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影響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影響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影響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影響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鄭和除了下西洋還負責監督建了哪項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 鄭和是偉大的航海家,但他在建築上也很有造詣,這就鮮為人知了。江蘇省建築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孫宗文說,鄭和是內官監太監,主要負責宮廷、塔寺、陵墓等工程方面的事務,天長日久的過問,加上他的天賦和專研,在建築方面不斷有所建樹,堪稱是一位建築工程專家。...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影響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07:31:40

#鄭和除了下西洋還負責監督建了哪項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 鄭和是偉大的航海家,但他在建築上也很有造詣,這就鮮為人知了。江蘇省建築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孫宗文說,鄭和是內官監太監,主要負責宮廷、塔寺、陵墓等工程方面的事務,天長日久的過問,加上他的天賦和專研,在建築方面不斷有所建樹,堪稱是一位建築工程專家。...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影響 在 練’R的思生活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7-04 18:21:50

在台灣,每到端午節,網路上便會開始掀起了南北粽大戰🔥我是沒有太多感觸,而我一心念念的只有老家的 #娘惹粽 。 什麼是娘惹粽呢?大家或許有聽過 #娘惹糕,娘惹粽可能對台灣人而言是不太熟悉的,畢竟每年這個時候在忙著捍衛自家地區的粽子就已經夠累了,今年我還看到外省粽也加入戰局...好啦,回到正題,娘惹粽...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影響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6-17 17:34:33

瓦氏夫人率領狼兵抗擊倭寇 | 知史現場 X 知人知史 瓦氏夫人(1496-1555年),原名岑花,壯族人,生於廣西歸順州土官之家,自小習武、精通拳術、鴛鴦刀法、兵法,後嫁給廣西田州土官岑猛為妻,改稱瓦氏(因當地語言「花」和「瓦」同音)。後來岑猛起兵反明,被知州岑璋(瓦氏夫人的父親)所殺,從此30歲...

  •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影響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01 20:00:53
    有 189 人按讚

    #鄭和除了下西洋還負責監督建了哪項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

      鄭和是偉大的航海家,但他在建築上也很有造詣,這就鮮為人知了。江蘇省建築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孫宗文說,鄭和是內官監太監,主要負責宮廷、塔寺、陵墓等工程方面的事務,天長日久的過問,加上他的天賦和專研,在建築方面不斷有所建樹,堪稱是一位建築工程專家。
      孫宗文曾就任於北京建築科學院、中國古建築研究室、東南大學建築研究室,從事宗教建築研究長達70餘年,尤其擅長佛像、佛塔、佛寺的建築考古,是該領域中的權威。他告訴記者,鄭和出訪西洋各國時,抽空在當地建築中式的城池廟宇寺塔,把中華建築藝術介紹到海外去。在麻六甲山峰就有一座三寶城,充滿中華文化韻味。麻六甲建造王宮時第一次使用的磚瓦,是鄭和船隊從福建載運過去的,磚瓦泥工也同隨而去,於是,麻六甲人也學回了製磚做瓦,建造房屋的技術。在泰國等地鄭和建有三寶寺塔等建築遺跡,他使中式建築藝術登上了泰國的殿堂。
      鄭和下西洋每次出海,他都十分留心觀察西洋諸國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和雕刻藝術,並善於借鑒其精華,引進國內來。孫宗文舉例說,如福建閩侯縣著名的雪峰寺,是中國佛教歷史上頗具影響的禪寺。在明朝永樂中期,鄭和從南洋攜來兩座瓦塔,安放在這座寺廟前。該塔早已毀壞,遺址尚在。鄭和六下西洋之後,明成祖朱棣已死,航海停了下來,鄭和只能發揮他在建築上的才華。大報恩寺為明代南京名刹,位於中華門外一華里的古長千里。鄭和在下西洋停置期間駐守南京,曾奉敕負責主持修繕南京皇宮和續建大報恩寺琉璃塔工程。該琉璃塔光彩璀璨,蜚聲中外,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的一朵奇葩,可惜如今只留下一塊殘碑。
      孫宗文評價說,大報恩寺琉璃塔建築極其完美,集明代以前中國建築藝術精華於一身,其中以大雄寶殿和四天王殿最為壯觀,下牆、石壇及欄杆,都用漢白玉砌成,雕鏤得非常別致。整個建築群殿閣重重,宏偉壯觀,精巧絕倫,世間無比。琉璃塔全部用白石和五色琉璃瓷磚砌成的。白瓷磚嵌於塔的外壁,每塊瓷塊中央都有一尊金剛佛像,塔上下有鍍金佛像千萬尊;每一佛像用十塊琉璃磚拼成;每層塔樓均用五色琉璃構件,其中黃綠相間的拱門上,飛天、雷神、獅子、白象、花卉等圖案,色彩絢麗;每層塔心,晝夜點燃「長明燈」,入夜燈光十裡可見;八個角都垂掛風鈴,風吹鈴響,遠近皆聞。此塔是當時南京最高的建築,登上塔頂,鐘山大江盡收眼底。為明代南京的標誌,被譽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據史料記載,清乾隆皇帝曾偕同皇太后數下江南,看了南京大報恩寺的琉璃塔和杭州的六和塔,讚不絕口。弘曆年間,在皇太后的旨意下,在承德避暑山莊也仿照了一座永佑寺塔。大報恩寺琉璃塔還令海外各國讚歎不已,認為是舉世無雙的,它的完美建築還影響到歐洲。《造園史綱》中提及:法國路易十四仿南京琉璃塔,於1670年在凡爾賽建造富有中式情調的「藍白瓷宮」。
      孫宗文還介紹說,最酷似琉璃塔的莫過於晚於它十年左右建造的南京牛首山的弘覺寺塔,簡直是琉璃塔的一個縮影,不同的是它是用普通青磚造的七級浮圖。鄭和還奉命修繕南京宮殿等建築營建的項目,更體現他非凡的建築才華。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知史 #中國歷史 #鄭和 #琉璃塔 #鄭和下西洋 #大報恩寺

