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鄧光榮父親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鄧光榮父親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鄧光榮父親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鄧光榮父親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StoryTeller 說故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不知道大家是以怎樣的心情迎接東京奧運呢?坦白說,我們最初對疫情下仍堅持舉辦奧運這件事不太樂觀,但這幾天,相信大家真的確實感受到運動的力量。 香港人在商場直播前同心歡呼拍掌,與運動員一同緊張流汗,大家的興奮熱情,真的讓籠罩多時的鬱悶一掃而空,同時也為很多插畫師提供了創作靈感。 現正身處台灣的香港插...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初夏,就隨着清勁的海風、熾熱的炎陽臨到大地。意味着,長洲這個小島,又再歡聲雷動。對,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又到了。飄色巡遊、搶包山,一項項傳統,獲島民重視,受遊客歡迎。在這歌舞昇平的一天,卻不要忘記默默耕耘的幕後功臣——郭錦記。 郭錦記餅店於1973年開業,由潮州人郭錦全,在長洲成立,做傳統唐餅為主,...

  • 鄧光榮父親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29 21:00:05
    有 347 人按讚

    不知道大家是以怎樣的心情迎接東京奧運呢?坦白說,我們最初對疫情下仍堅持舉辦奧運這件事不太樂觀,但這幾天,相信大家真的確實感受到運動的力量。

    香港人在商場直播前同心歡呼拍掌,與運動員一同緊張流汗,大家的興奮熱情,真的讓籠罩多時的鬱悶一掃而空,同時也為很多插畫師提供了創作靈感。

    現正身處台灣的香港插畫師柳廣成亦繪畫了多位奧運健兒的身姿,如男子花劍金牌得主張家朗和台灣的「舉重女神」郭婞淳。在游泳選手何詩蓓奪得女子200米自由式比賽銀牌後,他善用 ig 版面設計,呈現了何詩蓓在比賽中的身影,非常有創意。

    相信今天早上,大家都準時收看了何詩蓓有份出賽的女子100米自由式準決賽,何詩蓓以 52.40 秒衝線,刷新亞洲紀錄並以小組首名身份出線。

    明天早上,便是女子100米自由式決賽,大家心情都很緊張,希望這位香港小飛魚能再下一城。

    其實,最初的何詩蓓並不太喜歡游泳。

    小時候,雙親希望何詩蓓和姐姐何雅舒能夠學會游水,於是六個月大時,已讓何詩蓓在家中的泳池熟習水性。四歲時,何詩蓓已開始在泳班練習,並在六歲正式接受泳隊訓練。不過,那時練習太累,何詩蓓甚至問過父母甚麼時候可以退出泳隊。

    「放棄很容易,門口就在那邊,你上水走出去就可以,但堅持下去才是最辛苦的。」

    後來,她漸漸愛上游泳這項運動,十三歲時,更刷新了香港紀錄。

    何詩蓓父親為愛爾蘭裔,母親則是香港人,因此她擁有代表愛爾蘭或香港出賽的資格。愛爾蘭泳總不只一次向她招手,希望她能為愛爾蘭出賽,但她始終還是選擇了香港。

    「從小到大,都有人問我為甚麼不代表愛爾蘭。但我出生在香港,住在香港,我與香港總是有一份連繫,我為代表香港感到自豪。」

    就在昨天,何詩蓓在女子200米自由式決賽中奪得銀牌,取得香港泳壇史上首面奧運獎牌,也是香港有史以來首次在同一屆奧運裡取得兩面獎牌,全香港都為之而興奮。

    何詩蓓曾說過,她一路成長、一直刻苦訓練,代表香港出戰各項大型賽事,這份光榮很特別。每次取得獎牌,每次將個人最佳紀錄推前,其他國家的人都會詫異:「原來香港也有人游得這麼快」。

    明天,不論結果如何,就讓我們一同見證何詩蓓出戰女子100米自由式決賽的英姿。

    Storyteller:何詩蓓 @siobhanhaughey01
    Illustrator:柳廣成 @cowcowtony
    Text:StoryTeller Team @everyone.is.storyteller

    大家都渴望看到何詩蓓衝線的一刻,明天早上,你會一起看比賽嗎?

