推翻《基本法》就立法會四年一屆的法律,將立法會的九月選舉,推延一年,聲稱「因排隊投票會傳染疫症」,但今日又宣佈,全港市民免費檢疫,排隊採樣,但不會傳疫云。

    戴口罩排隊投票高危,但推行的全民檢疫,要排隊除口罩採樣本卻安全。張竹君醫生都無言以對。

    林鄭政府,以為今日為官,樣樣低頭聽命北京,就阿彌陀佛,事事大吉。但今次「全民檢測」,亦即是一次變相的「全民公投」。

    全港市民,用自己的健康和DNA隱私,對林鄭政府的信任,作一次全民公投。

    公投,一直是中共的諱忌。

    全民投票,每人表達自己對某項重要政策,關乎國運興衰的政策表達贊成或否決。

    在今年十一月,瑞士就會進行全民公投,是否凍結中國大陸貪官,存放在瑞士銀行的一萬億美元存款,禁止企業和侵犯人權者交易。

    七百五十萬人的香港,如果願意俾林鄭政府作病毒檢測的民眾少於二百萬,是否顯示林鄭政府已經沒有合法,令人信賴的管治權?

    香港,沒有一半市民信任你的政府!

    為政,都希望你治下的民眾,對你的政府信服。

    春秋亂世,魯國的國君魯哀公,都這樣問過孔子。

    哀公問曰:
    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孔子是魯國人,魯哀公是魯國的諸侯,他問孔子,怎樣才能使老百姓心悅誠服?

    中國的傳統政治倫理,說到服,在德不在力。

    用權勢暴政,使人不敢反抗的,是霸道;追求的是當世事功;
    用道德以身作則,使人民心悅誠服的,是王道,追求的是千秋事業。

    當時魯國的主要政治毛病,在於季氏權臣當政。所以,孔子針對當時的問題,點出關鍵在於用人。

    舉直,舉是提拔,任用。
    直,是正直無私的君子。

    當政者用人的標準,直接影響人民對政府的信服。

    舉直,提拔任用正直誠信的君子
    錯諸枉,將曲邪私心,賣弄聰明的人,放在一邊不用。

    這樣,老百姓便自然信服政府了。

    相反,舉枉錯諸直。把壞人,曲邪的人提拔,放在政府內,或者只用自己喜歡的人,用人唯親,把正直君子打壓排擠,百姓就自然不服了。

    這看起來是很顯淺的道理,但在位者就是做不到。看看林鄭這幾年,每一個政策,都是有hidden agenda, 都不是以香港人福祉著想的,叫市民如何信任這樣的政府,如何信服這樣的政府?

    所以,每一項政策,都得不到市民支持。

    國君問完,魯國的權臣季康子,也問孔子: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如何可使民眾,尊重政府,盡心盡力做好一個公民的責任,社會又能夠積極正面呢?

    子曰:
    臨之以莊,則敬。
    孝慈,則忠。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孔子對魯哀公說的是大原則,對這位實際執政的權臣就說,政府那些騙人的空洞宣傳,是沒有用的。

    對人民,騙得一時,騙不了永久。你看看大陸,由上至下,官官民民,沒有一個人信政府的。

    對著自己的人民,政府首先要莊,尊重自己。行政的邏輯,要有一個莊敬的情操,有一個高尚的價值追求,百姓才會尊重政府,如果高官人人都想住以權謀私,撿財走路,人民如何尊重政府?

    孝慈則忠。孝是對父母,慈是對兒女。引伸,對上對下,要愛人,老百姓都能夠孝其老,慈其幼,簡單點,能夠安居樂業,自然會忠心於這個地方,這個社會。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舉善,提拔獎勵,那些好,優秀的人才。不只是形式,是有道德才能的人,得到社會的肯定。不是吹噓那些炒樓炒地一朝發達的騎呢怪。而教不能,那些弱勢的,不出色的,教他,給他學習一技之長,令他能合理地生活。那整個社會就可以積極起來,互相努力了。