  •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影響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10 19:30:02
    有 381 人按讚

    鄭和下西洋:敢問誰最值得信賴|知史百家

    安煥然

    不論明成祖大遣使團下西洋的目的為何,欲擴展明朝中華朝貢體系達至頂峰,維持南海的勢均,獨尊大明天朝的宗主國地位,以及確保東西海上貢道的暢通與安全,是明成祖所極為關注的事情。況且尹慶和鄭和之下西洋,正是擴展中華朝貢圈影響力至印度洋之際,對馬六甲海峽這條國際航道的梗塞問題,不得不重視。

    曾經輝煌一時的室里佛逝(三佛齊)勢衰之後,馬六甲海峽海盗頻生。洪武中期又發生「三佛齊乃生間諜」之事,而爪哇滿者伯夷的崛起,更是常常阻擾海外諸國與明朝的貢舶往來。

    蘇門答臘的舊港,當時是華人港主(中國文獻謂之為「逃民」)梁道民所控制。《明太宗實錄》記載,其時「廣東、福建軍民從之者至數千人」。王賡武〈沒有建立帝國的海商〉推論,這些人可能是宋元中國商民的後裔,但入明以後,明朝頒布海禁政策,他們反而成了受害者,形成被迫流亡海外的武裝、非法的海商貿易集團。

    明成祖即位後,積極於招撫這些海外「逃民」,但對他們仍有所顧忌。1405年(永樂三年)明成祖派遣孫鉉出使南海諸國,「挾梁道民子二奴俱來」,梁道民才肯受詔。但是,舊港的控制權落入另一華人頭目陳祖義之手。陳祖義不愿服從於明朝的招撫政策。同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陳祖義「來犯」鄭和舟師。鄭和出兵與戰,大敗陳祖義。根據《明實錄》的記錄,當時鄭和軍隊「殺賊黨五千餘人,燒賊船十艘,獲其七艘及偽銅印二顆」,並生擒陳祖義回朝伏誅。

    1405年鄭和之下西洋,欲順利航過馬六甲海峽,最大的顧慮就是舊港的華人集團是否阻礙其通航。陳祖義之「來犯」鄭和舟師,亦是此歷史背景下的必然結果。中國文獻把陳祖義視為罪大惡極之海賊,而「殺賊黨五千餘人」,這是一場何其慘烈的戰爭。

