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鄂圖曼土耳其疆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鄂圖曼土耳其疆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鄂圖曼土耳其疆域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子迂的蠹酸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神聖羅馬帝國為什麼可以撐那麼久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74359337.A.7DA.html 人人都聽過伏爾泰嘲諷神聖羅馬帝國的笑話,它既不神聖,也稱不上帝國,更不位處羅馬。只不過你不知道的,是當伏爾泰嘲諷時,神聖羅馬帝國早已垂垂老矣,比不上其鼎...
鄂圖曼土耳其疆域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神聖羅馬帝國為什麼可以撐那麼久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74359337.A.7DA.html
人人都聽過伏爾泰嘲諷神聖羅馬帝國的笑話,它既不神聖,也稱不上帝國,更不位處羅馬。只不過你不知道的,是當伏爾泰嘲諷時,神聖羅馬帝國早已垂垂老矣,比不上其鼎盛時期的繁榮,自然無力還手。
齋主對歐洲中世紀歷史,連略懂都稱不上,但即便我也知道,神聖羅馬帝國是當代人很難理解的概念,因為它和當代國家的本質全然不同。神聖羅馬帝國,幾乎無法定義其疆域,也沒有統一的法律,唯一的共通點應該是大家都信上帝,並且哪怕內心有多少不滿,但都還是得尊重羅馬教廷。
神聖羅馬帝國並沒有中央政府,沒有常務軍備,甚至沒有財務稅政機關,甚至連皇帝都不是世襲,而是靠著七個選帝侯溝通協調來選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七個選帝侯,分別以三個教會諸侯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以及四位世俗諸侯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騰堡公爵、布蘭登堡藩侯與波希米亞國王所組成。
我想這套選帝侯的制度,就是神聖羅馬帝國得以撐這麼久的原因。
每個能透過選帝侯當上羅馬皇帝的領導人,不僅要本身實力夠強大,也要和諸國關係良好,更要和羅馬教廷維繫良好的情誼。七個選侯國也會選出最適合的皇帝,其中最重要的條件,當然也包括了該皇帝於帝國境外的敵人越少越好。於是這套制度,靠著不停更迭權力於境內最強的諸侯,讓帝國雖然永遠不會是最強的帝國,卻也因此維繫了彼此關係,甚至讓帝國得以延續下去。
事實上,當上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還真不見得是好事,與其說當上皇帝有很多好處,還不如說帶來的責任遠遠大過好處。神聖羅馬帝國萌生之初,正巧遇上了十字軍東征浪潮,作為皇帝不但得親身打造東征部隊,還得付出許多錢財在東征計畫中,畢竟皇帝得有個皇帝的樣子。在1453年拜占庭君士坦丁堡被鄂圖曼帝國攻陷之後,面對財力軍力都遠勝自己的鄂圖曼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正式成為屎缺,之後不僅要面對可怕的土耳其帝國,還得開始要爭奪海上霸權,以及更可怕的新舊教之爭。