    〖 #何詩蓓 7月30日重點賽事〗
    09:59 (香港時間)女子 100 米自由式(決賽)
    18:45 (香港時間)女子50米自由泳 (分組賽)

    明天(7月30日)早上 09:30 (香港時間)還有香港隊的鄧俊文 @jordan_tcm 和謝影雪 @tseyingsuet 在羽毛球混雙銅牌戰對決日本隊的渡辺勇大和東野有紗,大家也不能錯過。

    即使比賽結束,我們還要繼續關注香港運動員的動向,因為他們每一位,都是為港爭光的運動員。

    📚 成為 Storyteller Reading Club 會員, 接收最新一期 Newsletter :
    https://bit.ly/2VembZA

    ✨商業合作/廣告洽談,歡迎聯絡:info@story-teller.com.hk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 鄧光榮父親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17 14:00:00
    有 217 人按讚

    「國家的國寶」陳垣:參加曹錕賄選是一生的污點|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11月12日,亞運會開幕當天,也是中國史學大師陳垣先生誕辰130週年紀念日。

    11月21日,國內數十位在陳垣研究、史學研究方面卓有實績的專家學者齊集中山大學,追憶研討這位廣東籍學人、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的學術貢獻。

    陳垣先生的長子陳樂素、嫡孫陳智超先生也都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新會陳氏」祖孫三代均在史學領域內蔚為大家,是20世紀中國學術史上的一段佳話。陳智超先生應邀參加了此次研討會,並接受羊城晚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一、「應該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有一個重要觀點,即「應該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這句話是他在什麼環境下講的?他做過哪些努力?

    陳智超:這話他不止講過一次,並不是一句即興或者偶爾的話。最早應該是1921年,在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會議上。他當時的學生鄭天挺回憶,陳老師(援庵)說:「現在中外學者談漢學,不是說巴黎如何,就是說西京(即日本京都)如何,沒有提中國的。我們應當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奪回北京!」

    羊城晚報:他在不同場合多次重申過這個觀點。

    陳智超:1929年,陳垣先生在北平師範大學兼任過一段時間歷史系主任。他的學生柴德賡回憶說:「援庵老師深以中國史學不發達為憾,常說日本史學家寄一本新著作來,無異一炮打到我的書桌上。」

    1931年9月14日,胡適在日記裡提到:陳垣問我,漢學正統這時候在西京,還是在巴黎呢?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兩個人就相對嘆息,希望在十年之後,把漢學中心奪回到北京。

    羊城晚報: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有這樣想法的不止陳垣先生一位。

    陳智超:對,包括胡適、傅斯年、陳寅恪等諸位先生,都深以為憾,並且有緊迫感。祖父在北大的一位學生朱海濤回憶,「九.一八事變」以後,學生問陳先生對於時局的看法,他就說:「一個國家是從多方面發展起來的,一個國家的地位是從各方面的成就累積起來的,我們必須從各個方面努力和人家比……我們幹史學的,就當處心積慮在史學上壓倒人家。」

    二、學術沒有國界,但學者有祖國

    羊城晚報:世界著名的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對陳垣先生非常推崇。但是我們也看到,陳垣先生曾作《敦煌劫餘錄》,以「劫餘」二字表達對斯坦因、伯希和這些西方漢學家某些行為的斥責。那陳垣先生和伯希和有沒有過交集,他們的關係如何?

    陳智超:伯希和確實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稱讚援庵先生,都有記載留下來,這是一方面。此外,最近在存於巴黎吉美博物館的伯希和檔案中,發現有陳垣先生給他的信,信中提到,你寄來的文章我收到了,一共十五冊。你請我送給王國維先生的單行本,我也轉交了,但很可惜,轉交三天之後他就自沉在昆明湖了。從這裡就看到伯希和、王國維與陳垣三人之間的關聯。

    他們兩人有證可考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924年左右。伯希和研究過摩尼教,來華在福州時聽一位龔先生說,在福州烏石山有兩塊摩尼教的碑,但沒有來得及去看。後來伯希和就寫信給陳垣先生,托他有機會再查找一下。陳垣先生的助手樊守執是福建人,正好去福州辦事,於是囑他查找,花了很大功夫,可惜最後還是沒有找到。

    羊城晚報:看來他們之間不僅有學術上的交流,而且是可以互相託付辦事的關係。

    陳智超:應該說不是一般的交往。1933年,伯希和又一次來中國,當時他把俄國博物館館藏的《元秘史》拍了照片送給中國,中國方面招待他,我的祖父也參加了,而且還回答他的問題,這封信都保留下來了。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撰寫《敦煌劫餘錄》大概也就在上世紀30年代吧?