    伏誅陳祖義,明朝任命另一位頭目施進卿為舊港宣慰使。但誠如《明史》所記,「進卿雖受朝命,猶服屬爪哇」,說明施進卿具有雙重身份,而且血戰後的舊港,「其地狹小,非故時三佛齊比」。

    至於爪哇滿者伯夷,當時其地已分裂成東、西二王的爭戰局面。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候,正值爪哇西王攻滅東王治所,鄭和隨員欲登岸做貿易,反被爪哇西王兵殺害了170人。這大概是鄭和首次遠航所遇最窩囊之事了。

    兩年後(1407),爪哇西王遣使來朝「謝罪」。明成祖怒斥西王「違天逆命」,並告諭爪哇,明朝本想派兵討伐,適其使臣來請罪,看在爪哇西王「能悔過,姑止兵不進」。但,爪哇必須貢輸黃金六萬兩,作為殺害170名鄭和官軍的賠償。「不然,問罪之師終不可已」。一年後(1408),爪哇西王遣使僅帶了黃金一萬兩,前來謝罪。明朝禮部官員以賠償數額不足,要求懲治。明成祖卻寬宏大量地以「朕於遠人欲其畏罪而已,寧利其金耶?」免除了爪哇西王之罪。然而,用常理設想,明朝對爪哇這種不守信諾的朝貢藩屬國,怎不心存芥蒂。

    南海諸國之中,在明太祖洪武年間與明朝關係相當密切的暹羅,其入明朝貢,主要是覬覦貢舶貿易的經濟利益。然而,日愈強大的暹羅,在明成祖永樂初期屢次阻撓滿剌加等國向明朝朝貢和受封。明成祖對暹羅也常有訓斥和不滿。

    這是1405年鄭和下西洋之時,南海諸國與中國海外關係的大略情勢。舊港、爪哇、暹羅,雖然都具有東西航道中途站的條件,但對明朝中國而言,都是心存芥蒂之地。鄭和下西洋要選擇最值得信賴的候風中繼地,看來唯有另外從馬六甲海峽的新興小國中去尋找。積極表示誠信,又想借助中國之德威以自重的滿剌加,會是理想的合作伙伴。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影響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02 14:00:01
    有 665 人按讚

    明朝十萬人大閱兵震驚世界 西亞各國爭相示好|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對於現代各國來說,閱兵既是宣示國家實力,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方式,也是擴大國家影響力的重要手段。蘇聯和美國都曾有舉世矚目的閱兵行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幾次大閱兵,令人心潮澎湃。而在明朝歷史上,永樂皇帝朱棣也曾經有過一次震驚世界的「大閱兵」。

    說到明朝閱兵,就不得不說說明王朝建立初期的「國際形勢」。

    明朝是推翻元朝而起,但成吉思汗建立的「四大汗國」三個仍在。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調動40萬大軍,分三路北進,把遠逃漠北的北元皇庭徹底打成「遊牧民族」,但此後,大量曾在元朝任職的蒙古族、回族官員,流亡到中亞、西亞各國,這些「外來的和尚」拚命地鼓動所在國君主對明朝採取敵視態度。

    1370年,西察合台汗國權臣帖木兒發動政變,推翻西察合台汗國,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帖木兒帝國」。帖木兒在擊敗奧斯曼土耳其後,隨即開始了遠徵中國的準備,派間諜到北京活動,並在接待埃及使臣時當眾羞辱被扣押8年的中國使臣郭驥,隨後在撒馬爾罕召開「蒙古人大會」,高舉起「反明復元」的大旗。但蒙古本部的韃靼以及瓦剌反派使者至南京通報消息。

    永樂四年,帖木兒大舉東征,號稱百萬大軍,實際兵力20萬,而此時,明王朝在河西以及哈密早已嚴陣以待。然而不久後,帖木兒病逝於東征路上,一場大戰煙消雲散。

    此後,帖木兒帝國諸皇子爭位,陷入內戰,所謂東征中國,可謂癡人說夢。

    明朝方面,朱棣登基後,一面派遣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另一面派遣陳誠出使西域,帖木兒帝國的繼任者沙哈魯放棄仇華政策,遣使向明通好,恢復了朱元璋時代「宗主國」的關係。但是中亞各國「反華勢力」仍在。