    這就是一個社會的價值追求。一個政府,可以影響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的。

    今日社會分裂,不只是黃藍矛盾,在擁護民主自由那一邊,因為政府私心,不遵守《基本法》,在建制輸硬的背境下,推遲立法會選舉一年。

    這非法的一年,立法會議員是留是走,就在社會激起巨浪。

    沒有對錯,這是抗爭派、和理非的根本路線矛盾。和勇一家,死不割蓆,是暴政下的一時權宜。大家都無法說服對方。

    佛家未入中土前,中華文化,主要由儒家和道家兩派思想主導。

    儒家追求的,是中流砥柱,明知不可為而為。為的,是千秋價值;道家追求的,是因應自然,當時代太壞,無可藥救的時候,忘卻自己,忘卻過去,與草木同朽。

    儒道兩家,在春秋亂世,迅速長大,成為文化主流。追求不同,但沒有互相排斥,反而相輔相成,融合為波瀾壯闊的中華文化。

    歷史告訴我們,要尊重人才。

    創造時代的,是人。一個時代,有人才,時代就自然興;當人才衰落,時代也就完了。

    做一個領袖,能夠賞識人才,培養人才,他的事業便成功;如果他不認識人才,不懂得培養人才,他的事業就一定失敗。

    道家隱士,不是對世事漠不關心,他們和儒家的君子一樣,都希望國家太平,百姓生活幸福。他們隱退,只因為時代不可為。

    不需說服對方,跟從你自己的路線,縱然手法不同,都可以有千秋價值。

    《論語.微子篇》第一章:
    微子去,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士焉。

    在商末時,紂王暴虐,文王武王起來革命的時候,商紂的身邊,有三個大臣,本身也是皇族。

    他們都有心挽求時代。微子是紂王的庶兄,因紂王無道,商朝末路,他離開宗室,自我放逐。他的後代,被周朝封於宋,也是春秋時候的宋國。

    箕子,是紂王的叔父,屢諫紂王不聽,被貶為奴,但仍在商朝,詐醉佯狂,後助武王立國。之後去了高麗,即朝鮮半島,將中華文化的陰陽五行八卦傳到高麗。今日韓國的國旗,用了《易經》的乾坤坎離,代表天地日月。

    比干性直,強諫被殺,被紂王剖心而死。

    這三個商朝末年大人物,面對國破家亡,時代衰敗,處理方式不同,結果也有異。

    微子走,箕子關,比干死,但他們都是同一目標,希望社會太平,百姓幸福。他們結果不同,但為後世留下了千秋榜樣。

    所以,孔子稱他們為殷商時代的三位仁人,成仁取義。沒有所謂誰的路線對,誰的路線好,殷有三仁焉。

    孔子一生,勞勞車馬,將天下為己任,並非沒有自知之明,幻想挽狂瀾於既倒,只有儒者認為,生而為人,有不可逃之義。

    《論語.微子篇》第三章: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
    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道家隱者,佯狂避世,一般都忘卻姓名,這位接近孔子的車而狂歌,故稱接輿。其他的叫:晨門、荷蓧丈人、長沮、桀溺,都是一樣。

    楚狂接輿,在歷史很有名,但他的名字和過去,都無可考。他迎著孔子的車隊而來,歌是故意唱給孔子聽的:

    鳳呀鳳呀,點解今日咁失意呀?在這個時代出來幹什麼呀?已往的莫說了,未來的還可追趕呀!算了,算了,今時今日還跑出來想挽救時代,危險呀!

    孔子一聽,知道不簡單,趕快停車下來,想和他碰面交談,但狂人急步避開,他懶得跟孔子說話,他知道,話不投機的。

    《論語.微子篇》第六章: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
    曰:是魯孔丘與?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
    桀溺曰:子為誰?
    曰:為仲由。
    曰:是魯孔丘之徒與?
    對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
    夫子憮然曰:
    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道家兩位隱士,長沮和桀溺,並肩種田。孔子車隊,經過人馬他們,有意無意的,叫子路去問津,過江的渡口。

    長沮反問子路,你替他趕車的人是誰呀?

    這是明知故問。子路回說:
    是我老師孔丘呀!