    陳智超:這部書是1931年出版的。為什麼叫「敦煌劫餘錄」呢?是因為敦煌的這些經卷,後來藏在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是經過斯坦因、伯希和掠奪之後,剩下運到北京的部分,一共八千卷。陳垣先生在助手幫助下,花了三個月時間整理清點了一次,編出了這部目錄書,這應該說是敦煌卷子裡面最早的、最科學的目錄。

    出版的時候,陳垣先生在序言裡點名批評伯希和:「(清光緒)三十三年,匈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相繼至敦煌,載遺書遺器而西,國人始大駭悟。」有人當時就建議,是不是可以用詞緩和一點,「劫餘」二字過於刺激了。但是他說不行,「劫餘」二字還不能抒發他的憤慨之情,所以堅持不改。你說伯希和知道不知道這個事情?當然知道,而且後來二人確實見了面,伯希和還是對他表示敬意。從此我們可以得到重要的啟示,在外國人面前,只有堅持正確的愛國立場,而不是奴顏婢膝,才能得到對方的尊重。

    羊城晚報:那麼陳垣跟伯希和的關係,如果單純從個人層面來說,還是比較友好的。

    陳智超:學術沒有國界,但是學者是有祖國的。伯希和是西方最傑出的漢學家之一,但也是掠奪敦煌文物最精的一個人。此人有他的兩面性:1933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本人趁伯希和第二次來華,希望他也能訪問日本,但他為了表示對日本人侵略東北的憤慨,取消了赴日行程。1945年10月伯希和去世時,陳垣先生還寫信給傅斯年表達了惋惜之情。


    三、治學無捷徑,唯有刻苦和持之以恆

    羊城晚報:我們看很多關於陳垣先生治學的文章,深感他除了以研究成果影響後代,其治學之道也給今天的學術界帶來很大啟示。

    陳智超:我看啟示應該是多方面的。首先有個大前提,從陳垣先生有志學歷史開始,就有一個很明確的觀念:作為歷史學家要有一種自覺,要喚醒國民的歷史觀念。什麼是歷史觀念?不同時期有不同重點。在他那個時代,就是不能忘記外國的侵略,不能忘記中國的光榮傳統,不能忘記中華民族抗擊侵略的氣節。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的目的,這一點是首要的。

    羊城晚報:也就是說,做學術不僅憑興趣,更不是為了成名成家,而要有家國之思、民族之念。

    陳智超:這一點很重要。另外,他強調治學無捷徑,唯一的體會就是刻苦和持之以恆。比如說有四年時間,因為每天都很早起床編《中西回史日曆》,苦心設計簡明方便的表格,結果得了胃病,只能吃麵,對於一個廣東人來說實在痛苦。在他60多歲研究佛教史時,因為需要參考的一部典籍貯藏在一個潮濕陰暗的地方,多年無人進入,蚊蟲很多。他每天都是吃了奎寧就進去用功一天。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言必有據,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也給人留下很深印象。

    陳智超:他強調,歷史學者就應該對歷史負責,要求真,不能去編造歷史。為了求真,有些問題就不是一下子能解決的。陳垣先生倡導文章不要急於發表,「寫成之後要多置時日」,認為如此一來,一者或許有新的材料補充,二者或許有所修正。他自己就曾經重金購買清人的手稿,研究其修改的過程,了解前人怎樣做學問。還有,他要求「不說閒話,力求創新」,提倡「理要講清楚使人心裡服,話要講明白使人看得懂,閒話不說或少說。」在學風上則力求創新,「凡論文必須要有新發現新解釋方與人有用」。這些思想和親身實踐對當今學術界是有借鑑意義的。


    四、長居北京,與嶺南割捨不斷

    羊城晚報:還想向您請教陳垣先生與嶺南文化之間的關係。首先,出身於一個務實的廣東商人家庭,對於他的人生和治學有沒有產生什麼影響?