使得神聖羅馬帝國差點崩解的就是由馬丁路德推行的新教,由於新教的特點之一就是能確保政教分離,這對於諸侯國來說是個擺脫羅馬教廷控制的良好機會。通常新教的另一個特點是主張開放,因此當兩個諸侯國決定信奉新教時,也就等同於彼此有了做生意的機會,信奉新教不只可以和新教做生意,還能和過去不被羅馬教廷認同的國家或地區做生意,於是當時新教就像是瘋狂的直銷團體,不斷地擴張,但神聖羅馬帝國依舊撐下來了。
神聖羅馬帝國中期之後,雖然得面對鄂圖曼土耳其,面對海權爭霸,還得面對分裂的新舊教改革問題,但是神聖羅馬帝國依然撐下來了,靠的依然是那套神奇的選帝侯制度,但他沒有戰勝的,就是和今日政治文明息息相關的民族主義概念。
神聖羅馬帝國在面對拿破崙之前,就已經因為民族主義運動而逐漸失勢,1792年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奧地利帝國皇帝法蘭茲二世就任時,帝國早已失去對義大利北部的控制權,甚至對於中歐的影響力也逐漸衰退。當第二次反法同盟被拿破崙擊敗後,法國皇帝直接將早已名存實亡的神聖羅馬帝國從制度上徹底瓦解,從而重新組成當代人較能理解的萊因邦聯。而當1815年拿破崙徹底失勢之後,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為了維持所謂歐洲的「舊秩序」,與俄國、普魯士共同籌組了「神聖同盟」。此一鬆散的同盟,吸引了眾多小國加入,可謂哈布斯堡家族於神聖羅馬帝國覆亡後,使過渡期趨於穩定的有效工具。
至少,19世紀前半葉的歐洲因為這「舊秩序」而有安定生活,直到1848年舊秩序全面崩解而天下大亂,至此神聖羅馬帝國的影子也才完全消失。
不過到今天,神聖羅馬帝國的制度,依舊巧妙存於德國中。
鄂圖曼土耳其疆域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庫德族存在數千年 履遭列強玩弄股掌間,在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承諾建國 大筆一揮建國夢碎,庫德斯坦分屬四國爭獨立永無寧日。1988大屠殺,庫德族死逾18.2萬人,1991年伊戰 老布希鼓動庫德族反抗,2003年美伊戰爭,庫德族再助聯軍,直至海珊阿里相繼處死,才還庫德族人公道。如今美國撤軍敘利亞,土耳其趁勢攻擊當地的庫德族,美國總統川普不再顧及他的盟友,引美國共和黨的議員都抨擊了川普的外交政策,為大家介紹庫德族的悲情歷史】
{內文}
庫德族有句古老的諺語「庫德族沒朋友 只有山」,確實,這世界鮮少注意到這個民族,幾千幾百年過去,一個又一個征服者,把這群游牧民族趕到他們最愛的山上,他們的文化才得以保存,語言才得以保存,性命也才能得以保全。翻開庫德族歷史,就是一部血淚史,屢屢被列強玩弄於股掌間。庫德族第一次受到全世界關注,卻是出於一場暴君慘無人道地大規模毒殺。
(旁白)
有一名獨裁者名字叫做海珊,他的作為震驚了全世界,是海珊讓全世界每一個國家,不禁發出同一個疑問「誰是庫德族?」1988年3月,海珊向庫德族所在的Halabja丟下有毒的化武炸彈,數分鐘內近5000人死去,接下來幾天又有7000人死亡,Halabja不是唯一遭海珊化武轟炸的伊拉克庫德族城市,但卻是死傷最慘重的。
(庫德族高等教育部長/ Ali Saeed)
我們不是阿拉伯人,不是土耳其人也不是波斯人,我們是穆斯林,但我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我們有我們自己的語言和自己的歷史
回顧庫德族在歷史上的足跡,要從數千年前說起,他們生活的區域被認為曾是伊甸園所在地,庫德族人在這裡留下最早的足跡,受到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滋養,考古學家認為在這文明的搖籃裡,庫德族祖先曾是農業 畜牧業的先驅,會織布 冶金 還會製陶。