    長沮說,就是魯國那個孔丘?

    子路答:是啊!

    既然是孔丘,他知定(路)的了。

    子路問的,是架車的路,長沮答的,是人生的路。他的意思,既是孔丘,周遊列國傳道,怎會連路都唔識點行?

    子路轉頭問桀溺,他反過來問子路,你又是什麼人?

    子路答,我名仲由。

    即是魯國孔丘的徒弟?

    子路說,是呀!

    跟著桀溺說:
    滔滔,潮流一來,海水一漲,不管好的壞的,統統都被浪花淹沒了。今日濁浪滔滔,誰可以改變得了。與其跟一個避人之士,即孔子,避開魯國的政治人事,周遊列國,但人是避不了的,那裡還不是人事問題?不如學我地避世,忘記了這個時代,忘記了這個世界,種我地的田,做我地的事,什麼都不管。

    說到這裡,不再說話,拿起鋤頭,耕他的田。

    子路回來報告孔子,孔子悵然不樂:鳥獸不可以同群,鳥是飛的,獸是走的。飛的走的,人各有志。大家都在憂世,擔心這個時代,但大家的做法不同。他們可以丟下這個爛攤子不理,自己種田,但我丟不下啊!

    若使天下有道,我也不用這樣栖栖惶惶呀!

    這便是儒家的中流砥柱哲學,明知擔子重,挑不動,但都無法逃避。

    《論語.微子篇》第七章: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熟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
    至,則行矣。
    子路曰:
    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有一次跟著孔子的車隊,落後了,脫了隊。

    碰到一個老頭子,用枴杖,挑著一些竹籮竹織物,子路發急問:有見到我的老師嗎?

    誰知老頭很cool的頂一句:
    什麼老師?五穀都分不清,又唔去勞動,一味識吹牛那些?我不識你什麼老師喎。

    說完,將枴杖往地一插,就蹲下種田。子路給他氣勢攝住,拱手站在旁邊不敢動。

    天黑了,老頭邀子路回家過夜,還劏了雞款待,叫了兩個仔來做陪客。

    第二日,子路搵返孔子,報告經過。孔子說,是位隱士高人啊,叫子路返去搵佢,請教濟世之道。子路去到昨晚住處,只見人去樓空,老先生和兒子都不在了。

    子路對著空房,說出了一番亂世大丈夫的說話:

    一個有學問,有能力的人,不出來社會貢獻民眾,是不合於義的。

    社會有社會的秩序,長幼有長幼的階級,父是父,子是子,人倫的階級不可廢,家庭中父母子女的秩序不可亂,更何況社會的責任呢?道家隱士,要潔身自愛,把自己搞得很清高,但把人倫的責任搞亂了。一個君子,出來社會做事,不見得只為自己的功名富貴,行其義也,只是做應該做的事。至於理想能不能實現,其實,心中有數,是早已知道的了。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當年戊戌維新失敗,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譚嗣同等六人留下赴義。

    歷史肯定譚嗣同赴義,但歷史沒有譴責康梁出走,這才是千秋史筆。

    立法會的議員,留也好,走也好,在你認為合適的舞台,行其義也,也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了。

    https://youtu.be/_9Df57SXMLM

  • 鄭明孝醫生好唔好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1-12 00:04:22
    有 757 人按讚

    〈在布袋戲舞台前認識了一位陣頭青年〉

    #廣東粥和獅尾男孩#

    今天放學路過景美夜市,集應廟前有搭台演布袋戲。我坐在石階看了很久,身邊都是阿公阿嬤。

    忽然,一個穿著黃色長袖印著大大「保儀尊王」四字衣服的男生在我身邊坐下,當時我在錄影片,我說抱歉不會拍到你。他說:「沒關係,你可以拍到我。」還歪頭對鏡頭比耶。

    台上燈光四射,色彩繽紛,咚咚鏘不斷。我說其實我都聽不懂,我從廣東來。他好像沒有很驚訝。

    看戲的人不多,一隻手數得完。連「湊熱鬧」都說不上,因為一點都不熱鬧,門前冷落車馬稀啊⋯路過的人停下看兩眼也就走了。三個阿姨經過,感嘆一句:「這是我們小時候的!」拍一張照,也就回家做飯去了。