    陳智超:應該說有很深的影響。祖父是我們家族第一代的讀書人,他前兩代是經商,再前面恐怕就是農民。同輩也有很多經商的,但他從很小就喜歡讀書,雖然沒有家學淵源,也沒什麼師承可言。

    祖父當時看書,並不限於只看四書五經,尤其喜歡讀史籍。於是長輩裡就有人指責他不務正業,但是曾祖父還是「購書無吝」。例如他十六歲那年,買了一部《二十四史》,就花去了曾祖父一百多兩銀子,這不是一般的支持。

    羊城晚報:家庭給了他比較殷實的經濟基礎,父親又給了他寬鬆的讀書環境,這是家庭的影響。那麼地域方面呢?

    陳智超:廣東這個地方,一方面最早感受到列強侵略,另一方面歐風美雨也是最早被感知。祖父在五歲以後就到了廣州,當然跟在新會時大不一樣,接觸了很多新知新事。另外,他在博濟醫學堂和光華醫學專門學校的求學任教經歷也十分重要。這幾年所受到的近代自然科學的嚴格訓練,對祖父後來的史學研究起了積極作用。他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一封家書中曾說:「余今不業醫,然極得醫學之益,非只身體少病而已。近二十年學問,皆用醫學方法也。有人謂我懂科學方法,其實我何嘗懂科學方法,不過用這些醫學方法參用乾嘉諸儒考證方法而已。」雖然有點自謙,但這也確實是他能超越乾嘉大儒的原因之一。

    羊城晚報:那他為什麼後來就長居北京了呢?

    陳智超:他中間也曾短期回鄉,但應當承認,定居北京對他一生來講,有很大的影響。那時不像現在,即使你在窮鄉僻壤,只要有互聯網就可以知道天下事。祖父那個時候就不一樣,要看《四庫全書》,在廣東行嗎?要跟第一流的學者交流,也要在北京才有這個便利。

    羊城晚報:那他思念廣東嗎?

    陳智超:很思鄉。這種思念,甚至包括到具體的食物,如燒鵝、土鯪魚等。家鄉的災害他很掛心,而且對廣東學者也非常提攜,比如說岑仲勉先生,本來在廣州一所中學當老師,把刊有自己作品的校刊寄給我祖父,他馬上就轉送給了陳寅恪、傅斯年諸先生,直至將岑先生一步步薦入歷史語言研究所。

    羊城晚報:您祖父在北京時,還說粵語嗎?

    陳智超:在家裡他一直都說粵語。而且,他要求在北京生長的子弟,也一定要學廣東話,有時候還會親自教。在廣東的子女,也要想辦法學官話,甚至連我的姑姑都接到北京來上小學。


    五、「二陳」比較研究,應不帶偏見

    羊城晚報:今天的研討會也有很多學者提到了陳垣和陳寅恪兩位先生的比較,這也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一個課題。您如何看待這種比較?

    陳智超:我的看法是,我們要實事求是、不帶偏見地去研究。有些人連兩位先生的主要著作都沒看過,就發表議論,這不大合適。

    陳寅恪先生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所的學生戴家祥提到,他在跟老師散步的時候,陳先生講,我就佩服兩個人,一個是王國維先生,第二位就是陳垣先生,他「學問踏實,德才兼優」。陳寅恪先生在給陳垣先生的信中,稱他為「大師」,據我所知,這樣的稱呼在寅恪先生的信中好像是絕無僅有的。另一方面我祖父對陳寅恪先生很尊重,他在給我父親的家書裡面描述,自己怎麼希望陳寅恪先生給他寫序,而且也只有他能寫這個序言。這種推崇不是虛名和客套,他們二人互相都很推崇。

    羊城晚報: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陳寅恪先生寫出了《柳如是別傳》、《論再生緣》這些皇皇大作,但陳垣先生的論著比起以前就少了很多。人們會從這些比較上得出某些結論,您怎麼看?