公元前300年,亞歷山大大帝擊敗波斯帝國,成為這片土地的主宰。13世紀蒙古帝國西征,後來又被興起的鄂圖曼帝國取代,直到100年前,庫德族人第一次看到獨立建國的希望。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同盟國戰敗,屹立600年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協約國忙著瓜分帝國在歐洲與中東的領土。根據1920年簽署的《色佛爾條約》,協約國同意居住在幼發拉底河以東,和亞美尼亞以南的庫德人獨立建國,但是這個諾言最終沒有實現。
(旁白)
因為繼鄂圖曼帝國而起的土耳其共和國武力太過強大,而戰勝的英國與法國只在乎自身利益,想從鄂圖曼帝國撈些好處,根本不在乎庫德族建不建國這檔事。於是1923年又簽訂《洛桑條約》,此條約確定了現代中東各國的疆域,庫德斯坦國(Kurdistan)建國夢碎
哪知英法大筆一揮,庫德斯坦國(Kurdistan)消失,他們被出賣了。
(旁白)
庫德斯坦國(Kurdistan)劃進土耳其 伊朗和敘利亞,這三國是法國託管,其中一部分庫德斯坦劃入伊拉克,那裡是由英國控制
雖然建國夢碎,但是1920年簽署的《色佛爾條約》,是國際和土耳其官方首次承認庫德族人,也是迄今庫德民族主義分子要求獨立建國的根據,然而換來的卻是一場又一場的屠殺。
庫德族從未放棄過建國的夢想,尋求獨立建國的民族運動和革命,在土耳其 伊朗 敘利亞和伊拉克發動,但沒有一次成功,最慘烈的戰場發生在伊拉克,1980年代伊拉克庫德族發動分離運動,海珊發起安法爾行動(Al-Anfal Campaign),造成十多萬庫德族平民死亡,並且鏟平了上百個庫德族村莊
這是庫德族最悲慘的一頁,前伊拉克強人海珊,為了懲罰庫德族在兩伊戰爭期間支持伊朗,展開清剿庫德族行動,任命化武阿里擔任北部指揮官。
1988年海珊向庫德族所在的Halabja化武炸彈死逾5000人,1988年3月16日,伊拉克戰機在Halabja投擲芥子毒氣和神經毒氣,都是國際法律禁用的化武。
(化武阿里)(1988.4.15)
我會用化武把她們通通殺光,看誰能說些什麼,去他的國際社會和那些聽他們說話的人
(庫德族化武倖存者/Aisha Esmaeel Ali)(82歲)
我想念我所有的孩子,我想Ali 想Muhammad,想Zara 想Sabeeh,教我如何不想他們,我們在田地種小麥和棉花,只是這樣而已,我們的工作充滿樂趣,生活充滿歡笑,像盛開的花一樣,我真希望我跟他們一起死了,我沒別的想說了,我跟你說我發誓,我到死都沒辦法原諒那些人,我告訴你,無論誰問我,我都會這麼說,夜裡我想要睡,但你不會了解,要睡著有多難,我睡著的時候感覺心都死掉了,在我死的時候,我會等他們,有時他們會來夢中見我一面,我當然想他們啊...
這不是海珊唯一一次對庫德族人的屠殺。兩伊戰爭在持續八年後,簽署了停戰協議,海珊更可以專心對付庫德族。單是1988年8月最後一周,海珊就對70多個村莊發動毒氣攻擊。總計海珊的種族滅絕行動,一共造成18.2萬庫德族人死亡,超過4千個村子被摧毀。海珊決心一次解決伊拉克庫德族永絕後患,他發布了一分軍事指示,要「清空庫德族區域」,文中寫道"軍隊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殺光所有在這區域的人或動物","任何在這裡活著的人或動物","都是不允許存在的"。但是聯合國經查證後,竟沒有進一步的制裁。
1991年,在海珊揮軍入侵科威特之後,伊拉克境內的庫德族和什葉派再次起義,有一部分原因是時任美國總統老布希,鼓勵他們起身反抗海珊,反抗的代價,就是鎮壓。