    他忽然轉過頭來問:「那你知道廣東ㄕ嗎?」「廣東粥?」「ㄕ,ㄕㄖ獅!」???「喔!你說舞獅啊?」他嗯嗯嗯!我說知道啊,每年過年我們都去看。他說他就是舞獅的,他是獅尾。

    原來他是舞獅表演者,還給我介紹南獅和北獅的區別,廣東獅屬於南獅,只要穿獅褲,北獅要穿獅褲加獅衣,一套。我問是不是因為北方獅子怕冷?「一套穿起來毛茸茸的,很像天鵝!」他形容得好有趣。

    真不錯,一般台灣人看到我都問我廣東粥的事,他是第一個問「廣東獅」的。我鄭重地跟他介紹:「廣東真的不是只有喝粥!廣東美食千千萬萬種,說都說不完!」

    #國術和新聞學院#

    他說自己學國術的,我說喔就是幫人矯正筋骨嗎?他說不是,是拳術武功!

    他的陣頭朋友們在對面看著我們,遠遠取笑,他大喊:「幹嘛啦!她世新新聞學院的啊!我在接受採訪啊。」

    真是很會掰!比新聞學院的還會掰!

    #關聖帝君的乾兒子#

    他說今天只是來當義工敲鼓。他介紹,這是「保儀尊王」廟,也叫集應廟,台語叫「昂公」。

    「昂公?」
    「昂公。」

    我問他是不是一直對這些宮廟文化這麼感興趣?他說是啊,「我從小被阿嬤帶大的。我是關聖帝君的乾兒子。」

    「哈?乾兒子?怎麼說!」太妙了吧!我頓時冒出星星眼不斷追問。他說自己國小生重病,小腦病變,做手術百分之70可能成植物人。被帶去關公廟,擲筊問關公收不收自己做乾兒子,連續三次都是聖杯。病就這麼退了,長大到現在,又高又壯。

    他的肩膀剛打了鋼釘,是因為出車禍。某次擲筊完護身符斷掉,再問是車禍嗎?帝君說是。不久後就真出了車禍,整個人被撞拋飛⋯回廟裡拜拜後,醫生都說比預期康復得快。他說護身符幫他擋掉了一些。

    我決定回家把上次結緣的帝君護身符翻出來掛身上,再也不離身!

    「我工作的每一家廟都能找到關聖帝君。」是說你能感受到帝君嗎?他說是。

    #很直接的人#

    「那你喜歡台灣嗎?」我說喜歡啊,越來越喜歡。他說:「台灣確實蠻好的,很開放啊!不像你們那邊⋯」我笑笑,拿出我的蔬菜蛋餅打開。

    「那你會覺得台灣是中國的嗎?」
    他突然問道。

    還真直接!
    我也沒迴避,
    反問了他一個問題,
    問完就低頭吃自己的蛋餅。

    #陣頭青年的自知之明#

    既然他這麼直接,我也可以直接一點。「所以你就是傳說中的陣頭青年嗎?」他說是啊。「那你知道社會大眾對你們的看法嗎?」他抬頭看著在對面嘻嘻哈哈的朋友們,「知道啊!打架嘛,黑道嘛,幫派嘛⋯」我打斷他,「但是我覺得你們都很真!」

    他朋友吊兒郎當走過來,是一個很高的男生,肚子蠻大的,臉上肉嘟嘟。我問:「你也是舞獅嗎?」「不是,他扛轎子。」喔⋯看起來確實很適合!

    #忠孝仁義#

    我跟他介紹我最喜歡的一家蔬菜蛋餅在哪個位置,他喔一下,說那攤的男生是他乾妹妹的男友。我說那男生很帥啊。

    他順水推舟:「那你喜歡怎樣的男生?」噗,真的很直接。

    我說我喜歡開心陽光的,全世界都不理解自己、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憂鬱王子型不行。他點了一下頭,很有信心地繼續問下去⋯

    「還有呢?」我唔⋯我說要孝順的。他說:「這一定的啊!」他說孝順是一定要的啊!