    陳智超:首先有一個問題不能回避,陳垣先生比陳寅恪先生大十歲。其實,並非1949年後陳垣先生的論著戛然而止,他最後一部大的著作《通鑑胡注表微》是在1946年刊行的,那時他已經66歲。當時他在家書裡面就多次流露「將軍老矣」。

    羊城晚報:是不是也有身體不好的原因?

    陳智超:一方面當時關於輔仁大學的爭奪很激烈,梵蒂岡要停發經費,輔仁還有三千多師生,中央人民政府不管誰管?這裡面的鬥爭牽扯了他大量的精力。另一方面,年事已高,他也確實身體狀況不樂觀。1953年祖父給冼玉清先生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說:四九年以後因為各種事忙,沒有時間寫學術文章,我正要寫了,結果右手麻木了;請蘇聯專家醫生看過,說我要立即停止一切工作,要休息。這一次就住院大概一百多天,然後陸續又住了八、九次醫院吧,1964年還動過一個大手術。健康狀況不允許了。


    六、陳垣還擔負相當的社會工作

    羊城晚報:新社會帶給他的震動應該也很大。

    陳智超:這當然也是另外一個原因。他經過了晚清、北洋軍閥、國民政府、日本人統治,曾經一度對辛亥革命之後的民國成立以及抗戰勝利都抱有很高期望,但最後都失望了。解放以後為什麼他轉變很快,並不是因為讀了很多馬列主義的書,而是因為看到了現實。我老引這段話,祖父1949年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文章中說:

    「有人問我北平解放後,你看見些什麼和以前不同?我告訴他,看見的先不說,我告訴你看不見的。解放後的北平,看不見打人的兵,看不見打洋車伕的警察,街上看不見乞丐,看不見整天花天酒地的政府官吏,看不見託人情送官禮的事情,更看不見有所謂『新貴』在琉璃廠買古董……這不同於以前的改朝換代,的確是歷史上空前的、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羊城晚報:那麼他在學術上主要做了什麼?

    陳智超:1949年之後,祖父主要做了兩件大事:因為他原來的著作很多都是木刻本,或者在雜誌上發表,現在全部由國家出版社排印出版。大部分著作都是他在解放後精心修改過,並且重新整理的,這是一件工作。另外,就是著手整理《舊五代史》和《冊府元龜》,這是很大的工程,但沒有來得及完成。

    羊城晚報:此外,陳垣先生的社會工作也相當繁重。

    陳智超:是的,他關心史學教育,繼續指導學生,為出版社審稿,還當著幾千人學校的校長,這都佔去相當的精力。以前的幾十年,他每天凌晨四時起床讀書寫作,晚上九時就寢,生活很有規律。但解放之後,因為不斷參加各種會議,午夜才入睡也成了常事。

    羊城晚報:也就是說,二陳在解放後的身份迥異,所以他們承擔的職責也是很不一樣的?

    陳智超:對。陳寅恪先生應該說是比較純粹的、學院式的學者,陳垣先生有相當的社會活動,而且還是一位教育家,這個區別客觀存在。

    羊城晚報:二人原先在學術上經常交流,新中國成立以後,這種交情還在嗎?

    陳智超:這種交往一直沒有斷。過去兩人通信很頻繁,後來因為陳寅恪眼睛失明,沒有直接通信的可能,但還是互相關心的。1953年12月,陳垣給冼玉清先生的信中寫道:「中古史研究所事情當汪君未南行前,曾到舍間商酌,同人意見以為所長一席,寅恪先生最為合適。今聞寅恪先生不就,大家頗為失望,奈何!」而在1955年的信中,陳垣問冼:「寅恪先生起居佳否?聞其女公子調粵工作,可以照顧,甚善。」可見其關心。