1991年第一次波灣戰爭爆發,受到美國鼓動的庫德族,再次起來反抗海珊,結果就是數以萬計庫德族人,被迫在大雪紛飛的寒夜裡,越過土耳其邊境高山,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新聞片段)(1991)
光是這個山頭就有2萬多難民,尤其是孩子因為飢寒交迫而陷入困境,逃來這裡的人們感到被遺棄
死亡人數難以統計,每天早上都有新的屍體被抬出來,他們沒能熬過夜晚,這位80歲的老先生走了9天 粒米未進,好不容易走到了土耳其邊界,卻因盡疲力盡而亡。他的兒子肝腸寸斷看著他嚥氣。但是到了這裡不代表安全了,而且多數的人不會「安全」,土國軍方用擴音器及槍聲警告庫德族人待在原地,不得越界 否則就開槍。土耳其軍方堅決不讓難民越界,因為土國政府非常害怕,萬一讓他們進到土耳其來了,這個「暫時」的收容,將會成為「永久」的問題。
剛開始時美國不太願意幫助庫德人,抵禦海珊的報復攻擊,後來才與英法聯手,在伊拉克北部劃定禁航區,阻止伊拉克的戰機攻擊庫德族人。這塊以北緯36度以北為界,面積約占伊拉克1/5的禁航區,成了日後庫德族自治區的基礎,如今居住了300萬庫德族人。
2003年,英美聯軍出兵伊拉克推翻海珊政權,庫德族再度提供協助。這一次,庫德族人沒有再被血洗。2006年8月,海珊世紀大審展開,同年12月31日,他因違反人權罪定讞吊死,四年後,化武阿里也被處死,罪名就是種族屠殺庫德族人。如今散居各地的庫德族估計約有3000萬人,是全球未建立國家的族裔中,人口最多的一支。即使遭受一次次的背叛與鎮壓,他們仍未放棄希望尋求獨立的目標。而此時,獨立的夢想,比任何時刻更接近成真。觸發這契機的,竟然是ISIS。
當美伊戰爭後,伊拉克陷入內戰之際,伊拉克的庫德族自治區蓬勃發展,因為那裡不受內戰騷擾,放眼望去都在建高樓,忙著建商場 建大學,外國政府在Erbil設領事館,Erbil是庫德斯坦的首都,原本伊拉克庫德族可以繼續發展經濟,但就在2014年,一個所謂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橫掃大半個伊拉克,甚至奪下伊拉克第二大城摩蘇爾,對鄰近的Erbil造成威脅。
驍勇善戰的「自由鬥士」Peshmerga,直譯「面對死亡的人」,這群戰士視死如歸,和伊拉克政府軍並肩作戰。這次庫德自由鬥士自東北方進攻庫德斯坦自治區,派出的是著名指揮官Sirwan Barzani,而南面則由伊拉克政府軍主導攻勢,巴格達當局派出Najm al-Juburi將軍領軍,這兩人是出了名的死對頭,但是在這特殊的情況下,與西方走到一起,形成ISIS包圍網,共同將ISIS趕出伊拉克。
庫德族趁勢奪下北部產油重鎮,基爾庫克的控制權。基爾庫克是庫德族人心心念念的歷史首都,這個古都淌流著的不是奶與蜜,而是黑金石油。今日庫德族自治區擁有的儲油量價值約4.5兆美元。
(Woodrow Wilson國際學者中心/Henri Barkey)
局勢分分秒秒出現變化,伊拉克庫德族成功的達成自治,至於在敘利亞,我們也看到敘利亞庫德族,在反攻ISIS方面也有進展,庫德族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在領土上都有很大的收穫
幾千年來,庫德族人在獨立建國的道路上,孤獨前進。一路上,備受異族欺凌,打壓,滅絕。而長久受壓迫後,這個民族也曾訴諸恐怖攻擊,在國際間被視為毒蛇猛獸。雖然,他們是趕走伊拉克ISIS的功臣,但是不止伊拉克,敘利亞、伊朗和土耳其,也全都反對庫德族獨立建國。盼了幾千年的建國大夢,僅剩咫尺之遙。
(旁白)
時至今日,你可以在我們庫德斯坦,看到教堂與清真寺相毗鄰,我們有基督徒我們有亞美尼亞人 我們有雅茲迪人 我們有穆斯林 我們有猶太人,我們有各種宗教和民族,幾個世紀以來,我們都和平共處,這顯示出庫德族的兼容並蓄