    我被他的理所當然嚇了一跳,因為現在年輕人都把倫理道德拋之腦後。他數「忠、孝、仁、義⋯關聖帝君廟裡牌匾上,就有忠義二字!」嘖嘖,關聖帝君真優秀啊。關聖帝君的乾兒子果然不同凡響。

    得到了我的肯定,他大膽地問能加line嗎?平常聊天嗎?下次可以一起出來嗎?我說能加啊,你表演可以叫上我,我滿想看的。他說可是自己的肩膀受傷,要等到半年後才能舞獅⋯我說唔⋯

    #集應公廟#

    他問朋友什麼時候團拜,朋友們嗆說早就拜完了!説罷騎機車絕塵而去。

    他啊?這麼快?幾點了⋯

    他叫我陪他進廟裡,他要幫忙撤道具。結果一進去,人家也撤完了⋯只剩下三箱水要搬,我說讓我來吧,你的肩膀⋯他說不用!說完一下把整箱水扛起,大步流星⋯

    他在「昂公」像前合掌,我也跟著合掌,結果他一秒不到就放下了,我還想跟昂公初次見面多講幾句呢⋯他說「沒事,你繼續。」

    爐子裡有一根香倒下來,他說:「這是神明有事要交代。斷香一般是有不好的事。」周圍的香都燃盡了,唯獨那根幾乎全新,只燒著了頭,看來是信眾插上後不久倒下來的。

    #穿越夜市#

    我們到景美夜市逛逛,一路上遇到好多他認識的人,攤販、正在撤布袋戲台的演員叔叔、穿著一身黑色的兩個痞痞男生⋯

    他說自己昨天通宵沒睡。
    為啥?

    「陪我姐。我姐在那邊賣檳榔。」原來我每天經過的檳榔店是他姐開的!我感動於他的樸實,如果我姐姐賣檳榔,我不一定會這麼大聲告訴別人。他對於生命直白的、完全的、絕對的坦誠相見,讓我在那個瞬間差點落淚,我看到了真正的自由。

    「那是你姐喔!」
    「坨啊,乾姐啦。」

    九點多的景美夜市,
    上海水煎包隊伍依然長,
    沒有要散場的意思。

    「來這麼久,我還沒吃過檳榔⋯」
    「不要吃!」
    「為什麼?不是台灣特產嗎!」
    「那是原住民特產!」
    「原住民不是台灣嗎!」
    「那是山地人!」
    「你歧視!」
    「我哪有!」
    「這是偏見!」
    「哪有!」
    「山地人這三個字不是不能說嗎!」
    「⋯!」

    我們一前一後,
    一邊吵一邊穿過人潮⋯

    #吃豆花#

    經過豆花攤,我煞住腳,
    「我要吃!」
    我們各自點了一份豆花。

    「喂?」他今晚接了好多個電話,一開口都是什麼哥什麼哥的。個子很大,雙腳岔開,右手叉腰,斜著彎腰將左手肘靠在膝蓋上,手機呈水平面,尾部的喇叭緊緊貼在耳邊。看他這幅樣子,我被戳中萌點,坐在原位上哈哈哈哈爆笑。

    #那個來#

    我點的是熱豆花,他問:
    「你吃熱的是因為那個來嗎?」

    那個來,
    真是超級台灣的表達。

    我說不是!只是突然想喝熱的。靜默幾秒,他又問:「我這樣問你會覺得我是變態嗎?」

    我又說起檳榔,他說不要吃啦那個是害人的,我說那是你姐的生意欸!他說那不一樣,那是賺錢養家。行吧,說法還真多!