    七、參加曹錕賄選是一生當中一個污點

    羊城晚報:最近您主持編輯的《陳垣全集》出版了,人們發現書中收入了他生前寫的一個內部檢討材料,裡面交待了有關「曹錕賄選」的情況。

    陳智超:我始終不把祖父看做一個完人,更不是把他看做聖人。他就是一位傑出的史學家、教育家、愛國者。他參加曹錕賄選是在1923年,我在全集裡面特別收了他寫的一個內部檢討,當時領導並不要求、也不希望他公開檢討,是他自己寫的。我把這篇文章也發表了。我覺得,既然是全集,就要反映全面。他自己一直認為,參加曹錕賄選是一生當中一個污點,我也不能給它抹掉了,我保留這封檢討,是讓人家全面了解他,他不是完人,也曾走過彎路。

    但是,評價一個人的一生,看他的全部,要看他的晚節。就在參加賄選的同年,他寫了被蔡元培先生稱為「石破天驚之作」的《元西域人華化考》,後來又被推舉為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和故宮博物院理事,為保護故宮及故宮文物,與北洋軍閥進行了堅決鬥爭,一度還被捕並遭軟禁。上面提到的陳寅恪先生稱他「德才兼優」,也是在「賄選事件」之後。從這些也可看出當時社會對他的評價。

    羊城晚報:那麼這件事到底當時是個怎麼回事?

    陳智超:當時陳垣是國會議員,是拿薪水的,而且這個是他主要的收入來源。但由於連年戰爭,薪水已多時未發,後來得到通知說要補發欠薪了,也同時要求他們參加選舉。這是他終身的憾事。

    八、三次婚姻與感情生活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出生在一個大家庭,有兩位母親,先後有三個妻子、十一個子女。在感情方面,他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陳智超:陳垣5歲時,父親把他過繼給了去世而沒有子嗣的三伯父。陳垣後來回憶說,雖然與過繼母親李氏生活在一起,她對自己也百般關愛,但畢竟是在生母周氏的懷抱中長大,對她還是很依戀的。每次吃飯,他總是在過繼母親處吃一點,然後又偷偷跑回生母那裡去吃飯。五六歲他就離開家鄉到廣州求學,除了有限的幾次回鄉省親外,很少有與母親見面的機會。他常因不能親自侍奉母親而內疚。

    年輕時陳垣聰明博學,又長得一表人才,在廣州時被稱為「靚仔垣」。還有人提到這麼一件事:由於經常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又擅長演講,陳垣的名氣與日俱增,招來了不少開放女性的追求。陳垣有段時間用筆名發表文章,其中一個筆名是「豔」,友人問他何意,他坦言是他最喜歡的一個女朋友。

    羊城晚報:他為什麼會有三次婚姻呢?

    陳智超:1913年因赴北京從政,陳垣跟以前的生活切斷了聯繫,包括「父母之命」的原配妻子鄧照圓,也就是我的祖母。祖母原名「珍安」,識字不多,裹過小腳,因為祖父又字「圓庵」,所以祖母后來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照圓」,但他們兩人終究因為彼此思想的巨大隔閡,祖父來京後兩人就沒有再生活在一起。但是祖母知道祖父喜歡吃家鄉的鯪魚,就常讓子女買來曬乾,寄到北京。因為祖父過繼時是「兼祧兩房」,所以又娶了二房吳淑媛,比他小四歲,但也沒有隨他去北京,不久因意外失足落水而亡,年僅28歲。

    後來追隨祖父去北京的徐蕙齡,是他在光華醫學專門學校的師妹和學生。他們在北京共同生活了近40年,但到了晚年感情不和,出現巨大矛盾而分居了,後來徐夫人跟隨所生的兒子陳容到了天津生活。

    對於身在天津、廣東的兩位妻子,祖父一直寄生活費。直到1966年5月,她們兩位在相隔不到一週的時間內先後去世,祖父這時已經是86歲的老人了。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晚年,他的女弟子劉乃和成為了得力助手和忘年知己,長期相隨。二人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

    陳智超:這個問題不是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我的妻子曾慶瑛教授曾在《陳垣和家人》一書中,用了專門一節全面談到這個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相關內容。



    大師陳垣

    陳垣,字援庵,廣東新會人。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曾被毛澤東稱為「國家的國寶」,與陳寅恪並稱「史學二陳」。