在庫德斯坦的城市裡,我們不會只看到庫德族人,還有阿拉伯人 土庫曼人 亞述人 亞美尼亞人 迦勒底人,還有什葉派 遜尼派全都和平共處,而他們原本即是如此,庫德斯坦始終是這樣的國度,早在伊拉克尚未立國以前已是如此。
鄂圖曼土耳其疆域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
【9/25伊拉克庫德族自治區舉行獨立公投 庫德族散居於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伊朗 伊朗與土耳其已表達堅決反對立場 伊拉克決定派遣部隊前往 西方國家擔憂庫德族獨立會造成伊拉克分裂與影響打擊ISIS 歷經戰爭.背叛.屠殺與逃亡 庫德族追求獨立就是一部百年斑斑血淚史】
庫德族有句古老的諺語,「庫德族沒朋友 只有山」,確實,這世界鮮少注意到這個民族,幾千幾百年過去,一個又一個征服者,把這群游牧民族趕到他們最愛的山上,他們的文化才得以保存,語言才得以保存,性命也才能得以保全。
翻開庫德族歷史,就是一部血淚史,屢屢被列強玩弄於股掌間。
庫德族第一次受到全世界關注,卻是出於一場暴君慘無人道地大規模毒殺。
有一名獨裁者,名字叫做海珊,他的作為震驚了全世界,是海珊讓全世界每一個國家,不禁發出同一個疑問「誰是庫德族?」。
1988年3月,海珊向庫德族所在的Halabja,丟下有毒的化武炸彈,數分鐘內近5000人死去,接下來幾天又有7000人死亡,Halabja不是唯一遭海珊化武轟炸的,伊拉克庫德族城市,但卻是死傷最慘重的。
「我們不是阿拉伯人,不是土耳其人,也不是波斯人,我們是穆斯林,但我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我們有我們自己的語言,和自己的歷史,」庫德族高等教育部長 Ali Saeed教授。
公元前300年,亞歷山大大帝擊敗波斯帝國,成為這片土地的主宰。13世紀蒙古帝國西征,後來又被興起的鄂圖曼帝國取代,直到100年前,庫德族人第一次看到獨立建國的希望。
回顧庫德族在歷史上的足跡,要從數千年前說起,他們生活的區域被認為曾是伊甸園所在地,庫德族人在這裡留下最早的足跡,受到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滋養,考古學家認為在這文明的搖籃裡,庫德族祖先曾是農業 畜牧業的先驅,會織布,冶金,還會製陶。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同盟國戰敗,屹立600年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協約國忙著瓜分帝國在歐洲與中東的領土。根據1920年簽署的《色佛爾條約》,協約國同意居住在幼發拉底河以東,和亞美尼亞以南的庫德人獨立建國,但是這個諾言最終沒有實現。
因為繼鄂圖曼帝國而起的,土耳其共和國武力太過強大,而戰勝的英國與法國只在乎自身利益,想從鄂圖曼帝國撈些好處,根本不在乎庫德族建不建國這檔事。
於是1923年又簽訂《洛桑條約》,此條約確定了現代中東各國的疆域,庫德斯坦國(Kurdistan)建國夢碎。
哪知英法大筆一揮,庫德斯坦國(Kurdistan)消失,他們被出賣了。
庫德斯坦國(Kurdistan),劃進土耳其,伊朗和敘利亞,這三國是法國託管,其中一部分庫德斯坦劃入伊拉克,那裡是由英國控制。
雖然建國夢碎,但是1920年簽署的《色佛爾條約》,是國際和土耳其官方首次承認庫德族人,也是迄今庫德民族主義分子要求獨立建國的根據,然而換來的卻是一場又一場的屠殺。
在庫德斯坦的城市裡,我們不會只看到庫德族人,還有阿拉伯人,土庫曼人,亞述人,亞美尼亞人,迦勒底人,還有什葉派,遜尼派,全都和平共處,而他們原本即是如此,庫德斯坦始終是這樣的國度,早在伊拉克尚未立國以前,已是如此。