    「你多高?」
    「163⋯唔,但我對外聲稱165。」
    「欸我180,我們最萌身高差欸!」
    「什麼啦,最萌身高差是12公分好不好!」

    電視裡是韓國瑜的造勢現場,我以為他這個年紀的台灣人看到都會很煩,結果他說:「我還蠻喜歡韓國瑜的。」這倒是奇怪了。「可是年輕人一般⋯」

    「我早就看破了。」我更吃驚了⋯為啥???「可能是我經歷比較多吧。我高中就跟人打架啊。」雖然不曉得經歷比較多和打架之間的關係⋯欸你剛剛不是說你都不打架嗎!他摀住嘴,糟糕!「我⋯剛剛騙你的啦!」

    那你會跟別人說你喜歡韓國瑜嗎?他說不會啊,因為你喜不喜歡又改變不了他會不會被選上。他的豆花三兩下就吃完了。

    「你真是很特別的年輕人⋯」他雲淡風輕,異常瀟灑,繼續接哥們的電話,「喂,銘哥?」

    今天遶境他們走了一天,但他還是陪我走很遠的路買車輪餅。他腳痛到原地坐下,我站在前面吃,熱呼呼的紅豆餡兒。

    看我一晚上吃三個,他說:「你這樣吃很不健康。」他問我平時吃青菜嗎。

    #聊一下未來#

    我說要回去了。
    他說再逛一下吧!
    「我們可以聊一下未來。」

    「未來喔,」我想了一下,
    「未來就是畢業啊,畢業可能就走啦。」
    「我是說我們的未來。」

    欸,現在的男生啊⋯

    「你會覺得我很有安全感嗎?」
    我⋯我說是啦⋯畢竟那麼大隻。
    他拍拍自己,「坨啊,我學國術嘛。」

    他問我生日什麼時候,我說完,他倒吸一口氣⋯我說幹嘛?他說自己也是⋯

    「真的???該不會又是你的套路吧!」
    「真的啦,身分證給你看!」
    「那你幾年的?」
    「唔⋯」他說不能告訴我,「比你小。」
    「00年?」
    「嗯。」
    「哈哈哈哈!」
    「那你會喜歡比你小的男生嗎?」
    我沒回答。

    真是一個可愛的男孩子啊。

    台灣的男生有全世界成年男孩都少見的「少年氣」,跟他們在一起,我可以身心放鬆,什麼都可以講可以掰,至於原本該考慮的成人世界和未來職場的壓力,統統消失不見。

    是我在台灣認識的少年們讓我知道,
    有一些東西,
    超越年齡和護照顏色的界線。

    他送我進捷運站,我們一前一後站在電梯上,穿堂風揚起我的裙子。他小聲問:「如果很有心的那種呢?」

    2019.11.11
    單身節快樂
    廖小花

  • 鄭明孝醫生好唔好 在 那火星來的據說是空姐。ah-y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1-05 00:05:47
    有 455 人按讚


    《82年生的金智英》

    小說拍成電影快上畫,主角是孔劉和鄭裕美,就來趁墟寫一寫。

    在韓台日本熱銷的《82年生的金智英》,是本虛擬人物回憶錄 (又或是病歷報告?),講述平民女生金智英在重男輕女韓國父權社會下的成長故事。沒韓劇浪漫、沒激情、沒科幻沒懸疑,主角平平淡淡的講述小時候家裡有什麼好東西一定給男生、學生時期被性騷擾也只被怪責裙穿太短、求職時因性別問題不容易進入感興趣的工作、婚後因育兒問題迫著離開職場、但帶著孩子時又被鄙視沒生產力。

    薄薄的用了約一小時看完後去洗澡,邊洗邊想真的沒其他書評所說的很有共鳴喎。再洗多兩洗後細想,大概是香港女生地位在亞洲來說算是偏高 (例如書中說的男同學學號先排,班長學長都是男生在香港不會發生吧),我又成長在並非很傳統的家庭,書中的情節大多沒遇過。

    但沒遇上的事,就代表世界不會發生嗎? 看書是為了接觸其他不同的生命體從而反思如何令人類文明更進一步啊 (握拳)) 好啦,說太誇張.........),而且,性別議題的爭論在近幾十年從沒停止過。