    陳垣先生於1880年出生,六歲至廣州讀書。早年曾考科舉而名落孫山。在博濟醫學堂學過西醫,後創辦並入讀光華醫學堂,並留校任教。

    1905年,與潘達微、高劍父創辦《時事畫報》,反對滿清專制、外國侵略,以觀點立場激進而著稱。辛亥革命後,當選民國眾議員,從此定居北京,後曾任教育部副部長。

    1917年,38歲的他發表第一篇學術著作《元也里可溫考》,開闢了宗教史研究領域,當即震動學界,一鳴驚人,由此開始學術生涯。

    抗戰淪陷期間,他閉門研究,堅決不與日本人合作。1949年,他選擇留在大陸,晚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病逝於1971年。

    作為史學大師,他在宗教史、元史、中外交通史、考據學、校勘學、歷史文獻學上獨創甚多,學術建樹影響至今。

    作為教育家,他從教74年,從傳統私塾老師到現代大學校長,前後執掌輔仁大學、北京師範大學46年。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鄧光榮父親 在 對我說髒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19 22:01:18
    有 700 人按讚

    上週末看完 MOD電影199的《我是一片雲》,故事奇幻張狂到了開到荼蘼花事了,晚上想說點開同一個片單隔壁的《彩雲飛》配飯吃,解頤開懷一下也不錯,一樣是瓊瑤小說改編,誰知這個早於《我是一片雲》四年的電影,有型有款,帥氣到不行,同一個言情女王的愛情宇宙,一樣是張永祥的編劇,但卻像兩個平行時空。

    查了一下資料,《彩雲飛》是李行導演,甄珍、鄧光榮王搭擋,鄧麗君的主題曲,《我是一片雲》是瓊瑤監製,林青霞與秦祥林、鳳飛飛的歌聲,但完全是兩個時代的產物。
    《彩雲飛》故事是富家子愛上富家女,富家女死了,富家子在街上遇到一個跟富家女長得一模一樣的小歌女,一開始是移情,但後來是更激賞小歌女的個性,情感加碼,櫃檯後面的商品全部加價購。

    甄珍的自傳《真情真意》裡面提到張永祥說改編《彩雲飛》劇本,說:「我下不了手啊,女主角說好美好美的天,好美好美的海,好美好美的沙,男主角捧起女主角的臉說好美好美的你。這些都不是人話啊。」李行說:「你不要改這些,觀眾就是要看這個。」

    在瓊瑤宇宙裡面,男女主角的愛情從來都是天造地設不會有瑕痴,阻力都是來自家長,來自社會,在那個思想戒嚴的年代,這樣愛得真氣亂竄的力量非常叛逆,但時代解嚴了,社會開放了,這種死去活的愛顯得很奇幻,故而今時今日重看《我是一片雲》才會有那種cult film的荒謬之感。
    可《彩雲飛》到底是《小城故事》《養鴨人家》的李行導演的手筆,還是很在乎人情義理,愛情中的男女受到長輩的阻擾也是會有,可這些婆婆媽媽不會扭曲成像是容嬤嬤那種怪物,《彩雲飛》的長輩一樣是由傅碧輝擔當,可講話句句在理,年輕男女長輩,都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可愛。

    這種男人愛上雙生花的故事,很容易變成後來的會變成前者的影子,可這個故事不是,後來的獨立幹練,劇中富家女的爸爸有這樣的評價:「韓霓柔順,小眉有見解獨立,比較起來,韓霓更像是影子一樣了。」

    後來富家子的爸爸要來棒打鴛鴦了,要小歌女開個價錢,小歌女說好啊,你給我一千萬,美金喔,付不出來就不要在那邊五四三了。富家子父親惱羞成怒說我要我兒子跟你斷絕關係,小歌女說好啊,來斷啊,我也會跟你家斷絕關氣,但我先說好,我不會斷你兒子的關係喔,最後嗆一句:「茶花女的時代已經過去啦。」完全是直球對決,帥氣得不得了。
    片尾,鄧光榮甄珍無視旁人擁吻起來,長輩在一旁感嘆:「現在的年輕人根本沒有把我們放在眼裡。」「有時候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對新時代的祝福,跟對舊時代的尊重,這是李行《彩雲飛》神采飛揚之處,後來三廳電影、華視八點檔、大陸還珠清宮宇宙都沒有的胸襟。

    然後熊熊想到,鄧光榮在片中質疑世界上會有跟妳長得一模一樣的人的叩問,這《彩雲飛》根本就《雙面薇若尼卡》啊!!!!