    另一面,鄭和在永樂十八年前五下西洋,卻行至印度洋就返回,原因是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控制了紅海流域,嚴禁東方船隊進入。此後中亞以及西亞諸國正式承認了大明朝繼元之後的「天朝」地位。但對於明王朝的真實實力,各國也存有懷疑,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機會,宣示大明的強大實力,鞏固大明與中亞、西亞國家的「朝貢關係」,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閱兵,恰是最好的機會。

    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明朝以陳誠為使,出使中亞,隨後,中亞、西亞國家均組使團隨中國使團回訪。永樂十八年七月,這支雲集了20個中西亞國家、人數多達600人的使團抵達嘉峪關,朱棣派遣6000精銳騎兵一路護送,沿嘉峪關經明朝九邊軍鎮「參觀」。

    在每個軍鎮,明朝都特意派遣在明軍中的蒙族、回族軍官接待,介紹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明朝虐待蒙古和回回人」的謠言不攻自破。而明朝「九邊」強大的軍事實力,也在各國使臣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永樂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朱棣在北京皇宮接見各國使臣,諸使臣皆行叩拜禮,唯獨帖木兒國使臣以「我國無此風俗」為由,堅持行鞠躬禮,朱棣卻並不在意。

    這次帖木兒使團的首領是帖木兒帝國宰相阿爾都沙,副使是曾跟隨帖木的名將蓋蘇耶丁,在本國也是免跪拜禮的。外交禮儀後,朱棣安排使團先是在山東、河南、江蘇「旅遊觀光」,遊覽包括山東孔廟在內的諸多名勝古蹟,親眼見識中國內地城市的富庶繁華,兩個月後,各國使團接到通知,朱棣將在北京周邊開始大規模的「狩獵」,邀請各國使團前往觀覽。

    永樂十九年三月,「狩獵」在北京北邊的懷來正式開始,共調軍隊10萬人,朱棣精心挑選的明朝「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相繼表演了明軍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桿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

    史載「軍容齊整」、「步調如一」、「兵甲鮮豔」,「列國使節俱驚」,尤其是明朝「神機營」的火器操練,展示的「虎威炮」、「火龍槍」(騎兵專用火槍)、安南銃(抬槍)、「一窩蜂」(火箭炮)、「火龍車」(火焰噴射器)等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國使節大開眼界。大規模的「狩獵」行動持續了整整一個月。

    閱兵結束後,朱棣在土木堡的行營接見了各國使節。

    這一次,帖木兒國使臣帶頭下跪磕頭,「叩首觸地」,全然不顧「我國無此風俗」。帖木兒使臣更奉承說,這次帖木兒進獻的名馬,正是當年帖木兒國王的父親帖木兒生前南征北戰專用的「御用坐騎」,贈送給朱棣,正是為了表達「最崇高敬意」。朱棣則手書信札托使臣轉交帖木兒國王,在信中表示「願兩國臣民永享太平安樂之福」。

    這次聲勢浩大的閱兵無疑取得了良好效果,這次「觀禮」的各國使節,總數達27個國家。明朝軍威之盛與睦鄰友好的國策在各國引起了巨大反響。

    其後中亞、西亞國家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一直綿延到明末,單是帖木兒帝國,終明一世向中國派遣使節的次數就有60多次。

    有關這次閱兵的詳情,也詳細記錄於中亞國家的典籍裡。帖木兒副使蓋蘇耶丁在回憶錄裡坦言:「我不得不承認,大帝(帖木兒)死在東征的路上是一件幸運的事情,這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

    而另一個「連鎖反應」是,觀覽閱兵的埃及使臣回國後,埃及隨即解除了在紅海對東方商船的禁令,而此後最後一次下西洋的鄭和,也終抵紅海沿岸,不但結好了紅海地區國家,更實現了他作為一個穆斯林終生的願望——麥加朝覲。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