    ++

    關於重男輕女,第一次的記憶是幼稚園。

    當時的我日間由外婆照顧,同住的還有舅父、大表姐和大表哥。比我年長十多年的大表姐就讀著名女校,成績優異的她考入大學的機會很高。某天談起大學話題,外婆說:「女生唸這麼多書幹什麼?」。我刻下想,原來女生不用唸書? .........還在納悶著,我媽立即瘋狂罵她 ( 咳 ) 還說:「現在什麼年代? 還分男生女生? 讀到就讀上去架啦 ! ! (下刪幾百字)」,外婆立即收皮。

    當時我沒很明白何以外婆會說「女生不用唸很多書」,但媽媽罵回去的話約略令我了解到「現在和從前已不同」+「總之男女都一樣」。

    ( 我婆是潮州人,理應是重男輕女。但印象中除了這次「女仔讀咁多書做咩」外,著實沒感受過她如何重男輕女。那時候大概我是家裡最小,雞脾什麼都是我的,畫花晒表哥的書也是表哥被罵沒把書收好.......)

    再來關於重男輕女的第二次印象是,我弟出世。

    某次回鄉探親,親戚們叫我弟「金叵羅」,也對祖父說梁家終於「有後」,將來有人「擔幡買水」。坐在桌上一起聽著的我,得悉「擔幡買水」的意思後除了震驚大伙兒竟開心圍著詛咒我爸外,也突然暗暗發現男生的地位在長輩心目中好像有一點點的與眾不同。

    但究竟如何不同? 又好像不太清楚。

    大概是平常在家備受爸爸寵愛,家中的陣形是我和妹妹是玩伴,弟弟是玩具 (喂),他倆經常被我或欺負或老點 (咳),而且我弟又比我小很多 (八年),老規矩是有好東西要向大姐進貢 (叫我技蘭),因此所謂的「重男輕女」除了回鄉時會被刻意提起感受到外,大部份時間我也沒什麼特別感覺。

    而所謂「媽媽 / 媳婦的模樣」,例如書中所說過年時都是女人在廚房打點年夜飯、男人坐著玩樂這種在我家也無發生過。我們從前的年夜飯..........曾試過是Pizza Hut(歡樂)或一人火鍋啊。

    來到婚後。

    我在成長期沒感受到家庭中所謂的重男輕女,但長大後,關於書中提及性別不平等的約定俗成,總沒可能沒遇過,特別在生育孩子以後。就算不是親身經歷,也總在生活圈子內看過聽過。

    例如友人懷孕時照超聲波得悉是女孩時,恨女恨到發燒的她激動得眼紅紅,醫生竟安慰說「沒關係啦,女生才孝順顧家,下次努力」,她反眼到天際去。

    又例如你以為這年代大家已不在乎小孩性別時,同事談起老公像個廢人從不幫忙照顧小孩,但轉頭又說要再生二寶。驚訝度3000的我忍不住問,他都不幫忙啊又不理會你還要再生 ? ! 她嘆口氣答,無辦法呀,老公話要追個仔。

    人家的事,也不好給太多意見,我沈默地沒再續下去,只是心中嘆了口氣。

    如你因家庭背景,沒能選擇地在成長中曾當女生當得委屈無奈又矮人一截,現在要做的轉捩點,不是去祈求生出一個男生讓他不用再走自己的舊路或借他來提高地位,而是把前塵往事都放下,再試著踏出一小步去改變,改變對下一代的教育。

    我父母只是普通草根人家,但他們對我的教育沒令我感到當女生有什麼不好。記得少女時代某次在街差點被性騷擾,自然有些口痕友會說:「條裙著到咁短」、「胸大就不要穿背心」之類,我媽是大聲罵回去:「著咩關你咩事呀?! 金舖夠擺啲金出來啦你又唔去搶 ? ? ! !」

    少女的我感到這樣罵回去既丟臉又恐怖,只想快快找個洞躲起來。現在回想,受害者不自責、女生有選擇穿什麼的權利,根本就是女性主義啟蒙。

    書最後的一篇有提起Emma Watson曾說,女性主義並非討厭男生,而是當你追求一種性別的平等時,就已是所謂的女性主義了。

    11月7日上畫。就算不為女性主義,去看看孔劉也開心呀 (心心)

    #82年生的金智英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