  • 鄧光榮父親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5-09 16:00:05

    初夏,就隨着清勁的海風、熾熱的炎陽臨到大地。意味着,長洲這個小島,又再歡聲雷動。對,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又到了。飄色巡遊、搶包山,一項項傳統,獲島民重視,受遊客歡迎。在這歌舞昇平的一天,卻不要忘記默默耕耘的幕後功臣——郭錦記。

    郭錦記餅店於1973年開業,由潮州人郭錦全,在長洲成立,做傳統唐餅為主,迄今屹立四十六個寒暑。這個漢子,唸書到中三就輟學入行,大半生勞碌於焗爐前,在汗流浹背間,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餅食,既能果腹,又勉強養活一頭家。有別於其他傳統餅店,他更擅長一項手藝,做潮州大包。「以前平安包不印平安,會蓋個壽字。」他聲線鏗鏘,慢慢道出往事。當太平清醮還是一個小小的漁村活動,他一雙手已在動。包山上約一半的大包,都是出自郭錦記之手,除了有幾年因贊助稍為斷了幾年。但最終大會還是愛郭錦記。


    「因為我們做大包,要講質素。」聽罷對話,有把渾圓的男聲人插嘴。是郭錦全之兒子,郭宇鈿(Martin)。父親近幾年身體抱恙,想過光榮結業。從事金融業十年的Martin聽罷不捨。「但我爸爸不准我回來。他認為我做金融,前景和收入都不錯,無謂回到這裏捱,捱到身體也壞,不值得。」他知爸爸開不了口,自己思索良久,還是捨不得,最終選擇在兩年半前回巢,放棄高達七位數字的年薪,從宛如康莊大道的金融業,拐進很大機會「死路一條」的老餅店。「是有一種情意結吧。自小在此見着爸爸與叔叔們打拼,有很深的感情。我覺得郭錦記像一顆未被打磨的鑽石。是我爸爸用了四十年採礦開出來,現在就由我來打磨它吧。」

    一方面,Martin努力保持餅食的質素,例如平安包,堅持挑選最上等的麵粉;不像其他餅店,選擇用過量依士(酵母)作催化劑而縮短發酵時間;反是工序按傳統、盡量保持人手做。另一方面,他着手革新餅店,與不同卡通人物合作,如去年與Hello Kitty聯乘,今年找來蜘蛛俠創造話題;甚至把平安包帶進商場和百貨公司,為舊店換上新氣象。那本來坐以待斃的老餅店,如今大放異采。


    Martin接手這兩年半間,郭錦記的榮譽,如壓於他心頭的一塊巨石。如今做出成績,他卻絕不驕傲:「最重要說的不是市場效果, 我最想告訴人,小店也有小店的生存之道。」過程間,他費盡唇舌、動之以情,去說服父親和師傅,如今如願以償,可謂苦盡甘來:「對新東西,我們不要太妄自菲薄。不是小店便做不到,小店不輸大公司。」這家老字號,走了不一樣的路。

    那縷舊情義,那股縈繞半世紀的餅香,就這樣得以一脈相承,續寫下個章節。

    編採:葉雙
    攝影:鄧廣基

    郭錦記餅店
    地址:長洲北社街46號
    電話:2986 9717
    營業時間:7am-7pm
    詳情: http://bit.ly/2VlyWRj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KwokKamKee/

    ===================================
    ? 8折全年睇《蘋果》即慳$121!
    現有日費訂戶亦可轉訂? http://bit.ly/2YwE3Ma ?
    訂閱《飲食男女》YouTube: http://bit.ly/2Md5V2k
    Facebook: http://bit.ly/2MJejcp
    Instagram: http://bit.ly/2EA3qpR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